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香港楼市大跌原因

合集下载

香港楼市13年来首跌

香港楼市13年来首跌

香港楼市13年来首跌
根据最新数据,香港楼市今年初以来出现首次跌势,13年来见证了香
港房市屡创新高的纪录。

香港楼市现有交易量也大幅下滑,按照香港
政府的数据,今年4月至6月的交易量下降了37.3%,而今年7月和8
月的交易量比13年前的任何月份都要低。

这股跌势的背后主要是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香港的投资贸易和
港元贬值导致它的经济景气度不断下降。

香港政府宣布了一系列的抗
衰退政策,包括降低总体支出、放宽投资环境等,实施货币多重措施,提高楼市管控政策,以使楼市恢复健康发展状态。

此外,香港政府正在补充支持政策,包括改善楼市管理,为楼宇开发
投资者提供补贴,更宽松的贷款规定,放宽资本金流出香港的限制等,以增强楼市投资者的信心,稳定楼市价格。

香港政府也计划调整香港房地产购买税,拆散香港的投资热点,以抑
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热情。

通过一系列抗衰退政策的出台和进行,香
港政府希望能够让香港楼市能够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并预期未来楼
市仍将保持中性的走势。

香港楼市的楼市泡沫破裂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香港楼市的楼市泡沫破裂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香港楼市的楼市泡沫破裂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近年来,香港楼市一直备受关注,不少人担心楼市泡沫是否会破裂,对金融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香港楼市泡沫破裂的情况,以
及其对金融稳定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香港楼市泡沫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方面,香港地域狭小,土
地稀缺,导致楼市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低利率政策和炒房热潮助长
了楼市泡沫的膨胀。

随着价格不断上涨,一旦楼市调整,泡沫破裂将
不可避免。

当楼市泡沫破裂时,对金融稳定可能产生以下影响。

首先,房地产
市场是香港的重要经济支柱,一旦楼市崩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
发整体经济动荡。

其次,大量购房者可能陷入财务困境,银行的不良
贷款风险大增。

再次,房价下跌将导致资产负债表恶化,银行信贷能
力受到挑战,可能影响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为了缓解楼市泡沫破裂对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香港政府可以采取
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大土地供应,增加房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供需矛盾。

其次,调整利率政策,逐步收紧货币政策,避免泡沫继
续膨胀。

此外,规范金融市场,加强风险管控,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
险能力。

综上所述,香港楼市的泡沫破裂对金融稳定将产生深远影响。

政府
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密切关注楼市动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金
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希望香港楼市能够稳步发展,远离泡沫风险,实
现长期健康发展。

香港楼市的悲伤,东方之珠最后的荣耀结束了!

香港楼市的悲伤,东方之珠最后的荣耀结束了!

香港楼市的悲伤,东方之珠最后的荣耀结束了!那个如日中天的香港早已被世人遗忘坐落于香港中环金融街8号的香江四季酒店,楼高45层,可以俯瞰维多利亚港湾,套房住一晚价格不菲。

旁边还有一栋60层的高楼,同属酒店管理,是长租公寓,月租5万港币到20万港币不等。

这个地儿,叫“望北楼”。

而这里面住过的富豪和明星,估计一地铁也拉不完。

2017年,刚生下第三胎儿子的吴佩慈,男友纪先生允诺她可以搬出四季酒店,住进位于西半山的豪宅,婆婆到场更是奠定了准儿媳的身份。

对于吴小姐来说,铂金包包,江诗丹顿手表,名车钻戒都是男朋友送的。

相比这些,男朋友还拥有两家香港上市的博彩公司,一家塞班岛的七星级酒店“博华皇宫”也顺利开业,日进斗金。

这是啥?妥妥的豪门!但很难想象,这样的条件,在香港连个十大财团都评不上。

2019年5月28日,91岁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宣布正式退休,并由长子李家杰接管内陆业务,次子李家诚则接管香港业务。

这也是香港四大豪门家族中、最后一位第一代掌门人退休。

早在此前,四大家族中的郭得胜、郑裕彤已分别于1990年和2016年去世,李嘉诚则在2018年宣布退休,至此,香港富豪“四大天王”时代正式落幕,属于四大家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新冠肺炎期间,李嘉诚捐出一亿港币,新世界千万级的捐赠,也没有引起丝毫的涟漪,但是,想当年三大家族联合推高香港房价的时代,情况却不是这样的。

当年的香港,是巨额财富映衬的香港,在房地产业裹挟下飞速前进的香港,一大批榜上有名的华人却只会讲粤语的华人富豪。

50年代的香港1953年,朝鲜战争刚结束,亚太地区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状态。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又得益于港口地缘优势,香港经济快速复苏。

当时的香港百废待兴,但有一个稳定的政局,首先吸引的便是流民的大量聚集。

1947年香港只有180万人,到了1959年,便已突破300万人。

人口的大量涌入,带来大量的住房需求。

而相对稳定的政局和经济,又吸引了内陆和东南亚的富商前来投资,为香港带来了强大的外援资金。

香港房地产“泡沫”回首

香港房地产“泡沫”回首

香港 岛东 北边 由船 坞造 镇 而成 、 中产阶 为
级 居 住社 区 的 “ 太古城 ”当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能体 现香 港 中产阶 级财 富惨 况 的 区域之 一 。 楼价 其 从 1 9 年以 前 约 1 3 97 . 万港 元 /平 方英 尺的
时 运 不济 ,投 资房 地产 失利 使 “ 浪子 ”不
下降 ,直 接 导致 了 “ 负资 产 阶 级 的 产
直 发 挥 着 不 可 替 代 的投 资和 保 值 工具 作
用。 香港 公 司和 私人投 资者 当时 习惯于 将 富 余货 币购置 物业 以求 保值 , 自1 8 年 而 95
东南 亚 金融 风 暴刺 破 了香 港 的房 地产
泡 沫 ,导致 了 “ 负资产 阶级 ”的 出现

场 没 有边 际 的噩梦 。 此前 香 港房 价 高居世 界前 列 。由于 港 岛土地 资 源的 稀缺 性 , 使得 土地 和 物业 一
香港房地产 “ 泡沫 破 裂 最 明 显 的 表
现 是 房 价 大 幅 下 降 。近 4年 多 来 ,香 港 的房 价 大 概 下 跌 了近 一半 。伴 随 房 价 的
得 不重 回歌 坛 。 与两 个苦 男人相 比 , 亚洲 “
歌 后 ”王菲算 得好 命 , 管其 19 年 买入 尽 97

售头 次转 手要 价达 到 1 7 元 。 炒楼 高潮 0i 以
1 9 年 4月前后 为 例 ,当月送 交 土地注 册 97
处 登 记 的 楼 宇 买 卖 合 约 共 2 5 2 ,比 前 57 宗
阿婆 都知 道 “ 沽房 ”能 赚大 钱 ,小 户 “ ” 炒

“ 负资 产阶级 ”的 中产 市 民接过 了房产 高

天汇事件:香港楼市的集体疯狂

天汇事件:香港楼市的集体疯狂
这 些 疑 问 ,令 人 质 疑 事 件 背 后 会 否
5个 单 位 , 经 发 展 商 延 向政 府 申请跳 层 ,使 4 0层 高 的 楼 宇 顶 后 ,首 批 售 出 的 2 层改 称为 8 8楼 , 被 指 为 夸 张 失 实 , 令 迟 交 易 时 限 后 ,只 有 5个 单 位 落 实成 交 ,
天汇霎时成为全城的焦点所在 。
其 余 2 个 单 位 全 数 取 消 交 易 , 挞 订 ” 终 0 “ (
4 I 6 沪港经济 I U U T2 1 G S 0 A 0
存 在 不 为 人 知 的一 面 — — 有 人 试 图 以 不 巧 合 或 是 有 人 造 市 图 利 , 而 且 要 确 定 涉 现 断层 , 价 高 企 , 市 民难 则 是 前 所 未 见 ,整 件 事
天 汇 单 位 录 得 天 价 成 交 后 ,在 交 易 疑 点 重 重 ,惹 来 造 市 的 猜 测 。 例 如 , 发 限 期 完 结 前 , 大 部 分 单 位 迟 迟 未 完 成 交 展 商 是 否 藉 造 市 抬 高 楼 价 股 价 图 利? 发
天 汇 事 件 的重 重 疑 点
天 汇 事 件 ,反 映 了 香 港 楼 市 的 集 体
止 交 易 ,没 收 订 金 )收 场 , 世 界 最 贵 单
位的纪录顿变纸上空 文,天价幻灭。
事 实 上 ,在 市 场 运 作 底 下 ,取 消 交 易 是 毋 须 大 惊 小 怪 的 寻 常 事 ,没 什 么 值
易 手 续 ,引 起 社 会 大 众 关 注 , 以 至 于 政 展 商 为 何 只 没 收 5 的 订 金 而 放 弃 追 讨 % 府 介 入 ,要 求 发 展 商 交 代 买 卖 详 情 。 最

房产投资香港房价当年暴跌多少?

房产投资香港房价当年暴跌多少?

房产投资香港房价当年暴跌多少?香港房价当年暴跌多少?1997年香港楼市梦碎,六年多的时间里,香港房价跌幅一度达到70%,导致出现几十万的“百万负翁”。

无数人因为破产而跳楼、吞碳。

因为楼市崩盘而破产的人中,最著名的应该是香港演艺明星钟镇涛。

香港房价多少钱一尺香港的房价以尺计算,而不是以平方米计算。

一般来说,香港的房价在九龙和新界地区较低,而在港岛和山顶等地区较高。

根据最近的房价数据,香港的房价在每尺3-6万港币不等,而最高可达近10万港币一尺。

例如,新界地区的一些房屋每尺价格在2-3万港币左右,而九龙地区的一些房屋每尺价格则在4-6万港币左右。

至于港岛地区,尤其是山顶和半山区的房屋,每尺价格普遍较高,有些甚至超过10万港币。

香港房价和北京房价谁更贵?香港房价普遍比北京房价更贵。

香港的房价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高水平,原因包括香港的经济、地理位置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因素。

香港的经济高度发达,金融、贸易和制造业等行业吸引了大量人才聚集,导致了房屋需求的旺盛。

此外,香港的地形和土地资源也限制了房屋的供应,使得房价居高不下。

相比之下,北京的房价虽然也很高,但相对于香港来说要便宜一些。

北京的房价受到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房屋供应相对充足,房价也相对稳定。

因此,香港的房价普遍比北京的房价更贵。

香港房价为什么那么贵1、供应量超少从香港的房市的市场供需来看,香港房子的买家不可能是所有的居民。

香港每年的新房供应量只有约20000套,但香港有250万个家庭,所以其供需比率还不到1%。

按照这个比率,每年大约有20万到30万个家庭买房,但是只有2万套的供应量,所以市场经济就会用价格来分配资源,房价就只有涨到其中90%以上的家庭买不起,或是不愿买的程度。

2、生活环境好香港政府注重住房规划,配套的公共设施比较完备,对交通和教育等投入比较充分,多样在居住的便利性等方面条件都是非常不错的。

此外,香港还是人人向往的“购物天堂”,拥有各种免税产品。

香港楼市泡沫问题及其防范对策

香港楼市泡沫问题及其防范对策

香港楼市泡沫问题及其防范对策一、香港楼市泡沫问题的现状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昂贵的市场之一,房屋价格超过了市民的收入和财富的承受能力。

连续多年的低利率、香港政府的限制供应政策以及来自内地买家的投资需求,都对房价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随着香港楼市价格不断攀升,房地产泡沫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泡沫一旦破裂,将会对香港的经济和居民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香港楼市泡沫问题的原因1.低利率政策香港政府在过去几年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促进了房屋贷款市场的繁荣。

低利率还使得投资信托基金和外国资本流入香港楼市,加剧了市场的升值。

2.政府限制土地供应政府限制土地供应给开发商,致使香港组屋和私人住宅的供应相对较少,推高了房价。

3.内地买家投资需求由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买家涌进香港楼市,导致房价水平进一步上升。

4.强大的租赁市场由于香港楼市的租赁市场相当强大,很多人在购房之前都选择先租房子。

这促使香港楼市成为一个投资房地产市场。

三、防范香港楼市泡沫的对策1.增加土地供应政府应该增加香港的土地供应,让更多的房屋开发商参与其中,以减轻香港楼市价格的压力。

此外,政府还应该开发海外市场,以扩大土地供应和相关的开发机会。

2.限制投机性资本政府可以限制来自内地和本地的投机性资本流入香港楼市。

这可以通过加强监管、设定贷款额度和引进税制等方式来实现。

3.提高购房门槛政府可以增加购房所需的首付比例,这将限制短期的投资和炒作行为,同时还可以减少买家的购房压力。

4.鼓励租赁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公共住房和鼓励私人住房的租赁市场来减轻香港楼市的繁荣,这将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

四、结论香港楼市的泡沫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风险。

政府应该增加土地供应、限制投机性资本、提高购房门槛和鼓励租赁市场等措施可以从根本上减轻香港楼市的泡沫问题,确保市场的平稳发展,以维护香港公民的安全和利益。

香港楼市再现低谷

香港楼市再现低谷
维普资讯
港 童9 台3 I 堂
香港楼市再现低谷
沙 售 进 入 8月份 ,香港 楼 市 在 内外经 个 位 于 蓝 田 、 田 及 大 围 的 屋 苑 , 价
0 7万 至 1 7万 8 济 不景 气 及 投资 市 场不 佳 的情 形 下 开 约 为 市 值 的 7 % ,为 8 始 了新 一 轮 的推 售潮 ,形 势 与年 初 市 元 ; 珀丽 湾 首批 开 售 的单 位 , 价 则 而 售 场憧 憬 经 济 复苏 而带 旺 新 盘销 售 完全 为 9 7万 至 2 0万 元 , 7 后者 售 价虽 然 稍 相 反 . 由新 地 马 湾 珀丽 湾 及长 实 长沙 高 , 却有 名 牌 效应 、 用率 较 高及 日后 实 湾 泓景 台 2期 先 后 以 “ 屋 价 ”开 售 , 毋 须补 地 价 等优 势 。 实摆 在 眼前 , 居 事 市 私 掀起 新 盘 降价 潮序 幕 ,使 楼 价 落入 深 场终 于出 现最 让人 担心 的 “ 人 楼 平
渊。 Biblioteka 过居 屋 ” 的情 况 。 新 地代 理 执行 董 事 雷 霆一 再 强 调
这 场瓜 分 购房 客 源大 战 ,在 8月
3 日首 个 开售 的新 盘 东 涌 海堤 湾 畔 已 毋 须 减 价抢 客 。他 说 : 因为市 场 中仍 “ . ” 拉 开 序幕 。 当时 5大 合作 发 展 商采 用 有 1 5万个 购 买力 。 这 亦 与房 屋 署 内 最 直 接 的减 价 手段 促 销 , 批 2 首 8个 单 部 初 步 估计 ,今期 居 屋 会有 1 3万 至 . 位 以低 于 平 均 叹价 2 2 3 8元 ( 币 ,下 1 5 宗 申请 吻 合 ,可 见发 展 商 在 看 港 .万 同) 发售 , 比市价 低 1 % 。但结 果 销售 不 到 私楼 潜 在买 家 后 ,转 而 向居屋 客 0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泡沫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泡沫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累积了大量财富。

1990年与1970年相比,香港银行存款增加了81倍。

财富的积累使当时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极其旺盛,而每年50公顷的土地供应量更使房地产价格易升难跌,房地产市场成为“资金市”,各类资金以及银行贷款都投入到房地产市场,造成房地产价格狂升不已。

这种暴炒房地产的行为本可通过政府调节而加以适当控制,但当时处于“后过渡期”的港英当局,泡沫主要着眼于政治问题,根本无心他顾。

而香港全社会也乐此不疲,房子倒来倒去不断升值,经济不断吹胀。

香港楼市泡沫的形成,既有经济本身的因素,也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

据专家粗略估计,20世纪90年代前7年的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一共为香港带来约7万亿港元由“通货制造”的额外财富,相当于香港在这7年间生产创造出来的本地生产总值的总和。

也就是说,1997年以前香港由生产创造和通货创造而产生的财富造就了经济的表面繁荣。

香港回归的第二天亚洲金融危机发生。

在金融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香港经济泡沫应声而破,房地产价格急速回落,社会财富大量萎缩,香港由此进入经济的衰落期。

据专家计算,从1997年10月到2002年年底,5年的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生产创造的本地生产总值还要多,也超过1997年前7年因房地产和股市泡沫上升而增加的财富总量。

香港楼市泡沫破裂的主要原因此间专家认为,造成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点。

1、是经济结构中房地产比重长期太大、依赖性太强。

香港地域狭小、寸土寸金,“需求拉动”香港房地产长期在经济中“独占鳌头”,与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三足鼎立”。

到1997年时,房地产以及相关行业的增加值,占香港GDP的比重已超过四成,整个经济活动几乎都围绕着房地产业而转。

财政收入则长期依靠土地批租收入以及其他房地产相关税收。

房地产投资长期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2/3。

房地产股历来是第一大股占港股总市值1/3,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互相拉扯,荣辱与共”。

香港房地产发展历史史

香港房地产发展历史史

东南亚、香港房地产泡沫:香港业主平均损失267万港元继日本之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也是一次惨痛的经历,而其中以泰国尤为突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

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

遗憾的是,当时这些国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

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竟达50%。

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并直接导致各国经济严重衰退。

东南亚金融危机还直接导致了香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香港的房地产热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李嘉诚、包玉刚等商界巨子纷纷投资房地产领域,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金也蜂拥而入。

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房价和地价急剧上升。

到1981年,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

1984年—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

中环、尖沙咀等中心区域每平方米房价高达十几万港元,一些黄金地段的写字楼甚至到了每平方米近20万港元的天价。

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

当时的香港,人们盲目地投资房地产。

为了抓住机遇,许多人往往仅凭地产经纪人电话中的描述,就草草决定购买豪宅。

一些经纪人甚至会对顾客说出这样的话:“什么?你要考虑一两天?当然不行!有很多人在等,你不买的话,过3分钟就没了!”1996年,香港竟出现买房前必须先花150万港元买一个号的怪事。

就在香港的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时,东南亚金融危机降临了。

经典地产危机回忆录:香港如何度过97年危机

经典地产危机回忆录:香港如何度过97年危机

经典地产危机回忆录:香港如何度过97年危机一.香港房地产泡沫的形成香港房地产泡沫膨胀——1960年后,香港开始向金融、贸易和服务等领域转型,成为了闻名世界的“亚洲四小龙”。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1年起,香港实施“紧缩”土地供应政策并以低利率进行刺激,导致房价一路飙升。

此外,房地产价格的暴涨也引起了市场的投机性行为的急剧升温。

1995年,香港房地产贷款利率开始下调,1996年4季度,香港银行业更是放松了对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查标准,直接促使大量炒楼力量进入房地产市场,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高的楼市价格再度暴涨。

从GDP增速差来看,1986-1996年间,香港房价增速是其GDP 增速的2.4倍左右,1997年最高的峰值达到了其GDP增速的5倍,香港的房地产泡沫明显。

从房价增速以及居民薪资情况来看,香港的房价涨幅以及波动率也明显高于其居民的薪资增速。

从二者之差来看,1998年前香港的房价增速整体均明显高于其薪资的增速,反映当时香港房价表现明显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导致居民对房地产的购买力明显下降。

从房价租金比来看,随着香港房价快速上涨,也开始带动香港房租也快速上升,房地产行业开始大规模侵蚀社会资源以及居民收入,使得香港的房地产泡沫接近一个“临界值”。

据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1998年,香港房地对GDP的贡献高达20%,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近50%,而政府收入中也有35%来源于房地产业,香港房地产泡沫达到顶峰。

整体来看,香港经济的腾飞带动香港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叠加其政府实施'紧缩'土地供应政策并以低利率进行刺激,导致房价一路飙升。

此外,由于香港房价增速明显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并带动房租价格快速上涨,导致香港市场无法顺利消化泡沫,且严重侵蚀居民财富,这为其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二.香港房地产泡沫破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港币汇率和港股承压暴跌,引发了香港市场利率上升、银行信贷萎缩、失业增加等问题。

货币视角复盘香港楼市

货币视角复盘香港楼市

货币视角复盘98年香港楼市,这次会不一样引言:本文主要从货币视角考察了1998年香港楼市剧烈下跌的整个宏观背景,并提炼出香港楼市快速腰斩的几个内外部条件,通过对比今天中国与1998年香港的内外部条件,香港楼市腰斩惨剧重演的说法,读完本文,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当然本文没有考虑人口、土地等中长期因素,每一个城市,都有它的人口结构、土地供给等特点,这又是一个一城一论的问题。

过去二十年,香港的楼市从暴跌到阴跌到一路攀升,再到现在的天价,应该说,每一位看空或者看多中国房地产的人,都能够在香港楼市的周期里找到一段历史去支撑他观点。

18年下半年,中国楼市转冷之后,一些媒体和网络大咖分分看空中国的楼市,甚至喊出“中国楼市会不会重演香港97-98年房价平均暴跌50%的惨剧”,笔者仔细想来,觉得有必要仔细考察97-98年香港发生了什么?一个硬币的两面要考察香港的楼市,就离不开香港的汇率制度,因为它深刻的影响着香港货币市场的流动性。

关注财经的人都知道,中国香港采取的是联系汇率制度,联系汇率制是固定汇率制度的一种,即汇率盯住某一种外币,按照固定比例兑换。

在1983年之前,香港实行的事浮动汇率制度,但正如香港金管局所指出的:尽管一开始运行的还不错,但是浮动汇率的经验并不让人感到舒坦,香港没有明确的货币政策目标,更不要说实现目标的手段了,结果这段时间几乎各个方面都比较动荡不安。

1983年10月香港政府将港币汇率固定在7.8港元兑换1美元,开始货币局发行制度。

至于为什么挂钩美元,而不是其他货币,主要是美国是香港的主要贸易伙伴,并且拥有世界储备货币的发行权,香港实质上为港币借入了美元的信用,但是发行港币有美元做“背书”的制度,是有代价的。

为了保证港币汇率的稳定,香港的金管局承诺在汇率达到7.75 港币兑1 美元的水平时向汇丰、中银等持牌银行买入美元,在汇率达到7.85 港币兑 1 美元的水平时向持牌银行出售美元,在7.75 至7.85 之间时,金管局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操作。

香港股灾

香港股灾

1982年9月22日,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乘福克兰战役治。结果被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断然拒绝,戴卓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外跌了一跤,香港股市亦随之大跌,到12月2日恒生指数跌至676.30点,由高点计算下跌了62.64%。
地产及金融危机 地价亦以插水式下跌,一幅九龙湾的工业地皮,由投标价一亿五千万下跌到剩下一千五百万,下跌九成。资产下跌导致大量高价抢地的公司陷入危机,除置地外,最触目者首推陈松青的佳宁集团,延至1983年9月10日清盘。
1965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市于1960年代的第一次股灾,主因是广东信托银行挤提事件。恒生指数在这次股灾跌了四分之一。
随著1960年中华煤气的上市,以及1961年怡和洋行与九龙巴士的上市,再加上因中国大陆的三年困难时期,大量新移民涌入,导致香港股市及香港楼市出现不健康的繁荣现象。虽然在1961年6月14日爆发廖创兴银行挤提,1个月后董事长廖宝珊受打击因脑溢血猝亡,但由于楼市股市互相追逐,成交额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高,然而却隐伏了香港银行体系的危机。自恒生指数于1964年7月31日以100点为基数起,曾于1965年1月29日上升至103.53点,半年内只上升3.53%,已显示出市场的忧虑。
由于这次金融风波,恒生指数由1965年1月29日103.53点下跌到11月30日77.95点,跌幅达24.71%。
1967年香港股灾是香港股市于1960年代,继广东信托银行挤提事件出现的另一次股灾。
恒生指数由1965年11月30日77.95点开始回升,1966年2月28日升至85.81点已是当年最高点,市况并无复元之象,之后辗转反覆下跌。
1980年6月20日,置地乘包玉刚离港,宣布建议增购九仓股份至49%,条件是两股作价$12.2置地股份加一股面值$75.6债券换取一股九龙仓股份。包玉刚即时回港应战,动用22亿现金,以每股$105.0,收购九龙仓至49%。事后发现,置地的收购建议纯属烟幕,手持的九龙仓股份均售予包玉刚,后人以“船王负创取胜,置地含笑断腕”作结。

香港楼市有趋於“泡沫化”之虑

香港楼市有趋於“泡沫化”之虑
熟 。就 目前 香港 的 楱 市 看 ,一些 市 埸 交 易 指檩 则 颓 示炒 寅 情沉 蓝 不 明 颡 。
也可 以减 低 金 融楼 横 增 加 ( 持於 73 74 维 .- .%) , 可支持 资廑 泡 沫 形成 ,
“ 宅 ”市 . 豪 易较佳 歌 展 。另外 , 年 承 受的凰 除 。画 近
但 度 不虑 偏蘼短 涪增 畏步 伐 。 管 1 9 香 港短 潜 已回 後增 畏 , 前 景 未兄 颞 避 免 土地 及禳 宇供 鹰 失 拥成 助畏 模 儡 7 9 更 年 後 香港 楱 市 调整 也 同 畴受 到亚 洲 金 著 僵 於 遇 往 :如模 市 升 势持 绩 ,则有 市 泡 沫 的 元兕 , 要 防 止市 埸 形成 楱
作 者焉 中铱 ( 香港 )纽济研 究员
例 如 , 髓模 市成 交 以磋 人辨 佃 包 括 圜 内言 户 以至 投 资移 民 香 港 人士 整 案 没 明颞 上 升 , 住宅 按 揭 贷款 增 畏 在 香 港置 某 需 求 上 升 。然 而 ,逭 些 因
1 2
短 清 搏鞭 德 3 6 1 1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封面喜题
香港模市有超於 “ 泡沫化 ’之虑 ’
口 陈俸深
豪宅 ”有多大支 持 , 不 明碓 ’ 仍维持 罩位 敦 , 颡著低於 1 9 9 7年 。在 素封 “ 炒 寅情 沉 不贼 熟 之 下 , 模市 形 成 泡 因 逭 一局 部住 宅 市 埸 的负 檐能 力 仍
颇 鞋直 接 衡 量 , 而境 外 人 士於 香 港置 前 的债 格 一段 急 透上 升 期 疑 是 廑泛 沫 的楼 岔减 低 。 如 然而 , 臆 看到 ,喾 利 率较 目前 棠 目檩 又不 清 晰 ( 需要 本地 居 民 承 恝 同 的 “ 沫 ”畴 期 ,之 後楱 债 急挫 泡

香港房地产的六次崩盘

香港房地产的六次崩盘

战后至现在,香港房地产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盛衰循环。

第一个周期是1946年至1959年;第二个周期是1959年至1969年;第三个周期是1969年至1975年;第四个周期是1976年至1985年;第五个周期是1985年底至现在。

每个周期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周期最短的约6-7年,最长的是第五个周期,历时19年。

香港人口1946年为60万人,1949年增至186万,到1959年超过了300万,人口的急剧增加使住房需求急增。

在港府政策推动及利益驱动下,上世纪50年代,大量资本涌入,香港出现了房地产建设热潮。

到了1958年,房地产市场开始供过于求,房价、地价下跌了70%。

1959年开始,香港经济出现转机,加上来港的外国人、国际商业机构增多,对商业楼宇、住宅的需求增加,刺激房地产业迅速回升。

由于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过度贷款及其他因素,1965年春,香港爆发了银行信用危机,接着房地产价格暴跌,许多地产公司倒闭,香港房地产业陷入了战后第一次大危机之中,一直延续到1969年才有所好转。

1969年香港房地产市道逐渐复苏,港府于1972年制订了一项“十年建屋计划”,令投资者信心迅速恢复。

但1974年的石油危机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又带动房地产业全面调整,香港地价下跌40%,楼价下跌了30-40%。

1975年底开始,房地产市场重又回升,港府1976年开始地铁修建计划,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即廉价屋计划),解决了222.5万普通市民的住房问题。

1977年香港人口超过450万人,1979年达到500万人。

需求增加,令楼宇供不应求,新兴市镇(屯门、沙田、葵涌等)逐步形成。

承接70年代后期的快速发展,1981年香港房地产市场达到高潮,但随后而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及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令港人出现信心危机。

1982年底,香港楼价比1981年下跌60%,1983年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

直到1984年9月,“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市场才重新复苏。

香港房地产三次“熊市”中银行及股市兴衰史

香港房地产三次“熊市”中银行及股市兴衰史

香港房地产三次“熊市”中银行及股市兴衰史作者:厚德载福从二战战后开始考察,香港房地产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至今有过三次较大幅度调整的“熊市”。

我们可以顺便考察下香港银行行业在房地产大幅调整过程中的兴衰成败。

房地产行业作为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比日本、台湾、泰国、美国等国家地区都更为显著。

第一次“熊市”:1965-1968年从1954年开始,香港就进入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

一方面是中国内地迁移过去的居民剧增,也带去相当多的资金。

香港60年代初期,人口就增加到300万。

而伴随的是工业经济的腾飞,1956-1966年,香港制造业工厂数量从2944家增加到了8941家。

财富的积累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上香港房地产商推进的“分层置业”和“分期付款”模式都导致了香港战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期间房价的涨幅是很惊人的,在尖沙咀商业区,地段较佳的商铺在1954年一年,房价就翻了1倍。

而当时的香港房地产企业也大幅增加到1960年的接近2000多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也有400家之多。

不过这些房地产企业大多在后来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了。

例如当时房地产行业的龙头公司:置地、霍英东的立信置业、嘉年地产、廖创兴家族等等,在后面都逐步退出或走向衰亡。

繁荣之后就必然是调整,到60年代初期,市场已经暗藏杀机。

这就是60年代初期香港爆发的银行危机。

起源是1961年的著名华资银行:廖创兴银行被挤兑破产,创始人廖宝珊脑淤血病逝。

为避免进一步的银行风潮,港英政府制定和通过了《1964年银行条例》,首次真正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并设立相应的监管指标。

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针对股本的要求(每家银行必须有500万股本要求),流动资金比例至少为25%,投资股票/房地产不能超过股本加储备积累的25%,单一客户贷款比例不能超过总额的25%等等。

港英政府的想法很好,但结果却是致命的。

因为香港银行业在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式发展后,积累的问题反而全部暴露出来。

香港楼市崩盘之谜

香港楼市崩盘之谜

香港楼市崩盘之谜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07(000)06S
【摘要】香港房地产市场自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大幅攀升,1981年达到巅峰状态。

但由于世界经济衰退令香港经济不景气以及其他原因,让香港楼市最终掉头下跌,直至崩盘。

【总页数】1页(P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3.35
【相关文献】
1.住建部专家:“楼市崩盘论”不成立 [J], 刘展超
2.危言耸听的“楼市崩盘论” [J], 柳轻飏
3.东山再起川流不息——东川楼市“崩盘”调查报告 [J], 云观察;
4.以日本、美国楼市崩盘为鉴,提升货币政策预期管理 [J], 葛丰
5.郁亮:楼市不存在崩盘风险。

“刹车”不能踩太久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思中国楼市五次低谷

反思中国楼市五次低谷

反思中国楼市五次低谷房地产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中国大陆楼市虽然还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大周期,但小周期调整却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

随着“930”后各地楼市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明年很可能又将迎来一次或大或小的调整。

展望未来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过去几次的楼市低谷。

历史不一定会重复,但至少能给我们一些参考。

我经历过的第一次楼市低谷不是在大陆,而是在香港。

2003年我在港大读MBA,当时香港刚从SARS疫情中恢复,也是楼市的最低谷。

房价比之前的高位(1997年)下跌了70%。

由于房价暴跌,很多购房者的资产抵不上欠银行的贷款,而成为“负资产”。

此次房价大跌的主要原因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但香港政府的“八万五建屋计划”也被认为是造成楼价下跌的重要原因。

由于1997年之前香港房价连续上涨,为了抑制过高的房价,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7年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计划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当年香港建成的住宅单位是64400个)。

由于施工周期的原因,首批“八万五“时期新建的单位在2000年面市。

2001年又建成了10万个住宅单位。

经济低迷加上供应充足,使得此后的房价继续下跌。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增加供应是降低价格的正确办法。

但正确的政策在不适当的时机推出,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年我接触的很多香港市民都对“八万五“颇多怨言。

这一政策随后也逐步淡出,2002年以后,港府大幅降低了住宅供应数量,2010年仅有19800个住宅单位建成,不到1997年的三分之一。

不过,到今天,香港的房价已经比此前的峰值1997年高出40%。

当然这已经是后话了。

港大毕业后我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原地产,很快就遇到了又一次楼市低谷。

刚进公司时,我就听到很多关于上海楼市火爆的传闻。

和现在那么多的限购限贷政策相比,当时对投资需求完全没有限制。

二手房交易中,除了印花税、契税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税收;还可以做“转按揭“,即上家没有还完的贷款,可以直接转给下家继续还。

香港历年房贷利率表1990至2020

香港历年房贷利率表1990至2020

香港历年房贷利率表1990至2020房贷利率是指购房贷款所要支付的利息,是购房者贷款的一项重要成本。

下面是香港历年房贷利率表从1990年至2020年的变化情况。

1990年代初,香港房贷利率相对较高。

根据香港议会制定的标准,当时的房贷利率为8.5%。

这个高利率主要是由于香港当时的房地产市场活跃,并且存在着较高的通货膨胀率。

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至中国的发生,香港的房贷利率开始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香港回归后,政府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市场。

1998年,香港房贷利率下降到了6%左右。

2000年代初,香港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泡沫现象,房价大幅上涨。

政府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调控房贷利率。

2004年,香港政府推出了“小七”政策,对房贷利率进行调整,将房贷利率定为6.75%。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香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刺激经济,香港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货币宽松政策,房贷利率开始下降。

2009年,香港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点,仅为0.67%。

随着近年来香港楼市火爆,政府开始采取措施调控房地产市场,其中包括提高房贷利率。

2018年,香港房贷利率上升到了 2.25%左右。

从1990年至2020年的房贷利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房贷利率在香港经历了较大的波动。

在经济增长期间,房贷利率相对较高,反之,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或者政府调控政策的刺激下,房贷利率会下降。

房贷利率的变动对购房者和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较高的房贷利率会增加购房成本,可能会影响购房者的购房计划。

而较低的房贷利率则有利于购房者,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活跃。

因此,购房者应该密切关注房贷利率的变动,根据市场情况作出合理的贷款决策。

总之,香港历年房贷利率经历了大起大落。

房贷利率的变化与香港经济的发展、政府的调控政策以及全球金融形势密切相关。

购房者在选择贷款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状况合理评估,以确保贷款安全可行,并准确计算购房成本。

1999年香港楼市大跌原因

1999年香港楼市大跌原因

1999年香港楼市大跌原因许多人总喊中国大陆的房屋市场有泡沫,说到激动处,还举出香港的例子。

出现了类似这样的言论:“不跌则已,跌则崩溃,这是由投机性市场投机性资金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这也是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房价从1999年最高峰开始持续下跌,6年来跌幅累计高达65%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许多人只是笼统地说香港楼市泡沫破灭,但假如不了解香港楼市泡沫破灭的原因,那也就不会有什么借鉴,无法吸取经验和教训。

实际上,香港楼市的价格涨跌,以及经验教训还是有相当借鉴意义的。

因为,中国大陆的房屋市场与香港还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都是供应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需求较为高涨。

当然也有不同,比如,香港并没有中国大陆城市这么多的外来人口!这使得其需求还是在一个基本可预测的范围之内。

而在中国大陆的不少城市,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住房需求几乎难以预测。

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香港楼市的高涨和在1990年代末的大幅下跌是怎么回事吧。

香港房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涨,其实与1984年底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有很大关系。

在这份联合声明中,有许多附加条款,其中一条专门针对了香港的土地供应。

因为中国政府认识到,对香港政府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它所控制的土地。

为了防止港英政府在主权移交之前,将香港的土地卖光,特别是担心将卖地的收入带走。

因此,在这个附加条款中限制了香港每年的土地出让数量,总起来说是相当微小的。

这使得在协议签署到回归的那段时间里,香港的土地供应一直有些不足。

在需求方面,由于《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人们对香港的前景抱有了更多信心。

另外,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大陆经济蓬勃发展。

而香港也借重于这种势头,经济出现了极大繁荣。

在大量金钱的推动下,楼市、股市便迭创新高了。

特别是楼市,一方面供应上有很大缺口,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扩展,需求旺盛,当然价格更是步步推升。

据统计,香港的整体房价在1994年1 月至1997 年10月的高峰期,3年零10个月之间上升了6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9年香港楼市大跌原因许多人总喊中国大陆的房屋市场有泡沫,说到激动处,还举出香港的例子。

出现了类似这样的言论:“不跌则已,跌则崩溃,这是由投机性市场投机性资金的本质特性决定的。

这也是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后,房价从1999年最高峰开始持续下跌,6年来跌幅累计高达65%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许多人只是笼统地说香港楼市泡沫破灭,但假如不了解香港楼市泡沫破灭的原因,那也就不会有什么借鉴,无法吸取经验和教训。

实际上,香港楼市的价格涨跌,以及经验教训还是有相当借鉴意义的。

因为,中国大陆的房屋市场与香港还是有很大相似之处的——都是供应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需求较为高涨。

当然也有不同,比如,香港并没有中国大陆城市这么多的外来人口!这使得其需求还是在一个基本可预测的范围之内。

而在中国大陆的不少城市,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迁入,住房需求几乎难以预测。

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香港楼市的高涨和在1990年代末的大幅下跌是怎么回事吧。

香港房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涨,其实与1984年底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有很大关系。

在这份联合声明中,有许多附加条款,其中一条专门针对了香港的土地供应。

因为中国政府认识到,对香港政府来说,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它所控制的土地。

为了防止港英政府在主权移交之前,将香港的土地卖光,特别是担心将卖地的收入带走。

因此,在这个附加条款中限制了香港每年的土地出让数量,总起来说是相当微小的。

这使得在协议签署到回归的那段时间里,香港的土地供应一直有些不足。

在需求方面,由于《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人们对香港的前景抱有了更多信心。

另外,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大陆经济蓬勃发展。

而香港也借重于这种势头,经济出现了极大繁荣。

在大量金钱的推动下,楼市、股市便迭创新高了。

特别是楼市,一方面供应上有很大缺口,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扩展,需求旺盛,当然价格更是步步推升。

据统计,香港的整体房价在1994年1 月至1997 年10月的高峰期,3年零10个月之间上升了68%。

更有说法,说香港的房价十年涨了十倍。

这也就是后来许多人所说的香港的泡沫经济。

有一个报道是如此描绘当时的香港楼市的:“在高峰时期,一般中档私人住宅每平方呎要大约7000至8000港元,如果有海景或是高层单位则价格更高,一般中产人士需要持续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可完成供款。

楼价的持续上扬使中下阶层难以自置物业,即使是租住物业,租金也连年上升。

在1997 年的高峰期,香港人平均把月薪的74%用作供楼。

”就像如今我们大陆的状况一样,这个时候,香港的舆论开始掀起波澜,纷纷抱怨房价过高,要求政府采取措施,降低房价。

当时的港英政府知道多供地是降低房价的办法,但是,由于《中英联合声明》严格限制了土地供应,港英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无法增加供应。

1997年,中国政府收回了香港主权。

董建华先生正式出任香港首任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香港政府拥有了对土地完全的使用处置权。

但是,很不巧,也就在那一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危机严重冲击了香港的经济,香港楼市也受到严重打击,楼价在1997年10月19日到达最高峰后的一年里下跌了近一半。

不过,随着危机消退,经济得以复苏,香港的楼市也开始回升,到1999年已反弹了20%。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特区政府推出的八万五建屋计划的楼盘陆续建成并上市了。

所谓的八万五建屋计划,源于港英政府时期就计划推出的一个大型住宅建设计划。

因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还有很多香港人住在临时房屋和中转房中。

这些住房条件很差,没有独立的厕所,还有不少人住在笼屋里。

1997年,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曾组织调查过最低收入者居住的笼屋的状况,发现笼屋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集中表现。

主要是因为香港的房子太贵,普通居民阶层的人可能终其一生的收入也买不起一套住房。

而由高房价衍生出的一系列后果,也成为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因为此,历史上就有多届香港政府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

如一九七三年,港英政府曾制定过一个“十年建屋计划”。

当时制定了三大目标:第一,让每个香港家庭均拥有自己的居住单位(大陆俗称的套式住房);第二,全部单位都应是水、电、厨、厕等设施齐备的独立式单位;第三,每个家庭成员的居住面积不少于三点二五平方米。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制定的标准,很显然,这些标准现在看来都有些低,但是,在当时却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计划了。

香港政府为实现此计划,还成立了一个“房屋委员会”的机构。

然后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即将结束统治的港英政府为了“光荣撤退”,又准备开始实行大型建屋计划,制定了一个涵盖到2001年的“长远房屋策略”。

97年1月,正值楼市高峰期,在当时港英政府发表了名为《长远房屋策略评议咨询文件》,提出未来十年房屋需求每年将高达八万个。

建议以后香港每年需修建90000多套房屋。

同时由于计划还要不断拆除旧楼宇,大约每年拆除30000多套旧式房屋,这样每年的净供应量为60000套左右。

但这些很多都受制于《中英联合声明》的土地限制,未能真正付诸实行。

到1997年,主权移交,土地供应再也不用受到限制。

于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就向董建华提出建议,推行早已研究过的八万五建屋计划。

在董建华1997年10月提出的首份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正式宣布推出这一计划。

在港英政府留下来的策略基础上提出了“建屋安民,迈向21世纪的房屋政策”。

计划中表示要实现三大目标:每年兴建的公营和私营房屋不少于85000套;10年内让全港70%的家庭可以拥有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缩短至3年。

为达成这一目标,相关政府部门宣布已经拥有足够地皮,只需重新规划和增加密度即可应付建房需求。

有人甚至大胆提议把吐露港和城门河填平,并搬走附近的沙田马场,以满足建房的土地要求。

客观说,这是一项为了应对之前港英政府治理下,人们对房价过高而提出的指责,并且可以让更多香港人拥有自己住房,从而提升香港人人居生活舒适度的一项雄心勃勃的政策。

但可惜命运不济,一方面推出的时间不合适;另一方面,这项政策的确推出的有些过于激进。

为实施这项政策,董建华政府的主要举措就是大规模的供地。

仅在1997年,也就是特区政府刚刚成立的当年,香港政府便拍卖了19块住宅用地,总面积为24公顷;另外批出7块总面积为16公顷的土地作为居者有其屋计划之用;并且售出3块总面积为5公顷的土地供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用。

但是,由于看到受经济危机影响,香港的楼市大跌,1998年6月,政府决定暂停供地直至1999年4月。

1998年内政府共卖了10块住宅用地总面积9公顷;售出3块总面积8公顷的土地供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之用,以及批出7块总面积15公顷的土地作为居者有其屋计划用。

在1999 年楼市复苏后,政府重新恢复供地,共售出16块总面积15.35公顷的建屋用地及两块总面积4.94公顷的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用地;将8块总面积12.54公顷供发展居者有其屋计划、3块总面积14.74公顷供发展成可买可租选择计划、6块总面积47.93公顷供发展租者置其屋计划的土地批予香港房屋委员会;并将一块面积0.9公顷供发展住宅发售计划的建屋用地批予香港房屋协会。

这些供地计划量和面积都创了香港的供地纪录。

2000年,首批“八万五”计划中兴建的房屋正式推向了市场,在一年内共有85710套住宅建成;其后的2001年,又有总共10万套住宅推向了市场,这一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85000套的目标;但是到2002年则大幅减少至67000套,因为在这时社会舆论已开始猛烈抨击这一计划了。

到1999年,香港经济本来开始复苏,使得房价也开始回升。

但是,随着八万五时期所兴建的楼宇陆续落成,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而与此同时市场的需求却未同步增加。

这导致香港的房价再度巨幅下跌。

在其后的3年多时间本已大跌过的房价又下跌了超过40%。

也就是说,在近6年的时间里,香港房价总共下跌了近70%。

歌星王菲在1997年以七成按揭,分20年供款的方式以4800万港元购入了沙田宝松苑的一个豪宅住房单元,每月供款额达29万港元,两年后只能以半价出售。

与如今大陆情况比较相似,香港市民大多数也都是通过按揭买房的,一般都是首付三成,余下的向银行借款按揭。

房地产在香港人的财富中占有重要比例,中产阶层家庭的总资产可能不过几百万,而房子通常就占了几百万。

但由于房价大幅下跌,使得在高峰时期购买房屋的业主,其所购房产价值甚至跌破了银行的借款。

也就是说,他所购买的房产不但没有让他的资产增值,反而成为了负的资产。

比如买房时的房价是500万,贷款350万,后来500万跌到300万,卖掉住房还不够还贷款。

楼价的暴跌制造的负资产户数以十万计。

2001年,据香港著名的中介机构中原地产的统计数据,香港60万个负资产家庭的账面损失总额达到了6000亿港元。

之前的大半个世纪,在经济起飞的大背景下,不少香港人努力工作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完成按揭还款,这样就可以在退休后拥有属于自己的房产安享晚年。

但房价大跌使他们花了数十年累积起来的纸面上的财富化为乌有。

这使得这些纸面上遭遇到巨大损失的居民抱怨声四起。

许多人大声埋怨、甚至声讨当届特区行政班子,甚至爆发了过五十万人的群体性上街示威游行。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金融危机,香港的经济在那几年也落入了低谷。

许多人在此期间失业,还有些即使未失业也被大幅减薪,于是很多人便无力支付按揭贷款。

当数次欠款之后,银行便会收回房产拍卖。

悲惨的是这些被收回房产的人不但没有了房产,由于依旧欠钱,所以还必须向银行继续还债;与此同时,由于众多个人不还款,让银行也出现了很多坏帐。

而像目前大陆这样的,购入多套房产的那些炒房客损失就更为惨重了。

这一切被当时香港的时事评论员嘲讽道:“马克思发明了无产阶级,董建华则制造了负资产阶级。

”八万五建屋计划是董建华执政时期被批评最多的政策。

人们普遍认为八万五建屋计划是房价下跌的元凶,导致了市民财富的缩水。

所以,社会上普遍呼吁政府修订这项政策,遏止房价的下跌。

香港大学曾在香港本地做过一个民意调查。

结果显示,半数的香港市民认为董建华担任特首的最大过失便是在经济民生方面的政策失误。

而这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八万五的建屋计划。

正因为在当时,八万五建屋计划遭遇到了如此大的恶评,所以,2002年特区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停建和停售居屋,而原先的建屋计划也取消了。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开始推行另一种卖地政策,即所谓勾地表制度,全名是“土地申请表制度”。

政府把准备出卖的地置于勾地表中,地产商在表中勾地,向政府开价。

政府原本有心理底价。

若地产商出价低于政府心理底价,则政府不卖地,勾地失败。

如果地产商出价高于政府心理价位,这块地便勾地成功,政府这时便将土地拿出来公开拍卖。

勾地的本意是地产商申请将某块土地拍卖,而不是申请购买某块土地,因此很有可能出现某家公司勾出土地但其他公司拍卖成功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