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合集下载

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

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循环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负责输送营养物质和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部和肾脏进行排出。

本文将介绍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过程,以及一些相关的疾病和健康维护。

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人体的循环系统主要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

1. 心脏:心脏位于胸腔正中,呈圆锥形。

它由心房和心室组成,左右心房通过心房间隔分开,左右心室则通过心室间隔分隔。

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作由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完成,通过电气信号的传导实现。

2. 血管:血管是循环系统中的管道,分为动脉和静脉。

动脉将氧合血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血液从组织器官带回心脏,进行气体交换和代谢产物的排除。

3. 血液:血液是循环系统中的介质,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参与免疫过程,而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

二、循环系统的生理过程循环系统的生理过程分为心脏收缩和舒张、血管张力的调节、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等四个主要步骤。

1. 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由心脏自身的电气冲动和控制系统调节。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被推送到动脉中,形成了心脏收缩的收缩压。

当心脏舒张时,心脏充满新鲜血液,准备再次收缩。

2. 血管张力的调节: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受到体内多种激素和神经调节的影响。

血管的收缩可以增加血压,而血管的扩张则可以降低血压。

这种调节是为了保持循环系统的稳定,并保证不同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3. 血液循环:血液在循环系统中通过动静脉相互转换的方式进行循环。

血液从心脏经动脉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经过毛细血管和组织细胞进行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然后经过静脉返回心脏。

4. 气体交换:气体交换主要发生在肺部的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其中氧气进入血液中,而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这种气体交换通过肺部的呼吸运动实现,保证了身体细胞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并排出代谢产物。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ppt课件

循环系统解剖与生理  ppt课件
(1)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博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每分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心率
(3)心输出量正常值 : 5 ~ 6L/min
29
2 .心指数
(1)概念:以单位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空腹、安 静状态下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
(2)正常值:3.0~3.5 L / min.m2。 (3)影响因素:10岁左右,心指数最大,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心脏舒缩活动 心房、心室压力与容积变化及瓣膜的启闭 实现泵血过程,伴随心音的产生
一、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心动周期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 活动周期
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
心房收缩 0.1 s ; 舒张0.7 s
心动周期 0.8 秒 心室 收缩 0.3 s ;舒张 0.5 s 全心舒张期
1. 全心舒张期,血液由大静脉经心房直 接流入心室
2. 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力升高,此时房 室瓣处于开放状态,心房将其内血液进一步 挤入心室
3. 心房舒张,房内压回降,同时心室开 始收缩
15
➢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16
17
1. 心室收缩期
(1) 等容收缩期:半月瓣和房室瓣均关闭,
心室肌收缩,室内压急剧升 高,但心室容积不变。
(2) 快速射血期:左室压力超过主动脉压,
半月瓣开放,室内压继续上 升到峰值
(3) 减慢射血期:室内压和主动脉压由峰
值逐步下降。
18
2. 心室舒张期 (1) 等容舒张期
室内压下降低于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关 闭,但室内压仍高于心房压,房室瓣仍关闭, 心室容积并不改变,室内压以极快速度,大幅 度下降。
19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有效不应期 ERP 相对不应期 RRP 超常期 SNP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心室肌AP、机械收缩曲线与兴奋性的关系
AP 机械收缩
心肌细胞有效不应 期长,延续到心肌 舒张早期。决定了 心室肌不会发生强 直收缩。
第一节 心脏生理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 窦性节律收缩之前。 代偿间歇:1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 反映心室收缩力的强弱。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的高低 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动脉弹性: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
5.循环血量的变化
第二节 血管生理
4、静脉血压与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第一节 心脏生理
心脏的起搏细胞的分布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 外的自律细胞受窦房结 控制,自律性表现不出 来。 异位心律:病理情况下, 潜在起搏点发出兴奋控 制全心所表现出的节律 性活动。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二)生理特性
2.兴奋性(excitability)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概念
血液循环(blood circulation) : 心脏与相通的血管构成了密闭的 循环系统,心脏推动血液在心血 管系统内周周而复始的定向流动 称为血液循环 血管
心脏
血液循环 系统
血液
心脏的重要性
80岁的一生中:
心脏跳动30亿次之多!
输送的血液达3亿多升,可装满1600架四引擎 波音747客机的全部油箱! 所作的功,相当于将3万公斤物体举到喜马拉 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生理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 心动周期 定义: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正常安静:心率60—100次/分 心律75次/分时,心动周期为0.8秒
心脏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 → 射血过程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心室舒张期 → 充盈过程 等容舒张期 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01
02
If的离子电导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基础
90mV
3期末达最大复极电位后,4期电位不稳定,存在自动去极化
IK的离子电导 If递增 IK递减
①浦肯野细胞:属快反应自律细胞,
AP波形及0、1、2、3期离子基础
与心室肌细胞相似。
当自动去极至阈电位(-70mV)时
爆发新的AP。
一个起搏电流。
心室肌细胞(A)和窦房结细胞(B)跨膜电位比较
脉压 =收缩压-舒张压 30~40mmHg (4.0~5.3kPa)
PART ONE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出量: 搏出量↑动脉血压升高 → 收缩压升高明显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 心率: 心率快,动脉血压升高 舒张期短→舒张压升高明显
阻力: 外周阻力↑ 舒张压↑为主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脉和大动脉的弹性: A硬化,顺应性小→使收缩压过高, 舒张压过低,脉压加大 血量和血管容量的比例: 循环血量少,动脉血压↓
(2) 复极化过程: 1期:由+30→0mV左右,K+外流 2期(平台期):稳定于0mV, Ca2+内流和K+ 外流,处于平衡。
3期:0mV→-90mV,
Ca2+通道关闭,K+外流。
4期(静息期):电位稳定于-90mV 。
Na+-K+交换; Ca2+-Na+交换: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寿命更短,生 存期限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 直到几年。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这两个过程保持着动态平衡。
成人的造血器官主要是红骨髓。此外还有脾脏和淋巴结等器 官。婴儿时期红骨髓广泛分布于各类骨髓腔内。到了成人则局 限在长骨的骨骺端,以及不规则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红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胞所在地,在不同的 微环境下它分化成为各种单能干细胞。
红骨髓是各种细胞的共同祖先-多能造血干细 胞所在地。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组织缺 O2 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缺
O2 能促进肾脏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此酶作用 于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 胞生成素(激素),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 作用于原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 增殖分化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此外雄性激素不 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造血组织,加速红细胞 生成,而且还能作用于肾脏使红细胞生成酶的活 性提高从而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PO2↓ RBC↓ Hb↓
成纤维细胞 内皮细胞 (主)
雄激素 T3
生长素
肝细胞(次)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
(3)红细胞的破坏 衰老的红脆性增加,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血液
流经脾和肝脏时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被巨噬细胞所 吞噬. (4)红细胞生成所必需的原料
合成 DNA 必需有 VB12 和叶酸作为辅酶 (5)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5、血清: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 部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 固成血浆块、血浆块收缩析出淡黄色透 明的液体为血清。
6、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 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它血浆蛋白 质,但又增加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 放出来的物质。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第一部分脑血液供应及循环障碍大脑血液供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成。

颈内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为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约以顶枕沟为界)供血,包括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及深部白质、基底节及部分间脑;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包括颞-枕区、脑干、小脑、丘脑底部、部分丘脑、迷路、耳蜗。

脑动脉供应区域颈内动脉脉络膜前A 海马、苍白球、内囊下部大脑前A 额叶内侧和顶叶皮质及其下方白质、胼胝体前部大脑中A 额叶外侧面、顶叶、枕叶和颞叶皮质及其下方白质豆纹A 尾状核、壳核、内囊上部椎动脉小脑后下A 延髓、小脑下部基底动脉小脑前下A 脑桥中下部、小脑中部小脑上A 脑桥上部、中脑下部、小脑上部大脑后A 枕叶和颞叶内侧面皮质及其下方白质,胼胝体后部和中脑上部丘脑穿通支丘脑丘脑膝状体支丘脑大脑供血动脉有3条: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

小脑供血动脉有3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下前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

供应纹状体及丘脑的穿通支有3组:ACA近端的内纹A,MCA的外纹A、PCA的后纹A。

DWI示双侧Heubner返动脉(ACA近端深穿支)受累。

(一)脑动脉系统脑动脉根据走行、分布,两个动脉系统可分为:1)皮质支:主要营养皮质及髓质;2)中央支:穿入脑实质,营养白质及核团。

中央支多发自Willis环和大脑前、中、后相邻的动脉主干,几乎垂直地穿入脑实质,供应间脑、纹状体与内囊,称为深穿支动脉,如纹状体动脉或豆纹动脉。

中央支与皮质支之间几乎无侧枝循环。

【主动脉弓与颈外动脉】1.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3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为一粗短干,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

第一节 血液循环理论

第一节 血液循环理论

第一节血液循环理论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

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

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

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静脉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血液循环的发现是科学发展史上重大的成就之一。

古希腊的医生虽然知道心脏与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认为动脉内充满了由肺进入的空气。

因为他们解剖的尸体中动脉中的血液都已流到静脉,动脉是空的。

二世纪罗马医生加伦(Claudius Galen,公元129-199)解剖活动物,将一段动脉的上下两端结扎,然后剖开这段动脉,发现其中充满了血液,从而纠正了古希腊传下来的错误看法。

加伦对西方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是继古希腊医生、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Hi ppocrates,约公元前460-公元前377)之后的古代医学理论家。

他的学说在2到16世纪时期被信奉为医生和解剖学家的“圣经”,不可逾越,对西方医学影响很大。

加伦认为,从消化管吸收的食物经门静脉运送到肝脏,在肝中转变成血液。

血液由腔静脉进入右心,一部分通过纵中隔上无数的、看不见的小孔由右心室进入左心室。

心脏舒张时,通过肺静脉将空气从肺吸入左心室,与血液混合,再经过心脏中由上帝赐给的热的作用,使左心室的血液充满着生命精气。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贵要静脉
上肢浅部
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
胸背等部
奇静脉
上腔静脉
右心房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下腔静脉系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门静脉
腰部
左右肾静脉
左右精索内(卵巢)静脉
盆部
左右髂内静脉
直肠下静脉
肝 肝静脉
脉下 房右 腔心 静
左右髂总静脉
下肢深部 左右月国静脉 左右股静脉 左右髂外静脉
下肢浅部
小肠静脉 大肠静脉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体表可扪及的动脉(脉搏)
• 颈动脉:喉结两边,手轻按压可 感觉到。常作为急救时判断是否 还有心跳的标志。
• 肱动脉:测量血压。 • 桡动脉:摸脉搏最常用的部位。 • 颞动脉:头面部出血压迫止血点 • 面动脉:头面部出血压迫止血点 • 股动脉:医疗操作时经常用到。 • 腘动脉: • 胫后动脉: • 足背动脉:下肢血管病人、糖尿
房室瓣、动脉瓣和传导系统等。
右心房 右缘 冠状沟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房
胸肋面
前室间沟 左缘 左心室
心尖
左心室 心尖
膈面
右心房
冠状沟 后室间沟 右心室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上腔静脉 主动脉瓣听诊区
三尖瓣 三尖瓣听诊区
主动脉 肺动脉瓣听诊区 肺动脉干 肺动脉瓣
主动脉瓣 二尖瓣 二尖瓣听诊区
心尖搏动: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心脏的传导系统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 房交界的心外膜下。起搏点 •结间束: •房室结:传导速度慢。房室延 搁,保证房室先后有序地收缩。 •房室束: 传导速度较快。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大部分分布于心 内膜下层,传导速度最快。保证 心室肌同步收缩。

大脑的解剖与功能区划

大脑的解剖与功能区划

大脑的解剖与功能区划大脑是人类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承担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在了解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区划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脑的整体构造。

大脑位于头骨内,由左右两半球组成。

左半球控制右侧身体的运动和感知,而右半球则控制左侧身体的运动和感知。

两个半球通过一束纤维束——胼胝体相连通。

大脑皮质是大脑的最外层,呈现出灰色的外观,因此也被称为灰质。

它含有大量的神经细胞和突触,负责控制思维、记忆、感官和运动等功能。

大脑皮质的表面有许多沟回,形成了复杂的脑图,增加了大脑皮质的表面积,使得神经元的密集程度更高。

大脑的功能区划是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特点而划分的。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大脑功能区域:1. 运动区:位于大脑皮质的顶部,包括中央前回和前中央回。

这个区域负责控制身体的运动,协调肌肉活动,参与动作的规划和执行。

2. 感觉区:位于大脑皮质的顶部和侧面,包括中央后回和顶下回。

这个区域接收和处理身体的感觉信息,包括触觉、痛觉和温度等。

不同部位对应不同感官输入。

3. 语言区:位于大脑半球的左侧,主要包括布洛卡区和沃尼克区。

这个区域与语言的理解和产生相关,协调咀嚼、吞咽、发音和阅读等语言相关的活动。

4. 记忆区:位于大脑的内部,包括海马体、额叶和颞叶等结构。

这个区域在记忆的形成和存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保持和回忆信息。

5. 视觉区:位于枕叶和顶叶的后部,包括视觉皮层和视觉处理中心。

这个区域负责接收和处理视觉信息,帮助我们感知和理解视觉世界。

以上提到的功能区域仅是大脑的一小部分,实际上,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极为复杂,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区域值得研究。

通过神经科学的研究,我们不断深入了解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区划,为人类认知和疾病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结起来,大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区划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了解大脑的不同区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感知和行为的背后机制,同时也为神经科学的发展和临床领域的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启示。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 ------循环系统第一节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循环:是指各种体液不停地流动和互相交换的过程,包括:血液循环(起主导作用,也是最主要)、淋巴液循环、脑脊液循环、组织液循环。

2、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闭合的管通系统内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不停的流动。

3、动力器官:心脏分部:按循环途径可分为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功能:不断地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组织器官并将各器官、组织所产生的CO2 和其它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以保证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

4、在神经体液调节下,血液沿心血管系统循环不息。

i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ii、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一、心(一)心的位置位于中纵隔内,2/3居于正中线左侧,1/3居于右侧。

(二)心脏的外形倒置的圆锥形,大小与自己拳头相当。

心尖向左前下方。

心底向右后上方。

与心脏相连的大的血管一、右心房right atrium右心耳-梳状肌上腔静脉口入口下腔静脉口出口--------右房室口房间隔------卵圆窗冠状窦口二、右心室right ventricle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腱索→乳突肌。

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

三、左心房left artrium左心耳入口:左右两侧→对肺静脉口。

出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左心室。

四、左心室left ventricle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心内瓣膜、腱索、乳头肌是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它们是防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的重要装置。

(三)心壁的组织结构心是一个肌性器官,有较强的收缩能力。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心肌细胞的分类1、工作细胞:无自律性心房肌、心室肌2、特殊分化心肌细胞:收缩功能基本丧失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交界(房结区、结希区) 房室束及左右分支、浦肯野纤维非自律细胞:结区(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基础(心室肌)1/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呈极化状态,这种膜内外的电位差。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循环
④心缩(舒)期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
心率 心动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40
1.5
75
0.8
150
0.4
0.35
0.30
0.25
0.15
1.15 0.50
(四)心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舒缩的次数称心率。
②正常: 年龄:初生儿(130次/分) 成人(60~90次/分) 性别:女>男 体质:弱>强 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 体温每升高1℃→心率升高10次/分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界 沟上部的心外膜下。正常起搏点,长椭圆形。
房室结:位于房间隔下部右心房的心内膜下,冠状窦口的前 上方。扁椭圆形,前下端发出房室束。将窦房结传来的冲动 在结内作短暂的延搁后传至心室,使心房肌和心室肌不在同 一时间内收缩。
正常情况下,房室结不产生冲动,但当窦房结功能发生障 碍时,房室结也可产生冲动。
心腔
左半心 右半心 心房 心室 房室口 左心房 右心房 房间隔 左心室 右心室 室间隔
右心房
三尖瓣环、三尖瓣(右房室瓣),腱索、乳头肌。 四者在功能上是一个整体,防止血液逆流。
左心室 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肉柱
心传导系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产生并传导冲动,以 维持心的节律性舒缩。
3.说明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4.以心脏的缩舒、压力的升降、瓣膜的开关、血流 的方向和容积的变化为基础说明射血和充盈的过程。
5、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主动脉压最低( A) A.等容收缩期末 B.等容舒张期末 C.心房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 E.减慢充盈期末
6、心室舒张期( E) A.血液粘滞度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B.主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C.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D.冠状动脉阻力增大,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E.心肌对冠状动脉的挤压力减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心脏、大血管及其分支直至交织如网的毛细血管,构成循环的管道系统。

毛细血管网遍布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血液将各种营养物质、酶和激素等物质供给组织,又将代谢产物运走,从而保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

一、心脏(一)心脏结构心脏位于循环系统的中心,由肌肉组织构成的空腔器官。

心脏有4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及右心室。

正常情况下,房间隔和室间隔把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隔开。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左心房与左心室间有二尖瓣;右心房与右心室间有三尖瓣。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除了心脏外,还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结构,人的心脏与大血管相连,右心房与体静脉相连,在右心室与肺动脉连接处有肺动脉瓣。

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而左心室连于主动脉的部位有主动脉瓣。

随着心脏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各瓣膜相应开放和关闭,使血液不停地循环流动,保证人体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并维持生命的活力。

心脏壁可分3层,内层为心内膜,由内皮细胞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中层为肌层,心室肌层远较心房肌层厚,而左心室的肌层最厚;外层为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紧贴于心脏表面,与心包壁层之间形成一个间隙称为心包腔,腔内含有少量浆液,在心脏收缩和舒张时能起润滑作用。

(一)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组成,具有自律性、兴奋性和传导性,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和普肯耶纤维网。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接处外侧面,是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控制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

窦房结发放的冲动沿结间束传至房室结,经短暂延迟后沿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和普肯耶纤维传至心室肌,引起心室肌收缩。

传导系统任何部位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发生异常改变或存在异常传导组织时,均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灌注主要在心室舒张期。

左冠状动脉始自主动脉左后窦,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分布在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的前2/3部位,闭塞可导致左心室前壁及部分室间隔心肌梗死,右冠状动脉始自主动脉前壁,其主干延伸为后降支,与左冠状动脉的前降支吻合。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二

人体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二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2)舒血管神经
① 交感舒血管神经: 支配骨骼肌的微动脉,兴奋时释放ACh→骨骼 肌血管平滑肌的M受体→骨骼肌血管舒张→骨骼 肌的血流量增加。 平时无紧张性活动,激动或准备作剧烈运动时 才兴奋,使骨骼肌的血流量增加。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但以收 缩压的升高更明显→脉搏压增大; 搏出量减少→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但以收 缩压的降低更明显→脉搏压缩小。 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平均动脉压(MAP):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 的平均值,等于舒张压与1/3脉压之和。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 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 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 脉(搏)压:30~40mmHg(4.0~5.3kPa) 平均动脉压(MAP):100mmHg(13.3kPa) 动脉血压有个体、年龄和性别差异,随着年龄 的增长,动脉血压逐渐升高。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二)重力对静脉(动脉)血压的影响
静脉有较大的可扩张性。人站立时,心脏以下 的静脉扩张,多容纳400~600ml的血量→回心血 量减少→搏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称为体位 性低血压。
机体通过收缩阻力血管和加快心率,可使动脉 血压很快回升到正常水平。
人体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
① 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 ② 房室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作用 ③ 心房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循环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循环系统ppt课件
循环系统
.
1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第二节 淋巴系统
.
2
循环系统的组成

动脉
心血管系统
毛细血管
淋巴系统
静脉 淋巴管道 淋巴器官
淋巴组织
.
3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运输营养物质、氧和激素到全身各处 运输机体代谢产物到肺、肾和皮肤等处
排出体外 淋巴系统还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4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出口:主动脉口
结— —二尖瓣复合体
主动脉瓣
.
27
当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和三尖 瓣关闭,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开放,血液射入动脉。 当心室舒张时,二尖瓣和三尖 瓣开放,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关闭,血液由心房流入心室。
.
28
心壁的构造
心内膜: 心肌: 心外膜:
心室前壁一部分
右冠状动脉
分支
后室间支 右旋支
右心房、右心室、 分布 室间隔后1/3和
左心室后壁. 一部
31
.
32
血管---静脉
心大静脉 心中静脉 心小静脉
冠状窦 冠状窦口
右心房
.
33
心包
纤维心包(外层): 浆膜心包(内层):
脏层 壁层 心包腔
.
34
三 血管
动脉
肺循环的动脉 体循环的动脉
心左缘:钝圆,由左 心室构成
心下缘:近水平位, 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
20
三条沟
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
21
心的位置
位于胸腔纵隔内,外围 以心包
正中线:2/3位于左侧, 1/3位于右侧
.
22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
.
2)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沿脑干腹外侧部上 升,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3)锥体束: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锥体束,下行经 过脑干腹侧,一部分纤维至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另一部分纤维集中于延髓锥体,继续下行时大部 分纤维走向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下行入脊髓遂 成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将入脊髓称皮质 脊髓前束。 ⑶网状结构:占据脑干中轴部分,并与间脑和脊 髓网状结构相延续(如图10所示)。
.
.
3.脑干的主要功能:经过脑干的上、下行神经纤 维束,是大、小脑与脊髓相互联系的通道。有的 脑神经核是参与反射活动的中枢,如中脑的瞳孔 对光反射中枢,脑桥的角膜反射中枢,延髓中调 节心、血管及呼吸活动的"生命中枢"等。脑干网 状结构对锥体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调节骨骼肌 张力及内脏活动等具有重要作用。
.
.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室底即 菱形窝。室盖呈帐篷状凸向小脑,其后部有一正 中孔和一对外侧孔通蛛网膜下隙(如图13、14所 示)。
.
(三)间脑
人类大脑的高度发展将间脑大部掩盖,间脑主要部分为背 侧丘脑(丘脑)和下丘脑。正中的矢状裂隙即第三脑室, 该室前方有一对室间孔通大脑半球内腔(侧脑室),向后 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1.背侧丘脑:占据间脑背侧份,为一对卵圆灰质块,内部 被"Y"形纤维板分隔为前、内侧、外侧三组核群。外侧核 群的腹面后部,称腹后核,是躯体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 中继核,内侧核群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有重要作用; 前核群与嗅觉及内脏活动有关。 背侧丘脑的后下方,左、右各有一对隆起,即内、外侧膝 状体。内侧膝状体是听觉传导路的中继核,外侧膝状体是 视觉传导路的中继核(如图15所示)。......
(二)小脑

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功能一、血液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是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中心,它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而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1. 心脏结构心脏位于胸腔内,呈锥形。

尽管它只有一个大小约为拳头大小的器官,但它却能不知疲倦地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角落。

左侧的心房和心室负责将含氧纯净的血液送到全身各处,而右侧主要接收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静脉血,并将其推送到肺部进行再次氧合。

2. 血管结构动脉是从心脏流出,具有高压力、高速度和携带含有新鲜氧气和养分的富氧灵活红细胞(俗称红球)的特点。

静脉则向着心脏流动,其特点是低压力、低速度和携带含有二氧化碳和废物的富碱性血液的黑质血红细胞(俗称黑球)。

毛细血管连接着动脉与静脉,它们负责将富含养分与氧气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组织,并回收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

二、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1. 氧气运输血液循环通过供应足够量的氧气实现了人体呼吸系统与其他器官之间高效的沟通。

肺部在呼吸过程中将吸入经过初步氧合处理的空气中所含的新鲜氧与石硫酸反应形成高浓度含有富水溶性新鲜大分子红蛋白结合物系列。

这些红色纷乱复杂分子式从而提供给全身微循环内毛细柔软管道,进一步让每一个人体器官都能得到足够供给,并保持健康功能。

2. 营养物质运输血液循环系统不仅运载氧气,还帮助传递了食物摄入的营养物质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在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成各种营养成分后,这些营养成分进入血液中,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细胞。

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精华都能通过血管间隙扩展透明微通道被有效地传递。

3. 废物排除细胞代谢生成一系列含有废物和二氧化碳的血液从而需要被及时有效清理,以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静脉血将含有废物、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废料的血液从各个组织带回心脏,并通过肺部呼出。

同时,肾脏也与循环系统紧密联系,在尿液形成过程中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及溶解或微晶固态毒素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液循环的解剖与生理第一部分脑血液供应及循环障碍大脑血液供由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成。

颈内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为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约以顶枕沟为界)供血,包括额叶、颞叶、顶叶皮质及深部白质、基底节及部分间脑;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包括颞-枕区、脑干、小脑、丘脑底部、部分丘脑、迷路、耳蜗。

大脑供血动脉有3条: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

小脑供血动脉有3条:小脑后下动脉(PICA)、小脑下前动脉(AICA)、小脑上动脉(SCA)。

供应纹状体及丘脑的穿通支有3组:ACA近端的内纹A,MCA的外纹A、PCA的后纹A。

DWI示双侧Heubner返动脉(ACA近端深穿支)受累。

(一)脑动脉系统脑动脉根据走行、分布,两个动脉系统可分为:1)皮质支:主要营养皮质及髓质;2)中央支:穿入脑实质,营养白质及核团。

中央支多发自Willis环和大脑前、中、后相邻的动脉主干,几乎垂直地穿入脑实质,供应间脑、纹状体与内囊,称为深穿支动脉,如纹状体动脉或豆纹动脉。

中央支与皮质支之间几乎无侧枝循环。

【主动脉弓与颈外动脉】1.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发出3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头臂干为一粗短干,向右上方斜行至右胸锁关节后方分为右颈总动脉和右锁骨下动脉。

2.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左侧发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

两侧颈总动脉均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的外侧上行,至甲状软骨上缘高度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3.颈外动脉:初居颈内动脉前内侧,后经其前方转至外侧,上行穿腮腺至下颌颈处分为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两个终支。

主要分支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脑膜中动脉、枕动脉、耳后动脉和咽升动脉等。

【颈内动脉系统】1.颈内动脉(ICA)或称前循环ICA起自颈总动脉(CCA),在C4(下颌角)或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分成颈外动脉(ECA)与颈内动脉(ICA)。

(1)在解剖上根据动脉走行及毗邻关系,ICA分为4段:1)颈段:无分支,由颈总动脉分叉处延伸到颅底,在颞骨岩部经过颈动脉管入颅,呈S形弯曲,该动脉穿过破裂孔进入海绵窦。

2)岩骨段:发出颈鼓支(至鼓膜)、翼管支(至翼管)。

3)海绵窦段:位于海绵窦内,此段颈内动脉与海绵窦外侧壁内Ⅲ.Ⅳ.Ⅵ及Ⅴ第1、2支。

4)前床突上段/虹吸部上段/颅部颅内段:位于前后床突上方。

临床上海绵段与前床突上段合成ICA虹吸部,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之一。

然后ICA穿过前床突内侧的硬膜,在此转变为鞍突上段。

在前床突水平发出ICA第一条主要分支-眼动脉,再发出眶支、眶外支及眼支。

眼支最重要的是中央视网膜动脉,其他包括睫后长动脉、睫后短动脉与睫前动脉。

在眼动脉与颈外动脉分支间存在丰富的吻合支。

(2)临床上正常ICA血管造影分为5段1)岩骨段(C5):又称颈动脉管段、神经节段。

行于颞骨岩部内,走行方向由后外至前内。

是颈内动脉经颈动脉管外口进入颅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位于交叉神经节下面的一段。

2)海绵窦段(C4):颈内动脉在海绵窦内沿颈内动脉沟向前行的一段,走行方向由后向前。

3)前膝段(C3):又称虹吸段,由海绵窦段移行为床突上段的转折处,呈C字形走向,在C3或C3与C2交界处发出眼动脉,穿视神经管入眶。

4)床突上段(C2):又称是交叉池段,位于前、后床突连线的稍上方,恰好在交叉池内,走行方向有前向后。

5)终段(C1):又称后膝段,该段参与Willis环组成,并发出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

该段再稍向前即分出大脑前动脉(A1)与大脑中动脉(M1),C1+A1+M1称为颈内动脉交叉部。

在颈内动脉造影前后位片上,C1、A1和M1三部呈T字形,当T字形态改变时有临床意义。

在侧位片上,C2、C3、C4三段共同组成C字形,即虹吸部。

虹吸部流体力学时相经常发生变化,动脉管压强随之发生变化,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之一。

2.颈内动脉分支(1)眼动脉OA:在ICA虹吸部之前发出,是ICA入颅后在蛛网膜下腔第一条较大的分支,经视神经孔入眼眶,在视神经上方走行至眼眶内侧,至内眦处分为眶上动脉与鼻背侧动脉。

中心视网膜动脉供应视网膜血液,是眼动脉最重要和恒定的分支,在眼球后穿入视神经鞘内,沿视神经中轴前行,至视神经乳头处穿出,分为4条终末支,即视网膜鼻侧及颞侧上、下动脉,是全身唯一能借助检眼镜直接窥见的小动脉,可观察是否存在动脉硬化。

(2)脉络膜前动脉AChA:多在后交通动脉稍上方自ICA发出,在海马沟回穿过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并与脉络膜后动脉有丰富吻合支。

主要供应海马及海马沟回脉络丛、视束大部分、外侧膝状体、苍白球内侧及中间部、内囊后肢的2/3等。

这一细小动脉在蛛网膜下腔行程最长,极易栓塞,海马和苍白球是最易致病的两个结构。

该动脉栓塞导致大脑脚底供血不足,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盲,有时出现对侧偏盲。

(3)大脑前动脉ACA:ACA是ICA的终末支,为大脑半球内侧面供血。

ACA起自前穿质下面,向前内侧走行至半球间裂,经前交通动脉(AcomA)与对侧ACA连接,构成Willis环前部。

ACA分为皮质支与深穿支。

1)主要皮质支动脉:①眶动脉:发自A2段,供应额叶眶回内侧份与直回;②额极动脉:在胼胝体膝部附近发出,向前上行分支供应额叶前部和额极;③胼周动脉:沿胼胝体沟走行,供应胼胝体、扣带回、额上回和前中央回上1/4处;④胼缘动脉:从A3段胼周动脉发出,向上走行,扣带回、额上回和前中央回1/4处;⑤楔前动脉:胼周动脉直接延续,在胼胝体压部稍前方,几乎直角弯曲向上至楔前叶,并越过半球上缘至顶上小叶,供应扣带回后份、楔前叶前2/3、顶上小叶及顶下小叶上缘。

皮质支动脉供应半球内侧面前3/4、额顶叶背侧面上1/4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小腿和足部运动和感觉皮质)。

皮质支阻塞可造成皮质缺血梗死,表现对侧小腿和足部中枢性瘫、感觉减退及锥体束征,额叶性精神症状,因大脑前动脉分支分布额前区(包括额极)等,旁中央小叶受损出现尿便障碍。

2)深穿支动脉内侧豆纹支,包括基底支(供应视交叉背侧及下丘脑)以及内侧纹动脉(又称Heubner回返动脉,供应内囊前肢、部分膝部、豆状核前部及丘脑前部)。

深穿支受累可发生供血区腔隙性梗死,临床表现对侧面部及上肢近端中枢性瘫。

ACA血管造影分5段:即A1水平段;A2上行段;A3膝段;A4胼周体;A5终末段。

(4)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起自前穿质内侧部下方,供应大脑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及额叶、顶叶深部结构。

1)主要皮质支动脉MCA在M2至M3段,即岛叶附近常见分为两个皮质支:上干与下干;上干发自眶额外侧动脉、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沟后动脉和顶下动脉;下干发出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后动脉、角回动脉。

①眶裂外侧动脉:供应额中回前部及额下部后部,主侧半球该动脉闭塞出现Broca失语;②中央沟前动脉:供应额中回前部、额下回后部及中央前回下3/4皮质,闭塞可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肢轻瘫,主侧半球可有Broca失语;③中央沟动脉:供应中央沟两侧中央前回下3/4皮质,闭塞出现对侧上肢为主的瘫痪及感觉障碍。

④中央沟后动脉:MCA上干终支,供应中央后回下3/4皮质、顶间沟上下缘皮质,闭塞出现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伴轻瘫及命名性失语;⑤顶下动脉:又称缘上回动脉,供应缘上回和顶上小叶,优势半球动脉闭塞出现失用症;⑥角回动脉:供应角回和顶上小叶后部,优势半球闭塞出现失读、计算困难和命名性失语;⑦颞后动脉:供应颞上、中后部及颞下回后部上缘等,优势半球闭塞出现Wernicke失语;⑧颞前动脉:供应颞极及颞上、中、下回前部;⑨颞极动脉:供应颞极,变异较大。

2)深穿支:又称豆纹动脉,是MCA主干垂直发出的一组动脉,分为内侧支与外侧支。

深穿支主要供应尾状核、豆状核和内囊后肢前3/5。

该组动脉闭塞出现同侧基底节区缺血性梗死。

高血压患者该动脉易破裂出血,内囊受损出现三偏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MCA血管造影分5段:即M1段蝶骨段或水平段,系MCA自颈内动脉分出后的一段,在造影前后位片上,水平向外行,长约3cm;M2段岛叶段,系M1末端向后上行,位于岛叶表面的一段,该段发出颞前动脉;M3段侧裂段,系M2基底部发出向中央沟上升的升动脉;M4+M5段皮质段或称终末段,分布于大脑外侧裂上下缘部分,包括顶下动脉、角回动脉及颞后动脉,这三大分支为半球外侧面大部分区域供血。

MCA主干闭塞引起供血区包括皮质和深部白质大面积脑梗死,导致对侧肢体瘫、感觉障碍、中枢性面舌瘫,优势半球可伴完全性失语,如发生严重脑水肿可出现意识障碍或因脑疝死亡。

【椎-基底动脉系统】1.椎-基底动脉系统:也称后循环,椎动脉起源于双侧锁骨下动脉,经由第6至第2颈椎的横突孔上行,在寰椎横突孔上弯向后内,绕过寰椎后弓,穿过寰枕后膜及硬脊膜经枕骨大孔入颅,入颅后左、右椎动脉向中线靠近,在脑桥下缘合成基底动脉,其终末支为大脑后动脉。

该系统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

2.椎-基底动脉分支(1)椎动脉1)脑膜支:为小脑镰、大脑镰、小脑幕及邻近的硬脑膜供血。

2)脊髓后动脉:供应延髓和上颈髓。

3)脊髓前动脉:供应延髓前面锥体交叉、内侧丘系、舌下神经和上颈髓前2/3;4)延髓动脉:供应延髓椎体、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核、孤束及孤束核。

5)小脑后下动脉:在延髓中、下段之间距基底动脉1.5cm处发出,是椎动脉最大的分支,供应延髓背外侧、第IV脑室脉络丛、小脑后下部皮质、小脑扁桃体及齿状核等。

该动脉易发生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表现为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

(2)基底动脉由两条椎动脉在脑桥下缘合成,沿脑桥基底沟上行,终于脑桥与中脑交界处,长约3cm,供应脑桥、小脑和大脑后部及内耳。

基底动脉末端闭塞导致中脑、颞叶内侧、枕叶及间脑受损,表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1)脑桥支:由BA两侧缘及背侧发出小动脉群,供应脑桥;是脑干出血的常见犯罪血管。

依据其长短及供应脑桥之远近分为三组动脉:前群为旁中央动脉,外侧群为短旋动脉,后群为长旋动脉。

闭塞均出现特殊临床综合征。

脑桥动脉太小,血管造影很难显示。

①旁中央动脉:基底动脉发出的最短动脉,长约3mm,每侧4-6条,供应脑桥腹侧中线两旁的皮质延髓束、皮质脊髓束、桥核、展神经纤维及部分内侧丘系,一侧闭塞出现脑桥基底(或腹)内侧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两侧闭塞出现闭锁综合征。

②短旋动脉:长约2cm。

每侧5-10条,由脑桥基底部发出,绕至脑桥腹外侧,供应脑桥腹外侧楔形区域,包括皮质脊髓束、内侧丘系、桥核、桥小脑纤维、部分三叉神经核和面神经核及纤维,闭塞时出现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③长旋动脉:长3cm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