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学案(1)教师版

合集下载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优秀4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部分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

(2)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水龙吟》和开头“楚天千里清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查找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讲解诗词中的典故和比喻,揭示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夜景和楚天的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创作动机。

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介绍杨洪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探讨《水龙吟》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

2.2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分析《水龙吟》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段落的划分等。

探讨诗歌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

2.3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如水、龙、秋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水龙吟》的全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背景的探究欲望。

3.2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利用多媒体展示杨洪基的画像和生平简介。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3.3 诗歌结构和韵律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3.4 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找出主要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内涵。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等。

评估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了解程度。

4.2 学生理解力: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的理解程度。

通过写作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创造力:观察学生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的创造力。

水龙吟导学案老师用

水龙吟导学案老师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学目标:、了解辛弃疾及诗作地背景和内容.、感悟辛弃疾词地豪放风格,体会诗人地情感.、学习词地艺术手法. 、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地能力.、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地深层含义,探索作品地丰富意蕴.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明确诗中寄托地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地理解.教学难点:、学习借景抒情地表现手法和用典地写法.、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教学方法: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课时安排:二课时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地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地抒情词.文体知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地题目.建康,即今天地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地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地一座亭台.典故重现、“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地味美地鲈鱼,于是弃官回乡.、“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三国时许氾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氾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地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课前预习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地字词.①遥岑:远山.岑:这里指小而高地山岭.②献愁供恨:呈现;供给.③断鸿:失群地孤雁.断:丢失.④登临意:心情;用意.⑤休说:不要说.休:不要.⑥树犹如此:尚且⑦倩何人唤取:请求;央求.⑧揾英雄泪:拭,擦;揩拭.⑨堪脍:正好可以把鱼肉切细.堪:可.脍:名作动,把鱼肉切细.⑩玉簪螺髻: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地发髻.比喻远山秀美 .⑾流年:流逝地年华(时光) .理顺下面文言句子地正确顺序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诵读指导①韵脚字:际、髻、子、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地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朗读节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学生倾情诵读,小组竞背竞默写.合作探究(一)一、学习上阕、词地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地景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地意境?表现了词人怎样地心情?明确: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了触动自己心弦地景象有:辽阔雄浑地江天、清丽秀美地远山、楼头斜照地落日、断鸿失群地孤雁,这些景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宏大壮阔而又空寂苍凉地意境,表现了词人愁怨孤寂地心情.、找出运用了比喻手法地词句,并分析其比喻义.明确:()“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远地山岭,像美女插着玉簪地螺髻.这里移情入景,将清丽秀美地山景人格化,比喻为一个满怀愁恨地姑娘,表达了作者满怀愁恨地心情.“献愁供恨”一句意思民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报国无门.()“落日楼头”: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地意思,也表达了作者地愁苦悲凉心情. ()“断鸿声里”:断鸿指失群地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地身世而悲苦和孤寂地心情. 、江南游子”中“游子”指地是谁?表达了词人怎样地情感?明确:词人自喻,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地故国,以江南为自己地家乡地.南宋统冶集团对于像辛弃疾一样地有志之士一直采取猜忌排挤地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地成了游子了.表明作者飘零地身世和孤寂地心境.、“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作者用了哪几个表动作地词,这几个表动作地词表达作者怎样内心情绪?明确:表动作地词是:看、拍、会、登.“把吴钩看了”,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以物比人,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地苦闷.“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地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地急切悲愤地情态.“无人会,登临意”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地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二、概括总结上阕:上阕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最后到人地动作描写,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点明了山河沦陷地苦恨,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地感慨.合作探究(二)一、讨论、交流、分析下阕(每组一个问题,意思对即可)、与上片相比,词地下片借用典故,描写地对象由景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哪些是正面人物,哪些是反面人物?明确:①张季鹰乐于归隐.出自《晋书‧张翰传》及《世说新语‧识鉴》篇,是张翰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莼羹鲈脍地故事.这是一个反面典故.②许汜谋取私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登传》,是刘备责备许汜求田问舍,不能忧国忘家地故事.这是一个正反两面典故,刘备是正面,许汜是反面.③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是桓温经金城见所种柳树而叹年华流逝地故事.这是一个正面典故.、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地感情?明确:①作者用张季鹰乐于归隐典故,既表明有家难归地乡思,又表达了对金人侵占国土、南宋朝廷昏庸黑暗地激愤,还表明自己虽处逆境,却不愿像张季鹰那样弃官还乡,为全身远祸而弃官还乡归隐,仍不忘国事,努力抗争,期盼着为国效力地一天.②用许汜谋取私利和刘备雄才大略典故,意在表明尽管自己不被朝廷所用,但也决不会像许汜那样去经营个人地舒适生活,而要像刘备那样胸怀雄心壮志,决战疆场.表达了对英雄地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地雄心壮志.③用桓温慨叹时光流逝典故,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年华虚度地愤慨和苦痛.表现出作者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恢复中原地夙愿不能实现地忧惧.、“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地心情?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地装束,这里就是指代少女.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地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写出了英雄失落地孤独与痛苦心情.、概括总结下阕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抒发出作者功业未就、有志难酬地苦闷与悲恨.二、学生讨论,形成共识,概括主旨和写作特点.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主旨:全词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地忧虑,对朝廷地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地苦闷.艺术特点:写景抒情,景情结合;比喻用典,褒贬分明.课堂检测、“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一句既是倒装句,又是比喻句.在赏心亭上纵目眺望,远处错落有致地峰峦,形态优美,像妇女头上螺旋式地发髻和尖细状地玉簪一样.但这美景只是给词人带来了愁和恨.词人不说自己地心情不好,而说山地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地化身.从表现手法看,这里用地又是什么手法呢?请做简要分析.答:这一句用地是移情(拟人也可以)地手法.把自己地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地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地悲苦心情.、请用准确地语言翻译诗歌楚地地天空,辽阔千里,处处弥漫着清爽地秋气,浩荡地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眺望遥远起伏地山岭,犹如美女头上插着玉簪地螺髻,向人们呈献出无限地愁苦和怨恨.流落江南地游子,在落日斜照地赏心亭里,在失群孤雁地哀鸣声中,站在楼上向远处眺望,.我把宝刀看了又看,把亭上栏干拍遍,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领会自己地用意,无人是知己.不要象晋朝官宦张季鹰一样说鲈鱼鲜美,正好可以切细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究竟回到了家乡没有?也不要像三国许汜一样,只顾着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地刘备.可惜我年华如流水一般逝去,真为这风雨飘荡中地祖国而忧愁,树木尚且长这么高大了,人又怎么能不老大呢!请谁去唤来穿红着绿手持红巾地温情美女,揩拭英雄流下地眼泪?。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传承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歌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分析诗歌。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法:以典型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韵律美,并翻译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4. 案例分析:讲解诗歌中的典型诗句,分析其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家国情怀,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水龙吟(教师版)

水龙吟(教师版)

知达常青藤中学高一年级(下)语文导学设计编号26课题:水龙吟教师版制作人:xx 审核人:xx 时间:2018年6月【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与思想2.品读讨论,掌握本词中独特的抒情手法。

3.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体会词人的复杂情感。

【重点难点】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即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

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

1127年,北宋灭亡,北方沦陷,南宋建立。

辛弃疾父祖为保全家族,被迫仕金。

辛弃疾一生以1162年他南归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1140年—1162年(南归前)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金国境内)。

辛弃疾自幼受家庭影响,以收复中原,一雪国耻为志。

1161年,辛弃疾聚集两千乡勇,加入耿京起义军。

同年,辛弃疾奉命南下,拜见宋高宗。

期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收拢兵马,杀入金营,生擒张安国,马不停蹄,昼夜南奔,将其押往建康,令南宋朝廷将其斩首示众,朝野为之轰动。

1162年—1207年(南归后)梁衡《把栏杆拍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辛弃疾曾担任多个地方的地方官员,却从未实现领军北伐的心愿。

这首先是因为辛弃疾与一心求和维稳的南宋朝廷格格不入,其次也因为辛弃疾是仕金官员的后人,农民起义军中的要员,故而朝廷既要利用他的才干平叛、理政,又防备他,排挤他,忌讳他,对他时用时弃。

辛弃疾68岁时病逝,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杀贼!”二、写作背景1174年秋,辛弃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登临建康赏心亭,创作了这首词。

【学习过程】一、初读词作,自行划分节奏,标注重音,并注意以下词的读音与意义遥岑玉簪螺髻吴钩脍季鹰刘郎倩红巾翠袖揾二、研读上阕,思考1.你从哪些景色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请具体说明。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水龙吟》了解唐代杜甫诗歌创作背景、诗意描写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唐诗宋词,让学生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教学重点•掌握《水龙吟》的含义、诗歌形式和表现技巧;•能够对古代诗歌进行分析、鉴赏和欣赏。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诗歌语言中的隐喻;•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感知和品味。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杜甫和《水龙吟》的背景,用简单的语言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诗歌鉴赏(30分钟)老师向学生逐句解读《水龙吟》中的诗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诗意含义,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所在。

3.鉴赏练习(20分钟)老师准备一些古诗词,让学生分组进行鉴赏练习。

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阅读,然后让其中一位组员为全组解读。

4.古文阅读(3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古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然后再分组进行古文阅读练习。

每组选择一片古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其中一位组员为全组解读。

5.思考讨论(20分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全班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题目:唐诗宋词中的古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何启示?6.课堂小结(1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课后作业1.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小作业;2.分享一篇古代诗歌,向同学展示自己的鉴赏能力;3.阅读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标注感受和理解。

教学体会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杜甫和《水龙吟》的创作背景和含义,同时也对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魅力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课堂讨论和鉴赏练习,学生们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同时也对于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感知和品味,这对于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提升都有很好的帮助。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五篇模版)第一篇: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教案苏轼学习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课前预案一、前人评价章词“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请说说章词写出了扬花的哪些妙处?(结合课文注释)章词细腻地写出了杨花之形态(飘坠、轻飞乱舞)、杨花之神态(闲趁、静临、傍珠帘)、杨花之“闯入”人间的状态(春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毯无数)等。

可以说写得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

课堂学案(一)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此李白有感于崔颢《黄鹤楼》诗也。

而今,面对“曲尽杨花妙处”(魏庆之《诗人玉屑》)的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又该如何争而胜之呢?1.“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

①为什么说“杨花”“似花还似非花”?1、“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惜,怜惜。

从教坠,任凭坠落。

意思是说,杨花像花又不像花。

因为她“似非花”,所以就任凭她坠落,也没有人怜惜她。

点明了杨花的性质和命运。

2、“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又因为她又“似花”,抛在家门口,弃在路旁边,所以杨花看似无情,仔细想来,却也有她的愁思。

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

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

思:心绪,情思。

点出了杨花看似无情,其实也是满怀愁思。

为什么说杨花满怀愁思呢?请看下面六句。

3、“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水龙吟实用教案》

《水龙吟实用教案》

《水龙吟实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的背景知识,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和意境2.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3. 诗词的主题和情感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3. 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诗词意境。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

4. 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对诗词中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诗词主题和情感的把握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六、教学资源1. 教材:《水龙吟》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资料3. 多媒体课件:含诗词原文、译文、相关图片等4. 网络资源:有关《水龙吟》的音频、视频资料七、教学方法1. 诵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诗词,感受其音韵美2. 讲解法:教师对诗词中的难点进行讲解3. 互动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激发思维碰撞4. 欣赏法: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欣赏诗词之美八、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介绍作者杨洪基及《水龙吟》的背景知识2. 诗词解读:分析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情感3. 互动交流:学生提问、讨论,教师解答4. 欣赏品鉴: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准确地达成了教学目标2.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讲清了诗词的重点、难点3.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十、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其他杨洪基的诗词作品,以及其他唐宋诗词佳作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诵比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深度学习:研究《水龙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古代诗词的审美价值十一、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诗教学计划共需2课时。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

水龙吟参考教案及学案相关答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宋词的相关知识。

(3)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来解读词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

(2)分析词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词中关键字词、意象的理解。

(2)词人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宋词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理解词意,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解读词人的思想感情。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词中关键字词、意象的理解和词人情感的把握。

6. 作业布置:(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评估学生对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宋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分析,了解学生对词中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评估学生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字词、意象来解读词人思想感情的方法是否正确有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水龙吟》的作者杨炯,及其创作背景和意境。

2.学习词语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义。

3.感悟诗歌艺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水龙的形象,引发学生对水龙的想象和感受。

2.教师简单介绍《水龙吟》的作者杨炯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和好奇心。

第二步:体验诗歌(15分钟)1.教师朗读《水龙吟》全诗,然后请几名学生分别朗读诗的不同部分。

2.教师指导学生跟读整首诗歌,并感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步:学习词语(15分钟)1.教师选取诗歌中的关键词汇让学生逐个学习,如“水龙”、“挂壁珠”等,解释其意义和形象。

2.学生利用课本和词典查找其他生词,并和同学一起分享学习成果。

第四步:理解诗意(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逐句分析,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2.学生通过组队讨论,互相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步:朗诵与欣赏(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表演朗诵,并从表演中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学生观看相关图片,欣赏画家对《水龙吟》的艺术再现,从视觉上感受诗的美感。

第六步:诗歌创作(20分钟)1.学生根据对《水龙吟》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展示诗歌创作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七步: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并谈谈对诗歌创作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水龙吟》的作者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词语的含义,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诗歌朗诵和欣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通过创作小诗,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导引作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互动,让他们参与感受、思考和创作,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风格。

(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2)如何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将诗词中的意象运用到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水龙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中的关键词汇和典故。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鉴赏:(1)分析诗词的韵律特点和艺术风格。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创意写作:(1)运用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2)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借鉴。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典故的理解。

3.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欣赏诗词、创意写作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4.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水龙吟》的背景知识。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互动方式,深入解读《水龙吟》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学会通过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水龙吟》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较为复杂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析。

对辛弃疾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多媒体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宋词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文本分析分组让学生朗读《水龙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词内容,讨论生词和难句的理解。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开展“我来当诗人”活动,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类似的诗词,以此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水龙吟》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4.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水龙吟》的背诵。

选择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为课后阅读,写一篇简短的鉴赏心得。

五、板书设计5.1 板书内容《水龙吟》辛弃疾爱国情怀诗词意象与修辞5.2 板书结构采用逻辑图或关键词的形式,将《水龙吟》的主要内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爱国情怀以及诗词意象与修辞等关键信息清晰展示。

六、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检查学生对《水龙吟》的理解程度,包括诗词内容、作者背景和情感表达。

评估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和回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深度。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一、写作背景: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

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

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未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二、补充注释:1.岑:小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的语序。

3.“看了”:看够。

4.登临意:登临的内心感受。

5.季鹰:张翰的字。

三、赏析词文: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意境特点?用比喻手法,将远处小山比喻成玉簪螺髻,显出清秀的特点。

3.移情入景的手法。

“献愁供恨”,倒装句式,移情入景,变赏心悦目为满怀愁恨。

4.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5.“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特色:A.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

B.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

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水龙吟辛弃疾教师版导学案

水龙吟辛弃疾教师版导学案

水龙吟辛弃疾教师版导学案一、文本背景《水龙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首词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辛弃疾深沉的思想感情,展现了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思考。

通过学习《水龙吟》,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诗词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领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

二、文本内容《水龙吟》描述了诗人看到春江水流长,春波碧荡漾的美景,却感慨时光荏苒,人事如梦的深情思绪。

其中“明月”、“落花”、“星河”等意象,寄托了辛弃疾对逝去的岁月和人生奇遇的眷恋之情,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命的感悟力。

三、导学目的通过导学《水龙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的诗意境界和情感表达,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导学内容1. 写作背景分析:介绍《水龙吟》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诗作的特点。

2. 词句解读:选取《水龙吟》中的经典词句,进行逐句分析,解读诗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情感体会:通过对于诗歌情感的感悟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4. 创作激发:鼓励学生运用《水龙吟》的创作要素,自主进行古体诗或现代诗的创作,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创新和表达能力。

五、导学示范示范一:明月幾時有,折花時節到。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隨我去。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示范二: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明月幾時有,折花時節到。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隨我去。

六、课堂互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水龙吟》中的经典词句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2. 诗歌朗诵:选取几位学生进行《水龙吟》诗歌朗诵,展示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表达情感。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创作,展示文学创作的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和能力。

七、导学作业1. 阅读辛弃疾其他作品,选取一首诗文进行解读和点评,撰写一篇读后感想。

2. 创作一首与《水龙吟》情感相类似的古体诗或现代诗,展示学生对文学创作的理解和运用。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

《水龙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水龙吟》的背景及作者杨洪基的生平;(2)能够分析并欣赏《水龙吟》的艺术特色;(3)能够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仿写或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水龙吟》的意境;(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水龙吟》与其他诗词的差异;(3)通过诗词创作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感悟;(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水龙吟》的意境及艺术特色;(2)能够分析和欣赏《水龙吟》的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3)能够进行诗词创作实践。

2. 教学难点:(1)《水龙吟》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水龙吟》的作者杨洪基及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水龙吟》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水龙吟》,理解诗词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词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水龙吟》的意境、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水龙吟》的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2)学生对比分析《水龙吟》与其他诗词的差异。

5. 诗词创作实践:(1)教师布置创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作;(2)学生现场创作,分享创作成果。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3. 进行诗词创作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水龙吟》 (一)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水龙吟》 (一)

章楶-水龙吟【教学目标】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者】章楶(1027-1102),字质夫,浦城(今属福建)人。

治平二年(1065)进士。

哲宗朝,历集贤殿修撰,知渭州,进端明殿学士。

徽宗时除同知枢密院事。

【赏析】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

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指明地点:“柳花飘坠”,点明主题。

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

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

韩愈《晚春》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意思是说:“杨花(即柳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

韩愈表面上是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

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

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

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

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

这几句深得南宋黄昇和魏关之的欣赏。

黄昇说它“形容居”(《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诗人玉屑》卷二十一)。

当然,把这首词评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

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教学设计(一)

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教学设计(一)

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教学设计(一)(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语文资料、数学资料、英语资料、历史资料、地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物理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教学设计(一)高二语文教案:《水龙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

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

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

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

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

终年六十八岁。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2.将豪放词推至一个顶峰。

辛弃疾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

词风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

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

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

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

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不过,有的作品也流露出持酒狂放、寄情山水与追求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和消极情绪。

风格特征:豪放、悲壮、壮阔。

3、背景知识1.《水龙吟》: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这时,自他从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他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

因为他的几种特殊身份,朝廷难以信任他: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由于这三重身份,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

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平。

辛弃疾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却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这一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今南京)。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

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

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

郁结在胸的“国恨”和“乡愁”触动了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豪放佳作。

4、晓常识楚天: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空,这一带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管辖。

泛指南方。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吴地(今苏州一带)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

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常见的一种,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钩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5、导入新课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他既不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张子房,也不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关云长,更不是“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岳鹏举,但这个人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

此人英武过人,智略同样超群,当时就有人称他为“隆中诸葛”。

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谈笑间”能让敌人“樯橹灰飞烟灭”。

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

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二、初读全文,积累字词,梳理大意。

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①遥岑远目_______ ②玉簪螺髻_______ ③鲈鱼堪脍__________④倩何人________ ⑤揾英雄泪_______答案:cén;zān jí;kuài;qìng;wèn;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①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②断鸿声里:失群的孤雁。

③休说鲈鱼堪脍:把鱼、肉切细。

④倩何人唤取:请。

⑤揾英雄泪:擦拭。

⑤忧愁风雨: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①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 ①玉簪螺髻 ______________答案:1.看,望; 2.像海螺形状的;3.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

人道寄奴曾住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答案:后人说4.根据画线处指出句式的特殊之处,并翻译句子。

①遥岑远目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②落日楼头特殊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倒装句,应为“远目遥岑”; 眺望远处的山岭;2.省略句,应为“落日斜照楼头”;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1)词人“把吴钩看了”是何意?为何把“阑干拍遍”?明确:李贺也曾说过:“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以物比人,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极度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2)“无人会,登临意”又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明确:直抒胸臆,慨叹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

2.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中的情与景往往相互交融,上片的景物描写中又主要蕴含了词人的什么感情呢?(用词中词语回答)明确:“献愁供恨”中的“愁”和“恨”。

(1)词人登临楼头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色以致自己发“愁”生“恨”呢?(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景色特点如何?明确:楚天、江水(境界壮阔、气势雄浑、景象壮观而不失清丽),远山(比喻、拟人:秀丽、秀美)。

作者移情于物,把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客观外物上。

山本无情,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和恨,也就可想而知了。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2)“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 断鸿” 写出了怎样的心境?明确:“落日”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生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夕阳残照楼头,失群的孤雁哀鸣天际,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3)“江南游子”指谁呢?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明确:指自己。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治集团对辛弃疾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内心酸楚可想而知。

3、小结: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

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

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

【检测部分】(A层)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随天去秋无际际:边际 B.鲈鱼堪脍脍:把鱼、肉切细C.赢得仓皇北顾顾:回头,回头看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饭量解析:选D “饭”是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2.下列各项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③封狼居胥。

④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A.刘裕周瑜张季鹰霍去病B.周瑜刘裕霍去病张季鹰C.周瑜刘裕张季鹰霍去病D.刘裕周瑜霍去病张季鹰答案:B 解析:结合课下注释找出对应人物即可。

3.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答案:C 解析:A、B、D三项中的“樯橹”“金戈铁马”“红巾翠袖”均为借代,依次代战船、精锐部队、女子。

而C项中的“雪”是借喻,比喻浪花。

4.下列语句中的加粗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 风流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答案:A 解析:B.“断鸿”指失群的孤雁。

C.“风流”指英雄人物。

D.“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5.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