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物质的分离1
新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目录 (2)
科学八年级上册目录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第2节水的组成第3节水的浮力第4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情况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6节物质的分离第7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第2章天气和气候第1节大气层第2节气温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风和降水第5节天气预报第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第7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人体的激素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第4节动物的行为第5节体温的控制第4章电路探秘第1节电荷与电流第2节电流的测量第3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5节电压的测量1第6节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第7节电路分析与应用科学八年级下册目录第1章电与磁第1节指南针为什能指方向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的应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6节家庭用电第7节电的安全使用第2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第3章空气与生命第1节空气与氧气第2节氧化和燃烧第3节化学方程式第4节二氧化碳第5节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第6节光合作用第7节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第8节空气污染与保护第4章植物与土壤2第1节土壤的成分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第6节保护土壤第3节低碳生活第4节实现可持续发展3。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专题训练第6节 物质的分离(第2课时)
第6节物质的分离(第2课时)课堂笔记1.水净化的方法。
(1)(2):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的一种方法。
过滤中用到的仪器: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漏斗内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
③三靠:漏斗最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一边;烧杯轻靠玻璃棒。
(3)蒸馏法原理:把水加热至,产生的水蒸气经冷却形成。
蒸馏装置组成:蒸馏烧瓶、温度计、铁架台、冷凝管、接收器、锥形瓶。
2.粗盐提纯的主要操作步骤有、、。
分层训练A组基础训练1.分离下列混合物时,按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顺序进行操作的是()A.硝酸钠中混有氯化钠B.铜和铁C.酒精和水D.食盐中混有泥沙2.“粗盐提纯”实验中,蒸发滤液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把浑浊的液体倒入蒸发皿内加热B.开始析出晶体后用玻璃棒搅拌C.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D.待溶液蒸干后停止加热3.在溶解固体物质与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分别是()①搅拌溶液,加速其溶解②搅拌溶液,增大其溶解度③使液体沿玻璃棒缓缓流入④用玻璃棒起固定作用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③4.粗盐提纯实验必须用到的一组仪器是()A.量筒、酒精灯、漏斗、玻璃棒B.烧杯、漏斗、试管、玻璃棒C.烧杯、酒精灯、玻璃棒、漏斗、蒸发皿D.铁架台、烧杯、胶头滴管、酒精灯5.(重庆中考)野外生存训练课上,某同学设计了几种获得饮用水的方法,其中最不合理的是()A.融化积雪,煮沸后使用B.收集雨水,煮沸后使用C.过滤泥水,煮沸后使用D.用沙子和木炭处理海水,煮沸后使用6.要分离下列混合物,可采用过滤法的有()A.食盐和硝酸钠的混合物B.汽油和煤油的混合物C.泥沙和水的混合物D.海水中提取氯化钠7.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放入漏斗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液体,以加快过滤8.(苏州中考)过滤时不需要的仪器是()9.下列过滤装置及其操作的简图(图中固定装置和混合液、滤液均省略,且玻璃棒末端均已轻靠漏斗内的三层滤纸处),其中正确的是()10.指出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可采用的方法:(1)酒精(沸点78 ℃)和水的混合物:。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1节地球上的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的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初中物理物质分离教案
初中物理物质分离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内容】1. 过滤法:不溶性固体与溶液的分离;2. 蒸发法: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溶液;3. 蒸馏法: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4. 萃取和分液法:分离溶解性差异较大的液体混合物;5. 渗析法:分离溶液中的胶体和悬浮物;6. 重结晶法:分离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混合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如: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物质的性质?这些性质有哪些应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性质——溶解性,以及如何利用这一性质来分离混合物。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过滤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介绍过滤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实验操作,巩固过滤法的应用。
2. 蒸发法:教师讲解蒸发法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离可溶性固体与溶液。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体验蒸发法的过程。
3. 蒸馏法:教师介绍蒸馏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实验,了解蒸馏法的应用。
4. 萃取和分液法:教师讲解萃取和分液法的原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萃取和分液法的应用。
5. 渗析法:教师介绍渗析法的原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了解渗析法的应用。
6. 重结晶法:教师讲解重结晶法的原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掌握重结晶法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物质分离方法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质分离的方法及其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物质分离方法的应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6物质的分离1
从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道: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小,要获得氯化钠晶体不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 的方法,而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要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 你知道我们所吃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吗?
(2)固体粉末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阅读 结晶水合物
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称为结晶水合物, 如胆矾、石膏等物质。而食盐、硝酸钾和硫 酸钡等物质不含结晶水。
风化现象: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 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潮解现象: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 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 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的现象。如氯化钙、 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等。
你知道我们所吃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吗? 而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大,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所以冬天捞碱(冷却)。
为什么提取食盐和制取氢氧化钙晶体时都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渐
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结晶: 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1、配制70℃的饱和溶液
如何从硫酸铜溶液中得到 硫酸铜晶体? 风化现象: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我们学过哪些晶体?能说说吗? 从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道: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小,要获得氯化钠晶体不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 的方法,而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要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 20 ℃在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多少克硫酸铜晶体? 而食盐、硝酸钾和硫酸钡等物质不含结晶水。 夏天上完体育课大汗淋漓,回到教室,风扇一吹,汗都干了,脖子和衣服上却有了固体粉末。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而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大,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所以冬天捞碱(冷却)。 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 从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道: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小,要获得氯化钠晶体不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 的方法,而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要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 而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大,宜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所以冬天捞碱(冷却)。 夏天上完体育课大汗淋漓,回到教室,风扇一吹,汗都干了,脖子和衣服上却有了固体粉末。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风化现象: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你能说出下面晶体的特征吗? 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为什么提取食盐和制取氢氧化钙晶体时都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6《把它们分离》
6.把它们分离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 混合在一起的物质,比如白糖 中含有沙子、铁屑等物质。
我们把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还有很多,比如自来水、煤、石 油、天然气、牛奶、水泥、胶水、岩石、空气、海水、雪 湖水、橡胶等。
一、新课导入
利和沙子
用筛子筛试试
分不开怎 么办?
白糖和沙子一起筛下来
二、新知讲解
分离白糖和沙子
工具与材料:烧杯、搅拌棒、水、滤纸、铁架台等。
二、新知讲解
过滤
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方法。
二、新知讲解
如何折叠滤纸
二、新知讲解
过滤注意事项
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是指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是指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是指倾倒液体的烧 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的末端紧靠有三层滤纸的一 边,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
二、新知讲解
1.为什么要在糖水还未蒸 发掉之前熄灭酒精灯?
防止在临近蒸干时, 糖因局部过热发生迸溅。 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是安 全的。
二、新知讲解
2.我们是怎样将沙和白糖分离的?水在分离的过程 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用过滤方法;水在分 离的过程中起到溶解的作 用。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 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探索 沙子、白糖和水如何进行分离,得出实验结论是白糖溶解于水 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混合物分 离方法的兴趣。
沙子中混有白糖
沙子中含有锯末
如何将它们分离出来呢?
物质的分离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的分离高中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离方法及原理。
2. 掌握物质的分离实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结晶、蒸馏、色谱等。
2. 分离物质的原理及应用。
3. 实验操作:过滤实验、结晶实验、蒸馏实验等。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漏斗、玻璃棒、烧杯、漏斗纸等。
2. 实验化学品: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苯酚等。
3. 实验方案:根据教材内容编制实验方案。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引入实际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离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 理论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离方法及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并总结实验规律。
4. 总结归纳: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各种分离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分离方法的可能性,拓展物质分离的应用领域。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及结果。
2. 实验表现: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观察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表现。
扩展活动: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或实验室,了解实际物质分离操作。
2. 研究课题:指导学生选定一个物质分离课题进行研究。
3. 制作展板:让学生制作物质分离展板,展示物质分离原理和方法。
教学反思:1. 通过当前教学方式,是否能充分引发学生兴趣?2.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应如何加强安全教育?3. 学生对物质分离的理解是否准确,如何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
物质的分离提纯 基本思维方法
物质的分离提纯基本思维方法以物质的分离提纯为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基本思维方法。
一、理论基础物质的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溶解度、沸点、熔点等,而化学性质包括酸碱性、氧化性等。
二、分离方法1. 蒸馏法:利用物质的不同沸点来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
通过加热混合物,使沸点较低的组分汽化,然后冷凝收集。
2. 结晶法:利用物质溶解度的差异来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
通过控制温度或添加溶剂,使其中一个组分结晶,然后过滤收集。
3. 萃取法: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
通过将混合物与适当的溶剂混合,使其中一个组分选择性地溶解,然后分离收集。
4. 离心法:利用物质不同密度的差异来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
通过高速旋转离心机,使密度较大的组分沉淀到离心管底部,然后分离收集。
5. 过滤法:利用物质的不同粒径或形态来分离混合物中的组分。
通过过滤纸或过滤器,将固体颗粒或沉淀分离出来,留下溶液。
三、实验步骤1. 确定分离的目标和方法:根据混合物的特点和分离目的,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2. 准备实验用具和试剂:根据分离方法的要求,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器皿和试剂。
3. 实验操作:按照分离方法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注意操作的顺序和细节。
4. 分离收集:根据分离方法的要求,将分离得到的组分进行收集和保存。
5. 验证分离效果:通过物质的性质和分析方法,验证分离效果的纯度和准确性。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要安全: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有毒、腐蚀性的试剂和高温。
2. 实验用具要干净:保持仪器、器皿的干净,避免交叉污染。
3. 操作要准确: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时间、温度和操作的顺序。
4. 分离收集要小心:分离得到的组分要小心收集和保存,避免污染和损失。
5. 实验结果要准确:通过验证分离效果的方法,确保分离得到的组分的纯度和准确性。
总结起来,物质的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可以通过蒸馏法、结晶法、萃取法、离心法和过滤法等方法进行。
第1章第6节 物质的分离 教案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1.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
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一、晶体的形成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
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
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晶体的形成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
如食盐的提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4)静置、冷却、析晶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问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问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问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例: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第6节 物质的分离》教案2
《第6节物质的分离》教案教学目标: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晶体结晶的方法。
2.难点: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溶剂的具体应用。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进程:一、回顾旧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如何转化的呢?当饱和溶液继续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时,出现什么现象?溶液会发生什么变化?活动:1.取适量硫酸铜固体,送入试管中,加入10ml左右的水中(固体未全部溶解)。
2.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将加热后的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
4.观察有没有物质析出。
由于结晶时间较长,因此展示事先做的硫酸铜晶体析出的表面皿。
学生可以直接观察该物质的状态。
发现其具有规则的形状。
再将事先结晶的较大的硫酸铜晶体展示给全体学生。
将这种天然具有规则的形状的固体叫做晶体。
在饱和溶液的冷却过程中形成晶体,但快速冷却只能形成较小晶体;缓慢冷却可以形成较大的晶体。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晶体与非晶体硫酸铜和食盐都是晶体,在《熔化与凝固》时就学习过晶体。
知道晶体具有固定熔点。
今天我们知道晶体又有规则的形状,你能说出熟悉的晶体和非晶体吗?回顾常见的晶体及其图片:食盐晶体、云母晶体、硫酸铜晶体;玻璃、沥青、石蜡观察其是否有规则形状,并以玻璃为例,展示玻璃与玻璃制品的形状比较,消除学生心中规则的玻璃制品为什么不是晶体的疑惑。
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的成分发生变化,得到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降低温度高温下的饱和溶液晶体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变小观察食盐的图片,发现食盐是具有规则形状的,属于晶体。
那么食盐晶体是怎么制取的呢?观看海水晒盐的视频: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1.6第1课时 物质的分离物质的结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结晶技术在药物提纯、食品工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当堂检测
-判断题:
1.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达到最大值。(对/错)
2.蒸发结晶是通过降低溶液温度使溶质析出的过程。(对/错)
3.在结晶实验中,过度搅拌会影响晶体的形成和生长。(对/错)
3.说出至少两种结晶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题:
1.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通过冷却结晶法提纯食盐。
2.根据实验观察,描述晶体的生长形态和速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能溶解的最大量溶质。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溶解度超过饱和溶液的溶液,可导致结晶。
2.结晶的类型与过程
-蒸发结晶: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逐渐析出形成晶体。
-冷却结晶:通过降低溶液温度,使溶质溶解度下降,溶质析出形成晶体。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在讲解抽象概念时,结合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实验室规范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鼓励学生多进行口头表达,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题型整理
-板书中央:展示知识点2,用流程图表示不同类型的结晶过程。
-板书右侧:强调知识点3,以清单形式列出实验操作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方法,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物质结晶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与总结: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目录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第 1 章探索物质的变化第 1 节《科学并不神秘》第 1 节地球上的水第 1 节物质的变化第 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第 2节水的组成第 2 节探索酸的性质第 3 节《科学观察》第 3节水的浮力第 3 节探索碱的性质第 4 节《科学测量》第 4 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 4 节几种重要的盐第 5 节《科学探究》状况第 5 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第 5 节物质的溶解律第二章《观察生物》第 6 节物质的分离第 6 节有机物的存在和变第 1 节《生物与非生物》第 7 节水资源的利用、开化第 2 节《细胞》发和保护第 3 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 2 章物质转化与材料第 4 节《常见的动物》第二章:天气与气候利用第 5 节《常见的植物》第 1节大气层第 1 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第 6 节《生物的多样性》第2节气温第 2 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 3 节大气的压强第 3 节常见的材料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第 4节风和降雨第 4 节材料的发展球》第 5节天气预报第 1 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第 6 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结构》因素第 3 章能量的转化与守第 2 节《地球仪和地图》第 7 节我国的气候特征与恒第 3 节《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气象灾害第 1 节能量的相互转化第 4 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第 2 节能量转化的量度震》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 3 节认识简单机械第 5 节《泥石流》第 1 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第 4 节动能和势能第 6 节《地球表面的板块》节第 5 节物体的内能第 7 节《地形和地形图》第 2 节人体激素的调节第 6 节电能的利用第 3节神经调节第 7节电热器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 4 节动物的行为第 8 节核能的利用第 1 节《物质的构成》第 5 节体温的控制第 9 节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 2 节《质量的测量》第 3 节《物质的密度》第四章电路探秘第 4 章代谢与平衡第 4 节《物质的比热》第 1 节点和与电流第 1 节动物的食物与摄食第 5 节《熔化与凝固》第 2 节电流的测量第 2 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 6 节《汽化与液化》第 3 节物质的导电性与电第 3 节体内物质的运输第 7 节《升华与凝华》阻第 4 节能量的获得第 8 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第 4节变阻器第 5 节体内物质的动态平质》第 5 节电压的测量衡第 6 节电流与电压、电阻第 6 节代谢的多样性的关系第 7 节电路分析与应用专业资料整理专业资料整理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 第 1 章 演化的自然 第 1 节《新生命的诞生》 符号第 1 节 宇宙的起源 第 2 节《走向成熟》 第 1 节模型、 号建立与作用 第 2 节 太阳系的形与地球 第 3 节《动物的生长时期》 第 2 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的诞生第 4 节《植物的一生》 第 3 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 5 节 生物的进化 第 5 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 第 4 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第 4 节 地球演化生命的诞 样性》第 5 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 生第 6 节《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第 7 节 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第 3 节 恒星的一生第 6 节 进化与遗传第二章《对环境的感觉》 第二章 空气与生命第 1 节《感觉世界》 第1节空气第 2 章 生物与环境 第 2 节《声音的产生》 第 2 节 氧气和氧化 第 1 节 种群与生物群落 第 3 节《耳和听觉》 第 3 节 化学反应与质量守 第 2节生态系统第 4 节《光和颜色》 恒第 3 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 5 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 4 节 生物是怎样呼吸的 第 6 节《透镜和视觉》 第 5节光合作用第 3 章 人的健康与环境第 6 节 自然界中氧和碳循 第1节健康第三章《运动和力》 环第 2 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第 1 节《机械运动》 第 7 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第 3 节 身体的防卫 第 2 节《力的存在》 第 4 节 非传染性疾病 第 3 节《重力》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 第 5 节 照顾好你的身体 第 4 节《牛顿第一定律》 第 1 节 土壤中有什么第 5 节《二力平衡的条件》 第 2 节 各种各样的土壤 第 4 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 第 6 节《摩擦力》 第 3 节 植物与土壤 展第 7 节《压强》 第 4 节 植物体中物质的运 第 1 节 人类发展与环境问输题第四章《地球与宇宙》 第 5 节 叶的蒸腾作用和结 第 2 节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 1 节《太阳和月球》 构第 3 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 2 节《地球的自转》 第 6节保护土壤第 3 节《地球的绕日运动》第 4 节《月相》 第四章 电和磁第 5 节《日食和月食》 第 1 节 指南针为什能指方第 6 节《太阳系》 向 第 7 节《探索宇宙》 第 2节电生磁第 3 节 研究影响电磁弱因素第 4 节 电动机 第 5 节 磁生电 第 6 节 家庭用电第 7 节 电的安全使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离提纯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离提纯知识点:
1.物质的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物质一一分开。
物质的提纯是指将物质中的其他物质(也叫杂质)除去,得到较为纯净的物质。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应遵循不增、不减、易分、复原的原则,即不引入新的杂质、不减少被提纯或分离的物质、尽量使被提纯或分离的物质与其他物质易分离、如果被分离的物质转变为其他物质,应采用适当方法将其恢复为原物质。
2.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物理方法包括过滤、渗析、蒸发、蒸馏、结晶或重结晶、萃取和分液、升华、盐析法等。
化学方法则包括生成沉淀法、生成气体法、氧化还原法、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离子交换法等。
3.在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分离和提纯方法,根据混合物的特点和被提纯物质的性质进行选择。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安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1.6物质的分离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2
浙教版八上科学§1.6物质的分离教学设计课题 1.6物质的分离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离》是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6节的内容。
主要介绍结晶等几种常见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此前学生已了解了溶解、溶液及影响溶解度因素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反推如何从混合物中重新分离出物质,深化了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温度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同时还为后续学习水的净化等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介绍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其中结晶包括两种常用方式,即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式;第2课时主要介绍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结晶;了解结晶的主要方式(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了解不同结晶方式的适用条件;科学思维:理解结晶的两种方法与溶解性随温度变化特点的关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探究实践:通过“硫酸铜晶体培养”等小组实验,了解结晶的两种主要方式,提升操作、观察、归纳的能力;态度责任: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重点结晶的方法难点不同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什么是饱和溶液?2、什么是溶解度?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主要步骤有哪些?过渡:不论是河水、井水,还是海水,自然界的水都是溶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如何将其他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呢?导入新课讲授新一、物质的结晶1、晶体:晶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有序的固体结构的物质,其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规则的重复方式排列。
晶体都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和固定的熔点。
2、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3、结晶:(1)结晶: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晶体。
(2)结晶的方法:结晶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重结晶等。
晶体以前学习过,这里通过复习来导入晶体的形成过程:结晶课①蒸发结晶;②降温结晶;③重结晶:将物质溶于溶剂或熔融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的过程。
第6节 物质的分离
形状规则,呈立方体。 一、固体分类 固体 概念 晶 体 非晶体 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特点
举例
形状规则,有固定熔点。
食盐、硫酸铜、金属等
形状不规则,无固定熔点。
玻璃、塑料、蜡烛、松香等
二、物质结晶 1、概念 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 的固体称为晶体。 2、方法 方法1:蒸发溶剂 例如:海水晒盐方法
1.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利用滴管吸取1滴硫酸铜饱和 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如图所示。
2.仔细观察(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 察)有没有晶体出现。 有晶体出现 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1.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 2.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结晶水合物 有些物质的晶体里没有结晶水,如食盐、硝酸钾和硫酸钡。而很多物 质都能生成结晶水合物,如胆矾(五水硫酸铜)、石膏(二水硫酸 钙),它们都是常见的结晶水合物。很多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 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产生风化现象。相反, 有些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 的表面上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钙、氯化镁和氢氧 化钠),这种现象称为潮解现象。
降温速率一定要缓慢才好。 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晶种、温度、多次进行
1.过年家里来客人时妈妈泡了一杯很甜的糖水,客人没喝完,等过 了一段时间,就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小明问妈妈是否当时没搅拌? 妈妈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你认为现在析出的原因是什么?
温度下降。
白糖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而变小。
2.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 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空间
1、 50℃时,A物质溶液100克,在温度不变的 条件下先蒸发掉25克水,有1.5克晶体析出,再 蒸发掉5克水,又有0.4克晶体析出,求A物质在 50℃时的溶解度。 2、t℃时,A物质溶液120克,蒸发掉2.5克水或 加入1.4克A物质,溶液均可达到饱和,则t℃时 该物质的溶解度为多少?
硫酸铜晶体的制作与生长
讨 论:
1.影响结晶速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结晶水合物
有些物质的晶体里没有结晶水,如食盐、硝酸钾和 硫酸钡。而很多物质都能生成结晶水合物,如胆矾 (五水硫酸铜)、石膏(二水硫酸钙),它们都是 常见的结晶水合物。很多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 稳定,在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 产生风化现象。相反,有些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 渐吸收空气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 溶解而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如氯化钙、氯化 镁和氢氧化钠),这种现象称为潮解现象。
思考题
能否用结晶法把硝酸钾中 的少量氯化钠除去?
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因为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 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 大,当他们溶解于水形成饱和溶 液,降温,析出晶体,此晶体大 部分是硝酸钾,氯化钠主要留在 原来的液体中。
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目标: 1.练习用结晶的方法制备晶体。 2.学会搅拌、溶解、蒸发、结晶等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器材:量筒,烧杯,药匙,滴管, 表面皿,温度计,20厘米长的线, 显微镜,酒精灯,三脚架,石棉 网,玻璃棒,硫酸铜,棉花。 过 程:见书本第34页,具体参考视频
2、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夏天上完体育课大汗淋漓,回到教室, 风扇一吹,汗都干了,脖子和衣服上却有 了固体粉末。 (1)汗液是什么味道?它是溶液吗? (2)固体粉末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
人体的汗液中溶有食盐等物质,汗沾在衣服 上后,随着水分的蒸发,食盐等溶质结晶会形成 白色的花纹。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asf
你知道我们所吃的食盐是从哪里来的吗?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逐 渐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 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二、晶体的形成
从海水中获取食盐,我们用了什么方法 获得晶体? 方法1:蒸发溶剂
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
刚好 食盐溶液 蒸发溶剂 蒸发溶剂 饱和 (不饱和) 溶剂质量变小 的溶 溶剂质量变小 溶质质量变小 溶质质量不变 液
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冷却热饱和溶液.rm
冷却热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
刚好 降温 形成 饱和 溶剂的质量不变 溶液 溶质的质量变小
低温下的 饱和溶液 晶体
课本33页
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得到晶体?
(因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 大)因为随着温度的降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减小,原
思考 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思考
为什么提取食盐和制取氢氧化钙晶 体时都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用冷 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析出食盐的量很少; 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 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 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3、若往明矾饱和溶液中放入一小块明矾晶体,条件不 变,静置几天后,明矾晶体(假设溶剂不蒸发掉)( )。 A.形状和质量都不变 B.形状不变,质量增大 C.形状改变,质量不变 D.形状不变,质量减小
晶体
一杯很甜的糖水,开始我没 喝完,等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杯底有白糖析出,我问外婆是 否当时没搅拌?外婆说当时糖已经全部溶解。 你能 帮我分析白糖析出的原因吗?
课本33页
1.配制一杯70℃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滴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玻片上。 3.仔细观察,有没有晶体出现?有硫酸铜晶体析出
结晶水合物
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称为结晶水合物, 如胆矾、石膏等物质。而食盐、硝酸钾和硫 酸钡等物质不含结晶水。 风化现象:结晶水合物在室温下不太稳定,在 干燥的空气里会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现象。 潮解现象:晶体放在空气里,会逐渐吸收空气 里的水分而变潮湿,直到在它的表面上溶解而 成为饱和溶液甚至稀溶液的现象。如氯化钙、 氯化镁和氢氧化钠等。
纯碱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显著增大,宜采用冷却饱和 溶 解 溶液的方法获得晶体,所以冬天 度 捞碱。 (g)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 升高变化不大,要获得氯化钠晶 体宜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 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
丙 t1 t2 温度 (℃)
1.使食盐从溶液中析出,最好的方法是 (A ) A.蒸发溶剂 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 D.增加压强 2.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获取硝酸钾固体, 一般采用 冷却热饱和溶液 的方法。
第一课时
复习
1、我们知道固体分为 晶体 和 非晶体 两类 2、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固定的 熔点 ; 非晶体在熔化程中没有固定的 熔点 。 思考:晶体和非晶体是否还有什么区别?
各种晶体
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各种非晶体
无规则的几何形状
松 香
沥 青
玻璃
一、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
1、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1.室温下,饱和氯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
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 是因为( C ) A. B. C. D. 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 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溶剂质量减少 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巩固练习 1、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 发,溶液先达到 有 ,继续蒸发就会
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 的方法得到
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 固体。
2、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 会有 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
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一般就
采用 的方法。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
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
出,则 (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先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在该温度不能继续溶解,形成晶 体析出
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如食盐 一般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 2、冷却热饱和溶液:如硝酸钾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 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 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 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 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 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