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 第十一章

合集下载

第1章犯罪学导论

第1章犯罪学导论
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社会学、 被害人学、比较犯罪学、沿革犯罪学、中 国犯罪学和外国犯罪学等等。
2020/3/27
犯罪学
6
(一)属于刑事科学的范围: 刑事科学是查证和惩罚犯罪的科学的总称
(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刑法学、社会学 刑事政策学、刑事侦查学、监狱学
2020/3/27
犯罪学
犯罪学的产生与发展约有150年左右的历史, 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明显的与时俱进的 过程。
最初单纯地从解剖学角度研究犯罪的生物原因, 发展到着重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去分析犯罪产生的 原因,同时还不断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去探究人类 的生理、心理原因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关于人格障碍(心 理变态)所引起的犯罪。
2.思辨性研究与经验性研究的方法
是两种推理逻辑的选择
3.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方法
是研究角度的选择
2020/3/27
二、犯罪学的研究模式(程序/步骤)
(一)选题 (二)设计 (三)实施 (四)总结
2020/3/27
四、参考书
1.张绍彦主编:《犯罪学教科书》,法律出版社,2000.12版 2.张远煌著:《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8.8版 3.张远煌著:《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11版 4.张小虎著:《犯罪论的比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版 5.宋浩波等主编:《犯罪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4版 6.【英】韦恩.莫里森著,刘仁文等翻译:《理论犯罪学》,法律出
贡献一:提出社会失范论 贡献二:提出犯罪功能论
2020/3/27
犯罪学
29
社会结构理论关于犯罪的论断如下:
1.下层阶级犯罪严重。 2.青少年犯罪值得重视。 3.社会环境决定人们的行为。

罪犯心理矫正学教学大纲

罪犯心理矫正学教学大纲

罪犯心理矫正学教学大纲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编写说明一、《罪犯心理矫治学》是狱政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具体掌握运用心理矫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罪犯心理矫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讲授过程中充分重视实践技术训练,通过案例教学、心理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实践技能。

三、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本课程教学时数为104学时,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及时数的具体安排详见《教学时间分配表》。

四、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灵活掌握,适当调整。

五、完成本门课程的具体要求是:提供心理训练场所;教师应做好组织和指导教学,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技能训练时间。

六、本教学大纲经狱政管理教研室集体讨论,最后通过科研处审定。

编写本教学大纲尚属尝试,难免存在错误,恳请教师在使用中提出修改意见。

编者二〇〇三年六月一、适用对象三年制狱政管理专业二、课程性质与任务《罪犯心理矫治学》是狱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能性学科,包含罪犯心理理论及罪犯矫治技术两部分内容。

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罪犯心理特点,同时能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矫治活动,为改造罪犯工作提供心理依据和科学方法。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学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掌握罪犯心理特征及罪犯心理分析的方法,能够运用各种心理矫治手段具体解决服刑罪犯的心理问题,掌握各种心理矫治技术。

四、考核方式1.评价目的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与质量。

2.评价原则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评价途径及考核方式评价的主体应包括教师考核、学生互评、社会实践评价和学生自我考核。

评价的方式包括笔试、口试、模拟测试和实践活动等。

4.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犯罪心理学大纲/讲义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学习要求了解犯罪心理学的概念、性质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懂得如何去研究犯罪心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以及学科体系。

2、掌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㈠,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心理因素和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科学。

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广义说,即认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3个反面:其一,刑事责任的心理基础,包括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规律,犯罪人格的形成和特征,有关刑事责任的心理因素(认识因素与认识能力,意志因素与控制能力,感情状态机器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等;其二,群体犯罪心理,主要研究在共同犯罪、集团犯罪(特别是有组织犯罪)中,各犯罪行为参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探讨集团犯罪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加重处罚,胁从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教唆犯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罚的心理学依据(主观犯罪依据);其三,有关预防犯罪的心理学问题,包括犯罪心理的预测,刑罚的心理效应,罪犯心理的转化与矫治等。

犯罪心理绪论。

犯罪心理形成论。

犯罪心理类型论。

犯罪心理治理论。

二,犯罪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犯罪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内容犯罪行为是是一种反社会行为,犯罪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社会心理现象,因此,犯罪心理学可看作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犯罪心理学要借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基本任务是荧荧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犯罪的心理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过程,阐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规律,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科学的心理升微亿依据,并在次基础上指定出符合心理规律的工作方法和措施,为智力日益严重的犯罪问题服务,以便达到维护社会治安,保证社会安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目的,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侦查对策心理

犯罪心理学——侦查对策心理

二、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因素
(一)犯罪性质 犯罪性质决定着犯罪嫌疑人受刑罚处罚的程度。因而,犯
罪性质不同,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评价不同、 产生的心理影响和心理状态不同。
(二)犯罪过程 犯罪过程一般分为预谋型犯罪和机会型犯罪。犯罪过程 进行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预谋型 作案犯罪嫌疑人的侥幸心理较强。而机会型作案犯罪嫌 疑人对作案过程评价较低,心理波动较大。
二、心理痕迹与现场痕迹的关系
(二)心理痕迹与现场痕迹的联系
1.心理痕迹离不开现场痕迹
现场痕迹是心理痕迹的载体,没有它,心理痕迹就无从表现, 心理痕迹不能脱离现场痕迹而单独存在。犯罪嫌疑人的心 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凝结在犯罪现场痕迹之 中。我们只有通过现场痕迹的特点才能分析其心理活动特 征。
1.时间错觉 2.大小错觉 3.推理错觉
二、现场勘查中侦查人员的心理误区及纠正
(二)先入为主
先人为主,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之前,在头 脑中就已经产生对其固定的印象和看法,以致使其不能对 眼前的事物正确反映。先人为主表现在侦查过程中的各个 环节。
由于先人为主,侦查人员往往凭已形成的判断或印象去 认识新事物。产生先人为主,主要是以往同类的经验所造 成的心理定式的影响。由于以往经验的褊狭,缺乏对新事 物的具体分析就会导致错误的认识。
二、调查访问的特殊性
(一)调查访问带有强制性 调查访问中的交往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交往,往往只表现出单
方面的交往愿望。交往双方所获得“利益”的不平等使得 调查访问中一方缺乏交往的愿望和积极性,往往表现为单 向的交往。 调查访问中交往地位的不平等影响了调查对象参与交往的积 极性。
二、调查访问的特殊性
(二)调查访问受“刻板印象”的影响 刻板印象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事物的固二、现场勘查中侦查人员源自心理误区及纠正(三)盲目从众

犯罪心理学(整合)

犯罪心理学(整合)

材料仅做参考之用,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犯罪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导论一、犯罪心理学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1、犯罪人(主要研究对象);2、一般违法人;3、虞犯;4、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的人;5、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6、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三、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2、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四、近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奥地利犯罪学家格罗斯(Hans Gross, 1847-1915)于1897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真正意义的犯罪心理学。

此书的出版,被视为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第一节犯罪心理结构概述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概念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第二节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介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之间(必备的心理条件)1、消极、不良的心境2、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五、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1、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需要、兴趣2、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3、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第三节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及形态变化一、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一)一般模式(常见、典型)泛指隐藏在大多数犯罪者头脑中与常见犯罪行为后面的内在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况。

犯罪心理学(李玫瑾)

犯罪心理学(李玫瑾)

李玫瑾犯罪心理学家所谓犯罪心理画像,就是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点等的分析,对其形成心理和形象的描述。

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

然而,在中国的警察序列里,并没有独立的部门从事这项工作,学院里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也很少。

李玫瑾开启了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

李玫瑾,女,生于1958年。

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三级警督。

2002年,李玫瑾开始从事犯罪心理画像的工作。

那时,种种骇人听闻的案件正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马加爵案、杨新海案、黄勇案、邱兴华案??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

李玫瑾常常会出现在媒体上,用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分析这些罪犯。

听起来如同侦探小说,她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对人性的了解,仅仅从案情就判断出嫌疑人的个性、动机。

随着名声日响,很多地方遇到棘手、难破的案件,也会找她来帮忙分析,这几年里,她越来越多地接触实案,也开始参与侦查分析和定案以后罪犯的访谈。

追究变态杀手的心理、作案动机,和他们人性日益泯灭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他们,也是对我们良心与自身行为的拷问。

李玫瑾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拷问者。

杨树明和李玫瑾已经打了整整一个上午的心理战。

李玫瑾带去的调查问卷,三个小时他只回答了三分之一,而别的犯人一个小时就全部答完了。

中午吃饭时,李玫瑾忽然问杨树明:“你知道你是怎么被抓的么?”他说,不知道。

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她。

杨树明平时喜欢看中央电视台12套,最爱看的是警察破案,也从那里知道了许多侦查方法。

他说,警察派岗哨,他都能看得出来。

所以自己怎么被抓捕的,对他来说真是一个谜。

李玫瑾问,那你听说过心理画像么?他很茫然地看着她。

来不及解释来龙去脉,她只讲了一个细节。

刑警支队的刑警做案件分析的时候,曾经问过李玫瑾一个问题:十几个被害人中,有一起受害人被碎尸了,为什么单单是这起呢?李玫瑾的回答是:“这女人的样子一定是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挥之不去。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

《犯罪心理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犯罪心理学课程是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占4学分,课内学时为72个学时。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1.课程内容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2.课程要求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能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极其规律有所了解,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另一方面,了解犯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为司法人员提供惩治和矫治罪犯等犯罪心理对策的心理学依据和方法,增强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

三、课程的学分和学时《犯罪心理学》课程学分4学分,课内学时72学时,教学学期为一学期。

四、主要媒体教材1.文字教材:由罗大华主编、何为民副主编,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二版)。

2.网上资源:中央电大――电大在线及安徽电大网页――在线平台提供该门课程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细则、教学辅导、作业要求、复习要求、模拟试题等。

3.直播课堂:安徽电大提供导学直播课堂,学生可登陆安徽电大影音在线收看。

五、主要教学环节1、自学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地阅读教材和教师指定的参考书。

2、利用多媒体学习收视阅读网上辅导材料是重要的系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学习。

并利用网上交互答疑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面授辅导面授辅导是实现教学目的重要方式之一,辅导教师要全面系统掌握教学要求和文字教材,通过讲解、辅导、答疑、组织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4、平时作业分校电大将安排平时作业,这是加强教学管理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个性观原则 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原则
研究的基本步骤
建立科学假设 收集信息资料 分析信息资料 作出科学结论
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 个案追综研究法 心理测验法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与形状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
遗传的犯罪性 进化的犯罪性 是在”不可抗拒的力量”支配下实施的”激情犯”
犯罪生物学派理论的发展
体型说 血型说 内分泌说 染色体变异说 脑电波说
第二节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产生 犯罪的社会学派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犯罪的精神分析学派理论
犯罪的数量和犯罪率
犯罪的类型和特征
犯罪的手段和方式特征
犯罪的组织形式特征
犯罪的性别比例特征
仍然以男性犯罪为主,但是女性犯罪有不断上升 的 趋势
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财产犯罪、杀人犯罪和性罪 错等方面
第二节 当前带普遍性的犯罪心理
老实吃亏心理 攀比嫉妒心理 补偿回报心理 从众同流心理 浓缩人生心理 法不治众心理 偏激浮躁和仇恨报复心理 其他类型的犯罪心理
刑法学着重研究犯罪行为的构成要件,研究罪与非 罪的界限及量刑的依据。
犯罪心理学则侧重研究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心理 机制和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
否定说认为:
犯罪心理学中“犯罪”的概念与犯罪学 中的犯罪概念是一致的,是泛指一切比 较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不但包括 刑法上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其他法 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人们、 特别是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实施犯罪阶段的心理表现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犯罪心理学》全套教学课件

未来挑战与发展机遇
挑战
犯罪现象日益复杂,犯 罪心理学需不断更新理 论和方法以应对挑战。
机遇
科技进步为犯罪心理学 研究提供新手段,如虚 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
等。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共同推动犯罪心
理学的发展。
社会应用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 治理、犯罪预防等领域 ,提高社会安全水平。
THANKS.
效果评估指标
包括犯罪行为的减少、心理状态的改善、社会功能的恢复等。
定期评估与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康复期管理与支持
康复期管理计划
制定详细的康复期管理计划,包括日常生活安排、社交活动、职 业规划等。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为犯罪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促进其重新 融入社会。
暴力型犯罪心理
1 2
暴力型犯罪心理特征
具有攻击性、冲动性、冷酷性和残忍性等特点, 往往因情绪失控或极端思想而实施暴力行为。
暴力型犯罪动机
可能包括报复、满足控制欲、显示力量等,这些 动机驱使犯罪者采取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
3
暴力型犯罪案例分析
如杀人、抢劫、绑架等案件,通过分析犯罪者的 心理特征和动机,揭示暴力型犯罪的深层次原因 。
犯罪心理干预与治
05

干预策略与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犯罪者识别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动机访谈技术
激发犯罪者的内在动机,促使其自愿参与治疗和 改变。
家庭治疗
针对犯罪者的家庭环境和关系进行治疗,改善家 庭功能,减少犯罪行为的诱因。
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犯罪心理学(第11版)

犯罪心理学(第11版)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本书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近期的新案例,全面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 (), 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译者:李玫瑾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9平装:16开576页ISBN:定价:98.00丛书:万千心理内容简介由柯特·R.巴托尔、安妮·M.巴托尔著的《犯罪心理学(第11版)》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业;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本书的两位对本书不断进行着修订与完善。

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节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增并扩展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格异常与犯罪、校园暴力与职场暴力、现代恐怖主义、对儿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内容;反映了近期新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根据DSM-5进行了更新。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又可为需要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公检法司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教材,甚至可为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学、司法精神医学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美国近期新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犯罪心理学精简版笔记——罗大华马皑版

犯罪心理学精简版笔记——罗大华马皑版

《犯罪心理学》本书的体系构思:1、导论2、犯罪人心理A、基本理论: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

B、类型理论:犯罪类型理论、不同动机的犯罪、不同犯罪经历的犯罪心理、不同年龄与性别的犯罪心理、智能犯罪心理、群体犯罪心理、过失犯罪心理、变态犯罪心理。

3、犯罪对策心理A.犯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心理及对策B.犯罪心理矫治C.犯罪心理预防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掌握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熟悉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任务,以及学习犯罪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1、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2、犯罪:指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哪些人:犯罪人;一般犯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刑法上不以犯罪论处的人。

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监管教职犯罪的人员。

2、研究哪些课题: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以什么形式存在于犯罪人头脑之中呢?);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用于解答一个人“为什么”会犯罪的问题);犯罪心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2)是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的交叉学科(3)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4)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第三节犯罪心理学的任务和作用一、犯罪心理学的任务通过研究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以及其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发展以及改造发展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二、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活动的水平4、有助于提高改造罪犯的质量第四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包括:科学的哲学方法论、系统方法的一般科学方法论以及适用于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三个紧密联系的层次组成。

审讯心理学(第3版)

审讯心理学(第3版)

审讯心理学(第3版)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审讯心理学的概念第二节审讯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第三节审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第四节职务犯罪侦查讯问的科学发展第二章审讯人员的心理基础第一节审讯人员的心理准备第二节审讯人员心理的“攻击”状态第三节审讯人员对犯罪目标紧追深挖的侦查意识第四节审讯人员的坚强意志和应变能力第五节审讯人员如何使用自己的眼睛第六节审讯人员如何使用自己的耳朵第七节审讯人员的思维导向第八节审讯人员自我形象的树立第九节审讯人员消极心理的克服第十节刑讯逼供的心理基础及矫正第三章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特征第一节犯罪心理的形成第二节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三节犯罪嫌疑人抗拒心理形成的原因第四节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质第五节个案特征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响第六节个体特征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影响第七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事实”与“客观事实第八节犯罪嫌疑人”心理证据“的转换第九节犯罪嫌疑人供述动机形成的基本特点第十节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心理特征第十一节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支点“与”退路“构筑的抗审心理体系第四章犯罪嫌疑人抗审的三大心理因素第一节对抗利益关系的心理冲突与平衡第二节抗审的对抗条件的得失第三节人格特征反映的抗审行为第五章审讯的方法和技巧第一节审讯前的准备工作第二节审讯过程中初始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第三节审讯过程中对抗相持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第四节审讯过程中反复动摇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第五节审讯过程中供述交罪阶段的任务和审讯方法第六章“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下的侦查讯问攻略第一节树立职务犯罪侦查活动中的人权保障理念第二节人权保障规则下的侦查讯问攻略第三节“阳光”监督条件下的讯问语用行为技巧第七章犯罪嫌疑人供述认罪的六大基本规律第一节犯罪事实暴露的心理误区第二节解脱心理限制的困境第三节趋利避害的交换条件第四节意识经验的习惯反应第五节“人格”道德系数的满足第六节“需要”的基本属性第八章犯罪嫌疑人谎言抗审的把握与讯问方法的运用第一节谎言抗审的行为表现第二节谎言的识别第三节谎言的捕捉第四节谎言的对策第九章沉默对抗行为的把握与讯问方法的运用第一节“沉默”的心理行为基础第二节“沉默”的心理行为表现第三节“沉默”行为的讯问方法第十章认知误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第一节错觉讯问法第二节结果讯问法第三节动机讯问法第四节假设讯问法第五节离间讯问法第六节借助讯问法第七节模拟情景讯问法第八节概率讯问法第九节间隔讯问法第十节“造势”讯问法第十一章心理限制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第一节矛盾讯问法第二节导谎法第三节测谎(心理测试)的配合第四节定向“攻击”法第五节特情证明法第十二章心理置换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第一节心理置换的理论基础第二节亲情置换法第三节求生置换法第四节利弊置换法第五节教育置换法第六节观念置换法第七节疏通置换法第八节“十二轮置换讯问法”的运用第十三章意识经验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第一节经验规律第二节惯性规律第三节粘连规律第四节分解经验第五节记忆经验第六节空间经验第七节联想经验第八节阻止经验第十四章人格倾向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第一节人格倾向讯问法第二节结构倾向讯问法第三节性别特征讯问法第四节身份特征讯问法第五节信念纠治讯问法第十五章“需要”理论的“攻击”规律和审讯方法第一节协调理论讯问法第二节反向挤兑讯问法第三节审托比对讯问法第四节调整品质讯问法第五节心理脱敏讯问法第六节心理弱点讯问法第七节情感需要讯问法第八节激发需要讯问法第九节条件需要讯问法第十节利益需要讯问法第十一节沟通讯问法第十六章证人的心理特征及询问方法第一节证人证言的特征第二节证人证言的形成第三节证人拒绝作证的心态表现第四节询问证人的方法第十七章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及询问方法第一节被害人控告心理的形成第二节影响被害人对事实陈述的因素第三节诬告、错告、不告的心理状态第四节询问被害人的方法第十八章讯问活动中的语用行为特点与技巧第一节讯问语言的三大基本特征第二节审讯语言的信息基础第三节认知条件下的语用行为技巧第四节心理限制的语用行为第五节意识经验的语用行为第六节趋利避害的语用行为第七节需要属性的语用行为第八节人格特征的语用行为附:我的审讯日志因玩忽职守导致嫌疑人坠楼死亡案件的审讯实例。

2011《犯罪心理学》练习题 部分答案

2011《犯罪心理学》练习题 部分答案

《犯罪心理学》练习题第一章导论一、填空题1.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运用研究犯罪主体的的一门科学。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偏于的综合性学科。

3.犯罪心理学所研究的犯罪人包括、、、。

4.犯罪学家在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被视为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关于人性与犯罪心理,的代表人物孟子认为犯罪心理不是人生来就具有的,荀子的主张人生而就具有贪财、重色等本性二、选择题1.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狭义的犯罪心理学只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B.广义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C.犯罪心理学只把犯罪人作为研究对象D.犯罪心理学像其他心理学分支一样可以进行模拟现场实验研究2.关于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发生在后B.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犯罪行为具有外显性C.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都具有独立性√D.犯罪行为的性质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3.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B.犯罪心理学只研究犯罪人的心理C.犯罪心理学的创始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D.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E.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4.犯罪心理学是()A.纯自然科学B.纯社会科学C.或然性学科D.纯理论科学5.关于犯罪心理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其创始者是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B.格罗斯在1879年出版的《犯罪心理学》一书是现代犯罪心理学诞生的标志C.犯罪心理学是偏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D.犯罪心理学是或然性学科√E.“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90年6.关于社会经济与犯罪心理的关系,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点的是()A.孔子B.孟子C.管仲√D.告子7.把人性分为上品、中品、下品的是()A.董仲舒B.韩愈√C.管仲D.荀况三、判断正误并改错题()1.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或然性学科。

犯罪心理学11:证言可靠性

犯罪心理学11:证言可靠性
17
3. 证言特征 对目击证人辨认语言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辨 认自信心与辨认准确性的关系上。此外, 证言特 征还包括辨认时间等因素。 ★ 自信心:大量的研究都致力于评估目击证人 自信心与目击证人辨认准确性(CA)的关系。
研究:Penrod等检查了16个关于目击证人辨认后 和辨认准确性之间的相关研究, 发现两者之间仅 有平均为r=0.23相关
13
★ 种族
● 亲种族偏差(own-race bias, ORB), 即当目击者与罪犯为 相同种族时, 辨认表现好; 当目击者与罪犯为不同种族时, 辨 认表现差。 ● 种族偏见与刻板印象都会影响目击证人的证词。
哈佛大学一心理学教授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给学生们 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白人正拿着一把剃刀威胁一个黑人。 而学生在事后回忆的却是黑人拿着一把剃刀。
★辨认的指导语: Malpass&Devine 提出,在辨认之前,目击者是否
接受过关于罪犯在列也可能不在列的指导(警告)严 重影响着目击证言的准确性。
21
Steblay有关指导语变量的元分析结果表明,呈现 “可能在也列可能不在列”的指导语(与没有指导 语相比,使罪犯空缺列队的错误辨认率减少了 41.6%,而罪犯出现列队中的准确率只减少了 1.9%)。此外,在目击心理学中大量关于指导语变 量的研究,都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基于此,美 国司法部采纳该建议作为其对收集目击证据的司法 执行指南,要求主持者在进行辨认之前告知目击证 人罪犯可能在也可能不在队列之中。
pickle他认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比如超市书店不会出现武器枪刀武器这个不寻常东西的出现引起个体的注意个体把注意放在武器上而忽视其他与犯罪有关的细2006年pickel等人的实验再次证实武器聚焦效应的存在但武器聚焦效应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强烈武器并不是自动的或无意识地吸引证人的注意通过训练证人可以很好的避免武器聚焦效应的影响对其他细节的记忆也很清晰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

《犯罪心理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课程代码:学时/学分:64/4 适用专业:空中安全保卫先修课:无后续课:无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航空学院执笔:陈凤审核:(教研室主任签字)日期:……年……月审定:(学院院长签字)日期:……年……月二、课程性质与作用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空中安全保卫人员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犯罪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2)了解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规律(3)了解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二)能力目标:(1)预防、揭露、矫治犯罪的心理对策和心理技术(2)增强学生在犯罪对策方面的业务能力(3)为预防和减少犯罪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三)素质目标:(1)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责任心。

(2)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

(5)具有认识自身发展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导论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学要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二部分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8学时教学内容:西方学者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要求:海峡两岸学者的个体犯罪原因论教学重点、难点:犯罪综合动因论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三部分犯罪心理机制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和理论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教学重点、难点: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四部分犯罪心理结构8学时教学内容:结构和心理结构与犯罪心理结构教学要求:犯罪心理结构的类型和要素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作用与特性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五部分犯罪心理发展的变化8学时教学内容:犯罪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教学要求:犯罪过程中的动机变化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心理结构的强化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六部分犯罪的动机与行为8学时教学内容:动机与犯罪动机教学要求:一般动机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不良动机与犯罪实验或习题要求:第七部分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初犯心理教学要求:再犯心理教学重点、难点:再犯心理实验或习题要求:第八部分少年犯罪心理8学时教学内容:少年犯罪概述教学要求:掌握少年期社会化过程之矛盾与犯罪教学重点、难点:犯罪少年之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实验或习题要求:(二)课程学时分配序号章节学时分配理论课习题课实训课共计1 第一章导论2 6 82 第二章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2 6 83 第三章犯罪心理机制 2 6 84 第四章犯罪心理结构 2 6 85 第五章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2 6 86 第六章犯罪的动机与行为 2 6 87 第七章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2 6 88 第八章少年犯罪心理 2 6 8合计16 48 64五、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实训一犯罪心理学历史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学发展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学发展过程实训二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目的:让学生了解犯罪心理的发生实训内容:犯罪心理形成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实训三犯罪心理机制分析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心理机制实训四犯罪心理结构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罪犯心理结构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犯罪心理结构实训五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目的:了解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内容: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实训六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目的:了解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内容:分组讨论犯罪的动机与行为实训七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目的:了解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实训八少年犯罪心理实训目的:了解少年犯罪心理实训内容:分组讨论少年犯罪心理六、教学方式及说明教学方法:宏观: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观:(1)案例式教学法(2)任务式教学法(3)视频演示教学法(4)讲授教学法(5)讨论教学法七、考核方式考查八、教学资料1.教材:《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参考资料:1、《犯罪心理学》,方波、于义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2、《中国犯罪心理思想史论》,艾永明、朱永新,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33、《犯罪心理学》,高士艺、岩松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九、课程标准编制依据本标准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2]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最新对高职教育的定位,以及我院专业培养计划而制定的。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犯罪心理学 重点复习知识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犯罪心理的犯罪:指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处罚、有意识的客观外在活动。

(犯罪心理学中研究的犯罪包括1.刑法的犯罪 2.违法行为 3.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特点: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惩罚性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2.其他法律文件所规定的违法行为3.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犯罪人:指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

三个基本条件:1.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3.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范围:1.刑法学中的犯罪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触犯刑法、应受刑法处罚)2.一定范围内严重违法或者越轨、应受法律和道德纪律责罚的人3.不具备刑法学中犯罪人特征但实施了违法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未成年人、变态人格者以及精神病人理论任务:1.建立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发展和完善犯罪科学的内容,提高犯罪科学的理论水平3.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的内容,提高心理科学的理论水平实践任务:1.为家庭、学校和社会提供犯罪心理科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2.为公安司法人员提供心理科学知识,增强犯罪对策的业务能力,提高办案质量3.为党和政府制定刑事司法政策,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献计献策第二节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犯罪心理隐蔽性(2)犯罪人对研究活动的抵触情绪(3)现场研究的困难性犯罪心理研究的具体方法:1.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的行为方式(2)确定犯罪嫌疑人作案后的行为表现(3)判断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是在常态心理支配下进行的还是在异常心理支配下进行(4)了解犯罪嫌疑人作案时的心理压抑、需要冲突、动机斗争等(5)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征、背景,如智力水平、体貌特征、生活习惯、家庭情况、社会交往等,直接为排查犯罪嫌疑人提供依据。

犯罪心理学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犯罪心理学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性会谈
生活经历调查 初诊接待与资料 的搜集、整理 行为观察 正确使用心理测验 犯罪事实判断
初步诊断及完成 心理评估报告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第二节
犯罪心理矫治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第二节
犯罪心理矫治
1.了解犯罪心理矫治的基本内容。
2.掌握犯罪心理矫治的技术与方法。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第二节
犯罪心理矫治
一、犯罪心理矫治的概述 所谓犯罪心理矫治,就是监管改造机关心 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的理 论和技术,通过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进行诊断、 咨询和治疗,判明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深 入剖析犯罪人的心理结构及发展变化规律,消 除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不良行为习惯,帮助犯 罪人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第二节
犯罪心理矫治
提高犯罪人的认知水平 帮助犯罪人改变其人际关系 犯罪心理矫治的基 本内容 纠正犯罪人的不良行为习惯 疏导犯罪人的消极情绪 培养犯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帮助犯罪人改变认知 结构和思维模式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第二节
犯罪心理矫治
二、犯罪心理矫治的技术和方法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诊断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矫治 教学建议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第一节
犯罪心理的诊断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犯罪心理的诊断
1.了解犯罪心理诊断的内容。 2.掌握犯罪心理诊断的技能。
第一节
第十一章 犯罪心理的诊断与矫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团伙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在于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和接近性
有组织犯罪群体形成的心理原因
有组织犯罪群体与其他犯罪群体相比,其特点在于组织成员有着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反社会意识:(名词解释)是指与现行的国家制度,思想体系相背离,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相对立,以损害公共利益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

心理原因
1.权威与服从
2.模仿与学习
3.暗示与教唆
4.冒险转移
5.群体极化
集群犯罪的大多数成员并不相互认识,他们之间也没有严密的组织联系,实施犯罪没有共同故意,没有预谋和通谋,具有情境性。

常见的集群犯罪的类型包括:球迷骚乱事件,街头暴力事件,经济上的闹事事件,政治动乱或骚乱事件等。

第十二章
犯罪人的变态心理患病率高,不能说明变态心理者的犯罪率必然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智能障碍者犯罪行为的类型以性犯罪,偷窃,纵火为最多,其次是凶杀,各种智商能力水平的人都可以成为犯罪人比如犯罪人中也有智能残障低下者。

人格障碍:(名词解释)也称人格变态,人格异常,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等,这是一种人格在结构及功能上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地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

人格障碍者犯罪有一下特点,
1.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障碍者多受偶然性动机,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来分析解释。

2.从作案目的看,人格障碍者作案目的不明显。

3.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

4.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5.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名词解释)又称无情型,冷酷型人格障碍或精神病态,悖德狂,除了与人格障碍者有共同具有的特征外,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行为极端地不符合社会规范;思想信念和行为常与社会发生冲突;情感麻木,对他人冷酷无情,刻薄残忍;极端自私,自我中心性强烈;对人不真诚,不坦率,无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挫折耐受力差,激惹性极高,易冲动;违法犯罪行为的事先预谋性,计划周密性比较明显。

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主观性极强而固执;心理极度敏感而报复性强;自我评价过高,容易产生攻击;对周围的人缺乏基本的信赖,意志过分坚定,固执;坚信自己正确,对自己的缺点不允许别人批评,即使是合理的批评,也会引起他强烈的反击;心胸狭隘,好嫉妒,骄傲自大等。

而这种人格特质极容易导致伤人毁物等报复性犯罪。

爆发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常常因微小的刺激而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自己完全不能控制。

患者在间歇期是正常的,对情绪发作时的所作所为后悔不已,但不能防止再发。

怪癖型人格障碍:主要特征是:存在一种顽固的,以内心体验为目的的,常人难以理解的怪癖,常见的怪癖型人格障碍有“纵火癖”,“偷窃癖”,“谎言癖”,“赌癖”,“怪恋癖”等。

人格障碍犯罪的法律责任能力:对于人格障碍者的法律责任能力应该结合其与案件的关系作具体分析,才能对其刑事责任能力及其他的法律责任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性变态:又称性倒错,是指在寻求性满足对象和性满足方式上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违反了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习俗而获得性满足的心理与行为。

性变态与性犯罪
具有性变态的人,当其歪曲的性冲动付诸行动时,大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这种违法犯罪的性质和那些流氓,强奸犯罪存在着差别,是受变态心理的驱使所致。

性变态违法犯罪的特点
1.性变态者作案一般都是有预谋,有计划,有选择的。

2.作案有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

3.有自我保护能力,行为人往往会主动地采取某些固定化的掩饰罪行和逃避打击的反侦查手段与方法。

4.抓获后较容易对问题进行如实供述,对犯罪过程能较清楚地陈述,但往往难以彻底改造其消极顽固的违法犯罪心理,其违法犯罪行为具有较大可能的反复性。

精神病与违法犯罪
绝大多数的精神病患者只是单独作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