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专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在直角坐标系中求几何图形的面积1.如图,四边形是矩形,点,在坐标轴上,是由绕点顺时针旋转得到的,点在轴上,直线交轴于点,交于点,线段=2,=4(1)求直线的解析式.(2)求的面积.2.直线a:y=x+2和直线b:y=﹣x+4相交于点A,分别与x轴相交于点B和点C,与y轴相交于点D和点E.(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图象;(2)求△ABC的面积;(3)求四边形ADOC的面积;(4)观察图象直接写出不等式x+2≤﹣x+4的解集和不等式﹣x+4≤0的解集.3.如果两个一次函数y=k1x+b1和y=k2x+b2满足k1=k2,b1≠b2,那么称这两个一次函数为“平行一次函数”.已知函数y=﹣2x+4的图象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一次函数y=kx+b 与y=﹣2x+4是“平行一次函数”(1)若函数y=kx+b的图象过点(3,1),求b的值;(2)若函数y=kx+b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面积是△AOB面积的,求y=kx+b的解析式.4.如图,10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如图摆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l将这10个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求该直线l的解析式5.如图1,直线3=xy分别与y轴、x轴交于点A、点B,点C的坐标为(-3,0),D -3+3为直线AB上一动点,连接CD交y轴于点E(1) 点B的坐标为__________,不等式+-x的解集为___________3>33(2) 若S△COE=S△ADE,求点D的坐标(3) 如图2,以CD为边作菱形CDFG,且∠CDF=60°.当点D运动时,点G在一条定直线上运动,请求出这条定直线的解析式.6.在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经过A(﹣1,5),P(﹣2,a),B(3,﹣3)三点.(1)求a的值;(2)设这条直线与y轴相交于点D,求△OPD的面积.7.如图,把Rt△ABC放在直角坐标系内,其中∠CAB=90°,BC=10,点A、B的坐标分别为(2,0)、(8,0),将△ABC沿x轴向右平移,当点C落在直线y=x﹣5上时,求线段BC扫过的面积8.已知:如图,已知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2x+8,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1)求A、B两点的坐标;(2)若点P(m,n)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与A、B不重合),作PE⊥x轴于点E,PF⊥y轴于点F,连接EF,若△PAO的面积为S,求S关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m的取值范围;9. 如图,已知直线343+=x y 与坐标轴交于B,C 两点,点A 是x 轴正半轴上一点,并且15=∆ABC S .点F 是线段AB 上一动点(不与端点重合),过点F 作FE ∥x 轴,交BC 于E.(1) 求AB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2) 若FD ⊥x 轴于D,且点D 的坐标为)0,(m ,请用含m 的代数式,表示DF 与EF 的长;(3) 在x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EF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y=﹣2x +a 与y 轴交于点C (0,6),与x 轴交于点B .(1)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2)直线AD 与(1)中所求的直线相交于点D (﹣1,n ),点A 的坐标为(﹣3,0).①求n 的值及直线AD 的解析式; ②求△ABD 的面积;③点M 是直线y=﹣2x+a 上的一点(不与点B 重合),且点M 的横坐标为m ,求△ABM 的面积S 与m 之间的关系式.1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1,1)和(﹣1,﹣5).(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求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并求出该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12.如图,边长为5的正方形OABC的顶点0在坐标原点处,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E是0A边上的点(不与点A重合),EF⊥CE,且与正方形外角平分线AG交于点P.(1)求证:CE=EP;(2)若点E的坐标为(3,O),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四边形BMEP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1,1)和(﹣1,﹣5).(1)求这个一次函数的表达式;(2)求这个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出该图象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14.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1,0),与y轴交于点B(0,-2).(1)求直线AB的解析式;(2)若直线AB上一点C在第一象限且点C的坐标为(2,2),求△BOC的面积.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kx+4(k≠0)与y轴交于点A.(1)如图,直线y=-2x+1与直线y=kx+4(k≠0)交于点B,与y轴交于点C,点B的横坐标为-1.①求点B的坐标及k的值;②直线y=-2x+1、直线y=kx+4与y轴所围成的△ABC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2)直线y=kx+4(k≠0)与x轴交于点E(x0,0),若-2<x0<-1,求k的取值范围.16.如图,己知直线l:y=x+1(k≠0)的图象与x轴、y轴交于A、B两点.(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若P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求出当△PAB是等腰三角形时P的坐标;(3)在y轴上有点C(0,3),点D在直线l上.若△ACD面积等于4.请直接写出D的坐标.17.如图①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 cm,动点P从点A出发,在正方形的边上沿A→B →C→D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s),三角形APD的面积为S(cm2),S与t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点P在AB上运动的时间为________s,在CD上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cm/s,三角形APD的面积S的最大值为________cm2;(2)求出点P在CD上运动时S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3)当t为何值时,三角形APD的面积为10 cm2?18.已知:如图,已知直线AB的函数解析式为y=﹣2x+8,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1)求A、B两点的坐标;(2)若点P(m,n)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与A、B不重合),作PE⊥x轴于点E,PF ⊥y轴于点F,连接EF,若△PAO的面积为S,求S关于m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m的取值范围;答案:1. (1)OC=4,BC=2,B(-2,4),.设解析式为,.(2),.直线,.当,,,.2.(1)依照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2)令y=x+2中y=0,则x+2=0,解得:x=﹣2,∴点B(﹣2,0);令y=﹣x+4中y=0,则﹣x+4=0,解得:x=4,∴点C(4,0);联立两直线解析式得:,解得:,∴点A (1,3).S △ABC =BC•y A =×[4﹣(﹣2)]×3=9.(3)令y=x +2中x=0,则y=2,∴点D (0,2).S 四边形ADOC =S △ABC ﹣S △DBO =9﹣×2×2=7.(4)观察函数图形,发现:当x <1时,直线a 在直线b 的下方,∴不等式x +2≤﹣x +4的解集为x ≤1;当x >4时,直线b 在x 轴的下方,∴不等式﹣x +4≤0的解集为x ≥4.3.(1)∵一次函数y=kx +b 与y=﹣2x +4是“平行一次函数”,∴k=﹣2,即y=﹣2x +b . ∵函数y=kx +b 的图象过点(3,1),∴1=﹣2×3+b ,∴b=7.(2)在y=﹣2x +4中,令x=0,得y=4,令y=0,得x=2,∴A (2,0),B (0,4),∴S △AOB =OA•OB=4.由(1)知k=﹣2,则直线y=﹣2x +b 与两坐标轴交点的坐标为(,0),(0,b ),于是有|b |•||=4×=1,∴b=±2,即y=kx +b 的解析式为y=﹣2x +2或y=﹣2x ﹣2.4.设直线l 和10个正方形的最上面交点为A ,过A 作AB ⊥OB 于B ,过A 作AC ⊥OC 于C , ∵正方形的边长为1,∴OB=3,∵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l将这10个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两边分别是5,∴三角形ABO 面积是7,∴OB•AB=7,∴AB=,∴OC=AB=,由此可知直线l 经过(,3),设直线方程为y=kx (k ≠0),则3=k ,解得k=∴直线l 解析式为y=x .故答案为:y=x .5.(1) (3,0)、x <3(2) ∵S △COE =S △ADE ∴S △AOB =S △CBD 即33321621⨯⨯=⨯⨯D y ,y D =233 当y =233时,23233333==+-x x ,∴D (23323,) (3) 连接CF ∵∠CDF =60°∴△CDF 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C ∵AB =AC =BC =6∴△ABC 为等边三角形∴△CAF ≌△CBD (SAS )∴∠CAF =∠ACB =60°∴AF ∥x 轴设D (m ,333+-m )过点D 作DH ⊥x 轴于H ∴BH =3-m ,DB =6-2m =AF∴F (2m -6,33)由平移可知:G (m -9,m 3-)令⎪⎩⎪⎨⎧-=-=m y m x 39∴点G 在直线393--=x y 上6. (1)设直线的解析式为y=kx +b ,把A (﹣1,5),B (3,﹣3)代入,可得:{533=+--=+b k b k ,解得:,所以直线解析式为:y=﹣2x +3,把P (﹣2,a )代入y=﹣2x +3中,得:a=7; (2)由(1)得点P 的坐标为(﹣2,7),令x=0,则y=3,所以直线与y 轴的交点坐标为(0,3),所以△OPD 的面积=.7.∵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2,0)、(8,0),∴AB=6,∵∠CAB=90°,BC=10, ∴CA==8,∴C 点纵坐标为:8,∵将△ABC 沿x 轴向右平移,当点C 落在直线y=x ﹣5上时,∴y=8时,8=x ﹣5,解得:x=13,即A 点向右平移13﹣2=11个单位, ∴线段BC 扫过的面积为:11×8=88.故选:B .8.(1)令x=0,则y=8,∴B (0,8),令y=0,则﹣2x +8=0,∴x=4,∴A (4,0), (2)∵点P (m ,n )为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2m +8=n ,∵A (4,0),∴OA=4,∴0<m <4∴S △PAO =OA ×PE=×4×n=2(﹣2m +8)=﹣4m +16,(0<m <4) )3,0(30343)1(,9B y x x y 即时,中,当在==+= ∴OB=3同理OC=4 ∵15)(21=⋅+OB OA OC ,153)4(21=⨯+⨯OA ∴OA=6 即点A 的坐标为(6,0) 设AB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y=kx+b⎩⎨⎧⎩⎨⎧=+=-==213063k b b k b 解得则∴AB 所在直线的解析式为 (2)在中,当,即DF= 在中,当m x m y 32,321-=+-=时 mm m EF 35)32(=--= (3)10.(1)∵直线y=﹣2x +a 与y 轴交于点C (0,6),∴a=6,∴该直线解析式为y=﹣2x +6 (2)①∵点D (﹣1,n )在直线BC 上,∴n=﹣2×(﹣1)+6=8,∴点D (﹣1,8)设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kx +b ,将点A (﹣3,0)、D (﹣1,8)代入y=kx +b 中,得:,解得:,∴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4x +12.②令y=﹣2x +6中y=0,则﹣2x +6=0,解得:x=3,∴点B (3,0).∵A (﹣3,0)、D (﹣1,8),∴AB=6.S △ABD =AB•y D =×6×8=24.③∵点M 在直线y=-2x+6上,∴M (m ,-2m+6),时,即S=6m-18.11. (1)设函数解析式为y=kx +b , 由题意将两点代入得:{15=+-=+-b k b k ,解得:{32=-=k b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 ﹣2;(2)令y=0,得x=32,令x=0,得y=﹣2, 3232221=⨯⨯=∴s 12.(1)在OC 上截取OK =OE .连接EK .∵OC =OA ,∠1=90°,∠OEK =∠OKE =45°,∵AP 为矩形外角平分线,∴∠BAP =45°∴∠EKC =∠PAE =135°.∴CK =EA .∵EC ⊥EP ,∴∠3=∠4.∴△EKC ≌△PAE . ∴EC =EP (2)y 轴上存在点M ,使得四边形BMEP 是平行四边形.如图,过点B 作BM ∥PE 交y 轴于点M ,∴∠5=∠CEP =90°,∴∠6=∠ 4.在△BCM 和△COE 中,⎪⎩⎪⎨⎧∠=∠=∠=∠,,,46C O E B C M OC BC ∴△BCM ≌△COE ,∴BM =CE 而CE =EP ,∴BM =EP .由于BM ∥EP ,∴四边形BMEP是平行四边形由△BCM ≌△COE 可得CM =OE =3,∴OM =CO -CM =2.故点M 的坐标为(0,2).13.(1)设函数解析式为y=kx +b ,由题意将两点代入得:,解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x ﹣2;(2)令y=0,得x=,令x=0,得y=﹣2,∴S=×2×=.14.(1)设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kx +b(k ≠0).将A(1,0),B(0,-2)代入解析式,得⎩⎪⎨⎪⎧k +b =0,b =-2.解得⎩⎪⎨⎪⎧k =2,b =-2.∴直线AB 的解析式为y =2x -2.(2)S △BOC =12×2×2=2.15.(1)32 当x =-1时,y =-2×(-1)+1=3,∴B(-1,3).将B(-1,3)代入y =kx +4,得k =1.(2)y =kx +4与x 轴的交点为(-4k ,0),∵-2<x 0<-1,∴-2<-4k<-1,(1)解得2<k<4.16.(1)当y=0时,x+1=0,解得x=﹣2,则A(﹣2,0),当x=0时,y=x+1=1,则B(0,1);(2)AB==,当AP=AB时,P点坐标为(﹣,0)或(,0);当BP=BA时,P点坐标为(2,0);当PA=PB时,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x轴于P,连结PB,如图1,则PA=PB,设P(t,0),则OA=t+2,OB=t+2,在Rt△OBP中,12+t2=(t+2)2,解得t=﹣,此时P点坐标为(﹣,0);(3)如图2,设D(x,x+1),当x>0时,∵S△ABC+S△BCD=S△ACD,∴•2•2+•2•x=4,解得x=2,此时D点坐标为(2,2);当x<0时,∵S△BCD﹣S△ABC=S△ACD,∴•2•(﹣x)﹣•2•2=4,解得x=﹣6,此时D点坐标为(﹣6,﹣2),综上所述,D点坐标为(2,2)或(﹣6,﹣2).故答案为(﹣2,0),(0,1);(2,2)或(﹣6,﹣2).17.略18.(1)令x=0,则y=8,∴B(0,8),令y=0,则﹣2x+8=0,∴x=4,∴A(4,0),(2)∵点P(m,n)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2m+8=n,∵A(4,0),∴OA=4,∴0<m<4∴S△PAO=OA×PE=×4×n=2(﹣2m+8)=﹣4m+16,(0<m<4)。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题训练含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几何题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习题练习四、证明题:(每个5分,共10分)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E ⊥BC 于E ,CF ⊥AD 于F ,求证:BE =DF 。

2、在平行四边形DECF 中,B 是CE 延长线上一点,A 是CF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B 恰过点D ,求证:AD ·BE =DB ·EC五、综合题(本题10分)3.如图,直线y=x+b (b ≠0)交坐标轴于A 、B 两点,交双曲线y=x2于点D ,过D 作两坐标轴的垂线DC 、DE ,连接OD .(1)求证:AD 平分∠CDE ; (2)对任意的实数b (b ≠0),求证AD ·BD 为定值;(3)是否存在直线AB ,使得四边形OBCD 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F E DCB AFE D CBA4.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2,CD=1 ,∠A=60度,∠D=∠B=90度,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S5.如图,梯形ABCD 中,AD//BC,AB=DC. 如果P 是BC 上任意一点(中点除外),PE//AB ,PF//DC ,那么AB=PE+PF 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证明题1、证△ABE ≌△CDF ;2、⇒⎭⎬⎫∠=∠⇒∠=∠⇒A BDE AC DE B ADF BC DF △ADF ∽△DBE BEDFDB AD =⇒综合题 1.(1)证:由y=x +b 得 A (b ,0),B (0,-b ).∴∠DAC=∠OAB=45 º又DC ⊥x 轴,DE ⊥y 轴 ∴∠ACD=∠CDE=90º ∴∠ADC=45º 即AD 平分∠CDE.(2)由(1)知△ACD 和△B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D=2CD ,BD=2DE.∴AD ·BD=2CD ·DE=2×2=4为定值. (3)存在直线AB ,使得OBCD 为平行四边形.若OBCD 为平行四边形,则AO=AC ,OB=CD. 由(1)知AO=BO ,AC=CD设OB=a (a >0),∴B (0,-a ),D (2a ,a )∵D 在y=x2上,∴2a ·a=2 ∴a=±1(负数舍去)∴B (0,-1),D (2,1). 又B 在y=x +b 上,∴b=-1即存在直线AB:y=x -1,使得四边形OBCD 为平行四边形.4.如图,延长AD 与BC 交于点E ∵ ∴∵ ∠A=60度,∠B=90度,AB=2 ∴ ∠E=30度AE=4(30度所对的边为斜边的一半) BE^2=AE^2 - AB^2(勾股定理) BE=√ 4^2-2^2=√ 12=2√ 3 同上理,已知CD=1 ∴CE=2,DE=√ 3∴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ABE - S △CED = 1/2(BE*AB)-1/2(DE*CD)=1/2*2√ 3*2 - 1/2*√ 3*1=(3*√ 3)/25.由平行易得:三角形pce相似于三角形bca 易得:pe=ag,且bg/ba=bp/bc=bf/bd由上可知:gf//bp易证:三角形gbp全等于三角形fpb所以:bgfp为等腰梯形---可得bg=fp所以有结果:bg+ag=pe+pf=AB。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F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线交MN 于E 、F .求证:∠DEN =∠F .2、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点P 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3、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求证:CE =CF ..4、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求证:AE =AF .B5、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 ⊥AP ,CF 平分∠DCE .求证:PA =PF .6、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与CF 相交于P ,且 AE =CF .求证:∠DPA =∠DPC .7如图,△ABC 中,∠C 为直角,∠A=30°,分别以AB 、AC 为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ABE 与正△ACD ,DE 与AB 交于F 。

求证:EF=FD 。

8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EC 和DF 相交于G ,连接AG ,求证:AG=AD 。

9、已知在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 交AC 与F,求证AF=EFD FEP CB AFPDE CBA,九年级数学【答案】1.如下图连接AC 并取其中点Q ,连接QN 和QM ,所以可得∠QMF=∠F ,∠QNM=∠DEN 和∠QMN=∠QNM ,从而得出∠DEN =∠F 。

2.过E,C,F 点分别作AB 所在直线的高EG ,CI ,FH 。

可得PQ=2EGFH。

由△EGA ≌△AIC ,可得EG=AI ,由△BFH ≌△CBI ,可得FH=BI 。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测试题-人教版(含答案)一、单选题(共30分)1.下列各组数据中的三个数作为三角形的边长,其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3,4,5B.2,3C.6,7,8D.2,3,42.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台风中距地面5m处折断,倒下后树顶端着地点A距树底端B的距离为12m,这棵大树在折断前的高度为()A.10m B.15m C.18m D.20m3.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我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早有记载.如图1,以直角三角形的各边为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再把较小的两张正方形纸片按图2的方式放置在最大正方形内.若知道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则一定能求出()A.直角三角形的面积B.最大正方形的面积C.较小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D.最大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4.如图,在△ABC中,△ACB=90°,分别以点A和点B为圆心,以相同的长(大AB)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M和点N,作直线MN交AB于点D,交BC于于12点E.若AC=3,AB=5,则DE等于()A .2B .103C .158D .1525.《九章算术》中的“折竹抵地”问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六尺.问折高者几何?意思是:一根竹子,原高一丈(一丈=10尺),一阵风将竹子折断,其竹梢恰好抵地,抵地处离竹子底部6尺远,问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设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为x 尺,则可列方程为( )A .()22610x x =--B .()222610x x =-- C .()22610x x +=- D .()222610x x +=- 6.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是( )A .5B .25C 7D .577.如图所示,圆柱的高AB =3,底面直径BC =3,现在有一只蚂蚁想要从A 处沿圆柱表面爬到对角C 处捕食,则它爬行的最短距离是( )A .31π+B .32C 234π+D .231π+8.在Rt △ABC 中,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5和12,则斜边的长为( ) A .6 B .7 C .10 D .13 9.如图,矩形ABCD 中,AB 3=,BC 4=,EB//DF 且BE 与DF 之间的距离为3,则AE 的长是( )A 7B .38C .78D .5810.在Rt ABC △中,90C ∠=︒,9AC =,12BC =,则点C 到 AB 的距离是( )A .94B .1225C .365D 33二、填空题(共30分)11.在△ABC 中,AB =c ,AC =b ,BC =a ,当a 、b 、c 满足_______时,△B =90°. 12.如图,等腰直角ABC 中,90,4ACB AC BC ∠=︒==,D 为BC 的中点,5AD =,若P 为AB 上一个动点,则PC PD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13.如图,在Rt ABC △中,90A ∠=︒,3AB =,4AC =,现将ABC 沿BD 进行翻折,使点A 刚好落在BC 上,则CD =__________.14.如图,在离水面高度为8米的岸上,有人用绳子拉船靠岸,开始时绳子BC 的长为17米,几分钟后船到达点D 的位置,此时绳子CD 的长为10米,问船向岸边移动了__米.15.已知:如图,ABC 中,△ACB =90°,AC =BC 2,ABD 是等边三角形,则CD 的长度为______.16.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22AD =27AB =10BC =,8CD =,90BAD ∠=︒,那么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___________.17.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度为边长作一个正方形,以数轴的原点O为圆心,以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半径画弧交数轴于一点A”,该图说明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________.18.在Rt△ACB中,△ACB=90°,点D在边AB上,连接CD,将△ADC沿直线CD翻折,点A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E处,若AC=3,BE=1,则DE的长是_____.19.如图,一架长5米的梯子A1B1斜靠在墙A1C上,B1到墙底端C的距离为3米,此时梯子的高度达不到工作要求,因此把梯子的B1端向墙的方向移动了1.6米到B处,此时梯子的高度达到工作要求,那么梯子的A1端向上移动了_____米.20.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今有立木,系索其末,委地三尺.引索却行,去本八尺而索尽.问索长几何?”译文为“今有一竖立着的木柱,在木柱的上端系有绳索,绳索从木柱上端顺木柱下垂后,堆在地面的部分尚有3尺,牵索沿地面退行,在离木柱根部8尺处时,绳索用尽问绳索长是多少?”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设绳索AC的长为x尺,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共60分)21.如图,一张长8cm ,宽6cm 的矩形纸片,将它沿某直线折叠使得A 、C 重合,求折痕EF 的长.22.一架云梯长25m ,如图所示斜靠在一而墙上,梯子底端C 离墙7m .(1)这个梯子的顶端A 距地面有多高?(2)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了4 m ,那么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滑动了多少米?23.如图,把一块直角三角形(ABC ,90ACB ∠=︒)土地划出一个三角形(ADC )后,测得3CD =米,4=AD 米,12BC =米,13AB =米.(1)求证:90ADC ∠=︒;(2)求图中阴影部分土地的面积.2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20cm ,BC=15cm ,CD=7cm ,AD=24cm ,△ABC=90°.(1)求△ADC 的度数;(2)求出四边形ABCD 的面积.25.如图,在△ABC 和△DEB 中,AC △BE ,△C =90°,AB =DE ,点D 为BC 的中点,12AC BC =. (1)求证:△ABC △△DEB .(2)连结AE ,若BC =4,直接写出AE 的长.26.勾股定理被誉为“几何明珠”,在数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也是初中学生以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常常运用到的重要知识,因此学好勾股定理非常重要.学习数学“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要学会勾股定理的各种证明方法.请你利用如图图形证明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BD△CD,AE△BD于点E,且△ABE△△BCD.求证:AB2=BE2+AE2.27.一艘轮船从A港向南偏西48°方向航行100km到达B岛,再从B岛沿BM方向航行125km到达C岛,A港到航线BM的最短距离是60km.(1)若轮船速度为25km/小时,求轮船从C岛沿CA返回A港所需的时间.(2)C岛在A港的什么方向?参考答案1.B2.C3.C4.C5.D6.D7.C8.D9.C10.C11.a2+c2= b212.513.5 214.9.1531 16.14 17.有理数18.15 719.0.820.x2−(x−3)2=8221.EF的长为15 222.(1)这个梯子的顶端A距地面有24m高;(2)梯子的底部在水平方向滑动了8m.23.2424.(1)△ADC=90°;(2)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2234cm252527.(1)从C岛返回A港所需的时间为3小时;(2)C岛在A港的北偏西4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几何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几何专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几何专题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2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和训练:几何计算题、证明题一、题型特点:四边形(五种常见的)、三角形的中位线、矩形的推论穿插其中,……二、常见新型题型:动点、折纸、开放(条件、结论开放)、探索性(数量关系、位置关系),……三、图形搭建:三角形中搭建四边形、四边形中搭建三角形、组合图形,…… 下面我根据图形搭建结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一部分和本期几何部分(主要是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题、证明题,让我们共同来探究、解析. 一、以平行四边形搭建起来的图形 例1.ABCD 中,AB=4cm ,AD=7cm, ∠ABC 的平分线交AD 于E,交CO 的延长线于F,求DF 的长? 分析:本题要求的DF 长的途径有两条:其一.DF CF CD =-;其二. DF DE AD AE ==-.比较容易得出BCF 是等腰三角形,即CF CB =的对边相等可以得出:,CD AB 4cm CB AD 7cm ====.故DF 743cm =-= 例2.△ABC 、△ADE 都是正三角形,CD=BF. (1)、求证:△ACD ≌△CBF(边上的何处时,四边形CDEF 为平行四边形,且∠DEF=30°, 分析:⑴.证明△ACD ≌△CBF 已经有了CD=BF ,而△ABC 、△ADE都是正三角形又可以给我们提供,CA CB ACD CBF 60=∠=∠=条件,根据“SAS ”判定方法可以证得△ACD ≌△CBF.⑵.根据⑴问的△ACD ≌△CBF 得出AD CF =,又△ADE 是正三角形的DE CF =,所以CF DE =;要使四边形CDEF 为平行四边形可以证CF DE .若四边形CDEF 为平行四边形,则FCD DEF 30∠=∠=;当EDB 30∠=时,就有FCD EDB ∠=∠,此时就能证得CF DE .由正△ADE 可以得出ADE 60∠=,则ADB 603090∠=+=,AD BC ⊥;由于等腰三角形具有“三线合一”的特征,所以当D 运动至BC 边上中点时,四边形CDEF 为平行四边形.练习:1.如图,在□ABCD 中,AE ⊥BC,AF ⊥CD,∠EAF=60°,则∠B=(2.□ABCD 的周长为60cm,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AOB 的周 长比△BOC 的周长多10cm,则AD=( ),DC=( );3.□ABCD 中,∠ABC 的平分线BE 交AD 于E 点,若∠ABE=25°CD=5cm,BC=7cm,那么∠ABE=( ),∠BED=( ),AE=( )4. 已知□ABCD ,BE=AB,BF =BD. 求证:5. △ABC 是正三角形,AE=BD,DF ∥CE,EF ∥CD. 求证: △AGF ≌△EAC6.以△ABC 的三边在BC 的同侧做等边△EBC 、等边△FBA3⑴.判断四边形FADE 的形状?⑵.当∠BAC 为多少度时,四边形FADE 为矩形?⑶.当∠BAC 为多少度时,四边形FADE 不存在?7. 有一块如图的玻璃,不小心把DEF 部分打碎,现在只测得AB=60cm,BC=80cm ,∠A=120°,∠B=60°,∠C=150°,你能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AD 的长?二、以矩形搭建起来的图形例1.D 为□ABCD 外一点,∠APC=∠BPD=90°.求证: □ABCD 为矩形 分析:判定矩形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但在已知了四边形ABCD 是平行 四边形的情况下,要判定ABCD 是矩形的途径有两条:其一、找一内角是直角;其二、找出对角线相等,即找出AC BD =.由于本题的另一主要条件是∠APC=∠BPD=90°,要根据题中条件和图形位置转换成四边形的内角为90°比较困难,所以本题我们先想办法找出对角线相等,即找出AC BD =.我们发现本题在APC Rt 和BPD Rt 的两斜边的交点O 恰好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知:O 同时是AC BD 、的中点;所以自然联想到连结PO 这条两直角三角形公共的中线(见图).根据以上条件,在APC Rt 和BPD Rt 中就有:AC 2PO =BD 2PO =,故AC BD =,由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可判定ABCD 是矩形.例2. 矩形ABCD 中,AB=3,AD=4,PE ⊥AC ,PF ⊥BD , ⑴.求PE+PF 的值?⑵.若点P 是AD 上的一动点(不与A D 、重合),还是作PE ⊥AC ,PF ⊥BD ,则PE+PF 的值是否会发生变化为什么分析:求线段的和或差我们会联想到证明中的“截长补短”法,但本题不具备这方面的条件.本题从面积入手可以破题:如图连结PO ,只要我们能求出APO 和DPO 的面积之和问题便可以获得解决.略解:⑴.∵四边形ABCD 是矩形∴BAD 90∠=,,11OA AC OD BD 22==, AC BD =∴1OA OD BD 2==在ABD Rt 中,AB=3,AD=4;并且根据勾股定理有:222BD AB AD =+,即222BD 34=+,又BD 0> ,所以.=BD 5∴.==11OA OD BD 52522==⨯∵,11AOP OA PE DOP OD PF 22S S=⋅=⋅,且ABCD 11AOD 34344SS ==⨯⨯=矩形(过程略)∴++=11AOP DOP OA PE OD PF AOD 22SSS=⋅⋅,即..1125PE 25PF 322⨯⨯+⨯⨯=A BCDP E FO4∴12PE PF 5+=. ⑵.不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AOD AOP POD 、、的面积以及作为底边的OA OD、不会发生变化. 练习:1. 矩形ABCD 中,AF=DE.求证:2. 矩形ABCD 中,BE ⊥AC ,CF ⊥BD.求证:BE=CF3. 矩形ABCD 中,DF 平分∠ADC, ∠BDF=15°. 求∠DOC 与∠COF 的度数?4、矩形ABCD 中,CE ∥BD ,则△ACE 为等腰三角形吗为什么5.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E ,F 分别在BC ,CD 上,将△ABE 沿AE 折叠,使点B 落在AC 上的点B′处,又将△CEF 沿EF 折叠,使点C 落在EB′与AD 的交点C′处.则BC :AB 的值为多少?三、以菱形搭建起来的图形例1. △ABC 中,∠BAC=90°,BD 平分∠ABC ,AH ⊥BC 于H 交BD 于E,DF ⊥BC 于F,求证:四边形AEFD 是菱形分析:判定菱形方法主要有三种,三种方法都可以使本题获得解决. 下面我们选择“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这一途径来分析. 可以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D FD =,进而容易证明ABD ≌AFD ,所以BA BF =;再证明ABE ≌AFE可以得到EA EF =(也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推出ADE AED ∠=∠,所以EA DA =,于是AE EF FD DA ===,故四边形AEFD 是菱形.例2.(2012中考·自贡) 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AB 4BAD 120=∠=,AEF 为正三角形,点E F 、分别在菱形的边BC CD 、上滑动,且E F 、不与B C D 、、重合.⑴.证明不论E F 、在BC CD 、D 上如何滑动,总有BE CF =⑵.当点E F 、在BC CD 、上滑动时,探讨四边形AECF 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分析:⑴.先求证AB AC =,进而求证ABC ACD 、为等边三角形,得=BAC 60AC AB ∠=,进而求证ABE ≌ACF ,即可求得BE CF = ⑵.根据ABE ≌ACF 可得ABE ACF SS =;根据S四边形AECF=AEC S+ACFS=AEC S+BAE S =ABC S即可解得.⑴.证明:连接AC ,如下图所示. ∵四边形ABCD 为菱形,BAD 120∠= ∴,1EAC 602EAC 60∠+∠=∠+∠= ∴12∠=∠ ∵BAD 120∠=∴ABC 60∠=∴ABC 和ACD 都为等边三角形∴=460AC AB ∠=,∴在ABE 和ACF 中,12AB AC ABC 3∠=∠⎧⎪=⎨⎪∠=∠⎩∴ABE ≌ACF ()ASA ∴BE CF =⑵.解:四边形AECF 的面积不变.理由:由⑴得ABE ≌ACF ,则ABE ACF SS=.故S 四边形AECF =AEC S +ACF S =AEC S +BAE S =ABC S 是定值. 作AH BC ⊥于H 点,则BH 2=S四边形ABCD =S ABC =2211BC AH BC AB BH 4322⋅=-练习:EFODAEFDBCAODACA B DE321E HABF1.已知ABCD,添加下列一个条件:①.AC⊥BD;②.∠BAD=90°;③.AB=BC;④.AC=BD.其中能使ABCD是菱形的为() A .①③ B.②③ C.④D.①②③2.菱形ABCD中,E为AB上的一点,CE交BD于F.求证:⑴.△ABF≌△CBF;⑵.∠BEC=∠DAF.3. 菱形的对角线的比是2:3,周长为1304cm,求菱形的面积?4.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AD AC BC、、分别交于点E O 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5. 如图,菱形ABCD中,∠B=60°,AB=2,点E、F分别是AB、AD上的动点,且满足BE=AF,接连EF、EC、CF.求证:△EFC是等边三角形6. 9、Rt△ABC中,∠ACB=90°,∠BAC=60°,DE垂直平分BC,且AF=CE.求证:四边形ACEF为菱形四、以正方形搭建起来的图形例1.正方形ABCD中,△DCE是等边三角形.⑴.求∠AED的度数?⑵.若OF=1,求AB的长?分析:⑴.根据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综合可以得出,DA DE ADE9060150=∠=+=,所以得出:DAE DEA∠=∠,所以()11AED DAE180150301522∠=∠=-=⨯=.⑵.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综合可以得出AC BD⊥,在AOFRt中,,FAO451530OF1∠=-==所以AF2OF2==,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22OA213=-=,所以AC BD23==.根据勾股定理或者面积公式可以得出:211AB AC BD2323622=⋅=⨯⨯=.又.AB0AB6>∴=.例2、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64,DE=2,P为AC上的一动点;求PD+PE的最小值?分析:在一条直线同侧的两点,到直线某点的距离之和最小,按如图所示作E的对称点'E(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对称点'E恰好落在边BC上)连结'DE交AC于点'P,根据轴对称的性质''''''DE DP E P DP EP=+=+,此时和是最小的.根据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64可求得边长DC8=,所以CE CD DE826=-=-=。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正方形知识点及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正方形知识点及同步练习、含答案

学科:数学 教学内容:正方形【学习目标】1.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2.能正确区别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3.能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主体知识归纳】1.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2.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除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外,还具有: (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的判定(1)根据正方形的定义;(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4)既是矩形又是菱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基础知识精讲】1.掌握正方形定义是学好本节的关键,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它包含两层意思:正方形矩形平行四边形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四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2()()1(正方形不仅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而且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2.正方形的性质可归纳如下: 边:对边平行,四边相等; 角: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对角线相等,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此外:正方形的一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对角线与边的夹角是45°;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它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同时,正方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学习时,应熟悉这些最基本的内容.【例题精讲】[例1]如图4-50,已知矩形ABCD 中,F 为CD 的中点,在BC 上有一点E ,使AE =DC +CE ,AF 平分∠EAD .求证:矩形ABCD 是正方形.图4—50剖析:欲证矩形ABCD是正方形,只要证明有一组邻边相等即可,由已知AE=DC+CE,容易想到若能证明AE=AD+CE便可证得AD=DC,由于AF平分∠EAD,因此可在AE上截取AG=AD,再证GE=CE,就可得出要证的结论.证明:在AE上截取AG=AD,连结FG、FE.∵四边形ABCD是矩形,∴∠D=∠C=90°.∵AD=AG,∠DAF=∠GAF,AF=AF∴△ADF≌△AGF,∴DF=GF,∠D=∠AGF=90°.∵DF=CF,∴GF=CF.∵∠FGE=∠C=90°,FE=FE,∴Rt△GFE≌Rt△CFE.∴GE=CE,∴AD+CE=AE.又DC+CE=AE,∴AD=DC.∴矩形ABCD是正方形.说明: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可先判定这个四边形是矩形,再证明有一组邻边相等;或先判定它是菱形,再证明有一个角是直角.[例2]如图4-51,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是AC上一点,过点A作AG⊥EB,垂足为G,AG交BD于点F,则OE=OF.图4—51对上述命题的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OE=∠AOF=90°,BO=AO.∴∠3+∠2=90°,∵AG⊥BE,∴∠1+∠3=90°.∴∠1=∠2,∴△BOE≌△AOF,∴OE=OF问题:对于上述命题,若点E在AC延长线上,AG⊥EB,交EB的延长线于G,AG的延长线交DB的延长线于点F,其他条件不变(如图4-52),结论“OE=OF”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图4—52剖析:可仿上述的证明,证△BOE≌△AOF.解:结论OE=OF仍然成立,证明如下:∵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OE=∠AOF=90°,BO=AO,∴∠OFA+∠FAE=90°又∵AG⊥EB,∴∠OEB+∠EAF=90°,∴∠OEB=∠OFA,∴△BOE≌△AOF,∴OE=OF.[例3]有一正方形池塘,池塘四个角上有四棵树,现计划把此池塘改为面积扩大一倍的正方形,能否不毁掉树木而达到要求?请你设计出方案来.图4—53剖析:新改造的池塘的面积是原面积的2倍,因此,新边长应为原边长的2倍,而正方形的对角线是边长的2倍,故以原对角线的长为边长构造新的正方形.答案:如图4-53,分别过B、D作AC的平行线,分别过A、C作BD的平行线,四条线分别交于A′、B′、C′、D′,则四边形A′B′C′D′为要求的正方形.【同步达纲练习】1.选择题(1)下列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是()①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③四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④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A.1 B.2 C.3 D.4(2)正方形具有而菱形不具有的性质是()A.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B.对角线相等C.邻边相等D.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3)正方形的对角线与边长之比为()A.1∶1 B.2∶1 C.1∶2 D.2∶1(4)以等边△ABC的边B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BCDE,则①∠ABD=105°,②∠ACD=150°,③∠DAE=30°,④△ABE≌△ACD,其中正确的结论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5)在正方形ABCD中,P、Q、R、S分别在边AB、BC、CD、DA上,且AP=BQ=CR=DS =1,AB=5,那么四边形PQRS的面积等于()A.17 B.16 C.15 D.9(6)如图4-54,正方形ABCD中,O是对角线AC、BD的交点,过O点作OE⊥OF分别交AB、BC于E、F,若AE=4,CF=3,则EF等于()图4—54A.7 B.5 C.4 D.3(7)在正方形ABCD中,E、F两点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若△AEF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则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213+B.213-C.3 D.2(8)如图4-55,在正方形ABCD中,CE=MN,∠MCE=35°,那么∠ANM等于()图4—55A.45°B.55°C.65°D.75°2.填空题(1)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16 cm2,则它的一边长是_____,一条对角线长是_____.(2)已知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2,则此正方形的周长为_____,面积为_____. (3)在正方形ABCD 中,两条对角线相交于O ,∠BAC 的平分线交BD 于E ,若正方形ABCD 的周长是16 cm ,则DE =_____cm .(4)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 ,使CE =AC ,连结AE 交CD 于F ,那么∠AFC 等于_____度.3.如图4-56,已知正方形ABCD 中,E 为CD 边上一点,F 为BC 延长线上一点,且CE =CF .图4—56(1)求证:△BCE ≌△DCF ;(2)若∠BEC =60°,求∠EFD 的度数.4.已知:如图4-57,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CB 延长线上一点,EB =21BC ,如果F 是AB 的中点,请你在正方形ABCD 上找一点,与F 点连结成线段,并证明它和AE 相等.图4—575.以△ABC 的AB 、AC 为边,向三角形外作正方形ABDE 及ACGF ,作AN ⊥BC 于点N ,延长NA 交EF 于M 点.(1)求证:EM =FM ;(2)若使AM =21EF ,则△ABC 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呢?图4—586.如图4-58,已知正方形ABCD 中,M 、F 分别在边AB 、AD 上,且MB =FD ,E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MN ⊥DM ,MN 与∠CBE 的平分线相交于N .求证:DM =MN .7.如图4-59,已知C是线段AB上的一点,分别以AC、BC为边作正方形ACDE和BCFG.图4—59求证:AF=DB;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猜想上述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加以证明,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思路拓展题】你会设计吗今有一片正方形土地,要在其上修筑两条笔直的道路,使道路把这片地分成形状相同且面积相等的4部分,若道路的宽度忽略不计,请设计三种不同的修筑方案.(在给出如图4-60的三张正方形纸片上分别画图,并简述画图步骤)图4—60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1.(1)C (2)B (3)B (4)D (5)A (6)B (7)A(8)B2.(1)4 42(2)8 4 (3)4 (4)112.53.(1)略(2)15°4.连结CF,可证△ABE≌△CBF或连结DF,让△ABE≌△DAF。

初中数学八年级几何勾股定理练习题2(含答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几何勾股定理练习题2(含答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几何勾股定理练习题2(含答案)一.填空题1、一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度分别为3、6,则斜边的长度为。

2、△ABC为直角三角形,且∠C=90°,AB=4,A C=2,则∠A= °3、在Rt△ABC中,∠BAC=90°,且a+c=9,a﹣c=4,则b的值是.4、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均为1,正方形ABCM,CDEN,MNPQ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则正方形MNPQ的面积为.5、如图,轮船甲从港口O出发沿北偏西25°的方向航行8海里,同时轮船乙从港口O出发沿南偏西65°的方向航行15海里,这时两轮船相距海里.6、如图,一架13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C上,这时AC为12m.如果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7m,那么梯子底端B向外移m.7、如图,在Rt△ABC中,∠C=90°,AD平分∠CAB,DE⊥AB于点E,若AC=9,AB=15,则DE=.8、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现有如图所示的“垂美”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交于点O.若AD=2,BC=4,则AB2+CD2=.9、“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用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所示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设直角三角形较长直角边长为a,较短直角边长为b,若a=4,b=3,则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0、如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24,高为7π,蚂蚁在圆柱表面爬行,从点A爬到点B的最短路程是.二.选择题1、下列各组数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边长,其中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 2,3,4 B 、 5,6,7 C、6,7,8 D、6,8,102、△ABC为直角三角形,且∠C=90°,AB=6 , AC=2,则BC= .A 、3B 、 4C 、23D 、243、如图,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C =90°,AC =3,BC =4,则AB 的大小有可能是( )A .1B .2C .3D .54、下列各组数据中,不是勾股数的是( ) A .3,4,5 B .7,24,25C .8,15,17D .5,6,95、满足下列关系的三条线段a ,b ,c 组成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 .a <b +cB .a >b ﹣cC .a =b =cD .a 2=b 2﹣c 26、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举办新年晚会,大林搬来一架高为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的墙上,开始梯脚与墙角的距离为1.5米,但高度不够.要想正好挂好拉花,梯脚应向前移动(人的高度忽略不计)( )A .0.7米B .0.8米C .0.9米D .1.0米7、下列选项中(图中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不能用来验证勾股定理的是( )A.B.C.D.8、如图,高速公路上有A、B两点相距10km,C、D为两村庄,已知DA=4km,CB=6km.DA⊥AB于A,CB⊥AB于B,现要在AB上建一个服务站E,使得C、D两村庄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B的长是()km.A.4B.5C.6D.9、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两条直角边都是c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用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则可得等式为()A.(a+b)2=c2B.(a﹣b)2=c2C.a2﹣b2=c2D.a2+b2=c210、如图,一棵大树在离地面3m,5m两处折成三段,中间一段AB恰好与地面平行,大树顶部落在离大树底部6m处,则大树折断前的高度是()A.9m B.14m C.11m D.10m三.解答题1、如图,公路MN和公路PQ在点P处交会,公路PQ上点A处有学校,点A到公路MN的距离为80m,现有一卡车在公路MN上以5m/s的速度沿PN方向行驶,卡车行驶时周围100m以内都会受到噪音的影响,请你算出该学校受影响的时间多长?2、在Rt△ABC中,∠C=90°,a,b,c分别是∠A,∠B,∠C所对的三条边.(1)如果a=3,b=4,求c的长;(2)如果c=13,b=12,求a的长.3、在一条东西走向河的一侧有一村庄C,河边原有两个取水点A,B,其中AB=BC,由于某种原因,由C到B的路现在已经不通,该村为方便村民取水决定在河边新建一个取水点D(A、D、B在同一条直线上),并新修一条路CD,测得CA=6.5千米,CD=6千米,AD=2.5千米.(1)问CD是否为从村庄C到河边最近的路?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2)求原来的路线BC的长.4、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底边BC=20cm,D是腰AB上的一点,且BD=12cm,CD=16cm.(1)求证:△BCD是直角三角形;(2)求△ABC的周长,5、(1)教材在探索平方差公式时利用了面积法,面积法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推导或验证公式,俗称“无字证明”,例如,著名的赵爽弦图(如图①,其中四个直角三角形较大的直角边长都为a,较小的直角边长都为b,斜边长都为c),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c2,也可以表示为4×ab+(a﹣b)2,所以4×ab+(a﹣b)2=c2,即a2+b2=c2.由此推导出重要的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长为a,b,斜边长为c,则a2+b2=c2.图②为美国第二十任总统伽菲尔德的“总统证法”,请你利用图②推导勾股定理.(2)试用勾股定理解决以下问题:如果直角三角形ABC的两直角边长为3和4,则斜边上的高为.(3)试构造一个图形,使它的面积能够解释(a﹣2b)2=a2﹣4ab+4b2,画在上面的网格中,并标出字母a,b所表示的线段.6、如图,在Rt△ABC中,∠BCA=90°,AC=12,AB=13,点D是Rt△ABC外一点,连接DC,DB,且CD=4,BD=3.求:四边形ABDC的面积.7、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常见的定理之一,熟练的掌握勾股数,对迅速判断、解答题目有很大帮助,观察下列几组勾股数:a b c13=1+24=2×1×25=2×2+125=2+312=2×2×313=4×3+137=3+424=2×3×425=6×4+149=4+540=2×4×541=8×5+1…………n a=b=c=(1)你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填在上面的横线上)(2)你能发现a,b,c之间的关系吗?(3)对于偶数,这个关系(填“成立”或“不成立”).(4)你能用以上结论解决下题吗?20192+20202×10092﹣(2020×1009+1)2参考答案一.填空题31、52、60°3、解:∵a+c=9,a﹣c=4,∴a=,c=,∵在Rt△ABC中,∠BAC=90°,∴b====6,故答案为:6.4、解:∵CM=3,CN=6,∠MCN=90°,∴MN2=CM2+CN2=32+62=45,∴正方形MNPQ的面积=MN2=45,故答案为:45.5、解:由题意可得:AO=8海里,BO=15海里,∠AOB=180°﹣25°﹣65°=90°,故AB==17(海里),答:两轮船相距17海里.故答案为:17.6、解:∵∠ACB=90°,AB=13,AC=12,∴BC==5,∵AE=7,∴CE=12﹣7=5,∴CD==12,∴BD=CD﹣BC=7,∴梯子底端B向外移7m,故答案为:7.7、解:在Rt△ABC中,∠C=90°,AC=9,AB=15,由勾股定理,得BC═12,∵AD平分∠CAB,DE⊥AB,∠C=90°,∴CD=DE,×AC×CD+×AB×DE=×AC×BC,即×9×DE+×15×DE=×9×12,解得:DE=4.5.故答案为:4.5.8、解:∵AC⊥BD,∴∠AOD=∠AOB=∠BOC=∠COD=90°,由勾股定理得,AB2+CD2=AO2+BO2+CO2+DO2,AD2+BC2=AO2+DO2+BO2+CO2,∴AB2+CD2=AD2+BC2,∵AD=2,BC=4,∴AB2+CD2=22+42=20.故答案为:20.9、解:由勾股定理可知大正方形的边长===5,∴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故答案为25.10、解:如图所示:沿过A点和过B点的母线剪开,展成平面,连接AB,则AB 的长是蚂蚁在圆柱表面从A 点爬到B 点的最短路程,AC =×2π×24=24π,∠C =90°,BC =7π,由勾股定理得:AB ==25π.故答案为:25π.二.选择题1、解 因为D :6²+8²=10²故选D2、解:由勾股定理,BC=22AC AB -=2226-=32=24故选D3、解:方法1:由垂线段最短,可得AB 的大小有可能是5.方法2:在三角形ABC 中,∠C =90°,AC =3,BC =4,则AB ===5.故选:D .4、解:A 、32+42=52,是勾股数;B 、72+242=252,是勾股数;C 、82+152=172,是勾股数;D、52+62≠92,不是勾股数.故选:D.5、解:当a2=b2﹣c2,可得:a2+c2=b2,所以三条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6、解:梯脚与墙角距离:=0.7(米),∵开始梯脚与墙角的距离为1.5米,∴要想正好挂好拉花,梯脚应向前移动:1.5﹣0.7=0.8(米).故选:B.7、解:A、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c2=(a+b)2﹣4×ab;化简得c2=a2+b2,可以证明勾股定理,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不能证明勾股定理,本选项符合题意.C、利用A中结论,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b﹣a)2=c2﹣4×ab;化简得a2+b2=c2,可以证明勾股定理,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8、解:设BE=x,则AE=(10﹣x)km,由勾股定理得:在Rt△ADE中,DE2=AD2+AE2=42+(10﹣x)2,在Rt△BCE中,CE2=BC2+BE2=62+x2,由题意可知:DE=CE,所以:62+x2=42+(10﹣x)2,解得:x=4km.所以,EB的长是4km.故选:A.9、解:根据题意得:S=(a+b)(a+b),S=ab+ab+c2,(a+b)(a+b)=ab+ab+c2,即(a+b)(a+b)=ab+ab+c2,整理得:a2+b2=c2.故选:D.10、解:如图,作BD⊥OC于点D,由题意得:AO=BD=3m,AB=OD=2m,∵OC=6m,∴DC=4m,∴由勾股定理得:BC===5(m),∴大树的高度为5+5=10(m),故选:D.三.解答题1、解:设拖拉机开到C处刚好开始受到影响,行驶到D处时结束了噪声的影响.则有CA=DA=100m,在Rt△ABC中,CB==60(m),∴CD=2CB=120m,则该校受影响的时间为:120÷5=24(s).答:该校受影响拖拉机产生的噪声的影响时间为24秒.2、解:(1)∵在Rt△ABC中,∠C=90°,a=3,b=4,∴c===5;(2)∵在Rt△ABC中,∠C=90°,c=13,b=12,∴a===5.3、解:(1)是,理由:∵62+2.52=6.52,∴CD2+AD2=AC2,∴△ADC为直角三角形,∴CD⊥AB,∴CD是从村庄C到河边最近的路;(2)设BC=x千米,则BD=(x﹣2.5)千米,∵CD⊥AB,∴62+(x﹣2.5)2=x2,解得:x=8.45,答:路线BC的长为8.45千米.4、(1)证明:∵在△BDC中,BC=20cm,BD=12cm,CD=16cm.∴BD2+CD2=BC2,∴∠BDC=90°,∴△BCD是直角三角形;(2)解:设AB=AC=xcm,则AD=(x﹣12)cm,在Rt△ADC中,由勾股定理得:AD2+CD2=AC2,即(x﹣12)2+162=x2,解得:x=15,即AB=AC=15cm,∵BC=20cm,∴△ABC的周长是AB+AC+BC=15cm+15cm+20cm=50cm.5、解:(1)梯形ABCD的面积为(a+b)(a+b)=a2+ab+b2,也利用表示为ab+c2+ab,∴a2+ab+b2=ab+c2+ab,即a2+b2=c2;(2)∵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3,4,∴斜边为5,∵设斜边上的高为h,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3×4=×5×h,∴h=,故答案为;(3)∵图形面积为:(a﹣2b)2=a2﹣4ab+4b2,∴边长为a﹣2b,由此可画出的图形为:6、解:∵Rt△ABC中,∠BCA=90°,AC=12,AB=13,∴BC===5;∵在△BCD中,CD=4,BD=3,BC=5,∴CD2+BD2=BC2,∴△BCD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DC的面积=S△ABC +S△BCD=×12×5+×3×4=36.7、解:(1)由表中数据可得:a=2n+1,b=2n(n+1),c=2n(n+1)+1,故答案为:2n+1,2n(n+1),2n(n+1)+1;(2)a2+b2=c2,理由是:∵a=2n+1,b=2n(n+1),c=2n(n+1)+1,∴a2+b2=(2n+1)2+[2n(n+1)]2=[2n(n+1)]2+4n(n+1)+1c2=[2n(n+1)+1]2=[2n(n+1)]2+4n(n+1)+1∴a2+b2=c2;(3)对于偶数,这个关系不成立,故答案为:不成立;(4)当2n+1=2019时,n=1009,∴当n=1009时,a2=20192,b2=[2n(n+1)]2=20202×10092,c2=[2n(n+1)+1]2=[2020×1009+1]2,∵a2+b2=c2;∴20192+20202×10092﹣(2020×1009+1)2=0.。

初中数学八年级几何勾股定理练习题2(含答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几何勾股定理练习题2(含答案)

初中数学⼋年级⼏何勾股定理练习题2(含答案)初中数学⼋年级⼏何勾股定理练习题2(含答案)⼀.填空题1、⼀直⾓三⾓形的两直⾓边的长度分别为3、6,则斜边的长度为。

2、△ABC为直⾓三⾓形,且∠C=90°,AB=4,A C=2,则∠A= °3、在Rt△ABC中,∠BAC=90°,且a+c=9,a﹣c=4,则b的值是.4、如图所⽰的正⽅形⽹格中,每个⼩正⽅形的⾯积均为1,正⽅形ABCM,CDEN,MNPQ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则正⽅形MNPQ的⾯积为.5、如图,轮船甲从港⼝O出发沿北偏西25°的⽅向航⾏8海⾥,同时轮船⼄从港⼝O出发沿南偏西65°的⽅向航⾏15海⾥,这时两轮船相距海⾥.6、如图,⼀架13m长的梯⼦AB斜靠在⼀竖直的墙AC上,这时AC为12m.如果⼦的顶端A沿墙下滑7m,那么梯⼦底端B向外移m.7、如图,在Rt△ABC中,∠C=90°,AD平分∠CAB,DE⊥AB于点E,若AC=9,AB=15,则DE=.8、对⾓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现有如图所⽰的“垂美”四边形ABCD,对⾓线AC、BD交于点O.若AD=2,BC=4,则AB2+CD2=.9、“赵爽弦图”巧妙地利⽤⾯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如图所⽰的“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三⾓形和⼀个⼩正⽅形拼成的⼀个⼤正⽅形,设直⾓三⾓形较长直⾓边长为a,较短直⾓边长为b,若a=4,b=3,则⼤正⽅形的⾯积是.10、如图,圆柱的底⾯半径为24,⾼为7π,蚂蚁在圆柱表⾯爬⾏,从点A爬到点B的最短路程是.⼆.选择题1、下列各组数表⽰三⾓形的三条边的边长,其中是直⾓三⾓形的是()A、 2,3,4 B 、 5,6,7 C、6,7,8 D、6,8,102、△ABC为直⾓三⾓形,且∠C=90°,AB=6 , AC=2,则BC= .A 、3B 、 4C 、23D 、243、如图,在三⾓形ABC 中,已知∠C =90°,AC =3,BC =4,则AB 的⼤⼩有可能是()A .1B .2C .3D .54、下列各组数据中,不是勾股数的是() A .3,4,5 B .7,24,25C .8,15,17D .5,6,95、满⾜下列关系的三条线段a ,b ,c 组成的三⾓形⼀定是直⾓三⾓形的是()A .a <b +cB .a >b ﹣cC .a =b =cD .a 2=b 2﹣c 26、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举办新年晚会,⼤林搬来⼀架⾼为2.5⽶的⽊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的墙上,开始梯脚与墙⾓的距离为1.5⽶,但⾼度不够.要想正好挂好拉花,梯脚应向前移动(⼈的⾼度忽略不计)()A .0.7⽶B .0.8⽶C .0.9⽶D .1.0⽶7、下列选项中(图中三⾓形都是直⾓三⾓形),不能⽤来验证勾股定理的是()A.B.C.D.8、如图,⾼速公路上有A、B两点相距10km,C、D为两村庄,已知DA=4km,CB=6km.DA⊥AB于A,CB⊥AB于B,现要在AB上建⼀个服务站E,使得C、D两村庄到E站的距离相等,则EB的长是()km.A.4B.5C.6D.9、两个边长分别为a,b,c的直⾓三⾓形和⼀个两条直⾓边都是c的直⾓三⾓形拼成如图所⽰的图形,⽤两种不同的计算⽅法计算这个图形的⾯积,则可得等式为()A.(a+b)2=c2B.(a﹣b)2=c2C.a2﹣b2=c2D.a2+b2=c210、如图,⼀棵⼤树在离地⾯3m,5m两处折成三段,中间⼀段AB恰好与地⾯平⾏,⼤树顶部落在离⼤树底部6m处,则⼤树折断前的⾼度是()A.9m B.14m C.11m D.10m三.解答题1、如图,公路MN和公路PQ在点P处交会,公路PQ上点A处有学校,点A到公路MN的距离为80m,现有⼀卡车在公路MN上以5m/s的速度沿PN⽅向⾏驶,卡车⾏驶时周围100m以内都会受到噪⾳的影响,请你算出该学校受影响的时间多长?2、在Rt△ABC中,∠C=90°,a,b,c分别是∠A,∠B,∠C所对的三条边.(1)如果a=3,b=4,求c的长;(2)如果c=13,b=12,求a的长.3、在⼀条东西⾛向河的⼀侧有⼀村庄C,河边原有两个取⽔点A,B,其中AB=BC,由于某种原因,由C到B的路现在已经不通,该村为⽅便村民取⽔决定在河边新建⼀个取⽔点D(A、D、B在同⼀条直线上),并新修⼀条路CD,测得CA=6.5千⽶,CD=6千⽶,AD=2.5千⽶.(1)问CD是否为从村庄C到河边最近的路?请通过计算加以说明;(2)求原来的路线BC的长.4、如图,已知等腰三⾓形ABC的底边BC=20cm,D是腰AB上的⼀点,且BD=12cm,CD=16cm.(1)求证:△BCD是直⾓三⾓形;(2)求△ABC的周长,5、(1)教材在探索平⽅差公式时利⽤了⾯积法,⾯积法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推导或验证公式,俗称“⽆字证明”,例如,著名的赵爽弦图(如图①,其中四个直⾓三⾓形较⼤的直⾓边长都为a,较⼩的直⾓边长都为b,斜边长都为c),⼤正⽅形的⾯积可以表⽰为c2,也可以表⽰为4×ab+(a﹣b)2,所以4×ab+(a﹣b)2=c2,即a2+b2=c2.由此推导出重要的勾股定理:如果直⾓三⾓形两条直⾓边长为a,b,斜边长为c,则a2+b2=c2.图②为美国第⼆⼗任总统伽菲尔德的“总统证法”,请你利⽤图②推导勾股定理.(2)试⽤勾股定理解决以下问题:如果直⾓三⾓形ABC的两直⾓边长为3和4,则斜边上的⾼为.(3)试构造⼀个图形,使它的⾯积能够解释(a﹣2b)2=a2﹣4ab+4b2,画在上⾯的⽹格中,并标出字母a,b所表⽰的线段.6、如图,在Rt△ABC中,∠BCA=90°,AC=12,AB=13,点D是Rt△ABC外⼀点,连接DC,DB,且CD=4,BD=3.求:四边形ABDC的⾯积.7、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常见的定理之⼀,熟练的掌握勾股数,对迅速判断、解答题⽬有很⼤帮助,观察下列⼏组勾股数:a b c13=1+24=2×1×25=2×2+125=2+312=2×2×313=4×3+137=3+424=2×3×425=6×4+149=4+540=2×4×541=8×5+1…………n a=b=c=(1)你能找出它们的规律吗?(填在上⾯的横线上)(2)你能发现a,b,c之间的关系吗?(3)对于偶数,这个关系(填“成⽴”或“不成⽴”).(4)你能⽤以上结论解决下题吗?20192+20202×10092﹣(2020×1009+1)2⼀.填空题31、52、60°3、解:∵a+c=9,a﹣c=4,∴a=,c=,∵在Rt△ABC中,∠BAC=90°,∴b====6,故答案为:6.4、解:∵CM=3,CN=6,∠MCN=90°,∴MN2=CM2+CN2=32+62=45,∴正⽅形MNPQ的⾯积=MN2=45,故答案为:45.5、解:由题意可得:AO=8海⾥,BO=15海⾥,∠AOB=180°﹣25°﹣65°=90°,故AB==17(海⾥),答:两轮船相距17海⾥.故答案为:17.6、解:∵∠ACB=90°,AB=13,AC=12,∴BC==5,∵AE=7,∴CE=12﹣7=5,∴CD==12,∴BD=CD﹣BC=7,∴梯⼦底端B向外移7m,故答案为:7.7、解:在Rt△ABC中,∠C=90°,AC=9,AB=15,由勾股定理,得BC═12,∵AD平分∠CAB,DE⊥AB,∠C=90°,×AC×CD+×AB×DE=×AC×BC,即×9×DE+×15×DE=×9×12,解得:DE=4.5.故答案为:4.5.8、解:∵AC⊥BD,∴∠AOD=∠AOB=∠BOC=∠COD=90°,由勾股定理得,AB2+CD2=AO2+BO2+CO2+DO2,AD2+BC2=AO2+DO2+BO2+CO2,∴AB2+CD2=AD2+BC2,∵AD=2,BC=4,∴AB2+CD2=22+42=20.故答案为:20.9、解:由勾股定理可知⼤正⽅形的边长===5,∴⼤正⽅形的⾯积为25,故答案为25.10、解:如图所⽰:沿过A点和过B点的母线剪开,展成平⾯,连接AB,则AB 的长是蚂蚁在圆柱表⾯从A 点爬到B 点的最短路程, AC =×2π×24=24π,∠C =90°,BC =7π,由勾股定理得:AB ==25π.故答案为:25π.⼆.选择题 1、解因为D :62+82=102 故选D 2、解:由勾股定理,BC=22AC AB -=2226-=32=24 故选D 3、解:⽅法1:由垂线段最短,可得AB 的⼤⼩有可能是5.⽅法2:在三⾓形ABC 中,∠C =90°,AC =3,BC =4,则AB ===5.故选:D . 4、解:A 、32+42=52,是勾股数; B 、72+242=252,是勾股数; C 、82+152=172,是勾股数;D、52+62≠92,不是勾股数.5、解:当a2=b2﹣c2,可得:a2+c2=b2,所以三条线段a,b,c组成的三⾓形⼀定是直⾓三⾓形,故选:D.6、解:梯脚与墙⾓距离:=0.7(⽶),∵开始梯脚与墙⾓的距离为1.5⽶,∴要想正好挂好拉花,梯脚应向前移动:1.5﹣0.7=0.8(⽶).故选:B.7、解:A、中间⼩正⽅形的⾯积c2=(a+b)2﹣4×ab;化简得c2=a2+b2,可以证明勾股定理,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不能证明勾股定理,本选项符合题意.C、利⽤A中结论,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中间⼩正⽅形的⾯积(b﹣a)2=c2﹣4×ab;化简得a2+b2=c2,可以证明勾股定理,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8、解:设BE=x,则AE=(10﹣x)km,由勾股定理得:在Rt△ADE中,DE2=AD2+AE2=42+(10﹣x)2,在Rt△BCE中,CE2=BC2+BE2=62+x2,由题意可知:DE=CE,所以:62+x2=42+(10﹣x)2,解得:x=4km.所以,EB的长是4km.故选:A.9、解:根据题意得:S=(a+b)(a+b),S=ab+ab+c2,(a+b)(a+b)=ab+ab+c2,即(a+b)(a+b)=ab+ab+c2,整理得:a2+b2=c2.故选:D.10、解:如图,作BD⊥OC于点D,由题意得:AO=BD=3m,AB=OD=2m,∵OC=6m,∴DC=4m,∴由勾股定理得:BC===5(m),∴⼤树的⾼度为5+5=10(m),故选:D.三.解答题1、解:设拖拉机开到C处刚好开始受到影响,⾏驶到D处时结束了噪声的影响.则有CA=DA=100m,在Rt△ABC中,CB==60(m),∴CD=2CB=120m,则该校受影响的时间为:120÷5=24(s).答:该校受影响拖拉机产⽣的噪声的影响时间为24秒.2、解:(1)∵在Rt△ABC中,∠C=90°,a=3,b=4,∴c===5;(2)∵在Rt△ABC中,∠C=90°,c=13,b=12,∴a===5.3、解:(1)是,理由:∵62+2.52=6.52,∴CD2+AD2=AC2,∴△ADC为直⾓三⾓形,∴CD⊥AB,∴CD是从村庄C到河边最近的路;(2)设BC=x千⽶,则BD=(x﹣2.5)千⽶,∵CD⊥AB,∴62+(x﹣2.5)2=x2,解得:x=8.45,4、(1)证明:∵在△BDC中,BC=20cm,BD=12cm,CD=16cm.∴BD2+CD2=BC2,∴∠BDC=90°,∴△BCD是直⾓三⾓形;(2)解:设AB=AC=xcm,则AD=(x﹣12)cm,在Rt△ADC中,由勾股定理得:AD2+CD2=AC2,即(x﹣12)2+162=x2,解得:x=15,即AB=AC=15cm,∵BC=20cm,∴△ABC的周长是AB+AC+BC=15cm+15cm+20cm=50cm.5、解:(1)梯形ABCD的⾯积为(a+b)(a+b)=a2+ab+b2,也利⽤表⽰为ab+c2+ab,∴a2+ab+b2=ab+c2+ab,即a2+b2=c2;(2)∵直⾓三⾓形的两直⾓边分别为3,4,∴斜边为5,∵设斜边上的⾼为h,直⾓三⾓形的⾯积为×3×4=×5×h,∴h=,故答案为;(3)∵图形⾯积为:(a﹣2b)2=a2﹣4ab+4b2,∴边长为a﹣2b,由此可画出的图形为:6、解:∵Rt△ABC中,∠BCA=90°,AC=12,AB=13,∴BC===5;∵在△BCD中,CD=4,BD=3,BC=5,∴CD2+BD2=BC2,∴△BCD是直⾓三⾓形,∴四边形ABDC的⾯积=S△ABC +S△BCD7、解:(1)由表中数据可得:a=2n+1,b=2n(n+1),c=2n(n+1)+1,故答案为:2n+1,2n(n+1),2n(n+1)+1;(2)a2+b2=c2,理由是:∵a=2n+1,b=2n(n+1),c=2n(n+1)+1,∴a2+b2=(2n+1)2+[2n(n+1)]2=[2n(n+1)]2+4n(n+1)+1c2=[2n(n+1)+1]2=[2n(n+1)]2+4n(n+1)+1∴a2+b2=c2;(3)对于偶数,这个关系不成⽴,故答案为:不成⽴;(4)当2n+1=2019时,n=1009,∴当n=1009时,a2=20192,b2=[2n(n+1)]2=20202×10092,c2=[2n(n+1)+1]2=[2020×1009+1]2,∵a2+b2=c2;∴20192+20202×10092﹣(2020×1009+1)2=0.。

初二下册数学练习题几何含答案

初二下册数学练习题几何含答案

初二下册数学练习题几何含答案作题要求:1. 试题专注于初二下册数学几何部分的练习题及答案。

2. 文章整洁美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排版清晰。

3. 分小节论述,但不使用“小节一”、“小标题”等词语。

4. 试题及答案不包含网址链接。

5. 文章应有相关的格式,以凸显数学练习题的内容。

------------------------【1】直线与角(1)已知图中的∠ABC是直角,DE//BC,则∠BAE= ()A. 45°B. 60°C. 90°D. 120°答案:B解析:由于DE//BC,所以∠DBC=∠CDE,且∠CDE=90°,所以∠CDB=90°,那么∠ABD+∠CDB=90°,因此∠BAE=∠ABD=∠CDE=60°。

------------------------【2】圆的求解(1)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 cm,则其内切圆的半径是多少?A. 2.5 cmB. 5 cmC. 2 cmD. 10 cm答案:A解析:在正方形的对角线上,内切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所以内切圆的半径等于边长的一半,即10 / 2 = 5 cm。

------------------------【3】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36°,则其顶角的度数是多少?A. 36°B. 54°C. 72°D. 108°答案:C解析: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所以底角的度数为36°,则顶角的度数等于180° - 36° - 36° = 108°。

------------------------【4】平行线与角(1)若两个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所截得的对应角相等,则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与横截线的长度之比为多少?A. 1:1B. 1:2C. 2:1D. 2:3答案:B解析:根据平行线性质,“两个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所截得的对应角相等”,可以得出这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与横截线的长度之比为1: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一、选择题1.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支红莲,高出水面1米,一阵风吹来,红莲移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这里的水深为()A. 1.5米B. 2米C. 2.5米D. 1米2.如图1,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向外作等边三角形,面积分别为S1、S2、S3;如图2,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个顶点为圆心,三边长为半径向外作圆心角相等的扇形,面积分别为S4、S5、S6.其中S1=16,S2=45,S5=11,S6=14,则S3+S4等于()A. 86B. 64C. 54D. 483.如图表示的是一个十字路口,O是两条公路的交点,点A、B、C、D表示的是公路上的四辆车,若OC=8 cm,AC=17 cm,AB=5 cm,BD=10m,则C,D两辆车之间的距离为()A. 5 mB. 4 mC. 3 mD. 2 m4.如图是由三个棱长均为1的正方体箱子堆积而成的几何体,在底端的顶点A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顶端的顶点B处的食物,则它沿该几何体表面爬行的最短路程等于()A.B. 2+1C.D. 55.如图,长方体的透明玻璃鱼缸,假设其长AD=80 cm,高AB=60 cm,水深为AE=40 cm,在水面上紧贴内壁G处有一鱼饵,G在水面线EF上,且EG=60 cm;一小虫想从鱼缸外的A点沿壁爬进鱼缸内G处吃鱼饵,则小动物爬行的最短路线长为()A. 40 cmB. 60 cmC. 80 cmD. 100 cm6.三角形三边长为6、8、10,那么最长边上的高为()A. 6B. 4.5C. 4.8D. 87.如图,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2 m,梯子的顶端B到地面的距离为7 m,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外移动到A′,使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等于3 m,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那么BB′()A.小于1 mB.大于1 mC.等于1 mD.小于或等于1 m8.如图,一根垂直于地面的旗杆在离地面5 m处撕裂折断,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 m处,旗杆折断之前的高度是()A. 5 mB. 12 mC. 13 mD. 18 m二、填空题9.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是5,一直角边的长是3,则此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10.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之比为5∶12∶13,它的周长为120,则它的面积是________.11.如图,分别以△ABC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3个半圆,它们的面积分别为4、5、9,则△ABC________直角三角形.(填“是”或“不是”)12.如图,AD=8,CD=6,∠ADC=90°,AB=26,BC=24,该图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_.13.中国古代的数学家们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证明,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贡献和地位.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不仅最早对勾股定理进行了证明,而且创制了“勾股圆方图”,开创了“以形证数”的思想方法.在图1中,小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如果把它的各边分别延长一倍得到正方形A1B1C1D1,则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为________;再把正方形A1B1C1D1的各边分别延长一倍得到正方形A2B2C2D2(如图2),如此进行下去,得到的正方形AnBnCnDn的面积为________(用含n的式子表示,n为正整数).14.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D于A,AB=8,AD=8,BC=7,CD=25,则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___.15.如图,以直角△ABC的三边向外作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S1,S2,S3且S1=4,S2=8,则S3=________.16.在△ABC中,已知AB=BC=CA=4 cm,点P、Q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其中点P沿BC向终点C 运动,速度为1 cm/s;点Q沿CA、AB向终点B运动,速度为2 cm/s,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x(s),当x=__________,△BPQ是直角三角形.三、解答题17.如图所示的一块地,AD=9 m,CD=12 m,∠ADC=90°,AB=39 m,BC=36 m,求这块地的面积.18.如图,在B港有甲、乙两艘渔船,若甲船沿北偏东60°方向以每小时8海里速度前进,乙船沿南偏东某方向以每小时15海里速度全速前进,2小时后甲船到M岛,乙船到P岛,两岛相距34海里,你知道乙船沿那个方向航行吗?19.在△ABC中,AB=15,BC=14,AC=13,求△ABC的面积.某学习小组经过合作交流,给出了下面的解题思路,请你按照他们的解题思路完成解答过程.20.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乐至县政府在广场树立公益广告牌,如图所示,为固定广告牌,在两侧加固钢缆,已知钢缆底端D距广告牌立柱距离CD为3米,从D点测得广告牌顶端A点和底端B点的距离分别是5米和3米.(1)求公益广告牌的高度AB;(2)求∠BDC的度数.21.阅读与应用:阅读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矩’得到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呵.”任务:(1)上面周公与商高的这段对话,反映的数序原理在数学上叫做__________定理;(2)请你利用以上数学原理解决问题:“枯木一根直立地上,高二丈,周三尺,有葛藤自根缠绕而上,五周而达其顶,问葛藤之长几何?”题意是:如图所示,把枯木看作一个圆柱体,因一丈是十尺,则该圆柱的高为20尺,底面周长为3尺,有葛藤自点A处缠绕而上,绕五周后其末端恰好到达点B处,求问题中葛藤的最短长度是多少尺.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设水深为h米,则红莲的高(h+1)米,且水平距离为2米,则(h+1)2=22+h2,解得h=1.5.故选A.2.【答案】C【解析】如图1,S1=AC2,S2=AB2,S3=BC2,∵BC2=AB2-AC2,∴S2-S1=S3,如图2,S4=S5+S6,∴S3+S4=45-16+11+14=54.故选C.3.【答案】D【解析】在Rt△AOC中,∵OA2+OC2=AC2,∴OA===15(m),∴OB=OA+AB=20 m,在Rt△BOD中,∵BD2=OB2+OD2,∴OD===10(m),∴CD=OD-OC=2 m,故选D.4.【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B==.故选A.5.【答案】D【解析】如图所示作点A关于BC的对称点A′,连接A′G交BC与点Q,小虫沿着A→Q→G的路线爬行时路程最短.在直角△A′EG中,A′E=80 cm,EG=60 cm,∴AQ+QG=A′Q+QG=A′G==100 cm.∴最短路线长为100 cm.故选D.6.【答案】C【解析】∵62+82=10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为6×8÷10=4.8.故选C.7.【答案】A【解析】在直角三角形AOB中,因为OA=2,OB=7,由勾股定理,得AB=,由题意可知AB=A′B′=,又OA′=3,根据勾股定理得OB′=,∴BB′=7-<1.故选A.8.【答案】D【解析】旗杆折断后,落地点与旗杆底部的距离为12 m,旗杆离地面5 m折断,且旗杆与地面是垂直的,所以折断的旗杆与地面形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折断的旗杆为=13 m,所以旗杆折断之前高度为13 m+5 m=18 m.故选D.9.【答案】6【解析】∵直角三角形斜边长是5,一直角边的长是3,∴另一直角边长为=4.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3×4=6.10.【答案】480【解析】设三边的长是5x,12x,13x,则5x+12x+13x=120,解得x=4,则三边长是20,48,52.∵202+482=522,∴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是×20×48=480.11.【答案】是【解析】由分别以△ABC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3个半圆,它们的面积分别为4、5、9,得BC2+AC2=AB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12.【答案】96【解析】连接AC,在Rt△ACD中,AD=8,CD=6,∴AC===10,在△ABC中,∵AC2+BC2=102+242=262=AB2,∴△ABC为直角三角形;∴图形面积为S△ABC-S△ACD=×10×24-×6×8=96.13.【答案】55n【解析】已知小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则把它的各边延长一倍后,△AA1B1的面积是1,新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是5,从而正方形A2B2C2D2的面积为5×5=25=52,…正方形AnBnCnDn的面积为5n.14.【答案】84+96【解析】连接BD,∵AB⊥AD,∴∠A=90°,∴BD=24,∵BC2+BD2=72+242=625=252=CD2,∴△CBD为直角三角形,∴S四边形ABCD=S△ABD+S△BCD=×8×8+×24×7=96+84.15.【答案】12【解析】∵△ABC直角三角形,∴BC2+AC2=AB2,∵S1=BC2,S2=AC2,S3=AB2,S1=4,S2=8,∴S3=S1+S2=12.16.【答案】2或【解析】根据题意,得BP=t cm,CQ=2t cm,BQ=(8-2t) cm,若△BPQ是直角三角形,则∠BPQ=90°或∠BQP=90°,①当∠BPQ=90°时,Q在A点,CQ=CA=4 cm,4÷2=2(s);②当∠BQP=90°时,∵∠B=60°,∴∠BPQ=90°-60°=30°,∴BQ=BP,即8-2t=t,解得t=,故当t=2或秒时,△BPQ是直角三角形.17.【答案】解连接AC,则在Rt△ADC中,AC2=CD2+AD2=122+92=225,∴AC=15,在△ABC中,AB2=1521,AC2+BC2=152+362=1521,∴AB2=AC2+BC2,∴∠ACB=90°,∴S△ABC-S△ACD=AC·BC-AD·CD=×15×36-×12×9=270-54=216.答:这块地的面积是216平方米.【解析】连接AC,运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可证△ACD,△ABC为直角三角形,可求出两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此块地的面积为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差.18.【答案】解BM=8×2=16海里,BP=15×2=30海里,在△BMP中,BM2+BP2=256+900=1156,PM2=1156,BM2+BP2=PM2,∴∠MBP=90°,180°-90°-60°=30°,故乙船沿南偏东30°方向航行.【解析】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BM,BP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到∠MBP=90°,进一步即可求解.19.【答案】解如图,在△ABC中,AB=15,BC=14,AC=13,设BD=x,则CD=14-x,由勾股定理,得AD2=AB2-BD2=152-x2,AD2=AC2-CD2=132-(14-x)2,故152-x2=132-(14-x)2,解之得x=9.∴AD=12.∴S△ABC=BC·AD=×14×12=84.【解析】根据题意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AD2的值,进而得出等式求出答案.20.【答案】解(1)在直角三角形ADC中,AC ===4(m),在直角三角形BDC中,BC ===3(m),故AB=AC-BC=1(米),答:公益广告牌的高度AB的长度为1 m;(2)∵在直角三角形BDC中,BC=CD=3 m,∴△D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DC=45°.【解析】(1)直接利用勾股定理得出AC的长,进而得出BC的长即可得出AB的长;(2)利用已知结合(1)中所求得出△D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而得出答案.21.【答案】解(1)上面周公与商高的这段对话,反映的数序原理在数学上叫做勾股定理;故答案是勾股;(2)如图,一条直角边(即枯木的高)长20尺,另一条直角边长5×3=15(尺),因此葛藤长为=25(尺).答:问题中葛藤的最短长度是25尺.【解析】(1)根据勾股定理的概念填空;(2)这种立体图形求最短路径问题,可以展开成为平面内的问题解决,展开后可转化下图,所以是个直角三角形求斜边的问题,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8章 菱形、正方形创新题及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8章 菱形、正方形创新题及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8章 菱形、正方形创新题及解析一、操作题例1.在数学活动中,小明为了求2341111122222n ++++⋅⋅⋅+的值(结果用n表示),设计如图1-1所示的几何图形.(1)请你利用这个几何图形求2341111122222n ++++⋅⋅⋅+的值为__________.(2)请你利用图2-2,再设计一个能求2341111122222n ++++⋅⋅⋅+的值的几何图形.解:由图形知利用的是面积法:第一次把面积为1的正方形等分,得到12,第二次把面积为12的一个矩形等分得到212,第三次把面积为212的一个正方形等分得到312,第四次把面积为312的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得到412,…,最后把面积为112n -的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分得到两个12n ,从而易知2341111122222n ++++⋅⋅⋅+=112n -,由以上过程知:首次把正方形的面积等份,以后每次均为等分上次所得的两个图形中的一个,n-1次即达到目的,如图2给出供参考,事实上,方法还有很多,不再列举,答案如下: (1)112n-. (2)如图2-1或如图2-2或如图2-3或如图2-4等,图形正确.二、拼图题图2-1图2-2 图2-3 图2-4例2.如图3,是由四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拼成的图形,利用面积的不同表示法,写出一个代数恒等式: .分析:如何展示一个代数恒等式的几何意义,又如何从一个图形中挖掘提炼一个抽象的代数恒等式,成为近年中考命题的一大亮点,事实上,利用面积的割补原理,可列出22()()4a b a b ab +=-+,或22()4()a b ab a b +-=-, 或22()()4a b a b ab +--=.三、探究题例3.如图4甲,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AB ∥DC .由4个这样的等腰梯形可以拼出图乙所示的平行四边形.(1)求四边形ABCD 四个内角的度数;(2)试探究四边形ABCD 四条边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现有图甲中的等腰梯形若干个,利用它们你能拼出一个菱形吗?若能,请你画出大致的示意图.解:(1)如图,∠1=∠2=∠3,∠1+∠2+∠3=360°, 所以3∠1=360°,即∠1=120°.所以梯形的上底角均为120°,下底角均为60°(2)由于EF 既是梯形的腰,又是梯形的上底,所以梯形的腰等于上底. 连接MN ,则∠FMN=∠FNM=30°.图4从而∠HMN=30°,∠HNM=90°.所以NH=AH 21. 因此,梯形的上底等于下底的一半,且等于腰长. (3)能拼出菱形.如图5:(拼法不唯一) .评析:本题是考察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好素材,由图甲(等腰梯形)到图乙(平行四边形)的拼合中隐含了等腰梯形内角之间的内在的关系.只要认真观察,就不难发现角的关系:即下底角的3倍等于180°或三个上底角拼成了一个周角,同时由乙图中隐含的信息很容易看出等腰梯形上底等于其腰长,这样问题便很容易得到解决了.四、猜想题例4.如图6-1,一等腰直角三角尺GEF 的两条直角边与正方形ABCD 的两条边分别重合在一起.现正方形ABCD 保持不动,将三角尺GEF 绕斜边EF 的中点O (点O 也是BD 中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如图6-2,当EF 与AB 相交于点M ,GF 与BD 相交于点N 时,通过观察或测量BM ,FN 的长度,猜想BM ,FN 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2)若三角尺GEF 旋转到如图6-3所示的位置时,线段FE 的延长线与AB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M ,线段BD 的延长线与GF 的延长线相交于点N ,此时,(1)中的猜想还成立吗?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图6-2图6-3图6-1A ( G )B ( E )分析:本题是以正方形为背景的操作探究题,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等腰直角三角尺进行操作,只要动手、动脑就能发现不变量,用“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借助正方形和全等知识就可以解决了.解:(1)BM =FN .证明:∵△G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BD =∠F =45°,OB = OF .又∵∠BOM =∠FON ,∴ △OBM ≌△OFN ,∴ BM =FN . (2)BM =FN 仍然成立.证明:∵△G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DBA =∠GFE =45°,OB =OF .∴∠MBO =∠NFO =135°.点评:本题是一道以正方形为背景的三角板操作题,它推广旋转角度的变化,来探究图形的规律,寻找出不变量,并证明猜想的开放题.五、方案设计题例5.正方形通过剪切可以拼成三角形,方法如下: 仿上用图7(1)示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操作设计:(1)对直角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等面积的矩形.(2)如图7(2),对任意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等面积的矩形.分析:本题通过对图形的剪裁拼接,考查学生的创新求索, 发散思维,优化解题方案和过程的策略.本题的方案很多, 略举几例:(1)方案1. 方案2.图7(1)图7(2)(2)方案1. 方案2.课后自测小练习1、如图,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EFCG 的边长分别为3和1,点F ,G 分别在边BC,CD 上,P 为AE 的中点,连接PG ,则PG 的长为________.第1题图解析:如图,延长GE 交AB 于点O ,作PH ⊥OE 于点H ,则PH ∥AB .中点 中点 ①②∵P是AE的中点,∴PH是△AOE的中位线,∴PH=12OA=12(3-1)=1.∵Rt△AOE中,∠OAE=45°,∴△AO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OA=OE=2,同理可得HE=PH=1.∴HG=HE+EG=1+1=2.∴在Rt△PHG中,PG=PH2+HG2=12+22= 5.故答案是 5.2、在一次课题学习中,老师让同学们合作编题,某学习小组受赵爽弦图的启发,编写了下面这道题,请你来解一解:如图,将矩形ABCD的四边BA、CB、DC、AD分别延长至E、F、G、H,使得AE=CG,BF=DH,连接EF,FG,GH,HE.(1)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2)若矩形ABCD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且∠FEB=45°,AH=2AE,求AE的长.2、解析:(1)证明:∵四边形ABCD 是矩形,∴AD =BC ,∠BAD =∠BCD =90°,∴∠EAH =∠GCF =90°.∵BF =DH ,∴AH =CF .在△AEH 和△CGF 中,⎩⎪⎨⎪⎧AE =CG ,∠EAH =∠GCF ,AH =CF ,∴△AEH ≌△CGF (SAS)∴EH =FG .(4分)同理EF =HG ,∴四边形EFGH 为平行四边形.(2) 解:在正方形ABCD 中,AB =AD =1,设AE =x ,则BE =x +1. 在Rt △BEF 中,∠BEF =45°,∴BE =BF .∵BF =DH ,∴DH =BE =x +1, ∴AH =AD +DH =x +2.在Rt △AEH 中,AH =2AE ,∴2+x =2x , 解得x =2,∴AE =2.3、如图①,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3cm ,AD =5cm ,折叠纸片使B 点落在边AD上的E处,折痕为PQ,过点E作EF∥AB交PQ于F,连接BF.(1)求证:四边形BFEP为菱形;(2)当点E在AD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①当点Q与点C重合时(如图②),求菱形BFEP的边长;②若限定P、Q分别在边BA、BC上移动,求出点E在边AD上移动的最大距离.解析:3、(1)证明:∵折叠纸片使B点落在边AD上的E处,折痕为PQ,∴点B与点E关于PQ对称,∴PB=PE,BF=EF,∠BPF=∠EPF. 又∵EF∥AB,∴∠BPF=∠EFP,∴∠EPF=∠EFP,∴EP=EF,∴BP=BF=EF=EP,∴四边形BFEP 为菱形.(3)解:①∵四边形ABCD是矩形,∴BC=AD=5cm,CD=AB=3cm,∠A=∠D=90°.∵点B与点E关于PQ对称,∴CE=BC=5cm. 在Rt△CDE中,DE=CE2-CD2=4cm,∴AE=AD-DE=5-4=1(cm).在Rt△APE中,AE=1,AP=3-PB=3-EP,∴EP2=12+(3-EP)2,∴EP=53 cm,∴菱形BFEP的边长为53 cm.②当点Q与点C重合时,如图②所示.点E离点A最近,由①知,此时AE=1cm.当点P与点A重合时,如图③所示.点E离点A最远,此时四边形ABQE为正方形,AE=AB=3cm,∴点E在边AD上移动的最大距离为2cm.4、如图,正方形ABCD中,AC是对角线,今有较大的直角三角板,一边始终经过点B,直角顶点P在射线AC上移动,另一边交DC于Q.(1)如图1,当点Q在DC边上时,猜想并写出PB与PQ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如图2,当点Q落在DC的延长线上时,猜想并写出PB与PQ满足的数量关系,请证明你的猜想.图1 图2解:(1)PB=PQ.证明:过P作PE⊥BC,PF⊥CD,∴∠PEB=∠PFQ=90°.∵P,C为正方形对角线AC上的点,∴PC平分∠DCB,∠DCB=90°.∴PF=PE.∴四边形PECF为正方形.∵∠BPE+∠QPE=90°,∠QPE+∠QPF=90°,∴∠BPE=∠QPF.∴Rt△PQF≌Rt△PBE(ASA).∴PB=PQ.(2)PB=PQ.证明:过P作PE⊥BC,交BC的延长线于点E,PF⊥CD,交DC的延长线于点F.∵P,C为正方形对角线AC上的点,∴PC平分∠DCB,∠DCB=90°.∴PF=PE.∴四边形PECF为正方形.∴BE∥PF. ∴∠EBP=∠BPF.∵∠BPF+∠QPF=90°,∠Q+∠QPF=90°,∴∠BPF=∠Q.∴∠EBP=∠Q.∴Rt△PQF≌Rt△PBE(AAS).∴PB=PQ.5、 先阅读下面题目及解题过程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BAD 的平分线BC 交于E ,∠ABD 的平分线交AD 于F ,AE ,BF 相交于O ,则四边形ABEF 为菱形,说明理由.理由:(1)因为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2)所以AD //BC(3)所以∠ABE +∠BAF =18︒0(4)因为AE ,BF 分别是∠BAD ,∠ABC 的平分线(5)所以∠1=∠2=21∠BAF ,∠3=∠4=21∠ABE (6)所以∠1+∠3=21(∠BAF +∠ABE )=︒⨯18021=9︒0 (7)所以∠AOB =︒90(8)所以AE ⊥BF(9)所以四边形ABEF 是菱形问:(1)上述理由是否充分?回答:(2)如有错误,指出其错误的原因是 应在第 步后添加如下说理过程解析:这是一通纠错探索型阅读题.关注知识形成过程,考查阅读、分析能力,通过阅读再现菱形的判定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培养作题的主动性.(1)不充分(2)错误的原因是设有说明四边形ABEF是否为平行四边形,而仅靠对角线互相垂直,不足以说明其为菱形,(8)又在△ABE中∠3=∠4,BO⊥AE所以OA=OE,同理可得OB=OF.。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维特训(十一) 几何图形的面积等分(练习题)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维特训(十一) 几何图形的面积等分(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维特训(十一)几何图形的面积等分(356)1.解答下列各题:(1)如图①,已知直线m//n,点A,B在直线n上,点C,P在直线m上.①写出图①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②当点P在直线m上移动到任一位置时,总有与△ABC的面积相等;(2)如图②,已知一个五边形ABCDE,你能否过点E作一条直线交BC(或其延长线)于点M,使四边形ABME的面积等于五边形ABCDE的面积?2.阅读下列材料:小明遇到一个问题:AD是△ABC的中线,M为BC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D重合),过点M作一直线,使其等分△ABC的面积.他的作法是:如图①,连接AM,过点D作DN//AM交AC于点N,作直线MN,直线MN即为所求直线.请你参考小明的作法,解决下列问题:(1)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中,AE平分四边形ABCD的面积,M为CD边上一点,过点M作一直线MN,使其等分四边形ABCD的面积(要求:在图②中画出直线MN,并保留作图痕迹);(2)如图③,求作过点A的直线AE,使其等分四边形ABCD的面积(要求:在图③中画出直线AE,并保留作图痕迹).3.有一些几何图形可以被某条直线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我们将“把一个几何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的直线叫做该图形的二分线”,如三角形的中线所在的直线一定是三角形的“二分线”.解决下列问题:(1)在图①中,试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ABCD的“二分线”;(2)解决问题:有兄弟俩分家时,有原来共同承包的一块平行四边形田地ABCD,现要进行平均划分,由于在这块地里有一口井P,如图②所示,为了兄弟俩都能方便使用这口井,兄弟俩在划分时犯难了,聪明的你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画图,并说明结果)4.如果一条直线把一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我们把这条直线称为这个平面图形的一条面积等分线.(1)三角形有条面积等分线,平行四边形有条面积等分线;(2)如图①所示,在矩形中剪去一个小正方形,请画出这个图形的一条面积等分线;(3)如图②,四边形ABCD中,AB与CD不平行,AB≠CD,且S△ABC<S△ACD,过点A画出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分线,并写出理由.5.自定义:在一个图形上画一条直线,若这条直线既平分该图形的面积,又平分该图形的周长,我们称这条直线为这个图形的“等分积周线”.(1)如图①,已知△ABC,AC≠BC,过点C能否画出△ABC的一条“等分积周线”?若能,说出确定的方法,若不能,请说明理由.(2)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中,∠B=∠C=90∘,EF垂直平分AD,垂足为F,交BC于点E,已知AB=3,BC=8,CD=5.求证:直线EF为四边形ABCD的“等分积周线”.(3)如图③,在△ABC中,AB=BC=6,AC=8,请你作出△ABC的一条“等分积周线”EF(要求:直线EF不过△ABC的顶点,交边AC于点F,交边BC于点E),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1(1)【答案】△CAB与△PAB,△BCP与△APC,△ACO与△BPO.;△PAB【解析】:①图①中符合条件的三角形有:△CAB与△PAB,△BCP与△APC,△ACO与△BPO.②△PAB(2)【答案】如图,连接EC,过点D作直线DM//EC交BC的延长线于点M,作直线EM,直线EM即为所求的直线.2(1)【答案】如图①,连接AM,过点E作EN//AM,交AD于点N,再作直线MN即可.(2)【答案】如图②,取对角线BD的中点O,连接AO,CO,AC,过点O作OE//AC交CD于点E,直线AE就是所求直线.3(1)【答案】答案不唯一,示例如下:(2)【答案】能解决这个问题.连接AC,BD相交于点O,过点O,P作直线分别交DC,AB于点E,F,如图所示.则一人分四边形ADEF,一人分四边形CEFB.4(1)【答案】无数;无数(2)【答案】如图①所示,连接2个矩形的对角线的交点的直线即把这个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即直线OO′为这个图形的一条面积等分线.(3)【答案】如图②所示.过点B作BE//AC交DC的延长线于点E,连接AE.∵BE//AC,∴△ABC和△AEC的公共边AC上的高也相等,∴S△ABC=S△AEC,∴S=S△ACD+S△ABC四边形ABCD=S△ACD+S△AEC=S△AED.∵S△ACD>S△ABC,∴面积等分线必与CD相交,取DE的中点F,则直线AF即为要求作的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分线.5(1)【答案】不能.理由:如图①,取AB的中点D,连接CD,则S△ADC=S△DBC,且过点C只能画CD一条直线平分△ABC的面积.∵AC≠BC,∴AD+AC≠BD+BC,∴过点C不能画出△ABC的一条“等分积周线”.(2)【答案】证明:如图②,连接AE,DE,设BE=x,∵EF垂直平分AD,∴AE=DE,AF=DF,S△AEF=S△DEF.∵∠B=∠C=90∘,AB=3,BC=8,CD=5,∴在Rt△ABE和Rt△DC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B2+BE2=CE2+DC2,即32+x2=(8−x)2+52,解得x=5,∴BE=5,CE=3,∴AB+BE=CE+DC,S△ABE=S△DCE,∴S四边形ABEF =S△ABE+S△AEF,S四边形DCEF=S△DEF+S△DCE,∴S四边形ABEF =S四边形DCEF,AF+AB+BE=DF+EC+DC,∴直线EF为四边形ABCD的“等分积周线”.(3)【答案】如图③,在AC上取一点F,使得FC=AB=6,在BC上取一点E,使得BE=2,作直线EF,则直线EF是△ABC的“等分积周线”.理由:由作图可得:AF=AC−FC=8−6=2,在CB上取一点G,使得CG=AF=2,则有AB+AF=CF+CG.∵AB=BC,∴∠A=∠C.在△ABF和△CFG中,AF=CG,∠A=∠C,AB=CF,∴△ABF≌△CFG(SAS),∴S△ABF=S△CFG.又易得BE=EG=2,∴S△BFE=S△EFG,∴S△EFC=S四边形ABEF,AF+AB+BE=CE+CF=10,∴直线EF是△ABC的“等分积周线”.。

八年级数学专题复习——几何最值(人教版)(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专题复习——几何最值(人教版)(含答案)

专题复习——几何最值(人教版)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如图,在Rt△ABC中,∠ABC=90°,∠C=60°,AC=6,将BC向BA方向翻折过去,使点C 落在BA上的点处,折痕为BE,则EC的长为( )A. B.C. D.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2.如图,在△ABC中,AC=8,BC=6,AB=10,把△ABC沿AB边翻折到△ABC′(在同一个平面内),则CC′的长为( )A. B. C. D.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折叠问题3.如图,将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纸片ABCD折叠,使得点A落在边CD上的E点,折痕为MN.若CE的长为8cm,则MN的长为( )A.12cmB.12.5cmC.cmD.13.5cm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折叠问题4.当身边没有量角器时,怎样得到一些特定度数的角呢?动手操作有时可以解“燃眉之急”.如图,已知矩形纸片ABCD(矩形纸片要足够长),我们按如下步骤操作可以得到一个特定的角:(1)以点A所在直线为折痕,折叠纸片,使点B落在AD上,折痕与BC交于E;(2)将纸片展平后,再一次折叠纸片,以E所在直线为折痕,使点A落在BC上,折痕EF 交AD于F.则∠AFE=( )A.60°B.67.5°C.72°D.75°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折叠的性质5.如图1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C=90°,∠A=30°,BC=3cm,将其折叠,使点C落在斜边上的点C′处,折痕为BD,如图2.再将图2沿DE折叠,使点A落在DC′的延长线上的点A′处,如图3.则折痕DE的长为( )A.3cmB.C.2cmD.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6.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8,点E,F分别在AB,BC上,AE=3,CF=1,P是对角线AC 上的动点,则PE+PF的最小值是( )A. B.C. D.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轴对称最值问题7.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点M是AB的中点,,P是直线AC上的一点,则的最大值为( )A.aB.C.D.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轴对称最值问题8.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OM,ON上,当点B在ON上运动时,点A随之在OM上运动,且矩形ABCD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若AB=2,BC=1,则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 )A. B.C. D.答案:A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几何最值问题9.如图,在△ABC中,∠BAC=120°,AB=AC=4,M,N两点分别是边AB,AC上的动点,将△AMN 沿MN翻折,A点的对应点为,连接,则的最小值是( )A. B.4C. D.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几何最值问题10.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BC=3,在△ABC内部以AC为斜边任意作Rt△ACD,连接BD,则BD长度的最小值为( )A.2B.4C.5D.1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一半。

2024年数学八年级几何专项练习题10(含答案)

2024年数学八年级几何专项练习题10(含答案)

2024年数学八年级几何专项练习题10(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若AB=6cm,BC=8cm,则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cm。

A. 14cmB. 28cmC. 20cmD. 48cm2. 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矩形B. 等边三角形C. 梯形D. 平行四边形3. 下列关于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圆的半径都相等B. 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C. 圆的周长等于半径的2π倍D. 圆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4.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

A. (2,3)B. (2,3)C. (2,3)D. (3,2)5. 下列关于全等三角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B.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C.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6. 下列关于平行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平行线不相交B. 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C. 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D. 平行线的对应角不相等7. 在三角形ABC中,若AB=AC,那么三角形ABC是()。

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锐角三角形8. 下列关于勾股定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平方B.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平方和等于斜边的一半C.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平方和D.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等于两条直角边之和9. 下列关于相似三角形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B. 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C.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成比例D. 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相等10. 下列关于菱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B. 菱形的对角线相等C. 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D. 菱形的四边相等二、判断题:1. 两条平行线上的任意两个角都是对应角。

()2.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一定相等。

[必刷题]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

[必刷题]2024八年级数学下册几何证明专项专题训练(含答案)试题部分一、选择题:1. 在△ABC中,若AB=AC,点D是BC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AD垂直于BCB. BD=DCC. ∠BAC=90°D. ∠ABC=∠ACB2. 下列关于平行线的性质,错误的是()A. 同位角相等B. 内错角相等C. 同旁内角互补D. 两直线平行,则它们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3.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2,3)关于原点对称的点是()A. (2,3)B. (2,3)C. (2,3)D. (3,2)4. 下列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错误的是()A. SASC. AASD. SSD5. 在△ABC中,若∠A=60°,∠B=70°,则边BC与边AC的长度关系是()A. BC > ACB. BC = ACC. BC < ACD. 无法确定6. 下列关于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正确的是()A. 对应角相等B. 对应边成比例C. 对应角互补D. 对应边相等7. 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45°,则其顶角的度数是()A. 45°B. 90°C. 135°D. 180°8.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若AB=6cm,AD=8cm,则对角线AC的长度可能是()A. 4cmB. 10cmC. 12cm9. 下列关于圆的性质,错误的是()A. 圆的半径都相等B. 圆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C. 圆的周长与半径成正比D. 圆的面积与半径成正比10.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a,b)关于y轴对称的点是()A. (a,b)B. (a,b)C. (a,b)D. (b,a)二、判断题:1.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 平行线的同旁内角互补。

()3. 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MN 于E 、F. 求证:∠DEN =∠F.2、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与是EF 的中点.求证:点P 到边AB 3、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求证:CE =CF. 、4、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求证:AE =AF.5、设P 就是正方形ABCD 一边求证:PA =PF.6、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AE =CF.求证:∠DPA =∠DPC.7如图,△ABC 中,∠C 为直角,∠A=30°,分别以AB 、AC 与正△ACD,DE 与AB 交于F 。

求证:EF=FD 。

D8如图,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AB、BC的中点,EC与DF相交于G,连接AG,求证:AG=AD。

9、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D就是BC边上的中线,E就是AD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交AC 与F,求证AF=EF,九年级数学【答案】1、如下图连接AC并取其中点Q,连接QN与QM,所以可得∠QMF=∠F,∠QNM=∠DEN与∠QMN=∠QNM,从而得出∠DEN=∠F。

2、过E,C,F 点分别作AB 所在直线的高EG,CI,FH 。

可得PQ=2EG FH+。

由△EGA ≌△AIC,可得EG=AI,由△BFH ≌△CBI,可得FH=BI 。

从而可得PQ=2AI BI += 2AB ,从而得证。

3、顺时针旋转△ADE,到△ABG,连接CG 、 由于∠ABG=∠ADE=900+450=1350从而可得B,G,D 在一条直线上,可得△AGB ≌△CGB 。

推出AE=AG=AC=GC,可得△AGC 为等边三角形。

∠AGB=300,既得∠EAC=300,从而可得∠A EC=750。

又∠EFC=∠DFA=450+300=750、可证:CE=CF。

4、连接BD作CH⊥DE,可得四边形CGDH就是正方形。

由AC=CE=2GC=2CH,可得∠CEH=300,所以∠CAE=∠CEA=∠AED=150,又∠FAE=900+450+150=1500,从而可知道∠F=150,从而得出AE=AF。

八年级数学几何综合训练题与答案

八年级数学几何综合训练题与答案

初二几何难题训练题1,如图矩形ABCD对角线 AC、 BD交于 O, E F 分别是 OA、OB的中点( 1)求证△ADE≌△ BCF:(2)若 AD=4cm, AB=8cm,求 CF的长。

证明:(1)在矩形 ABCD中, AC,BD为对角线,∴AO=OD=OB=OC∴∠ DAO=∠ ADO=∠ CBO=∠BCO∵E,F 为 OA,OB中点∴AE=BF=1/2AO=1/2OB∵AD=BC, ∠DAO=∠ CBO,AE=BF∴△ ADE≌△ BCF(2)过 F 作 MN⊥DC于 M,交 AB于 N∵AD=4cm, AB=8cm∴BD=4根号 5∵BF:BD=NF:MN=1: 4∴NF=1, MF=3∵EF为△ AOB中位线∴EF=1/2AB=4cm∵四边形 DCFE为等腰梯形∴MC=2cm∴FC=根号 13cm。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 AB∥DC,∠ ABC=90°, AB=2DC,对角线 AC⊥ BD,垂足为 F,过点 F 作 EF∥AB,交 AD于点 E, CF=4cm.(1)求证:四边形ABFE是等腰梯形;(2)求 AE的长.(1)证明:过点 D 作 DM⊥AB,∵DC∥ AB,∠ CBA=90°,∴四边形 BCDM为矩形.∴DC=MB.∵AB=2DC,∴AM=MB=DC.∵DM⊥ AB,∴AD=BD.∴∠ DAB=∠ DBA.∵EF∥ AB, AE与 BF 交于点 D,即 AE与 FB 不平行,∴四边形 ABFE是等腰梯形.(2)解:∵ DC∥AB,∴△ DCF∽△ BAF.∴CD AB =CF AF =1 2.∵CF=4cm,∴AF=8cm.∵AC⊥ BD,∠ ABC=90°,在△ ABF与△ BCF中,∵∠ ABC=∠ BFC=90°,∴∠ FAB+∠ ABF=90°,∵∠ FBC+∠ ABF=90°,∴∠ FAB=∠ FBC,∴△ ABF∽△ BCF,即 BF CF =AF BF ,∴BF2=CF?AF.∴BF=4 2 cm.∴AE=BF=4 2 cm.3,如图,用三个全等的菱形ABGH、 BCFG、CDEF拼成平行四边形ADEH,连结 AE 与 BG、CF分别交于 P、 Q,(1)若 AB=6,求线段 BP的长;(2)察看图形,能否有三角形与△ACQ全等?并证明你的结论解:( 1)∵菱形 ABGH、 BCFG、CDEF是全等菱形∴BC=CD=DE=AB=6,BG∥ DE∴AD=3AB=3× 6=18,∠ ABG=∠ D,∠ APB=∠ AED∴△ ABP∽△ ADE∴BP DE =AB AD∴ BP=AB AD ?DE=6 18 × 6=2;(2)∵菱形 ABGH、 BCFG、 CDEF是全等的菱形∴AB=BC=EF=FG∴AB+BC=EF+FG∴AC=EG∵AD∥ HE∴∠ 1=∠ 2∵BG∥ CF∴∠ 3=∠ 4∴△ EGP≌△ ACQ.4,已知点 E,F 在三角形 ABC 的边 AB 所在的直线上 ,且 AE=BF ,FH//EG//AC ,FH、EC 分别交边 BC 所在的直线于点 H,G1假如点 E。

八年级数学几何最值问题(人教版)(专题)(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几何最值问题(人教版)(专题)(含答案)

几何最值问题(人教版)(专题)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则PB+PE的最小值是( )A. B.C. D.答案:C解题思路:1.思路分析2.解题过程根据正方形的性质,点B和点D关于AC对称,此时连接DE,与AC的交点即为点P,线段DE的长即为所求.∵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AE=1,AD=2,∴,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2.如图,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ABE是等边三角形,点E在正方形ABCD内,在对角线AC上有一点P,使PD+PE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A.3B.C. D.答案:C解题思路:定点:D,E动点:P(在定线段AC上运动)要使PD+PE最小,需要通过对称把PD,PE转移到直线AC异侧.如图,由正方形的性质知,D,B关于AC所在直线对称,所以PD=PB,故所求可转化为“PB+PE的最小值”.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当B,P,E共线时,PB+PE最小,最小值为BE的长度.∵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12,∴,∴,故选C.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3.如图,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边BC,CD,BD上的动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 )A.1B.C.2D.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作点Q关于BD的对称点,根据菱形的对称性,点落在AD边上,则题目转化为求的最小值,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最小值为线段的长度,当⊥AD时,最小.如图,过点C作CE⊥AD,则.∵四边形ABCD为菱形,∴∠CDE=180°-∠A=60°,CD=AB=2,∴,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则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点F的坐标为( )A. B.C. D.答案:B解题思路:1.思路分析2.解题过程通过题意可知,EF和CD的长固定,所以若要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则DE+CF最小即可.如图,CF向左平移两个单位到,此时就转化为要求即可.作出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此时连接,与x轴的交点即为点E.根据题意可得,点的坐标为(1,4),点的坐标为(0,-2),∴的直线解析式为:,∴点E的坐标为,∴点F的坐标为.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5.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顶点A,D分别在x轴、y轴上.当点A在x轴上运动时,点D随之在y轴上运动,则在运动过程中,点B到原点O的最大距离为( )A. B.C. D.答案:B解题思路:如图,取AD的中点M,连接OM,MB.∵OM为Rt△AOD斜边上的中线,∴,在Rt△AMB中,由勾股定理,得,在△OBM中,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OM+BM OB,即,当O,M,B三点共线时,OM+BM=OB,此时OB最大,最大值为.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6.如图,∠MON=90°,长方形ABCD的顶点B、C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M上运动时,C随之在边ON上运动,若CD=5,BC=24,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 )A.24B.25C. D.26答案:B解题思路:取BC的中点M,连接OM,MD.∵OM为Rt△BOC斜边上的中线,∴,在Rt△DMC中,由勾股定理,得,在△ODM中,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OM+DM OD,即,当O,M,B三点共线时,OM+DM=OD,此时OD最大,最大值为.故选B.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7.动手操作:在矩形纸片ABCD中,AB=5,AD=13.如图所示,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 边上的处,折痕为PQ,当点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若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则点在BC边上可移动的最大距离为( )A.2B.3C.4D.5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8.如图,折叠矩形纸片ABCD,使点B落在AD上的点E处,折痕的两端点分别在AB,BC上(含端点),且AB=6,BC=10.设AE=x,则x的取值范围是( )A. B.C. D.答案:D解题思路:当点M与点A重合时,AE最大,如图,此时AE=6;当点N与点C重合时,AE最小,如图,此时AE=2.∴,故选D.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9.如图,在矩形ABCD中,AB=5,BC=12,E是BC边上一动点,则以BD为对角线的所有平行四边形BEDF中,EF的最小值是( )A. B.5C.6D.12答案:B解题思路:在平行四边形BEDF中,EF=2OE,由“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可知,当OE⊥BC时,OE最短,如图,此时,,∴EF的最小值为5.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10.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6,E是AB边的中点,F是线段BC上的动点,将△EBF 沿EF所在直线折叠得到△,连接,则的最小值是( )A. B.C. D.4答案:A解题思路:如图,连接ED,由题意,,在Rt△AED中,AE=2,AD=6,∴,由翻折得BE=B′E=2,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得:B′D-B′E,∴当,B′,D三点共线时,B′D-B′E,B′D取最小值,当,B′,D三点共线时,如图,∴B′D=DE-B′E=,∴B′D 的最小值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略第11页共11页。

八年级数学试卷几何【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试卷几何【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试卷几何【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的度数是30°,那么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A. 30°B. 45°C. 60°D. 90°2. 下列哪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A. 两对边相等的四边形B. 两对角相等的四边形C.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D. 一组对角相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3. 一个圆的半径增加了10%,其面积增加了:A. 10%B. 20%C. 21%D. 40%4. 下列哪个图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A. 矩形B. 菱形C. 正方形D. 圆5. 下列哪个多边形是正多边形?A. 等边三角形B. 等腰梯形C. 等腰三角形D. 矩形二、判断题1.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2. 任何四边形都可以分为两个三角形。

()3. 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成正比。

()4. 所有的正多边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5.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三、填空题1.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那么它的对角线长度是______厘米。

2. 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3厘米和5厘米,那么它们的半径和是______厘米。

3.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5厘米和12厘米,那么它的第三边长大于______厘米,小于______厘米。

4. 一个圆的直径是14厘米,那么它的周长是______厘米。

5.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厘米,下底是6厘米,高是5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______平方厘米。

四、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 请简要说明圆周率的含义。

3. 请简要说明勾股定理。

4. 请简要说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5. 请简要说明梯形的面积公式。

五、应用题1.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求它的对角线长度。

2. 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4厘米和6厘米,求它们的半径和。

3.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8厘米和15厘米,求它的第三边长。

数学初二下册几何题

数学初二下册几何题

1、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且CD=CB,点E为BD的中点,点F为AC的中点,连结EF交CD于点M,连接AM.(1)求证:EF= 1/2AC(2)若∠BAC=45°,求线段AM、DM、BC之间数量关系.2、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的中点,过点E作EF∥AB,交BC于点F.(1)求证:四边形DBFE是平行四边形.(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DBFE是菱形?为什么?3、D、E分别是不等边三角形ABC(即AB≠BC≠AC)的边AB、AC的中点.O是△ABC 所在平面上的动点,连接OB、OC,点G、F分别是OB、OC的中点,顺次连接点D、G、F、E.(1)如图,当点O在△ABC的内部时,求证:四边形DGFE是平行四边形;(2)若四边形DGFE是菱形,则OA与BC应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4、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AH是边BC上的高.(1)求证:四边形ADEF是平行四边形;(2)求证:∠DHF=∠DEF.5、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交B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1)求证:AF=DC;(2)若AB⊥AC,试判断ADC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6、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BD⊥AD,∠A=45°,E、F分别是AB,CD上的点,且BE=DF,连接EF交BD于O.(1)求证:BO=DO;(2)若EF⊥AB,延长EF交AD的延长线于G,当FG=1时,求AD的长.7、.在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顺次连接EF 、FG 、GH 、HE .(1)请判断四边形EFGH 的形状,并给予证明;(2)试探究当满足什么条件时,使四边形EFGH 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8、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ACB=90°,AC=BC=10,将△ABC 绕点B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11BC A .(1)线段11C A 的长度是多少?∠1CBA 的度数是多少?(2)连接1CC ,求证:四边形11C CBA 是平行四边形.9、如图,矩形ABCD 中,点P 是线段AD 上一动点,O 为BD 的中点, PO 的延长线交BC 于Q.(1)求证:OP=OQ ;(2)若AD=8厘米,AB=6厘米,P 从点A 出发,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D 运动(不与D 重合).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请用t 表示PD 的长;并求t 为何值时,四边形PBQD 是菱形.10、已知: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是BC边上的高,将△ABE沿BC方向平移,使点E与点C重合,得△GFC.(1)求证:BE=DG;(2)若∠B=60°,当AB与BC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四边形ABFG是菱形?试证明.1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结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1)FC=AD;(2)AB=BC+AD.12、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连结AD,在AD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连结BE,CE.(1)求证:△ABE≌△ACE(2)当AE与AD满足什么数量关系时,四边形ABEC是菱形?并说明理由.13、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是边AD的中点,BE的延长线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F.(1)求证:△ABE≌△DFE;(2)连结BD、AF,判断四边形AB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4、如图,已知点D在△ABC的BC边上,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1)求证:AE=DF;(2)若AD平分∠BAC,试判断四边形AE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15、在梯形ABCD中,AD∥BC,AB=DC,过点D作DE⊥BC,垂足为点E,并延长DE 至点F,使EF=DE.连接BF、CF、AC.(1)求证:四边形ABFC是平行四边形;(2)若DE²=BE-CE,求证:四边形ABFC是矩形.16、.如图,△ABC中,AB=AC,AD、AE分别是∠BAC和∠BAC的外角平分线,BE⊥AE. (1)求证:DA⊥AE(2)试判断AB与DE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习题练习
四、证明题:(每个5分,共10分)
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E ⊥BC 于E ,CF ⊥AD 于F ,求证:BE =
DF 。

2、在平行四边形DECF 中,B 是CE 延长线上一点,A 是CF 延长线上一点,连结AB 恰过点D ,求证:AD ·BE =DB ·EC
五、综合题(本题10分)
3.如图,直线y=x+b (b ≠0)交坐标轴于A 、B 两点,交双曲线y=x
2
于点D ,
过D 作两坐标轴的垂线DC 、DE ,连接OD .
(1)求证:AD 平分∠CDE ; (2)对任意的实数b (b ≠0),求证AD ·BD 为定值;
(3)是否存在直线AB ,使得四边形OBCD 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直线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F E D
C
B A
F
E D C
B
A
4.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2,CD=1 ,∠A=60度,∠D=∠B=90度,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5.如图,梯形ABCD 中,AD//BC,AB=DC. 如果P 是BC 上任意一点(中点除外),PE//AB ,PF//DC ,那么AB=PE+PF 成立吗?如果成立,请证明,如果不成立,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证明题
1、证△ABE ≌△CDF ;
2、
⇒⎭⎬
⎫∠=∠⇒∠=∠⇒A BDE AC DE B ADF BC DF △ADF ∽△DBE BE
DF
DB AD =⇒
综合题 1.(1)证:由y=x +b 得 A (b ,0),B (0,-b ).
∴∠DAC=∠OAB=45 º
又DC ⊥x 轴,DE ⊥y 轴 ∴∠ACD=∠CDE=90º ∴∠ADC=45º 即AD 平分∠CDE.
(2)由(1)知△ACD 和△B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D=2CD ,BD=2DE.
∴AD ·BD=2CD ·DE=2×2=4为定值. (3)存在直线AB ,使得OBCD 为平行四边形.
若OBCD 为平行四边形,则AO=AC ,OB=CD. 由(1)知AO=BO ,AC=CD
设OB=a (a >0),∴B (0,-a ),D (2a ,a )
∵D 在y=x
2
上,∴2a ·a=2 ∴a=±1(负数舍去)
∴B (0,-1),D (2,1). 又B 在y=x +b 上,∴b=-1
即存在直线AB:y=x -1,使得四边形OBCD 为平行四边形.
4.如图,延长AD 与BC 交于点E ∵ ∴
∵ ∠A=60度,∠B=90度,AB=2 ∴ ∠E=30度
AE=4(30度所对的边为斜边的一半) BE^2=AE^2 - AB^2(勾股定理) BE=√ 4^2-2^2=√ 12=2√ 3 同上理,已知CD=1 ∴CE=2,DE=√ 3
∴四边形ABCD 的面积=S △ABE - S △CED = 1/2(BE*AB)-1/2(DE*CD)=1/2*2√ 3*2 - 1/2*√ 3*1=(3*√ 3)/2
5.由平行易得:三角形pce相似于三角形bca 易得:pe=ag,且bg/ba=bp/bc=bf/bd
由上可知:gf//bp
易证:三角形gbp全等于三角形fpb
所以:bgfp为等腰梯形---可得bg=fp
所以有结果:bg+ag=pe+pf=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