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与朱元思书》导学案.doc

合集下载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2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上文言《与朱元思书》【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文中景物的突出特点,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

【品读学习】(一)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zhānɡ)(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诗文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他还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

2.文章体裁骈文,也称“四六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南北朝,唐宋古文运动后渐衰。

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对仗,两两相对;(2)语言上,重视辞藻的华丽,多用典;(3)声韵上,讲究平仄,韵律和谐。

3.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通史学,曾私撰《齐春秋》,为梁武帝所恶,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bì)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去隐居。

我们现在读到的《与朱元思书》,一般认为并非吴均写与朱元思之信的全文,而仅是作者描绘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的一段。

富春江,处中国浙江省中部,全长110公里,两岸山色清翠秀丽,江水清碧见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更兼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村落和集镇点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画卷增色生辉。

富春江一带昔有“小三峡”之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图》绘写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将它的韵致描绘得淋漓尽致。

(二)把握文章内容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āo )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doc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doc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主备:八年级语文备课组主备白永玉1、熟读成诵,积累“缥碧、轩邈、泠泠、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文意。

2、品读精美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作者写景的技巧。

3、把握关键句子,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山水奇异的景色美。

2、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

品读写景语句,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第一课时熟读成诵,积累“缥碧、轩邈、泠泠、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文意。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分钟)“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阳。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学生齐读)教师引课:这些诗句是赞美富阳到桐庐的富春江。

那么,是什么样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推崇备至呢?让我们跟随南朝梁的文学家吴均到富春江赏景吧!(板书课题)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积累“缥碧、轩邈、泠泠、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文意。

二、自学环节(一)(3分钟)1、了解作者。

2、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三、自学环节(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2分钟)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作品的声韵美。

2、听录音,读完后找一个学生读下列字词的读音:缥( )碧急湍( ) 轩邈( )泠( )泠戾( )天鸢( )飞3、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1)注意语速。

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及答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及答案第然段则是作者对于富春江景色的感悟和情感表达,表达了他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的情怀。

通过阅读本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中描绘的富春江,风景秀丽,水清鱼跃,山峰高耸,树木葱茏,充满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写富春江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美好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篇值得欣赏和品味的美文。

一、逐层解析课文一)解析第一部分(第一节)1、作者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的风景为“风烟俱净俱”,可见本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文章的主题。

2、写景:“山光水色,与寸步不离之舟中;”叙事:“自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山水相间,峰峦叠嶂,……”抒情:“登高望远,自感逍遥自在,非吾莫与喜。

”3、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山光水色,与寸步不离之舟中。

”二)解析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二节)1、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描写了富春江水的清和急。

2、静态描写了水的清:“水色澄碧,纤毫毕现。

”动态描写了水的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章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写水清的描写手法。

4、本部分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清和和急促的描写,突出了富春江水的特点。

5、《三峡》中的“万壑千岩”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通过对比来突出景物的特点,不同之处在于《三峡》中的描写更为壮观。

三)解析第二部分第二层(第三节)1、作者从觉和感受的角度来写奇山,写了云、岩、树、水等景物。

2、文中所描绘的不是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而是一种清幽、幽雅的景象,因为作者从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3、作者写“奇山”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如“云锦屏开,岩峦峥嵘,树木葱茏,水石奇秀”,突出了景物的特点。

4、作者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是因为在这样的景色中,他感到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八年级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八年级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八年级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文中描绘的山水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文中的写景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文中描绘的山水之美,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难点理解文中写景抒情的关系,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

三、知识链接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南朝梁文学家。

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但实际上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鸢()飞戾()天经纶()窥()谷横柯()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风烟俱净净:_____(2)从流飘荡从:_____(3)任意东西东西:_____(4)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_____(5)水皆缥碧缥碧:_____(6)急湍甚箭甚:_____(7)猛浪若奔奔:_____(8)负势竞上负:_____(9)互相轩邈轩邈:_____(10)争高直指指:_____(11)泉水激石激:_____(12)泠泠作响泠泠:_____(13)好鸟相鸣好:_____(14)嘤嘤成韵韵:_____(15)蝉则千转不穷转:_____(16)猿则百叫无绝绝:_____(17)鸢飞戾天者戾:_____(18)望峰息心息:_____(19)经纶世务者经纶:_____(20)窥谷忘反反: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_____(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_____(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_____(5)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____(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1课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预习·导学:1、piǎo tuān xuān miǎo líng yīnɡ yuān lì lún kuī2、①通“啭”,鸟叫声。

②通“返”,返回。

3、①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②古义:至。

今义:罪过,乖张。

③古义:筹划。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4、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轩: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上: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5、(1)(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2)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的心;看到(这些优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合作探究案【合作展示】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分别直接、间接,从静的角度写水之秀丽清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动的角度夸张地写水之壮观湍急。

静态:清澈;动态:急猛。

3、色: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形: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声:泉水激石;好鸟相鸣;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以动写静,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显示出山的“奇”。

侧面烘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以静写动(山林):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作者触景生情、因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结尾处补写了树木遮空,昼夜不分的景象,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写峰上丛树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检测案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望峰息心窥谷忘反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意欲归隐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与朱元思书》公开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与朱元思书》公开课导学案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马术文化,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2. 技能目标:通过朗读、研究文学作品,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3. 情感目标: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古代马术文化;2. 研究《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内容和意义;3. 朗读《与朱元思书》。

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马术文化,简要介绍唐代朱元思和他的马匹;2. 向学生介绍《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内容和意义,讲述其中的典故等,并展示图片资料等;3. 导入:让学生朗读《与朱元思书》,了解其诗歌形式、情感表达等。

4.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解读文本,每遇到一个难点,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5. 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组,进行朗读演绎,师生共同进一步打磨脚本,以提高演出质量。

6. 学生进行朗诵演出,教师进行评价点评,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现能力。

7. 教师针对演出经验和感受,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开展讨论、分享和总结。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充分表达文学作品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色彩,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2. 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差异性,通过相互合作,克服难点,共同提高;3. 评价法:采用“评价充分实践、实践推动评价”的方法,减轻学生焦虑情绪,全面反馈学生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文本资料《与朱元思书》;2. 图片和视频资料,有关唐代史料资料;3. 语音和影像资料,学生和教师朗读和演出作品的录音和录像资料。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自我评价和互评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自我完善和社会展示;2. 通过课后作业进行知识巩固和反思总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思考模式;3.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评价记录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可持续的反馈和指导,为后续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2课 《与朱元思书》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2课《与朱元思书》预习导学案1.熟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基本知识,会准确翻译课文。

(重点)2.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初步感知富春江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3.理解作者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厌弃尘俗的情怀。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zhāng)(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吴均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zhá)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表现出作者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

其诗文自成一家,“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

2.故事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吴均一生仕途不顺。

他曾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梁武帝,梁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

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薛萝”,表明自己辞官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原信中应当另有所述,但已散轶,亦无其他资料可考,只留下这看似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

虽然只是片段,但这段文字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看,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是一篇优秀的山水小品文。

二、文体知识骈体文定义: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体文”“骈俪文”“骈偶文”。

是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特点:全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

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讲究对仗,两两配对;声韵上,讲究平仄相对,音韵和谐;用词上,重视用藻,多用典,即常在文章中引用古人文章、言论中的词句,追求华丽的辞藻。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被称为南北朝的“骈文双壁”三、写作特点1.总分结构,脉络分明。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学习目标】①掌握文中基本的文言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分析多种写景手法的综合运用,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会作者向往自然、鄙弃功名、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知识要点;分析多种写景手法的运用综合。

【学习难点】体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资料链接】(1)吴均(469~520年),字叔庠(xiánɡ),吴兴故鄣(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人。

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

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诗中常借自然景物以排解苦闷抑郁之情。

(2)写作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3)骈体文: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

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

在声韵上,则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拼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千转()嘤嘤()鸢()戾()横柯()经纶()2、学生朗读课文,继续正音,并注意断句,做到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节拍。

(1)注意语速。

读慢一些才能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

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

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

如“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4、学生浏览课文,在文中画出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的句子,并由此感知本文的结构方式。

5、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义,理解识记课下注释中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然后完成下列练习,以单独提问的方式反馈矫正。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设计:长兴二中黄竹君【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进行朗读训练,掌握文言虚实词,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虚实词。

2.把握课文的主旨,背诵课文。

3、概括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现象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文学常识。

①.《与朱元思书》的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_代文学家。

字__________,吴兴故鄣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__________”, 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________________》。

②.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__________ ,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 了优美的景色。

描绘异水时,抓住了__________ 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__________ 的特征。

2、给下列加横线字加拼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鸢飞戾天()()窥谷()横柯()千转不穷()3、积累词汇1、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______ 通______ , 意思是___________窥谷忘反______ 通_______,意思是________(2)一词多义①直:争高直指___________ 直视无碍__________②绝:天下独绝___________ 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_____③上:负势竞上___________ 横柯上蔽____________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2、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二)、问题研究1、作者写了水的什么特点?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作者写山之奇时,从哪几个方面在写?三、自我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1、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这样写好在哪里?2“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3、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的感受,他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是什么?4、翻译重点语句: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2】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进一步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2、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同学们,语文学习犹如快乐的旅行,她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知识和感悟。

今天,就让我们背起智慧的行囊,继续我们的快乐之旅。

我们的目的地,是一头连着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五岳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的富春江。

二、检查预习,熟悉课文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

(同学评价)(课件出示朗读要求):a. 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b. 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 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 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2.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提问:请谈谈朗读本文时感觉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学生讨论、明确:(课件出示):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②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③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比喻、夸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第一篇:与朱元思书导学案与朱元思书编者:朱桥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班级______姓名_______评价__________第一课时目标定向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能够将课文准确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个体学习一.课前“个体学习” ㈠作者和背景链接: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

梁武帝天监初年为吴兴主簿,累迁奉朝请。

后因私撰《齐春秋》,触犯梁武帝被免官。

不久又奉诏撰《通史》,事未竟而卒。

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时称“吴均体”。

今存诗歌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

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

吴均善于以骈文(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偶句,少用散句),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文笔清丽,韵味隽永,是齐梁山水小品中的骈体佳作。

㈡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飞戾天(yuān lì)经纶(lún)横柯(kē)....窥(kuī)谷忘反千转(zhuàn)不穷..嘤嘤(yīng)成韵.㈢诵读课文,并将朗读有困难的句子记录下来。

(标出疑问)二.课上“个体学习”:二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㈠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试着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将理解困难的句子记录下来。

㈡解释下列词语:1.风烟俱净风烟:指烟雾。

俱:都2.天山共色共色:同样的颜色。

3.一百许里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4.天下独绝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

5.急湍甚箭急湍:急流的水6.皆生寒树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7.负势竞上:凭依8.互相轩邈轩邈: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义,积累文言词汇,感知课文大意。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疏理文章结构资料准备:1、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体文的特点是讲究对仗,通常是四六句相互交替,结构、词性、词义相互配对。

《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

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3、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

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

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

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4、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日归顺朝廷的作用。

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j iā)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

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

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因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要害当在“鸢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朱元思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义,积累文言词汇,感知课文大意。

反复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2、感受富春江奇特秀丽的口然景色,通过品读赏析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

3、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资料准备:1、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骈体文的特点是讲究对仗,通常是四六句和互交替,结构、词性、词义和互配对。

《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2、简介作者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鄆(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

岀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3、背景资料: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

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

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

梁武帝吋, 他I大I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

此后,他便到石门山中去隐居。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

4、关于书信中的景物描写六朝文人在往还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写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就有引起对方故国之思,促其早□归顺朝廷的作用。

另一种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例如六朝人伪托的《李陵答苏武书》,其中“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jid)互动,牧马悲鸣, 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一段,就有力地烘托了写信人独居塞外、不得归国的凄苦心情。

由此可见,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

至于吴均此书宗旨如何,I大I不见原信全文,难以臆断;如果仅就这段景物描写而言,其耍害当在“莺飞戾天”两句上,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槊他早FI 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基础达标:1、题目《与朱元思书》中“书”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的作者是南朝梁家。

字____________ ,吴兴故鄆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

经纶( )世务 泠泠( )作响 嘤嘤( )成韵 窥( )谷横柯( )上蔽轩( )邈( )2、给下列加点字注咅:水皆缥( )碧 W ( )飞戾( 急湍( )其箭 千转( )不穷3、解释下列加点字: 风烟俱净从流飘荡 一百许里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负势竞上互和轩邈 争高直指 泉水激石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莺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翻译下列句了( 1 ) 风 烟俱 净, 天 山 共 色 ( 2 ) 从 流 飘 荡任 意 东 西(3) 口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界水,天下独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游血细石,直视无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 急 湍 甚 箭, 猛 浪 若 奔(6)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争高宜指,千百成峰(10 )~~蝉则千转不穷,~~猿贝U百叫无绝(11)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枇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吋见日设问导读1、课文用那八个字概括了富春江的山与水?在结构和内容能起什么作用?2、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3、作者是如何描摹奇山异水的特点的?温馨提示:从描写角度、词语运用、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作用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游血细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血群穿梭,不仅衬托水Z清秀,且逗人游兴,给山水增添无限生趣。

主要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

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界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僦叹,从哪些句了中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感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提高1.背诵课文,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2小丽是富春江的导游,她想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冊i景色,打动参加富春江之旅的游客,下面她只开了头,她想请在座的同学帮忙续写几句,相信大家一定会各显身手,描绘出最美的山水!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正置身于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的富春江。

瞧,这水……自我检测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中写水之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止面写水清的句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侧面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运用比喻直接描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所写是哪_季节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从哪些语句上能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旬你所积累的这个季节的诗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吗听觉感受的对偶句: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一句是写水流湍急,这让我们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中描写三峡水流湍急的诗句“,9、“莺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莺飞戾天者”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纶世务者”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屮,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附:鼻文言积累卡片•通假字:窥谷忘反“反,通“返二返冋千转不穷“转"通“軟爲鸟叫声•词类活用:风烟俱净(消净、消散,形作动)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名作动)皆生寒树(使人觉得有寒意,形作动)互和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名作动• 一词多义:天下独绝(绝妙),百叫不绝(停止)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上面•古今异义:一百许里(左右/允许)蝉则千转不穷(穷尽/贫穷)经纶世务者(治理/政治规划)•朗读指导a.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皿奔”二字上。

b.节奏——以“二二呻拍为主(多为四字句),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貯;对于整散相间的句子,应读得抑扬顿挫。

c.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d.情感——流露出对富春山水的由衷赞叹、无比向往之情。

答: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答案:秋季。

“风烟俱净”可见天高气爽,“水皆缥碧”可见万物沉静, “寒树”可见秋天的凄凉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概括赞叹富春江的句子: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7、暗示文中写景色特征的一个字是: (猿或寒)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9、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找出对偶句,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听觉: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并说说表达效果。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1、中心:本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思想感情。

奇异水,天下独绝的作用是:(总领全文)富阳至铜庐之间的山光水色总特征是怎样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文章中写山之奇的句子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说说山之奇表现在哪里?水之异表现在哪里?山奇表现在:“陡悄入云,争高直上”水异表现在:“清澈、湍急”4、富春江的特点是清澈(清)、湍急(急)6、把原本静止的崇山峻岭写活了的句子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万重山远上寒山石径斜8、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有什么表达效果?从听觉上的音响不同和视觉上的色彩不同来观察和把握事物的特征,从而使笔下的山水显得物态纷呈。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10、追求了。

作者到这样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在晴天丽日下有何感受?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段意:13、第一段:总叙了自富阳至桐庐富春江上的景色。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墨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第三段: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

15:通假字:见:现反:返转:嚥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

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

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1、理解背诵。

按耍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四)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