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学习的因素一-----------------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论述学与教的五要素

论述学与教的五要素

论述学与教的五要素。

【要点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个要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必须通过学生,各样教学手段才能发挥作用。

学生通过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所谓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比如,不同年龄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谓个体差异,包括曾经的知识积累、学习习惯与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学生的这两方面差异是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它们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他们是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必要因素。

尤其是学校教育,有着严谨完整的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教师的作用至为关键。

教师这一要素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些都是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问题。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通常指教科书。

课程的界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主要指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广义的课程是指由课程纲要、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狭义的课程概念。

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并且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当并且应该有一定的弹性。

教育心理学要研究这些以便为教学提供依据。

4.教学媒体: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来实现,如书本、实物、投影、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1.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相关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并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2.教学系统设计有什么不同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最初是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开始的,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教材、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等作产品来进行设计.(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多指课堂教学,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习者,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里所指的系统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比较复杂的教学系统,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

3.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当代学习理论分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在教学中采用小步子呈现教学信息,当学习者出现正确反应时应及时予以强化。

行为主义学派重视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外显行为与强化的思想,以及尊重学习者自定步调的个别化学习策略.认知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应该按照信息的心理加工顺序准备教学活动。

4.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建构主义所持的知识观是主观主义的,即人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主观建构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

建构主义关心加工结果,认为图式不但会影响信息加工的结果,而且会影响加工过程。

5.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

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学习理论试图解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内在规律如何、具体过程怎样、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等等。

古今中外,在对学习问题的研究中,由于心理学家的哲学基础不同,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众多流派。

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派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的先驱是格式塔学派。

几乎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的同时,在德国就出现了以韦特海墨为首的格式塔学派。

该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顿悟,当个体面临一个问题时,会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这会促使个体努力去解决问题以求得新平衡,而问题解决是在对问题情景有了整体把握,并对其内在实质有所顿悟后才实现的。

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被认知心理学所代替,认知学习理论得到快速发展。

其中,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等都有很大影响。

在环境与个体的关系上,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

环境中的各种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加工,取决于人的内部心理结构,是人根据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做出的选择。

浅析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对学习者的启示

浅析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对学习者的启示

外语外文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19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更加有效、更加快速构建英语知识学习体系。

语言累积与语言运用二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若是缺乏积累基础,即使展开一系列语言活动都无法获得预期效果。

首先,在英语改写方面。

英语改写实际上就是将已经阅读文章和内容通过自己语意、形式等来换方式写作,能够适当增加语法词汇。

考虑到原文人物角色并没有产生转变,英语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后,改写其中故事性比较强内容,其中文中的事例不会出现变化,主要是从文章语法、文章时态、文章人称等角度改写,为未来仿写以及提高学生语言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完成一篇或者是多篇阅读训练之后,可以结合阅读理解内已经掌握知识练习写作。

仿写时,需要对学生阅读知识进行再加工与再运用,通过大量阅读促使学生转移已经学过知识,在学生可理解范围内表达知识点,通过仿写能够学生有效理解和巩固阅读内知识,同时应用新的语句表达以及语法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再次,复写就是英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后,引导能够能够自主表达,同时根据个人对文章理解大致复述文章大意。

通过复写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理解以及记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最后,英语创作。

写作是学生英语创作过程,完成阅读后进行改写、仿写、复写,夯实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同时根据个人经验、已掌握词汇、语法等创作文章,内容可以跟自己有关、关于他人、写人或者是写物。

三、结语初中的英语阅读与写作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为了能够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英语教师需要有效掌握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间关系,采取更加有效方式为学生提供指导,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

语言能够将阅读与写作相关联,促使读者与作者之间更好对话。

初中阶段学生阅读量比较小,对整篇文章无法透彻理解,大多是一知半解,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速度比较缓慢。

由于知识储备不足促使写作内容不够充实,词语也较为平淡。

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累积英语词汇,丰富英语学习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深度。

请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影响你学习活动的因素例题

请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影响你学习活动的因素例题

请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影响你学习活动的因素例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主动获取信息、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和效率的因素很多,下面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作一些分析。

1.内因方面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

(1)智力因素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认识水平,是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教育影响的共同结果。

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条件,较高的智力水平为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但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并不是智力因素。

因为,在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决定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就是愿不愿学和会不会学了。

因此,国内外的教育家提出,如果在影响学习效果的三个要素: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之间排一下队的话,其顺序将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智力水平。

由此可见,智力在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2)非智力因素是个很大的概念,通常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各项心理素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绪、情感、意志、自我观念、性格特征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学习动机、稳定的情绪状态、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自我观念等。

比如,在学习态度的构成成分里,除了对学习意义与价值的正确理解外,学习兴趣占有重要的地位。

《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使学习者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这就是为什么要把“乐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的原因。

再如,自信心对学习者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亚伯拉罕·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要随时记得,你自己有成功的决心,比任何其他的事物都重要。

”成功的学生和失败的学生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自信的程度不同。

许多成绩较差的学生并不是不具备改变落后状态的能力,而是由于自信心不足,因而根本就不敢或不想去做任何努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1.

学习者特征分析1.
9、面临数学考试时你会感到?
A、心情放松
B、有一点紧张
C、非常紧张
D、不确定
10、试卷或作业发下来后何时订正呢?
A、从不订正
B、回家订正
C、老师讲评时
D、立即
11、关于复习你是怎样做的呢?
A、在平时、测验和考试前都不复习
B、老师强调要复习才会复习
C、平时不复习,测验和考试前会复习
D、在平时、测验和考试前都会认真复习
尊敬的同学:
您好,现在我们在做一个关于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与方法调查问卷 状况的调查。请不必有顾虑。请认真阅读问题和答案,以了解你们现在的学习实际学习态度与方法的情况,请您认真填写,从各选项中选择最适合你的一个选项,填写在每道题目后面的括号里。 非常感谢你配合我们的调查。
1、你认为学习最主要是为了什么?
2、测定学习风格的方法
(1)是观察法,即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观察来确定;
(2)是问卷法,即按照学习风格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个调查量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填写。
(3)是征答法,让学生自己来陈述自己的学习风格
四、学习者学习动机分析/p-073840149030.html
1、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有人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和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2、学习动机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一般来说,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律,动机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
A、做作业中遇到困难经常不能完成,也不会问同学、老师

影响语言学习策略的几种主要因素

影响语言学习策略的几种主要因素
影响语言学习策略的几种主要因素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个人因素语言因素学习因素教师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01
CHAPTER
个人因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对语言学习本身感兴趣,享受学习过程,如获得新知识、挑战自我等。
内部动机
由于外部因素如考试、工作、旅游等需要而学习语言,以实现特定目标。
外部动机
同时具有内部和外部动机,既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又因实际需要而学习。
混合动机
对语言学习充满热情,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挑战。
积极态度
消极态度
中立态度
对语言学习感到困难或无趣,缺乏兴趣和动力。
对语言学习没有特别的喜好或厌恶,处于一种中立状态。
03
02
01
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自我监督和评估学习进展。
自主学习
与其他学习者一起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学习,接受统一的教学安排。
如果社会对语言学习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那么学习者更可能选择与考试相关的学习策略,如应试技巧、记忆词汇等。
考试导向
不同文化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可能导致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方法。例如,某些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性,学习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独立学习、竞争性学习策略;而集体主义文化的学习者可能更注重合作学习和群体活动。
价值观差异
不同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可能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策略。例如,某些文化中口语交流比书面语更为重要,学习者可能更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而其他文化中可能更重视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者相应地会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
语言使用习惯
学习资源
社会提供的语言学习资源和环境对学习者选择学习策略有重要影响。例如,是否有丰富的语言学习材料、语言交流机会以及教育机构等资源,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选择。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概论

第一节 课程概论
(六)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校、家庭、社区越来越趋向于融合,
趋向于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课程变革再也不能固守学校课程 的疆域,而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和谐、互补、整合。
其实,当把课程理解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 合的时候,这里所谓的环境就远不止学校环境,还包括广阔的富 有教育意义的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蕴含着学校课程和校外 课程的整合。
课程内涵的上述变化,既意味着课程意识的深层变革,也在 某种意义上预示着课程变革实践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课程概论
总结之一: ——关于课程涵义的不同观点。 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
有明显的目的性、计划性与组织性。西方学者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来定义课程,如:
1. 课程即学习计划; 2. 课程是由学校组织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3. 课程即学生期望学习的内容; 4. 课程即教学程序,包括目的、内容及其组织。 5.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这些理解覆盖了课程的最基本的范畴,然而其缺陷也是显而易 见的。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片面、简单的。
第一节 课程概论
(五)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 无课程”并重
“空无课程”是美国著名美学教育家、课程论专家 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概念,被作为思考课程问题的 一个独特视角。那些被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过程中有 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艾斯纳称之 为“空无课程”。有些“空无课程”是学校和社会出于 某种需要而有意识排除的,也有些“空无课程”是由于 人们受习惯势力的影响未意识到其价值而导致的。
本章讲授内容
1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

重点是: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方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教育心理学大纲(莫雷)

教育心理学大纲(莫雷)

《教育心理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本课程《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的课程。

该课程对于学生正确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历史,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阐明学生学习的内在过程、特点及规律,探索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外部因素。

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2.基本要求1、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通过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构建传授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理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理,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和机制,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规范的学习以及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能;3、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在正确理解教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运用有关理论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4、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日后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培训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绩测验的命题能力、研究能力。

5、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6、了解教师等外部因素与学生学习的关系,了解这些外部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并能利用这些因素对学生施加有效的、积极的影响。

数学教育前沿之——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孔企平

数学教育前沿之——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孔企平

(三)学生成绩的评估结果:
计算题、应用题、开放题
(四)不同成绩的学生在学生参与变量上 的差异
六、讨论与建议
(一)学生参与内部结构之关系

① ② ③
情感参与与认知参与的关系密切 行为参与与心理投入关系相对疏理
情感参与与行为参与具有一定的关系,但关系不紧密 认知参与与行为参与的关系不紧密 对行为参与与心理投入关系的讨论
(一)相关研究
行为参与和心理投入的相关性 a. 认知参与的三个变量(深层次、浅层次和依赖的策略)与学生的 行为表现变量(专心和钻研) b. 浅层次的认知参与变量与时间变量具有正相关 c. 情感参与的变量从总体上说和行为参与变量的相关程度不高
认知参与与情感参与之间关系密切
乐趣感和成功感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深层次认知参与密切相关 厌倦感 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与浅层次策略密切相关
数学教育前沿——数学教学过程中的 学生参与
1、导论 2、文献回顾 3、研究方法设计 4、学生参与问卷的建立 5、研究结果 6、讨论与建议
辽师数学学院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非投入的现象 2.对学习结果的考察 (二)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三)本文的研究问题
1.
2.
3. 4.
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参与、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参与、行为 参与三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参与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特别是质化的学习结 果有何影响 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有什么特点
学生参与和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学生参与的风格和学生的学业成就有显著的联系,并对学生学习 的策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行为参与和心理投入的关系
行为参与的内涵:包括了听课、参与讨论、学生在课堂中的工作 表现和课外所花时间等 行为活动是学生心理投入的载体 两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又是相互区别的 因为心理投入必须是实质的参与,而行为参与可能是表面层次的

《护理教育学》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大全(一)

《护理教育学》试题库及参考答案大全(一)

《护理教育学》试题班级学号姓名分数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1. 护理教育2. 教育目的3. 课程结构4. 惩罚5. 教育评价6. 继续护理教育二、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 教育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属于 ( )A、理想教育B、慎独品质教育C、敬业品质教育D、诚实守信教育3. 编制护理教学目标时,确定教学目标在层次系统中的层次及类别,称为 ( )A、目标定位B、目标分解C、目标反馈D、目标表述4. 认为学习是一种建立刺激-反应的连接过程,是下列哪位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 ( )A、布鲁纳B、斯金纳C、桑代克D、罗杰斯5.一次考核确能测量到的知识及能力的程度,称为()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6.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护理专业教师的角色:()A、护理知识的传递者B、学生心理保健者C、人际关系的协调者D、学生生活的管理者7.护理院校中每一个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保证有效协作,称为:()A、系统化原则B、动态性原则C、整体效应原则D、最低岗位数原则8.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授给学生的课程称为 ( )A、核心课程B、显性课程C、隐性课程D、必修课程9. 美国护理学家班娜发现的护理临床技能的学习模式称为:()A、经验教学法B、带教制学习法C、学习过程阶梯模式D、“从生手到专家”模式10. 下列哪个记忆过程具有运作性()A、感觉记忆B、长期记忆C、短期记忆D、感觉登记三、多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5个正确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

每题2分,共12分)1. 教育的要素包括:( )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方法D、教育内容E、教育手段2. 下列哪些是人类的操作条件作用与学习行为:( )A、应答性行为B、惩罚性行为C、负性行为D、消退性行为E、操作性行为3.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标准包括:()A、人道性B、民主性C、合作性D、相容性E、教育性4. 美育的原则包括: ( )A、寓教于乐B、与实际生活相结合C、因材施教D、环境结合E、内环境熏陶5. 临床护理教学的具体方法包括:( )A、临床带教B、生产实习C、护理查房D、临床见习E、专题报告6. 课程编制的程序包括:( )A、指导阶段B、形成阶段C、反馈阶段D、评价阶段E、功能阶段二、单项选择题(请在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的答案,将题号写入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山西省太原市学校(幼儿园)《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教育真题

山西省太原市学校(幼儿园)《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教育真题

山西省太原市学校(幼儿园)《教育理论知识》教师教育真题《说明:本卷为历年及近期公务员(国考)考试真题》本卷共150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1. 调整阅读速度、复查、使用应试技巧等应归类于()。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精细加工策略【参考答案】B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表明,教师任职期间应接受()。

A、高等教育B、在职培训C、继续教育D、终身教育【参考答案】C3. 陈鹤琴制定的幼稚园教育内容包括()。

A、健康活动、社会活动、数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B、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C、健康活动、社会活动、数学活动、艺术活动、语言活动D、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参考答案】D4. 新课程改革中,学科课程目标均由下列哪些方面构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②德育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④能力目标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④⑤【参考答案】C5. 区分旧民主主义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根本标志是()。

A、服务的对象不同B、文化的内容不同C、文化的指导思想不同D、文化的形式不同【参考答案】C6. 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参考答案】C7.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 3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A、33B、22C、36D、34【参考答案】A8. 良心中最一般、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就是()。

A、特殊良心B、个人良心C、职业良心D、一般良心【参考答案】D9.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格塞尔B、杜威C、华生D、霍尔【参考答案】C11. 国家赔偿请求人在赔偿时效进行期间的哪段时间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效中止()。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及对策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及对策

近些年,学习焦虑作为外语学习中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受到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初中生普遍存在英语学习焦虑的情况,尽管焦虑感强弱存在差异;初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和改善策略两方面来进行探讨,能够为缓解初中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提供良好建议。

一方面,中国初中生在外语学习中焦虑表现得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过度的英语学习焦虑既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也会对学生之后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从初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和改善策略出发,希望能够在初中生英语学习焦虑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成因外语学习焦虑是学习者在外语课堂学习中产生的关于学习者的自我知觉、信念、感受和行为的一种情感情结。

英语学习焦虑在中国的初中生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英语学习抱有恐惧心理,不愿开口说英语,考试时易出现心跳加快、出汗等情况。

造成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因素有许多,主要从学生个人因素和外界因素两方面进行考虑,指出初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的主要成因。

(一)学生个人(1)学生学习习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个体的知识水平便会产生差异。

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则有助于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同学进行弥补。

而事实上,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差,依赖心理强,需要老师“喂着吃”,学习习惯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另外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产生影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我效能感,造成英语学习的焦虑。

(2)学生自尊在英语学习中,很多同学表示“会觉得别的同学英语说得比自己好”,消极地认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一般甚至太弱,很不满意自己的课堂表现,尽管他们中多数人英语成绩良好甚至优秀。

这表明中国的许多初中生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是很不自信的,他们倾向于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而且学生会不自觉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对比,当他们发现其他人英語成绩比自己高,英语发音比自己标准,就极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自尊受到打击。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15篇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15篇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15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生理与心理都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心育是各育的基础和中介,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位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预防性的教育,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中小同学们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不仅要重视培养青少年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基础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小培养同学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同学们的潜能,塑造同学们的健康人格,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未来人才的质量,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二、任务与重点1、面向三年级全体同学们,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同学们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以及学习、择业、交友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以努力提高全体同学们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这是基本任务和工作重点。

2、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同学们,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们,能够及时识别并转送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三、方式与途径1、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与学校德育和同学们管理工作紧密结合。

各处室、各科任老师尤其是政教处、班主任、政治教师,要有加强同学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校心理咨询辅导的理论与方法,同时也能自觉地使教学与德育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同学们心理素质的载体。

共青团、同学们会等同学们社团都应该为提高同学们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具体丰富的活动舞台,努力创设文明健康的校园氛围。

还应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争取家长和生区的配合,共同关心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同学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同学们的人格水平。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九章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设定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 习的方向和重点,从而增强学习
动机。
分阶段目标
将长期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让学 生逐步实现目标,提高学习动机。
目标难度适中
设定难度适中的目标,避免过于简 单或过于困难,以保持学生的学习 动机。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 自己能否完成某项任务 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 感高的学生更愿意接受 挑战,面对困难时更有
韧性。
目标定向
学生பைடு நூலகம்学习目标的看法 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如 果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 达成个人目标,如提高 成绩、获得认可等,则 更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学
习动机。
价值观
学生的价值观会影响其 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如 果学生认为学习符合其 个人价值观,如认为知 识能提高个人修养或对 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帮助 ,则更愿意投入学习。
动机的重要性
动机是学习行为发生的前提,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的内部力 量。
动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 效果,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往往 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动机是推动个体持续学习的关 键因素,能够促使个体不断探 索、挑战自我。
动机的类型
内部动机
由个体内在需求激发的 动机,如求知欲、兴趣
等。
外部动机
由外部因素激发的动机 ,如奖励、惩罚等。
外部因素
家庭环境
学校环境
社会文化因素
同伴关系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 生重要影响。家庭氛围、父母 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条件 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校的氛围、教学质量、师生 关系以及学校政策等都会影响 学生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校 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 高学习积极性。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试题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试题

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第一节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名称1.对外汉语教育的核心部分:2.对外汉语教育是学科下一个分支学科3.四对基本概念:按照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多语现象或双语:按照母语:外语:按照通常是来区分本族语:非本族语:目的语:4.从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情况来看,、和通常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和一般是“次要语言”。

5.广义地说,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关系是6.西方学者们还从有无的角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两个概念做了分工。

7.“第二语言”名解完整版P4上8.学科的名称是学科和的反映。

9.学科名称的讨论:①对外汉语教学(国内使用的正式名称,也是用的最多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写到:“对外汉语教学是指”。

实际上也包括对。

这一名称基本上体现了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简洁上口、符合汉语习惯。

局限:只突出了主要教学对象,未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科性质——。

②汉语教学(国际场合用的较多)“对外汉语教学”原本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字,明显带有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称述这一学科的色彩。

“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

海外同行有的叫“”(美国),有的叫“”(日本),也有的叫“”(东南亚)③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能涵盖第一语言以外的所有汉语教学)从学术上较精确地指称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该是“”(,TCSL)这一名称能统指以上各名称,但名称太长不上口。

④应用语言学(最早最普遍)英文名:,19世纪波兰语言学家提出。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是跟相对的概念。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则专指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

⑤外语教学法这是国外语言学界广泛使用的名称,我国外语教学界也长期使用,但这一名称不能表示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层次和它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⑥外语教育学,只是强调了和的层面。

⑦第二语言教学10.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和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只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教学的研究通常是以为对象;11.教育:从德智体美方面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活动。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教学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3、学习与教学过程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

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理论意义:a. 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b. 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 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影响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

影响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摘要]课堂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极大,它决定了教师能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及学生能否有学习的主动性与冒险精神。

本文论述了三种影响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及它们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因素课堂教学教师特征课堂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极大,它决定了教师能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及学生是否有学习的主动性与冒险精神。

作为影响所有课堂行为的第一环境要素——学校地位和学校声誉,对学生和教师的自尊心定位起了关键的作用,也意味着学校能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手段和教学空间,既它决定了学生能否认真上课、能否取得好的成绩、能否遵守纪律、能否与他人共处等等。

也决定了教师能否认真备课、能否加强对学生管理、是否关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个性特征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1.教师的特征根据福勒(Fuller)的研究,任何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经过三种主要的顾虑心态:从顾虑自身到顾虑内容再到顾虑学生的过程。

新教师或上新课的老教师最初顾虑诸如—学生喜欢我吗?我能够控制课堂吗?这种自身影响力的顾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到新教师。

此时的教师的教学重心放在对所教内容的简单机械执行、树立课堂权威及讨好学生上,追求学生的合作使要使得课堂表现出宽松的一面,追求控制课堂管理使之表现权威的一面,这样一种矛盾的课堂氛围,学生会难以适应。

而当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熟悉之后,他们所顾虑的问题转化为—采用这些材料教学最有效吗?有没有足够的时间把所选的内容讲完?在这个时段内,教师习惯于选择有难度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讲解,呈现的问题和难度会超过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营造一种压力过大的课堂氛围。

在最终的阶段,他们教学经验更加丰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后,作为教学效率很高的教师,他们的关注重点便转移到了学生身上,他们更常顾虑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吗?他们能够应用其学过的内容吗?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学习有难度的学生身上,更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地坦诚所面临的问题,也更热衷于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问题,由于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充分了解,对教学过程的娴熟,达到最高教学境界的教师能够得心应手地营造的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选修--教育学20.4.9

选修--教育学20.4.9

单项选择题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2 分)A.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B.生产劳动C.社会实践D.教育参考答案:A2、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2 分)A.班级授课制B.个别教学C.道尔顿制D.分组教学制参考答案:A3、我国考试开始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2 分)A.科举制B.世袭制C.察举制和征辟制D.举荐制参考答案:C4、下面哪位教育学家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2 分)A.洛克B.卢梭C.蒙台梭利D.裴斯泰洛奇参考答案:A5、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小组中有明确的分工,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方式的学习属于(2 分)A.自主学习B.探究式学习C.合作学习D.分组学习参考答案:C6、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2 分)A.布鲁纳B.桑代克C.卢梭D.皮亚杰参考答案:A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2 分)A.赫尔巴特B.斯金纳参考答案:C8、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是(2 分)A.卢梭《爱弥儿》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C.赫尔巴特《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D.福禄培尔《人的教育》参考答案:C9、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2 分)A.校长B.教师C.班主任D.学生参考答案:D10、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属于(2 分)A.练习法B.讨论法C.实验法D.演示法参考答案:D多项选择题11、桑代克把练习律分为两个次律(3 分)A.反应律B.应用律C.失用律D.效果律E.过程律参考答案:BC12、教师的职后教育主要形式有(3 分)A.教师进修B.短期培训C.入职培训D.年度培训E.岗前培训参考答案:AB13、讲授法具体可分为(3 分)A.讲述B.讲解C.讲理D.讲情E.讲演参考答案:ABE14、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有(3 分)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E.学年考试安排参考答案:BCD15、学制的基本类型(3 分)A.单轨制B.双轨制C.三轨制D.四轨制E.分支制参考答案:ABE16、探究式学习的特征(3 分)A.综合性B.复杂性C.问题性D.过程性E.开放性参考答案:CDE17、国家课程标准的主要结构(3 分)A.前言B.课程目标C.内容标准D.实施建议E.术语解释参考答案:ABCDE18、奥苏贝尔提出的三种同化方式(3 分)A.同步学习B.主动学习C.下位学习D.上位学习E.并列学习参考答案:CDE19、义务教育的特点(3 分)A.公平性B.法制性C.强迫性D.普及性E.免费性参考答案:CDE20、现代选修课的蓬勃发展,主要的基本依据是(3 分)A.社会需要B.文化背景的差异C.儿童发展需要的不同D.知识经验增长的无限性21、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可以将课程划分为(3 分)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核心课程D.综合课程E.研究性课程参考答案:ABCD判断题22、“暗示教学”模式的理论之一是人与环境的关系(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情境学习(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24、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25、考试的差异程度是指考试结果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程度(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26、讲授法亦叫问答法(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27、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28、根据出题者能否提供固定客观的答案,可将考题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29、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2 分)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3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影响学习的因素一-----------------一、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的主要非智力因素有需要、动机、态度、目标期望、归因、态度与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习得性无力感等(如图5-3)。

图5-3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活动模型图5-3显示出非智力因素影响学生学习的规律。

当环境中的内外刺激引发学习者的各种需要时,学习者会根据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对这些需要作出评判,确定哪些重要、哪些具有实现的可能、哪些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

当断定某种需要有价值、可以实现且符合自己追求的目标时,这种需要便转化为动机,推动学习行为发生;同时,学习者还会对学习行为的结果产生某种预期,产生目标期望。

目标期望产生后,不仅能反过来促进需要向动机转化,而且指引行为的方向。

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影响需要向动机转化的重要变量,而且还会对目标行为进行调节,使其不偏离目标价值。

动机驱使行为,而目标则启动行为,行为最终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目标达成或没有达成。

目标如果达成,行为成功,产生需要满足后的满足感。

满足感产生后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层次较高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增强,原有的需要继续得到强化,行为持续进行;另一种是当层次较低的需要满足后,兴奋性消失,原有的需要弱化和新的需要出现,原有的行为停止或被新的行为所取代。

同理,目标若没有达成,行为失败,出现挫折感。

无论行为成功还是失败,学习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

对成功给予积极归因的产生自我效能感,对失败给予消极归因的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自我效能感使人对今后自己的行为产生积极的态度,习得性无力感则使人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消极态度,不管是自我效能感还是习得性无力感,两者都会对自己今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上述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有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认真、紧张、主动、顽强、投入的心理状态。

学生若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就会表现出认知活跃、情绪兴奋和意志努力,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其主要外在指标就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态、情绪倾向和意志(毅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当前学习任务的意识状态、集中与指向;情绪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包括对学习任务的评价、兴趣、爱好等;意志是面对困难时,能否顽强坚持下去的心理品质与特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上述三个方面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水平作出分析与判断。

讨论栏他们为什么学业不良?阅读下列学业不良学生的种种表现,请利用本章的知识分析、讨论:学业不良学生的成因是什么?对学业不良学生应该采取什么矫正方案与具体措施?⏹学业不良学生往往表现为: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需动脑的习题,思维有惰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和不善于逻辑思维等。

⏹在教室里学业不良学生往往表现为:不专心听讲,不发言,想入非非,答非所问,心神不宁,字迹潦草,拒绝合作,乱写乱画,见异思迁,难以安下心来听讲,情绪忽冷忽热,躲避教师眼神,眼高手低,不懂装懂,对实验和观察不感兴趣,动辄离座。

⏹在家里学业不良学生往往表现为:讨厌上学,常以身体欠佳逃避上学;伏案读书时间短促,读书不能专心致志,常常边玩边学;作息无规则,书桌杂乱不堪,不想翻开书本;对功课不闻不问,无学习计划,看电视或玩游戏入迷,不想把发还的考卷给家长看。

(一)学习需要与学习动机1.学习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它反映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如人的生存对生理条件的依赖表现为饥、渴、休息、睡眠、性欲等欲求;人的发展对社会条件的依赖表现为归属、认可、人际交往、爱、成就、社会名望、自尊、求知、探索等的企盼和追求。

学习需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就是这种需要在学生身上的主观体验,表现为好奇、兴趣、爱好、学习的理想和信念等。

正是这种对学习对象的好奇、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爱好,以及对学习的理想和信念构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驱动力。

也可以说,学习需要是使学生产生某种学习、维持某种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力,简称为学习驱力。

但是,仅有学习需要还不足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只有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之后,学习行为才会产生。

2.学习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并维持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产生动机有两个基本条件:内驱力和诱因。

内驱力是由有机体需要所驱动的一种内部推动力。

内驱力引起行为反应,行为导致需要的满足。

诱因是指满足有机体需要的外在对象,包括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使有机体趋向、接近的行为目标是积极(正)诱因,如饥饿时的食物、社交时的称赞;使有机体回避、远离的行为目标是消极(负)诱因,如给人带来痛苦的电击、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批评。

有机体通过对诱因(目标)的趋向和回避而使需要得以满足。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一种内在过程。

也就是说,无论是学生产生某种学习行为还是调整、维持或停止某种学习行为,都是学习动机作用的结果。

一个学生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得以体现。

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一致的。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

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

学习优秀生的学习动机不但内容较广,而且水平较高,他们既有近期的具体目标,又有远期目标,两种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取得好成绩;优良的成绩又强化了原有的学习动机,成为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进取。

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内容较窄,水平较低,往往只有近期目标,或者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两种目标的脱节造成学习成绩不良;不良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原有学习动机削弱或消退,出现厌学或自暴自弃等现象。

动机强度和学习效率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关,但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对于难度适中的学习课题,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佳,学习效率最高。

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下降。

可见,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会降低学习效率。

这是因为,在过分强烈的动机状态下,焦虑水平也过高。

在焦虑状态下,个体的注意力和知觉范围变得过分狭窄,思维效率降低,因此,正常的学习活动受到限制,学习效率下降。

对于容易或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

对于比较复杂或困难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动机强度。

3.学习动机的结构分析学习动机的动力因素由三种要素构成,即推力、拉力和压力。

推力源于学习需要,源于学生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求知欲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拉力来自外部学习对象对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接近这一事物,由此引发他的学习行为。

如能引起学生好奇的意外事件、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爱好的学习情景、符合学生学习理想的学位和社会地位等都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拉力。

压力是对学生的某种外在要求,与其学习需要无直接相关但却威胁着学生的自尊、好胜以及安全等其他的需要,因此这种要求是学生必须遵循和服从的。

如学校中的测验和竞赛、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以及学生面临的社会现实都可以成为压力。

推力产生于学生自身,是学生的学习愿望。

拉力产生于对象的吸引,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期待。

压力产生于某种外在的威胁,导致一定的学习焦虑。

压力可以变成动力,也可以变成阻力。

如果压力适度且尽量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诱因产生联系,就会成为学习的动力;如果压力过大且让学生看不到其中的意义和希望,则会变成学习的阻力,甚至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反感。

因此,压力作为外部的影响力,不能单独起作用,它要么转变为对学生的吸引力,要么转变为学生自身的学习愿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就是说压力必须转化为推力或拉力才能成为对学习行为起作用的动力因素,否则这种压力就会成为对学习行为起阻碍作用的因素。

4.学习动机的种类对教育者来说,要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类型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就动机种类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在某种竞争环境中,个人总是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力求取得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人们的成就动机是不同的,有些人从早到晚都劲头十足,另一些人则得过且过,没有雄心壮志。

奥苏伯尔认为,在学校情境中,促使学生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内在推动力量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这种内驱力是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逐渐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

学生对于某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后天获得的,有赖于特定的成功的学习经验。

它以求知为目标,以获得知识为满足,属于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学生通过显示自己的能力或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它使学生把学习行为指向当前学校学习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指向未来的成就和地位。

这种内驱力不是关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的内驱力又称交往内驱力,指学生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的内驱力也是一种外部动机,它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在小学时期,学生附属的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教师和家长的期望,并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赞许,得到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

阅读栏阿特金森的研究根据动机心理学家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研究,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力求成功的动机是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是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

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在力求成功者的动机中,力求成功的成分比避免失败的成分多一些;在避免失败者的动机中,避免失败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多一些。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些难度的任务,且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