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课题:《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主备人:班级:组别:姓名:
教学设想:
辛弃疾的词大开大合,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作为词人,辛弃疾是相当成功的,“苏辛”并称,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和手法,成为词创作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政治上,辛弃疾又是非常失意的。

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国土而呐喊、奔走,但是壮志难酬已深深的烙上这位才华卓异的词人。

他用诗词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
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
辛弃疾,词人。

字幼安、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词坛上与并称。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名句品味积累:
⑴青山遮不住,。

⑵旧时茅店社林边,。

⑶七八个星天外,。

⑷众里寻他千百度,——。

⑸千古兴亡多少事?。

三、自主检测
1/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学目标】1、朗诵,培养学生朗诵诗词的浓厚兴趣:①在朗诵中感受词人形象;②在朗诵中体会词人情感;③在朗诵中把握词作技巧。

2、培养鉴赏诗词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美丽的风景,相信是人人都爱的吧?(展示画面,请学生们合理想象,描述画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好,大家看到的都是美景是不是?我们来看看,要是站在这里的是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看到的会是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今天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板书)二、倾情朗诵,涵泳鉴赏活动一:音读(读准字音、节奏、停顿、语气等)字音:岑供髻簪脍倩揾①请学生准确停顿: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

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

活动二:意读(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重点字词讲解。

学生讨论、质疑。

请学生展示、朗读译文活动三:情读(有感情地读出词作,感受词人形象,理解词人情感。

)(一)其人其事(请大家说说你们所知道的辛弃疾。

)其人: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给皇帝上过《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词中的典故和历史文化
了解词中所涉及的典故和历史文化背 景,如“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 才气”等。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01
02
03
04
背诵全词
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全词, 理解பைடு நூலகம்意。
赏析词句
选取词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赏析 ,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写作练习
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为蓝本,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
讨论与分享(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探讨词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导入(5分钟)
总结与作业(5分钟)
介绍作品背景和作者生平,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布置相关 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本背景及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这时他南渡已十二年之 久,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 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当时,他南渡已久而尚未得到北伐抗敌 的机会。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 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作品内容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 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
03 文学手法与技巧探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高效导学案

神木中学“352”高效课堂高一语文导学案课题:《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主备人:班级:组别:姓名:教学设想:辛弃疾的词大开大合,内容上,包罗万象,如万花竞春,尤以气入词,充满狂放精神;作为词人,辛弃疾是相当成功的,“苏辛”并称,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和手法,成为词创作上的里程碑式的人物;政治上,辛弃疾又是非常失意的。

他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国土而呐喊、奔走,但是壮志难酬已深深的烙上这位才华卓异的词人。

他用诗词来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预习案一、文学常识辛弃疾,词人。

字幼安、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风格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词坛上与并称。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名句品味积累:⑴青山遮不住,。

⑵旧时茅店社林边,。

⑶七八个星天外,。

⑷众里寻他千百度,——。

⑸千古兴亡多少事?。

三、自主检测1、注音遥岑.()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揾.()舞榭.()2、解释下列词语遥岑远目:玉簪螺髻:断鸿:脍:倩:揾:探究案一、作者登建康赏心亭,有几层无人理会的登临之意?(提示:思考词中的哪几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全词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试加以分析。

训练案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的词,完成后面的习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

1、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做简要分析。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课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拓跋焘.()张浚.()王玄谟.()佛狸祠...()()()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寻常:草草:北顾:可堪:3.背诵全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豪放派诗歌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辛弃疾豪放派诗歌风格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和背景。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性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欣赏其他辛弃疾的诗歌,感受其豪放派风格。

(2)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写一篇关于辛弃疾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黑龙江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词的结构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词内容、注释、翻译和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背景和词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教师分析诗词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3)教师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5. 朗读和背诵:(1)学生齐读诗词,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个别背诵,提高记忆和表达能力。

6. 创作练习:(1)学生模仿辛弃疾的词风,创作一首小令。

(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和交流。

7. 总结课堂:(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和重点。

(2)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师版导学案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师版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4、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5、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知识链接】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文体知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

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典故重现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的味美的鲈鱼,于是弃官回乡。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时许氾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后来许氾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注音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英雄泪()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词。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活动设计
情境模拟
通过模拟诗人创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的历史背景和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情感 表达。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和赏心亭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诗歌中的场景和情节,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和感受。
定期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发现问 题和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和计划,不断 完善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背景知识
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文学成 就及时代背景等元素,以便更好 地理解诗词内涵。
相关诗词作品欣赏与比较
相关诗词作品欣赏
选取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主题 或风格相近的诗词作品,进行欣赏和 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 养。
比较分析
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与其他相 关诗词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表 现手法、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异同,培 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
背景。
词作内容
阐述词作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引 导学生感受词作的韵味和意境。
艺术特色
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和风格,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词作的基本 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相 关的文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 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词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和 分析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水龙吟登建康 赏心亭》的背景、意境、艺术手法等知识点,并 能够熟练背诵和默写全文。
教学方法运用
本次教学采用了讲解、讨论、示范、练习等多种 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获得了深刻的体 验和感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是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词中抒发了浓郁的爱国情感,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写景、用典等艺术手法。

此词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还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都不失为一通过初中及高一以来对一些诗词的学习和鉴赏,此时期的学生以具备一些基本的诗词鉴赏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通过个人努力以及和同学探讨可以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就是唐诗宋词,唐诗李杜为尊,宋词苏辛为雄。

我们已领略了苏轼的豪放、旷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同为豪放词派代表的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失意英雄泪空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通过分析,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通过比较,感受苏轼和辛弃疾不同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1、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2、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十三年。

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

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

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

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

南来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敌。

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政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

他在担任地方官的任上,积极练兵备战的做法,不断遭到投降派的反对和破坏。

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则一贯是“招之即来,麾之即去”,但不论出仕或归隐,他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政治、军事主张。

然而由于政敌的排挤、陷害,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直到67岁志未遂而死去。

3、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所知道的辛弃疾课前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把你搜集到的内容整理到下面横线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2)了解词牌《水龙吟》的背景及特点;(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4)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3. 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3.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建康赏心亭;(2)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创作背景;(3)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全班交流:展示小组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2)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及特点;(3)阐述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 课后作业(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建康或赏心亭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案一、【导学目标】1、知道辛弃疾其人,并了解其词作的背景2、学会赏析用典的抒情手法3、理解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体会他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二、【学习重点】学习用典的写法三、【学习难点】学会归纳方法,并举一反三,将方法运用于实践当中四、【学习方法】诵读涵咏点拨归纳结合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预学案——自主学习】(一) 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人(今山东济南)。

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词人。

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

辛弃疾曾亲率50 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

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掌管一路军政的长官),多有利国便民举措。

1181年,他因受到弹劾被免职,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

直到1024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

任内因力主抗金而不能久于其位,不久就被调离镇江前线,1207年,抑郁而殁。

2、词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二)疏通文意1.字词释义①遥岑:远山。

岑:这里指小而高的山岭。

②献愁供恨:呈现;供给。

③断鸿:失群的孤雁。

断:丢失。

④登临意:心情;用意。

⑤休说:不要说。

休:不要。

⑥树犹如此:尚且⑦倩何人唤取:请求;央求。

⑧揾英雄泪:拭,擦;揩拭。

⑨堪脍: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

堪:可。

脍:名作状,把鱼肉切细。

⑩玉簪螺髻:玉簪,碧玉簪。

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

比喻远山秀美。

⑪流年:流逝的年华(时光)2、参考译文楚地的天空,辽阔千里,处处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表现手法和抒情手法。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预习案一、知人论世1.作者:辛弃疾,时期著名的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无心收复,甘心纳贡求和。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

2.作品:辛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同为词派的代表,合称“”。

作品题材广阔,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作品集有《》。

3.背景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作者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作者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二、名句积累①青山遮不住,。

②旧时茅店社林边,。

③七八个星天外,。

④众里寻他千百度,,。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

⑥,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三、自主学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①遥岑远目:②倩何人唤取:③搵英雄泪:2.赏析上片。

①开头两句点出了登临的、、。

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落日”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游子”是指。

④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了的氛围。

⑤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表达了的情绪。

▲小结:上片主要写,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3.赏析下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1.1.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2.2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的情感。

1.2.3 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提高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学生能够感受并欣赏诗歌中的美。

1.3.2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爱。

1.3.3 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诗歌创作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共八句,每句七言。

2.2 教学重点2.2.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2.2.2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3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方式。

2.3 教学难点2.3.1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2.3.2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建康赏心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4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的情感。

3.5 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情感。

3.6 模仿创作学生模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创作,进行自己的诗歌创作。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抄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加强记忆。

4.2 分析并解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理解能力。

4.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对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的背景和作者背景。

2. 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的主题和思想,分析文章结构和艺术特点。

3. 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导学内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王之涣所作,是一篇以描写春天的奇妙景色为主题的散文。

文章中通过对花草树木、动物鸟兽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带着游览者的心情游赏建康赏心亭的美景。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篇文章的背景、结构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1. 背景和作者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是王之涣在唐朝晚期创作的。

当时,唐朝处于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王之涣是唐朝末年的杰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高。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独特,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

2. 主题、思想和结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主要描写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文章以作者游赏建康赏心亭的经历为线索,穿插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感悟。

篇幅逐渐展开,情节渐入佳境,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心情。

文章开篇即为作者所亲见的花草树木,以及各种动物鸟兽的形象描绘。

接着,文章转入对春天的赞美,描述了春天的美景、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

通过对琴声和马蹄声的描写,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音乐和声音的元素,使整篇文章充满了韵律感。

3. 重要词汇和句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美的词句,使整篇文章更富有艺术性。

例如,“水龙吟”为文章命名,给人以神秘、雅致之感。

同时,文中出现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写,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春城无处不飞花”等,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作者也使用了许多反问句和排比句等修辞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例如,“何日更重游”一句,通过反问表达作者对美景的留恋之情。

三、导学总结通过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的背景、结构和特点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该文章是王之涣在唐朝晚期创作的,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并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课文简介本篇教材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作者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全诗共五十句,以咏景为主,通过对建康城内赏心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壮美自然和千年古迹的感慨之情。

教学目标1.熟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的结构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3.学习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建康城和赏心亭的图片;2.教师准备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包括唐朝的社会制度、文学成就等;2.向学生介绍诗歌鉴赏的方法,包括了解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理解诗歌的寓意、韵律等;3.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建康城内赏心亭的景观;4.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景的描绘和情感表达;5.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至少十句诗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认知。

第二课时1.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唐代诗歌,将诗歌阅读作为阅读技能训练的重要方向;2.教师要求学生使用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歌作为阅读素材,运用课前教授的诗歌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代诗歌的感受和体会;4.教师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想,并提交作业。

课后作业1.完成所阅读的唐代古诗鉴赏,并撰写鉴赏报告,以交流方式提交;2.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完成课文阅读理解题。

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到唐代文化的风貌,理解到古代文化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同时能够加深对古代诗词的感性认知和理解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乐趣。

同时,本次教学也注重学生的思维开放,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己阅读古诗文的感受和思考过程,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2、理解《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3、理解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4、理解《水龙吟》的情感。

二、重难点
1、《水龙吟》动作的描写。

2、辛弃疾词作的典故的用法。

三、辛弃疾大事记
四、重点知识
1、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稼轩长短句》。

3、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4、词牌名解说
“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五、自主预习
1、读准字音
玉簪(zān)螺髻(jì)鲈鱼堪脍(kuài)遥岑(cén)
倩(qìng)何人唤取揾(wèn)英雄泪
2、理解词义
健康:今江苏南京。

岑:小而高的山。

玉簪螺髻:高矮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断鸿:失群的孤雁。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脍:把鱼、肉切细。

倩:请。

揾:擦拭。

六、合作探究
1、秀美的山峰为什么“献愁供恨”?
明确: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江山虽好,仅存半壁;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恢复。

2、诗人望什么?愁恨从何而来?
北望,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山河虽好,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无用武之地。

恨之深,愁之大。

诗人借远山之献愁供恨,尽情抒发内心情怀。

3、找出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看、拍、会、登
动词情感
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空有报国之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 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雄心壮志无人理解的孤独。

登临意。

4、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
江景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比喻,清秀之美。

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落日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游子指自己。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5、词的下片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词句人物深层用意
休说鲈鱼堪脍,张翰(季鹰)不愿归隐(想要报国)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许汜、刘备为国忘私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桓温时光流逝、功业未成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七、拓展阅读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焰火像是被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

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
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