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导学案).doc1
《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句式。
2、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探究作者的写作原因。
3、鉴赏文章独特的结构艺术。
【知识链接】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由于苏轼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他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
2一般人物传记类文章的写作常规:介绍人物姓氏、字号、籍贯、生卒年月;家庭背景;学识、性情、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生平主要事迹;对人物的评价、作者的感情倾向等。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预习要求:组成学习小组。
结合导学案完成知识点归纳,能够自己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问题成员之间讨论完成。
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字,号,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
2、自读课文、正音闾里()庵()折节()岐亭()陈慥()矍然()耸然()挟二矢()精悍()勋阀()阳狂垢污()傥()3知识点归纳通假字前十有九年犹见于眉间往往阳狂垢污(2)古今异义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使从事于其间。
(3)重点字词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见其所著帽余谪居于黄方山子亦矍然余既耸然异之见方山子从两骑与公侯等方山子傥见之欤?(4)文言句式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合集5篇)第一篇:《方山子传》教学设计(选修教案设计)教材分析:具体分工:第一大组(重点负责第一段并兼顾全文)第二大组(重点负责第二段并兼顾全文)第三大组(重点负责第三段并兼顾全文)第四大组(重点负责第四、五段并兼顾全文)各组同学准备内容:一、基础知识2、各同学挑出自己负责段落的:①重要、难的实词(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其他对理解句意很关键的词)②重要、难虚词(18个重要虚词中涉及到的)③重要、难的句子(特殊句式或其它疑难句子)。
组长整理好准备在堂上讲解。
(可写在纸上投影出来或做成课件)3、组长收集整理其它组同学提出的自己负责段落中的疑难问题,并选代表在堂上解答这些问题。
二、本文思想内容及写作技巧1、每个同学针对课文思想内容或写作技巧至少设计一个问题。
每组最终选定一个问题供大家探讨。
2、完成课后p29“思考.探究”题。
三、扩展加深1、复习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
《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2、查找“隐士”(陶渊明、许由、伯夷、叔齐、介子推等)的相关资料。
3、查找“苏东坡”的相关资料。
教师补充:一、问题设计1、根据你搜集到的隐士资料,概括出他们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以“说东坡”为话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个片段,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可以是对他个人(如经历、性格、思想、爱好、品质)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他的某首(篇)诗、词、文、赋的写景、意象、情感、语言、风格等任一方面的看法。
二、补充资料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
“隐逸文化”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有“千古隐逸诗人”之称,他虽没有以“招隐”为题的诗篇,但他的诗却达到了“隐逸诗”的巅峰。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苏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内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陈季常与苏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陈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陈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东坡就写诗嘲笑陈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遁()庵()居谪()居矍()然著()帽奴婢()岐()亭挟()二矢()勋()阀()垢( )污傥()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3)稍.壮()(4)折节..读书()(5)欲以此驰骋..当世()(6)然终不遇.()(7)晚乃遁.于光、黄间()(8)庵.居蔬.食()(9)徒.步往来于山中()(10)方山冠之遗像..()(11)适.见焉()(12)方山子亦矍然..()(13)问余所以..至此者()(14)环堵萧然....()(15)而妻子..之意()()..奴婢皆有自得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第3—5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诵读并翻译课文第3—5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完整word版)《方山子传》(导学案)
(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
过岐亭,适见焉,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 )
适 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
(5)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 )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骑逐而射之( )
③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④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3)【参考答案】①宗,名词动用,尊奉。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⑥使动用法,使……愤怒。
(4)【参考答案】 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自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方山子前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案
知识预备:(检测学生自学效果,落实目标)
1.根据课文内容填补词语。(落实教学重点之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
4、【参考答案】C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5.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参考答案】(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注意“而”和“妻子”“ 异”的翻译)
②【参考答案】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
[问题2]文章结尾叙及光、黄间的其他异人,有何作用?
《方山子传》导学单
《方山子传》导学单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方山子的个性及其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2、体会本文的奇特构思。
一、课前展讲:(5分钟)
二、结构化预习:
1、作者简介:
1、宋将军这一人物,对表现大铁椎起到的作用?
2、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大铁椎的豪侠之气,请找出相关语句。
课后反思:
签名: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5)第4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四、合作交流: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大铁椎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如“省兄”、“健啖”、“囱户”、“言讫”、
“屏息”等。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本文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翻译疏通全文,积累文言知识。
三、课上自主学习:
1、研读课文:
(1)、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其“异”表现在哪呢?
(2)、第1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3)、在第2、3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一、课前展讲:(5分钟)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文体
三、课上自主学习:
2、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翻译本文,并指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2)速读课文,概括出本文叙述了有关大铁椎的哪两件事?从中表明大铁椎是一个怎样的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方山子传》导学案设计 (无答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导入】苏轼有一好友好宾客,喜宴饮。
其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其夫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轼就写诗嘲笑他说:“龙邱居士(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别号)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季常”便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字。
那么,除了怕老婆,这位好友的一言一行还给苏轼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方山子传》。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者,请同学们自行整理。
二、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交代写作背景的句子。
三、预习作业1、自行读熟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①前十有.九年( )②往往阳.狂垢污( )③方山子傥.见之欤()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①欲以此驰骋..当世(古义:今义: )②方屋.而高(古义:今义: )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今义: )④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今义: )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义:今义:)(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余既耸然异.之(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 )④岁.得帛千匹( )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方屋而高( )②何为而在此?()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两篇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两篇《方山子传》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文章通过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切合隐士身份的巧妙构思。
2、学习文章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文章通过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切合隐士身份的巧妙构思。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介绍:(多媒体)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 导语也可由《自题金山画像》导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突出苏轼政治上的坎坷,胸怀的坦荡。
由官场中倍受煎熬的苏轼转到山林里的隐士朋友的闲适,带出方山子。
)二、写作动机:(多媒体)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方山子导学案学生
抚宁区第一中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年级————————————————————————————————————————————《方山子传》苏轼【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2、把握传主的事迹和品质,明确传主独特的个性和人生取向,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探究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重难点】1、重点: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传主独特的个性和人生取向。
2、难点:理解作者对方山子“异”的评价,把握苏轼的创作目的和情感。
【学习方法】诵读法、问题导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交互式白板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使用说明】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内容为必答题,◆为思考题。
2、如有问题一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学】诵读文本,疏通文意1、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陈希亮曾是苏轼的上司。
与苏轼友善。
尝与苏轼论兵及古今成败,喜好宾客,蓄纳声妓。
但陈慥非常惧内。
苏轼赋诗《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戏之曰:"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成语"河东狮吼"即来自此。
2、《方山子传》作于1081年,也就是元丰四年。
苏轼经过乌台诗案,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的第二年,邂逅了二十年未见的隐居在此的老朋友陈季常。
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
故而作传记之。
3、文言知识梳理要求: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参照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b、小组探究,有疑问的文言知识点组内探究解决,针对组内认为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包括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进行总结。
列出组内有疑问的字词句作为课堂研讨内容【整体研学】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苏轼在黄州见到方山子有怎样的感受?试用一个或两个字概括方山子的形象特征。
高中语文 第8课方山子传学案
方山子传 导学案整体探究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方山子的“异”的?体现了方山子怎样的特征?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异⎩⎪⎪⎪⎨⎪⎪⎪⎧⎭⎪⎪⎪⎬⎪⎪⎪⎫生活道路⎩⎪⎨⎪⎧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遁于光、黄间生活态度⎩⎪⎨⎪⎧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待人接物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家庭情况:世有勋阀,园宅壮丽,河北有田, 岁得帛千匹行为作风: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情感倾向:对方山子独特的人生道路选择与超脱的人生价值观的赏识。
2.第二、三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二段写道:“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这一次邂逅,既表现了方山子对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人,所以见怪不怪,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作者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第三段写道:“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这一次邂逅,表现了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豪气冲天,初生牛犊不怕虎!与第二次邂逅所见深谙世故的方山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第四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
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局部探究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方山子精选--传导学案.doc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方山子传》导学案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 1037-1101 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 1080 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粗缯 zēng 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 三闾大夫 ( ) 驰骋 ( ) 招聘 ( ) 逃遁 ( ) 岐亭/ 歧途( ).......庵居( ) 冠服( ) 著帽( ) 陈慥 ( ) 糙米( ) 矍然 / 矍铄/ 攫取( ) 剽悍( ) .........勋阀(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 )....血气方 gāng( ) 吞声 zhízhú( )( ) 含 gòu( ) 忍辱头悬梁 ,zhu ī( ) 刺 gǔ( )hù( ) 恶不悛自 j īn( ) 功伐 ch ēn( ) 怪交通 zhào( ) 事切中肯 qìng( ) 独辟 xī( ) 径越 zǔ( ) 代 páo( ) ju é( ) 择与世永 ju é( )学必迎下探究案【合作探究 ?研剖析】1.第一自然段介方山了生平,并明得此称号的由,哪句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3.第四自然段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案1. 加点音解正确的是(A. 弃,冠服 gu àn,帽子.晚乃遁于光、黄ù ,居C.. d n )B.其所著帽.庵居蔬食D..szh ù,戴ì,⋯⋯吃2.下列加点解不正确的一是()A. 方山子怒.独出(使怒,即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吃惊注的子余既然异之通“悚”,惊奇方山冠之像死者的相片C..()D...()3. 下列加点解有的一是()稍壮,折(改以往的志向和行)堵(房屋的院)然,而妻子奴婢A...B...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用如土D.往往阳狂(假装)垢,不可得而....)4. 下列加点解不正确的一是A. 皆弃不取,独来.(僻、偏僻)山中方山子(倜)之欤C..D. ()B.精悍之色犹于眉(精明干)..欲以此(放开手脚干一番事)当世..5. 下列加点意用法解的一()A. 里之侠皆宗.之( 以宗 , 尊奉 , 推崇 , 意用法 )B.余既然异之(⋯⋯感到惊奇,意用法)C.方山子从两(跟随).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D. .6. 下列加点意和用法相同的一是()①晚乃遁于光、黄②于是王乃上A...B. ①因与余上用兵及古今成②其不及孔子..①余居于黄②多于在庾之粟粒C...D.①方山子 , 光、黄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7.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 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方山子传》教案
《方山子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关键词汇的意思。
(2)了解《方山子传》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3)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方山子的深厚情感,体会友谊的价值。
(2)学习方山子坚韧不拔、忠诚正直的品质。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方山子传》的文言文内容。
(2)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3)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
(2)对方山子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阅读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 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方山子传》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关键词汇。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 能够分析方山子的形象特点,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能够自主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其他关于方山子的文献资料,了解其在不同作品中的形象特点。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2.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
3.分析方山子的人物形象,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能够准确地翻译。
【学习难点】揣摩作者轼写这篇文章的意图,理解作者幽微难明的心世界。
【学习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作者与作品】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并称“三”。
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金石、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任团练副使。
在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方山子,即宋代慥,字季常,因头戴方山冠,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间。
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其父希亮曾是轼的上司。
季常与轼友善,二十年未见,却在岐亭重逢。
季常好宾客,家有歌妓。
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季常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东坡就写诗嘲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
字词正音闾()遁()庵()居谪()居矍()然著()帽奴婢()岐()亭挟()二矢()勋()阀()垢( )污傥()见之与诵读并翻译课文第1、2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1)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2)闾里之侠皆宗.之()(3)稍.壮()(4)折节..读书()(5)欲以此驰骋..当世()(6)然终不遇.()(7)晚乃遁.于光、黄间()(8)庵.居蔬.食()(9)徒.步往来于山中()(10)方山冠之遗像..()(11)适.见焉()(12)方山子亦矍然..()(13)问余所以..至此者()(14)环堵萧然....()(15)而妻子..之意()()..奴婢皆有自得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容: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容: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第3—5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诵读并翻译课文第3—5段,解释句中加点词。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导学案
《方山子传》导学案使用年级:高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见其所著(戴)帽,方屋(帽顶)而高,曰:“此岂(难道,表反问语气)古(古时)方山冠之(的)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子)乎?”因(于是)谓(称呼)之方山子。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方山子传》8
《方山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见教材附录《唐宋八大家小传》。
二、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交代写作背景的句子。
三、预习作业1、自行读熟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①犹见于眉间(②前十有九年(③往往阳狂垢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方屋.而高(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④使从事..于其间(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余既耸然异.之(③见方山子从.两骑(④岁.得帛千匹(⑥方山子怒.马独出()(4)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方屋而高(②何为而在此?()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④使骑逐而射之((5)指出下面句式类型并口头翻译。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④徒步往来山中()⑤庵居蔬食()2、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给方山子建立档案。
3、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字词回答)?表现在哪些方面?4、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探究案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给方山子建立档案。
2、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用文中的字词回答)?表现在哪些方面?3、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检测案1、同步练习(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B.往往阳.狂垢污阳:表面上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D.余谪.居于黄谪:贬官(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B.余既耸然异.之 /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C.环堵萧然. /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 使.骑逐而射之,不获(3)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
(完整word版)《方山子传》导学案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方ft子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ft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
3、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ft子之“异”的内涵。
【导入】苏轼有一好友好宾客,喜宴饮。
其妻柳氏非常厉害并且爱忌妒,常常当着客人的面就与其夫大闹,让他下不了台。
苏轼就写诗嘲笑他说:“龙邱居士(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别号)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人们便把“河东狮吼”作为妒妻悍妇的代称,还把怕老婆的现象戏称为有“季常癖”。
“季常”便是苏轼这位好友的字。
那么,除了怕老婆,这位好友的一言一行还给苏轼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方ft子传》。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见教材附录《唐宋八大家小传》。
二、写作背景通读全文,找出文中交代写作背景的句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三、预习作业1、自行读熟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①犹见于眉间(有,通“又”)②前十有九年(见,通“现”,显现)③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①欲以此驰骋当世(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今义:指纵马奔跑)②方屋而高(古义:帽顶。
今义:指房屋)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④使从事于其间(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⑤方ft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3)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尊奉)②余既耸然异之(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见方ft子从两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⑥方ft子怒马独出(使动用法,使……愤怒)(4)解释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①方屋而高(和,并列连词)②何为而在此?(却)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教师版)
5、《方山子传》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主编人:胡雪审核人:莫文英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强和学习传记的特点和写法;积累文言字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分析如何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个性;学习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教学重点】1、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2、学习本文的构思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方山子特立独行的个性;理解文中隐约折射出的苏轼在黄州时的心态。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一、课前检测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为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
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2、标题注解(1)方山子,即宋代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邱先生。
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2)本文是元丰四年(1081)苏轼被贬在黄州时为他的好友陈慥所作的一篇出色的别传。
二、自主学习1、翻译与理解【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羡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乡里)之(的)侠皆宗(尊崇)之(他,代方山子)。
稍壮,折节(改变志趣)读书,欲以(凭借)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赏识)。
晚(晚年)乃(才)遁(隐居)于光、黄间,曰(叫)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1)弃(放弃)车马,毁(毁坏)冠服,徒步(步行)往来山中,人莫(不)识(认识)也。
方山子传1
《方山子传》导学案(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初读课文,重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知人论世初读课文【我的疑问】探究案【合作探究·研读剖析】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导学案(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初读课文,重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
2.认真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阅
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1.能够按字面意思直译古文。
在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重现古文内容,感受和理
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2.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
预习案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
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二、写作动机: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预习作业
1.自行读熟《方山子传》,疏通文句,弄懂文意,给生字词注音,标示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字及重要句式。
2.你认为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的疑问】知人论世初读课文
探究案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1.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3.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
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
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
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检测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B.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C.然终不遇遇:对待D.因谓之方山子因:于是2.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
A. 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
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
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3.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B.晚乃遁于光、黄间【探究指导】注意探究总结方法规律。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组长做好总结提升,形成小组意见,再在班内交流。
仍未解决的问题一定写下来,通过各种途径解决。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D.因谓之方山子
1.【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2.【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
3.【参考答案】B.
【拓展阅读】
材料补充:
1.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从苏轼诗里一句两句的挖出来,断章取义地加给苏轼很大的罪名。
(1)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本来是苏轼说自己没有把法律的书读通,所以没法子使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结果却被指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
(2)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东海龙王如果知道皇上体恤民情的一番好意,就把这钱塘江甚至把这东海变成万亩良田,那老百姓不就不去弄潮了。
说苏轼是指责兴修水利的措施不对。
其实东坡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
(3)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树根在地底下是伸了还是曲了,我们不知道。
只有潜伏在地下的龙才能知道。
王珪跟皇上说,苏轼对您有不忠之心。
皇上就是龙,他却非要到地底下去找那个什么蛰龙,这不就是谋反吗?宰相章敦实在看不下去,就说龙不一定非得是国君自称,历史上有很多的人都自称过龙。
宋神宗说,对,诸葛孔明不就自称“卧龙”吗?他也不是皇上啊!王珪无语。
2.隐约的折射
“同是天涯失意人,何况相逢乃相识。
”可以说,方山子舍弃功名利禄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对宦海浮沉、抑郁遭贬的苏轼应该别有一番触动。
结合作者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当寓有自己肺腑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而隐约的折射。
3.苏轼融合了儒、道、佛的思想。
但在他一生的思想中,则以儒家枳极用世的思想为主线。
因为自始至终,苏轼一直没有放弃的是为官出仕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这就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所流露出的不畏人生风雨的自信和洒脱。
然而,当他在政治上将儒家思想碰得头破血流之时他便采取立足社会归隐的
方式,接受佛、道物我相忘、精神解脱的人生哲学及淡泊适意的生活情趣,并用
佛、道思想的清风明月来抚慰自己失落的情怀,来求得心灵的暂时超脱与宁静。
这就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赤壁赋》中“飘飘忽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所
流露出的对洒脱与超然心境的追求;这就是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后赤壁赋》中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所流露出的摆脱现实苦闷与失
落的渴望。
所以,苏轼是借佛、道之柔,托儒家之刚,以儒家思想的面目,汲取佛、道
思想的内核,然后以儒家的形式表述出来,积极参与人事以达到个体理想的实现;
而当理想与现实出现反差时,便常常表现为入世与出世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4.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
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
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
身边的时刻。
——《苏东坡突围》余秋雨
5.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的收获】
写下自己的收
获,在一点一滴
中体会自己成功
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