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

五单元荷专题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1.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义: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合适,应当答案:2.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答案:3.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2 )【合作探究】走进文本(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答案:(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总结归纳【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自.李唐来( )(3)陶后鲜.有闻( )(4)宜.乎众矣( )(5)濯清涟而不妖.( )(6)可爱者甚蕃.(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陋室铭导学案及答案

22 短文两篇一、预习检测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8劳.形9、..之乱耳7、无案牍何陋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11、晋陶渊明独.爱菊12、世人甚.爱牡丹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4、香远益.清15、予谓.菊16、“陶后鲜.有闻二、设问导读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3、本文哪些语言是描写陋室环境的?从哪些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5、《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6、作者赞美莲的这些句子包含了哪几方面的特点?三、巩固达标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德馨()苔痕()鸿儒()案牍()2.填空。

⑴、《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⑵、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

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⑶、①水不在深,。

②,草色入帘青。

③斯是陋室,。

⑷、《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⑸、《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⑹、《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3.翻译句子。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⑷何陋之有?4.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⑴何陋之有?()⑵忘路之远近()⑶渔人甚异之()⑷具答之()⑸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⑹中间力拉崩倒之声()5.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爱莲说导的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导的学案及答案

《爱莲说》导教案二、熟读背诵,累积理解。

编写谢明贵1、读一读:朗读课文,掌握以下难读的字词。

【学习目标】 f ān y ū nízhuóqīnɡli án yāo màn zh īyì1、朗诵、背诵《爱莲说》,并掌握词、语句,疏导文意。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烘托的手法。

t ínɡj ìnɡzhíxi è wán yān3、学习莲花高洁的质量,培育“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的道德质量。

亭净植亵玩焉【要点难点】要点:理解文章的要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烘托的写法。

2、译一译:圈点勾勒,试译短文。

【学习过程】三、合作研究,词句品析。

一、莲花赏识,沟通导入。

1、找出直接描绘莲花的句子。

谈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莲花的并给予了莲花哪些品1、图片展现:吟诵莲的诗句,充足感觉莲之风姿。

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图片展:学生赏识无量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足感觉莲之风姿。

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狼狈为奸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量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畅事理,行为方正沟通引读:风采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庄重,令人恭敬而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人描述过它,赞叹过它,并把它敢轻侮看作高洁脱俗品行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理想。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2、你读了作者描绘莲花的这些句子以后,你感觉作者赞叹的不过是莲花吗篇交口称赞、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这里的莲以崇高贞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独有的谈论明确:不是。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课后习题练习册学案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课后习题练习册学案答案

〈〈爱莲说〉〉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之字用法①的②助词,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⑵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2、⑴莲花的可爱之处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⑵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这是借物喻人的用法。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③: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3、①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然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②莲花不慕名利、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4、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第二课时自学指导1、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2、C3、.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香远益清。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迁移训练一1、(1) 染沾染 (2)予我 (3)鲜:少。

(4)待等到2、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菊牡丹百丈冰悬崖5、质朴、品行高洁,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等。

二、.BCDEA三、1、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2、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2)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文章中对莲花高洁品质的赞美,体会作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学习如何运用这种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提升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如何组织语言,使表达更加清晰、有条理。

二、预习检测1.《爱莲说》的作者是谁?他生活在哪个朝代?2.文章开头提及了哪两种花?作者对这两种花的态度是怎样的?3.文章中如何描述莲花的形象?这些描述体现了莲花哪些品质?4.作者通过描写莲花,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是什么意思?它有何寓意?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7.文章中提到“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你了解陶渊明对菊花的情感吗?请简要说明。

8.你认为《爱莲说》这篇文章对你有哪些启示或影响?三、全诗译文《爱莲说》的译文如下: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四、中心思想《爱莲说》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K12学习】《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

【K12学习】《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

《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爱莲说》导学案文章来自:xx《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1、图片展示: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2、作者简介:3、题解: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诵读课文,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2、译一译: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三、合作探究,文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2、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3、归纳主题:4、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2、课外延伸: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文章来自:xx《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2、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3)亭亭净植植:(4)后鲜有闻鲜:(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8)晋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3、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一个“独”字写出了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

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体态香气: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备课:徐春红学习时间: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1、准确翻译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知识链接】(作者和文体是要掌握的常识,把重要的常识整理到课本上)1、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

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2、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4、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5、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能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给画线词语注音。

陋室铭()刘禹锡()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2、翻译课文。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之乱耳.. 6、无丝竹.. 5、往来无白丁7、无案牍..之劳.形9、何陋之有 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风)导学案 解析版

第17课 短文两篇 爱莲说(清水出芙蓉,拂面君子风)导学案 解析版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 翻译并背诵《爱莲说》,掌握文言常用实词。

2. 了解并识记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 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一、自学指导——预习与交流(夯实基础知识)任务一字词清单远香远.益清(动词,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香远益清.(形容词,清芬)益香远益.清(副词,更加)自以为大有所益.(动词,有益处)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任务二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

他不慕钱财,淡泊名利,胸怀洒落,人品高尚。

他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宋、明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背景链接周敦颐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庐山市,“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文体知识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特点: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任务三译文+批注在《辞源》当中,“陋室”,解释为“简陋的屋子”。

《汉语大词典》中“陋室”: 简陋狭小的屋子。

《论语•子罕》篇曰: “子欲居九夷。

或曰: ‘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处“陋”是隐僻之义。

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刘禹锡运用短短的八十一字,简单表明自己的志向及修德的方向。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6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难点】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第一课时《爱莲说》【导学过程】一、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CC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知识讲解

CC爱莲说导学案及答案知识讲解

教(学)反思:课前练习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2、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蕃:多。

(2)香远益清益:副词,更。

(3)亭亭净植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

妖:妖媚。

(6)宜乎众矣宜:应当(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8)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仅(9)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3、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3、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5、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6、谁爱菊花?为什么写他爱菊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周敦颐《爱莲说》课后练习题

周敦颐《爱莲说》课后练习题

《爱莲说》导学案答案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两个陪衬、三种类型,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读《爱莲说》,用文中的语句回答:(1)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4.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转曲折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5.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

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6.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7.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言之成理即可。

爱莲说导学案带答案(最新整理)

爱莲说导学案带答案(最新整理)

《爱莲说》一. 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爱莲说》,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含义,翻译课文。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理解作者的情感二.学习重点:目标1三.学习难点:目标2、3四.学习过程(一)预学1.字音字形周敦颐()甚蕃()yū ()泥濯()清涟()不蔓不枝()xiè()玩鲜有闻()噫()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又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题目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3.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翻译课文。

重点掌握“之”字的用法和含义。

(二)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莲花哪些品格?具体描写: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知识链接: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

)例子(3):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含答案

五单元 荷专题 爱莲说 导学案含答案

五单元荷专题爱莲说导学案(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理解文意。

2.朗读背诵课文。

【重、难点】1.理解文意。

2.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1 作者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宋朝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说,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2.背景介绍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每当闲暇时,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自主学习】1.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古义: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古义:今义:合适,应当答案:(1)立(2)当然2.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枝:名词用作动词,)(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答案:(1)长枝蔓生枝杈(2)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

(省略句,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莲)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合作探究】走进文本(1)作者写莲的同时,为什么还写菊与牡丹?答案:这种写法叫正反衬托。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

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2、爱莲说(导学案答案)

22、爱莲说(导学案答案)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答: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莲喻人,赞美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抒发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课后反思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的喜爱,跟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至于)对牡丹的喜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四、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具有哪些可贵的品格?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予谓(认为、以为)菊,花之(助词,的)隐逸(指隐居的人)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很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像我这样、跟我一样)何人? 牡丹之爱,宜(应当、应该)乎众(很多、众多)矣。
4、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二、检查来自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周敦颐()藩篱()不蔓不枝()鲜有闻()濯清()
亵玩()淤泥()清涟()噫()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说”可以解释为“谈谈、说说”。
2、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的诗文多抒情。《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三、课文分析
1、学生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水陆草木之(助词,的)花,可爱者甚(很、非常)蕃(多、众多)。晋陶渊明独(只、仅仅,副词)爱菊。自(从)李唐来,世人盛(很、非常)爱牡丹。予独爱(喜爱)莲之(取独,无义)出淤泥而(表转折,却、但)不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而不妖(美丽而不端庄、妖艳),中通(贯通)外直(笔直、挺直),不蔓(名词作动词,生长枝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出枝节),香远(形容词做动词,远播)益(更加)清,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立、竖立),可远观而(表转折,却、但)不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焉(助词,啊)。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陋室铭》、《爱莲说》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3)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一些改革措施,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最终招致失败,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被贬安徽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中有石碑一面,上刻篆书“陋室铭”三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屈,他酷爱莲花,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作《爱莲说》。

2.文体简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警戒之意。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咏志讽世的散文。

3.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爱莲说》导学案3

《爱莲说》导学案3

《爱莲说》导学案执笔:赵军审核:八年级备课组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二、加点词语解释1、可爱者甚蕃2、香远益清3、亭亭净植4、陶后鲜有闻5、濯清涟而不妖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宜乎众矣8、晋陶渊明独爱菊9、出淤泥而不染三、理解性默写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2、全文的中心句是:3、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5、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6、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四、重点语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五、拓展提高。

1、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2、仿写句子。

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

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

《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

《爱莲说》导学案(有答案)(3)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1/ 5讨论明确: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7、谁爱菊花?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8、谁爱牡丹?世人。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题解:《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一、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1、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点字读音。

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鲜有闻()
2、加点词语解释
(1)可爱者甚蕃蕃:(2)香远益清益:
(3)亭亭净植植:(4)后鲜有闻鲜:
(5)濯清涟而不妖濯:妖:(6)宜乎众矣宜: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亵:
(8)晋渊明独爱菊独:(9)出淤泥而不染染;
3、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是全文的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本,是入题的准备。

2.“晋渊明独爱菊”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独”字写出了渊明绝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人生态度。

3.“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盛”字写出了什么?
强调喜爱牡丹的人数之多。

暗含趋炎附势之风之盛和作者对此的鄙视。

4. “予独爱莲”中“独”字写出了什么?
写出了自己既不同于渊明也不同于世人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分别找出对应的句子,并说明其象征意义。

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体态香气: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芳名远播
气质风度:亭亭净植:象征君子清高的美好姿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6.第一段中,作者如何运用了衬托手法衬托对莲的喜爱?
用“晋渊明独爱菊”正面衬托“予独爱莲”,用“世人盛爱牡丹”反衬“予独爱莲”。

以表达对莲的喜爱之情。

7.作者把“莲”和“牡丹”对比,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8.作者分别以三种花比喻哪三种人?
菊比喻隐士;牡丹比喻追逐功名富贵的人;莲比喻君子。

9.文中说“自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了当时怎么一种社会现象?
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0. 结尾三句话分别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菊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像渊明一样能够保持独立人格的人日益稀少的惋惜。

“莲之爱”句包含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牡丹之爱”句包含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和批判。

11.作者在文章结尾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
12.本文意在写莲,那为何还要写菊和牡丹?
作者写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3.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4. 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简述理由。

①同意周敦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气节。

只要一个人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心态,外界的不良因素就不会阻挠其发展。

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②同意孟子:人通常都会随着周边的环境而改变。

与一种人接触时间久了我们就会被同化成为其一样言行、品格的人,与一种社会相触久了就会变成符合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和规律的人。

正如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样的事物会在一起。

即使一开始有差别,最后也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5,面对污浊的世风,渊明与作者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你更赞赏哪一种人
生态度?
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更欣赏作者的做法。

面对污浊的世风,渊明隐居避世,采菊东篱,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而作者置身于污浊的世间,却能保持自己清白的操守与正直的品德。

这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16.禹锡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这两句诗应了本文中哪两句话?表达了世人怎样的追求?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或“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表现了世人追逐名利、贪图富贵的人生追求。

三、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当堂达标、训练拓展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渊明独爱菊。

自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