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辨析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辨
2021第11期·总第577期《论语·阳货》记载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如何解读这句话,学界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观点是,孔子这句话中有轻视女人的思想。
最早从孔子这句话中,引申出有轻视女人思想的是南朝梁皇侃所撰《论语集解义疏》;其后,北宋邢昺所撰《论语注疏》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
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和邢昺的《论语注疏》历来被视为最具权威性的注疏,所以这一观点流传甚远,直至当代还被一些学者承袭和发挥。
有学者说孔子在这句话中“骂尽了天下的女人”,〔1〕还有学者说孔子是男权主义的“强有力的推动者”,〔2〕更有学者认为,如果不承认孔子这句话是轻视妇女,便是“颠倒是非”。
〔3〕笔者认为,孔子这句话并不是对所有妇女人格气质的泛泛评论,不含有轻视妇女的思想,而是针对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代屡屡发生的宠幸之祸,所作的重要论断。
为此,我们首先要追溯所谓孔子轻视妇女这一观点的形成过程,披露这些观点赖以形成的依据,拂去蒙在历史文献上的灰尘,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孔子思想的原貌。
一、孔子轻视妇女说溯源1.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以阴阳五行说置“女子”于阴卑的地位《论语集解义疏》是皇侃在广搜博采诸家之说的基础上为魏何晏《论语集解》所作的疏解,但是皇侃在哲学思想上,接受了汉代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定男尊女卑的思想,从而将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的解释引上了神学的迷途。
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为基础,构建了阳尊阴卑的伦理观。
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作者简介]冯克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原主任,在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退休,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摘要:《论语·阳货》中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历来解读多有分歧。
汉代的阳尊阴卑哲学、男尊女卑的妇女观是孔子轻视妇女说的主要根源,宋代性命之学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诋毁女人吗?很多人理解错了!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诋毁女人吗?很多人理解错了!想必很多人听过这样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有些人经常拿这句话出来,把小人和女子并列在一起,用以诋毁女人,歧视女性,说女人就和小人差不多,很难伺候。
事实上,那些诋毁女人的人,不过是断章取义罢了,这句话根本不是这么理解的,很多人都错了。
出处及用意“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但并不是诋毁女性。
孔子是中国的一个大圣人,作为春秋时期最博学的人之一,他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整个世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72名都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又被称为“72贤人”。
作为一代圣人的孔子,说这句话究竟是何用意呢?要理解这句话,要结合当时的语境,看看孔子是基于什么情况说出这样的话。
在这篇里面,涉及到很多对话,而孔子说出这句话,是因为他的弟子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问题。
子贡说:“君子也有讨厌的人吗?”孔子说:“有啊,我讨厌宣扬别人缺点的人,讨厌以下谤上的人,讨厌勇敢而无礼的人,讨厌固执而不通情理的人。
你呢?”子贡说:“我讨厌把剽窃当作聪明的人,讨厌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讨厌把告密当作直率的人。
”随后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孔子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表面是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最难搞定的。
离得近了吧,他们会恃宠而骄,没有礼貌,很容易发生口角之争;离得远了吧,他们又会心生怨恨,最终导致感情破裂,这种是最难的。
而在这一段对话之前,孔子刚和另一个徒弟子路讨论过什么是小人。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来,孔子定义的小人,和他讨厌的人是吻合的,即“有勇而无义”,和女子八竿子打不着。
在古代,“女”是一个通假字,常常通作“汝”。
所以,孔子说的“女子”,并不是指女人,而是“汝子”,说你这个家伙。
孔子说子贡这家伙,就跟小人一样,是很难搞定的。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朱熹是中国宋代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被誉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在他的著作《阳明学》中,他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并阐述了其中的意蕴。
朱熹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孟子在《离娄上》中提出的一种价值观念。
他解释说,女子和小人一样,都是指感情薄弱、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群。
他认为,女子和小人都是容易受到诱惑和误导的,他们的意志力和个性特点相对较弱,因此很难被他人所扶持和培养。
在朱熹看来,女子和小人的个性特点是一致的,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来加以改造和培养。
朱熹进一步解释说,女子和小人的难养,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抚养与照顾,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教育与塑造。
他指出,女子和小人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容易迷失自我,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引导和培养。
他认为,对于女子和小人,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强调,要教育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出理性决策,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成为有用之人。
朱熹认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是,女子和小人虽然相对难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价值和可培养的潜力。
他指出,女子和小人只是在扶养教育上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但只要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和引导,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社会作出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讲,“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对女子和小人的关注和期望,是对他们发展潜力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朱熹的诠释和意蕴突出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性的研究。
他通过详细解读孟子的观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一论断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
他认为,女子和小人的培养需要更加细致入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需要注重他们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
他的观点提醒了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女子和小人,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和才能,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和意蕴,强调了对女性和小人的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性。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段,原文为:“孔子曰:‘唯
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句话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家庭观念中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引发了历代文人的讨论与解读。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和学者,他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体现
了对于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透彻阐发。
首先,朱熹认为“女子”一词并非指代女性,而是指代“妾室”,即婚姻外的情妇。
他认为,这种违背婚姻伦理的行为导致了社会非议和家庭矛盾,使得妾室在家庭生活中难
以得到尊重和照顾。
其次,朱熹指出,“小人”不是指个子矮小的人,而是指人品卑劣、吝啬自私、不肯
助人的小气之徒。
这种人在家庭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他们不仅难以获得家
人的支持和信任,而且容易引发家庭内部的争吵和冲突。
最后,朱熹指出,“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所体现的是一种家庭关系的失衡。
如果太过溺爱或者过度压制妾室或小人,容易造成家庭内部关系的破裂和紧张,而这种矛
盾也会在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怨恨和不和谐的情绪。
总之,朱熹对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既体现了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继
承与发扬,也突出了对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关注与思考。
其意蕴深刻,值得我们在当今
社会中认真思考和借鉴。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摘要】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深入探讨,认为女子和小人的养育都存在困难性。
他将小人定义为行为邪恶、无善心的人,女子则是辅助男性的存在。
朱熹强调养育女子与小人的责任与义务,指出这是父母的职责,应当善尽。
他也提出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可以改变女子和小人的命运,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朱熹认为养育女子与小人困难重重,但也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尽力去教育和引导女子和小人,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关键词】朱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诠释,意蕴,定义,养育,困难性,责任,义务。
1. 引言1.1 引言朱熹在他的著作中曾经提到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养育女子和小人的困难性的看法。
在古代社会,女子与小人都被认为是需要特别呵护和教导的群体,而朱熹则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养育他们的不易之处。
本文将就朱熹对这句话的诠释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意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朱熹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通过分析朱熹对小人和女子的定义,探讨他对养育他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朱熹对于教育和家庭伦理的重视。
朱熹所表达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观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体现了他对于人类本性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在后续的论述中,我们将更加详细地阐述朱熹的观点,并探讨其对当代教育和家庭伦理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作了较为深入的解释。
他认为,这句话所指的“难养”,并非描述女子与小人的品性坏恶或乖僻,而是指养育女子与小人的责任与义务较为繁重。
朱熹认为,女子与小人是家庭中最需要呵护和教育的成员,因此养育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女子与小人的性格多变复杂,更需要父母或长者的引导和教诲。
养育女子与小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
被误解的孔子名言
被误解的孔子名言1.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小史表示,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滴。
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辩证“天下之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用尽毕生的精力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从事教育研究,成为我国从古至今都影响颇深的教育家和这人,他的许多言论及思想一直都在被后人沿用并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孔子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就好比产生美味食物的饭店和香气扑鼻的香水工厂,这些地方都会生产出脏臭的垃圾。
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之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意思就是说普天下的人,女子与小人最难教化。
这句话令人气恼,怎能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女子,从古至今有不少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代父从军的花木
兰,保家卫国的
杨门女将,在生
死攸关的时刻,
貂蝉、西施、王
昭君不都是舍
身救国了吗?
妇女更是人类
的母亲,而像居
里夫人这样优
可是,小人却大不一样了。
他们为人奸诈、心胸狭隘、祸国殃民,诸如秦桧之流。
他们时常躲在暗处,利用奸计谋害他人,居心叵测。
可见,不论如何辩解,将女子与小人相提并论是不合理的。
所以,当初孔夫子在说这句话时看来是欠考虑了。
哎!孔子就是孔子,不是圣人。
所以孔子只是个老人而已,一个很会讲道理,但有时也会说错话的老人。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一则谚语。
完整表述见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对孔子所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朱熹《论语集注》将"小人"解为"仆隶下人",将"女子与小人"解为"臣妾",即家里的女仆与男仆,把孔子所言仅限于家的范围。
注解(1)唯,语气助词,无实意。
(2)女子:汉唐诸儒解"女子"为全称[2] ,朱熹《论语集注》将"小人"解为"仆隶下人",将"女子与小人"解为"臣妾",即家里的女仆与男仆,把孔子所言仅限于家的范围。
[2] 。
(3)小人:阴私满腔,与君子恰好相反之人,论语里称这类人为“小人”。
(4)养:古代的“养”字,指修身养性,这里的“养”是指培养,修养,养浩然正气,养身、心、性、命。
(“身“、“心”、“性”、“命”的理解,要参照儒家另一经典《大学》。
)(5)孙:通”逊“,有规矩。
“不孙”意思就是容易无礼,坏了规矩。
孔子说:“恃宠者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
解释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然会遇到一些大家各执一词理解的句子,以下仅作为一种解释。
我们都知道孔子著名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的思想主张是"仁者爱人也",所以孔子是不会贬低女人与小人的。
《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孔子所说的"小人"是指"未修身"所有人,"君子"是"小人"通过修身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境界,才是"君子"。
孔子说过的这10句话,您理解对了吗
孔子说过的这10句话,您理解对了吗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一般在感情上受过伤害的男人比较喜欢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半句话来忧伤感怀,坚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却没有几个男人能说出后半句:“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句话并非歧视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理解“小人”这个概念,《论语》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现了二十四次“小人”,这些“小人”其实绝大多数可以理解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这是相对大人和士阶层的另外一个阶层。
而此处的“养”字,则指的是相处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
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会按照现代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又或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而断章取义,这样是不对的。
譬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出自孟子《尽心上》),其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但是正确的读法是第二声,这里的“为”是动词,句意为人如果不修习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难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讨伐人类的趋利性。
2.以德报怨误解: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宪问》,大家常常用这句话去劝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孔老先生是极力反对打完左脸把右脸也伸过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论语》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朱熹是宋代著名的儒学大师,他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话进行了深入的诠释。
他认为,女子和小人都是怀有私欲之心的,如果不加以教育和约束,就会产生不良的行为和心态,从而对社会和个人造成困扰和危害。
朱熹解释了“女子”一词。
他认为,女子的特点在于柔弱、娇媚,容易受到外界的引诱和诱惑。
女子一旦丧失了纯洁的品德和高尚的思想,就会追求个人私欲,忽视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
由此可见,朱熹并不是认为所有的女子都是“难养”的,而是指那些没有经过良好教育和自律的女子。
朱熹深入探讨了“小人”一词。
他将小人定义为人性中最卑劣的一面,即怀有邪恶和狡诈之心,缺乏高尚的道德和真挚的情感。
小人通常心胸狭窄,以私利和权谋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利益和感受。
他们常常采取诡计和欺骗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朱熹认为小人是非常难以相处和培养的人。
朱熹强调了“难养”这一表述的重要性。
他说,“难”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取决于教育和治理的效果。
在朱熹看来,只要女子和小人能够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有可能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朱熹并不是对女子和小人绝望,而是要求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从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教育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但并非一成不变。
只要通过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可以得到改善和提升。
朱熹主张注重教育和治理的重要性,强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行为习惯。
朱熹的诠释还包含着对族群和社会的治理之道的思考。
他通过对“女子”和“小人”两类人的描述,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并从中发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威胁。
朱熹提出,要想治理好一个家庭或一个社会,就要注重人们的教育和引导,使其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社会混乱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孔子名言唯有小人与女人难养也
孔子名言唯有小人与女人难养也1.如何解读孔子关于女子与小人的名言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孔夫子的这句名言,我见过两种解读,大相径庭,现介绍如下,看你是同意哪一种?第一种解读:女子=女性丶女人;养=供养丶教养。
按照这种理解,该名言就被解读为:孔子说:"惟独女人和小人是最难以教养的,亲近了,他们会放肆;疏远了,他们会怨恨。
"第二种解读:"养"不是"供养"丶"教养"之意,而是"相处"的意思。
女子-词,在文言文中带有贬义,不是指普通的"女性",而是特指道徳境界不高,人格不完善的女性,即女性中的"小人"。
古时候,"君子"丶"小人"是特指男性而言,不能用于指称女性。
男性有君子丶小人之分,女性有淑女和女子之别。
按照这种理解,该名言就被解读为:孔子说:"道德人格不完善的女子与男性中的小人-样,都是很难相处的。
与之亲近,则不守礼制规范;与其疏远,则生怨恨之心。
我同意第二种解读,因为:孔子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尊重女性的圣人,儒家有着关爱女性的传统。
2.如何解读孔子关于女子与小人的名言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 孔夫子的这句名言,我见过两种解读,大相径庭,现介绍如下,看你是同意哪一种?第一种解读:女子=女性丶女人;养=供养丶教养。
按照这种理解,该名言就被解读为:孔子说:"惟独女人和小人是最难以教养的,亲近了,他们会放肆;疏远了,他们会怨恨。
"第二种解读:"养"不是"供养"丶"教养"之意,而是"相处"的意思。
女子-词,在文言文中带有贬义,不是指普通的"女性",而是特指道徳境界不高,人格不完善的女性,即女性中的"小人"。
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句集解
《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句集解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来秦:近、孙、远,并去声。
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
君子之于臣妾,庄以?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此小人,亦谓仆隶下人也。
君子之于臣妾,庄以临之,慈以畜之,则无二者之患矣。
” 很显然,朱熹把这里的“女子”解释为是跟"小人” 一样的"臣妾”。
所谓"妾”,也就是服侍贵族的姬妾,而不是泛指所有的妇女:那些有身份的“夫人”(不是“如夫人”)当然不是“臣妾”,而贵族府里干粗活的奴婢怕还够不上“妾”的资格呢)台湾学界一代宗师”的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里对这解释。
他认为:“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
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
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
远,则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齐家一事也。
”台湾另一位学者南'怀瑾任《论语别裁》中,解释为:孔子说,女子与小人最难办了, 对她太爱护了,太好了她就恃宠而骄,搞得你啼笑皆非,动辄得咎。
对她不好,她又恨死你, 致死方休。
这的确是事实,是无可否认的天下难事。
但问题是,世界上所有的男人,够得上免于"小人”罪冬的,实在是少之又少。
孔子的这一句话,虽然表而上骂尽了天下的女人,但是又有几个男人不在被骂之列呢?杨彳白俊先生的《论语译注》解释:此句中的女子与小人是特指而非全称,并不是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
有观点认为此句出之孔子出卫国后,小人指卫灵公,女子指卫灵公夫人南子。
于丹对句做了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传统上的解释,而她更喜欢的是第二种,即"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则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抱怨”,原因是“这一解释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它象一种社会现象。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者,他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体现了他的价值观和对社会伦理的思考。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出自《论语·学而篇》中的一句话。
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对这句话进行了精辟的诠释。
他认为,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是因为它们都具有弱势身份和不良品质。
女子因为性别上的弱势,容易受到社会压迫和限制;而小人常常具有短视、私欲和道德沦丧的品质,难以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朱熹进一步解释道,女子的弱势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社会地位、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上。
过去的封建社会,女子几乎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缺乏知识和能力,是社会进步的制约因素。
而小人则是指那些怀有私欲、懒惰、贪婪、奸诈和不道德的人。
他们往往只顾图谋一己私利,缺乏责任感和集体观念,容易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朱熹的诠释具有深刻的意蕴。
他对女性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偏见,把女子归为难养的范畴,暗示了女性的弱势地位和社会对女性的压制。
朱熹立足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认为男女有别,丈夫应当对妻子进行管理和教导,而忽视了女性拥有独立人格和发展潜能的可能性。
朱熹将小人与女子并列,也暗示了小人与女性存在某种相似之处。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人的出身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较为片面地把小人的品质过于简单地归结为个体的本性。
朱熹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君子之道”和“修养”。
朱熹将女子和小人归为难养的范畴,实际是在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之道”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只有具备“君子”品质,才能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朱熹对“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诠释及其意蕴,既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压制,又体现了他对社会伦理和价值观的思考。
这种观点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适用,我们应当更加尊重女性权益和平等,并认识到个体的品质和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意思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的意思嘿,大伙儿,今儿咱们来聊聊一句老话儿,“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话儿听起来挺有年头儿,也带了点儿嚼劲儿,咱们得慢慢品。
首先啊,得澄清一下,这话儿不是让咱们去贬低谁,更不是让咱们对女性和小人有啥偏见。
它啊,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里头的一些小曲折,小矛盾。
咱们啊,就借着这面镜子,好好瞅瞅自己,也瞅瞅身边的事儿。
先说“女子”吧,这词儿在古代啊,可是个宽泛的概念,不单指女性,还带点儿“柔弱”的意味儿。
但现在咱们聊的,就单纯是女性朋友们了。
为啥说“难养”呢?不是因为她们真难伺候,而是说,跟她们打交道啊,得用心,得讲究方法。
你离她近了,她可能觉得你管得宽,不给她自由;你离她远了,她又觉得你不在乎她,心里头委屈。
这就像是养花一样,水多了淹根,水少了干死,得刚刚好才行。
再来说说“小人”,这可不是指那些长得矮小的人啊,而是指那些心胸狭窄、爱耍小聪明的人。
跟这种人打交道啊,更是难上加难。
你对他好点儿吧,他可能觉得你好欺负,得寸进尺;你对他冷淡点儿吧,他又觉得你瞧不起他,在背后给你使绊子。
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让人头疼不已。
但话说回来啊,无论是女性还是小人,他们都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咱们生活的全部。
咱们不能因为一句话就对他们产生偏见或者恐惧。
毕竟啊,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咱们要做的啊,就是学会理解、包容和沟通。
跟女性朋友们相处啊,咱们得多点儿耐心和细心。
多听听她们的想法和感受,多给她们一些支持和鼓励。
她们开心了咱们也跟着开心;她们难过了咱们就陪着她们一起难过。
这样下来啊,你会发现其实女性朋友们并不难相处反而很可爱、很温暖。
至于那些小人嘛咱们就得保持警惕了但也不用太过担心。
只要咱们行得正坐得端不给他们可乘之机他们也就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当然了如果他们真的做了什么过分的事情那咱们也不能姑息养奸该出手时就出手让他们知道咱们也不是好惹的。
为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意思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直译意思是:女子和小人非常难以教养。
原文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注解
(1)唯,语气助词,无实意。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2)女子:汉唐诸儒解"女子"为全称[1] ,朱熹《论语集注》将"小人"解为"仆隶下人",将"女子与小人"解为"臣妾",即家里的女仆与男仆,把孔子所言仅限于家的范围。
[1] 。
(3)小人:阴私满腔,与君子恰好相反之人,论语里称这类人为“小人”。
(4)养:古代的“养”字,指修身养性,这里的“养”是指培养,修养,养浩然正气,养身、心、性、命。
(“身“、“心”、“性”、“命”的理解,要参照儒家另一经典《大学》。
)
(5)孙:通”逊“,有规矩。
“不孙”意思就是容易无礼,坏了规矩。
孔子说:“恃宠者与小人,他们都很难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难养身、心、性、命,所以与之相处要有远近分寸,太近了容易失礼,坏了规矩;过于远离,又容易招致怨恨,而不利于儒学的传承。
孔子所说的"小人",并不是指坏人,而是思想行为不能突破"得失"的人。
"得失"价值观的缺陷是得之喜、失之虑,由"得失"产生的情绪、习惯是诱发人性恶的根本原因。
唯小人难养也
唯小人难养也篇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辨析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本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下引,只注篇名。
)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
连海外真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
孔子是历史人物,虽然他站在人类的立场,从历史的高度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毕竟生活在现实中,不能不受现实的影响。
他说的话,不仅在今天,就是在当时,也不可能“句句是真理。
”有些话即使在当时就明显的错了。
比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就不符合孔子思想的精神。
曾子之徒写的就作了修正:“曾子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东汉经学家赵歧在其中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士,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转引自)这种背经合道的理解到荀子时就很系统很完整了。
荀子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
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
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从而从,是不衷也。
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
”孔子斥责认为“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的子贡曰:“小人哉赐不识也”()。
看来,孔门嫡传,都悄悄但又积极地在修正孔老夫子的错误,而俗儒则恶性发展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三讳”。
唯小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意思
唯小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意思
唯小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意思指的是小女子和小人都不容易被
养活或者照顾。
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从经济角度来看,小女子指的是家庭中的女性,小人则指代贫穷的人或是弱势群体。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她们通常不具备经济独立的能力,需要依赖男性或家庭的供养。
而贫穷的人则因为缺乏资源和机会,往往难以维持自己的生计。
因此,唯小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以解读为在经济上,这两个群体都相对较为弱势,更加容易面临生活困境。
此外,从社会角度来看,小女子和小人也可以指代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群体。
小女子通常承受着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她们面临着种种限制和困难。
而小人则指代那些被社会忽视或排斥的人,如弱势群体、残障人士等。
这些人通常因为身份、种族、性别等原因,遭受不平等待遇和社会歧视。
因此,唯小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可以表示这两个群体在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此外,唯小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还可以从心理层面进行解读。
小女子可能指的是那些情感脆弱、易受伤害的人,而小人则指那些心胸狭窄、品德不高的人。
这句话可以表达出养育这两类人所需要付出的辛劳和困难。
情感脆弱的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呵护,而品德不高的人则可能
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教育。
总的来说,唯小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意思是指小女子和小人在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都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这句话提醒我们关注和关怀弱势群体,共同为创造一个更加平等和包容的社会努力。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与“孔子休妻”辩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与“孔子休妻”辩远航老师在我的上一篇博文写了个评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孔子这样说有他的前提。
或许是孔子父亲的夫人和他们的九个女儿容不得孔子母子,孔子有感而发。
但后世统治者因此而对女人的迫害却是罄竹难书的。
只说一条,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还可以逛妓院,而女人却死了男人也不得改嫁。
提倡这种理论的人,不能说不是受孔子的影响。
孔子和他的儿子都有休妻的事实”。
我答复了一条评论:“若是念书人站的立场不一样,怀疑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比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我怀疑大家误解了孔子”。
在讨论中学习,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通过与远航老师的讨论,激发了我从头学习《论语》的热情,我又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贴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不是指妇女。
理由如下:一、从“唯”这个字看,是指只有,是指少数。
若是把“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女子”理解为“女人”,就占了人口总数的一半,还加上“小人”,就是人口的大多数了。
这样是讲不通的。
二、从“女子”这两个字看,据学者考证,女子、男子、妻子、儿子、孙子这些与子连用的词,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春秋时期的孔子不可能有这种用法。
因此,“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女子这个词,而应该别离指“女”和“子”两个字。
二、从古时候“女”的用法看,任何一本辞典都指出:<古>又同“汝”。
我查了一本手头的《诗经综合辞典》,是专解释古字词的。
对“汝”的解释为“名词”。
古水名,一名北汝河。
源出河南高县天息山。
《诗经·周南·汝坟》,也是指汝河而言。
而根本没有作为代“你”的用法和解释。
在同一本辞典里,关于“女”则有两种解释:一是名词,指少女。
如《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已女遇凶年而见弃,与其君子别离。
”二是代词,通“汝”,你,你们。
《诗经·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中的“女转弃予”就译为“你反抛弃了我”。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歧视女性吗?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是歧视女性吗?《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大多数理解是女人和小人一样,都很难相处,你亲近她吧,她就会无礼,你疏远她吧,她又会心生怨气。
很多人觉得这是孔子歧视女性。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这样的吗?要理解孔子的意图,必须回到历史的语境,准确把握孔子的说话对象。
首先,孔子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们也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才能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和分析。
孔子在卫国,希望帮助卫国恢复礼乐之政,但卫灵公最后并没有任用他。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卫灵公宠爱南子,南子是他的夫人,没有德行,处处干预政事,卫灵公一切都听她的。
当时卫国朝中还有一个小人,名字叫弥子瑕,深得卫灵公和南子恩宠,对孔子很不恭敬。
孔子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最后迫于无奈,只好离开卫国,大概是在这种情况下说了这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其次,弄明白孔子所谓的“君子”、“小人”、“女人”是什么意思《论语》君子就是以义为根本,用礼法来实行义,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和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
《论语》中“君子”,要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具有高尚人格和道德品质的人。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人格,他主张君子要把仁义当作自己的任务,要勇敢,但勇敢的前提必须是仁义,以及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与“君子”相反的则是“小人”。
小人,具有多重含义。
它的含义为人格卑鄙的人、平民百姓、小孩子等等。
在现代来讲,小人大多指人格卑鄙的人,而《论语》中的小人指的是平民百姓。
孔子曾在《大学》说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里的“小人”指的就是“未修身”的所有人,而“君子”是从“小人”通过修身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境界,才是“君子”。
所有人天生就是小人,而君子由小人修身而来,这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小人的含义相隔甚远。
“女子”的含义,它指女性、未嫁的女子和女儿,但在《论语》中,它不泛指所有女性,而是指“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辨析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本意“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下引《论语》,只注篇名。
)被普遍认为是孔子鄙视妇女和体力劳动者的论据。
连海外真心尊崇孔子者也觉得难予讳言,无可奈何地说:“孔夫子就这句话说错了”。
孔子是历史人物,虽然他站在人类的立场,从历史的高度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毕竟生活在现实中,不能不受现实的影响。
他说的话,不仅在今天,就是在当时,也不可能“句句是真理。
”有些话即使在当时就明显的错了。
比如:“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子路》)就不符合孔子思想的精神。
曾子之徒写的《孝经》就作了修正:“曾子问孔子:“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故当不义,则争之。
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谏诤》)东汉经学家赵歧在其《孟子章句》中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篓上》)曰:“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士,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转引自《十三经注疏》)这种背经合道的理解到荀子时就很系统很完整了。
荀子说:“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
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
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从而从,是不衷也。
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此之谓也。
”孔子斥责认为“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的子贡曰:“小人哉赐不识也”(《荀子·子道》)。
看来,孔门嫡传,都悄悄但又积极地在修正孔老夫子的错误,而俗儒则恶性发展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三讳”。
秦汉以来又归结为一讳:为君讳,不仅讳君之过,而且讳臣之功:一切成就归功于天子圣明,一切过错皆臣民罪过。
留毒至今,仍被视为伟大的政治家风度。
“子为父隐”是孔子原本说错了,“君子儒”修正之,违经合道,继承和发展了孔了思想;而“小人儒”恶性发展之,从经反道,歪曲败坏了孔子思想。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语的命运更糟:孔子本来没说错,完全是后人有意或无意地歪曲或误解了从文字看,这句话,按照逻辑分析,“唯”如果是副词,作“独、只、仅仅”讲,这是历来普遍的用法。
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就是这样译的。
意思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
但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所有“女子与小人”都难养。
则这句话是特称而非全称的命题。
“唯”字还可作句首的语气词用,这样,这句话的意思是“阿,女子和小人难养呀!”这虽不是一个陈述句,但明显地对事物有所断定,可视为全称命题。
但从其含意分析,实则为特称命题。
前句是论断,后句是论据:“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也是孔子所言“女子与小人”的界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
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妇女,“女子”这些词,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同样,“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体力劳动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从以上分析可见,“女子”和“小人”都决非泛指所有的妇女和体力劳动者。
可惜,中国古代重视逻辑的墨家和名家,秦汉以后就衰微了,形成中国传统文化在秦汉以来逻辑思想不发达。
近现代学过西方逻辑学的学者,在关键时侯竟也率由旧章,不求甚解,满足于以讹传讹,笼而统之地把鄙视妇女和劳动人民的罪名强加在孔子头上。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的孔子语录,多定言语句,是经验的总结,而非理性的逻辑的陈述,无推论过程,又省略了语言环境,把特定条件下的话一般化,被赋予普遍意义,结果后人望文生义,各取所需,或以己度人地加以解释、引用。
比如,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子罕》和《卫灵公》重复出现。
据《史记·孔子世家》载,这句话是在子见南子后说的。
写的很生动,卫灵公的宠妾南子不以得见孔子为满足,还要公开炫耀,以抬高自己的身望。
孔子“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
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于是丑之,去卫。
”从而可以断定这句话的语言环境。
但“子见南子”其事却又记在《雍也》章。
我推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很可能也是在这件事之后讲的。
皆有所指:“女子”即南子,“小人”指好色的卫灵公,“难养”是针对二人讲的:都难以相处和教养。
后人囿于“小人”是体力劳动者,当权者都是“君子”的旧章,不作如是想。
当然,这也只是推测。
以情理言,先说“小人”。
孔子在历史上的伟大贡献之一是发现人──个体民的人格和价值(西方比孔子晚八十余年的苏格拉底首先发现人)。
把匹夫匹妇的意志提高到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度:“千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连社会地位最低下的马夫也当人看:“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乡党》)在不同的价值标准并存的过渡时期,他率先肯定、倡导新的以道德学问取代权位财富为标准的君子小人观,固然主要是认识基础上的理性思考,也还有个切肤之痛的感情问题。
孔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离家出走,被社会冷落和遗弃,历尽艰辛,激起了“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子罕》)的孔子对公道。
正义社会的追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道)。
”(《为政》)在他以“年少好礼”知名,且以教书为生以后,还遭到上层社会的歧视和拒斥:“孔子要至,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史记·孔子世家》)旧的等级观念扼杀新生力量,使其感触很深。
正是基于这种新的价值观念,才生发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仁的主要对象是平民百姓:“泛爱众”(《学而》)的“众”自然不分男女,都要“庶之,富之、教之”(《子路》),做到“近者悦,远者来。
”(《子路》)“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同上),这从善如流的“四方之民”指的当然是体力劳动者。
正因为发现“性相近”(《阳货》)的每个人的本质一样,人格平等,才能真心诚意地平等待一切人,特别是平等待普通百姓;既不神化当权者,更不会神化自己。
所以“仁”不是自上而下的恩赐,而是突破“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
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而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不仅“有教无类”(《卫灵公》),人人都有受教育权;而且“学而优则仕”(《子张》),人人有参政权,都可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成就君子乃至圣人的人格。
显然,“小人”不是体力劳动者,而主要是有旧“君子”身分而品质恶劣者。
如孔子所耻所恶的“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公冶长》)者,“邦无道,富且贵焉”(《泰伯》),“佞者”(《先进》),“不成人之美而成人之恶者”(《颜渊》),“难事而易说”(《子路》者,“同而不和”(同上)者,“骄而不泰”(同上)者,“不可大受而可小知”者,“穷斯滥”者,“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卫灵公》)者,等等,说的都是有君子名位而无君子德行者。
如果承认《论语》篇章次序有内在联系,《阳货》篇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小人”,如“乡愿”、“道听而涂说”者,“鄙夫”、“巧言令色”者,“紫以夺朱”者、“利口以覆邦家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有勇而无义为乱”者、“称人之恶者”、“居下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之后,紧接着总结性地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就更清楚:“小人”绝非一般的体力劳动者,而主要是有君子名位而为小人行径者。
孔子成年以后,生活在学界和政界的圈子里,所谓旧的君子阶层。
在长期与这些上层社会的人相处和交往中,他看到了很多实际是小人的昏君佞臣、贪官污吏和像南子一样的女子。
他发现了一条对“君子”必须区别对待的处世之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这其实是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
今天尤其如此。
当然,这句话对“劳力者”同样适用。
不过“劳力者”文化程度虽低,品质高尚的君子很多。
如果孔夫子在天之灵得知后世的“小人儒”歪曲他的话,把“君子”归结为脑力劳动者,把“小人’归结为体力劳动者,他一定要哭笑不得,并指着他们的鼻子斥责说:“我说的是你!”我在《孔子研究》87年二期发表一篇《孔子鄙视劳动人民吗?》作了初步的辨析,此不赘述。
孔子历来最被诟病的是其妇女观。
最近蔡尚思先生还把孔子和真理对立起来,以“我爱孔子,我尤爱真理”为题著文说:“孔子大谈忠恕之道,但却不能付诸实践,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诸如推父及母,推夫及妻,推男及女等。
周公、孔子制礼的片面性,早经晋谢(谢安)太傅夫人和王文禄指出,男子制礼专为己谋。
”(90年3月13日《文汇报》)其否定孔子根本思想的忠恕之道,正是从妇女观入手的。
本文主要辨析孔子的妇女观。
古人是怎样理解的呢?北宋经学家邢丙说:“此章言女子及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
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远之则好生怨恨。
此言妇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周文王之妻,武王之母。
西伯治外,文母治内,德政流布,风化大兴。
)之类,则非所论也。
”(《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大率,”大概也,不是全称。
妇女不外乎母亲、妻子、女儿三辈人,不能说他们无正性。
男人和妇女也不都是“畜养”关系;相反,儿子倒是由母亲畜养和教育的。
所以,“无正性,难畜养”的女子,绝非所有妇女。
将这种“无正性”的女子与“禀性贤明”的文母并提,就更明确地表明不是全称;并且同样是在帝王左右者。
这种人与帝王事业成败的关系极大。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兴也以涂山(禹娶涂山氏之女侨而生启),而桀之放也以末喜(桀妃)。
殷之兴也以有戎(商祖契之母简狄为有戎国之女),纣之杀也以妲己。
周之兴也以姜原及大任(姜原是周祖后稷之母,大任是文王之母),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幽王妃)。
”(《史记·外戚世家》)《诗经》是这样评论褒姒的:“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懿厥哲妇,为枭为鸱。
妇有长舌,维厉(灾祸)之阶(根源)。
乱非降自天,生自妇人。
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大雅·瞻×》)这种倾城的哲妇和畸形的宦官一样不可言教,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两种“小人”──妇女中的小人和男子中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