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元朝灭亡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元朝灭亡的原因

【摘要】127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元朝建立,并于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这个铁蹄踏出的强大帝国在中国的统治历史不足百年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谈及帝国灭亡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有荒淫误国说、天灾亡国说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等。我个人认为:元朝的灭亡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引发的,而是所有的矛盾聚合在一起,膨胀到极致才爆发形成的。

【关键词】蒙古旧制南方与北方社会矛盾自然灾害正文

1271年,忽必烈行汉法建元朝,自然,建国后的一项重要事宜就是推行汉法。但是推行汉法的方针从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蒙古上层统治集团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大体上接受了前代中原王朝的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对残留的许多蒙古落后制度拒绝进一步变革,相反却热衷于对外穷兵黩武,对内搜刮财富,使刚刚略显平缓的社会矛盾重新激化起来。在汉法推行工作趋于停滞的同时,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因为牵扯到贵族特权利益,而被保留下来。像投

下、斡脱、怯薛、达鲁花赤等制度。就拿投下来说,投下倚仗权势,向属民横征暴敛,是元代社会一大痼疾,有赵王位下王傅“恃赖投下”、“扰民横科”之例为证。【1】

继平定南宋、统一中国之后,忽必烈开始了频繁的对外战争:侵日战争、两次安南战争以及对爪哇、缅甸、占城之战,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力休养生息。再加上统治者重用以色目人为主的一批“敛财之臣”,这一系列的统治政策致使统治危机在元朝过早出现。于是,各地反元起义堪称“此伏彼起”,严重影响统治根基。况且,元朝的统治根基本来就不怎么牢固。汉人在历史上虽有好几次经历了外族统治,但此前还没有外族统治整个中国的局面。这种外族政权对汉人来说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元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原长久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大统一,这对汉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另一方面,虽然宋的国力不怎么强,但是在文化方面却很受推崇。而元朝在文化上的成就则远逊于其军事上的勇猛。

“蒙古人不能确定在接受非蒙古人作为完全可信赖的士兵和将领时究竟能走多远。在文官范围内,汉人官员们能够担负起主要的日常工作,但是他们未被吸收进参与决策的高层官员圈子之内。至于将汉人融入军队,即使是作为低级官员和士兵,也还是一个尤为敏感的问题。蒙古人不愿意在汉人当中建立任何可能背离军事传统的军事力量,背离军事传统显然有损于蒙古人的优先权。”【2】

直到1933年元朝政府的控制,在中国南北两大区域仍然很不平衡。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华北一带维持了如此密集的地方行政组织,而这一地区在蒙古人的征服中备受创伤,人口由于不断南徙或者迁入城市而进一步下降,并屡遭洪水、地震、干旱、蝗灾、疫病与饥荒。杨维桢1348年所讲的北方“一邑生灵有弗敌江以南一族之聚”,一点儿也不夸张。对于人口众多、更加富庶的南方,政府有意在政策上实行宽松的管理。依人口比例,南方地方官仅是北方的1∕5,而南方人所交税也比北方少很多。对于这种差别而给予的心照不宣的补偿,就是北方汉人比南方汉人在官场上更受优待,特别是在官职的任用方面。另一方面,南北刑法也不同。《元史》一百二《刑法志序》:“然其弊也,南北异制,事类繁琐……”长此以往,蒙汉之间、南北方之间矛盾不断滋生,对帝国的稳定有一定影响。

入仕途径方面,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对科举制度十分冷淡,直至仁宗时期,才3年一次,举行大试、选拔人才。科举规模甚小,汉儒入仕的比例很低,仅为1∕20;怯薛入仕则是取士的重要途径,比例达1∕10;吏员出职是元朝最主要的一条入仕途径。这对以科举对选官传统的中原地区打击不小。

还有一个问题,继忽必烈较长而又远见的一朝后,以后的历代蒙古帝王,大多短命且无建树。由于处于持续不稳定

状态,蒙古的力量逐渐削弱,政府出现了质的蜕化。“忽里台”作为蒙古国的诸王大会,具有推戴大汗、决定征伐等职能。元建立后,它仍得以延续,却使皇位继承制存在巨大隐患。即使皇帝预立皇储,最终也得经过“忽里台”大会的承认才有效。

1337年,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妥欢贴睦尔即位。这个时候,各种社会矛盾积聚,昔日强大的帝国摇摇欲坠。妥欢贴睦尔却日益怠于政事,荒于游宴。他自制宫漏,又设计龙舟;广取妇女,终日淫戏为乐,与亲信大臣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裸处。【3】而且为了皇储之事,罢免脱脱。正是因为脱脱杰出的个人才能,元朝才完整的存在了这样长的时间,而他的解职极不合时宜。在他离开后,中央集权的元朝统治也就不复存在了。风雨飘摇的元朝岌岌可危。从1355年至1368年,元朝中央政府尽了最大努力让那些在地方上已自主的将领至

少在表面上忠于朝廷,并且与诸如方国珍、张士诚这些名义上投降的造反派进行谈判。同时,其他起义运动领导人如陈友谅、朱元璋在脱脱倒台以后崛起并且建立了更有力的地方割据,从整体上持续的对元朝采取敌对态势。所以,从各方面来说,元政府成了一个只能控制京城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区性政府了,尽管直到最终它还作为全中国的政府残留着它的正统性。

自然灾害连年不断,苛捐杂税日益繁重,贫苦的老百姓

们终于不堪生活的重负。农民。那个铁蹄踏出的强大帝国终于在如火如荼的起义中毁灭了,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结束语

写到这里,我想每个人都跟我一样,想要反思一下历史。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不管元朝灭亡究竟为何,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就是帝国后期的统治者不是明君,不施仁政、不得人心。尽管贤良的君主不是万能的、仁政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不做明君、不施仁政就无疑是加速了帝国的灭亡了。这对当今的政治也有借鉴意义。

注:

【1】出自《至正条格·条格·赋役》篇新立“投下税粮”

目收“至元六年十二月御史台文书”文书。

【2】《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907—1368年》【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8年8月第一版,P655。

【3】《中国全记录》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高教出版社200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