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汇编)

合集下载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上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已经有了一定的规范,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本文将就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该疾病。

首先,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进行性消瘦、食欲不振、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疼痛等。

由于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当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其中,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肝脏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周围血管的情况,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和浸润情况,对于早期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优势。

第三,病理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肝组织活检,可以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和浸润深度,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不能行肝组织活检的患者,可通过经皮肝穿刺抽吸术或手术标本来获取组织学诊断。

最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也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AFP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肝癌标志物,其水平的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肝癌的风险。

此外,AFP结合其他肿瘤标志物如AFP-L3、PIVKA-II等的检测,能够提高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准确性。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等方面。

临床医生在面对疑似原发性肝癌的患者时,应全面综合利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好的支持。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摘自南京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内科刘秀峰主任医师(一)高危人群的监测35~40岁以上的HBV、HCV感染者,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 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或肥胖者以及有直系亲属肝癌家族史者,均为肝癌的高危人群,应该严密监测,每6个月行AFP及肝脏超声检查一次。

(二)临床表现具备高危因素,合并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黄疸、腹水者,应高度警惕肝癌可能。

(三)体征1.多数肝癌患者无明显相关阳性体征。

2.合并高危因素者,出现肝大伴或不伴结节、上腹肿块、黄疸、腹水、脾大等,应警惕肝癌可能。

3.肝掌、蜘蛛痣、血管痣和腹壁静脉曲张等为肝硬化体征。

4.临床诊断为肝癌的病人近期出现咳嗽、咯血、骨痛、病理性骨折、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等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

(四)辅助检查1.血液生化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可能出现血液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等肝脏功能改变以及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改变。

2.肿瘤标志物检查AFP(甲胎蛋白)是肝癌诊断中最好的肿瘤标记。

3.影像学检查(1)腹部超声(US)检查:US检查因操作简便、价廉、直观,已成为肝脏检查常用且重要的方法。

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有较大参考价值,但因解剖部位及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等因素的限制,使其检出敏感性和定性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

实时US造影可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提高定性诊断能力。

而术中US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影像学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

(2)CT检查:CT的分辨率高,特别是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数秒内可完成全肝扫描,避免了呼吸运动伪影;可进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最小扫描层厚为0.5mm,大大提高了肝癌小病灶的检出率和定性准确性。

增强扫描除可清晰显示病灶的数目、大小、形态和强化特征外,还可明确病灶和血管之间的关系、肝门及腹腔有无淋巴结肿大、邻近器官有无侵犯,为临床准确分期提供可靠的依据。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类型,在其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其中HCC占到90%以上,故本文所指的“肝癌”主要是指HCC。

一、临床表现1.症状肝癌的亚临床前期是指从病变开始至诊断亚临床肝癌之前,患者没有临床症状与体征,临床上难以发现,通常大约10个月时间。

在肝癌亚临床期(早期),瘤体约3-5cm,大多数患者仍无典型症状,诊断仍较困难,多为血清AFP普查发现,平均8个月左右,期间少数患者可以有上腹闷胀、腹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慢性基础肝病的相关症状。

因此,对于具备高危因素,发生上述情况者,应该警惕肝癌的可能性。

一旦出现典型症状,往往已达中、晚期肝癌,此时,病情发展迅速, 共约3-6个月, 其主要表现:(1)肝区疼痛。

右上腹疼痛最常见,为本病的重要症状。

常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钝痛或胀痛, 随着病情发展加剧。

疼痛部位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病变位于肝右叶为右季肋区疼痛,位于肝左叶则为剑突下区疼痛;如肿瘤侵犯膈肌,疼痛可放散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生长的肿瘤可引起右侧腰部疼痛。

疼痛原因主要是肿瘤生长使肝包膜绷紧所致。

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可能是肝包膜下癌结节破裂出血引起腹膜刺激。

(2)食欲减退。

饭后上腹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因缺乏特异性, 容易被忽视。

(3)消瘦,乏力。

全身衰弱,少数晚期患者可呈现恶液质状况。

(4)发热。

比较常见, 多为持续性低热, 37.5-38℃左右,也可呈不规则或间歇性、持续性或者驰张型高热, 表现类似肝脓肿,但是发热前无寒战,抗生素治疗无效。

发热多为癌性热,与肿瘤坏死物的吸收有关;有时可因癌肿压迫或侵犯胆管而致胆管炎,或因抵抗力减低合并其它感染而发热。

(5)肝外转移灶症状。

如肺部转移可以引起咳嗽、咯血;胸膜转移可以引起胸痛和血性胸腔积液;骨转移可以引起骨痛或病理性骨折等。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因此,及早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希望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腹胀、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发热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黄疸、肝大、腹水等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早期原发性肝癌可能无明显症状,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和PET-CT等。

在B超检查中,原发性肝癌呈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边界模糊,部分病灶可出现点状强回声。

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边界及血供情况,对于肝内转移灶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MRI检查对于肝脏的软组织分辨更好,对于小肿瘤和血管浸润的显示也更为清晰。

PET-CT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代谢情况,对于判断原发性肝癌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帮助。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对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也有着重要意义。

常规的血清学检查包括肝功能、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α-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的检测,这些指标的异常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四、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检查是原发性肝癌最终确诊的金标准。

肝穿刺活检是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手段,通过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分级,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多种手段。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肝癌的筛查,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原发性肝癌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02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

202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

2024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分期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CHCC-CCA)三种不同病理学类型,三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病理组织学、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其中HCC占75%~85%、ICC占10%~15%.本文中的〃肝癌〃仅指HCC。

肝癌的病理学诊断原发性肝癌:统指起源于肝细胞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包[舌HCuICCcHCC-CCA oHCC:是指肝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不推荐使用〃肝细胞肝癌”或“肝细胞性肝癌”的病理诊断名称。

ICC:是指肝内胆管分支衬覆上皮细胞发生的恶,的中瘤,以腺癌最为多见。

组织学上可以分为:①大胆管型:起源于肝小叶隔胆管以上至邻近肝门区之间较大的胆管,腺管口径大而不规则;②小胆管型:起源于肝小叶隔胆管及其以下的小胆管或细胆管,腺管口径小而较规则,或可呈管腔闭合的实性细条索状。

有研究显示,上述两种亚型ICC的生物学行为和基因表型特点也有所不同,小胆管型患者的临床预后好于大胆管型。

关于HCC和ICC的分子分型的临床和病理学意义多处在研究和论证阶段,但近年来有研究显示,EB病毒相关的ICC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免疫微环境及分子特征,预后较好并对免疫检查点治疗有较好的获益,有望成为新的亚型;而丙糖磷酸异构酶1在ICC组织中高表达是评估术后复发风险的有用指标等。

2019版《WHO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已不推荐对ICC使用“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carcinoma和ChOlangiOIoCelIUlarcarcinoma)”的病理诊断名称。

ICC的大体取材和镜下检查要求主要参照HCC ocHCC-CCA:是指在同一个肿瘤结节内同时出现HCC和ICC两种组织成分,不包括碰撞癌。

虽然有学者建议以两种肿瘤成分占比分别≥30%作为cHCC-CCA的病理诊断标准,但是目前还没有国际统一的cHCC-CCA中HCC和ICC两种肿瘤成分比例的病理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一、定义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位年纪为40~50 岁,男女发病比例为 2~5:1。

我国肝癌年死亡率占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

二、诊疗1.临床体现1) 病史: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毒性、酒精性)病史。

2)症状:(1)肝区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为胀痛、钝痛或刺痛;可为间歇性,亦可为持续性。

病变侵及横膈或腹膜后时,可有肩背或腰部胀痛。

(2)全身和消化道症状:发热、消瘦、无力、上腹部不适,食欲下降,多为中、晚期体现。

(3)某些全身性反映:是癌组织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物质所引发,如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反映、高血钙症等。

(4)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突发右上腹疼痛,可有循环系统变化。

3) 体征:(1)肝肿大:中、晚期肝癌最常见的体征。

呈进行增大,不规则、质硬、表面凹凸不平结节状,可有压痛。

(2)黄疸:可见于弥漫型肝癌或胆管细胞性肝癌。

(3)自发破裂出血时出现腹膜刺激征。

(4)晚期出现腹水呈进行性增加,恶病质,黄疸多由于胆管受压及肝实质破坏所致。

(5)其它肝实质损害的体现,如皮下出血、肝掌、蜘蛛痣等。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1)肝功效:多呈慢性肝功损害体现。

(2)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诊疗肝细胞癌的相对特异性指标。

AFP 肝癌诊疗原则是:①AFP≥400µg/L,排除活动性肝炎、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妊娠等;②AFP 由低浓度逐步升高,持续不降;③AFP 在中档水平200µg/L 持续 8 周,阳性率 70%左右。

(3)HBsAg 多为阳性。

2)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等,能发现直径 2cm 或更小的病变。

(2)CT 检查:可检出直径约 1.0cm 左右的早期肝癌,应用增强扫描有助于与血管瘤鉴别。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功能ChildA。 Ib:单个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5cm,在半肝,余同上。 IIa:单个或两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10cm,在半肝或两个肿瘤
最大直径之和≤5cm,在左右两半肝,余同上。 IIb:单个或多个肿瘤最大直径之和>10cm 。在半肝或两个肿瘤
最大直径之和>5cm,在左右两半肝,余同上。或肿瘤情况不论, 有门静脉分支、肝静脉或胆管癌栓和(或)肝功能ChildB。 IIIa:肿瘤情况不论,有门脉主干或下腔静脉癌栓、腹腔淋巴结 或远处转移之一;肝功能ChildA或B。 Ⅲb:肿瘤情况不论,癌栓、转移情况不论;肝功能分级ChildC。
4、肝脓肿:发热、腹痛、肝肿大、触痛、右 上腹肌紧张、白细胞升高、超声下示液性暗区。
>110nKat/L为阳性。AFP阴性肝癌、小肝癌阳性 率70%。
5、其他:酸性同工铁蛋白(AIF)、醛缩酶A (ALD-A)、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碱 性磷酸酶同工酶Ⅰ(ALP-I)、CEA。
(二)影像学检查
1、 超声: > 1cm,早期定位。
2、 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 CT):
(四)并发症
1、肝性脑病:1/3的患者因此死亡。
2、上消化道出血:15%因此死亡。 呕血、黑便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发生率10%, 疼痛,腹膜刺激征,大量出血休克,死 亡,小量血性腹水
4、继发感染:肺炎、败血症、 肠道感 染
五、辅助检查
(一)肿瘤标记物的检测
1、甲胎蛋白(AFP)
(1) >500ug/L,持续4周。 (2) >200ug/L,持续8周。 (3) 持续升高。
3、肝组织学检查证实原发性肝癌。
(二)鉴别诊断
1、继发性肝癌: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 道、乳房的癌灶。

肝癌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癌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2.肝肿大:约90%以上的患者肝脏肿大,且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现凹凸不平,有大小不 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不整齐,常有不同程度的压痛。肝癌突出于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上腹可 呈现局部隆起或饱满。如癌肿位于膈面,则主要表现为膈抬高而肝下缘可不肿大。由于肝癌的动脉血 管丰富而纡曲,或因巨大的癌肿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动脉内径骤然变窄,有时可在贴近肿瘤的腹 壁上听到吹风样血管杂音。
又称为 “块中块”(tumor in tumor)。
(2) 周围无回声晕带可以不完整或变得不明显。
(3) 肿瘤后方声补偿以及侧方声影现象消失,并且在较大瘤体后方出现部分声波
衰减。
(4) 肿瘤形态由类圆球状向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发展。
(5) 在较大瘤体内可出现不规则的坏死液化区。
(6)肿瘤数量增多,主瘤体周围或附近出现小的子结节。
精选课件ppt
4
肝癌的病理分型
肝癌的病理分型依据组织学分类为三型:肝细数的90%,大多伴有肝
硬化,癌细胞呈多角型,核大,核仁明显,胞浆丰富,癌细
胞排列成索状,癌巢之间有丰富的血窦。癌细胞有向血窦内
生长的趋势。
胆管细胞型:此型少见,约占总数的7%,在女性中较多
精选课件ppt
3
彩色超声多普勒在肝癌诊断中的作 用
肝癌属于血流供应比较丰富类型的肿瘤, 80~90 %的肿瘤内能发现血流信号;肿瘤中心部位也 能见到血流信号的有41 %左右。能量图(CDE)则在 显示效果上比一般彩色超声多普勒更为敏感。肿瘤周 围血管增多扩张,尤其在直径5.0cm以下的肿瘤周围 形成包裹,出现“花篮”征象。频谱多普勒上肿瘤内 的动脉血流比较容易被测出,表现为高速度低阻力波 型;血管抵抗阻力指数在0.7以上的例数并不少见。

原发性肝癌病理学及CT影像诊断要点总结

原发性肝癌病理学及CT影像诊断要点总结

原发性肝癌病理学及CT影像诊断要点总结【临床特点】1、常见的恶性肿瘤。

2、多见于中年男性。

3、常见症状为肝区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腹部包块等。

4、甲胎蛋白(AFP)测定阳性及浓度升高。

5、少数以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就诊。

【病因】1、大多有乙型肝炎病史。

2、中晚期肝硬化。

3、长期摄入黄曲霉素等致癌物。

4、长期摄入亚硝胺类化合物。

5、长期饮用污染严重的水。

【病理】1、按细胞类型分为肝细胞型(最多见)、胆管细胞型(较少见)、混合型(最少见)和纤维板层型(罕见)。

2、按大体病理分(1)巨块型(直径≥5cm)(2)结节型(直径<5cm,单个或多个)(3)弥漫性(弥漫性小结节)(4)小癌型(直径≤3cm)。

3、按生长方式分(1)膨胀型(边缘清楚,假包膜形成,常伴有肝硬化);(2)浸润型(边缘不清,多不伴肝硬化);(3)混合型(膨胀、浸润生长兼而有之);(4)弥漫型(弥漫结节大小均匀,密度均匀);(5)特殊型(外向性生长)。

4、转移途径(1)血行转移最常见(多间肺转移,其它还有向肾上腺、骨、肾、脑等部位的转移);(2)淋巴转移较少见(以肝门淋巴结转移为多见,其它有向胰头周围、后腹膜和脾门淋巴结转移);(3)种植转移最少见。

【CT表现】1、多见于肝右叶,其次为左叶,尾叶最少见。

2、多见于肝表浅部位,可发生于深部。

3、多数为单发病灶,但多发病灶较常见。

4、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分叶状。

5、多数为低密度,少数可呈等密度甚或高密度,与瘤的分化和成分有关,也与肝脏背景有关。

6、瘤灶内可发生坏死、出血、钙化,表现为混杂密度。

7、巨块型半数以上有坏死灶,表现为中央更低密度影,且瘤灶越大,发生坏死的比率越高。

8、多数瘤灶边缘不清,呈膨胀性生长的瘤灶可显示环状透亮带,称之为晕征,为特征性表现。

9、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癌,大部分呈膨胀性生长。

10、局部肝脏变形,肝门附近或深部瘤灶可引起肝门及肝血管的移位。

11、团注动态增强(1)快进快出现象:由于肝癌瘤灶的血供绝大部分来自肝动脉。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1)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1)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1)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

CT是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提供肝癌的明细信息。

以下是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的相关内容。

1. 肝内肿块
原发性肝癌通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肝内肿块。

CT影像上,肿块呈高密度,它可以是空心状,也可以是实性的。

肿块边缘呈现出结节状,甚至可能是分叶状。

但在某些情况下,肝内肿块不一定是原发性肝癌,应注意鉴别。

2. 鉴别与良性病变
肝内囊肿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肝内脂肪瘤呈现出低密度,亦有良好的边缘清晰特点。

这些良性的肝内病变可通过CT成像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

3. 肝外转移
常见的肝外转移有肺、肾上腺、胰腺、胆囊、胃等部位。

肝外转移通常表现为多发性肝内肿块或近似肝上的病变。

CT可以提供有关肝外转移部位的详细信息。

4. 鉴别与其他恶性病变
肝内恶性淋巴瘤是可能的肝内肿块,而肝外恶性淋巴瘤通常表现为脾
肿大、腹水和淋巴结增大。

肝内转移性瘤通常表现为多个肝内不规则、边缘不清的肿块。

5. 关键点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

CT影像可以提供关于肝癌的细节信息,如肝内肿块、肝外转移等。

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内囊肿、肝内脂肪瘤
等良性肝病;以及与肝内转移性瘤、肝外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病变。

在评估原发性肝癌和相关病变时,CT成像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识别出
该肿瘤,对于早期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文章目录*一、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2. 原发性肝癌如何检查3. 肝癌如何自我检查*二、原发性肝癌是怎样引起的*三、原发性肝癌如何预防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1、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1.1、原发性肝癌病理学诊断标准:肝脏占位病灶或者肝外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HCC,此为金标准。

1.2、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标准:具有肝硬化以及HBV和/或HCV感染(HBV和/或HCV抗原阳性)的证据。

血清AFP≥400μg/L持续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AFP升高,包括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继发性肝癌等。

典型的HCC影像学特征:同期多排CT扫描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显示肝脏占位在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Arterial hypervascularity),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洗脱。

2、原发性肝癌如何检查 2.1、超声诊断肝癌B超检查是一种经济方便的方式,可以直观的显示出肝部肿瘤的大小、形态与具体的部位,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是比较高的。

对肝脏病变的检出率也是比较高的。

2.2、CT诊断肝癌用CT诊断肝癌也是临床一个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在全国来说这种方法应用的是比较多的。

不过当肝癌患者肿瘤的直径小于2cm或是密度近似正常的肝实质的话,CT是难以显示的。

肝癌呈弥漫性,CT不易发现;区别原发性或是继发性肝癌有困难。

2.3、PET-CT诊断肝癌PET-CT是早期发现肝癌的诊断项目之一,有乙肝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检查。

PET-CT是将PET与CT融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为一体,既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又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组织的生化代谢信息,并且同时浑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和代谢变化。

3、肝癌如何自我检查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上的肿瘤。

原发性肝细胞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原发性肝细胞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课件
原发性肝细胞癌CT诊断与鉴 别诊断课件
目录
•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影像学特征 • 鉴别诊断 • CT在肝癌诊疗中的应用 • CT在肝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 CT在肝癌随访中的应用
01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影像学 特征
肿瘤形态
肿瘤形态规则
原发性肝细胞癌在CT影像上通常 呈现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 形态规则。
定期复查的意义
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
监测肿瘤进展
通过定期复查CT,可以及时发现肿瘤 的复发或转移,有助于早期治疗和控 制病情。
定期复查CT可以监测肿瘤的进展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病情发展。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CT图像,可以评 估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方案提供依 据。
复查的频率和项目
肝细胞腺瘤
总结词
肝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
详细描述
肝细胞腺瘤在CT平扫时也表现为低密度影,但与肝血管瘤相比,密度可能不均匀。增强扫描后,肝细 胞腺瘤会呈现“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即动脉期快速强化,门脉期快速消退。
胆管细胞癌
总结词
胆管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呈现“慢进慢出”的强化特点。
均匀强化
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动态增强扫描时,通常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方式,与周 围正常肝实质的强化程度有明显差异。
环状强化
部分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动态增强扫描时呈现环状强化,中心部位强化不明显, 称为“牛眼征”。
肿瘤转移情况
门脉癌栓形成
原发性肝细胞癌可向门静脉内生长并形成癌栓,在CT影像上表现为门静脉增粗、 门静脉内低密度影。
详细描述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V1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V1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V1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大的肝脏肿瘤。

CT检查是目前诊断原发性肝癌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

以下是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的相关内容:1. 肝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肝内占位性病变,CT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病变密度和周围肝组织密度相近或略高,病变边缘不规则或毛糙,部分病变还可出现低密度坏死区域。

(2)病变较大时可压迫或破坏周围血管和胆管,导致血管和胆管周围区域密度减低或出现液性暗区。

(3)肝内卫星灶表现为直径小于1cm的小结节样病灶,一般位于肝内较大的原发性肝癌周围。

鉴别:肝内结节病、血吸虫病、肝血管瘤等疾病也可出现肝内占位性病变,但它们的CT表现与原发性肝癌有所不同,可从病灶形态、密度等方面进行鉴别。

2. 血流灌注表现(1)肝动脉期增强:病灶强化程度高于肝实质,边缘清晰。

(2)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均强化,不规则浸润性生长时门静脉旁可见缺损。

鉴别:其他肝脏肿瘤、肝内结节病等疾病也可出现肝动脉期增强和门静脉期、肝静脉期均强化的表现,但在灌注方式、强化程度、整个病灶的强化形态等方面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3. 肝功能损害(1)原发性肝癌病灶与肝实质交界处可出现“假包膜”,导致肝功能损害。

(2)病灶侵犯肝门、腹主动脉或侵犯周围层间结缔组织,也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鉴别:肝硬化、肝内结节病等疾病也可引起肝功能损害,但CT表现也有所差异,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以上是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的相关内容,通过CT检查可以较准确地诊断原发性肝癌,并与其他肝脏肿瘤及疾病进行鉴别。

在实际检查中,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及病史等方面综合分析,以更加准确地明确病情。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如何鉴别诊断?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如何鉴别诊断?

老年人原发性肝癌如何鉴别诊断?
原发性肝癌须与如下疾病鉴别:
1.继发性肝癌肝脏血源丰富,其他癌肿可转移至肝脏。

继发性肝癌多由胃、肺、结肠、胰转移而来,大多为多发性结节,临床表现以原发癌表现为主,少数可仅有继发性肝癌的征象,如肝大、肝结节、肝区痛、黄疸等。

血清AFP多呈阴性。

2.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二者的鉴别常有困难。

肝硬化病情发展较慢有反复,肝功能损害较显著,血清AFP可有一过性增高,常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

而肝癌血清AFP持续上升,往往超过500µg/ml,此时与转氨酶下降呈曲线分离现象。

3.肝脓肿一般有明显炎症的临床表现,发热、肝区疼痛、压痛明显。

查体:肝脏肿大,表面平滑无结节,触痛明显,右上腹有肌紧张,白细胞计数升高,超声可见肝内液性暗区。

但当脓液稠厚,尚未形成液性暗区时,诊断较困难,应反复做超声检查,必要时在超声引导下,或在压痛最明显部位作诊断性穿刺。

4.肝非癌性占位性病变如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包虫病等。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区别肿物的性质。

目前与小肝癌相混淆的肝脏良性病变,如腺瘤样增生,肝硬化再生结节,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鉴别尚有一定困难,定期随访,必要时可做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助诊断,鉴别困难时,可剖腹检查。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

原发性肝癌CT表现与鉴别
2019/3/20 6
CT增强
• 斑片状、结节状早期强化 动脉期 • 病灶伴有液化坏死,可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 门静脉、肝实质明显强化,而肿瘤强化迅速下降 • 可显示血管受侵情况,门脉癌栓时,门脉主干或分支 门脉期 主要表现为血管不规则变细、中断。
• 肿瘤和肝实质的密度均匀下降,两者之间对比减小, 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 平衡期
2019/3/20 16
肝囊肿CT表现
• 平扫:呈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均匀低 密度影。 • 增强:病灶无强化,壁薄,边缘光滑锐利 。
2019/3/20
17
肝囊肿
病因:
先天性:胚胎发育期 肝内多余胆管未退化 和吸收并逐渐呈分节 状和囊状扩张形成多 囊肝。 后天性:肝内胆管异 位畸形或先天性炎性 上皮增生闭塞形成单 发性囊肿。
原发性肝癌2020108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步骤病史体征肝功能afp其他肝癌标志物临床诊断afp异质体肝活检病理诊断ctmri肝动脉造影病灶边缘
简述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与鉴别
全科基地徐小娟 带教老师:郭萍
2019/3/20 2019/3/20 1 1
原发性肝癌
概述 影像学表现 鉴别诊断 影像学临床应用
门脉期
2019/3/20
延迟期
9
平扫
门脉期
结结
结节型肝癌
10
弥漫型 肝癌
2019/3/20
11
鉴别诊断
肝转移癌
肝血管瘤
肝囊肿 肝脓肿
2019/3/20
12
转移性肝癌CT表现
• 平扫:一般呈多发散在结节状低密度影, 少数呈单发结节或肿块。 • 增强:部分肿瘤由于血供不丰富,仍呈低 密度。部分肿瘤表现为低密度中更低密度 ,即“牛眼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肝癌
诊断
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一旦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疾病大多属于中晚期,诊断也比较容易。

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必须借助以下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
(1)
(2)血清AFP检测:是当前诊断肝癌常用而又重要的方法。

诊断标准:AFP≥400ng/mL,排除慢性肝炎、肝硬化、睾丸或卵巢胚胎
性肿瘤以及怀孕等。

约30%的肝癌病人AFP正常,检测甲胎蛋
白异质体,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3)
(4)血清酶学检查:肝癌病人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乳酸脱氢酶的某些同工异构酶可增高,但缺乏特异性,早期病
人阳性率极低。

2.影像学检查
(1)
(2)B超: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有无癌栓等,诊断符合率可达90%左右,是目前首选的肝癌诊断
方法。

超声造影可进一步提高肝癌诊断率,并可发现小于1.0cm
的微小肝癌。

(3)C 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位置、数目、大小及与周围脏器和重要血管的关系,并可测定无肿瘤侧的肝体积,对判断肿瘤能否切除以及手术的安全性很有价值。

(4)M RI:对良、恶性肝肿瘤,尤其是血管瘤的鉴别可能优于CT;
MRI可做门静脉、下腔静脉、肝静脉及胆道重建成像,有利于发现这些管道内有无癌栓。

(5)肝动脉造影:此方法诊断肝癌的准确率最高,但病人要接受大量X线照射,并具有创伤和价格昂贵等缺点,仅在上述各项检查均不能确诊时才考虑采用。

(6)
(7)X线检查:肝右叶的肿瘤可发现右膈肌抬高、运动受限或局部隆起。

肝左外叶或右肝下部巨大肝癌在行胃肠钡餐检查可见胃或结肠肝曲被推压现象。

此外,还可显示有无食管静脉曲张和肺、骨等转移灶。

(8)肝穿刺活组织检查: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有助于获得病理诊断。

如不能排除肝血管瘤,应禁止采用。

(9)腹腔镜检查:对位于肝表面的肿瘤有诊断价值。

目前将B超检查和AFP定量测定作为肝癌的一线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在诊断过程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
(2)
(3)转移性肝癌:转移性肝癌病情发展一般较慢,AFP检测大多为阴性,多无肝炎病史或肝硬化表现;多数病人有其他脏器原发
癌的相应症状或手术史。

病人血中癌胚抗原(CEA)升高,有助
于鉴别诊断。

(4)
(5)
(6)肝硬化:大的肝硬化结节,影像学检查可显示为肝占位性病变,特别是AFP阳性或低度升高时,很难与肝癌进行鉴别,应予以
注意。

(7)肝良性肿瘤:病人全身情况好,病情发展慢,病程长,往往不伴有肝硬化。

常见的有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等。

借助AFP
检查、B超、CT、MRI以及肝动脉造影可以鉴别。

(8)邻近器官的肿瘤:胃、胰腺、胆囊及腹膜后脏器(如右肾、右肾上腺等)的肿瘤,可在上腹部出现肿块,特别是右腹膜后肿
瘤可将右肝推向前方,触诊时可能误为肝大。

AFP检测,B超、CT、MRI检查以及其他特殊检查(如静脉肾盂造影、胃肠钡餐
造影及肝动脉造影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少数病例需经剖腹探
查才能明确诊断。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