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痈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乳痈的中医治疗

乳痈的中医治疗

乳痈-辩证论治
热毒炽盛:壮热,乳房肿痛, 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 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 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 “传囊”现象。舌质红,苔 黄腻,脉洪数。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乳痈-辩证论治
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 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 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 薄,脉弱无力。
孕妇“产前一盆火,产后一块冰”,治疗 宜“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实践证明温通法效果令人满意,值得借鉴。
乳痈-温通疗法
中药温通:以阳和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通过温阳化气,活血通络达到温经散寒、 活血祛瘀、疏通脉络的功效。
优点
使脓肿患者避免手术,减轻 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减少
治疗费用
保持乳房外观和功能
大部分病人均能继续哺乳
肿块中央渐软, 按之有波动应指感, 局部穿刺抽吸有脓。
成脓期:伴高热不退,头痛骨楚,口苦咽干,恶心厌食,溲赤便秘, 同侧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或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乳痈-临床表现
溃后期:
溃后脓出通畅, 局部肿消痛减,
寒热渐退, 疮口逐渐愈合。
溃后脓出不畅, 肿势不消久治不愈, 乳汁夹杂有清稀脓液
郁滞期:
乳头皲裂,乳头刺痛, 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
乳管阻塞不通。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 结块或有或无,伴压痛,
皮色微红或不红。
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心烦易怒, 食纳不佳,大便干结。舌淡红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 浮数。
乳痈-临床表现
成脓期: 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
皮肤红肿焮热, 局部疼痛明显加重, 如鸡啄样或搏动性疼痛。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乳痈即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或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其不但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影响婴儿喂养。

【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分期】根据《中医外科学》,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期:郁乳期:患者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

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

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

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

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鉴别诊断】本病须与炎性乳癌、浆细胞性乳腺炎相鉴别。

炎性乳癌:本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是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表现为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

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微触痛。

检查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

5乳痈中医临床路径

5乳痈中医临床路径

乳痈中医临床路径一、乳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痈(TCD:BWR020, 急性乳腺炎ICD10:N61 01);临床分期为成脓期,辨证分型为热毒炽盛;行乳房脓肿排脓术(中医辨脓法或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术或切开排脓术)的患者(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乳痈协作组制定方案)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2-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

1、病史:产妇哺乳期,乳房脓肿形成,壮热。

2、主要症状: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乳汁排出不畅,恶寒发热,周身不适。

3、主要体征:体温升高,患侧乳房肿块变软,有应指感,皮肤焮红灼热,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4、辅助检查: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C 反应蛋白升高;B超检查有液平段。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乳痈协作组制定方案)1、中药内服(±外敷):明确乳痈患者。

2、行乳房脓肿排脓术(中医辨脓法或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术或切开排脓术):明确乳痈患者,中医辨脓法明确脓肿形成,B超检查有液平段。

3、鼓励患者继续哺乳。

4、治疗全程不使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痈疾病编码(TCD:BWR020, 急性乳腺炎ICD10:N61 01);2、临床分期为成脓期,辨证分型为热毒炽盛;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次排脓前,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反应蛋白;2、双侧乳腺B超;3、双侧乳汁培养+药敏。

(七)首次排脓日为入院第1天。

1、无需麻醉;2、手术方式:行乳房脓肿排脓术(中医辨脓法或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术或切开排脓术);3、辅助检查:脓培养+药敏。

(八)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不使用。

(九)首次排脓术后择日(一般为术后第3天、第6天、第9天)复查血常规+CRP、双侧乳腺B超,如有脓肿,再次排脓。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5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5

粉刺性乳痈(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2012年)。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以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乳腺炎症性疾病,归属于中医粉刺性乳痈范畴。

(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的女性。

单侧乳房发病多见,也可双侧发病。

大多伴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并有白色带臭味的粉渣样分泌物。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分溢液期、肿块期、化脓期、瘘管期。

初起肿块位于乳晕部,常可发生红肿疼痛,约7~10天化脓。

溃破后脓中夹杂粉渣样物质,久不收口。

或反复红肿溃破,形成瘘管,常与输乳孔相通。

若反复发作,可形成疤痕,残留僵块,乳头凹陷更明显。

红肿化脓时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程度一般较轻。

(2)辅助检查①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例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增高。

②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B超在病灶处见不规则片状低回声,内见增强光点,如有多处低回声可互相连通。

③病理学检查:乳腺病理学检查可见多种细胞混杂,以浆细胞为多,还有其他炎性细胞。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乳腺保健与乳腺疾病防治学组,2016年)。

浆细胞性乳腺炎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乳腺结核和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的基础上做出诊断。

(1)临床表现: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可以影响各年龄段的成年女性。

该类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疼痛,其中乳腺肿块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可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终末期脓肿破溃可形成乳腺瘘管、窦道或者溃疡,经久不愈。

(2)辅助检查①推荐检查项目对所有疑似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乳腺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乳腺X线摄影适用于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的患者,对于35岁以下,超声显示典型良性特征的患者,可不行该检查。

粉刺性乳痈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编制说明(终稿)

粉刺性乳痈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编制说明(终稿)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项目编号:SATCM-2015-BZ(056)编制说明提出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项目承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项目工作组成员:陈红风程亦勤裴晓华王蓓成秀梅夏仲元吴雪卿王万春宋爱莉龚旭初张董晓卓睿楼映唐新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次1.工作简况 (3)1.1 任务来源 (4)1.2 协作单位 (4)1.3 主要工作过程 (4)1.4 主要起草人及其所作的工作 (6)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8)2.1 标准编制原则 (8)2.2 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11)2.3 修订的具体条目、内容、修订后的内容和修订理由 (17)3.标准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 (18)4.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18)5.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8)6.作为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19)7.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20)8.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20)9.应当说明的其他事项 (21)附件1 专家咨询情况总结 (22)附件2 一致性评价情况总结 (34)编制说明《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修订)》项目(项目编号:SATCM-2015-BZ056),于2014年12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承担。

按照《国中医药法监法标便函[2015]3号“关于印发2015年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和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方案的通知”》的要求,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成立了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专家指导组。

经项目组遴选、外科专家指导组协调后,于2015年3月成立了《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修订)》项目工作组。

项目工作组按照统一要求,开展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后形成指南初稿;经过专家论证会、同行征求意见后形成指南评价稿;经过临床一致性评价、指南方法学质量评价等工作,并在项目组多次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写规则及相关要求,完成《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修订)》项目审核稿,包括:名称、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参考文献以及编制说明等部分。

中医外科学乳痈

中医外科学乳痈
,口渴烦躁等症状。
脓肿形成型
乳房内脓肿形成,皮肤红肿疼 痛加剧,伴有发热、口渴等症
状。
溃后正虚型
乳房内脓肿破溃后,脓液排出 ,全身症状减轻,但伤口久不 愈合,伴有神疲乏力等症状。
02
中医对乳痈的认识
病因病机
病因
乳痈多因乳头破碎、乳头内陷、乳汁郁积、情志不畅等因素 引起。
病机
乳痈的病机主要为肝气郁结、胃热壅滞,导致经络阻塞、气 血瘀滞,形成痈肿。
拔罐法
在乳房疼痛处拔罐,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 淋巴回流,缓解疼痛和肿胀。
按摩法
轻柔地按摩乳房疼痛处,可促进血液循环和 淋巴回流,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肿胀。
中药外敷
将中药敷在乳房疼痛处,可起到消炎、止痛、 消肿的作用。
日常注意事项
定期自查乳房
定期进行乳房自查,注意乳房是否有 肿块、疼痛等症状,及早发现异常情 况。
中药外敷
将中药研成粉末或制成膏剂,外敷于乳房局部,如用金黄散、玉露散等清热解 毒、消肿止痛。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等,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艾灸疗法
用艾条或艾炷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温热刺激,以温通气血、散寒止痛。
推拿按摩治疗
推拿手法
通过推、拿、揉、捏等手法,对乳房 局部进行按摩,以舒缓疼痛、促进血 液循环。
病因与病理
病因
乳痈多由情绪不畅、饮食不节、外感 邪气等因素导致肝胃郁热,或因产后 乳汁瘀积所致。
病理
乳痈的病理变化为气血瘀滞,乳络阻 塞,热毒内蕴,肉腐成脓。
乳痈的分类
01
02
03
04
Hale Waihona Puke 气滞热壅型乳房胀痛,皮肤红热,肿块有 压痛,伴有发热、口渴、小便

乳痈的中医治疗医学

乳痈的中医治疗医学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预后
乳痈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而乳腺增生则 存在恶变可能,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发展。
06
乳痈的病例分享
病例一
01 患者情况
中年女性,双侧乳房肿痛伴发热 ,诊断为乳痈。
03
02
诊断
症状
患者双侧乳房肿痛,伴有发热症状 ,体温达到38℃。
医生经过检查和诊断,认为该患 者是由于乳汁排出不畅,导致乳 汁淤积而引起的乳痈。
西医常用的止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可以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04
乳痈的预防和护理
预防方法
保持乳头清洁
防止乳头损伤
注意保持乳头部位的清洁,定期清洗乳头, 以减少细菌入侵。
乳头受到损伤或破裂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避免细菌感染。
合理饮食
情绪调节
饮食宜清淡,避免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的食 物,以防加重乳痈的症状。
乳痈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外邪入侵
外邪入侵是乳痈发病的主要原因 之一,包括风热、湿热等邪气侵 犯乳房组织,导致乳腺管堵塞, 从而引发感染。
肝气郁结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可引起乳腺 组织血行不畅,乳腺管堵塞,从 而增加乳痈的发病风险。
免疫力下降
免疫力下降时,乳房组织容易受 到细菌侵袭,从而引发乳痈。
如何区分乳痈和乳腺增生?
发病机制
乳痈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而乳 腺增生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乳腺组织增生性 病变。
治疗方法
乳痈的治疗主要是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消肿散 结等中医内外治疗,而乳腺增生的治疗主要是调 节内分泌、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中医内治法。
症状
乳痈主要表现为乳房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症 状,而乳腺增生则表现为乳房胀痛、刺痛、肿块 等。

乳房肿物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乳房肿物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乳房肿物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房肿物;行乳房肿物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1.病史:乳房肿物。

2.体征:肿物质韧、边界清、活动度可。

3.辅助检查:彩超、钼靶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行局麻下肿物切除术。

2.若病变范围较广或病变累及乳头乳晕后方,为尽量保持乳房的外形,必要时加行筋膜组织瓣成形术或乳头乳晕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期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房肿块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3天。

1.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凝血全套、血生化、传染病四项、甲状腺功能、性激素六项;2.胸片、肝胆胰脾彩超、甲状腺彩超、盆腔彩超、心电图、心脏彩超、双肾输尿管膀胱彩超;3.双乳彩超、钼靶,必要时行双乳MRI检查等;(七)手术日为入院第3-4天。

1.麻醉方式:局麻。

2.术中用药:利多卡因针、肾上腺素针。

(八)术后住院恢复4-7天。

1.中药治疗:(1)肝郁痰凝证: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推荐方药:逍遥散加减(2)血瘀痰凝证:治法:疏肝活血,化痰散结;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2.中医适宜技术:红蓝光照射,促进切口愈合。

(九)出院标准。

1.快速病理及常规病理提示无恶变。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其他疾病,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住院时间延长。

2.出现术后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需要继续治疗,将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3.术后常规病理示癌变,需二次手术者,不进入本路径。

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

2013年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乳痈 TCD 编码:BWR020西医病名:急性乳腺炎 ICD-10 编码:N61 01【诊断标准】(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2-94)、参考《现代中医乳房病学》(林毅、唐汉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克氏外科学》(中文版第15版)(DavidC. Sabiston 主编,王德炳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多发生在初产妇的哺乳期,尤其是产后第三或第四周。

(2)初期乳房肿胀、疼痛、结块,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分泌不畅,或伴有高热、寒颤。

(3)中期肿块变硬,有压痛,皮肤发红,常在短期内软化,形成脓肿。

(4)患侧乳房肿大,局部红、肿、热、痛,有搏动性疼痛,在哺乳时更剧。

(5)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

(6)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7)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链球菌少见。

(8)病程往往延时甚久,严重的可并发全身化脓性感染。

(二)疾病分期1.郁滞期:初起常有乳头皲裂,哺乳时感觉乳头刺痛,伴有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有时可有一二个乳管阻塞不通。

继而乳房局部肿胀疼痛,结块或有或无,伴压痛,皮色微红或不红,皮肤不热或微热。

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心烦易怒,食纳不佳,大便干结。

舌淡红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浮数。

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乳痈中医护理方案乳痈是乳房的一种炎症性病变,主要是指乳腺管内细菌感染所致的乳头和乳晕周围的局部炎症,常常伴随着红、肿、热、痛和有时有脓污漏出等症状。

中医认为,乳痈多由湿热郁闭、气血不畅引起,治疗过程中应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痞、扶正固本为主要原则。

以下是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可以适量多吃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伤口愈合。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乳痈发展情况,随时记录和评估症状变化。

如红肿症状逐渐加重,伴有高热、寒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3.中药治疗:(1)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连、黄芩、连翘等,能清热解毒,抑制细菌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2)祛湿化痞药物:如茯苓、泽泻等,能促进湿气排出,消肿止痛,改善局部循环。

(3)扶正固本药物:如黄芪、党参等,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加速病情恢复。

4.中医外治:(1)热敷: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患处,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脓污排出。

(2)中药外敷:使用煎煮成糊状的中药外敷,如黄连糊、连翘糊等,能直接作用于患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3)穴位按摩:可以按摩足三里、肝俞等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缓解乳痈症状。

5.心理调理:乳痈是一种疼痛且影响外貌的疾病,对女性朋友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在治疗期间,要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6.预防措施:乳房健康是女性朋友的重要问题,平时要注意卫生,保持乳房的清洁和干燥,避免乳头破裂和感染。

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综上所述,乳痈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病情观察、中药治疗、中医外治、心理调理和预防措施等。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密切配合医师的治疗计划,遵守医嘱,并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变化。

此外,患者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注重个人卫生,预防乳痈的发生。

乳痈

乳痈

乳痈因乳汁瘀积,肝郁胃热,热毒入侵乳房所致。

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乳房。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辨证分型:气滞热壅证、热毒炽盛证、正虚毒恋证。

二、护理要点(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较重者,卧床休息;脓肿切开后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脓液引流。

3、停止哺乳,用三角巾或胸罩托起患乳。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注意观察患乳肿胀范围、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肿块、触痛,全身有无寒热。

2、观察溃后脓液的量、色、质、气味及疮口有无乳汁排出。

(三)给药护理1、遵医嘱局部给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类中草药外敷。

2、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应遵医嘱服中药回乳。

(四)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肥甘及鱼腥发物。

2、宜进食营养丰富、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

(五)情志护理介绍病情,消除患者恐惧及焦虑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六)临证(症)施护1、气滞热壅者,遵医嘱局部外敷中药膏。

2、疼痛剧烈时,遵医嘱针刺或注射止痛剂。

三、健康指导1、指导哺乳期妇女保持乳头清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后将剩余乳汁吸空。

2、指导哺乳期妇女及时纠正乳头凹陷,防止因乳头内陷、乳汁不畅而反复发作。

3、防止乳头皲裂,可用自身乳汁涂抹;乳头擦伤、皲裂时,可外涂麻油或蛋黄油。

4、哺乳期妇女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5、早期可采用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炎症消散。

6、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脓未成者减少活动牵拉。

乳痈辨证治疗

乳痈辨证治疗

乳痈的辨证治疗【关键词】乳痈;辨证;中医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61-02乳痈又称为急性乳腺炎,是发生在乳房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乳房炎的一种。

乳痈分内吹乳痈(怀孕期),外吹乳痈(哺乳期)和非哺乳期乳痈(干乳子)。

临证内吹乳痈较少,非哺乳期乳痈更少,而外吹乳痈最多,其中尤以初产妇尚未满月的哺乳期最为多见。

本文将介绍不同期乳痈的典型病例,并将其中医辩证治疗进行分析。

1 乳痈的分期及典型病例乳痈(急性乳腺炎)可分为初、中、末(肿疡期、酿脓期、溃破期)三期,初期又可分为郁滞型和蕴热型。

例一:患者女,25岁,左乳肿疼三天。

哺乳期产后月余。

昨日乳头起白疱,如粟米大,乳上方有3×5cm2大一肿块,呈条索状不红不热,自感憋胀疼痛寒热不适,体温38°c,纳呆,舌质红、薄白苔。

属初期的郁滞型。

方药,清肝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10g、生地10g、当归10g、元参10g、陈皮6g、银花10g、连翘10g、蒲公英30g、王不留12g、甘草3g,上药3剂,热退肿消,疼轻、白疱已消,身爽纳可,唯乳汁较少,治以通乳汤加减服之:瓜蒌30g、山甲珠10g、王不留12g、漏芦10g、通草6g、藕节10g、黄芪30g、当归10g、甘草2g服3剂乳汁增多而愈。

例二:患者女31岁。

主诉:左乳肿疼五天。

初由婴儿咬伤乳头,后发热恶寒,头晕、恶心,纳呆,乏力。

检查:体温39°c,舌质淡红,苔白根微黄,脉浮数,左乳房下皮肤微红,有8×10cm2肿硬区,边缘不明显,拒按但不应指。

属初期的蕴热型。

治宜:清热解毒,开郁散结。

以荆防牛蒡汤加减服之。

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0g、连翘10g、穿山甲10g、王不留行12g、蒲公英30g、银花藤30g、青陈皮各6g、甘草2g,外敷金黄膏热熨。

服上药3剂,热退肿消,但肿块未化净,同上方去荆防加当归、赤芍各10g,续服3剂肿消而愈。

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乳痈中医护理方案
在健康指导方面,需要指导患者按需哺乳,保持乳房及清洁,使用三角巾或宽松的胸罩托起患乳,并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怀孕6个月后,可以用木梳沿乳腺导管方向梳理,以预防乳痈的发生。

哺乳期妇女可能会出现乳痈、破损、乳房结块、肿胀疼痛、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但病程应在7天以内。

如果患者发热、恶寒,体温高于39°C,同时乳汁排泄不畅,应注意治疗。

对于局部肿块,如果经过诊断未成脓,可以进行下面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如下:
1.患者应坐着,可以在患乳上涂少量润滑剂,如食用油。

2.术者应托起乳房,用右手五指按乳络方向轻拿提拉及部,然后沿放射状从乳房基底部向方向按摩3~5分钟。

乳痈 病情说明指导书

乳痈 病情说明指导书

乳痈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乳痈概述乳痈为中医病名,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本病多发生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与全身抵抗力下降、乳汁淤积、细菌侵入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可伴恶寒、发热、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妒乳、吹乳、乳毒、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乳房,胸部。

常见症状:乳房疼痛、局部红肿发热、寒战、高热、脉搏加快。

主要病因:全身抵抗力下降、乳汁淤积、细菌侵入。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C反应蛋白检测、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重症感染者,可形成全身性脓毒血症。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乳痈的发病特点三、乳痈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有乳汁淤积、细菌侵入两大主要病因。

基本病因:1、乳汁淤积(1)患者哺乳技巧不正确,导致乳汁没有被婴儿吸入,大量淤积。

(2)患者的乳腺管有阻塞的情况,导致乳汁不能顺利流出,大量淤积。

2、细菌侵入患者乳头有破损,细菌通过乳腺管或淋巴管侵入,乳汁为细菌繁殖提供了营养。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乳痈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有乳汁淤积、细菌侵入两大主要病因。

典型症状:暂无资料。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如果未得到及时控制,乳腺脓肿会发生破溃,深部脓肿还可能向体内疏松组织进一步扩展。

重症感染者,可形成全身性脓毒血症。

五、乳痈的检查预计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检测、超声检查。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乳房的颜色、质地、温度以及腋窝淋巴结,发现患侧乳房红肿、皮温升高,同侧腋窝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发生炎症反应。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粉刺性乳痈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粉刺性乳痈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粉刺性乳痈的诊断和治疗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2.1粉刺性乳痈(Comedomastitis)粉刺性乳痈是发生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妇女的慢性化脓性乳腺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常有乳头凹陷或溢液,化脓溃破后脓液中夹有粉刺样物质,易反复发作,形成瘘管,经久难愈,全身症状较轻。

相当于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等。

3 临床与鉴别诊断3.1 诊断要点[1,2,3.4.5]多发生在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女性。

单侧乳房发病多见,也可双侧发病。

偶见男性。

部分患者伴有先天性乳头全部或部分凹陷,并有白色带臭味的粉刺样分泌物或淡黄色油脂样分泌物溢出。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分肿块期、脓肿期、瘘管期。

初起结块发于乳房一处,多伴疼痛,逐渐出现红肿,容易由一个象限蔓延到多个象限,形成多灶脓肿。

溃破后脓液中夹杂白色粉刺样分泌物或淡黄色油脂样分泌物,久不收口形成瘘管;乳晕区病灶常与输乳孔相通;或反复红肿,溃口相继增多。

病程长达数月或数年。

大多数患者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较轻。

部分患者急性发作期可有高热,少数可见下肢皮肤结节红斑。

3.2 辅助检查[1,2,3.4.5]3.2.1 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催乳素升高。

脓液细菌培养无特异性细菌生长(如结核杆菌等)。

3.2.2 影像学检查B超:早期仅见导管扩张;脓肿期可见多灶性不规则低回声、液性暗区或混合性团块连成片状。

MRI增强:肿块期、成脓期可见多灶性不规则低密度影,周围见不均匀强化;瘘管期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影或管道样结构(乳晕区多见)。

3.2.3 病理学检查乳房肿块细针穿刺或空芯针穿刺病理学支持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可见到急、慢性炎细胞或浆细胞,导管扩张,肉芽肿形成等。

3.3 鉴别诊断[1,2,3.4.5]3.3.1 乳岩粉刺性乳痈表现为结块红肿时易与炎性乳腺癌相混淆。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的住院患者。

一、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肉芽肿性乳痈(TCD:BWR0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ICD10:N61.x07)(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2017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专家诊疗共识》。

(2)西医诊断标准:病理诊断标准参照《乳腺肿瘤临床病理学》。

2.分期分型诊断: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乳腺病分会2017年《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专家诊疗共识》。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脓肿型临床常见证候:热毒壅盛证气虚邪滞证阳虚毒盛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肉芽肿性乳痈(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患者;2.脓肿型的患者;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重点观察乳房局部症状、体征,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泌乳素、心电图、胸片、乳腺B超、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组织病理活检、炎症指标(血沉、CRP、降钙素原)、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血培养+药敏检查(T≥38.5℃时)等。

痈的诊疗方案

痈的诊疗方案

痈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在中医文献中痈有“内痈”、“外痈”之分,本节只叙述外痈。

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能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一般痈发无定处,随处可生,因发病部位不同,名称繁多,但其病因病机、证治基本相同,不再赘述。

而生于颈部的颈痈,生于腋下的腋痈,生于肘部的肘痈,生于胯腹部的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委中毒,生于脐部的脐痈,除具有一般痈的共性外,又各有特点。

其他如囊痈、子痈、肛痈、乳痈等在病因、证治及转归等方面与上述痈不同,故分别叙述。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邪毒,或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或过食膏梁厚味,聚湿生浊,邪毒湿浊留,阻肌肤,郁结不散,可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

诊断:1、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

初起在患处皮肉之间突然肿胀,光软无头,迅速结块,表皮掀红,少数病例初起皮色不变,到酿脓时才转为红色,灼热疼痛。

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伴恶寒发热、头痛、泛恶、口渴、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洪数等。

成脓约在发病后7天左右,即使体质较差,气血虚弱不易托毒外出成脓者,亦不超过2周。

局部肿势逐渐高突。

疼痛加剧,痛如鸡啄。

若按之中软有波动感者,为脓已成熟,多伴有发热持续不退等全身症状。

溃后脓出多稠厚、色黄白;若为外伤血肿化脓,则可夹杂赤紫色血块;若疮日过小或袋脓可致脓流不畅,影响愈合;若气血虚者则脓水稀薄,疮面新肉难牛。

不易收口。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增高。

鉴别诊断:1、脂瘤染毒患处平时已有结块,与表皮粘连,但基底部推之可动,其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

染毒后红肿较限局,化脓约在10天左右脓出夹有粉渣样物,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痈诊疗方案
外六科
【概念】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疾病名称】
中医病名:乳痈
西医病名:乳腺炎
【病因病机】
(1)乳汁郁积,乳汁郁积是最常见的原因。

(2)肝郁胃热,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产后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司,阳明胃热壅滞,均可使乳络闭阻不畅,郁而化热,形成乳痈。

(3)感受外邪,产妇体虚汗出受风,或露胸哺乳外感风邪;
分型分期:气滞热蕴(郁乳期)
热毒内盛(酿脓期)
正虚邪恋(溃脓期)
【诊断】周仲瑛,主编。

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陈灏珠,主编。

实用内科学。

下册。

第1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因:乳汁的淤积:乳汁淤积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侵入乳头内陷时婴儿吸乳困难,易造成乳头周围的破损,是细菌沿
淋巴管入侵造成感染的主要途径。

2.临床表现:1.急性单纯乳腺炎初期主要是乳房的胀痛, 局部皮肤高温、压痛, 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有触痛。

2. 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出现较明显的硬结,触痛更加,同时病人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无力、脉快等全身虚状。

此时腋下可出现肿大的淋巴结,有触痛,化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严重时可合并败血症。

3.脓肿形成由于治疗措施不得力或病情进一步加重 , 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大小不等的感染灶相互融合形成脓肿。

脓肿可为单房性或多房性。

浅表的脓肿易被发现,而较深的脓肿波动感不明显,不易发现。

如果乳腺炎病人全身症状明显,局部及全身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要注意进行疼痛部位的穿刺,待抽出脓液或涂片中发现白细胞来明确脓肿的诊断。

【症候诊断依据】
1.气滞热蕴(郁乳期):乳房部肿胀疼痛,肿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口渴,便秘;舌淡红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加之产后恣食厚味,胃内积热,以致肝胃蕴热,气血凝滞,乳络阻塞,不通则痛,故乳房肿胀疼痛有块;毒热内蕴,故患侧乳房皮肤微红;邪热内盛,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故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经热盛,故口渴、便秘、舌红苔薄黄;弦脉属肝,数脉主热。

2.热毒内盛(酿脓期):肿块逐渐增大,皮肤掀红,灼热,疼痛如鸡啄,肿块中央渐软,有应指感;可伴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肝胃蕴热,热毒炽盛,乳络阻塞,气血凝滞,故乳房肿块逐渐增大,局部掀热、疼痛、灼热;热盛则肉腐成脓,故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应指感;火热炎上,故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引水自救,故渴喜饮冷;肠热津亏,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象。

3.正虚邪恋(溃脓期):溃破后乳房肿痛减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或低热不退,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辨证分析:脓成破溃后,脓毒尽泄,肿痛消减;但若素体本虚,溃后脓毒虽泄,气血俱虚,故收口缓慢;气血虚弱可见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弱无力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分型及方药
1.气滞热蕴(郁乳期):乳房部肿胀疼痛,肿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口渴,便秘;舌淡红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加之产后恣食厚味,胃内积热,以致肝胃蕴热,气血凝滞,乳络阻塞,不通则痛,故乳房肿胀疼痛有块;毒热内蕴,故患侧乳房皮肤微红;邪热内盛,正邪相
争,营卫失和,故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经热盛,故口渴、便秘、舌红苔薄黄;弦脉属肝,数脉主热。

郁乳期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气滞热蕴(郁乳期):瓜蒌牛蒡汤:瓜蒌仁12-15g,牛蒡子9-12g,天花粉9-12g,黄芩9-12g,山栀9-12g,
金银花9-12g,连翘9-12g,皂角刺9-12g,青皮3-6g,
陈皮3-6g,柴胡3-6g,生甘草3-6g。

日1剂水煎服,用3-6日。

外治法:
(一)郁乳期用金黄散或玉露散以冷开水或醋调敷;或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敷贴;或用鲜野菊花、鲜蒲公英、鲜地丁草、仙人掌(去刺)等洗净捣烂外敷;或用20%芒硝溶液湿敷;或用大黄、芒硝各等份研末,适量凡士林调敷。

2.热毒内盛(酿脓期):肿块逐渐增大,皮肤掀红,灼热,疼痛如鸡啄,肿块中央渐软,有应指感;可伴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肝胃蕴热,热毒炽盛,乳络阻塞,气血凝滞,故乳房肿块逐渐增大,局部掀热、疼痛、灼热;热盛则肉腐成脓,故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应指感;火热炎上,故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
不宁;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引水自救,故渴喜饮冷;肠热津亏,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象。

酿脓期治法: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方药:热毒内盛(酿脓期):透脓散:黄耆12克
山甲(炒末)3克川芎9克当归6克皂角针4.5克
日一剂水煎服,用3-5日外治法:成脓期局部按之有波动感或经穿刺抽脓抽得脓液者,应及时切开引流。

一般采用与乳头方向呈放射状的切口,切口位置选择脓肿稍低的部位,切口长度与脓腔基底的大小基本一致,使引流通畅不致袋脓,但需避免手术损伤乳络形成乳漏。

而乳晕部的浅表脓肿、乳房后的脓肿或乳房周边脓肿,则可在乳晕边缘或乳房周边作弧形切口。

若脓腔较大者,必要时可在脓腔最低部位作对口引流。

脓肿小而浅者,可用针吸穿刺抽脓。

3.正虚邪恋(溃脓期):溃破后乳房肿痛减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或低热不退,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辨证分析:脓成破溃后,脓毒尽泄,肿痛消减;但若素体本虚,溃后脓毒虽泄,气血俱虚,故收口缓慢;气血虚弱可见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弱无力为气血不足之象溃脓期治法:调补气血,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人参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川芎芍药(炒) 白术茯苓各3克金银花白芷各2.1克甘草
1.5克。

每服3-5钱,水煎服,用3-6日。

外治法:溃后期切开排脓后用八二丹、九一丹药线或凡士林纱条引流,外敷金黄散或金黄膏;脓尽改用生肌散收口,外用红油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若有袋脓现象,可在脓腔下方用垫棉法加压,使脓液不致潴留;如有乳汁从疮口溢出,则可在患侧用垫棉法束紧,排出乳汁,促进愈合;若成传囊乳痈者,则在肿块按之应指处另作一切口;若形成乳房部窦道者,可用五五丹药捻,插入窦道至脓腔深处,以腐蚀管壁,至脓液减少后用九一丹药线,脓净则改用生肌散纨条,直至愈合。

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较重者,卧床休息;脓肿切开后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以利脓液引流
3停止哺乳,用三角巾或胸罩托起患乳。

4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5注意观察患乳肿胀范围、皮肤色泽、疼痛程度,有无肿块、触痛,全身有无寒热。

6观察溃后脓液的量、色、质、气味及疮口有无乳汁排出。

给药护理
1遵医嘱局部给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类中草药外敷。

2局部红、肿、热、痛严重者,应遵医嘱服中药回乳。

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肥甘及鱼腥发物。

2宜进食营养丰富、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

情志护理
介绍病情,消除患者恐惧及焦虑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临证施护
1气滞热壅者,遵医嘱局部外敷中药膏。

2疼痛剧烈时,遵医嘱针刺或注射止痛剂。

健康指导:
1指导哺乳期妇女保持乳头清洁,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后将剩余乳汁吸空。

2指导哺乳期妇女及时矫正乳头凹陷,防止因乳头内陷、乳汁不畅而反复发作。

3防止乳头皲裂,可用自身乳汁涂抹;乳头擦伤、皲裂时,可外涂麻油或蛋黄油。

4哺乳期妇女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5早期可采用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炎症消散。

6以胸罩或三角巾托起患乳,脓未成者减少活动牵拉。

【疗效评价】
显效:症状控制,肿痛消失,并发感染患者实验室检查感染完全吸收。

有效:症状缓解,肿痛明显得到控制,并发感染患者实验室检查
感染吸收好转。

无效: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无变化。

【难点分析】
头;孕妇有乳头内陷者,应经常挤捏提拉矫正,可用小酒杯叩吸。

应指导产妇合理哺乳,养成定时哺乳的习惯,保持乳汁排出通畅;乳汁过多时,可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尽排空,以防淤乳。

保持乳头清洁,如有乳头皲裂、擦伤应及时治疗。

注意婴儿口腔清洁,不可让婴儿口含乳头睡觉。

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情绪过度激动,断乳时应逐渐减少哺乳次数,然后再行断乳。

2.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须做好乳痈预防宣传工作,瞩
患者应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邪诱发。

宜戒烟酒,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辛辣、海膻发物等,防止过度疲劳和情志刺激。

鼓励患者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太圾拳、内养功、八段锦、散步或慢跑等方法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乳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