[论民本答案]的答案

合集下载

论民本练习教师版

论民本练习教师版

高二语文练习《论民本》一、基础达标1.下面各句中的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D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涂有饿莩D.数罟不入洿池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D )A.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B.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①弃甲曳兵而走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D.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臣不胜受恩感激3.下列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弃甲曳兵而走拖着B.申之以孝悌之义反复陈述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抢D.斯天下之民至焉则,那么4.下面句子中划线的“之”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五亩之宅A.填然鼓之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则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5.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D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②斧斤以时入山林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④王好战,请以战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6.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D )例句: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 B.未之有也C.大王来何操 D.无望民之多于临国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

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责备。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①寡人之于.国也(在,介词)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③请以.战喻(用,介词)④以.陷于死亡(用来,连词)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⑥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⑦填然鼓之.(指代战鼓,代词)⑧申之以孝悌之.义(代百姓,代词)A.①②③⑤⑥B.①②⑥⑦⑧C.②③④⑥⑧D.②③⑤⑥⑧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民理试题答案

民理试题答案

民理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

A. 经济关系B. 政治关系C. 社会文化关系D. 国际关系2. 根据民法的规定,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民事权利?()。

A. 财产权B. 人格权C. 知识产权D. 行政权3. 下列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意思表示的结果B.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是单方行为C.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是合法的D. 民事法律行为一经成立,即产生法律效力4. 民法中规定的“善意取得”是指()。

A. 取得人取得物权时明知原物权人无权处分B. 取得人取得物权时出于恶意C. 取得人取得物权时支付了合理的对价D. 取得人取得物权时不知道该物权存在瑕疵5. 根据民法,下列关于代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代理人必须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B. 代理人可以超越代理权限进行代理行为C. 代理人的行为对委托人不产生法律效力D. 代理人应当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6. 下列关于合同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B. 合同的订立必须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C. 合同一旦成立,当事人可以随意变更或解除D. 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7. 根据民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侵权责任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侵权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B. 侵权责任的承担应当以实际损害为前提C. 侵权责任的承担可以是停止侵害、消除妨碍、恢复原状等D. 侵权责任的承担必须是侵权人自愿承担8. 民法中规定的“不当得利”是指()。

A. 一方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取得利益而使他人受损B. 一方依法取得利益,但未支付相应的对价C. 一方依法取得利益,但对价不合理D. 一方因违法行为取得利益9. 根据民法,下列关于继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继承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B. 继承权的行使必须遵循遗嘱人的意愿C. 继承权的行使必须遵循法定继承的顺序D. 继承权的行使可以由继承人随意放弃10. 下列关于物权的说法,错误的是()。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1《论民本》阅读练习2

《论民本》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阅读《论民本》第三节,回答问题。

1.下列句子中的“胜”字与“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胜”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B.何可胜.道也哉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驴不胜.怒,蹄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暴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4.把下列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背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因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申论作文正确答案

申论作文正确答案

申论作文正确答案
申论作文参考答案:
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观念、权力等方面产生的冲突,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

社会发展是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各方面较全面地增长、进步、变化的总和。

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特点。

首先,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矛盾的存在会迫使社会各种因素向一定方向发展和变革。

例如,阶级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和阶级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促使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其次,社会发展解决社会矛盾。

社会不断的发展会使矛盾得到合理化和妥善解决。

随着社会生产力、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教育、环境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些需求的实现将减小、消除社会矛盾。

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使得社会福利制度得到完善,从而缓解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然而,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紧张关系和冲突。

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会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例如,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加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这些社会矛盾对进一步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阻碍。

综上所述,社会矛盾与社会发展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社会矛盾的存在推动社会发展,而社会发展也需要通过解决矛盾来实现。

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社会矛盾和发展关系的规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社会矛盾得到合理化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工程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属丁其“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办即从属丁“经济学—哲学—主观形式”的三联结构式,因而其艺术观念也随之表现为“经济学—哲学—艺术”三联式。

前后两者之三联式是一种理论框架,而人的“主观形式”则是其艺术观念的聚焦点和理论前提,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产生人的“审美/艺术意识”,即“审美/艺术之主观形式”。

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扬了欧洲思想文明的基础,结合了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实际的创作状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念,体现了其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经济学思想,为当下更好地理解艺术木质及价值、艺术的生产与发展等基木问题,提供了科学的和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

总的来说,马克思关于艺术的基本观念有:(1)应从人的本质问题出发来思考艺术与美的问题。

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在现实性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这一理论判断将人的审美艺术活动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联系在一起。

(2)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和法律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

而艺术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是社会意识形态中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艺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3)艺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理解艺术作品构成问题的重要范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艺术作品由内容与形式纽成,内容是构成艺术作品的事物、故事及其传达的思想感情,形式则是内容得以实现的方式、于法与语言符号构造系统。

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

总的来说,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反映了社会生活,形式为内容服务,由内容派生而来,只有符合内容需要、有助于内容表达的形式才是合格的、有意义的。

文学理论参考答案1-6

文学理论参考答案1-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五版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仅供参考)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基本概念]: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属于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类型,以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欣赏、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它归属于文艺学,更进一步说归属于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生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科学)。

它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五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或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1 论 民 本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讲义:第四单元 11 论 民 本 Word版含答案

11论民本◎诗海拾贝分题得渔村晚照[宋]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

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头晒。

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

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

【赏析】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心酸的渔家生活场景。

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意未尽:渔人迎风斗浪捕鱼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代,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

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

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

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喝醉了,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

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

◎语林撷英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下》) ◎作者卡片“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开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孟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知识链接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1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1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性质的改变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结构的优化D.事物数量的增加和位置的移动【答案】B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B.对抗性和非对抗性C.同一性和斗争性D.根本性和非根本性【答案】C3.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的是( )。

A.反映论和先验论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答案】D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肯定( )。

A.世界万物具有统一性B.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分割性C.世界万物具有可知性D.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割性5.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主观认识是否( )。

A.符合客观实际B.被群众所掌握C.符合书本知识D.被多数人赞同【答案】A6.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 )。

A.发展观B.一元论C.物质观D.认识论【答案】D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

A.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B.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C.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答案】D8.认识的高级阶段是( )。

A.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C.直接认识D.间接认识9.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 )。

A.完全摆脱社会规律的制约B.深刻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C.根本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D.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答案】B10.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新民主主义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案】B1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

A.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B.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统一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答案】C12.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社会改革B.科学技术革命C.阶级斗争D.社会基本矛盾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党对中间势力采取的策略方针是(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升本)练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升本)练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升本)练习题答案1. (单选题)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

(本题3.5分)A、收入概念B、生产概念C、分配概念D、流通概念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3.52. (单选题) 整个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是()。

(本题3.5分)A、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把农民变为无产者B、把货币转化为资本C、把劳动力转化为商品D、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学生答案: A标准答案:A解析:得分: 3.53. (单选题)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本质上是()。

(本题3.5分)A、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B、小私有经济C、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学生答案: 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 3.54. (单选题) 其他条件不变,牛奶价格下降将导致牛奶()。

(本题3.5分)A、需求下降B、需求增加C、需求量下降D、需求量增加学生答案: D标准答案:D解析:得分: 3.55. (单选题) 社会主义工资是()。

(本题3.5分)A、劳动者创造的全部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B、劳动者新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C、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D、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学生答案: C标准答案:C解析:得分: 3.56. (单选题) 财政政策的主要任务是()。

(本题3.5分)A、稳定币值与发展经济B、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C、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D、调节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变动方向学生答案: 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 3.57. (单选题) 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

(本题3.5分)A、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B、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C、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D、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学生答案: 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 3.58. (单选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应该()。

(本题3.5分)A、按劳分配是唯一分配原则B、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C、按资分配为唯一分配原则D、以按劳分配为补充,其他分配方式为主体的原则学生答案: B标准答案:B解析:得分: 3.59. (单选题) 资本家垫支在机器设备上的资本属于固定资本,是因为这部分资本的()。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优化练习:11论民本+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优化练习:11论民本+Word版含答案

11论民本课时操练·促提高 (A)一、基础稳固1.以下词语中A. 桀纣 (ji é).庠序 (xi ánɡ) .B.邪侈 (ch ǐ).社稷.(sù) C.数罟 (ɡǔ).,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粢盛..(zīch én ɡ)曳兵 (yè).饿莩 (pi ǎo).鸡豚 (t ún).孝悌 (t ì).鹯( zh ān) 走圹 (ku ànɡ)..D.丧死 (sānɡ) 洿池 (wū)..仓廪 (l ǐn) 狗彘 (zh ì)..分析 :B 项 ,“稷”应读“jì”。

答案 :B2.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兽之走圹也B.为丛驱爵者C.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分析 :B 项 ,“爵”通“雀”;C 项 ,“无”同“毋”,不要 ;D 项 ,“颁”通“斑”。

答案 :A3.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诸侯危社稷 ,则变置变置 :改立。

..B.或五十步尔后止或 :有时。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频频陈说。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翻开粮仓 ,赈济百姓。

分析 :B 项 ,“或”,有的人。

答案 :B4.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但是不王者A.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祭祀以时B.执简过去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渊驱鱼者D.马倒为晋兵所杀分析 :A 项 ,“者”字构造 ,译为“ 的人”。

B 项,介词 ,依据 /连词 ,表修饰 ,相当于“而”。

C 项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撤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 /助词 ,的。

D 项 ,介词 ,替 /介词 ,被。

答案 :A二、阅读鉴赏(一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5~8 题。

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 ;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 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统编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所决定的。

一个民族优秀的作家大都是心怀人民的作家。

19世纪初,普希金在《论文学中的人民性》中就提出了人民与文学的联系。

正因心中装有人民,他最终才能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代表。

同时,文学创作具有人民属性,还是由我们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制度不同于其它任何制度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否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少数阶层作为文学创作与工作的目的,这是社会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一个分水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文学艺术成果的享有者,更是判别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评判者。

马克思曾指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

如何面对和迎接人民的判断,中国文学在百年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用实践经历提炼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文学什么时候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文学之树就会枝繁叶茂;反之文学之树就会枯萎凋零。

这一点,一再为历史所证明。

对于作家而言,真正实践人民文学的路径就是要自觉了解人民的理想愿望,走入人民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听取人民的想法,学习人民的经验,表达人民的心声。

人民是一切伟大作家写作的出发点。

周扬同志曾讲,“中国作家中真正熟悉农民、熟悉农村的,没有一个能够超过赵树理。

”今天我们要了解中国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山区的生活,了解那个时代晋东南人民的基本生活情况,赵树理的文学是绕不过的。

他的《小二黑结婚》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小二黑、小芹冲破重重封建传统而最终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孟祥英翻身》又写了一个太行山区的受欺压的年轻媳妇在党的引领下如何成为英雄的故事,还有李有才、田寡妇,这些农民身上代言着人民的理想。

从某种程度上讲,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农村发展情况的一面镜子,其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时代内容。

政治参考答案及解析

政治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C[答案解析]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问分。

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实践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

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他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的主题。

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的问题。

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性是一致的。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正确答案是C。

不选AB的理由,不管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自然中心义都是不正确的,都没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不是相互割裂、非此即彼的关系。

不选D 的理由,寻求人类同自然的和谐不能放弃人类的主体性,恰恰相反要在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的主体性。

2.B3。

[答案]B[解析]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当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时候,商品价值量应该降低,而不是提高。

4.C[答案解析]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资本家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结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

具体来说,垄断利润的来源包括:对国内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通过控制市场占有非垄断企业的利润;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利用所控的国家机器,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再分配手段,把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高额利润。

故选择C。

5.[答案]B[解析]在资本主义工业商改造的过程中,第一阶段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第二阶段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都实行“四马分肥”的利润分配方式,而在第三个阶段即全行为的公私合营时期则实行对原工商业者“定股定息”的分配方式。

民理第四章参考答案

民理第四章参考答案

第四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0题)1.C 2.B 3.B 4.B 5.D 6.D 7.B 8.C 9.C 10.C 11. B 12. A 13. B 14. A 15. D 16. C 17. B 18. D 19.D 20.D二、多项选择题(10题)1.ABCD 2.ABCD 3.ABCD 4.ABCD 5.ABCD 6.ABCD 7.ABC 8.ABC 9.ABC 10.AD11. ABDE三、判断对错(10题)1.B 2.A 3.A 4.A 5.A 6.A 7.A 8.A 9.A 10.B四、简答题1、答案: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的特性?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的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包括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重要性。

2、答案: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1.自然因素:民族间差异的存在。

2.社会因素:人为地违背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导致的如何理解民族问题的复杂性?3、答案: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仍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的?第一.各民族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这是造成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二.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与汉族相比有一定差距表明,民族差异仍广泛存在,这是民族问题仍长期存在的基本原因。

第三.阶级问题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第四.在多民族国家里,国家政策选择不当,对不同的民族会造成不同的影响,也会产生民族问题。

第五.在现实世界,很多民族是信仰宗教的,甚至是全民信仰宗教的,若对宗教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民族感情从而产生民族问题。

第六.错误的落后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第七.在当代中国,民族分裂势力的活动,也会造成民族问题。

第八.西方反华势力妄图利用民族问题插手我国的内部事务,也会给我们造成民族问题。

总之,在社会主义阶段,消灭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思想意识基础都不具备,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时期不可能消灭民族问题。

2021年吉林省专升本民法考试试卷与答案

2021年吉林省专升本民法考试试卷与答案

2021年吉林省专升本民法考试试卷与答案1、6. 下列加双引号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寒“噤”(jīn)蛮“横”(hèng)布“衾”(qīn)挑拨离“间”(jiàn)B.“彷”徨(páng)“皱”褶(zhé)“庇”护(bì)“强”词夺理(qiǎng)C.“襁”褓(qiǎng)“拙”劣(zhuō)“蠕”动(rǔ)怒不可“遏”(è)D.“瞭”望(liào)颠“簸”(bǒ)俯“瞰”(kàn)“拾”级而上(shè)(正确答案)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众人之口有许多对王熙凤评价的语言,下面不是对王熙凤评价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秦可卿称她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人也不能过”B.冷子兴向贾雨村介绍说:“言谈又有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C.兴儿向尤二姐评价说:“……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

”D.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正确答案)3、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埋怨(mán)目睹(dǔ)对峙(zhì)B、弊病(bì)栖息(qī)烘托(hōng)C、绷带(bēng)骤然(zhòu)哽咽(yè)D、吹嘘(xū)浮躁(cào)停滞(dài)(正确答案)4、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格言出自于荀子的《劝学》。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1推销员、维修人员初次上门推销或提供服务时,除了自报单位、身份外,还要出示相关证件,以赢得客户的信任。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济南(jì)丧事(sāng)刮痧(shā)游目骋怀(chěng)(正确答案)B、私塾(shú)秩序(zhì)徘徊(pái)拥挤不堪(kān)C、旖旎(yǐ)淤泥(yū)吮吸(shǔn)面面相觑(qù)D、租赁(lìn)誊写(téng)打盹(dǔn)自惭形秽(huì)7、1《项链》的作者是莫泊桑,他和欧亨利、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关于民本和民生的典型例题

关于民本和民生的典型例题

关于民本和民生的典型例题1、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张之如三纲,其纪之如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

并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C.道德修养方面:(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答案:(1)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学的二重性结构,孔孟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等。

西汉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2)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A.政治方面: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B.经济方面: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湖北省孝感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教育理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湖北省孝感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教育理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湖北省孝感市成考专升本2021-2022学年教育理论自考真题(附答案)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A.A.文化传统的制约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制约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D.外国教育目的的制约2.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

A.复式教学B.分组教学C.个别教学D.班级授课制3.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各不相同。

这体现了教育具有()。

A.A.永恒性B.历史性C.阶级性D.相对独立性4.植物和单细胞动物反映形式是()。

A.反映B.感应性C.感受性D.知觉5. 心理咨询遵循的理论体系属于()。

A.社会意识形态领域B.自然科学的领域C.心理科学的范畴D.哲学领域6.实验法所属的教学方法的类型是()。

A.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B.以实际训练为主的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D.以语言传递为主的7. 我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A.《普通教育学》B.《新教育大纲》C.《论共产主义教育》D.《教育过程》8.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A.A.原型操作B.原型定向C.原型内化D.操作练习9. 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A.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B.智力水平之间的矛盾C.品德水平之问的矛盾D.能力水平之问的矛盾10.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的观点属于教育史上哪种理论流派?()A.实质教育派B.形式教育派C.传统教育派D.现代教育派1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A.《论语》B.《大学》C.《礼记·学记》D.《理想国》12.气质类型在社会评价上()。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档:第四单元 第11课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档:第四单元 第11课论民本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论民本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了解它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学习本文运用排比、比喻、用典的语言特色。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社稷.()(2)粢盛..()(3)圹.()(4)曳.兵() (5)数罟..() (6)洿.池()(7)鸡豚.() (8)狗彘.() (9)庠.序()(10)饿莩.()答案(1)jì(2)zī chénɡ(3)kuànɡ(4)yè(5)cùɡǔ(6)wū(7)tún (8)zhì(9)xiánɡ(10)piǎo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诸侯危.社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变置..社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兽之走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苟为不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载胥.及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河内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勿夺.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无罪.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危害(2)改立(3)原野,旷野(4)平日积聚,储藏(5)相互(6)谷物收成不好,荒年(7)丧失,耽误(8)学校(9)归咎,归罪2.通假字(1)为丛驱爵.者:通“______”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______”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______”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____”;“莩”通“______” 答案 (1)雀 (2)毋 (3)斑 (4)途 殍3.古今异义(1)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弃甲曳兵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河东凶.亦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祭祀用的牲畜 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2)逃跑 走路 (3)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人或动物暴躁 (4)更 增加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1)王⎩⎪⎨⎪⎧ 虽欲无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2)就⎩⎪⎨⎪⎧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3)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识盈虚之有数.: 一曲红绡不知数.: 范增数.目项王:(4)道⎩⎪⎨⎪⎧ 得天下有道.: 吾道.一以贯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得道.者多助:(5)畜⎩⎪⎨⎪⎧ 苟为不畜.: 鸡豚狗彘之畜.: 俯不足以畜.妻子:答案 (1)称王/君主/帝王/朝见天子 (2)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成就 (3)几/定数,天数/数量/读shuò,多次,屡次 (4)方法/学说/道理,思想/道义,正义 (5)平日积聚,储藏/畜养/养活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欲无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帛食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2)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3)名词用作动词,穿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以⎩⎪⎨⎪⎧斧斤以.时入山林: 树之以.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皆以.美于徐公:(3)者⎩⎪⎨⎪⎧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二者.不可得兼: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之⎩⎪⎨⎪⎧ 桀纣之.失天下也: 今之.欲王者: 未之.有也:答案 (1)介词,比/介词,对于/介词,在 (2)介词,按照/介词,用、拿/介词,凭借/动词,认为 (3)“……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用于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时候”/用于数词后,译为“样”“个”/用于判断句的主语后,引出判断/用于表原因的判断句中,译为“……的原因” (4)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实义/代词,此事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本答案]的答案论民本(一)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本层的含义:得民心与有天下之间的关系。

8、《离娄上》孟子以桀纣为例意在说明什么?那些不修仁政的暴虐之君,就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本段的用意在以此来提醒君主都应“志于仁”。

9、“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驱矣。

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用比喻的修辞说明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到民众拥戴的道理。

论民本(二)2、怎样理解孟子的“民贵君轻”的主张?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以民为本”的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之一。

从先秦著作中可以看出,民本思想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代思潮;相比较而言,儒家所代表的民本思想最强烈、最集中。

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 __横征暴敛,荒淫无度,无视人民利益,以至于“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二是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否则,无异于“率兽而食人”的 __。

三是强调 __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观念。

四是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的政治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古代历史发展中一直保持着其思想的先进性,是中华民族很早就留下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虽然它与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有区别、有差距,但在精神实质上却有内在联系,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发扬3、“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孟子的五十步笑百步,其实是告诉别人,不要只看见别人的缺点去嘲笑别人,说不定自己也有相同的不足,只是因为程度的不同而嘲笑别人,其实是有问题的。

应该先省吾身,再教育别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说明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不能只看表面和局部。

4、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梁惠王上》中是如何表现的?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孟子抓住了梁惠王渴望称王天下, 建立霸业的心里, 集中阐述了“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 孟子以设问的手法引人就范, 以日常习见的小事喻说道理, 环环相扣, 生动有趣, 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充分反映了孟子的语言风格, 表现了孟子的机敏和雄辩5、从本文可以看出《孟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

排比的特点:三个“得乎”既是排比,间还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1比喻的特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暴政的“为汤武驱民”,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形象贴切。

用典的特色:在孟子的文章里,常用《诗》《书》的语句。

如第二部分中,引用《诗经》的句子,活泼生动,充分显示出孟子对儒家经典的精熟。

6、根据你对 __了解,谈谈孟子的民本对后世的影响。

1教师归纳:第一,平民性。

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 __应尊重民心、民意。

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

这一“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批判性。

孟子过分夸大了道德力量在社会历史活动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固然有其局限性,但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千百年来,它一直成为明君贤臣进行自我反省、追求治国安邦理想的理论武器,为其统治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警醒作用。

第三,进步性。

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

可见,孟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而且是一个非常进步的政治家,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

(不限于这几点,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倾听,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以上仅为参考。

)对后世的影响: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

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

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

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

2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老百姓始终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可言。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产生了重民、贵民的思想萌芽,并没有真正具备“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也没有在政治统治中得到体现。

其理想目标是使 __成为“民父母”,把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转化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

同时,孟子毕竟是封建士大夫,他的学说客观上对百姓有利,但其出发点仍是为了巩固君王的政权。

对他的一些学说应一分为二的看,比如孟子认为,百姓与士人不同,士人没有恒产也能有恒常之心;而一般百姓则是无恒产便无恒心。

这其中虽有唯物的一面,但歧视百姓的一面也是很明显的。

论民本(三)1.解析 C 项,“数”读“cù”,“鹯”读“zhān”。

答案 C2 2.解析 D 项,“胥”是“相互”的意思。

答案 D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3.解析 B 项“爵”通“雀”。

C 项“无”通“毋”,不要。

D 项“颁”通“斑”。

A 项中没有通假字。

答案 A4.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D 项属宾语前置句。

答案 D5.解析 A 、B 、C 三项都为名词作动词,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 D与鉴赏一、课内精读6.解析畜:畜养。

答案 C7.解析 A 项中“也”表句中停顿;B 项中“也”表疑问;D 项表判断;C 项和题干中的“也”均表肯定。

答案 C8.解析题干的句子与A 、C 、D 三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答案 B9.解析“招贤纳士,广开言路”在文中没有体现出来。

答案 B10.答案 (1)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后顾之忧了。

(2)七十岁的人穿丝织的衣服吃肉食,老百姓不饥不寒,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1~15题。

11.解析齿:年龄。

答案 D12.解析题干中的“长”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抚养”。

②⑤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③④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 A13.解析 A 、B 、C 三项都是讲究辞令的话。

A 项的意思是齐王不想拜见孟子的托词;B 项的意思是孟子对齐王的做法不满;C 项表达的是孟仲子搪塞使者的话。

答案 D14.解析 A 、B 、C 三项内容分别是文段内容的三个方面的概括,不符合文意。

答案 D15.答案 (1)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2)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

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译文】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转达说:“我本应该来看您,但是感冒了,吹不得风。

明早我将上朝处理政务,不知您能否来朝廷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有病,不能上朝廷去。

”第二天,孟子要到东郭大夫家里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您托辞生病谢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却又去东郭大夫家里吊丧,这或许不太好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3以去吊丧呢?”齐王打发人来问候孟子的病,并且带来了医生。

孟仲子应付说:“昨天大王命令来时,他正生着病,不能上朝廷去。

今天病刚好了一点,已经上朝廷去了,但我不知道他能否到达。

”孟仲子又立即派人到路上去拦孟子,转告孟子说:“请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而赶快上朝廷去!”孟子不得已而到景丑(齐国大夫) 的家里去住宿。

景丑说:“在家庭里有父子,在家庭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伦理关系。

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

我只看见齐王尊敬您,却没看见您尊敬齐王。

”孟子说:“哎!这是什么话!在齐国人中,没有一个与齐王谈论仁义的,难道是他们觉得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想的是‘这样的王哪里配和他谈论仁义’呢,这才是他们对齐王最大的不恭敬。

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拿来向齐王陈述。

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对齐王恭敬了。

”景丑说:“不,我不是说的这个方面。

礼记上说过:‘父亲召唤,不等到应诺;君王召唤,不等到车马备好就起身。

’(可您呢) ,本来就准备朝见齐王,一听到齐王的召见却反而不去了,这似乎和礼经上所说的不大相合吧。

”孟子说:“原来你说的是这个呀!曾子说过:‘晋国和楚国的财富,没有人赶得上。

不过,他有他的财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义。

我有什么不如他的呢?’曾子说这些话难道没有道理吗?应该是有道理的罢。

天下有三样最尊贵的东西:一样是爵位,一样是年龄,一样是德行。

在朝廷上最尊贵的是爵位;在乡里最尊贵的是年龄;至于辅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贵的是德行。

他怎么能够凭爵位就来怠慢我的年龄和德行呢?所以,大有作为的君主一定有他不能召唤的大臣。

如果他有什么事情需要出谋划策,就亲自去拜访他们。

这就叫尊重德行喜爱仁道,不这样,就不能够做到大有作为。

因此,商汤对于伊尹,先向伊尹,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才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大力气就称霸于诸侯。

现在,天下各国的土地都差不多,君主的德行也都不相上下,相互之间谁也不能高出一筹。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们只喜欢用听他们的话的人为臣,而不喜欢用能够教导他们的人为臣。

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

管仲尚且不可以被召唤,更何况连管仲都不屑于做的人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4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