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讲义教案汇总
(完整)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讲义教案汇总,推荐文档
力的相互作用一、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位移。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科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叫力的图示。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这时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3.重力,重心(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作用于物体的重心。
(2)测量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需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弹力,胡克定律(1)弹力的产生:物体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2)常见弹力的方向:(3)弹力的大小——胡可定律:内容: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表达式:F=kx ,k 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 ,k 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5.静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
大小:(1)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关,满足0≤F≤F max;(2)最大静摩擦力F max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6.滑动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大小:(1)滑动摩擦力:F=μF N;(2)动摩擦因数μ取决于接触面材料及粗糙程度,F N为正压力。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7.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1)遵循规律:力的合成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即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重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公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教学难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重力的产生原因和作用。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重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重力的概念:结合地球的吸引力,解释重力的定义。
3.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讲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或实例,让学生观察重力与质量的变化规律。
5. 讲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介绍重力加速度的定义和特点。
6.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有关重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总结重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思考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是否能熟练运用重力计算公式。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重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是否能积极参与,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反馈,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2. 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将重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后作业的难度,以保证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弹力、摩擦力)(自制教案)
力的相互作用(重力、弹力、摩擦力)(一)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4)力的三要素分别是:方向、大小、作用点。
(5)力的图示:在图中必须明确2、力学中的分类(1)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等。
(2)按效果分类:压力、支持力、拉力、向心力等。
3、常见的三种力(3)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4弹力方向的判断(1)根据物体的形变方向判断: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形变的那个物体上。
判断弹力有无及其方法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例题1、下列关于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施力物体同时一定也是受力物体B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C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平衡力D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2、下列关于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B 、物体的质量与所受的重力成正比C 、物体的质量是恒定的,物体重力时变化的D 、物体的质量和重力都是恒定的3、如图所示A 、B 、C 三个物体质量相同,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受到三个大小相同的作用力F ,当他们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 A 、ABC 所受摩擦力相同B 、A 受到的摩擦力最大C 、B 受到的摩擦力最大D 、C 受到的摩擦力最大4、如图所示,C 是水平地面,A 、B 是两个长方形物块,F 作用在物块B 上,物块A 和B 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 、C 间的动摩擦因数μ2可能是( ) A 、μ1≠O, μ2=0B 、μ1≠O, μ2≠0C 、μ1=O, μ2≠0D 、μ1=O, μ2=05、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光滑球放在地面光滑的质量为M 的三角劈与竖直挡板之间,在水平方向对三角劈施加作用力F ,可使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或恰使小球自由下落,则关于事假的水平力的大小和方向描述正确的有( )A 、小球处于静止时,应施加水平向左的力F ,且大小为mgB 、小球处于静止时,应施加水平向左的力F ,且大小为mgtan θC 、小球恰好自由下落时,应施加水平向右的力F ,且大小为MgtanθD 、小球恰好自由下落时,应施加水平向右的力F ,且大小为Mgcot θ6、如图所示中的球和棒均光滑,试分析它们受到的弹力。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相互作用教案、讲义
高三物理相互作用【知识点】1、常见的三种力:重力、弹力、摩擦力①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
弹力弹力方向轻绳的弹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弹簧两端的弹力F=kx 沿弹簧而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面(或点)与面(或点)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受力物体杆的弹力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静摩擦滑动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弹力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弹力③两物体有相对运动大小①静摩擦力为被动力,与正压力无关,满足0《f静《f max②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f=μN方向跟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跟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重点近似理解为:f max>f滑=μN2、受力分析步骤:先重力,后弹力、摩擦力,最后才考察其它力(如电场力、磁场力)【典例精析】1、如图所示,将两相同的木块a、b置于粗糙的水平地面上,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两侧用细绳系于墙壁。
开始时a、b均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两细绳均有拉力,a所受摩擦力f a≠0,b所受摩擦力f b=0.现将右侧细绳剪断,则剪断瞬间()A、f a大小不变B、f a方向改变C、f b仍然为零D、f b方向向右2、如图所示,轻质暗黄连接A、B两物体,A放在水平地面上,B的上端通过细线挂在天花板上,已知A的重力为8N,B的重力为6N、弹簧的弹力为4N。
则地面受到的压力大小和细绳受到的拉力大小可能是()A、18N和10NB、4N和10NC、12N和2ND、14N和2N3、如图所示,小车上固定着一根完成α角的轻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球,是分析下列情况下杆对球的弹力大小和方向。
①小车静止②小车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运动4、长直木板的上表面的一端放有一木块,如图所示,木板由水平位置缓慢向上转动(即木板与地面的夹角α增大),另一端不动,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f随角度α的变化图像是下列选项图中的()5、如图所示,物体A、B在力F的作用下一起以相同的速度沿F方向匀速运动,关于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图中物体A均受到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同B、甲、乙两图中物体A均受到摩擦力,且方向均与F相反C、甲、乙两图中物体A均不受摩擦力D、甲图中物体A不受摩擦力,乙图中物体A受摩擦力,方向与F相同6、L型木板P(上表面光滑)放在固定斜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与置于木板上的滑块Q相连,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全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解析:画力的图示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选定标度.(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选定的标度和力的大小画.线段上加刻度,如图甲所示从O点竖直向上画一段(3)在线段终点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为了简便也可以照图乙那样不画物体,而用质点来表示物体,画出力F的图示.学生活动:做例题中物体受力的图示,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水平较差师: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生:根据物体的拉力和物体的重力平衡,拉力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上,绳子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重心的位置,两条直线的交点来确定薄木板的重心.师:很好,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大家分组进行实验,同时,也可以现象了,这里面包括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支持这种说例1,一定既是受力物体,也是施力物体例图3三、重力和重心的特点例3关于重力和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当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重力会减小图4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师:在这个例子中,倾斜的墙面对小球有没有弹力的作用呢:墙和小球之间好像应该有弹力.:不好判断,因为二者虽然接触但是它们的形变情况从图中观察不: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是接触,充分条件是挤压产生形变.在上图建议做法:选择器材:从弹簧组中选择一只弹簧(实验桌上有的钩码各一盒,选择50g的钩码质量比较小,容易调节,另外增加一个不会损坏弹簧首先将实验装置调整妥当距离是否合适,标尺面与弹簧上的指针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是否便于读数一、弹力的产生例1例2图7支持力、压力的方向都要与接触面垂直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物体所受弹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见解析图分别画出图8甲、乙中小球、丙中杆的受力示意图.用细绳挂在光滑的墙壁上,乙中小球用细绳拴着静止在桌角上,例3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端,挂一重为4 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3 cm,则弹簧原长为多少?劲度系数为多图9放着三个质量和直径均相同的光滑图10由实验测得某弹簧所受弹力F和弹簧的长度L图11师:用弹簧测力计轻图3一、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例1例例例4图7图8例1图1.2个例2图2例图3时,木块不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多大?木块静止,根据二力平衡,竖直方向上的静摩擦力等于重力,,与压力大小无关.木块沿墙面下滑时,木块与墙壁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例图4为研究对象,它受到重力、B对它的压力、地面支持力和地面图5 .各容器的侧壁对钢球均无弹力作用静摩擦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如图6所示是工厂传输货物的装置,物体在皮带的带动下,以速度v沿直线匀速向右运动,物体图6B.2个图7方木板、白纸、弹簧秤90°角的同学图3 .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关系图4两个等大的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利用其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图5 图6=120°,则合力大小等于分力大小(如图6所示)..共点力: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一、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例1例2图7点引两条有向线段OC和OD,夹角为的长度都是3个单位长度,例3图8.两绳对日光灯拉力的合力大小为G.两绳的拉力和重力不是共点力且都与竖直方向成45°F2=22G,C图9B.50 3 ND.100 3 N30 N,方向水平向与分力F1的夹由题图可知,D项中手臂受力是B项中的2倍,肯定不是最小,排除,得到F=2cos最大,F最小..知道平行四边形教学难点生:可以看到薄木片被压弯,这一个效果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生:是由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引起的,它产生了一个使物体向下压的效果.师:我们能不能把木片竖直放置而使物体静止呢?如果不能,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它静止?当然不能,应该用一个绳子拉住物体才能使它静止.。
高中物理《力的相互作用》讲义教案汇总
力的相互作用一、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位移。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科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叫力的图示。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这时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3. 重力,重心(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于物体的重心。
(2)测量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需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 弹力,胡克定律(1)弹力的产生:物体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2)常见弹力的方向:(3)弹力的大小——胡可定律:内容: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表达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5. 静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
有关。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6.滑动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大小:(1)滑动摩擦力:F=μF N;(2)动摩擦因数μ取决于接触面材料及粗糙程度,F N为正压力。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7.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1)遵循规律:力的合成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即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合成: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大小均不变,它们之间的夹角为θ,其合力大小为F合,当夹角θ变化时,合力的取值范围是丨F1-F2丨≤F合≤ F1+F2。
人教版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分析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是矢量,会做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分类方法,弄清力的作用效果。
4.知道重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及位置的确定方法。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1.力的概念,图示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3.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一、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①物质性:一个力联系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受力物体受到力的同时也是施加力的物体。
即产生的作用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③同时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④矢量性:力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因此即使力的大小相同,产生的效果也可能不同,所以说一个力一定要指明其方向。
例1: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力不可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B 、物体竖直上抛时受到上冲力的作用C 、一个力的发生必定涉及两个物体D 、可以只有施力物体而没有受力物体例2: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打乙一拳,乙感到疼,而甲未感觉疼,说明甲对乙施加了力,而乙对甲未施加力B 、“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C 、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不需要与铁钉接触,说明力可以脱离物体而存在D 、足球离开脚后,施力物体不再是脚。
例3:有关力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打乙一拳,乙感到疼,而甲未感觉疼,说明甲对乙施加了力,而乙对甲未施加力B 、甲打了乙一拳,所以先有甲对乙的作用力在先,再由乙对甲的反作用C 、马拉车向前走,则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D 、物体的重力没有施力物体2.力的作用效果①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速度⎪⎩⎪⎨⎧≠→⎪⎭⎪⎬⎫0a v v 大小和方向都变方向变,大小不变大小变,方向不变②使物体发生形变。
高三物理教案:力(相互作用)
高三物理教案:力(相互作用)江苏省特级教师戴儒京高考大纲第2章知识点高考大纲要求相互作用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和分解共点力的平衡ⅠⅠⅠⅡⅡ知识点力(常见的力、力的合成与分解)1)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m/s2 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 弹力胡克定律F=k 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 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动摩擦因数 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 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 m为最大静摩擦力5.万有引力F=Gm1m2/r2 G=6.67×10-11N·m2/kg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6.静电力F=KQ1Q2/r2K=9.0×109N·m2/C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7.电场力F=E q E:场强N/C q:电量C 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8.安培力F=B I 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 F=B I L ,B//L时: F=09.洛仑兹力f=qVB sinθ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 f=qVB , V//B时: f=0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
(3)f 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 m≈μN (4)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 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 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5)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的合成与分解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 同向: F =F 1+F 2 反向:F =F 1-F 2 (F 1>F 2)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 12+F 22+2F 1F 2cosα)1/2 F 1⊥F 2时: F=(F 12+F 22)1/23.合力大小范围 |F 1-F 2|≤F≤|F 1+F 2|4.力的正交分解F x =Fcos β F y =Fsin β β为合力与x 轴之间的夹角tgβ=F y /F 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高中物理 第三章《相互作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⒈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力的类别⒋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6.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过程和方法】⒈通过研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⒉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⒊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的物体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研自然的兴趣,知道物理与生活的关系,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力、重力、重心的概念。
力的图示和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重心概念的深入理解教具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教学过程新课准备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后答:物体速度(大小、方向)发生变化学生看书P54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学生看书P后举例。
54【思考】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要想使物体发生形变有哪些方法?其它物体对它作用。
新课教学1.力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物体受力是相互的,受力物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力是物体产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2)力的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N测量:测力计(3)力是矢量(结合实例分析)【想一想】怎样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加速直线运动?(4)力的图示与示意图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例】木块浮于水面先定力的单位标度——再画出力指向的方向——最后画出。
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思考】苹果从树上由静止下落是受到什么力作用?2.重力(1)重力: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第三单元 《相互作用的力》整体教学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课程标准】1.2.1 认识重力、弹力与摩擦力。
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知道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现象,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1.2.2 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
能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一、单元教材概述新教材第一章、第二章学习的是关于运动学的知识,不涉及发生各种运动的原因。
本章学习的是关于力的知识,并研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各力间的相互关系,开始建立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间的关系,本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启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3.1 重力与弹力》、《3.2 摩擦力》,这是物体受到的基本性质力,为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受力分析提前做好准备。
第二部分:《3.3 牛顿第三定律》讲述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为解决共点力平衡为题的受力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理论知识。
第三部分:《3.4 力的合成与分解》要求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算,为后续的共点力平衡的学习提供工具。
第四部分:《3.5 共点力的平衡》是本章的重难点,学生在学习共点力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思维方法,为下一章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带来帮助,有利于学生形成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的观念。
【注意事项】1.强化了胡克定律的教学过程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实验,了解胡克定律”,“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被列为高中物理学生的必做实验,是新教材必考的12个实验之一。
新教材中以“实验”栏目,全面陈述了探究胡克定律的实验过程,并让学生自主获得实验数据,制作弹簧弹力和伸长量关系的F-x图像,发现并概括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定量关系,形成胡克定律的结论,学生需要对本实验高度关注。
2.牛顿第三定律——为受力分析奠定基础牛顿第三定律在新教材中教学提前,出现在摩擦力之后,有利于加速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理解,为共点力的分析奠定了知识基础。
牛顿第三定律的结论,学生在初中都已知晓,但具体实践情境中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认识,又存在不少误区。
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
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关于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5篇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反映出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人教版高三物理教案相互作用(篇1)一、设计实验让学生阐述自己进行实验的初步构想。
①器材。
②电路。
③操作。
对学生的实验方法提出异议,促使学生思索实验的改进。
锁定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
学生按照学案的过程,补充实验器材,画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异议,讨论实验的改进方案,并修正器材、电路图、操作方法。
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
二、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困难学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实验数据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要让学生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传授学生控制变量法。
三、分析论证传授学生观察数据的方法,投影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找到问题的答案,最终得到结论。
学生根据教师投影出的问题观察数据,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四、评估交流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教师引领回答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问题。
学生小组内讨论。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经验。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扩展记录表格,让学生补充。
投影一道与生活有关的题目。
学生补充表格。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
这个练习很简单,但能使学生沿着前面的思维惯性走下去,强化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
这一道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欧姆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学生归纳。
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回顾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doc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I) 摘要:本教案旨在为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提供一份详尽的章末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摩擦力等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一、教学目标理解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
理解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共点力平衡的判定和计算。
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中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理解与应用。
共点力平衡条件下的动态分析。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和静摩擦力的计算。
四、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定义、性质、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矢量性质、平行四边形法则、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共点力平衡: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条件的应用、三力平衡的特殊情况。
摩擦力:摩擦力的分类、产生条件、计算方法、影响因素。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对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系统讲授。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知:系统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平衡、摩擦力等知识点。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总结本章重点内容,强调易错点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准备下一章的学习内容,预习新课。
八、教学反思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是否到位。
学生在解决共点力平衡问题时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平衡条件。
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是否熟练。
九、结语通过对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系统学习和总结,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共点力平衡条件以及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
相互作用高中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形式和实际应用;3. 了解平衡和不平衡力的概念;4. 熟练运用相互作用定律解题。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概念和实际应用;2. 平衡和不平衡力的辨识;3. 相互作用定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1. 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理解;2. 相互作用定律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关于力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力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 引出相互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 介绍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包括接触力和距离力;2. 讲解牛顿第三定律,引导学生理解“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3. 解释平衡与不平衡力的区别,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条件。
三、案例分析1.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其中的相互作用;2.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
四、小组探讨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解决一些力的相互作用问题;2.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总结反思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2. 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相互作用的理解,检验学习效果。
六、课堂练习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 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
教学资源:1. 课堂教学PPT;2. 相互作用相关案例分析;3. 牛顿第三定律实验器材。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其物理思维能力,但也需要注意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和难点,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物理必修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课件教案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相互吸引的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 只是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弱。(距离 增大到2倍,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1/4) 常见的重力是万有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的表现
2.电磁相互作用—— 1)电荷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 种电荷相互吸引。 2)磁体之间存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 磁极相互吸引 3)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极间的相互 作用,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所以 称为电磁相互作用。
再见!
A、物体只有在地面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所受的重力小于物体在
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在
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
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练习3、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直接测量
注意: 联系G与g随纬度、高度的变化
熟了的苹果向地面下落. 衣服上的水落到地面上.
3、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说明: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物 体的几何中心
2)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跟质量分布及 物体形状都有关
3)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之外
思考: 质量均匀分布、不规则薄板的重心位置如何
导入新课
设问:1.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 2.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 3.物体发生形变的含义是什么? 4.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要想使 物体发生形变有哪些方法?
高中物理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共5篇)
高中物理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共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 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超重与失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1.通过相关的视频结合生活实例引出学习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以及下楼过程和状态,再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老师提问:生活中我们用弹簧秤等工具测量重力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学生分析讨论:测量重力的原理,引入视重的概念视重:重物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支持物对重物的支持力。
2、超重、失重的概念学生活动:观看电梯从1楼到6楼的视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电梯上升经历的运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超重失重的概念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3、超重、失重的条件学生活动:观看电梯从6楼到1楼的视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电梯下降经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条件超重,F>G,加速度向上,速度方向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超重状态:向上加速或者向下减速失重,F1(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重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变大了B、物体向上运动一定处于超重状态C、物体向下减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D、物理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出于失重状态(2)、一质量为40kg的小孩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教案
主题:相互作用
目标:学生理解相互作用的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相互作用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相互作用在我们周围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引力:讲解引力的概念和定律,以及引力的计算公式。
举例说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2. 电磁力:介绍电磁力的概念和表达式,讲解静电力和磁力的作用原理,以及电磁感应和库仑定律。
3. 核力:简单介绍核力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核力在原子核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有关相互作用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相互作用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四、问题讨论(10分钟)
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应用练习(10分钟)
布置相互作用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下继续学习和巩固相互作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相互作用的定义和分类,掌握相互作用的概念和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相互作用一、基础知识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
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位移。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科学上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各个要素,这种表示方法叫做叫力的图示。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只关心力的方向,而不太关心力的大小和作用点。
这时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这样的图叫做力的示意图。
3. 重力,重心(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于物体的重心。
(2)测量重力时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时需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4. 弹力,胡克定律(1)弹力的产生:物体直接接触,有弹性形变。
(2)常见弹力的方向:(3)弹力的大小——胡可定律:内容:弹簧发生形变时,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表达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
5. 静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
大小:(1)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关,满足 0≤F≤F max;(2)最大静摩擦力F max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6.滑动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产生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
大小:(1)滑动摩擦力:F=μF N;(2)动摩擦因数μ取决于接触面材料及粗糙程度,F N为正压力。
方向:沿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作用点: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
7. 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1)遵循规律:力的合成遵循矢量运算法则,即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合成: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大小均不变,它们之间的夹角为θ,其合力大小为F合,当夹角θ变化时,合力的取值范围是丨F1-F2丨≤F合≤ F1+F2。
力的分解:(1)遵循规律: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分解原则:分解某个力时,一般要根据这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分力的方法。
(4)分解步骤:①选取合适的方向建立坐标系,②将不在坐标轴上的力沿坐标轴方向分解,③分别算出x轴和y轴方向上所受的合力,合力等于在该方向上所有力的代数和,④求出合力的大小,⑤求出合力与x轴方向夹角。
8. 共点力的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共点力平衡: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使F合=0。
(3)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一对平衡力。
(4)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通过平移可构成封闭三角形。
(5)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在多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些力的有向线段通过平移可构成封闭多边形。
二、常规题型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 “风吹草动”,草受到了力,但没有施力物体,说明没有施力物体的力也是存在的B. 网球运动员用力击球,网球受力后飞出,网球受力的施力物体是人C. 每个力都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D. 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练习1.关于力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B)A. 力的作用离不开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B. 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可能有力的作用C.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总是成对出现的D. 没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照样可以存在例2.如图中各球均处于静止状态,(a)(b)接触面光滑,(c)中木块匀速向上运动,试画出(a)(b)中小球和(c)中木块的受力示意图.(要求注明力的符号)练习1. 对以下物体受力分析:小结:重力一定有,弹力看四周,分析摩擦力,不忘电磁浮。
例3.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B )A.一个挂在绳子上静止的物体,它受到的重力就是它对绳子的拉力B. 在地面上的同一地点,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就越大C. 重力不存在反作用力D. 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作用练习1.关于重力,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C)A. 物体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面B. 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某物体受到的重力相同C. 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下D. 重力的方向总与支持重物的支持面相垂直练习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 用细线将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物体的重心一定在悬线所在的直线上B. 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故重心一定在物体上C. 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代数和一定为零D. 弹力和摩擦力可以找到施力物体,重力则没有施力物体练习3.一个质量为60kg的人,在地球表面受到的重力为 600 N。
如果此人在g′=g/6的月球上,他受到的重力是 100 N。
(g=10m/s2)例4.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到了在发生弹性形变时,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下列说法中能反映正确的探究结果的是( A)A. 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B. 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伸长量成反比C. 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伸长量的平方成正比D. 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伸长量无关练习1.一弹簧的两端各用10N的外力向外拉伸,弹簧伸长了6cm,现将其中的一端固定于墙上,另一端用5N的外力来拉伸它,则弹簧的伸长量应为(C)A. 0.75cmB. 1.5cmC. 3cmD. 6cm练习2.如图所示,两只同样的弹簧测力计外壳重0.1N(其他部件重力不计),甲“正挂”,乙“倒挂”,在乙的下方挂上0.2N的砝码,则甲、乙弹簧秤的读数分别为(B)A. 0.2N,0.3NB. 0.3N,0.2NC. 0.3N,0.3ND. 0.4N,0.3N练习3.在弹性限度内,一个原长为20cm的轻质弹簧,受到50N的拉力时,总长度为22cm,试求:(1)弹簧的劲度系数.(2)当弹簧总长度为19cm时,弹簧的弹力大小.(1)根据胡克定律得:F=k x,解得:k=F1/(L1-L0)=2500N/m(2)当弹簧总长度为19cm时,根据胡克定律得F2=k (L0-L2)=25N例5.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有一货物,货物受的重力G=1000N.某人用F=180N的水平力拉货物,没有拉动.则货物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是(B)A. 0B. 180NC. 820ND. 1000N练习1.如图所示,一小孩用80N的水平力推置于地面上重为200N的木箱,木箱不动;当小孩用100N的水平力推木箱,木箱恰好能被推动;当木箱被推动之后,小孩只要用9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沿地面匀速前进,以下是对上述过程作出的计算和判断,其中正确的是(AB)A. 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5B. 木箱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小为100NC. 木箱与地面间的摩擦力大小始终为80ND. 木箱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00N练习2.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做“拔河”游戏.两人分别用伸平的手掌托起长凳的一端,保持凳子水平,然后各自向两侧拖拉.若凳子下表面各处的粗糙程度相同,两位同学手掌粗糙程度也相同,在乙端的凳面上放有四块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A. 由于甲端比较轻,甲容易将凳子拉向自己B. 由于乙端比较重,凳子和手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乙可以将凳子拉向自己C. 谁用的力气大就可以将凳子拉向自己D. 拔河过程中乙的手和凳子之间不会有相对滑动,甲的手可以和凳子间有相对滑动,也可以没有相对滑动例6.质量为1kg的物体置于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从t=0开始,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v0向右滑行的同时,受到一个水平向左、大小恒为F0=1N的作用力.假设取向右为正方向,取g=10m/s2,则能正确反映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是下图中的(D)A BC D练习1.关于滑动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 只有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B.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一定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C.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D. 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时,一定受到弹力练习2.装修工人在搬运材料时将其从水平台面上拖出,如图所示,则在匀加速拖出过程中(D)A. 材料与平台之间的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摩擦力逐渐减小B. 材料与平台之间的相对速度逐渐增大,摩擦力逐渐增大C. 平台对材料的支持力逐渐减小,摩擦力逐渐减小D. 材料与平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变,支持力也不变,因而工人拉力也不变练习3.如图所示,将小砝码置于桌面上的薄纸板上,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将纸板迅速抽出,砝码的移动很小,几乎观察不到,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惯性演示实验. 若砝码和纸板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重力加速度为g .(1)当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时,求纸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2)要使纸板相对砝码运动,求所需拉力的大小;(3)本实验中,m 1=0.5kg ,m 2=0.1kg ,μ=0.2,砝码与纸板左端的距离d=0.1m ,取g=10m/s 2.若砝码移动的距离超过l=0.002m ,人眼就能感知.为确保实验成功,纸板所需的拉力至少多大?(1)砝码和桌面对纸板的摩擦力分别为f 1=μm 1g ,f 2=μ(m 1+m 2)g纸板所受摩擦力的大小f=f 1+f 2=μ(2m 1+m 2)g(2)设砝码的加速度为a1,纸板的加速度为a2,则有:f 1=m 1a 1 F-f 1-f 2=m 2a 2发生相对运动需要a 2>a 1 解得F >2μ(m 1+m 2)g(3)纸板抽出前砝码运动的距离x 1=12a 1t 12,纸板运动距离d+x 1=12a 2t 12 纸板抽出后砝码运动的距离x 2=12a 3t 22,L=x 1+x 2 由题意知a 1=a 3,a 1t 1=a 3t 2 代入数据联立的F=22.4N例7-1.如图所示的水平面上,橡皮绳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两根弹簧,连接点P 在F1、F2和F3三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B )A. F1>F2>F3B. F3>F1>F2C. F2>F3>F1D. F3>F2>F1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F 1=F 3cos30°=32F 3 F 2=F 3sin30°=12F 3 练习1.杂技表演的安全网如图(a )所示,网绳的结构为正方形格子,O 、a 、b 、c 、d …等为网绳的结点,安全网水平张紧后,若质量为m 的运动员从高处落下,并停止在O 点上.该处下凹至最低点时,网绳dOe ,bOg 均为120° 张角,如图(b )所示,此时O 点周围每根网绳承受的张力大小为( A )A. 12mgB. 32mg C.2mgD.mg因每根绳的合力应为12F ;而绳受力后成120度角,作出平行四边形可知,由几何关系可知:当合力为12F 时,两分力也为12F ;故每根绳承受的压力大小为12F ; 运动员处于平衡状态,故安全网受到的压力为F=mg ,故每根网绳承受的张力大小为12mg练习2.如图所示,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相同圆柱体固定在同一水平高度处,一轻绳套在两圆柱体上,轻绳下端悬挂一重物,绳和圆柱体之间的摩擦忽略不计.现增加轻绳长度,而其他条件保持不变,则( BD )A. 轻绳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合力将变大B. 轻绳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合力将不变C. 轻绳的张力将变大D. 轻绳的张力将变小AB 、对重物受力分析可知,左右两根绳对重物的合力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轻绳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合力不变,所以A 错误,B 正确;CD 、以重物和绳子整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受力情况:重力、圆柱体A 对绳子的作用力F A ,圆柱体B 对绳子的作用力F B ,根据对称性可知,F A =F B ,由平衡条件可得2F A cos α=G ,α是圆柱体对绳子的作用力与竖直方向夹角,G 是物体的重力.绳越长时,α越小,cos α越大,则F A 越小.所以绳越长时,轻绳的张力将变小,所以C错误,D正确.故选BD练习3.如图所示,某人静躺在椅子上,椅子的靠背与水平面之间有固定倾斜角θ.若此人所受重力为G,则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为( A )A. GB. GsinθC. GcosθD. Gtanθ例7-2.小东在体育课上做单杠练习时,两臂伸直,双手平行握住单杠,之后逐渐增加双手间距,此过程中手臂上的拉力变化情况为( B )A. 逐渐变小B. 逐渐变大C. 先变大后变小D. 先变小后变大练习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固定有一竖直挡板,重为G的光滑小球静止时对斜面的压力为N,小球的重力按照产生的作用效果可分解为(A)A. 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水平方向的分力,且N=GcosθB. 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水平方向的分力,且N=GcosθC. 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且N=GcosθD. 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平行于斜面的分力,且N=Gcosθ三力平衡,组成封闭直角三角形,N为斜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