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中供需不平衡及破解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推进。
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城市人口都在迅速增长。
然而,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相对而言要更快一些,而农村却被较大程度的忽视。
这种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入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不平衡一直存在,并且越来越严重。
尽管城市财富、知识和生活条件更好,但从整体来看,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却更高。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与收入不平衡有关。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财富差距。
二、社会保障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待遇、医疗保障和老年保障。
而农村居民却缺乏这些福利,将农村大量劳动力纳入城市化进程中将放大这个问题。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社会风险也会更大,这可能导致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三、生态环境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发展不平衡还与生态环境不平衡有关。
城市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问题,这使得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更加突出。
乡村地区的环境容易遭到破坏,而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面临压力,这可能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
四、教育资源不平衡城市化进程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也面临不公平问题。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大的教育机会。
而农村居民则在这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教育条件通常比城市居民要差得多。
以上这些问题都会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剧城乡发展不平衡。
实际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社会不稳定和失业等,同时也导致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相互隔阂加深。
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应该注重公共服务的均衡分配,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其次,应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缩小城镇与农村的数字鸿沟。
第三,应该加强生态建设,并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反过来也可以帮助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更加宜居。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八、营造人人有责的公共安全管理文化环境
口 城市公共安全事务绝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情, 政府与民众都有责任。生活在充满风险的中国现 代城市,普通市民应该强化风险意识,对自己的 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并积极参与和支持风险防 范和管理工作,努力营造一个人人有责的共安全 管理文化环境。城市开发商应该分担基础设施建 设,整个社会必须有一个很好的、畅通的网络。 在危机预警发出后,市民一定要理性。要使相助 与自助结合起来,比如,市民参加自助、他助、 社区志愿者队伍等等,只有渐渐形成一有凝聚力 的社会,大家才会觉得更加安全。
总的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确实面临许多 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发现问题。我 相信只要发现了这些问题,凭中国政府和中国 人民的智慧,一定能够很好地解决它。中国 城市化的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内容内容来自内容 内容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内容
谢谢老师
六.农民工进城后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 城市化进程中另一个重点问题。对于农民工的 权益问题,我认为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 行,农民工应该尽可能大限度的享有同等权益、 享受同等待遇。另外政府可以考虑提供廉租房 给农民工居住,建设公益学校供农民工子女就 读等。
• 七、对资源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树 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和谐发展” •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是有限的,有不少资源 是不能再生的,尤其是那些与人们的生产、生 活和精神文化休戚相关的资源利用问题,不能 只顾眼前,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科学发展观和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环 境和生态的保护。高投资强度发展阶段对环境 和生态的保护提出了非常强的挑战,面对挑战, 唯一的选择是更加重视环境和生态问题,在恢 复并保护生态平衡、增加环保设施方面做更多 的工作。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城镇化是指城市人口和城市面积比例的增加,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同是也是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
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就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展开详细讨论。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化率与城市基础设施不匹配: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迅速,超出了城市规划的预期,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跟不上人口的增长。
比如,交通拥堵、供水供电不足等问题。
2.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消耗不均衡: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同时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如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等。
3.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转移到城市,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增加,这些留守人口通常是老人和儿童,由于缺乏照顾,他们的生活和健康条件较差。
4.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和交通带来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5.城市社会治理问题:城镇化使得城市的社会管理问题更加复杂,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矛盾增加、犯罪率上升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政府可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例如修建更多的道路、铁路、扩建供水供电设施等,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2.实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和地区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进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协调发展,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均衡。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如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学校医院建设等,提高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压力。
4.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监管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已成为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镇化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不平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引导和规范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资源浪费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对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比如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资源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城镇居住区域对水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农村地区,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环境污染城镇化过程中的工业发展和生活垃圾排放导致城市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围城等问题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
同时,城镇化也导致了城市绿地的减少,以及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社会不平等城市中的资源和机会更加集中,导致了城市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后,由于种种限制,他们往往只能居住在城市郊区或者城中村,面临着社会资源和公共服务的不足。
同时,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4.城市交通堵塞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交通问题日益严峻。
城市交通堵塞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还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
同时,城市交通堵塞也影响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措施:1.资源节约利用政府可提供更多的资源节约利用政策,比如鼓励和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2.环境保护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
比如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境保护监管,鼓励和支持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城市绿地的建设比例等。
3.社会公平政府需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地区和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优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确保农村人口的基本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之路
管理工程 Management engineering70摘 要: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了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发展单一化,以房地产为重的城镇化等问题,这种区域结构不合理,失地农民待业化等发展方式如果持续下去,未来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在中国十四五计划实施的关键时期,需迫切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方向引导和政策扶持。
关键词:城镇化;通货膨胀;发展转型经过近十年的突出推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显现出来的问题也逐步明显和突出。
在现阶段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完善十分必要,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国家经济从经济发展的原始阶段向技术阶段转型时期,完善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是解决人口就业问题更显重要。
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推动来说,中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刺激内需,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平衡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带动中国经济总体的稳定增长。
但是,中国在城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还比较严重。
我们曾调研过一个近郊地区,过去那里绿树成荫、有成片绿油油的庄稼,空气清新,大多数人带有快乐的笑容。
而现在,在所谓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口号下,农民已没有土地,全部被卖给了开发商盖房子,当地农民每人除获得了些现金补偿外,什么都没有了,仍然住在过去的旧房子里。
由于无地可种,没有其他稳定的经济来源,仅靠补偿的那点钱来维持一个家庭的未来。
现在的那里,打麻将赌博成了那里的主要现象,精神文明建设更谈不上了。
这种卖了耕地搞房地产开发,对地、对农民、对农业没有任何长远规划的城镇化之路是会有大问题的。
再调研周围其他几个村镇的情况,也都差不多。
均是将土地、耕地等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相关的房地产商,每位农民获得30多万的现金补偿,之后就让农民自谋出路。
那里的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日渐减少,只建起了一幢幢空置率较高的楼房,当地的农民现在也得到外面买菜买粮。
此种以消灭农业、将农民变成失业工人、仅是搞房地产的城镇化,不如说是走偏了的房地产化。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镇化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城镇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途径之一。
本次讨论我们围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揭示城镇化过程中的真正需求和发展目标, 进而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1.城镇化水平较低且存在虚高问题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43.9%,低于与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55%的平均水平。
同时,尽管中国整体经济增长快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但同这些国家在它们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的城市人IZl增长率相比,中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却相对较低。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和同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比同等城镇化水平和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城镇服务业发展也远为滞后。
按现在的统计口径,虽然有很多人被统计在城镇人口中,但由于户籍制度限制、公共服务不足等原因,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没有享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成果。
严格地说,这些人不属于被城市化了的人口。
如果剔除这部分人,则中国城镇化水平更低。
2. 城镇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镇发展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发展为代表的、城市区域空间为主体发展的新格局日益显现, 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
除原有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等也开始形成。
2006年, 我国城镇人口5. 77 亿人, 城镇化率43. 9%。
由于各地基础不同, 加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从区域来看, 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东部沿海地区较高,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低。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的面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城市化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如城市贫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问题1. 城市空心化近年来,城市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城市中心地区房价过高,大量的外来人口选择在城市外围居住,形成了“城市圈”和“卫星城市”,导致了城市中心地区人口数量的减少和商业的萎缩。
同时,城市化进程对乡村地区资源的吞噬,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
2. 城市户籍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城市户籍难题。
由于户籍系统限制,外来人口和农民工只能以临时居留许可身份在城市定居,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缺乏基本权益。
这种状态长期存在,不仅影响到国家资源的使用,也加剧了城市中人口结构失衡的问题。
3. 城市环境污染过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的地下水、空气、土壤等各种环境资源被污染,城市居民面临着健康风险。
而普通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强烈,导致了难以遏制的城市环境问题。
二、解决方案1.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解决城市空心化问题,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多措并举,包括开展实行分类异地居住政策、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原有城区内部修建居民区等措施,以实现城市资源的平衡配置。
2. 改革户籍制度户口制度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改革户口制度,推行不限制户籍的政策,并对外来人口和农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配套。
使得城市人口自由流动,遏制城市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
3. 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城市化进程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改善城市环境,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保投入、进行科学规划和严格限制资源消耗。
通过这些措施,引导公众拥护环保理念,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之,大规模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变化。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一系列问题逐渐浮现。
本章将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
二、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及对策1.城镇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土地征用问题及对策2.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城市土地供应不足问题及对策三、人口迁移问题及对策1.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导致的城市人口过剩问题及对策2.农民工就业问题及对策3.增加农村居民城镇化意愿问题及对策四、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及对策1.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缓慢问题及对策2.城市公共交通不完善问题及对策3.城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均衡问题及对策五、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及对策1.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合理问题及对策2.城市管理能力不足问题及对策3.低效的城市建设和管理问题及对策六、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对策1.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对策2.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及对策3.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问题及对策七、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1.城镇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2.城市资源消耗问题及对策3.城市生活质量问题及对策八、法律法规及政策推动1.国家发展城镇化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2.城镇化进程中所涉及的土地管理法规及政策3.城镇化进程中所涉及的人口迁移管理法规及政策附件:1.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数据统计报告2.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案例分析报告3.城镇化进程中的相关调研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自愿或被动转移至城镇地区居住和就业,并逐渐从农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的过程。
2.土地征用:指为了公共利益,对农村集体土地或农户土地进行征收并转让给开发企业的行为。
3.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指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流转权进行改革的过程。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1. 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说到城镇化,大家一定都知道,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速度可谓是飞快,真是像脱了缰的野马,瞬间把乡村的小伙伴甩得远远的。
不过,这种快速发展的背后,也藏着不少问题,咱们今天就来聊聊。
1.1 住房问题首先,住房问题就是个“老大难”。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房价就像坐了火箭,直线上升。
很多年轻人奋斗了好几年,工资到手了,结果大半都得拿去还房贷,真是“工资不够花,心情又不佳”。
一想到要住在小小的单间里,心里就有点苦。
我们得考虑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能住上宽敞舒适的房子,让他们有个安稳的家,毕竟“家是温暖的港湾”嘛。
1.2 基础设施建设再说说基础设施,这可真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石”。
但有些城市在这方面还真得加把劲。
地铁、公交、学校、医院,哪一样都不能少。
现如今,很多地方的交通系统还不够完善,上班高峰期挤公交就像是在进行“人肉挤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咱们得想办法,把这些基础设施升级一下,让大家出行更方便,生活更舒心。
2. 社会问题与文化冲突城镇化不仅仅是盖房子、修马路,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你知道,乡村和城市的文化差异可不是说消除就能消除的。
2.1 社会融入问题很多来自农村的小伙伴,刚到城市里可能会感到“水土不服”。
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得让人喘不过气,社交圈也比较狭窄。
这就导致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得不那么愉快,甚至有些孤独。
所以,咱们得建立一些平台,鼓励大家相互交流,互帮互助,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小圈子。
2.2 文化冲突再者,文化冲突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城市里的人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农村的小伙伴也有他们的习惯,两个文化之间的碰撞,有时候就像火花四溅。
我们要提倡文化包容,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不同背景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彼此,这样才能让城市生活更和谐美好。
3. 改进建议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有不少“招数”可以试试。
3.1 支持首先,相关部门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如今,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7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7%,但是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中,需要采取一些对策,从而解决和缓解一些问题。
一、地区不均衡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一些发达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而在一些落后的地区,人口规模和生活水平则始终徘徊在低水平。
解决办法:建设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区,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在落后地区大力引进优秀企业,重点推动科技创新,助力制造业升级,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
二、城市人口规模过大由于城市快速扩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过于庞大会导致交通拥堵、城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不断升级等。
解决办法:打造宜居城市,促进城市内部区域发展平衡,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等问题。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大绿化覆盖率、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政策措施,实现城市内部区域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和品质。
三、房地产泡沫化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房价不断高涨,房地产泡沫形成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资金用于炒房,资源分配不均也直接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决办法:坚持“房住不炒” 的原则,推进房地产的真正健康发展。
加大政府在商品房供应中的配套力度,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土地使用和供应管理等方面的调控,从而实现房屋供需的平衡,保障城市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
四、社会矛盾城市化增进了社会交流,但是也带来了新问题:社会矛盾的加剧,治安问题等。
解决办法:建立和谐社会秩序,着重推动法治建设和政法工作。
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均衡,建立必要的法律规范,使各方之间能够共同维持社会秩序,从而保障城市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也面临着众多问题。
为了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对策,重点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品质,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趋势。
城镇化的发展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好处,比如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等。
然而,城镇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城市管理不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资源紧缺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市所需的资源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会导致资源的紧缺。
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都会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2、环境污染城市的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会释放大量的废气、污水和垃圾,这些污染物会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同时也破坏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影响着生态平衡。
3、社会管理问题城镇化带来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而城市管理资源的不足和社会管理水平的不高,这就难以保证城市的社会秩序,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治安问题、交通拥堵等。
4、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也会带来城市和农村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来城市打工,但由于他们的技能和学历不高,所以收入较低,而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被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抢占,这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剧。
二、解决城镇化问题的措施1、合理利用资源政府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推动城市的“瘦身”,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加强水资源、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推动新能源的应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2、加强环保意识政府可以加大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动绿色生产方式;同时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城市的环境。
3、加强城市管理政府可以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推动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对治安问题的管理和维护,保障市民的生活安全。
4、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同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化成为全球范围内普遍的趋势。
城镇化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占用用于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面积不断减少,而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大量空置土地和废弃建筑存在。
2.城乡差距较大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居民转移至城市工作生活,但由于技能和教育水平的不足,导致农民工收入较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3.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污水等排放,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不断恶化,直接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4.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数量增加导致交通压力增大,城市拥堵日益严重,交通效率低下。
5.城市安全问题城市人口密度增加,治安、社会秩序问题引起关注。
犯罪率和安全隐患增加,公共卫生事件频发。
二、解决措施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城乡土地资源。
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收入,遏制土地废弃。
2.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推动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发展,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4.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完善轨道交通、公交系统建设,推广绿色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大对公共安全的投入,保障居民生活安全。
6.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和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和收入水平。
7.加强信息化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信息化建设,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加强城乡信息网络融合,推动城市和农村信息资源共享。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一、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1城镇化进程不平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到一、二线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资源与环境压力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
1.2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发展水平。
1.3劳动力市场变动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但城市就业机会不足,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形成了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
这种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会对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秩序产生一定的挑战。
1.4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模扩大,工厂、交通等产生的污染加重,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
1.5城市社会问题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流动,城市社会问题也相应增多,包括城市贫困人口增加、社会治安问题、城市管理难度加大等。
二、城镇化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2.1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通过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实现城市与乡村的有机结合。
应该注重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生活条件,引导部分人口在生活在乡村,减少农民外流。
2.2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的普及率,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2.3完善城市化管理体制加强城市化管理体制建设,实施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完善城市管理制度,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解决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和城市管理难度。
2.4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减少城市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性。
2.5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通过产业扶持、政策支持等方法,促进城市与农村的均衡发展,降低农村人口迁徙城市的压力,增加农村地区的发展动力,解决城市就业问题。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发展对策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和发展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然而,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面临着一些特征和挑战,必须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
首先,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是不平衡发展。
由于各地资源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城镇化的进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一些发达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经济繁荣,而一些贫困地区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经济发展相对薄弱。
因此,要加强区域城镇化平衡发展,在贫困地区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其城市化进程。
其次,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之二是农民工问题和城市流动人口问题。
随着农民工逐渐进入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压力增加。
同时,农民工和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住房、医疗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需要加强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提高其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住房和医疗问题。
第三,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之三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不合理规划和盲目扩张的问题,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需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制定合理的城镇化规划,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之四是公共服务不足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及时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导致一些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
因此,需要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确保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
最后,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行政管理能力。
地方政府要提高管理水平,规范城市化进程,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防止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其次,加大财政投入。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化的财政投入,增加对贫困地区和农民工的资金支持,推动他们的城镇化进程。
再次,加强公共服务。
加大对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城镇化带来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明生改善、民主进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诚然,我们无法忽视城镇化对国家对人民所起的积极作用!但我们同样不能回避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确实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一、自然环境恶化改革开发三十年来,我国多数地区的发展并不具备“可持续发展” [1]的理念,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条件下,社会自然资源供给总量已接近潜在的最大值。
在现有条件下,社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已出现瓶颈效应。
从最基本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来看,形势均不容乐观。
而在社会再发展资源方面,同样面临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资源消耗剧增,人口规模、地域规模急剧扩大,对原有的城镇功能和结构产生巨大冲击,一些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外部性问题突显。
(一)资源耗竭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认为是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的标志。
但随着城市的扩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系统逐步被人类改变,在改善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资源危机。
1.土地资源从土地资源看,中国目前的人均耕地面积拥有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1%,人均草地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9.3%。
而且,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正在进一步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480.5万亩。
在中国现有的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053 公顷的生存警戒线的有666个,占总数的23.7%o止匕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也十分严重。
历时近三年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6.8%;荒漠化土地高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9%。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的非农化速度将加速进行,中国有限的耕地面积还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2.大气污染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能源消耗量近十年来稳步增长,同时,机动车保有量和城市人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增加,这就使得我国城市大1页脚内容气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城镇化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
城镇化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城镇化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张。
然而,城镇化所带来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资源配置问题。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人口与基础设施的不平衡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导致了基础设施的不平衡发展。
一些大城市的人口爆发式增长,使得城市的交通、水电、供热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同时,一些中小城市的人口流失,导致其基础设施闲置,资源闲置。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优化资源配置,使得城市人口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匹配。
二、土地资源的错配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土地开发利益的驱动,一些地方存在着过度开发的现象,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而在一些人口流失的地区,土地资源却闲置未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推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三、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城镇化过程中,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部分发达地区资源丰富,而一些欠发达地区资源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分布态势使得资源配置不足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大了贫富差距,阻碍了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以实现资源的均衡利用。
四、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城镇化过程中,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同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也加剧了资源短缺的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解决城镇化背后的资源配置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企业应该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模式。
社会各界应积极参与城镇化的进程,推进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可持续利用。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然而,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分别探讨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相应的措施。
一、资源环境问题1.1用地紧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导致土地紧张,影响城镇化进程。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包括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土地资源保护等。
1.2水资源紧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产业发展的壮大,水资源供应压力不断增加。
为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可以采取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推进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措施。
1.3大气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和汽车尾气排放等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对此,可以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加强对污染源的排放监管等。
二、社会问题2.1城乡差距拉大:部分地区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差距。
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2.2就业压力:城市化进程中快速增长的劳动力供应使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需要解决。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推动新型城镇化,培育和扩大新兴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等。
2.3社会治安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增加和流动性增强,给社会治安带来了挑战。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社会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会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等。
三、环境问题3.1垃圾处理难题:城镇化进程中,废弃物的产生量急剧增加,垃圾处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水平等。
3.2水污染严重: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不当导致水环境污染加剧。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加强水环境保护,推行水污染防治技术和管理手段,完善环境监测体系等。
3.3生态破坏: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四)城镇化的多头管理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政府部门从各自的 职责范围和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城镇化的过程进行 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城镇 化的进程涉及许多领域,但在统一市场的框架内, 具有区域整体性的特征,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 理模式不符合城镇化这一特征的要求,不利于统一 的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在实施中难 以形成合力,影响城镇化进程健康高效地发展。
规模生产和集约经营一方面要求人口 Nhomakorabea中居住,从而带来 城市化效应,另一方面会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一部 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排挤出来。这部分从农业中游离出 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必然要在农业以外的行业去寻求新的 就业机会。
(四)科学规划
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园地制宜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途径。规划应包 含道路、通讯、水利、供电、供气、防灾、减灾、产业凰区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 文化等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一定要有前瞻性,既要满足近期建设 的要求,又要预计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并使各专项规划相 衔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使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能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 济互动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组织精干的规划编制项目组,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本区域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做到合理布局。发展规划应突出重点,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引导、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 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 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 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 失地农民增多和一些地方后续社会保障跟不上,已成为影 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 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 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 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 步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慢于农村耕地的减少,不仅危及 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剧解决“三农”问题 的难度。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
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及措施一、城镇化出现的问题1.人口过度集中: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集中,部分大城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超载问题。
这会导致城市资源供给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污染: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地向外扩张,大量土地变成城市用地,这会带来严重的土地和环境资源浪费,特别是城市周边的农田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城乡差距扩大:城镇化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到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大量外流,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差距加大。
4.就业问题: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但就业机会有限,尤其是在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城市,会出现大量就业问题,造成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
5.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滞后,大量的城市化问题将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不足,如交通不便、供水不足、电力不足等。
6.社会治安问题: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社会治安问题也日益严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聚集在城市中,带来了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治安问题。
二、城镇化问题的解决措施1.引导农民有序迁移: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农民有序迁移,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迁移,同时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使农民更加愿意在乡村发展。
2.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遏制城市扩张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3.发展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增强留守农村人口的就业能力,降低城乡差距。
4.优化城市资源配置:采取措施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
5.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应通过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创业和自主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城市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镇化中"供需不平衡”及破解马晓河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瓶颈约束期,面临着城市经济结构有待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有待打破、区域城市整合有待加强、一系列制约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因素等有待消除等问题。
因此,新时期中国城镇化发展思路需要立足于中国国情,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制度转型的三维角度构建中国城镇化的总体战略布局与制度政策框架,重点是解决内需开发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以及城镇体系的结构布局优化问题,难点是解决城市行政体制及其配套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键领域的制度创新与政策构建。
一、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中国城镇化是世界经济摆脱金融危机后遗症的驱动力之一,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取得关键性突破的主要载体。
因此,加快城镇化发展是后危机时代中国实现短期宏观政策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有效结合点。
(一)当前中国城镇化与内需开发问题内需不足是宏观需求结构的长期特征过去30年,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与投资保持了持续的强劲增长,而国内消费的潜力始终难以得到释放。
如图四所示,1978~2008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 比重与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总体处于下行趋势,储蓄总额占GDP比重总体处于上行趋势,从2001年开始,消费支出比重的下行趋势逐渐加强,储蓄总额比重的上行趋势继续攀升,从2005年开始,储蓄总额占GDP比重超过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国内消费需求不断滑落。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低于其所属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各收入组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储蓄总额占GDP比重、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不仅高于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平均值,也远高于各收入组平均水平。
根据国际比较,中国经济呈现低消费、高储蓄、高投资特征。
显然,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条件下,高投资必然引起高产能,高产能又导致很高的对外出口依赖度。
推进城镇化是内需开发的战略选择“扩大内需”作为一项重大宏观经济政策始于1998年,是作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提出来的,其突出特征是大规模增发国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基础工业发展。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带来严重的挑战,“扩大内需”再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重中决策。
而这次既有大规模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又有刺激消费的政策。
金融危机对现存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
在上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中,全球形成了认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提供市场、中国等发展经济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源富集国提供原料与初级产品的实体经济三角形分工格局,并相应出现了与各国国际收支状况相反的资本逆向流动局面。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世界金融危机使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作为市场提供国受到重创,其消费市场无法支撑世界经济的三角循环运行,“美国举债消费、世界放贷买单”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
从短期来看,近来逐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及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主张,将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供求关系的失衡。
从中期来看,结构性的全球市场收缩成为世界经济环境的常态,国际市场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最稀缺的资源。
对于中国而言,大幅收缩的国际市场使现存的出口导向模式难以平衡国内供求关系、消化过剩产能,扩大内需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中长期战略。
面临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启动扩大内需战略是驱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现实需要。
如何释放庞大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如何提高居民收入份额与消费能力,如何培育一个规模巨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关键在于加快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
通过城镇化创造宏观需求,既是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又是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
推进城镇化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机制在国民收入总量既定的条件下,收入分配结构决定宏观消费需求。
收入分配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城乡分配,在劳动、资本、税收之间的要素分配以及在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部门分配。
试图绕过收入分配去压产能、增消费难以解决增长困境;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用城镇化突破分配难题是扩大消费需求、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最佳选择。
第一,推进城镇化是突破收入城乡分配差距的关键。
从收入的城乡分配来看,2008年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9.6%,而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1.3%,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劳动报酬较低的农业生产活动,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32.6%,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2008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5.67%,高达7.2亿人口长期居住在农村,限制了宏观消费需求的扩大。
从收入城乡分配差距的视角出发,中国内需不足的根本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低是限制宏观消费需求扩大的直接因素,但根治内需不足的药方不在农村,一系列惠农政策无法从根本上启动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所以占2/3的中国农村人口在全体居民消费中所占的份额不超过1/3。
扩大内需的药方在于推进城镇化,通过城镇化实现农民从低收入、低消费的农村地区向高收入、高消费的城镇地区转移。
第二,推进城镇化是突破收入要素分配差距的重要途径。
根据中国城镇化进程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三产业就业比率对城镇化率的弹性是 1.13。
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率以递增的速度增加,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增加663.84万人。
根据中国城镇化进程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对城镇化率的弹性为0.74,城镇化率每提高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高0.74%。
因此,推进城镇化对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收入进而扩大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中国城镇化与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在城乡二元制度条件下,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出现的特殊群体。
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进城就业、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主体是农民工)被计入城镇人口。
根据该口径计算,2007年1.6亿农村户籍人口被统计为城镇人口,占城镇人口总数的27%。
从分省数据来看,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是城镇化的人口主体,农民工进城对浙江、北京、上海、天津与广东的城镇化贡献率分别达到30.7、27.9、24.7、24.4、18.6个百分点,农民工流出对四川、河南、安徽和湖南的城镇化贡献率分别为9.5、10.6、13.3、16.6个百分点。
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大量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但没有获得市民身份,无法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住房等诸多领域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农民工站在市民化的入口处,处于“城市不开门,农村难断根”的“夹生”状态。
作为城镇化人口主体的农民工,长期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处于两栖状态,既不利于中国城镇化发展,也不利于“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是新时期推进城镇化的重点、难点与突破点。
农民工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全国农民工年度总量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本地农民工8445万人。
从输出地来看,2009年东部地区农民工10017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3.6%,中部地区农民工7146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31.1%,西部地区农民工5815万人,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25.3%。
从输入地来看,2009年在东部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46万人,占全国外出农民人数的62.5%,在中部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477万人,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17%,在西部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2940万人,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2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流动出现了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数据,举家外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环境的农民工占据重要的比重,2009年举家外出农民工达到2966万人,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0.4%。
第二,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主动融入城市的意愿强烈。
农民工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无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福利第一,农民工无法平等享受城镇住房保障福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在外出农民工中,在务工地购买自有产权房的农民工比重仅为0.8%,自行租赁住房的农民工比重为34.6%,占51.8%的外出农民工居住在雇主或单位提供的宿舍、工棚或者生产经营场所,42.1%的农民工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需要由农民工自行支付居住成本,人均每月245元,居住成本占工资收入的17.3%。
第二,农民工无法平等享受城镇社会保障福利。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调查,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其中,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参保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第三,农民工无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办教育福利制度。
根据全国妇联2009年公布的数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5800万,根据徐永光的研究,在8000万农民工子女中能够进城的不到2000万,相当比重的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接受教育,由于多数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得不到政府扶助,其义务教育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被称之为“投资低、收费低、教师薪酬低、教学质量低”的“四低学校”。
农民工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难以获得市民化的发展资本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城镇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村土地转化为城镇土地须由国家统一征收,农村土地流转局限于农村集体内部。
由于农村土地使用权市场没有开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尚未成形,进城务工农民难以通过市场化途径实现土地财产收益权的合理价值,从而无法获得市民化的发展资本。
(三)当前中国城镇体系的结构布局问题中国城镇体系的结构布局现状经过改革开放30年,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城市体系。
从城市数量与人口规模分布看,特大城市数量占8.85%,对应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0.82%;大城市数量占12.52%,对应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13.85%;中等城市数量占35.42%,对应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1.12%;小城市数量占43.21%,对应的城镇人口数量所占比重为24.19%。
2008年末全国建制镇有19234个,小城镇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
在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上,1978~2008年间东部地区新增215个城市,中部地区新增162个,西部地区新增85个;2008年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个数比例为1∶0.9∶0.4,城市人口的比例为1∶0.51∶0.27,土地面积的比例为1∶1.57∶6.48,东部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西部是中国城市分布最稀疏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