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诊断中枢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脊液检查
病脑CSF的异常通常包括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和蛋白 水平正常或稍升高,早期可以多核细胞升高为主, 但数小时后就会被单核细胞代替,糖和氯化物含量 正常。
应注意到脑炎病情的程度和CSF检测并非是一致的 关系。大约70%病脑患者的CSF表现正常或轻微 异常,而仍有3%~5%的严重感染者CSF完全正 常。 HSE患儿的CSF检查在初起病时可正常,在起病后 2~3日异常率可达90%~97%,故必要时应复 查。少数可能维持正常;部分病例脑脊液蛋白质含 量于感染期呈渐进性增高。
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一些概念 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 接种后脑炎 感染后脑炎 散发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
在HSE,早期的头痛、性格改变等常见颅内感染症状 在幼儿易被忽视。
在急性发热以后,继之重要的是局灶性NS受累表现, 如脑神经障碍、局灶性运动功能障碍,或可伴有自主神 经功能障碍和难以控制的惊厥。 大儿童症状和体征多以颞叶和额叶症状为突出。 出现局灶症状及NS状况普遍恶化,为HSE所具有的典 型表现。
尽早治疗
1. 治与不治, 显著不同 抗痨治疗 病死率 15~30% 2. 早治与晚治, 大不一样 Ⅰ期 Ⅱ期 病死率 9% 25% 治愈率 96% 78% (47/49) (61/78)
不抗痨治疗 100% Ⅲ期 作者 73% Ram(180) 21% Hum(199) (15/72)
治疗愈早,预后愈好
关于激素治疗
激素在病毒感染的使用一直留存争论: 一方面,激素可抑制干扰素和抗体生成,因此认为激素 易致V感染扩散对机体不利,同时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又 不利于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可能引起继发的细菌感染, 给治疗带来困难; 另一方面,激素减轻脑水肿疗效确切,颅内高压时,其 降压作用大大增强,其作用机制在于激素减轻炎症反应,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保护血脑屏障,消除脑水肿,故 认为激素对病毒感染有益无害。 经验证明对重症病脑如激素使用得当,能有利于消除炎 症和脑水肿,从而降低脑炎死亡率和减少神经系统后遗 症。一般认为,在临床上出现颅压增高、反复惊厥、呼 吸衰竭等脑水肿、脑疝征兆危及生命时,使用激素并同 时配合有效抗V药物使用,随后尽快停用,可能是合理的。 地塞米松效果较好,剂量0.5~1mg/kg,每日3~6次。 宜早期、短程、静脉途径使用。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医学下载吧
14
医学下载吧
1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 脑肿瘤
2.脑膜瘤
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
多发于40-60岁,女性多见。 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
,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血供丰富,包膜完整,分界清楚。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
,沿脑表面蔓延。可见钙化。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 颅骨相连,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 征”。
医学下载吧
16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3.垂体瘤
鞍内最常见的肿瘤。>1.0cm为大腺瘤,<1.0cm为小腺瘤。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
医学下载吧
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头CT图像
正常所见 三 CT图像
脊椎CT图像
医学下载吧
9
医学下载吧
10
医学下载吧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正常所见 四 MR图像
医学下载吧
12
脑肿瘤MR诊断
• 诊断要点
❖ 定位诊断 脑外肿瘤特点:靠近颅骨或脑膜、同侧的蛛网膜
下腔增宽、脑实质挤压征
直接征象:信号(囊性或实性、实性内是否有囊变、出 血、钙化、坏死)、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度出血灶。
医学下载吧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神经系统检查和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检查和定位诊断
位置
复合(皮层分析)皮定位、图形、实体、
两点、重量
感觉系统解剖生理
感觉传导路 特点 1、交叉(二级)
对侧支配
2、神经元
三级
痛、温觉传导路:
皮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后角细 胞→白质前联合→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丘脑前束(触觉)
→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
深感觉传导路:



躯 干


蚓部

右下肢
左下肢
小脑纤维:同侧支配 小脑功能: 1.协调动作
2.平衡功能 3.肌张力调节 定位:1.蚓部病损=躯干平衡障碍 2. 半球病损=同侧协同动作障碍。 3.弥散全小脑=平衡障碍
+共济失调(炎症)
共济失调
感觉性共济失调:深感觉缺失引起,多累
及下肢。
小脑性共济失调: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减低,
构音障碍
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 小脑病变 肌肉病变
假性球麻痹
真性球麻痹
–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 双侧皮质延髓束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延髓或双9、10、12
– 无舌肌萎缩纤颤 – 伴有强哭强笑 – 咽反射亢进 – 下颌反射亢进
– 吸允反射、掌颏 反射存在
–舌肌萎缩纤颤 –无强哭强笑 –咽反射消失 –下颌反射存在 –吸允掌颏反射消失
3. 阅读中枢病变: 顶叶角回
病变:失读症 看字认识,读不出, 无视觉X
4. 书写中枢病变 额中回后部
失写症
5. 命名性失语——能讲述物体的 用途,不能称呼物体的名称
言语障碍的定位诊断
失语: 运动性失语——优势半球额下回后方及岛盖区病

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 命名性失语——优势半球角回病变 失读——优势半球角回的病变 失写——优势半球运动前区的病变、额中回后部 失算——优势半球顶叶的病变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一、分析诊断步骤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

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

(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

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

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

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

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中枢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PPT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PPT课件

5
脊髓白质
• 上行纤维束
薄束、楔束 脊髓丘脑前、后束 脊髓小脑侧、后束
• 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侧、前束 红核脊髓束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内侧纵束
6
楔束
薄束
脊髓小脑后束
皮质脊髓侧束 红核脊髓束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
前庭脊髓束
顶盖脊髓束 皮质脊髓前束 内侧纵束7
如何理解脑干?
• 脑干与脊髓的关系
相互延续及变化
• 脑干与脊髓的区别
外观:三个部分和中央管“裂”开——第四脑室 底 内部:神经核团的性质——七种
神经核团的排列——由“柱”变为独立的核
8

脑神经核的性质
躯体运动
躯体运动 特殊内脏运动 ----鳃弓衍化的骨骼肌
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 ----心肌、腺体、平滑
内脏感觉
特殊内脏感觉 肌 一般内脏感觉 ----嗅、味
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下丘脑
28
小脑上面观
29
小脑下面观
30
小脑的分叶
•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平衡
•前
叶---旧小脑---维持肌张力
•后
叶---新小脑---协调肌群活动
31
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
• 躯体运动中枢 • 躯体感觉中枢 • 听觉中枢 • 视觉中枢 • 语言中枢 • 内脏活动中枢
16
非脑神经核
1、与脑神经无直接关系
2、上下行纤维的中继站(中继核)
– 薄束核
– 楔束核
延髓
– 下橄榄核
– 脑桥核
脑桥
– 红核
– 黑质
中脑
17
脑干的白质

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位诊断
小腿内侧:L4 小腿外侧:L5 大腿后:L4-S2 鞍区:S3-5
感觉系统 解剖生理
• 肢体的分布规律较复杂 • 周围神经在体表的分布与脊髓的阶段性感
觉分布不同 • 每个感觉根或脊髓阶段支配一片皮肤的感
觉,称皮节 • 重叠支配:每一皮节均由3个相邻的神经根重
叠支配
髓内感觉传 导束的层次排列
对诊断脊髓病 变有重要价值
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 分为抑制性症状和刺激性症状: • (一)抑制性症状: • 感觉径路被破坏或功能受抑制时-→感觉缺
失或感觉减退(痛温触深) • 如果在同一部位只有某种感觉障碍而其他
感觉保存 -→分离性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
(二)刺激性症状 • 1.感觉过敏:hypersthesia
指轻微的刺激引起强烈的感觉 (较强的疼痛感)
胆囊病变 右肩痛
感 觉 障 碍 定 位 诊 断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一)周围神经损害:
• 各种感觉成分绝大多数都在同神经内进入 脊髓,因此完全断离时,支配区域各种感 觉均丧失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1.末梢型:对称性手套和袜套样分布。如:多 发性神经炎
• 2.神经干型:感觉障碍大片状分布,沿神经 干压痛
• 1.丘脑性损害: 对侧各种感觉缺失 • 刺激性-→对侧自发性疼痛,弥漫性,一般
镇痛剂无效 • 2.内囊性损害:内囊后肢1/3损害 对侧偏身
感觉缺失
感觉障碍 定位诊断
• 3.皮质性损害: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附近 (第3,1,2区)。单肢感觉障碍
• 皮质性感觉障碍的特点是出现精细性感觉 障碍
• 刺激性病灶 -→感觉性癫痫发作 • 癔病性感觉障碍
• 3.神经丛:如外伤,几组肌肉瘫痪 • 4.周围神经丛型(神经干型,末梢神经型)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症状,如嗅沟脑膜瘤、蝶骨嵴肿瘤等 –眼部症状:病变侧常有视力减退或丧 失,眼肌麻痹及眼球突出。早期先有 视野改变,如中心暗点或中心旁暗点, 晚期则出现视神经萎缩
额叶损害表现
• 运动障碍
–瘫痪 –双眼水平协同运动障碍
• • • • • • •
额叶性共济失调 运动性失用 精神障碍 癫痫 运动性失语 异常反射 颅神经症状
• 视觉障碍
–一侧枕叶的完全性损害产生对侧同向偏盲伴
有黄斑回避 –外侧膝状体之后视道路损害所产生的中枢性 同向偏盲有如下特点 • 常为象限盲。 • 若为偏盲则有黄斑回避现象 • 不影响瞳孔对光反射 • 由于中心视野存在患者常不觉偏盲 • 不发生视神经萎缩 • 如果双侧枕叶损害可引起双眼失明,称为 皮质盲,其特点是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表现为病灶对侧半身感觉异常,可有触或压 的感觉,常常为针刺、电击,偶为疼痛的感 觉异常发作 –这种发作虽可为癫痫的唯一表现,但多数只 是作为发作先兆,从一处向邻近部位扩展, 或扩展至中央前回运动中枢,最终表现为感 觉运动性局限性癫痫或扩展为全身性发作
• 体象障碍
–顶叶(特别是右侧)损害可以发生对身体结
• 运动障碍 –瘫痪:对侧肢体不完全性瘫痪,偏瘫或单瘫多见 • 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下肢瘫痪 • 下部受损则产生面、舌或上肢的瘫痪 • 旁中央小叶损害可出现尿潴留 –双眼水平协同运动障碍 • 同向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下行的纤维交 叉到对侧支配桥脑的同名中枢 • 当此中枢受到刺激时,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 受损时向病灶一侧斜视
顶叶
• 顶叶主要结构包括中央后回, 是皮质的躯体感 • • •

觉中枢 顶上小叶为实体感觉分析区 主侧半球的角回为阅读中枢 同时顶叶通过联络纤维与额、颞、枕各叶发生 联系,并借胼胝体与对侧顶叶联系,此外在顶 叶深部还有部分视觉纤维通过 顶叶损害时可有以下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损害的表现及定位
Composition:Cerebral hemisphere (gray matter,white matter, diencephalon, basal ganglia、cerebral ventricle),brainstem,cerebellum
一、Cerebral hemisphere
② 运动前区(premotor area):锥体外系皮质中枢。并形成额-桥-小脑 束。司共济运动。损伤后出现额叶性共济失调(对侧下肢笨拙,步态 蹒跚)
③ 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损伤后出现向病灶侧凝视。刺激病灶向 病灶对侧凝视。
④ 书写中枢: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损伤后损伤后出现失写症。 ⑤ 运动性语言中枢(motor speech center):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损伤
了解中枢神经系统大体解剖结构 掌握大脑皮层、内囊、丘脑、小脑解剖结构与损伤后表现
及其定位诊断方法 掌握基底节、脑干解剖结构与各部位损伤后表现及其定位
诊断方法 了解意识障碍发生机制、分类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教学重点:大脑半球、脑干病变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定位诊
断。 教学难点:脑干病变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定位诊断。
2) 一般功能区损害及定位
① 体象障碍:非优势侧缘上回损害。表现病觉缺 失、肢体缺如、幻多肢。
② 视野缺损:视辐射损伤。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 偏盲。
4. Temporal lobe
1)主要功能区Domains损害及定位
① 听觉中枢(auditory center):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单侧
损伤后一般不出现听觉障碍(双侧投射),可能产生耳鸣、听觉的 减退。刺激症状可导致幻听。
b) 运用中枢:优势半球缘上回。司复杂劳动和劳动技巧。损伤 后失用症,对肢体动作运用出现障碍。非优势半球损伤出现 体象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
急性脑膜炎 艾滋病—迟呆综合征 空泡性脊髓病 周围神经病 肌病 2、中枢神经系统继发性损害:
辅助检查:
血液白细胞检查 HIV免疫学检查
诊断
加强意识,对不明原因出现的神经系 症状要想到AIDS的可能。
治疗和预防: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Demyelinating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第七节:神经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引起的全 身性疾病。
神经梅毒:苍白密螺旋体侵害神经系统, 出现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与发病机制:
传染方式:
垂直传染—先天性梅毒 性传染—后天获得性传染。
临床表现:
无症状性神经梅毒。 梅毒性脑膜炎。 脑(脊髓)血管梅毒。 脊髓痨。 麻痹性迟呆。
链霉素、乙胺丁醇。 联合用药:三联或四联。注意药物
毒性如肝损害,多发性神经病(异烟肼)。 2、皮质类固醇 3、鞘内注射 4、支持对症治疗。
第六节之一:脑囊虫病
是猪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脑部 所引起的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感染途经: 内源性自身感染 外源性自身感染 外来感染。
病理:
病理变化分三期: 生存期 退变死亡期 静止期
型、 HSV-Ⅱ型。 90%由HSV-I型引起。
70% HSE起因于内源性病毒激活, 25%病例由原发感染所致。
病理:
HSV-I型脑炎是急性坏死性非对称性出 血性病变,常累及颞叶内侧,额叶下部。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原发感染潜伏期2-21天,平 均6天。1/4患者有口周疱疹史。前驱症状有 发热、全身不适、肌痛等。
三、丛集性头痛
一侧眼眶,眼球后发作性剧烈头痛, 密集发作,定时疼痛。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题目: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及神经系统检查讲座内容摘要:神经系统定性、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即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是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临床资料提供的线索,确定神经系统疾病损害的部位。

定性系统是为了确定疾病的病因,因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疾病有各自不同的演变溃规律,根据病人主要症状体征的发展变化,结合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通常可对疾病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定位诊断:1、首先应确定病变损害水平辨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还是肌肉系统(肌肉或神经肌肉接头),以及是否为其他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等。

如:脊髓前脚细胞以上的上运动神经元症状主要是:①肌张力②病理反射是否存在③腱反射是否亢进。

一些大脑病变,如右侧上肢瘫痪,考虑左侧大脑深部的中枢病变;大脑中动脉堵塞出现三偏症状;额叶损伤出现一些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为优势额叶下回病变引起。

小脑梗塞出现眩晕、共济失调等症状。

外周神经病变如背神经、臂丛神经、腰丛神经、坐骨神经的病变,如腰椎椎间盘突出等。

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如重症肌无力,临床症状包括: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受累肌肉呈病态疲劳,呈晨轻暮重的波动性变化,疲劳试验和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2、其次要明确病变空间分布,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或系统性。

3、通常定位诊断要遵循一元论的原则。

4、定位诊断应高度重视病人的首发症状,可能提示病变的主要部位,有时还可指示病变的性质。

5、定位诊断重应注意的问题: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在相应的病灶;疾病在发病之初或进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体征往往不能真正代表病灶的所在;应注意患者可能存在的某些先天性异常;临床上经常遇到无任何病史、体征,但辅助检查确意外的发现确切的脑不病。

二、定性诊断:从病因学上分类1、血管性疾病:脑和脊髓血管性疾病起病急骤,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若年轻人考虑颅内动脉瘤,更年轻的考虑动-静脉畸形。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

神经内科定位诊断

a末梢形 ( 多发性神经病 )
b. 节段型 ( 后根型 )
感觉障碍的定位
c. 节段型 ( 前联合型 )
d. 传导束型 ( 脊髓半切症 )
感觉障碍的定位
e. 传导束型
f. 交叉型
( 脊髓横贯性损害 ) (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
感觉障碍的定位
g. 偏身型 ( 内囊病变 )
h 癔病性感觉障碍
常见症状的定位诊断
常见症状的定位诊断
• 脑神经损害的定位 • 瘫痪的定位 • 共济运动障碍的定位 • 不自主运动的定位 • 感觉障碍的定位 • 言语障碍的定位
脑神经损害的定位
• 视神经病变的定位 • 眼肌麻痹的定位 • 面肌瘫痪 的定位 • 延髓麻痹定位
视神经病变
两大症状 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 偏盲等 )
视力障碍定位
Horner`s syndrome
面肌瘫痪 的定位诊断
• 周围性面瘫 • 中枢性面瘫
延髓麻痹定位诊断
• 真性球麻痹 • 假性球麻痹 (pseudobulbar palsy) • 肌源性球麻痹
舌咽神经传导示意图
瘫痪的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
皮质 (cortex) 运动区 皮质下白质 内囊 (internal capsue)
Weber 综合征 Millard-Gubler 综合征 Foviile 综合征 Jackson 综合征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脑干 (brain stem)
Weber 综合征 Millard-Gubler 综合征 Foviile 综合征 Jackson 综合征
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定位
• 脊髓 (spnal cord)
定位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 1.并非临床上所有的定位体征均指示存在相 应的病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视觉中枢病变 刺激性病灶
出现闪光、暗影、色彩等 幻视现象
破坏性病灶
可出现视野缺损,视野缺 损的类型取决于视皮质损害 范围的大小
24
(四)枕叶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① 双侧视觉中枢病变
产生★皮质盲,表现为全盲,视物不见,但 对光反射存在
② 一侧视中枢病变
可产生偏盲,特点为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3)失用症:
优势侧缘上回病变时可产生双侧失用症
19
(三)颞叶(temporal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颞上回
颞中回 位于外侧裂的下方,顶枕裂前方
颞下回
图2-1 左侧大脑半球外侧面结构及功能区
20
(三)颞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① ★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 区): 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5
第一节 中枢神经
.
6
一、大脑半球 二、内囊 三、基底神经节 四、间脑 五、脑干
六、小脑 七、脊髓
7
8
一、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
图2-1 左侧大脑半球外侧面结构及功能区
9
一、大脑半球
概述
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岛叶
脑 半
扣带回

边缘叶 海马回
边缘系统
钩回
杏仁核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 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
1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
第一节 中枢神经
第五节 肌肉
第二节 脑与脊髓的血管
第六节 运动系统
第三节 脑神经 第四节 周围神经
第七节 感觉系统 第八节 反射
2
概述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定位诊断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第一步,
正确完成定位诊断取决于三个因素:
损害后:
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 理解说话的含义,即:
★感觉性失语(Wernicke aphasia)
21
(四)枕叶 (occipital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其后端为枕极, 内侧面以距状裂 图2-2 右侧大脑半球内侧面结构及功能区 分成楔回和舌回
22
(四)枕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状” (图2-4)
② 运动前区
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
③ 皮质侧视中枢 额中回后部
12
(一)额叶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④ 书写中枢
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
★⑤ 运动性语言 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 回 中枢(Broca区) 后部交界的三角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⑥ 额叶前部
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
和冲动行为有关
13
(二)顶叶(parietal lobe)
位于尾状核、 豆状核及丘脑 之间
29
二、内 囊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完全性内囊损害 ★“三偏”综合征: 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
丘脑前核
下丘脑 10
(一)额叶(frontal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占大脑半球表面的前三分之一,位于外侧
裂上方和中央沟前方,是大脑半球主要功
能区之一(图2-1)
11
(一)额叶(frontal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其主要功能区包括:
位于中央前回;身体各部位代表 ①★ 皮质运动区 区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
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层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 认症等 1. 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
破坏性病灶
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 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
和皮肤定位觉的减退和缺失
17
(二)顶叶(parietal lobe)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刺激性病灶
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 觉性癫痫
如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引 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也可扩展 为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
2. 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 (1)体象障碍: 顶叶病变可产生体象障碍 体象障碍的分类及特点详见第三章
18
(二)顶叶(parietal lobe)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2)★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
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 计算不能(失算症) 手指失认
★主要表现 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 书写不能(失写症) 有时伴失读
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称☆黄斑回避
(macular sparing)
25
(五)岛叶(insular lobe)
又称脑岛(insula),与内脏感觉和运动有关
26
(六)边缘叶 (limbic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边缘叶包括隔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旁回 和钩回(图2-2、2-3)
杏仁核 丘脑前核 边缘叶 下丘脑 中脑被盖
为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中枢
15
(二)顶叶(parietal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② 运用中枢
位于优势半球的缘上回 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
③ 视觉性语言中枢 又称阅读中枢 位于角回,靠近视觉中枢 为理解看到的文字和符号的皮质中枢
16
(二)顶叶(parietal lobe)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图2-1 左侧大脑半球外侧面结构及功能区
位于中央沟后、 顶枕沟前和外 侧裂延线的上 方。
14
(二)顶叶(parietal lobe)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① 皮质感觉区:
(图2-4人体各部位在感觉区的定位关系) 为深浅感觉的皮质中枢
中央后回 接受对侧肢体的深浅感觉信息
顶上小叶
3
概述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
① 缺损症状 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② 刺激症状 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
4
概述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
③ 释放症状 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 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④ ★断联休克症状 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 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 功能短暂丧失
舌回
楔回
图2-2 右侧大脑半球内侧面结构及功能区
围绕距状裂的皮质为☆视中枢,亦称纹状区,接 受外侧膝状体传来的视网膜视觉冲动
距状裂上方的视皮质接受上部视网膜传来的冲动
下方的视皮质接受下部视网膜传来的冲动
枕叶主要与视觉有关
23
(四)枕叶 (occipital lobe)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
岛叶前部 额叶眶面等结构
☆边缘系统
27
(六)边缘叶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边缘系统与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有广泛联系,参与 高级神经、精神(情绪和记忆等)和内脏的活动
☆边缘系统损害时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
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
障碍
28
二、内 囊
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
图2-5 行经内囊的纤维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