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北大附中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膨胀的宇宙》和《地球的内部》的主要内容。
(2)能够掌握相关的科学概念,如宇宙膨胀、地球内部结构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短文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
二、教学内容:1. 短文《膨胀的宇宙》的主要内容:(1)宇宙的膨胀现象(2)宇宙膨胀的原因(3)宇宙膨胀的意义2. 短文《地球的内部》的主要内容:(1)地球的内部结构(2)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3)地球内部的作用和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短文《膨胀的宇宙》中宇宙膨胀的现象和原因。
(2)短文《地球的内部》中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宇宙膨胀的原因和意义。
(2)地球内部结构的作用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阿西莫夫的短文,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 阅读短文《膨胀的宇宙》:(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宇宙膨胀的理解和感受。
3. 阅读短文《地球的内部》:(1)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宇宙膨胀或地球内部结构的小短文。
(2)请学生选择一篇与阿西莫夫短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2. 评价:(1)通过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对宇宙膨胀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一、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遗骸(hái) 蟾蜍( chán chú) 褶皱(zhě)鸟臀目(tún) 两栖(xī) 天衣无缝(fèng)2、解释下列词语:遗骸:遗体、遗骨。
漂移:漂浮的物体向某个方向移动。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未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二、导入1、作者介绍:阿莫西父(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2、解题: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这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阅读时,可以在对比中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周密性。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案标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案一:理解阿西莫夫短文的主题与情节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和分析阿西莫夫短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可根据学生年级和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短文)。
2.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阿西莫夫是一位著名的科幻作家,并简要介绍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
2. 阅读与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第一篇阿西莫夫短文,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篇短文的主题是什么?b. 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展的?c.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3. 分析与讨论(15分钟):学生将回答的问题与同桌分享,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短文的主题和情节,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4. 拓展与创作(15分钟):学生选择第二篇阿西莫夫短文阅读,并回答类似的问题:a. 这篇短文的主题是什么?b. 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展的?c.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可以在练习册上写下自己的答案,并与同桌分享和讨论。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两篇短文的主题和情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评价学生的表现。
教案二:分析阿西莫夫短文的语言特点与文学技巧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阿西莫夫短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学技巧,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风格。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可根据学生年级和英语水平选择合适的短文)。
2. 学生练习册和笔。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阿西莫夫短文的主题和情节,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
2. 分析语言特点(15分钟):学生阅读第一篇阿西莫夫短文,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篇短文中有哪些特殊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b. 这些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 分析文学技巧(15分钟):学生回答的问题与同桌分享,并进行讨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师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师用)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倒推法》和《黄金分割》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1.1.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1.3 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1.2.1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倒推法》和《黄金分割》。
1.2.2 短文中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1.2.3 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数学原理。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导入2.1.1 向学生介绍阿西莫夫及其作品。
2.1.2 引发学生对短文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阅读短文2.2.1 学生自读短文《倒推法》和《黄金分割》。
2.2.2 学生分享阅读理解和感悟。
2.3 讲解与讨论2.3.1 教师对短文中的主要概念和观点进行讲解。
2.3.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短文中的数学原理和应用。
2.4 练习与思考2.4.1 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4.2 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活动。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学生阅读理解评估3.1.1 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其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2 小组讨论评估3.2.1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3 练习与思考评估3.3.1 评估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和对问题的思考深度。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短文《倒推法》和《黄金分割》的文本。
4.2 阿西莫夫的作品介绍资料。
4.3 与短文内容相关的数学原理和应用的资料。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5.1.1 第一周:阅读短文《倒推法》并进行相关讨论和练习。
5.1.2 第二周:阅读短文《黄金分割》并进行相关讨论和练习。
5.2 时间安排5.2.1 每篇短文的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5.2.2 每课时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续)6.1 课堂互动6.1.1 采用问题引导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开展课堂讨论。
八年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文章语言准确、严密、生动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道理。
分析文章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科学论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奥秘和奇迹。
科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帮助我们打开一扇扇未知的大门。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科学世界,去探索两篇充满智慧和趣味的短文。
(二)作者简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
他一生著述近 500 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代表作有《基地》系列、《机器人》系列等。
其作品以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想象奇特而备受读者喜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两篇短文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恐龙无处不有》文中提到“恐龙无处不有”,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它与恐龙的分布有什么关系?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请举例说明。
2、《被压扁的沙子》对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文中“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什么?它在证明恐龙灭绝的原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五)小组讨论,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你从这两篇短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阿西莫夫短文》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
《阿西莫夫短文》的优秀教案(优秀6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活跃学习气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依据。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20xx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
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
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一)明确目标1.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科学观点。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篇1 【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
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语言特点。
(特点: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较深奥的科学知识,但由于作者采取了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使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又《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的撞击。
通过这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懂得写作文章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
2、重在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
)【自读程序】1、初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画出应该掌握的词语,不会读的和不理解的词典解决;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同时,老师可相应地介绍作者和一些有关的恐龙及地理知识。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阿西莫夫及其作品《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2.2 课文内容:学习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1.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概念。
2.2.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通过自读、齐读和复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1.3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4.1.1 导入:介绍阿西莫夫及其作品《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4.1.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4.1.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1.4 写作训练:布置写作任务,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2 时间安排4.2.1 导入:5分钟4.2.2 阅读理解:15分钟4.2.3 讨论交流:15分钟4.2.4 写作训练:1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评价。
5.1.2 学生写作技巧的评价:通过写作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来进行。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科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高他们对科学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对科学作品的人文关怀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分别是《倒下的铅笔》和《黄金分割》。
这两篇文章都是科普作品,分别介绍了铅笔的物理特性和黄金分割的数学原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分析并概括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2)教学难点: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对科学作品的阅读经历,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期待。
(2)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共同解决问题。
(2)分组分析并概括课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进行小组分享。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写一篇关于科学作品的读后感。
2. 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科普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和合作等。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体现。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1.1 设计意图1.1.1 激发学生对科幻作品的兴趣1.1.2 引导学生理解科幻作品中的科学知识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二、知识点讲解2.1 文本内容分析2.1.1 解读文本的主题和寓意2.1.2 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点2.1.3 探讨文本中的科学概念和社会问题三、教学内容3.1 教学篇目3.1.1 《倒退的进化》3.1.2 《恐龙无处不在》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理解文本中的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4.1.2 掌握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4.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4.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文本4.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培养学生对科幻作品的兴趣和热爱4.3.2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4.3.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文本中的科学概念和社会问题的理解5.1.2 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5.1.3 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5.2 教学重点5.2.1 文本内容的分析和解读5.2.2 文本结构的理解和分析5.2.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教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PPT6.1.1 包含文本内容、结构分析、知识点讲解等6.1.2 配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6.1.3 方便学生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6.2 相关科幻作品推荐列表6.2.1 包含阿西莫夫其他作品以及其他科幻作家作品6.2.2 用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激发学生兴趣6.2.3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幻作品及其主题七、教学过程7.1 导入环节7.1.1 引导学生回顾科幻作品的阅读经历,分享感受7.1.2 简要介绍阿西莫夫及其作品7.1.3 抛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思考7.2 文本分析环节7.2.1 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主题和寓意7.2.2 针对文本中的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展开讨论7.2.3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7.3 文本解读环节7.3.1 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内容7.3.2 教师针对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7.3.3 学生通过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7.4 课堂互动环节7.4.1 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题解答7.4.2 教师点评并给予反馈7.4.3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八、板书设计8.1 文本主题8.1.1 板书文本主题,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8.1.2 配合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主题8.1.3 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8.2 文本结构8.2.1 板书文本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组织方式8.2.2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章节设置和线索发展8.2.3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九、作业设计9.1 阅读作业9.1.1 要求学生阅读阿西莫夫其他作品或其他科幻作品9.1.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9.1.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9.2 思考题作业9.2.1 针对文本内容设置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9.2.2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9.2.3 学生通过作业反馈学习效果,教师给予点评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反思10.1.1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10.1.2 教学目标和难点的达成情况10.1.3 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方向10.2 学生学习反馈10.2.1 学生对文本的喜爱程度和阅读体验10.2.2 学生对科幻作品的认知和理解10.2.3 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10.3 拓展延伸活动10.3.1 组织学生进行科幻作品朗读会或讨论会10.3.2 邀请科幻作家或相关专家进行讲座10.3.3 引导学生参与科幻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1 文本主题:《倒退的进化》和《恐龙无处不在》探讨了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主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师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师用)章节一: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
2. 激发学生对科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1. 阿西莫夫简介:生平、成就、作品特点。
2. 短文简介:《倒退到过去》和《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阿西莫夫,了解他的生平、成就和作品特点。
2. 简介两篇短文《倒退到过去》和《恐龙无处不在》。
3. 提问:学生们对阿西莫夫的作品有什么期待?章节二:阅读理解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阿西莫夫作品的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阅读短文《倒退到过去》。
2. 分析短文主题、情节、人物。
教学步骤:1. 学生自读短文《倒退到过去》。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
3. 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短文主题、情节、人物。
章节三:写作技巧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阿西莫夫作品的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运用写作技巧进行创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阿西莫夫作品的写作特点。
2. 学习并实践写作技巧。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阿西莫夫作品的写作特点。
2. 学生选取短文中的典型段落进行分析。
3.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章节四: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 提高学生对阿西莫夫作品的主题理解。
教学内容:1. 小组讨论短文《恐龙无处不在》的主题。
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教学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短文进行讨论。
2.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3.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教学目标:2. 激发学生对阿西莫夫作品的兴趣。
教学内容:2. 教师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步骤:2. 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 教师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六、课堂活动:科幻故事创意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培养学生的科幻思维。
教学内容:1. 学生根据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科幻故事。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幻文学作家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
2.学习分析和解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
3.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1.阅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机器人悖论》和《三大法则》。
2.准备一张展示阿西莫夫简介和相关背景知识的PPT。
3.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PPT展示阿西莫夫简介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阿西莫夫是一位著名的科幻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展开。
2. 分析《机器人悖论》•将《机器人悖论》的标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机器人悖论》可能的理解和解读。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解读和理解。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对《机器人悖论》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发他们对人工智能和伦理道德的思考。
3. 分析《三大法则》•将《三大法则》的标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
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课堂朗读:让学生自愿进行课堂朗读,让他们感受阿西莫夫的文笔和故事情节。
•分析讨论:与学生一起分析《三大法则》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哲学思考。
•课堂活动: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探讨并撰写一篇关于《三大法则》的分析和评论。
4. 总结和拓展•总结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强调阿西莫夫作品中的科学性和伦理道德问题。
•拓展阅读:鼓励学生继续阅读阿西莫夫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科幻文学视野。
四、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中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性和分析能力等方面。
2.课堂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撰写分析和评论的能力。
3.个人思考反馈:鼓励学生撰写一份个人思考和反馈,包括对阿西莫夫的作品的评价、对科幻文学的理解等。
五、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幻写作比赛,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较长的科幻故事,鼓励他们发挥科学想象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主题:阿西莫夫研究与创作技巧目标:通过阿西莫夫短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阿西莫夫的作品特点和写作技巧,并能运用这些技巧进行创作。
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阿西莫夫是谁以及他的作品对科幻文学的贡献,并与学生们分享一些阿西莫夫的书籍和短篇故事的名字。
2.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阿西莫夫的短文进行阅读和讨论,了解故事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然后,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发现。
3. 写作技巧探究(15分钟):基于学生们对阿西莫夫短文的讨论,引导他们分析阿西莫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例如,他的故事情节组织、人物塑造、逻辑推理等方面有何特点,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这些技巧如何影响了故事的阅读体验。
4. 创作实践(20分钟):让学生们选取一个阿西莫夫式的主题,并以阿西莫夫的写作技巧为灵感,展开创作。
鼓励学生们在他们的故事中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幻元素,并在故事情节中展示他们对阿西莫夫风格的理解。
5. 分享与反馈(10分钟):学生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提供反馈。
教师也可以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们改进他们的写作。
6. 总结回顾(5分钟):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强调阿西莫夫的研究对学生创作的价值,并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阿西莫夫的作品。
教学设计二:主题:《机器人学会四法则》的故事解读目标:通过解读《机器人学会四法则》中的短文,使学生了解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的主要观点和哲学思考,并能运用这些思考进行分析和创作。
步骤:1. 导入(5分钟):回顾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引导学生们回忆《机器人学会四法则》的主要内容和故事背景。
2. 故事阅读(15分钟):学生独立或分组阅读《机器人学会四法则》中的一篇短文,并思考故事和其中的哲学思考。
3. 分享与讨论(15分钟):学生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对故事的理解,并进行集体讨论。
引导学生探究短文中所呈现的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科技伦理等主题。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5(大全五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5(大全五篇)第一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5教学目标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o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教师:O制作课件。
《侏罗纪公园》片段、光碟《中国冰川》中大陆漂移示意图。
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恐龙无处不在》教学步骤激趣导入(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
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整体感知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ai2):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an2chu2):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e3zhou4):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u4):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研读探究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
(小组讨论)问题提得不正确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
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用心爱心专心明确: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
(2)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恐龙无处不在》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课文《被压扁的沙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对恐龙和地质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通过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文本。
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科学知识介绍、阅读指导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计时器。
4. 学习环境:安静、整洁、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的教室环境。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最新4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最新4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篇一一、课前准备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
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
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
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
(板书课题及作者名)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
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
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5篇
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解决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1.理解在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时,两篇文章却从不同角度说明问题、介绍相关知识的创作思路。
2.提取关键信息并按要求表达。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不建议做过多的形式上的花哨处理,建议引导学生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和科学精神。另外,这两篇短文在原文中编排在一起,内容上也有一定关联,说明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互相参照阅读。建议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通过圈点勾画静心读文,同时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关键处和难点教师要给予及时点拨。结束本课的课文学习后,教师可以适度给一些与此有关的现今的研究成果等,进行适度的扩展,目的还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实证的力量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_
任教教师:_________________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5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1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可以从书本、报刊、电脑等中查找,做好记录。
2. 教师可制作课件。
二、课堂学习
1.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引入“恐龙”这一话题。
1.了解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引导他们关注全球性问题并积极参与 国际合作与交流。同时,我们还应鼓 励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 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 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07
课程总结与反思
学生学习成果回顾
知识点掌握情况
学生对阿西莫夫短文的背景、主题、写作手法等 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
恐龙灭绝原因探讨
恐龙灭绝的地质背景
01
分析白垩纪末期的地质环境,包括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方
面。
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02
探讨小行星撞击、海平面变化、火山活动等多种因素对恐龙灭
绝的影响。
科学界对恐龙灭绝原因的争议
03
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争议,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未来的研
究方向。
科学方法在文本中的应用
设计更加有趣的教学活 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 学习效果。
感谢观看
THANKS
形象
阿西莫夫注重语言的形象性,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形象的比 喻,将科学现象和原理呈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形成清晰 的视觉印象。
写作手法借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 2 3
逻辑严密
阿西莫夫的科学短文逻辑严密,推理严谨,能够 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和探索科学问题。
条理清晰
他的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 紧密,使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他的思路进行阅读 和思考。
启发思维
阿西莫夫善于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读者的 思维,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读者能 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
作品展示
选取几篇学生仿写的阿西莫夫风格的科学短文进行展示,让学生欣赏和学习优秀 作品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初三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初三语⽂下册《阿西莫夫短⽂两篇》教学设计初三语⽂下册《阿西莫夫短⽂两篇》教学设计初三语⽂下册《阿西莫夫短⽂两篇》教学设计 ⼀、导⼊设计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类,⼈类的历史也不过⼏百万年。
在⼈类出现之前,曾有⼀种爬⾏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动物是什么呢?(学⽣答过之后,向学⽣展⽰⼏幅恐龙的图⽚,激起学⽣兴趣。
)然⽽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活了⼀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物史上最⼤的⼀个谜。
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阿西莫夫短⽂两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
⼆、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向⼤家简介⼀下作者呢?学⽣答过之后,教师⽤多媒体向学⽣显⽰: 阿西莫夫,他⼀⽣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写了⾄少400本书。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说》杂志⾄今在美国仍很畅销。
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 。
“阿迷” 们遍布全世界。
三、默读课⽂整体感知 多多媒体显⽰默读的⽅法: 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1、学⽣读完后,进⾏字词教学。
多媒体显⽰本课应积累的字词: 遗骸 蟾蜍 chán chú 褶皱 zhě zhòu 劫难 jié 追溯 sù 两栖 qī 鸟臀⽬ tún 遗骸:遗留下来的⾻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原意是逆流⽽上。
现常⽐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缝:神话中仙⼥穿的天⾐,不⽤针线制作,没有缝。
⽐喻事物没有⼀点破绽。
2、学⽣感知课⽂内容: 为活跃课堂⽓氛,这⼀教学环节采取⼩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显⽰抢答活动的规则: 活动规则: 1、以⼩组为单位,轻声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2、讨论成熟后,请推举⼀个代表举⼿回答。
3、最先举⼿者,请起⽴回答。
多媒体依次显⽰下列问题: 1、在南极及其他⼤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作者⾸先想到了什么?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3、⼤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⑶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2、能力目标:⑴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⑵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⑶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3、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
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1、辨音:遗骸褶皱劫难追溯2、释义:遗骸褶皱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⑴hái zhě nàn sù⑵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多媒体显示: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
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
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
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
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多媒体显示: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
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
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
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
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
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
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六、布置作业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人们常常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媚上欺下的人。
可是,真正的变色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
这不单是因为变色龙大多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其他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条变色龙就在你眼前不远,你也许还发现不了它哩!变色龙,顾名思义,它能变色,是爬行类动物蜥蜴的一种,俗称避役,属无毒动物。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的呢?在绿草丛里,它的体色呈绿色;在红花丛里,转眼之间,它的体色又变成了红色;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了黄色……很多人都好奇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原来,变色龙的体色随栖息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
它具有这种保护色,表明变色龙具有适应环境的自然保护功能。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
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
一旦周围的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让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身体上的颜色。
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
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在生物变色的启示下,人们开始研制人造变色物质。
例如我国生产了一种测温笔,它的彩色笔芯在不同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测温笔上附有某种颜色的“标志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