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隋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隋唐】
【目录】
第二章,公元500-1500年的中国
一、隋朝
⒈政治。

①统一*。

②三省六部制。

③州县制。

④科举制。

⒉经济*。

①均田制。

②租庸调制。

③大运河。

二、唐朝
⒈政治。

①制度完善。

②唐太宗*。

③节度使。

④安史之乱*。

⒉经济。

①制度改革。

②农业。

③手工业。

④商业。

⑤外贸。

⒊文化。

①印刷术。

②火药。

③文学。

④艺术。

说明:
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
一、隋朝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长安,陪都洛阳,589年灭陈统一中国。

隋文帝进行了制度建设,隋炀帝进一步改进制度,奠定了隋唐强盛的政治基础。

但是,隋朝是通过政变夺取政权的,没有领教人民力量,所以,隋炀帝出现暴政,618年被推翻。

⒈政治。

①统一*。

1】条件。

南方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南北经济联系加强;北周统一北方,加强制度建设,奠定统一基础;民族融合,南北差异缩小;民心厌战,渴望统一;隋文帝正确的战略战术。

2】过程。

589年灭陈。

3】意义。

为大规模建设提供条件;促进了隋唐强盛。

②三省六部制。

1】源流。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2】职能。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

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但真正的宰相却是临时职务。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收支、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接待少数民族、外国人】。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渐渐的,
3】特点: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决策错误减少】,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4】评价。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③州县制。

1】背景。

东晋南迁后设置许多侨置州郡县,南朝继续,地方行政制度混乱;北方州郡县设置数量多。

行政效率低、国库开支大。

2】措施。

裁撤郡级行政机构;裁并州县,减少数量;地方官不再拥有军权、财权。

3】意义。

提高了行政效能;解决了东汉末期以来分裂的制度因素,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国库收入。

④科举制。

1】原因。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人才选拔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助长了分裂割据;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形成私人官僚集团。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创立。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成绩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发展。

唐高宗命高官主考,武则天创殿试、武举,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殿试)考试制度,实行糊名和誊录,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1315年元朝恢复科举,只有进士一科。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各地、会试-礼部、殿试三级,成化年间(1465-1487)形成八股考试,题目出自四书五经。

清朝1905年废除。

4】评价。

它是中国古代人才、官吏选拔制度。

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方法,提高了官吏队伍的文化素养;改善了用人制度;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整顿了吏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儒家文化发展;促进了教育,重视学习的民族心理形成;加强了阶级阶层间的流动,使中国古代社会超级稳定;导致贵族政治、军人政治逐渐向重文轻武、文官政治转变。

它是英国文官制度和现代考试制度的制度来源。

恶劣影响主要在其为专制主义选拔奴仆加强皇权、造成醉心功名利禄、考核的内容日益狭窄与考试形式日益僵化不利于科技发展。

⒉经济*。

①均田制。

1】内容。

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摇役和兵役。

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

北魏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如下:男子15岁以上授露田4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

年满70岁或死亡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

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唐代均田制在继承前代制度的基础上,对贵族、官每的受田做出了更具体的规定:贵族最多受田百项,官员最多受田60顷。

2】评价。

它是孟子仁政内容之一,让农民有一定土地这一思想的实践。

遏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农业生产。

它是孙中山“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来源之一。

②租庸调制。

1】内容。

来源于北朝的租调制。

租是土地税,前提是均田制;庸是代役税,来源于汉朝的更赋,农民替政府出力修建工程、戍边称为力役,每年在本郡【州】一个月、边境三天,不去出一定物质和钱由政府请人代役,庸就是雇庸的意思;调是户调,来源于秦汉的人头税,以户为单位征收。

2】评价。

隋唐租调负担较之南北朝相对减轻;庸在隋代有年龄限制,在唐朝没有年龄限制,能够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也减轻了农民负担。

促进了农业发展。

③大运河。

1】开凿。

A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掘邗沟,沟通江淮水道,以便北上争霸。

B隋大业元年(605)拓宽开深山阳渎(今里运河),又开通济渠,连结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

大业六年(610)拓宽浚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

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今天津,全线沟通,长约2,700公里。

C元朝定都北京(当时称大都),自1283年起先后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航程缩短为1,794公里,就是今大运河的前身。

2】现在的大运河。

分8段:北京到通县称通惠河;通县到天津称北运河;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或卫运河;临清到黄河北岸称山东北运河;黄河南岸到韩庄称山东南运河;韩庄到清江称中运河;清江到六圩称里运河;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

3】评价。

在当时主要起了巩固统一的作用。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
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唐朝
618年李渊起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都长安,陪都洛阳。

后经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改革,生产发展,开疆拓土,进入文明开放的强盛时期。

但是,节度使制度造成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朝衰落,907年灭亡。

⒈政治。

①制度完善。

继承隋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更加明确,科举制进士科地位加强,州县制之上设置道这一监察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军事制度上府兵制实行到玄宗改为募兵制有利于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减轻农民负担。

②唐太宗*。

1】政治。

参与反隋暴政、创立唐朝;改革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文德治国、重用人才、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2】经济。

修养生息、宽刑薄税;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3】民族关系。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战而后和",任用少数民族贵族管理本地方,设置机构、册封、和亲;被推为“天可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4】对外。

实行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生活;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5】文化。

鼓励文化发展。

总之,为唐朝盛世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

但杀兄逼父,侵略高丽,晚年奢侈。

③节度使。

1】出现。

边疆战争需要而设立。

玄宗时期扩大设置。

2】内容。

将领控制辖区的行政权和财权。

后出现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部将拥立。

3】评价。

有利于边疆战争的胜利;权力集中,造成分裂割据的制度缺陷;直接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间接导致唐朝灭亡。

④安史之乱*。

1】原因。

设置节度使、军镇,逐渐掌握军事、财政、行政大权,形成分裂势力;唐玄宗政治腐败。

2】经过。

755-763年。

3】影响。

唐朝由盛转衰;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⒉经济。

①制度改革。

1】唐朝中前期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庸的规定扩展到所有成年人,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

2】780年实行两税法改革。

均田制、租庸调制破坏,土地兼并加强;政府为增加收入而改革。

按照夏秋两季缴税,按照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

降低了人头税份额,减轻了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事实上承认了土地兼并,加速贫富分化。

②农业。

1】工具。

北方立井水车,南方筒车【利用水力】;曲辕犁【江东犁】。

2】水利。

大运河等。

唐朝有专门负责水利的渠堰使官员。

3】格局。

安史之乱后北民南迁,出现第二次大规模北方汉族向南迁徙,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手工业。

1】官营。

缂丝,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纬,以通经断纬手法自由变换色彩,纹饰更加绚丽,极具艺术神韵;丝织业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陶瓷业发展,巩县唐三彩,形成南青【越州】北白【邢州】格局,最为名贵的是越窑的秘色瓷,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人们生活用具的必需品。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匠户”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

2】民间手工业有所恢复。

3】新兴行业出现。

印刷业、火药制造业。

④商业。

1】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官商分利、鼓励海外贸易。

2】商业创新。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柜坊-为贵族、富商、官吏、高利贷者储存金银财物;飞钱-便换【类似汇票】。

3】市场格局。

唐末开始打破坊市格局,出现夜市。

扬州、益州在唐后期超过北方城市,扬
州处于长江和运河交叉点又靠海近,还出现夜市,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草市发展,开始出现纯粹商业性集镇。

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

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

政府对商人和市场的严格管制,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

⑤外贸。

1】商品。

瓷器开始大量输出,远销欧洲非洲。

2】管理。

市舶司。

3】外商。

胡商-波斯店、大食商人等。

4】商路。

丝绸之路,陆海并举。

⒊文化。

①印刷术和火药。

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普及、传播。

火药,道教炼丹家意外收获,唐末用于军事,导致战争方式发生根本变化,由冷兵器时代进化为热兵器时代。

②科学。

僧一行-黄道游仪、子午线、恒星位移。

③文学。

唐诗。

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边塞诗体现了唐朝开拓进取精神;田园诗反映出唐朝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合一。

④艺术。

1】书法。

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法遒美”成为国家正式公文的书体;行书-颜真卿;草书-张旭、怀素。

2】绘画。

展子虔,隋朝画家,开启唐画。

阎立本,宫廷画家。

吴道子,白描,吴带当风。

3】石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

A.兴建。

始建于前秦,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

B.评价。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

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

4】梨园-戏剧产生。

玄宗在宫中教练歌舞艺人,歌舞戏有一定情节、冲突。

隋唐是宫廷舞蹈发展的鼎盛期,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

他们继承前代乐舞传统,吸收各民族和西域传来的乐舞,创造出许多优美动人的新作品,显示了古代宫廷舞蹈的辉煌成就。

⑤思想。

1】三教并行。

定性。

唐人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的体现。

背景。

自东汉道教兴起、佛学东传以来即已开始的三教圆融,盛唐实行宽松而开放的文化政策,第一次出现全面的交融和彼此的摄取。

李唐统治者一面打击门阀世族的世系观念,一面却以道家思想的创始者老子李聃为先祖,在找到显要祖宗的同时,也寻得了文化上的依归,因此,道教在李唐很受重视。

但是,有着胡文化血统的李唐统治者,并没有因此而排斥儒、释,而是采取了三教并行的政策。

影响。

三教并行的政策,使得三教在唐代各有发展,也彼此融合。

佛教思想深得士大夫的喜爱,完成了中国化的重要步骤。

产生了士大夫的僧侣化(居士)和僧侣的士大夫化(学问僧、诗僧),二者彼此呼应,相互交游,共同努力,推动着儒佛的融合。

2】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他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与韩愈同时的李翱,则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