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课程课程标准的原则意见

合集下载

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

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

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育领域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对于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定义、作用以及编制原则。

一、课程大纲的定义和作用1. 定义:课程大纲是一份详细说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的文件。

它包括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信息。

2. 作用:- 提供指导:课程大纲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应该教授的知识和技能。

- 推动教学一致性:课程大纲确保了不同教师在教学时强调的重点是一致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 提供学生参考:课程大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计划和预期结果的参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进程。

二、课程标准的定义和作用1. 定义: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

它涵盖了学习目标、内容要点、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要求。

2. 作用:- 明确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在特定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帮助教师确定教学重点和内容。

- 确保教育公平性:课程标准确保了不同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提高了教育的公平性。

- 提升教学质量:课程标准促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因为他们需要按照标准来设计和评估教学。

三、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的编制原则1. 明确目标和要求:编制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时,需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确保其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相匹配。

2. 逻辑性和连贯性: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应该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在不同年级和科目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序推进。

3. 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以应对变化的需求和环境。

4. 参与教师和专家:编制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时,应集思广益,广泛征求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总结:课程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文件,它们对于教学的规范和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大纲提供了教学的指导,而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基本程序1、编写初稿。

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方向,开展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调查研究,结合继续深造的要求形成课程的专业需求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基本要求

黎明职业大学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定位、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要求。

一、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号)文促进1.2.3.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对接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性质、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

2.依据职业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确定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

3.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1.专题调研。

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等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

2.3.4.5.6.主要包括该门课程的地位、作用(功能)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内容。

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有哪些支撑或促进作用,与前、后续课程如何衔接。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

具体目标可从素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

(三)课程设计主要阐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要突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学、做1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标准,要注意选取的项目大小和数量应适中,不宜过大、过多,项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完整性和覆盖面。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

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课程标准编制细则

课程标准编制细则

附件二: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课程标准编制细则第一部分总体要求1、《课程标准》要由教务处提出具体要求、意见,开课系按要求组建课程建设与改革小组,课程标准须经课程建设与改革小组充分讨论后形成。

2、每一门课程,如果学时不同、适用专业不同,相应课程名称就应不同,《课程标准》也要不同。

3、《课程标准》的制定,由课程任务所在教研室主任或专业带头人初审、系相关负责人审核、教务处批准后,方可执行。

4、《课程标准》若需修订,应经课程组商议后,提出申请,由课程任务所在教研室、系、教务处逐级批准后,方可进行修订。

每学期的《课程标准》要作为原始教学文档进行保留。

5、《课程标准》应一式四份,授课教师、课程所在专业教研室、系、教务处各一份。

6、文字编排要求(1)正文:宋体小四号(2)标题序号依次使用:一、(一)1、(1)(3)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号二级标题:黑体四号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四级标题:宋体小四号7、段落排版要求:首行缩进2个字符;段前段后为0;行间距为1.5倍行距。

第二部分课程标准模板及编制说明四川现代职业学院XXXX课程标准【注:以下内容中,黑色字体为模板内容,红色字体为模板的填写说明与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完毕,红色字体部分须全部删除】课程代码:建议学时数:学分:隶属专业:开课单位:主持人:参与人:XX(兼职教师)审定人(专业负责人):审核人(教学系部相关负责人):审批人:一、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设置依据主要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家职业标准、教育部专业标准。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一)知识目标(二)能力目标(三)素质目标(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1.课程目标视课程具体情况而定,以上4项,“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这一项,可根据具体课程来确定有无。

2.尽可能使用清晰、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

知识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知道”“了解”“懂得”“掌握”“熟悉”之类的动词;能力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能或会+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练操作压片机”;素质目标的表述建议采用“获得、形成、树立、提高、发挥、发展”等词。

课程标准编制指导意见

课程标准编制指导意见

课程标准编制指导意见(试行)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它对课程性质和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了明确的界定,是编选教材、组织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课程评估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教学文件。

为使学校各专业在编制各课程标准时有所遵循,使课程标准的制定内容完整、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安排合理、格式规范,特制定课程标准编制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编制原则1. 科学性原则。

课程标准制订应遵循科学原则,符合教学规律。

课程目标明确,很好地支撑毕业要求。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配合得当,学时分配建议合理,使课程标准整体上具有可操作性。

2. 整体性原则。

课程标准制订要注意体现专业整体优化的思想,强化专业,淡化学科;注意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意相关课程的衔接、协调与分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要打破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的状况,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核心重组专业知识,推进课程项目化改革。

3. 发展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制订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反映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新理论、新技术及其新应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4. 差异性原则。

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要求,同一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时要按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有所差异。

5. 落实“课程思政”原则。

各门课程须肩负起育人责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

学校课程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学校课程标准制定指导原则

学校课程标准制定指导原则导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变得日益重要。

优秀的课程标准能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本文将介绍学校课程标准制定的指导原则,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紧密结合国家的发展需求。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学校课程标准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确保培养的人才与国家需求相匹配。

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加强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二、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差异,教学内容应根据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

三、多方参与,民主决策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多方参与,实行民主决策。

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应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通过广泛的讨论和调查,形成共识,确保制定出的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四、注重质量评估和调整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应重视质量评估和调整。

制定出的标准需要经过实践检验,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保证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鼓励跨学科融合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鼓励跨学科融合。

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因此在标准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学科之间的融合,推动学科间的交叉与互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提倡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提倡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标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发展自己。

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不能仅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尽可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八、融入现代科技手段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融入现代科技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

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原则一、简介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课程标准制定的原则。

二、适应社会需求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向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例如,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科学性和先进性制定学校课程标准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要落实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学校应该密切关注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课程标准,使之与时俱进。

四、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五、权威性制定学校课程标准需要具备权威性,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

可以通过专家咨询、学科论证等方式,确保所制定的标准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符合教育规律。

六、多元化和综合性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注重多元化和综合性,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长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可以考虑将跨学科的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性。

七、灵活性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学校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变化。

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考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八、资源保障学校课程标准制定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

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升。

只有资源保障到位,才能保证学校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九、学校特色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注重学校的特色,根据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

学校应积极培育自身的特色,建立起与其他学校有区别的办学特点,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十、持续改进学校课程标准制定不能一劳永逸,应该持续改进和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标准,使其更加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为深化“三教”改革,规范课程管理,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保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现将《课程标准编制规范》(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第二条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立足全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三条基本原则(一)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全面发展。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坚持需求导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人才培养融合,对接最新职业标准、岗位规范,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序化、整合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全面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遵循规律,力求达到科学性、先进性。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标准》力求科学、规范,对课程目标、任务和内容要明确、具体,能体现教学发展中的新思想、新成果。

(四)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强调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以致用。

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学校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做好课程标准编制工作,特制订本意见。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目的课程标准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考核的基本依据。

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为教学双方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

二、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

课程标准及课程教学设计要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

2、制订课程标准要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标准,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作为改革的出发点,突出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的用人标准,达到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目的。

3、每个专业应重点建设几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理实一体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关于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关于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

关于编制专业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是编写或选用教材、实行课程教学、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为了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贯彻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课程建设要求,结合我院课程建设实际,学院决定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现就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中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中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人才定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在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课程开发、教学模式。

二、基本原则(一)服从人才定位,培养专业人才能力的原则课程标准要严格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准确定位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使课程教学始终服务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贯彻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开发的原则课程标准要按照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入开展专业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调查研究,构建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有一定前瞻性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课程标准。

(三)对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课程标准要通过校企合作和研究分析,特别关注与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对职业能力、技术领域的要求,把工作任务、生产过程、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标准等融入课程标准的制定中来,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的原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的原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的原则1. 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概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指对全体义务教育学生制定的,规定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应学习的学科、内容、要求和标准的文件。

它是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需遵循一定的原则。

2. 深入探讨遵循的原则2.1 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制定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培养。

2.2 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原则课程标准制定应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充分尊重和反映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根据不同学段、特殊群体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各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标准,保证学科内容科学合理。

2.3 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原则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求综合考虑全国范围的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全国各地的学校和学生都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教学和学习。

要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允许灵活调整和丰富课程内容。

2.4 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的原则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要公开透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保证相关方面的广泛参与,确保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的看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遵循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定课程标准,才能真正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公平性。

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才能制定出更好的课程标准,反映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4. 总结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科学性和针对性、统一性和灵活性、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的原则。

只有根据这些原则,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课程标准,为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和保障。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要求

课程标准编制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它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扩展和延伸,课程标准实施后将取代教学大纲。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三十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2、规范性原则。

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3、适应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4、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参照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认证标准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本科后阶段继续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分析,确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3、根据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趋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确定课程考核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基本程序1、编写初稿。

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继续深造),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方向,开展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调查研究,结合继续深造的要求形成课程的专业需求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编写课程标准初稿。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教师全员课改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和改课程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编制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考核要求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教材选编、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1、系统规范原则。

按照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和课程提出的规范要求,着眼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统筹选取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等。

2、适用应用原则。

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能力要求的范围、专业素养的结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

教学安排、教学设计与运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应用性、行业性。

统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知识应用环节浸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3、能力发展原则。

紧跟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和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单元,将原课程内容进行增册并取、归类整合,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依据1、学科发展依据。

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动态,改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明确课程考核形式与评价办法。

2、行业需求依据。

根据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和课程规范要求,结合行业资格认定标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以及本科后继续教育的要求,确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专业课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

专业课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

附件1:关于制定专业课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程的实施标准需要进一步规范,为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新要求,学院决定对所有类型现开设的课程进行规范,编制或修订新的“课程标准”。

为了指导专业课程,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特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设专业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依托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结合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引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各专业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课程标准是对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习阶段的安排构成了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都做出相应的规定与要求。

结合对课程标准相关理论的认识以及对兄弟院校经验的学习,我院的课程标准(模板见附件)由以下部分组成:1 课程基本信息2 课程定位3 课程目标4 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5 课程任务设计6 考核与评价7 教学基本条件8 教学建议9 课程教学资源10有关说明字体要求:一级标题黑体四号,二级标题宋体小四,正文部分宋体小四,表格字体宋体五号。

模板见下一页。

××××课程标准1 课程基本信息2 课程定位2.1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定位2.2课程性质例如,《××》课程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针对××××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

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你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建议和意见

你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建议和意见

你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建议和意见你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建议和意见在我们课程的时候,在过程中,我们都有哪些建议要提出来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推荐了你对课程的学习和建议,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你对课程的学习和建议篇一通过对新课程模块内容安排的学习,对课改后的模块有更深入的了解,课改后的教材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更人性化,学生的负担也减轻很多,课改很好,但教师角色的转变还需在摸索中慢慢实现。

新课程设想好就好在给学生很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目的是尽量能做到人尽其才,让每一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有多大?有多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多强?有多少学生能按自己的能力自主学习?也就是说有多少学生能够准确定位自己.改变了过去是老师要学生学的教学方式,在提高了学“建议明年加大力度解决城区中、公立幼儿园入学难问题,促进全市教育公平发展”,这是市政协副主席凌尔健就明年来宾市工作重点提出的一条建议。

12月14日,市委书记、市人大棠委会主任张秀隆召开2015年度市委领导班子民主会征求意见座谈会,向市政协、国土、财政等部门以及迁江镇农村基层群众广纳意见。

就一年来市委领导班子的工作,大家一致认为工作思路清晰、高-瞻远瞩、目标明确、坚强有力、廉政团结;现在城市高楼多了,树木多了,人气更旺了,“引水入城”工程、城区警务警察支队等成为来宾名片,居民感越来越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三求”文化惠民工程的继续实施,桂中治旱乐滩水库灌区工程和桂中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设,让群众切实得到实惠,大手笔大气魄的工作力度使来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全面发展。

建议增加工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和使用;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规模企业,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农业投入、重视甘蔗生产、成立农科所;提高农产品科技质量和水平,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医疗、民生等投入;加大税源培植,集中财力办大事;大力实施农村巷道硬化工程;落实专门的关老党员经费;重视和帮助民主党派建立组织……从宏观到细节,从城市到农村,干部和群众都畅所欲言,直截了当地指出了来宾市一年来工作存在的不足,并积极为明年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制课程课程标准的原则意见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是落实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最基本的教学文件。

它规定了课程的任务、目的及要求;规定了课程内容(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教学进度、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部分内容和环节的时数等。

所以,课程标准是编写或选用教材和实验、实习指导书,组织实施课程或实践环节教学和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

每门课程(包括单独设课的实验、实训、实习)都应制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本文和说明两部分。

本文主要规定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时间分配和进度,规定实验、实习、或作业的题目,介绍有关参考书和教材。

说明部分主要指出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选编的原则和依据,教学方法的提示等。

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是:
1.课程标准要服从专业教学标准所构建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要求,明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标准中的地位与作用,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准确地贯彻专业教学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根据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要求,规定基本的教学任务和要求,注意并搞好有
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衔接和配合。

2.贯彻少而精、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课程的基本要求,精选内容,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部分。

同时,还可以附加一些加深、加宽和进一步应用的内容,以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需要。

3.根据市场导向的原则,专业设置特别是专业方向的调整和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必然要进行课程的开发、综合与整合,所有新出现的课程,都应先制订课程标准,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4.课程标准要体现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改革精神,不能囿于已有教材某些特定情况下的个别体例。

5.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环节(含实践环节)的安排、教学时数分配等方面,不宜限制过死,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以利于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验。

6.课程标准由系组织有关教师编写,经课程组长和系主任审定批准后施行。

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