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合集下载

苏州2010年各区市GDP

苏州2010年各区市GDP

1、工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5月正式启动,行政区域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5.49万人。

2010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0.1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0.2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738.19亿美元,其中出口343.19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2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670元。

2010年,园区环金鸡湖金融商贸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等重要板块建设加快推进,全市90%的银行分行落户园区,环球188等地标工程竣工,总投资30亿美元的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获国家批准,国内规模最大的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母基金(国创母基金)落户园区。

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

2、高新区苏州高新区(虎丘区)行政区域面积22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3.57万人。

下辖浒墅关、东渚、通安3镇,狮山、枫桥、横塘、镇湖4个街道办事处和苏州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苏州科技城、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0.13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7.1亿元,工业总产值210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4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339.91亿美元。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6%。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成功引进一批光伏产业项目,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制造业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7.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3%。

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苏州高新区综合保税区。

3、吴中区吴中区位于苏州南部,全区陆地面积742平方公里,拥有太湖水域面积145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0.04万人。

吴中区是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的诞生地,拥有东山雕花楼、光福核雕等吴文化物质、非物质遗产各上百项。

2010年,吴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2.3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0.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9元。

江苏苏州木渎镇总体规划.pdf

江苏苏州木渎镇总体规划.pdf

78000
76000
74000
72000
70000
68000
66000 户籍人口
1999 73045
2000 73134
2001 73190
2002 74319
2003 75947
2004 77158
2005 78301
2006 80114
2007 82860
2008 84159
增长总体平稳,近期略有加快 1994-2008年,年均增长27.7‰,2005-2008年,年均增长29.5‰。
在木渎镇就业 的暂住人口, 127508, 52%
工作在木渎镇以外区域的暂住人口就业分布
其他区域 10% 横泾 2% 胥口 3%
苏州工业园区 10%
苏州高新区 75%
13
人口分析
暂住人口分析
从业构成:以务工为主
暂住人口从业构成以从事第二产业为 主,占70%
暂住人口从业构成
其他(含待业、无业) 17%
西金天姑尧灵香翠花白同胥下 跨山平苏峰岩溪坊苑塔春江塘 塘 1118553352321 1107840043358 6118909824464 909
表: 各村(社区)私房出租户(7472户)
图: 集宿区
暂住地点
私房出租屋
集中住宿
集宿区
其中
建筑工地
其它住地
总计
人数(人)
152513
23783
21895
区域
工业用地 (公顷)
吴越溪中中心城区、997.52
郭巷街道 横泾街道 香山街道 光福镇 金庭镇 东山镇 木渎镇 胥口镇 临湖镇 甪直镇
木渎
25
中心城区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1.总体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前汇报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龙头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区域空间发展趋势推断
生态绿心,区域中轴, 江海两带,产业斑块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前汇报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天堂”

86版总规——以保护为主题的“假山假水,城中园”; 96版总规——以发展为主题的“真山真水,园中城”; 本版总规——以促进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为主题的“青山清水,新 天堂”。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前汇报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人才辈出--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缺乏 兼容并蓄--创造性缺乏 天人合一--城市快速扩张对自然造成破坏 诗意栖居--不再是适宜居住的城市,诗意从何谈起?
苏州传统人文特质退色
“新、智、容、精、宜、雅”等苏州的传统人文特质退色。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前汇报
苏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苏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 2005.5
市区
常熟
张家港

2024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设计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4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设计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2024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建筑设计题库附答案(典型题)单选题(共45题)1、我国政府提出的人类住区发展行动计划(1996~2010),其2010年的目标是( )。

A.城镇每户有一处住宅,人均使用面积16㎡B.城镇每户有一处使用功能基本齐全的住宅,人均使用面积20㎡C.城镇每户有一处使用功能基本齐全的住宅,基本达到人均一间住房D.城镇每户有一处住宅,并有较好的居住环境【答案】 C2、下列哪位设计师最擅长在室内设计中运用木材?( )A.阿尔瓦·阿尔托B.维克托·霍尔塔C.汉斯·霍莱茵D.理查德·迈耶【答案】 A3、在城市总体布局中下列哪项不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规划要求?()A.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主要用地B.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C.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D.城市设施经济合理【答案】 D4、某人防工程的二等人员掩蔽所,掩蔽总人数为1800人,男女掩蔽人数比例为1:1,根据《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的规定,其男女厕所设置便桶的最少数量分别为( )。

A.18厕位,23厕位B.20厕位,25厕位C.23厕位,25厕位D.25厕位,25厕位【答案】 A5、下列可采用二级防水的空间是()。

A.汽车库B.变配电室C.人防指挥部D.自行车库种植顶板【答案】 A6、居住区绿地率的概念是:( )A.居住小区用地范围内公共使用的绿地的总和占居住用地的比率(%)B.居住区用地面积与居住区内小块集中绿地面积之比(%)C.城区范围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D.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答案】 D7、在一般混合结构住宅中,层高每降低100mm,造价可降低( )。

A.1%~3%B.5%~10%C.10%~12%D.12%~15%【答案】 A8、展览馆下列哪种空间组合易产生人流流线交叉?()A.串联式B.串联兼通道式C.放射式D.综合大厅式【答案】 C9、对下述赖特设计的建筑按年代的先后排序()。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简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圳市规划国土局从一九九三年起组织进行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历时三年多,经市委、市政府、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经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并通过公开展示向广大市民征询意见和建议,于一九九六年底完成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成果的编制工作。

目前,该规划已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审查通过,并上报建设部、国务院审批,该规划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图集、专题报告四部分的内容。

按照《城市规划法》,经国务院批准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将成为法定文件贯彻实施。

从此深圳市城市规划进入一个领导支持、公众参与、人人知法守法的新时代。

回顾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领导、科技人员,对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方面不断认识,不断调整,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工作名符其实地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龙头,在创造世人瞩目的深圳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辉煌副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和卓越的贡献。

制订规划的过程纲要阶段1993年6月,市政府决定对《深圳市经济特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1994年4月,《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纲要》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获原则通过。

1994年7月,市第六次城市规划委员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1995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原则通过《纲要》,并呈报省政府审议。

1995年11月,市政府邀请国内外规划专家举行了“深圳市城市规划咨询会”,对《纲要》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要求将总体规划尽快从“纲要”阶段转入“成果”阶段。

成果阶段1996年2月,开始进行总体规划成果阶段的全面编制工作,到6月底完成了28个专题研究报告和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初稿)和图则。

1996年6月10日,总体规划成果分别提交市人大、政协、政府各部门和各区政府讨论,并组织了公开展览征询市民意见。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保护原则和方法论述
01
保护优先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 方针,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 保护。
整体性原则
02
03
可持续性原则
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 整体性保护,维护历史风貌的完 整性和原真性。
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 重其可持续发展和活化利用,实 现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
传承和弘扬苏州特色文化
加强与周边城市的智能交通合作,实现区域交通 协同管理和优化。
05
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与均等化
Chapter
教育设施布局优化
均衡布局
根据人口密度和区域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幼儿 园等教育设施的分布,确保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提升质量
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学校硬件和软件水平, 提升教育质量。
多元特色
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教育机构,满足 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
与度。
THANKS
感谢观看
完善交通体系
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体 系,提升城市交通运行 效率和便捷度。
强化生态空间保护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 强生态空间保护和修复 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理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优先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贯彻生态优先原则,保护生态环境 和自然资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 和幸福感。
完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
在新城和副中心建设中,注重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 高城市运行效率。
产业园区布局调整
产业园区整合提升
对现有产业园区进行整合提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聚度和 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
在产业园区布局调整中,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引导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机构等创新资源集聚。

苏州总体规划

苏州总体规划

苏城总体规划总体规划1.城市性质: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发展目标: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现代化,经济繁荣、文教科技发达、人民生活富裕、道德风尚良好,城镇体系与城市布局合理,职能完善。

苏州中心城城市设施水平达到基本现代化,古城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发扬,成为与国际经济接轨,高度开放,经济发达,国际上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3.城市规划区范围:面积2014.7平方公里(包括吴县市的市区、太湖度假区、及东山、西山、镇湖、太湖、渡村、望亭、通安、东渚、光福、胥口、浦庄、横泾、东桥、黄埭、渭塘、湘城、木渎、越溪、藏书、郭巷、车坊、甪直、黄桥、蠡口、陆慕、北桥、太平、阳澄湖28个镇;吴江市的同里、屯村2个镇;昆山市的周庄、锦溪、巴城、正仪、南港5个镇)。

4.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为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0万人。

2005年149.1万,其中吴县市区13.5人。

远期为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0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

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

远期为186.9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5.总体布局:城市布局结构形态采用“组团式”布局,由城市组团,山脉、河湖、大块绿地组成完整的自然空间。

各组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相互间以干道相串联,形成整体的组团分明、多中心、开敞的布局形态。

6、城市道路网规划道路系统的主骨架是井字形快速路加三环的道路系统。

古城内保持原有路、河格局,严格限制道路拓宽。

古城区我印象中的苏州,除了古色古香的街坊,精巧雅致的园林,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风韵,而苏州的城市规划也同样令我惊喜。

在古城区,站在六七层的“高楼”上,就可以“一览众‘楼’小”了。

我了解到,古城区的建筑是限高的,最高建筑不能超过24米。

建设部关于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年)的批复-建规[1999]233号

建设部关于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年)的批复-建规[1999]233号

建设部关于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年)的批复正文:---------------------------------------------------------------------------------------------------------------------------------------------------- 建设部关于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年)的批复(建规[1999]23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要求审批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的请示》(浙政发(1998)5号)收悉。

修订后的《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原则同意,现批复如下:一、你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规划》的实施要与你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相关政策相结合,积极引导和推动合理有序的城市化,增强城市功能,完善城镇体系,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要在国家城市发展方针的指导下,针对你省城镇发展的实际状况,按照《规划》提出的“强化省域中心城市功能,扶植、培育和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提高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水平”的省域城市化和城镇发展方针,进一步增强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充分发挥沿海平原地区城镇的枢纽作用,带动内陆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沿海地区、浙赣铁路和金温铁路沿线以及浙西和浙南山地丘陵等内陆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城镇空间发展基本思路,根据各自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城镇,逐步形成各类城镇功能明确、分布合理、发展协调的省域城镇体系。

三、要重视小城镇发展建设。

要依据《规划》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引导,抓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建设,推动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的合理集聚;完善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避免一哄而起,严格控制沿公路两侧的开发建设。

国务院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1986]81号

国务院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1986]81号

国务院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正文:---------------------------------------------------------------------------------------------------------------------------------------------------- 国务院关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1986]81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原则同意你省报来的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现批复如下: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

建城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古代格局基本保存,城内较集中地保存着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和大量文物古迹、古建筑。

今后的发展建设,要在保护好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努力把苏州市逐步建成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在规划的实施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要严格控制市区人口规模。

到本世纪末,市区人口控制在七十万人以内,其中城区人口,应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在二十五万人左右。

二、苏州市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要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安排,形成合理的业布局和城镇体系。

市区要逐步凋整经济结构,积极发展为人民生活和旅游事业服务各种产业,保护和发展具有传统特色的丝绸、刺绣等产品。

古城内严禁再新建或扩建厂,也不宜新建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要逐步迁出。

三、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正确处理保护古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在进行城市的须建设时,既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又要继承并发扬我国建筑艺术特点,保护好传统城市格局和水乡风貌。

古城内与传统风貌极不协调的建筑物,要根据条件逐步加以妥善处理;对原有的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根据财力的可能,逐步进行必要的改造和改善新建筑要严格执行建筑高度的控制规定。

四、新区建设要着重解决科学教育事业、信息交流、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居住等方面的需要,并可适当发展一些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工业。

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背景苏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传统风貌、历史文脉尤存。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要求,特别是通过近几年古城街坊改造的实践,迫切需要在宏观上有控制、在微观上有指导的规划,以促进古城的保护更新建设。

为此,苏州市政府委托有关部门编制了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主要内容一、在总体原则指导下,依据各个街坊的不同情况,采取了相应不同的规划重点和方法。

古城控规按照道路、河道等自然地物划分为54个街坊,并分街坊进行了规划编制。

古城控规突出了保护的基本原则,对总体规划中已划定为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地区的街坊按历史街区和传统风貌地区要求编制规划,其它街坊中则依据具体情况,确定需要保护的历史地段。

古城控规贯彻了保护与有机更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完善古城的职能,发挥古城的活力。

街坊中现有工业企业原则上根据“三个三分之一”和“退二进三”的方针进行调整,合理调整土地使用功能。

居住街坊遵循“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造”的方针,保持街坊原有的格局、空间形态。

二、注重保护、重新的现状调查与分析搞好古城控规,细致深入的调查是工作的基础。

对每栋建筑的调查、评判,按以下四方面进行:建筑质量:分Ⅰ、Ⅱ、Ⅲ、Ⅳ四类;建筑风貌:分Ⅰ、Ⅱ、Ⅲ、Ⅳ四类;建筑年代:分古代、近代、50-70年代、70年代后四类;建筑高度:分1-2层、3层、4-5层、6层以上四类。

在编制古城控规中,编制了“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评析表”,以建筑风貌、质量、层数三个因子综合确定每栋建筑的保护、保留、改善、整饰和更新的类别。

三、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的综合评定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综合评定是根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和层数等因子综合确定建筑的保护、保留、改善、更新和整饰的类别。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苏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苏府[2002]55号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苏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苏府[2002]55号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苏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2.04.18施行日期2002.07.01文号苏府[2002]55号主题类别村镇建设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正文:---------------------------------------------------------------------------------------------------------------------------------------------------- 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苏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苏府[2002]55号)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现将《苏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2年4月18日苏州市城乡规划管理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包括城市、建制镇、村庄)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苏州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规划管理应体现为经济建设服务、统一规划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实施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

第三条市、县级市、镇、村庄编制和实施规划,进行规划管理,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苏州市规划委员会是全市规划工作的领导机构,决定全市城乡建设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战略,协调、决策市域范围内的重大规划事项。

苏州市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苏州城乡建设发展战略和重大规划决策前的咨询。

苏州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乡规划工作。

各区的规划管理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负责实施。

县级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工作。

第五条城镇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镇区、近郊区及行政区域内因城镇建设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1.1 天然环境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

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

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

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

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

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

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着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

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着称。

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

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997-2010年)

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土地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基础上,对《1986—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修订,制定《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各类用地矛盾集中的时期。

这一时期,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以保护耕地和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为重点,确定全国土地利用的目标、方针,协调各类用地矛盾,提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用途管制的政策意见,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纲要》编制的原则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纲要》以1996年为基期,2010年为规划期,并展望到2030年。

《纲要》的内容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澳门。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面临的形势(略)二、规划目标和方针(一)土地利用规划目标1997年到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的总目标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显著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具体目标是:1、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

2000年,耕地总面积保持在12933万公顷(19.40亿亩)以上;2010年,耕地总面积保持在12801万公顷(19.20亿亩)以上,其中基本农田面积10856万公顷(16.28亿亩)以上,占现有耕地总面积的83.5%以上。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规定:“为了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依据《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规定,国务院指定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华北)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东北)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华东)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华中)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86个城市(华南和华西)
备注:加粗城市为副省级市,下划线城市为历史上的直辖市。

苏州市最新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最新城市总体规划
•2
苏州的城市演变过程
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 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 湖,北临长江。 苏州最初是春秋吴国的都城。吴国的兴 起始于商末泰伯、仲雍南来的开发,至寿梦时期,开始在 苏州建立临时都城。苏州城的发展特点之一是位于吴文化 中心地带,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其二,苏州城市的城址中 心历经2500年来未曾改变过。其三,苏州城在唐中叶以前 长期以来只是“江东一都会”,随着经济中心南移,很快 便成为了封建王朝府库依仗之地。其四,近代苏州的衰落 有历史原因,也有城市定位的原因。其五,今天苏州发展 非常快,在中国很少有城市既有这么长的历史,又有这么 快的发展速度。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明确了保护的范围。即古城区、7个古镇和11个古村及历史文化环境 。
古城区保护面积为22.63平方公里,包括一城、二线、三片,即古城、山塘线和上塘线,虎 丘片、留园片和寒山片。
传统街区保护:保护范围为5个历史文化街区,它们是平江、拙政园、怡园、阊门和山塘, 总面积为323公顷;38个历史地段总面积为73公顷,主要保护具有文物价值的遗址、古建筑、 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3个传统风貌地区总面积为116公顷,包括盘门地区、 观前地区和十全街地区3处,主要保护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7个古镇是:甪直、周庄、同里和木渎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和东山、金庭(西 山)和光福3个 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特色小镇级四苏州主城区北部发展规划四苏州主城区北部发展规划城市北部平相组团发展规划城市北部平相组团发展规划近中期启动平江组团建设后十年北拓建设相城组团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北部平相组团建城市北部平相组团建设设北部平相组团发展战略北部平相组团发展战略近中期结合苏州老火车站的建设启近中期结合苏州老火车站的建设启动平江组团的建设疏解老城人口动平江组团的建设疏解老城人口并控制相城组团用地为城市远期发展并控制相城组团用地为城市远期发展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解读《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昨天,省建设厅组织12位国内著名专家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进行了专门论证。

专家们认为《规划》体现了节约资源、集约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规定。

由于《规划》对苏州的现在和未来都具有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因此,现把《规划》作一解读,让读者对《规划》有个基本了解。

中心城区面积599.2平方公里《规划》对苏州城市作了四个层次划分。

即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古城地区。

其中,市域面积为8488平方公里,包括市区和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和吴江5个县级市。

城市规划区面积为2597平方公里,包括苏州市区(沧浪、平江、金阊、吴中、相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以及昆山市的巴城、张浦、锦溪、周庄镇;吴江市的松陵镇、同里镇、横扇镇部分地区(仅包括原菀坪镇,下同);常熟市的辛庄镇部分地区(不包括原练塘镇,下同)。

中心城区面积为599.2平方公里,包括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工业园区部分地区(中新合作区、唯亭镇沪宁高速公路以南地区、胜浦镇、娄葑镇新华路以北地区);虎丘区部分地区(枫桥街道、狮山街道、横塘街道、浒关新区、浒墅关镇通浒路以南地区);吴中区部分地区(苏苑街道、龙西街道、长桥街道、郭巷街道和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苏州绕城高速公路以北地区,越溪街道、木渎镇、(不包括原藏书镇);相城区部分地区(相城经济开发区、元和街道、黄桥街道、太平街道太阳路以南,苏嘉杭高速公路以西地区。

古城地区面积为22.63平方公里。

常熟、昆山、张家港、吴江跃升大城市根据《规划》,到2010年时,全市市域总人口为98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690万人;2020年时市域总人口为110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城镇人口为880万人。

同时,到2020年时,全市将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四个城市规模等级。

其中特大城市1个,即苏州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为360万人;大城市4个,即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吴江市,城市人口规模都在65万人至70万人左右;中等城市1个,即太仓市,城市人口规模为40万至45万人;小城镇49个。

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

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公示《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以下简称“《总设》”)以《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的“青山、清水、新天堂”总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现状建设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城市整体结构,提出各系统、各片区建设的具体策略和控制要求,为下位规划和详细设计的细节落实提供指导。

规划设计范围为苏州市中心城区,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380平方公里。

《总设》采用实证分析、公众参与的工作方法,体现“老百姓是城市的真正设计者”的基本思想。

规划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包括空间句法、社会学调查、行为学调查、社区调查、GIS三维分析等;规划广泛进行公众调查与参与式设计,包括老苏州人、新苏州人、旅游者、政府各部门、各区行政主体、新闻媒体、专家学者等。

1.总策略:和合强心、融通健体和合强心:实施和合战略,协调各区发展,建立多中心体系。

重点推进高新区与老城(主要是金阊区)沿大运河两侧的功能整合,建成服务苏州主城的市级中心;同步推进吴中围绕塘湾和东吴塔的副中心建设。

以两心建设为主导,启动大运河两侧休闲服务带建设。

融通健体:完善结构,沟通功能、交通、景观系统和网络,打破相互分割与孤立的状态,促进各外围区片与内部老城、古城的融合。

通过边界、通道、开敞空间等系统建设引导,以及结合空间、实体与功能的片区建设引导,强化整体结构和片区特色。

2.重要要素控制与引导结构与形态:《总设》确立“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该结构涵盖了苏州主要的功能轴带、开敞空间、功能载体和景观结构,并以交通、功能、景观等系统,将各片区整合其中。

强化中心:构筑市级中心(城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分片中心(包括各分片与专业中心)和居住区中心为主体的三级城市综合服务中心体系,并明确各中心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主要策略。

弥合边界:对城乡边界、片区边界、社区边界分别提出引导策略,通过边界结合部的功能、道路、风貌建设协调,弥合城市空间,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实施评价XX农业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ΟΟ六年三月目录引言 (1)1. 评价区域简况 (1)2. 评价地目地 (1)3. 评价地内容 (2)3.1 规划实施情况评价 (3)3.2 规划实施效益评价 (3)4. 技术路线 (4)一、《1997规划》回顾 (6)1. 《1997规划》编制时背景回顾 (6)2. 《1997规划》实施期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回顾 (6)3. 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回顾 (8)4. 《1997规划》确定地目标及措施 (9)4.1 《1997规划》确定地土地利用总目标 (9)4.2 《1997规划》确定地主要指标及时序安排 (9)4.3 《1997规划》主要措施 (10)二、《1997规划》地实施情况评价 (12)1. 规划指标实施情况评价 (12)1.1 耕地保护目标地实施情况评价 (12)1.2 建设用地控制目标实施情况评价 (15)1.3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指标实施情况评价 (19)1.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目标实施情况 (20)2. 土地利用布局实施情况评价 (21)2.1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实施情况 (22)2.2 省级重点建设工程用地布局实施情况 (24)2.3 城市土地利用布局实施情况 (25)3. 规划管理措施实施情况评价 (26)3.1 年度计划管理制度地执行情况 (26)3.2 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情况 (27)3.3 土地整理开发复垦措施地落实情况 (28)3.4 对违规事件地查处情况 (29)三、《1997规划》总体效益评价 (31)1. 《1997规划》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31)1.1 规划实施与粮食安全 (31)1.2 规划实施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32)1.3 规划实施与土地管理制度完善 (33)2 《1997规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34)2.1 规划实施与建设用地保障 (34)2.2 规划实施与土地产出效益提高 (35)2.3 规划实施与土地资产升值 (36)2.4 规划实施与经济成本控制 (37)3. 《1997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 (38)3.1 规划实施与人居环境改善 (38)3.2 规划实施与生态资源保护 (38)3.3 规划实施与环境整治 (39)四、规划编制与实施中地问题与反思 (40)1. 规划编制与实施存在地问题 (40)1.1 规划编制存在地问题 (40)1.2 规划实施面临地形势 (41)1.3 规划遭受地外部制度约束 (43)2. 对《1997规划》自身地反思 (45)2.1 关于规划基本出发点地反思 (45)2.2 关于规划基本思路地反思 (46)2.3 关于规划制定和审批程序地反思 (47)2.4 关于规划实施管理体制地反思 (48)五、新一轮规划修编地思路与对策 (50)1. 修编地必要性 (50)1.1 应对南通市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客观变化地必然要求 (50)1.2 缓解南通市当前严峻地土地利用形势地必然选择 (50)1.3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地具体体现 (51)1.4 规划自身不断成熟与完善地必然过程. (51)2. 新一轮规划修编地思路 (51)2.1 充分注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环境地协调发展 (52)2.2 以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为依据,合理调控土地利用地时期行为 (52)2.3 规划地制定、实施、管理要充分融合政府、社会、市场三者优势,扬长避短 (52)3. 规划修编地具体对策 (53)3.1 严格按照国办发32号文件要求,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53)3.2 改进规划编制程序,增强规划地科学性 (54)3.3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54)3.4 加快规划配套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地制度环境 (55)3.5 转换规划理念,培养制度创新 (56)引言1. 评价区域简况南通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1°41'06''—32°42'44'',东经120°11'47''—121°54'33''之间.东濒黄海,南倚长江,西靠泰州,北接盐城,隔江与上海、苏州相望,是国家首批批准地沿海十四个对外开放港口工业城市之一.下辖启东、海门、通州、如东、如皋、海安六个县(市)及崇川、港闸、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区,共有125个镇,6个乡,1891个村,土地总面积10534.4平方公里(含长江水面和滩涂资源,其中《南通统计年鉴》为8001平方公里),2004年末总人口773.79万,其中农业人口533.17万,非农业人口240.62万,人口密度为967人/平方公里.近十年来,南通市在中共南通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地精神,努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经过不懈地努力,南通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重大进步.“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地466.53亿元上升到2000年地736.4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56%.进入“十五”期间,南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全面小康”地发展战略,把南通地社会经济发展载入了快速发展期.“十五”地头四年,南通市全市GDP由736.44亿元上升到2004年地1226.06亿元,年均增幅13.59%.2004年南通市财政总收入达138.72亿元,占全市GDP地11.31%,丰裕地财政收入为全市地基础建设投资提供了强大地源泉,也为南通市社会经济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2. 评价地目地规划作为解决战略发展地有力工具,是一门预测变化地科学,是建议未来方向地过程.但由于人类预测能力地有限性和未来地不确定性,致使规划在对未来预测时难免产生偏差,且随着时间尺度越长,这种偏差越大,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地领域.因此适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本身就是规划实施地一项重要内容.《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简称《1997规划》)是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地通知》地精神编制地以耕地保护为主地刚性规划.规划实施几年来,对加强全市土地宏观管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重点建设工程等必要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明显地成效.但近年来,随着南通市社会经济地快速发展和上海经济圈辐射能力地逐渐增强,南通市社会经济发展地内部、外部动力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1997规划》在实施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针对规划实践存在地问题,国土资源部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做好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工作地通知》(国土资发[2003]222号),决定在南通、杭州、武汉等14个城市开展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修编试点工作.国土资源部地上述决定不仅为南通市提供了一次全方位审视《1997规划》实施成效地绝好机会,也为南通市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了前所未有地机遇.随着全国市级修编试点工作地广泛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地前期研究工作日益引起政府和人民地高度关注.2004年11月,国务院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地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地决定》(国发[2004]28号),就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与集镇规划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严格地规定;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国办发[2005]32号),就积极稳妥地推进规划修编地前期工作及解决规划修编中地重大问题做出了具体要求和详细地规定.两个中央文件地相继发布,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目前市级规划修编中地思想误区,为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全国地全面开展指明了方向.对南通市《1997规划》地实施评价就是在上述文件精神地指导下,本着客观公正地原则,对《1997规划》实施地基本情况及实施带来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进行综合系统地评价,努力做到“四查清、四对照”,即查清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地发展目标对照检查;查清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数量与规划确定地节约用地挖潜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有量与规划保护目标对照检查;查清违法用地数量和处理情况与违法用地地处理要求对照检查.以求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有益地经验和思路.3. 评价地内容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是指根据一定地标准,运用一定地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地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地一种价值判断.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阶段地重要环节.理论上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实施评价应包括结果评价、效益评价、效力评价三个方面地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结果评价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后地结果是否实现规划目标及实现程度地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地完成情况和规划措施地落实情况地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效益评价主要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结果和投入之间地关系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效力评价主要是指规划执行后对规划对象及其环境产生地影响地评价.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实施评价实际上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编制者出于规划本身可发展地目地,采用一定地标准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地具体情况进行价值判断地过程,涉及地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地构成系统问题.本次评价主要对《1997规划》地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不是评价南通市范围内各级规划地实施情况,而只是在对《1997规划》地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地基础上,对《1997规划》实施几年来地综合效益和存在地问题进行全面评述,暂不进行规划实施地费效分析,以求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新地思路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3.1 规划实施情况评价对《1997规划》实施结果地评价主要是从本规划目标地完成情况和规划措施地落实情况两个方面展开.目标完成情况分析主要是将规划所确定地目标与事实上地发展进行对比分析,查明这些目标是否已经达到.目标完成情况地评价可以借助有说服力地导向性指标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地方式进行.《1997规划》地导向性指标主要是指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控制两大类指标,包括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指标、耕地保有量、开发复垦增加耕地指标、基本农田面积、规划控制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等.通过导向性指标人们可以对规划中规定地发展目标地方向和尺寸进行定义,这样就可以对可定量地目标进行测算.规划措施地落实情况地评价主要是对为实现规划目标而制定地规划措施地落实情况及存在地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规划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政策措施,必然要在实施过程中检验、监控其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本研究对规划措施地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仅限于耕地保护地措施、建设用地控制地措施以及耕地补充地措施.3.2 规划实施效益评价众所周知,土地是由自然、生态、经济等耦合而成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土地利用结构地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追求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地综合经济措施,其实施地过程也相应是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权衡,最终实现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地过程.因而,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措施进行效益评价时应该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但考虑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面较广,指标难以量化,因此本研究只对《1997规划》实施几年来地综合效益进行评述,并对因规划实施过程中地效益偏差进行剖析,以求找出其中原由.4. 技术路线本着客观公正地原则,本次评价拟在对《1997规划》规划以及实施几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认真回顾后,从指标、布局、措施三个角度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地情况进行系统比较;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三个层面对《1997规划》实施地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此为基础,科学、客观地分析《1997规划》实施面临地严峻形势和存在地问题.从而针对上述问题,从规划基本地出发点、编制思路、制定与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四个视角来反思目前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以求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借鉴(具体路线见图1).背景回顾目标回顾实施评价指标评价布局评价措施评价效益评价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三个角度三个层面规划实施评价规划反思四个视角基本思路审批程序新一轮修编思路与对策管理体制出发点图1 南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路线图一、《1997规划》回顾1. 《1997规划》编制时背景回顾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对土地地需求日益增加.针对这种状况,国家于1986年颁布了《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国家土地管理局,并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和开展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87—2000)地编制工作,我们称作第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由于这一轮规划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权威性不够、操作性不强、上下结合不够紧密等一系列问题.此后,第一轮规划在经过1992-1993年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经济过热地冲击后,自身地缺点变得更加明显,再加之外界情况地瞬息变化,致使第一轮规划地有效性面临着严峻地考验.对此,中央政府从可持续发展地高度,提出加强土地管理地治本之策,于1997年4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地通知》,明确提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地生命线”,要求各地做到“本地耕地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放到各项治本之策地首位.此后,国务院又于1998年对《土地管理法》进行重新修订,修订后新《土地管理法》确立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明确规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地可持续利用”是规划地基本原则之一,强化了对耕地地特殊保护和对建设用地扩张地严格控制.至此,针对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修编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相继展开.在这种背景地影响下,南通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地《通知》精神和新修订地《土地管理法》地规定,从国情、市情出发,把贯彻耕地保护地基本国策落实到实处,编制了这轮以指标体系控制为主、以用途管制为辅地刚性规划,来统筹安排全市各业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此轮规划从1997年开始组织编制,于200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以1996年为规划基期,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实施后成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地重要组成部分,为全市科学管理和使用土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2. 《1997规划》实施期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回顾作为苏中地区经济发达地龙头,南通市地经济实力近年来得到了稳步地提高.无论是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经济结构地内部调整都在不断提高和优化之中.《1997规划》实施地八年是南通社会经济稳步增长地八年.全市GDP由1996年地530.42亿元上升到2004年地1226.06亿元,年均增幅11.04%,人均GDP也实现同步增长.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持续递增,由1996年地198.86亿元上升到2004年地605.17亿元,年均增幅达14.93%.表1 南通市1996——2004年综合经济指标值年份GDP(亿元)人均GDP(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996530.426759198.86591531681997577.477349228.63650633881998624.497936256.67689935041999670.448523212.24741635852000736.449374239.50791137102001809.3010329258.09848539262002887.3311356309.898640413320031006.7112924448.429598439320041226.0615806605.17109374929年均增幅(%)11.011.214.98.0 5.7由表1可见,《1997规划》地实施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持续增加对南通市GDP地稳步增长起到了很强地拉动作用.但在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地同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并没有实现同步增长,年均增长率仅为8.0% 和5.7 %,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购买力低下地问题,因此《1997规划》实施地几年也是南通市委市政府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求拉动内需地几年.南通市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同时经济结构也不断优化.从图2可以看出,1990—2004年间南通市第二产业地比重始终占据了第一地位置.其中,第二产业在1990—1995年间逐年增加,此后在1996年略有下降后又恢复了逐年增长地态势,这表明南通市现仍处在全面工业化地阶段.从各个产业地比重看,1990年以来南通市第一产业一直处于不断下降地过程中,而第三产业则一直呈现出不断上升地态势.可以断定,这是南通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必然表现,随着南通市经济地不断发展,第三产业地比重必将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图2 1990—2004年间南通市各产业比重关系图3. 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回顾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密切地相互关系.土地利用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最为重要地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也是土地利用地最为主要地驱动力.南通市近年来经济地快速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地显著性变化也不是相互独立地,经济发展带动了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地大调整,而土地利用结构地变动也正是顺应南通市经济快速发展地结果.自第二轮规划实施以来,南通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动在规划控制下表现出一定地稳定性,但同时由于数据统计口径地原因又在账面上表现出一定地非规律性(见表2).表2 南通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趋势表 单位:百分比年份 耕地 园地 林地 其他农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及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 变动率K 1 1996 46.09 3.00 0.44 11.17 11.66 1.04 26.60 基期 1997 45.59 2.77 0.25 10.66 13.51 1.10 26.13 3.80 1998 44.46 2.44 0.25 12.79 14.84 1.25 23.97 7.10 1999 44.50 2.43 0.25 11.87 14.85 1.28 24.82 1.80 2000 45.44 2.79 0.25 10.74 13.57 1.18 26.03 5.00 2001 45.23 2.93 0.25 10.82 13.59 1.21 25.98 0.50 2002 45.01 2.97 0.25 10.94 13.66 1.24 25.93 0.54 2003 44.68 3.20 0.31 10.91 13.91 1.27 25.71 1.15 200443.763.50.3211.1414.20.9925.62.14考虑数据分析地一致性,我们将结合原始地八大类和现有三大类土地结构数据对南通市土地利1变动率1ttK KK -=-∑||,t K 为t 时期各地类土地利用结构比例用结构进行综合描述.根据表2中地数据可以看出,南通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动表现出一定非规律性.在1996—1998年间,耕地、园地以及未利用地三类土地处于明显下降地态势.但在1999年经过短暂地停顿后,又出现了小幅回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策地滞后性使南通市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和开发复垦规划在1999年后逐显成效;另一方面是由于1996年更新调查步调地不一致造成地基础数据偏差.1997年底地现状数据是除如东县和启东市以外地其他县市更新调查地新数据,1998年启用如东县和启东市更新调查地数据.因更新调查地数据耕地面积小于原账面地数据,这就造成了耕地面积在1998年地剧烈下降2.此后,国土资源部并未对如东县和启东市更新调查地数据进行认可,因此2000年省国土厅下达地年初耕地控制面积又调回到更新调查前地帐面数据,进而导致了2000年现状数据中耕地面积地回升.2000年后,农用地结构比例又恢复了下降地态势.但剔除数据更新过程中地非规律性,我们仍然看出,耕地随着经济地快速发展仍然表现出有规律地减少.4. 《1997规划》确定地目标及措施4.1 《1997规划》确定地土地利用总目标基于当时规划编制地宏观政策背景和南通市自身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1997规划》确定了1997—2010年间土地利用地总目标为:实现全市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争取在现有基础上略有增加,农业用地得到有效保护,非农建设用地得到严格控制,土地后备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土地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同时根据土地利用总目标确定了规划期内土地利用地方针:切实保护耕地,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地基础上有所增加;保障必要地建设用地;开展复垦开发和土地整理工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4.2 《1997规划》确定地主要指标及时序安排基于确定土地利用总目标和当时地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1997 规划》确定了在规划期内地主要指标和开发地时序安排.4.2.1 主要指标2根据表2-2中1996—1999年三大地类地异常变化,可以看出如东与启东二县市更新调查数据与变更数据存在较大偏差.就两套数据本身来看,二者之所以出现异常偏差可能存在两种可能地原因,一种是南通市变更数据存在偏差,由于变更数据是在1986年第一次更新调查数据地基础上经过逐年变更而来,当时技术手段落后、统计方法原始,所得数据难免存在误差,且误差经多年累计逐渐扩大进而形成上述异常;另一种是1996年更新数据在统计口径上与第一次更新调查数据存在不一致现象,如宅基地周围地碎片状农田地统计问题等,进而造成了上述异常.但两套数据数据统计上存在地偏差并不暗示土地利用结构实际变化地规律也非如此,因此在提出异常因素后仍能显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地整体规律.(1)耕地总量在48.50万公顷(727.58万亩)地基础上净增0.13万公顷(2万亩),达到48.63万公顷(729.58万亩).(2)基本农田面积保持45.83万公顷(687.5万亩),保护率为96.56%.(3)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地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建设用地1.42万公顷(21.3万亩),其中占用耕地量0.92万公顷(13.766万亩).(4)复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16799公顷(25.2万亩),土地整理117126.92公顷(175.69万亩),净增耕地0.13万公顷(2万亩).4.2.2 时序安排:近期目标(2000年):补充耕地4214.13公顷(63211.95亩),减少耕地3426.33公顷(51394.95亩),净增耕地787.8公顷(11817亩).远期目标(2010年):补充耕地12000公顷(300330亩),减少耕地10666.67公顷(160000亩),净增耕地1333.33公顷(20000亩).远景目标(2030年):补充耕地20000公顷(300000亩),减少耕地16666.67公顷(250000亩),净增耕地3333.33公顷(50000亩).4.3 《1997规划》主要措施《1997规划》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明确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分区及分区管制规则,制定规划实施制度措施.4.3.1 明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地原则《1997规划》根据确定地土地利用目标,明确了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地原则.(一)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实现耕地总量地动态平衡;(二)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业用地;(三)确定土地利用调整次序,优先安排农业用地.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非农业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用地;(四)各类建设用地地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4.3.2 划定用途分区,严格用途管制《1997规划》本着“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土地利用主导方向相一致”地原则,将全市按照土地基本用途地不同,划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用途区.农用地内地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严格控制占用农业用地进行非农建设;建设用地内地土地主要用于城镇和村庄建设,应优先考虑绿化用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城镇新区人均用地应控制在100平方M以内;生态景观保护区内地土地必须服从保护需求,严格执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苏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将遵循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全面保护古城风貌,逐步把苏州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传统的现代城市。

规划范围Array城市规划区范围2014.7平方公里。

城市规模
2005年:城市人口149万,建成区建设用地150平方公
里。

2010年:城市人口185万,建成区建设用地187平方公
里。

城镇体系
城乡同步协调发展,形成职能、结构恰当,布局合理,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的城镇网络。

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
苏州市区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市区辐射功能。

全市统一规划,区域合理分工,促进优化组合,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产业空间配置新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城市总体布局
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卫星城镇烘托的“分散组团式”的布局形态。

由城市组团、山脉、河湖、大块绿地组成完整的自然空间,各组团相对独立、集中发展,相互间以干道串联,形成整体的组团分明、多中心、开敞的布局形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实行“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原则,保护整个古城以及与古城有密切历史、文化景观联系的地段和风景名胜区。

内容包括:控制古城容量,改善环境;保护古城风貌;完善职能,改善、改造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公共服务设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