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文》1993年第6期,410-419页Zhongguo Yuwen, No. 6, 1993, 410-419

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

郭锐

A systematic analysis verbs representing course of event in Chinese

Guo Rui

提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动词的过程结构由动词表示的动作或状态的内部过程可能具有的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构成。由于三要素的有无和强弱的差异,过程结构形成不同的类型,本文根据六条标准把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分为无限结构、前限结构、双限结构、后限结构和点结构五大类共十个小类。这五大类十小类构成一个完整的渐变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三个典型的过程结构类,这就是处于系统两端的无限结构、点结构和处于系统中心的第四小类双限结构。从语义类型看,这三个典型过程结构类分别是状态、动作和变化,整个系统可看作是以动作为中心向两极(状态和变化)过渡的连续统。最后本文对《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了过程结构的分类。

零. 前言

0.1 动词的过程结构在汉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许多语法现象,特别是体(aspect)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过去人们对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注意不够,因而影响到一些语法现象的研究。本文首先全面分析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并对孟琮等编《动词用法词典》所收动词进行过程结构分类。

本文强调语言的观念系统对于真实世界的特殊处理模式,但以形式标准为分析的主要依据。此外,本文还注重语言的系统性,力图在系统的框架中考虑问题,避免孤立和局部的讨论。

0.2 动词作为一个陈述性成分其所指有一个随时间展开的内部过程。这个内部过程由三个要素构成∶

a.起点(inception)∶过程开始的时点(用I代表);

b.终点(finish)∶过程结束的时点(用F代表);

c.续段(duration)∶过程持续的阶段(用D代表)。

过程结构就是起点、终点和续段三个要素的组织。如果把时间过程用空间的形式表示出来,那么一个典型的过程结构可图示如下∶

D

●●

I F

但并不是所有动词都完整地具备这三个要素,有的过程结构可能有起点但没有终点,有的有终点但没有起点,有的起点与终点重合;另外,三要素还有强弱问题,比如有的过程结

构终点强,有的终点弱,如此等等,由此形成不同的过程结构类型。不同的过程结构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有不同表现,为了分析这些语法和语义现象,就必须进一步对过程结构进行分析。

0.3 关于动词的过程结构,过去没有人明确提出过,但对于与之相关的现象早已有人在不同语言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从句子的情状类型和动词的aktionsart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前者如Vendler(1967)、邓守信(1986)、陈平(1988),后者如Comrie(1976)、马庆株(1981)和李平(1989)。

过去研究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把动词的时间特性的分类归结为一些非此即彼的意念特征的有无,各类之间截然分明,没有看到存在一个系统的变化,一些处于过渡中的中间类型被忽视了。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抓住这些意念特征的来源,这个来源就是过程结构的类型,这是分析动词语义上的时间特性的要害。

一. 本文的做法

1.1.关于时间的两个概念

本文经常用到与时间相关的概念,本文将按下面的定义使用与时间相关的两个术语:

a.时刻:时间流中的某一个位置,可用“什么时候、何时”提问。如“我来时、去年”表示的时间位置。

b.时长:时间的长度,可用“多久、多长时间”提问。如“三天、一年”表示的时间长度。

1.2.关于过程结构的总的思想

本文关于过程结构的总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a.一切aktionsart特征,如“持续、状态、完成”,都可归结为过程结构的不同。换句话说,aktionsart特征实际上都是过程结构的外在表现。

b.过程结构的差异由两方面因素决定:

(i)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的有无;

(ii)起点、终点和续段三要素的强弱。

c.确定过程结构类型严格以语言内部标准为依据,即以形式特征和能明确把握的意义为依据,排斥含糊的抽象意念特征。

d.存在一个过程结构渐变的系统,各类过程结构间呈逐渐过渡的状态,某种特征不仅有有无的问题,还有强弱的问题。

e.以动词为分析对象,而不以句子为分析对象。

1.3.确定过程结构的依据和原则

过程结构的差异决定于起点、终点和续段的有无和强弱,确定过程结构实际上就是确定起点、终点和续段的有无和强弱。我们以以下两方面的标准为判断依据:

Ⅰ.能与什么样的成分组合;

Ⅱ.与这些成分组合后体现什么样的意义。

我们一共用了六条标准来确定过程结构。

下面是这六条标准及具体判断方法:

a.~了(I/F):如果动词能加“了”,而且:(i)表示开始,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起点,并且有续段;(ii)表示结束,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终点。比如:(1)病了(表示开始,有起点,有续段)

(2)到了(表示结束,有终点)

(3)吃了(既可表开始,又可表结束,有起点、续段和终点)

是表示开始还是表示结束,不是看在说话时动作开始还是结束,而是看“V了”表示的意义相对于参照时刻,是达到起点还是终点,由于参照时刻与说话时刻的复杂关系,有些“V了”表示的动作在说话时已结束,但它本身仍是表示“达到起点”,如:

(4)他来的时候,门口坐了一个人。(“坐”在说话的时候虽已结束,但此处“坐了”是相对于“他来的时候”而言的,仍表示开始。)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人们把“了”分为助词和语气词两个,这里不区分二者,“~了”中的“了”指紧接在动词后,与动词为直接成分的“了”,下面两种情况排除在外:(5)吃饭/了(6)不去/了

b. ~时量宾语(I/F):如果动词能带时量宾语,而且:(i)表示动作本身的持续时长,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起点,有续段,(ii)表示动作结束后经历的时长,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终点。如:

(7)住三天(表示动作持续时长,有起点有续段)

(8)毕业三年了(表示动作结束后经历的时长,有终点)

(9)烧了三天了(既可表示动作持续时长,又可表示动作结束后经历的时长,既有起点、续段,又有终点)

c.~着:如果动词能带“着”,那么这个动词有续段。如:

(10)吃着饭呢

(11)门口坐着一个人。

这里的“着”包括表示动态动作持续的“着1”(如例(10))和表示动词词义本身指明的静止状态的固定的“着2”(如例(11)),不包括表示动作结束后留下的状态的固定的“着3”。例(12)中的“着”是“着3”,应排除:

(12)a.地上扔着一双鞋。b.他剪着短发。

d.在/正在~:如果动词前面能加时间副词“在”或“正在”,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续段。如:

(13)a.他在游泳。b.他正在看电视。

e.~过:如果动词能带表经历的“过”,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终点。如:

(14)a.吃过这种菜。b.在这儿住过。

f.φ~φ(D):如果动词不能带以上五种成分,但可以表示在持续中,那么这个动词的过程结构有续段。如:

(15)a.他是学生。b.这本书属于张三。

以上六条是我们确定过程结构的标准。可以看出,对于某一要素,可以有不止一条标准与之相关。比如c、d、f以及a(i)、b(i)都与续段有关。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将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Ⅰ.对于某要素,只要满足与之相关的任何一条标准,就表明具备该要素。比如如果一个动词满足c、d、f、a(i)和b(i)中的任何一条,就表明其过程结构有续段。

Ⅱ.对于某要素,与之相关的标准满足得越多,则表明该要素越强。比如,对于终点,“烧”满足a(ii)、b(ii)和e,而“等”只满足a(ii)和e,“相信”只满足e,三个动词的终点强弱顺序是:烧>等>相信。

二.汉语动词的过程结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