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朱清时事件最终结论如何
朱清时事件最终结论如何朱清时,原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深圳南方科大第一任校长,国内第一所民办高校的创始人之一。
作为量子物理的研究者、中科院的院士,朱清时在退休后开始投入“量子佛学”的论证和推广工作中。
他不断地和佛学人士接触,最终形成了他的理论体系。
朱清时院士认为:意识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意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可能存在于宇宙之中。
由此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学与佛学最终将殊途同归。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他还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现代物理学步入禅境》,文中他举了一个例子:要得到一颗苹果树,首先要有一粒苹果的种子,这是“因”。
但是单靠这粒种子也不会长成一颗苹果树,比如把种子放在仓库里,无论放多久也不会长出树来。
所以单有因是结不出果的。
一定要将种子放在土壤中,并且要有适当的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种子才会发芽长大,最后长成一颗苹果树,结出苹果来。
这里的土壤、水分、阳光、温度、肥料等等就是“缘”。
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适当的“缘”,在因缘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来。
文中他还提到:缘是许多的配合条件。
缘有好缘,也有不好的缘。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种子,结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
比如,把种子放进贫瘠的泥土里,结出的苹果也不会好吃。
假如把种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结出的果实就会香甜好吃。
最终他得出一个结论:当因缘散尽之时,果就会灭;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
在二十一世纪开始的时候,以弦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真正步入缘起性空的禅境了。
”作为科学界的权威,他的“量子佛学”在民间影响很大,很多民众都是他的拥趸。
他用量子力学的理论试图去证明佛学的正确性,甚至还提出了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
”正是在他的这些观点引导之下,有些社会人士选择了皈依佛门,曾有一名清华毕业的学生就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前往北京龙泉寺出家。
科学家爬到山顶时 佛学大师真的已经等候多时了吗
科学家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真的已经等候多时了吗著名物理学家、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在2009年发表了《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演讲,他认为现代物理学中的弦理论已经步入禅境,达到了缘起性空的境界。
他以一句有些耸人听闻的话结束演讲,“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不仅如此,他还称弄懂佛教复杂的理论及其与现代物理学的联系之后,“心里充满了敬畏和震撼”。
其实朱清时先生的演讲相当有代表性。
二战后不少物理学家在谈论科学和其它思想体系(包括哲学、宗教等等)之间的关系时也有类似言论。
不过,战后的科学体制使哲学和科学彻底无缘,科学家往往只是在取得成就之后才会进行一些“哲学”探索。
不过,在20世纪之前,哲学是物理学家的必修课,多数物理学家也有相当优秀的哲学素养。
一般来说,他们的物理学研究也伴随着哲学探索。
搁置科学家的哲学素养不谈,本文要处理的问题是,现代科学、哲学以及宗教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打开网易新闻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大型强子对撞机1. “哲学”的虚妄霍金讲,现代物理学的复杂程度已经使一般的哲学家不能理解,哲学早已经跟不上物理学的步伐。
上个世纪90年代,作为政治左派的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向杂志《社会文本》(Social Text)投稿,称量子力学的最新成果符合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科学的批评。
哲学家对此自然喜出望外。
但令人尴尬的是,索卡尔后来宣称自己那篇文章完全是胡说八道,并称这些所谓后现代的哲学家不懂科学胡乱批判,败坏了左派的光荣传统。
受到羞辱的哲学家和幸灾乐祸的科学家立马斗作一团,发生了震撼一时的所谓“科学大战(Science War)”。
其实,当时积极参与科学大战的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斯蒂芬·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在1992年自己的科普专著《终极理论之梦》(Dream of a Final Theory)中已经对哲学家展开了批判。
“弦论”和佛教中的“空”——心物一元的本体
至于“宇宙弦”是否就可被视同为佛学中究竟的(彻底的、终极的)“体”、“性”、“空”、“真如”等呢?还不可以。因为“宇宙弦”毕竟还是在世俗中可以被语言所描述、所想象、所推知的。而作为胜义谛的“真如”,则是“言忘虑绝”的,是唯有亲证始可得之于自心的现量所见。站在宇宙是“物质世界”这个角度来看,以今天的科学水准言,“宇宙弦”似乎是描述宇宙的最终原因了(整个宇宙的同一的“体”),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明天也许又有新的理论来描述“宇宙弦”,又发现了隐藏于“宇宙弦”之下的新的“体”了。况且,到今天为止,“宇宙弦”还只是解释了“物质世界”的本体,还有“精神世界”呢?更甚至于在我们所认识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或许还存在着其它什么世界呢?
在佛学中,水和水波的相对关系是“实法”和“假法”和关系:“水”有“体”,为“实法”;而水“波”则是水的状态(即“相”),“波”非实体,离 “水”无“波”,因此“波”为“假有”,名为“假法”。“实法”与“假法”的关系是相对的。若以水、冰、水蒸汽与一氧化二氢的关系论,则一氧化二氢是“实法”,水等是“假法”,因为后者只是一氧化二氢在温度、气压作用的参与下存在的一种状态。再进一步说,一氧化二氢又是氧和氢的“假法”, 氧和氢是一氧化二氢的“实法”,因为一氧化二氢只是氧和氢如何组合(缘起)的一种关系。如此层层推溯,从水波到水,到一氧化二氢,到氧和氢,到基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和夸克,直到“宇宙弦”,则“水”、“ 一氧化二氢”等等相对于物质世界的本体来说,又都是“假有”、“假法”,“宇宙弦”才是最终的真正的“实法”(“本体”)。(参见[附注一]。)
我对“缘起性空”的体悟
心灵游医十七世纪英国玄学诗人约翰·邓恩有一段著名的布道辞:没有人能自全,没有人是孤岛。
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一块土地,一方海角,一座xx。
一旦海水冲走,xx就要变小。
不论是你的,还是朋友的。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减少。
只因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我与生灵共老。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正为你敲响。
当时不太懂,虽然能读出一种大慈大悲的味道来,却始终于道理层面止步不前。
我能够感受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怀,却无法体会这种心怀的发心来自于何处。
近日,在网上闲逛,偶尔看了几个帖子与一个原始佛学知识的视频,对佛家讲的“缘起性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缘起”它给我这样一个观念,没有一个个体能够独立存在,每一个生命都由空气、水分、其它维护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构成,好比米饭的生成过程要先有大米种子,有灌溉施肥,有收割后再加工烹煮成为米饭,吃到肚中排泄掉,再回归于天地之间。
所以,米饭是靠各种机缘才成为米饭,而在米饭整个“生命”形式中,经历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
人类自身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一系列的缘起变化才有了最初的生命孕育,然后各种营养的摄入再慢慢长大,最后一抔黄土,消散于天地之间。
所以,个体的人与世界本就一体,人与人之间本就一体,人形也好,其它物质形态也好,只是生命流体不断变化的外在形式。
科学的发展,也似乎不断在证明佛家缘起性空学说的正确。
缘起性空说不认为物质有固定不变的形态,也就是说,整个物质世界是找不到建筑底层最小的“砖块”,物质的本质是“空性”。
人类曾经找到原子,继而找到中子、电子、质子,本以为这就是最小的物质形态了,本以为这就是宇宙这个大建筑最基础的建筑砖块了。
然而,六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马雷提出,物质由更细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但科学家努力了半个世纪,依然只能在实验室证明夸克一类粒子的存在,却始终无法捕获到它。
当代物理学家霍金终于提出他的理论框架模型——弦论。
弦论的基本观点如下:大自然最小的砖块如光子、中微子、夸克等,看起来象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的类似于琴弦拉动后的不同振动模式。
物理学步入禅境 朱清时
物质世界是梦幻泡影--物理学步入禅境朱清时一.佛学的空性智慧佛经中字数最多的是600卷《大般若经》,它是专门阐释空性智慧的重要经典。
“般若”是梵语,指洞察万物皆空的一种智慧。
一切佛都要证悟了般若智慧,才最终得以成佛。
因此般若是佛法的核心,是众生修行成佛的依据。
《大般若经》的精华浓缩成了260个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理解《心经》的关键是懂得“五蕴皆空”四个字。
五蕴即宇宙万有。
佛法认为,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自我,由色、受、想、行、识五种要素组合而成,这五种要素就被称为“五蕴”。
色的意思是一切有质碍性的东西,也就是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物质”,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物质就是我们的身体。
受、想、行、识则指我们的精神。
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是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空的意义有四种:(一)空无义,即“虚无”,“本来无一物”;(二)虚空义,即虚无的空间;(三)心空义,即是一丝毫染着皆无。
“五蕴皆空”是佛学的根本,一旦理解,你就“开悟”了。
历代高僧大德,文人学者对这句话做过大量的解释,其意思是万事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因缘生灭的,没有实体,皆无自性。
众生只有领悟了这一真理,才能真把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
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着而来,妄想执着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
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着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在《心经》中,观世音菩萨以佛陀诸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为说法对象,把这个道理分析给大家听。
然而为何“五蕴皆空”呢?这个问题最直接,最到位的解释是鸠摩罗什在《指月录》中说的:“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
”这即是说,众多微尘聚合起来组成了物质世界的万有,众多微尘却无自性,一无所有。
具备一点现代科技知识的人都容易理解“众微聚曰色”,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聚合而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可以看作是不同层次的“微尘”,然而它们怎么会是无自性,一无所有呢?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释,它太远离人类的经验了,我们甚至无法想象,历来的解释都很难让人真懂。
物理学是否真的进入禅境?
物理学是否真的进入禅境?作者:黄其洪来源:《关东学刊》2016年第01期[摘要]朱清时先生根据弦论、宇宙大爆炸理论和量子力学的最新成果,独断地宣称“物理学已步入禅境”,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本文认为,“禅境论”的哲学实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混杂,是一种不可知论,它会导向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会摧毁人们对真理的信念,一旦流行开来,将对学术、思想和伦理、道德产生重大的危害。
而且,现代物理学的成果与佛学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重大的本质性差别,只因二者在形式上有某种类似性,就宣称物理学步入禅境,在学理上是很不严谨的。
[关键词]现代物理学;禅境;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以经典读书会和研究生论坛为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yjg153091);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01406995067)。
[作者简介]黄其洪(1979-),男,哲学博士,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重庆 400715)自从朱清时先生抛出“物理学步入禅境”的观点以来,这种论调在物理学界、佛学界和科技哲学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认同者将这一观点看作是一场革命;反对者认为它是离经叛道,有损科学的美名。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物理学是否真的进入禅境?本文将深入讨论这一问题,力争达到正本清源、廓清迷雾的作用。
一、朱清时“禅境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由正如施太格缪勒(WolgangStegmuller)所言:“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实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王炳文、燕宏远、张金言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现代科学十大未解之谜
现代科学十大未解之谜2014-01-26中国企业家思想TOP10存在“最小粒子”吗?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曾经认为物质、时间、空间这些东西是可以无限分割的。
《庄子·天下》中这样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用数学的语言来解释这段话,意思就是你可以把1尺长的棍子进行无数次对半分割,第一次对半分割得数是0.5尺,第二次是0.25尺,第三次是0.125尺……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
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物质是连续的,人们可以将它无限地分割下去,我们永远也得不到一个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颗粒”。
但很早就有人怀疑“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观念,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相信最小颗粒是存在的,他把这种粒子叫做“原子”。
德谟克利特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一种不可穿透、不可分割的实体,一切原子都有着相同的性质,只是在形状、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上有所不同。
万物有生有灭,但组成它们的原子却不会跟着毁灭,只会从死亡的物体转移到新生的物体身上。
后来科学家们的确发现了原子的存在,但它却不是最小的粒子,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又由被胶子束缚着的夸克组成。
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子和夸克似乎都是最小的“基本粒子”。
之所以说它们是基本粒子,是因为任何与这些粒子的结构相关的现象,在实验中都没有观察到,它们像是一个不可再分的点,而不像质子、中子、原子核和原子那样,有可测量的大小。
粒子物理学家们建立了一个标准模型,来解释目前已发现的所有粒子和它们之间的作用力。
但并不像德谟克利特说的那样,只存在“原子”这样一种最小粒子,标准模型中包括了62种基本粒子,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刚刚被找到,这样标准模型中所有粒子的存在都已得到了证明。
然而这些今天被称为基本粒子的东西,就一定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吗?人们以前曾经认为原子是最小粒子,但后来发现它其实是个复合体。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今天不可再分的东西,明天有没有可能发现它又只是个复合体呢?这样的过程,有没有尽头呢?假如从量子论的角度来看,世界不是光滑的,在粒子世界中,物质、能量、时间、空间都表现出不连续的特征来,因而世界必定不可能无限分割下去,最小粒子必定存在。
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
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朱清时(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编者按: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思维方式。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理解,世上并没有客观的“真理”,只有主观的“真理”。
世上并没有众人的“真理”,只有个人的“真理”。
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能包容别人的“真理”。
他们能够对语言、理性、形式逻辑和数学的局限性保持警觉。
在科学的领域之内,他们对一切“科学理论”进行不懈地追问,坚持对他人和对自己进行双向的质疑;在科学以外的领域,对于“宗教真理”,他们会“适时闭嘴”。
审辩式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基于现代科学、主要是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之上。
为了帮助网友理解审辩式思维赖以形成的科学基础,本号在7月23日摘编了朱清时院士的文章《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日前,朱清时院士发表了此文,进一步介绍了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
曾经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院士是一个物理学家,在本文中,他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说明了这样一些主要观点:——物质不能再被视为实体。
——虚空可以产生物质。
——能量是无中生有产生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
一、佛学的空性智慧佛法认为,万事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因缘生灭的,没有实体,皆无自性。
这个问题最直接、最到位的解释是鸠摩罗什在《指月录》中说的:“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
”这即是说,众多微尘聚合起来组成了物质世界的万有,众多微尘却无自性,空无所有。
具备一点现代科技知识的人都容易理解“众微聚曰色”,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聚合而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可以看作是不同层次的“微尘”,然而它们怎么会是无自性,空无所有呢?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释,它太远离人类的经验了,我们甚至无法想像,历来的解释都很难让人真懂。
直到今天,现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才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直接而又彻底的解释。
下面我尝试介绍现代物理学的这些最新成果,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并开悟。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严循东 2021年1月6日缘起性空是佛教用语。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
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
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
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
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
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近代绝大多数都落入了断见,都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都知道这是佛法的中观正见,实际上一点修证修持功夫都没有,所以始终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学了佛,生老病死变得更严重。
何以如此?因为自己的著作、言论、说法犯了更错的因果,断了人家慧命;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空就是没有。
假如空就是没有的话,我们也不用学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学派哲学好了。
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
没有可不是空噢!没有是断见!佛说一切法皆从因缘所生,这当然没有错,但要注意,因缘所生讲体相起用,现象界的东西、应用的东西都是缘起,是因缘所生。
但是自性功能并非缘起的,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过,我们说自性功能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可不要又执着一个自性、执着一个功能,因为凡有所执着就不对了。
缘起性空这个道理非常深,《楞严经》有段话非常重要:“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
现代物理学与佛法
现代物理学与佛法佛法是至高无上的,然而因为佛法的深奥,很多人都无法入得其门。
特别是佛法观念与传统观念不符合,比如传统科学及哲学观念不相合,则有人排斥。
人们无法逾越常识的束缚,所以观念也形成了铚锢。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科学也受到重新认定,许多常识被推翻,一些新的理论突破了人们的想象空间,有可能使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结构。
今日我看了科学院朱清时院士一篇《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写得很好,所以想取起大义介绍一番,只能说是一些心得,并无意于用此证明佛法,或者说明科学,只是让人以新的目光去看待科学和佛法。
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说,二十世纪的失误就是唯物主义。
在古希腊的哲学中,认为物质如同永恒的砖块,是不生不灭的。
在经典物理时代,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
质量的理论在科学实验中,适用于固、液、气三态,并在任何机械运动中,质保持不变。
因此,质量变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物体属性,并以此而确定物质是客观实件。
然而物质不变的理论,在二十世纪初即受到否定。
爱因斯坦的质量与能理转换的定理,认为质量也不是实体,可以转化为能,而能并没有实体存在。
爱因斯坦又有理论证明,质量是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的。
如果把一辆小车在没有任何阻力的路面推行,这辆车速度会越来越快。
至速度到达很快时,车子就开始象载着木材,再快如同载着钢铁。
如果小车的速度达到光速的极限时,小车就象载着整个宇宙,质量达到无限大。
如此没有一种力量可以推动小车。
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定律揭示了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加速变得越来越困难,那么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能量被转化为物质。
可见物质本身并非实体,如此唯物的观点就受到有力的抨击。
物体的组成除了原子电子,到今科学还发现了更小的粒子。
除了夸克以外,还发现了三百多种基本粒子。
这些粒子有的生命周期非常短,如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改革。
茂名市优秀教师还需具备以下条件:
1.勤奋工作,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刻苦钻研教学业务,在教书育人和教学研究方面有显著成绩。
茂教人[2009]13号
关于评选表彰2009年茂名市优秀教师
(优秀教育工作者)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局直属学校: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茂名建市50周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倡导尊师重教,进一步激励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市决定于今年教师节期间开展评选表彰茂名市优秀教师(茂名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在茂名市大、中、小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技工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工作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其中,“茂名市优秀教师”的参评对象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茂名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参评对象为学校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和其他教育机构管理人员。
五、奖励办法
2009年教师节期间,我市将召开表彰大会,通报表彰茂名市优秀教师(茂名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附件:
1、《茂名市2009年 审批表》
2、《茂名市2009年 推荐人选一览表》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
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朱清时(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编者按: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一种思维方式。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理解,世上并没有客观的“真理”,只有主观的“真理”。
世上并没有众人的“真理”,只有个人的“真理”。
他们在坚持自己的“真理”的同时,也能包容别人的“真理”。
他们能够对语言、理性、形式逻辑和数学的局限性保持警觉。
在科学的领域之内,他们对一切“科学理论”进行不懈地追问,坚持对他人和对自己进行双向的质疑;在科学以外的领域,对于“宗教真理”,他们会“适时闭嘴”。
审辩式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基于现代科学、主要是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之上。
为了帮助网友理解审辩式思维赖以形成的科学基础,本号在7月23日摘编了朱清时院士的文章《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日前,朱清时院士发表了此文,进一步介绍了现代物理学的新发现。
曾经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院士是一个物理学家,在本文中,他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说明了这样一些主要观点:——物质不能再被视为实体。
——虚空可以产生物质。
——能量是无中生有产生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
一、佛学的空性智慧佛法认为,万事万物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都是变化无常、因缘生灭的,没有实体,皆无自性。
这个问题最直接、最到位的解释是鸠摩罗什在《指月录》中说的:“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
”这即是说,众多微尘聚合起来组成了物质世界的万有,众多微尘却无自性,空无所有。
具备一点现代科技知识的人都容易理解“众微聚曰色”,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基本粒子聚合而成,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可以看作是不同层次的“微尘”,然而它们怎么会是无自性,空无所有呢?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释,它太远离人类的经验了,我们甚至无法想像,历来的解释都很难让人真懂。
直到今天,现代物理学的最新成果才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直接而又彻底的解释。
下面我尝试介绍现代物理学的这些最新成果,希望能帮助你理解并开悟。
朱清时院士为什么错了:现代物理与量子力学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
朱清时院士为什么错了:现代物理与量子力学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知识分子朱清时2014年作《物理学步入禅境》演讲视频截图撰文|施郁(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责编|鞠强(《知识分子》特约编辑)●●●近年来有一些流传甚广的言论曲解现代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借以否定客观世界。
其中有3篇署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的文章——《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和《量子意识:现代科学与佛学的汇合处?》(以下统称“朱文”),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误导了公众对物理学的认识。
有鉴于此,笔者觉得有义务作一些澄清。
朱文往往用不少篇幅介绍物理学中的某些内容,这些本身可能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往往话锋一转,提出耸人听闻的观点。
这种表述方式很容易使人被误导,以为朱文中的观点得到了物理学的支持。
但是实际上,朱文中所介绍的物理学内容和其耸人听闻的观点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
(1)作为振动模式的基本粒子是客观实在朱文提到,在弦论中,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弦的振动模式,从而据此声称“物质不是客观实在”。
弦论是一种高度数学化的猜测性理论,有些物理学家希望它成为统一自然界基本力的理论,但是弦论目前还没有得到实验的支持。
不过,现代物理学已经揭示基本粒子是量子场的激发,或者说振动模式。
基本粒子是场或者弦的振动模式或者说激发,不代表它们不是客观实在,只是说它们超越了牛顿力学的粒子观念,使得客观实在的内容更丰富更微妙。
另外,基本粒子还服从量子力学规律,也不能否认它们的客观性。
事实上,自然界存在很多层展现象,涌现出的规律不能简单归结于组分的基本规律,而是展现出新的层次。
比如固体的振动虽然基于原子,但是表现出振动模式的行为。
在量子力学中,这个振动模式被称作声子,因为它表现出粒子的行为。
基本粒子的情况与之类似。
弦也好(如果将来被实验证实),量子场也好,作为它们振动模式的基本粒子也好,物质在各个层次上都是客观的。
这就好比生物体由细胞构成,细胞由原子构成,难道细胞和生物体就不是客观实在吗?(2)朱文关于量子纠缠的讨论是严重错误的朱文将左右手套说成量子纠缠的例子,而且提到“纠缠一方得到的任何信息,另一方也会马上得到,不需要信息传递”,以及“如果两个地方的物质处于纠缠态,纠缠的一方的所有信息可以瞬间传递到纠缠的另一方去,这种传输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是瞬间传播的。
真空不空,量子力学让物理步入禅境!-word文档
真空不空,量子力学让物理步入禅境!什么是真空?真空,顾名思义就是真的是空的,但是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真空并不“空”,真空中充满了各种不断波动的粒子,它们出现后却又在瞬间消失,这些粒子常被称为虚拟粒子。
自从nature报道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真空中捕获到了不断出现和消失的光子,成功将虚拟光子转变成真实光子以来,关于真空的讨论便步入无中生有的禅境。
跟我学物理网贾兰华老师说:真空这个问题既古老又新颖,虽然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家对它做出了回答, 但其答案并不是沿着某一种论点逐渐深化,而是不断地变革和否定。
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 可以看到, 任何一个时期, 人们对真空的认识始终与当时物理学基本理论的进展密切相关,每当后者有突破性进展时, 必然使人们对前者在认识论上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动嘴皮子的时代,有关真空的讨论大都属于哲学范畴,是没有什么结论的。
如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德漠克利特就提出原子和虚空的学说,他认为, 无限的宇宙之中包含着无限的原子和无限的虚空,原子是所有实体的构成物,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是绝对的充满,其中没有任何空隙,虚空是绝对的空,其中不包含任何物体。
而亚里士多德是不相信什么原子说的,在他眼里整个宇宙由五种物质构成的,土、气、水及火组成了地球,天堂由无质量且永恒的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所有的空间至少被其中的一种物质填充,不存在“无物”的空间,也就是所谓的“大自然厌恶真空”。
到了十七世纪,物理学家托里拆利让“真空”进入实验时代,他鼓捣出来一截没有空气的真空管,这就是中学课本上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将一根一端封闭的长玻璃管灌满汞,并倒立于汞槽中时,管中汞面下降,当汞柱不动时,玻璃管汞面上的空间就形成了真空,76厘米高的汞柱是因为存在大气压力的缘故。
物理学家帕斯卡同样证明托里拆利真空是确实存在的,他给真空的定义是:真的空间,排出去一切物质。
真空真的把一切都排除出去了吗?就在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被打入地狱之际,19世纪电磁学的产生让真空不空的观点再一次峰回路转,至少人们知道,电磁波是可以存在在真空里的,于是人们将真空引申为没有物质(有质量粒子)存在的空间。
朱清时关于物理学与佛教的演讲
量子意识:现代科学和佛学的交汇处朱清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绿色化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1994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和汤普逊纪念奖。
演讲简介:朱校长介绍了二十世纪人类科学的最高成就“量子力学”,指出人的意识不但和客观世界不能分开,反而可能是自然科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客观物质世界正是意识产生的结果。
同时,朱校长介绍了科学界的新假说,即意识是一种量子物理现象。
意识不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可能存在于宇宙之中。
由此可以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自然科学与佛学最终将殊途同归。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朱清时校长、宗性法师、林德深教授和杜忠诰老师。
这些都是跟南老师有很深的因缘,而且透过各种方式在身心性命之学颇有心得的人。
所以我想今天,是一个盛会,是一个特殊的缘份。
首先允许我先介绍朱校长。
朱校长,我想大家都清楚:他是中科院的院士,也是中国科技大学原来的校长。
退休之后,在深圳办了南方科技大学。
他有一个很深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对教育的改革起到作用;同时他也发了个愿,对南老师说,他对科普教育,希望结合真正世界上科学的前沿,能够发挥作用。
他本身也是“汤普逊物理化学奖”的得主。
大家也许不是很清楚,事实上汤普逊这个奖跟诺贝尔奖是一样的齐名、一样的分量。
我跟他呢,还有他夫人,一起在太湖大学堂的禅堂,有很多相处的时间,所以对他很尊重,也很佩服。
是不是我们以热烈掌声来欢迎我们朱校长!谢谢大家。
朱清时:谢谢慈雄先生的介绍。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应邀在南老师九十六岁诞辰日来作这一次报告。
南老师一生用了七十年来教化众生,被他教化的人无以计数,我就是其中一个。
我在2004年,有一天很有幸去拜访南老师,当时在上海康平路的一座别墅里,我们从中午一直谈到晚上吃饭,谈了整整一下午,谈的主要内容就是佛学、现代科学、生命科学。
谈完之后,在吃饭前,南老师就给我手书了一首诗,唐朝杜荀鹤写的:“利门名路两无凭,百岁风前短焰灯。
朱清时科普文章(1)
朱清时教授忆南怀瑾老师时间:2012-12-23 来源:作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2004年第一次见到南怀瑾先生时,对其著述思想一无所知,“我只知道有这么个人。
”但是3个半小时的长谈几乎改变了朱清时的处世态度。
此后,科学家朱清时开始探索科学与禅道的关系。
“发现现代物理的主流学说,正好是佛学在两千年前所讲的。
”在南怀瑾先生的推荐下,朱清时参加了2 009年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并担任佛学与科学分会场的主席。
在会上,他发表了题为《物理学进入禅境缘起性空》的演讲。
自2004年那次见面后近10年来,朱清时每年都去拜访南怀瑾先生4到5次,“这样的老人见一次,少一次,我珍视每一次与他的见面机会。
”“一个彻底的科学家,到了一定程度,都会发现人的认识是有极限的,人类只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阶段。
科学家要找办法突破这种极限,首先必须提高大脑的感知和认识能力,而佛学能让人在禅定状态下,安静地思考。
这个状态下,大脑成了超导体。
”朱清时觉得,南怀瑾让他的心“找到了宁静,逐渐把很多事情放下。
不再恐惧什么事,不会在意困难和打击。
使我能不为个人得失忧虑,一心去追求我所认为的真理”。
朱清时坦承:“南怀瑾先生最不喜欢别人一见他就说崇拜你啊,书写得好啊之类奉承的话。
”朱清时在太湖大学堂遇见不少与他一样的著名大学校长、企业家、文化人,“也有很多求见而不得的。
”南怀瑾也曾自我解嘲说:“我的生活就是三陪:陪吃饭,陪聊天,陪照相。
”南怀瑾常常会“骂企业家”。
朱清时遇见过几次,南怀瑾对前来学禅的企业家直言:“要学禅,先把财富都甩掉。
”并向来访者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收藏金银财宝的人,背着一袋子钱财去学禅。
半路遇见一和尚,带其去寻禅学大师,上了一艘船。
船行至河中央,和尚让其爬上桅杆看看还有多远,在桅杆上,他看到和尚将其钱财抛入河中。
懊恼之后,此人才感悟到这么做正是为其学禅所做的准备。
朱清时最近一次登门拜访南怀瑾先生是2012年9月22日。
这次拜访不同于以往,前一天朱清时收到短信,南老师因感冒引发肺炎,病情转重,朱清时接到短信后,便立即出发赶往庙港。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序言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激光、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
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中新网北京2006年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导,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
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
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
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
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
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
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有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类一面尽情地享受着自然科学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核能、镭射、电子技术等等,一面却不了解甚至不接受它的一些基本观念。
其实这些观念有大量严谨的科学根据,不过真正懂得它们的人太少,因此没有被人们重视和接受。
下面这则消息就说明了这种状况:(中新网)北京8月19日消息:霍金在昨天的科普报告过程中只赢得了两三次掌声,全场几乎没有会心的笑——他的理论太玄奥,以至于大多数来自北大、清华的学子都说没太听懂。
据北京晨报报道,昨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排起数百米的长队。
门口有人私下兜售门票——最少500元一张。
询问退票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期待着一睹霍金风采。
但两个小时的公众科普报告尚未结束,已有人提前退场——实在听不懂。
霍金这次讲的《宇宙的起源》,其基础是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弦论。
真正懂得这个理论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敬畏、惊讶和震撼感。
本文尝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大致解说一下弦论的主要概念,以期让读者体会些许的敬畏和震撼,并一窥宇宙的奥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我们从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施太格缪勒(Wolfgang Stegmuller)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写的一段名言开始。
他写道:“未来世代的人们有一天会问:二十世纪的失误是什么呢?对这个问题他们会回答说:在二十世纪,一方面唯物主义哲学(它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不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成为现行官方世界观的组成部分,而且即使在西方哲学中,譬如在所谓身心讨论的范围内,也常常处于支配地位。
但是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个物质概念始终是使这个世纪的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
”这就是说,一方面以“唯物主义”为标记的哲学广为流行,而另一方面“物质”究竟是什么?却又说不清。
施太格缪勒正是在这里看到了“二十世纪的失误”。
你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物质?它为什么是科学感到最困难、最难解决和最难理解的概念?早在古希腊时代,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万物从它所出,最后又复归于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世界过程绝对同一的起点和终点。
物质作为普通的、不变的东西,必然是绝对的实体和基质。
实体者,“实实在在”的客体之谓也。
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后来,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上述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
质点概念本来是对作整体运动的固体的一种抽象,但它在液体、气体乃至热现象中的应用也获得了成功。
对于所有这些能够具有机械运动的物质形态,物理学称之为实物。
在当时的自然哲学中,又称之为实体。
把物质归结为物体,进而把物质看成实体,这同质量在牛顿力学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有关。
牛顿之所以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就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
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在十九世纪末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认为物质是绝对实体的唯物主义成了在二十世纪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正如前面引用的施太格缪勒的名言所讲到的。
然而,二十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
首先,相对论证明质量与速度有关,同一个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考系,其质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个在推一辆没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车,只要持续推它,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质量也越来越大,起初像车上堆满了木柴,然后好像是装着钢铁,最后好像是装着一个地球……当小板车达到光速时,整个宇宙好像都装在了它上面——它的质量达到无穷大。
这时,无论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运动得再快一些。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 ,式中,E为能量,m为物质质量,c为光速。
光速计算值:c=(299792.50±0.10)km/s 。
质量和能量就是以这数值为比例系数转换的,,这也正是催生原子弹的方程式,,知道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从何而来了吧,,平常的常规武器都是释放的化学分子键能,物质损失是微乎其微,,科学计算不予考虑,,而核武器正是在损失了物质质量的情况下释放的无法抗拒的巨大能量,,宇宙星云恒星等等也正是物质能量转换的时空总和,,当然里面还有个更重要的参量,,生命意识,,当然人类智慧目前才是刚抠门扉未及登堂,,还差着远着呢,,有句话好,,无限远处是原点---“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但是我们还是期望人类智慧能更清楚科学滴了解未知的奥秘好一些!!!】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不断地对物体施加能量,可物体速度的增加越来越难,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儿了呢?其实能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了质量。
爱因斯坦在说明物体的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时,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
现在知道原子弹的人,都相信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
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这里不想涉及ZZ,可有些国家毕竟是以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为立国理论的,看到这里就要琢磨一下了】与此同时,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也迅速深入发展。
在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经典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砖块”。
1932年,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
以后,科学家们把比原子核次一级的小粒子,如质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质微观结构的第三个层次,统称为基本粒子。
1964年,美国物理学家马雷•盖尔曼大胆地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民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他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例如,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有20余种。
其中,π±介子的寿命大致为2.6×10-8秒,即π±介子经过一亿分之一秒就衰变成了其他粒子。
通过电磁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共两种,它们的寿命就要短得多了。
π°介子的寿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寿命是3×10-19秒。
比起π±介子来,它们的寿命竟分别要短8~11个数量级。
寿命最短的,则要算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共振态粒子”(如△粒子、∑粒子等)。
它们的伙伴特别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员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种。
它们的寿命之短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很难用确切的形容词来描述它们的衰变过程;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已无法直接测量它们,而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
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即寿命大致是10-28秒。
【这或许就是佛语中的“一刹那”】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世间万象皆虚空】在二十世纪的后期,物理学的一个前沿领域——弦论的发展又使我们对物质的看法更进了一步。
什么是弦论呢?爱因斯坦在后半生中,一直在寻找统一场论,即一个能在单独的包罗万象的数学框架下描写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论。
他渴望以前人从未成功达到过的清晰来揭示宇宙活动的奥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动人美丽和优雅。
爱因斯坦未能实现他的梦,因为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自然界的许多基本特征。
但在他去世以后的半个世纪中,人们已构筑起越来越完整的有关自然界的理论。
如今,相当一部分物理学家相信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框架,有可能把这些知识缝合成一个无缝的整体——一个单一的理论,一个能描述一切现象的理论,这就是弦论。
它正在实现当年爱因斯坦满怀热情追求的统一理论的理想。
弦论可以用来描述引力和所有基本粒子。
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来像粒子,实际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维的弦的不同振动模式。
正如小提琴上的弦,弦理论中的宇宙弦(我们把弦论中的弦称作宇宙弦,以免与普通的弦混淆)可以作某些模式的振动。
每种振动模式都对应有特殊的共振频率和波长。
小提琴弦的一个共振频率对应于一个音阶,而宇宙弦的不同频率的振动对应于不同的质量和能量。
所有的基本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动模式或振动激发态。
每条宇宙弦的典型尺度约为长度的基本单位,即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
简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末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
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有人会说,把物质世界看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交响乐,不正是与物质的对立面——意识有些相同了吗?是的。
按照当前流行的观点,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实在,因为没有人在进行脑科手术时在颅骨内发现过任何有形的“意识”的存在。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
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
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
这个图像为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有人还可能说,无论宇宙弦多小,无论人们能否观察到它们,宇宙弦总归是客观实在,它们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因此物质世界也应该是客观实在。
此话不准确。
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单元是宇宙弦的各种可能的振动态,而不是宇宙弦自身,就像组成交响乐的基本单元是乐器上发出的每一个音符,而不是乐器自身一样。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
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
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物理学到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有人会想,天啊!物质都不是客观实在了,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实在的吗?回答是,有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实在的。
【这或许就是缘起缘灭的缘,同志们,理解一下真正意义上的“缘”吧!】我们根据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进展,可以用关系实在来取代绝对的物质实体,即主张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质构成的实体,而是多种潜在因素缘起、显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