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怎样确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
答: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是指其主要生活来源依靠职工供给,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直系亲属:①祖父、父、夫年年满60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②祖母、母、妻年满50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③子女(包括养子女、前妻或前夫所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弟妹(包括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弟妹)年未满16岁者,或者子女年满16岁尚在普通中学学习者;④孙子女年未满16岁岁,其父死亡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其母未从事有报酬的工作者。另外,职工自幼依靠他人抚养大,现抚养人男年满60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女年满50岁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须依靠职工本人供养且共同居住者,列为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职工因工死亡,其遗腹子也列为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如不与职工同在一处居住,须取得其所在地政府机关证明,确系依靠职工供养,才能列为供养的直系亲属。
2、职工子女年满16周岁后在职业中学学习期间能否列为供养直系亲属?
答:在没有建立全体学生都可以享受助学金制度的职业中学就读的,年满16周岁的职工子女,仍可继续列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
3、男职工到女家落户后,能否将其岳父母列为供养直系亲属?
答:男职工到女家落户,如果女方无经济收入,而且女方父母符合供养条件又明确由男职工供养,则可以将其岳父母列为供养直系亲属,但是,该男职工的父母就不能再列为其供养的直系亲属。
4、职工供养的两个母亲是否都算供养直系亲属?
答:职工供养的两个母亲,其生身母亲可列为供养直系亲属,非生身母亲不能列为供养直系亲属。
5、作为企业职工的兄弟或姐妹在共同养活母亲的情况下如何确定供养直系亲属关系?
答:兄弟或姐妹两个人都在企业单位工作,共同养活母亲,别无其他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母亲符合供养直系亲属条件,则兄弟或姐妹两个人可以商议由一方确定供养直系亲属,或母亲的户口在儿女的哪一方,就确定为哪一方的供养直系亲属。
6、未与职工同在一处居住的供养直系亲属能否列为直系供养亲属?
答: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如不与职工同一处居住,须取得其所在地政府机关证明,确系依靠该职工供养,方可列为直系供养亲属。
7、职工直系亲属居住农村又有劳动能力时能否列入职工供养直系亲属范围?
答:职工的直系亲属是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有劳动能力,获得劳动收入,又能够维持相当于一般农民最低生活水平者,即不能列为职工的供养直系亲属。如果无劳动能力,收入极少,又不能维护农民最低生活水平,确实须依靠职工每月寄钱养活者,经过当地村民委员会及乡政府证明,可列为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
8、被兼并、破产等企业所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应该如何处理?
答:根据劳动保障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关于清理收回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36号)要求,企业实行兼并的,对于实行兼并后不再保留法人资格的被兼并企业,其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由兼并方负责补缴。企业分立各方按所达成的协议分别补缴。企业被拍卖、出售或实行租赁的,其欠费不得免除,并应在拍卖、出售、租赁协议或合同中明确补缴欠费的办法。破产的企业,其欠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在资产变现收入中予以清偿;无法完全清偿欠费的部分,经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提出,劳动保
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核销。实行公司制度改造的企业,改造前应对欠费进行清理,整体改造的,应有改造后的企业负责补缴;分立式改造的,应根据企业分离和资产分离的性质划分补缴欠费的责任,分别予以补缴。
9、应参保而未参保单位,有何政策规定?
答:根据原江西省劳动厅《关于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加强基金征缴工作的通知》(赣劳社[1999]19号)规定,按省人民政府赣府发[1990]52号等文件规定,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未按时参加的国有企业、城镇县以上集体企业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应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要求,及时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数额,按规定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其参保前的养老保险费用应予补缴,具体办法由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本着有利于扩大覆盖面,保障参保职工合法权益的原则做出决定,并报省社保局备案同意。企业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后,其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省人民政府赣府发[1999]14号文件规定执行。已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原则上维持不变,从参保下月起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的统筹项目和标准列入统筹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