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教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含解析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习题含解析1

4 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

B.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C。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D。

以乱易整,不武.武:威武.项,“武”应为“使用武力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即“武德”.2。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中的“侯”“伯"都是爵位名。

我国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C.“行李”,文中的意思是“出使的人”,今天通常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传”是文体标志,即传记,与“志”“记"意思相同.项,《左传》中的“传"不同于“志”“记”,是解说经义的文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哪位历史人物?A. 秦昭王B. 赵括C. 孙武D. 烛之武2.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使用的策略是什么?A. 武力对抗B. 外交谈判C. 心理战术D. 经济制裁4. 根据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是什么?A. 秦军被彻底击败B. 秦军撤退C. 双方达成和平协议D. 秦军继续进攻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身份是:A. 普通士兵B. 军事将领C. 外交使节D. 谋士二、填空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通过_________的方式,成功说服了秦军撤退。

2. 在这个故事中,烛之武展现了他的智慧和_________,使得秦军不敢轻易进攻。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_________比武力更为有效。

4. 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_________,当时的国家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5.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_________的外交智慧。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内容。

2.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来达到目的?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有哪些启示?四、论述题1.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策略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进攻,你将如何制定策略?2. 请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于现代领导者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启示。

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的个人品质对成功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现代管理学理论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与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与答案

文学常识《左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名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相传为春秋末年__国史官________所著。

记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篇优秀的______.字音1.秦军氾南:氾2.佚之狐:佚3.夜缒而出:缒4.君之薄也:薄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6.共其乏困:共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8.夫晋:夫9. 阙秦:阙10.秦伯说:‘说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逢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13.失其所与,不知:知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2、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因人之力而敝之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朝济而夕设版焉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5、之①公从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④何厌之有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因人之力而敝之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2晋军函陵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5越国以鄙远6朝济而夕设版焉7与郑人盟8因人之力而敝之9共其乏困10阙秦以利晋11且贰于楚也12夜缒而出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4君亦无所害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6若不阙秦)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秦伯说4.失其所与,不知5.夫晋,何厌之有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古义今义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今义④亦去之古义今义⑤敢以烦执事古义今义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省略句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省略句2.(烛之武)辞曰省略句3.(烛之武)许之省略句4.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6.(晋)许君焦、瑕省略句7.阙秦以利(于)晋省略句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2.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3.以乱易整,不武判断句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5失之所与,不知判断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

教资国考:语文“词类活用”专项练习题(一)

教资国考:语文“词类活用”专项练习题(一)

教资国考:语文“词类活用”专项练习题(一)(一)烛之武退秦师1.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方位名词,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解释为“向东面”;封:第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以(郑)为疆界。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第二个“封”,名词,边界。

3.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邻邦的国力变得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变得相对削弱了。

4.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5.晋『军』名词用作动词,驻军、驻扎函陵,秦军氾(fàn)南。

//晋军屯驻在函陵。

6.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7.若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郑而有益于君。

8.『夜』在夜里/连夜,名词用作状语缒(zhuì)而出,见秦伯。

(二)荆轲刺秦王1.乃遂收『盛chéng』樊於(wū)期之首,『函』匣子。

这里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封之。

2.顷之未发,太子『迟』“以……为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之。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

穿白衣戴白帽以送之。

4.士皆『瞋(chēn)目』,发尽『上』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指冠。

5.谨斩樊於期头,……,『函』用盒子,名词活用作状语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动词使动用法,使……闻大王。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必修1高一语文上册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秦伯说,与郑人盟B .失其所与,不知C .朝济而夕设版焉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 项“说”通“悦”;B 项“知”通“智”;D 项“共”通“供”。

答案:C2.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郑人盟.盟:结盟 B .既东封.郑封:封地 C .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D .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解析:B 项“封”,把……当成边地。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A .夜.缒而出,见秦伯 B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解析:C 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语都是意动用法。

A 项,夜,名词作状语;B 项,军,名词用作动词;D 项,亡,使动用法。

答案:C4.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D 项,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

A 项,之: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 项,以:介词,因为/介词,拿。

C 项,其:代词,代指郑国/语气词,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答案:D5.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不能”的古今意思均指不能够。

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含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专练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焉用亡郑以陪邻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解析:选 C A 项,“知”通“智”; B 项,“说”通“悦”; D 项,“已”通“矣”。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军:驻军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C.以乱易.整易:交换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解析:选 C 易:替代。

3.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庞然.大物C.且.贰于楚也且.君尝为晋君赐矣D.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解析:选 D A 项,焉:①疑问副词,何;②兼词,在那里。

B 项,然: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

C 项,且:①连词,并且;②连词,况且。

D 项,于:都是介词,当“对”讲。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子亦有不.利.焉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 B B 项,古今同义,不好。

A 项,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C 项,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D 项,古义,在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5.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且贰.于楚也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C.朝济而夕.设版焉D.越国以鄙远.解析:选 C A 项,数词活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B 项,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C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状语; D 项,形容词用作名词。

6. 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A.以乱易整,不武易:容易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D.老者衣帛食肉衣:穿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故民之从之也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B.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夜缒而出,见秦伯C.阙秦以利晋樊哙侧其盾以撞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吾其还也3.下列各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以其无礼于晋B.臣之所好者道也是寡人之过也C.若属皆且为所虏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桓晋文之事》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和王道主张。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何人?A. 一位古代书法家B. 一位古代军事家C. 一位古代政治家D. 一位古代外交家2. 在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成功退秦师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外交手段C. 通过贿赂D. 通过暗杀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4. 以下哪个成语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有关?A. 画龙点睛B. 以柔克刚C. 望梅止渴D. 破釜沉舟5. 烛之武在故事中使用了哪些策略?A. 军事策略B. 心理战术C. 经济制裁D. 政治联姻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利用了________的智慧,最终使秦军撤退。

7. 故事中,秦军原本计划攻打的是________国。

8. 烛之武通过________的方式,说服了秦军,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__的重要性。

10. 在故事中,烛之武的行动展示了________的外交策略。

三、简答题11.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

12. 烛之武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个人品质?1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现代外交有何启示?14. 烛之武是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战争?15.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能学到哪些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方法?四、论述题16. 论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对古代外交策略的影响。

17.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智慧与勇气的关系。

18.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在今天是否仍有现实意义?请结合现代国际关系进行论述。

1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哪些领导力的要素?20. 从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如何理解“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五、案例分析题21.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的威胁,你将如何制定策略以保护你的国家?22. 如果烛之武没有成功退秦师,你认为可能会发生哪些后果?请结合当时的政治局势进行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解析:A 项,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可译为“来”/连词,因为。

B 项,代词,那/副词,还是。

C 项,均为连词,假如。

D 项,句末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

答案:C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 ⎩⎪⎨⎪⎧行李之.往来是寡人之.过也 A .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不同B .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也相同C .两个“亡”不同,两个“之”也不同D .两个“亡”不同,两个“之”相同解析:第一组中,前一个“亡”为“灭亡”;后一个“亡”为“使……灭亡”。

第二组中,前一个“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可译为“的”。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解析:B项,“有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解释为“有利于”;A 项,“行李”,古义为“外交使者”,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C项,“以为”,古义为“把……作为”,今义为“认为”;D项,“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B4.下列各句中,与“是寡人之过也”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A.邻之厚,君之薄也B.失其所与,不知C.以乱易整,不武D.夫晋,何厌之有解析:例句与A、B、C三项都是判断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D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解析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一、夯实基础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佚.()之狐秦军汜.()南夜缒.()而出②共.()其乏困阙.()秦许君焦、瑕.()【答案】①yìfán zhuì②gōng quēxiá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军队)是寡人之过.也(过错)B.若不阙.秦(侵损、削减)郑既.知亡矣(既然)C.邻之厚.(增益)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D.何厌.之有(厌烦)失其所与.(结交、结盟)【答案】C【解析】A 项“军”指驻军。

B 项“既”指已经。

D 项“厌”指满足。

3.下列选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普军函陵 B.越国以鄙远C.共其乏困 D.既东封郑【答案】C【解析】A 项“军”是名词作动词,指驻军。

B 项“鄙”是名词作动词,指把……当作边邑。

D 项“封”是名词作动词,指以……为疆界。

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舍郑以为东道主C.行李..于晋..之往来 D.以其无礼【答案】D【解析】A 项“夫人”的古义为“那个人”,即秦穆公,今义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 项“东道主”的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请客的主人”。

C 项“行李”的古义为“外交使者”,今义为“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 项“无礼”的古义和今义均为“没有礼貌”。

5.下列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寡人”是古代君主的自我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吾不能早用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答案】A【解析】《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二、阅读提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译文: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A. 秦军汜sì南夜缒zhuì而出佚yì之狐B. 共gng其乏困若不阙jué秦许君焦瑕xiáC. 秦伯说yuè 杞qǐ 子、逢孙、杨孙戍sù之D. 微夫fū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与yǔ,不知zhì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 共其乏困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 吴广以为然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 ①③B. ②④C. ③⑤D.②⑤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秦伯说,与郑人盟C. 失其所与,不知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

被动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 越国以鄙远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 既东封郑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君知其难也D.失其所与,不知11.文学常识填空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__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_____体裁史书,相传为_________末年_____国史官____________所著,主要记载了_________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

烛之武退秦师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朝代?A. 唐朝B. 商朝C. 春秋时期D. 汉朝2. 烛之武是以下哪个国家的使者?A. 秦国B. 齐国C. 楚国D. 晋国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军撤退的?A. 通过武力B. 通过贿赂C. 通过智慧和言辞D. 通过求情4.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秦军撤退后,晋国的军队采取了什么行动?A. 追击秦军B. 继续进攻C. 撤退D. 保持原地不动5. 以下哪项不是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的主要人物?A. 烛之武B. 晋文公C. 秦穆公D. 孔子二、填空题6.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发生在______年,当时晋国与秦国发生了冲突。

7. 烛之武是晋国的使者,他通过______的方式,成功说服秦军撤退。

8. 秦军撤退后,晋国的军队选择了______,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

9.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体现了______的重要性,即通过智慧和言辞解决问题。

三、简答题10. 请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中,烛之武是如何通过智慧和言辞说服秦军撤退的。

四、论述题1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故事内容进行分析。

五、阅读理解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

烛之武,晋国之使者也。

晋国与秦国交战,晋国处于劣势。

烛之武奉命前往秦营,以言辞说服秦军撤退。

烛之武对秦军将领说:“晋国与秦国,本是兄弟之邦,今因误会而交战,实为不智。

若秦军撤退,晋国愿与秦国重修旧好。

”秦军将领听后,觉得烛之武之言有理,遂下令撤军。

12. 根据段落内容,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军将领的?13. 烛之武提到了“兄弟之邦”,这在文中有何含义?14. 秦军将领为何会接受烛之武的建议?六、案例分析题15. 假设你是烛之武,面对秦军将领,你将如何运用智慧和言辞来达成和平的目的?请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给出你的策略。

七、写作题16. 以“智慧与和平”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文,阐述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的智慧如何促进了和平的实现。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氾.南(fán) 栖.息(qī)游说.(shuō) 跌宕.多姿(dànɡ)B.函.陵(hán) 官宦.(huàn) 更.改(ɡènɡ) 摇曳.生姿(yè)C.宫阙.(què) 窥.视(kuī) 讽谏.(jiàn) 寝.食不安(qǐn)D.涕唾.(tuò) 翁媪.(ǎo) 沟壑.(hé) 恃.才傲物(shì)解析:A项,“说”应读shuì;B项,“更”应读ɡēnɡ;D项,“壑”应读hè。

答案:C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以乱易.整,不武(容易)C.许.之(答应)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解析:B项,易:替代。

答案:B3.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按用法把“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解析: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⑤⑥⑦是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是助词,的;⑧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4.下列加点的词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肆其西封.B.朝.济而夕设版焉C.越国以鄙.远D.烛之武退.秦师解析:A项,“封”是疆域的意思;C项,“鄙”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退”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B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前,卫生部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全国以及重点省份流感疫情的形势,加强对流感疫情的分析、研判和监测工作。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会于向,将执戎子驹支。

范宣子亲数诸朝。

曰:“来,姜戎氏。

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

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

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

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

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

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

我诸戎除翦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

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肴之师。

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

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肴志也,岂敢离逷?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

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

”赋《青蝇》【注】而退。

宣子辞焉,使即事于会,成恺悌也。

(节选自《左传·驹支不屈于晋》)材料二: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注】《青蝇》:《诗经·小雅》中的一篇,《青蝇》所赋:“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_________ ___ (《烛之武退秦师》)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鸿门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陪___(2)善___(3)内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先秦散文、儒家经典,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练习知识题(教师)

烛之武退秦师理解练习知识题(教师)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夜缒.(zhuì) 秦军氾.(sì)南函.(hán)陵B.共(ɡònɡ)其乏困逢.(pánɡ)孙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C.失其所与.(yù) 不知.(zhì) 若不阙.(quē)秦D.夫.(fú)战,勇气也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匹夫.(fū)之勇【解析】A项“氾”读“fán”;B项“共”通“供”,读“gōng”;C项中“与”读“yǔ”。

【答案】 D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

【解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答案】 B6.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解析】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含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言基础训练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⑥/②④/③⑤2.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你②越国以鄙远鄙:把……当作边邑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认为④行李之往来行李:外交使者⑤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⑥又欲肆其西封肆:肆意,放肆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人⑧亦去之去:离开A.①②③⑤⑧B.②④⑤⑦⑧C.③④⑥⑦⑧D.①②⑤⑥⑧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夜缒而出②越国以鄙远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与郑人盟⑤晋军函陵⑥共其乏困⑦既东封郑A.①③⑥/②⑦/④⑤B.①③⑤/②⑦/④⑥C.①③⑦/②⑥/④⑤D.①③⑦/②④/⑤⑥4.下列句中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见:接见B.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辞:推辞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犹:还是D.今急而求子急:着急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技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

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夜缒.(zhuì)秦军氾.(sì)南函.(hán)陵B.共(ɡònɡ)其乏困逢.(pánɡ)孙朝.(zhāo)济而夕设版焉C.失其所与.(yù)不知.(zhì)若不阙.(quē)秦D.夫.(fú)战,勇气也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匹夫.(fū)之勇【解析】A项“氾”读“fán”;B项“共”通“供”,读“gōn g”;C项中“与”读“yǔ”。

【答案】D2.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失其所与,不知所与:结盟。

【解析】“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解析】B项说—悦,C项知—智,D项厌—餍。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这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既然C.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伸展,扩张【解析】B项“既”意为“已经”。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解析】A、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B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答案】 B6.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A.吾不能早用子B.子亦有不利焉C.子犯请击之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解析】C项“子犯”是人名,其它均为尊称。

【答案】 C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晋军.函陵(驻扎军队)B.何厌.之有(厌倦)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若毒.之乎(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地位低下)D.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认为)【解析】B项“厌”是“满足”,C项“微”是“如果没有”,D项“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

【答案】 A8.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解析】A项意为“哪里”;B项代词,指这篇“说”;C项疑问代词,“哪里”;例句与D项均为句末助词,不译。

【答案】 D9.对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其还也②失其所与,不知③其如土石何④以其无礼于晋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B.①和③不同②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D.①和③不同②和④相同【解析】①和③均为语气副词,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②和④均为代词,用法相同,但意义不同,本题只考查用法。

【答案】 A10.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 ①项“亡”意为“灭亡”;②“亡”为使动用法;③“封”为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④名词“疆界”。

【答案】 D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动词)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你,代词)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假如,连词) B.⎩⎪⎨⎪⎧ 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名词)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动词)C.⎩⎪⎨⎪⎧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动词)停数日,辞.去(告别,动词)不辞.劳苦(推卸,动词) D.⎩⎪⎨⎪⎧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名词)越国以鄙.远(卑鄙,形容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解析】 A 项中第二句“若”意为“如果”,第三句是人称代词“你”。

C 项第一句“辞”意为“推辞”,第二句正确,第三句“辞”意为“推托”。

D 项第二句中“鄙”意思是“把……当作边邑”。

【答案】 B12.下面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辍耕之.垄上(往,到)是寡人之.过也(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取独,不译)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B.⎩⎪⎨⎪⎧ 以.其无礼于晋(因为)敢以.烦执事(拿)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来)以.乱易整,不武(因此)C.⎩⎪⎨⎪⎧ 以其.无礼于晋(它,代郑国)共其.乏困(代使者)吾其.还也(还是,表商量语气)失其.所与,不知(自己,自己的)D.⎩⎪⎨⎪⎧ (秦军)乃.还(于是,就)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竟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你的)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才)【解析】 “以乱易整”中“以”意思是“用”。

【答案】 B13.从句式角度判断,下面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B .是寡人之过也C .唯命是从D .微斯人,吾谁与归【解析】 B 项为判断句,其它几项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14.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师.必退 师:军队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亡:灭亡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接济 B.⎩⎪⎨⎪⎧ ①唯君图.之 图:考虑②以乱易.整,不武 易:交换③(两军)相去.四十里 去:距离C.⎩⎪⎨⎪⎧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使:派②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如果D.⎩⎪⎨⎪⎧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②(晋军)亦去.之 去:离开③君之所知.也 知:通“智” 【解析】 A 项中的“济”意为“渡河”,B 项中的“易”为“替代”,D 项中的“知”意为“知道,了解”。

【答案】 C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 .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解析】 《左传》为编年体史书,司马迁开纪传体先河。

【答案】 B(一)课内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见:拜见。

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然而。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解析】D项,“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答案】 D1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解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的机智善辩。

③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是烛之武的牢骚话。

【答案】 D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C项,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的。

【答案】 C1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泽的重点是“若”“而”“烦”“厌”“肆”“阙”“焉”等词。

注意语句的通顺。

【答案】(1)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

(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二)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