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阙新桥 2011-12-18
L/O/G/O
目录
1 概述 2 菌种选育 3 发酵条件优化 4 林可霉素的提取
37.1 概述
林可霉素是美国普强公司研究所在1962年从美 国尼布拉斯州林肯市附近土壤中分离到的一种链霉 菌──林可链霉菌林可变种所产生的抗生素。因为 林可霉素与已知的抗生素类药物不会表现出交叉耐 药性,及毒副作用较低,很快发展成为临床应用上 的主要抗生素。
化学结构
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半乳糖辛吡喃苷和丙基脯氨酸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作用机制:
不可逆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阻断转肽作 用,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属快效抑菌剂。有研究表明, 因为林可酰胺与L-Pro-Met-tRNA和脱乙酰tRNA的3’ 端相似,阻碍了蛋白质合成的延伸。
抗菌活性:
林可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特别是金葡菌、 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良好抑菌作用。主要应用于呼 吸道感染、慢性骨髓炎、脑膜炎等病原菌感染疾病。
3.离子交换法 林可霉素是碱性化合物,当pH<pKa时能解离成正离
子,故可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提取。
Thank You!
L/O/G/O
①可降低高磷培养基中的溶磷值,使菌体生长趋于缓慢,且 可抵消高磷对林可霉素生物合成酶的阻遏作用;
②由于营养源(如氨氮)的制约,控制一定氮的极限值,能 提高其比生产率。
37.4 林可霉素的提取
1.溶剂萃取
林可霉素盐酸Leabharlann 在室温下易溶于水,而游离碱在许 多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很大,可成功的采用溶剂萃取 法进行提取,将林可霉素在碱性条件下转入有机溶 剂中,然后再反萃取到酸性水相。
选择适宜的有机溶剂:与水的互溶度小,对林可霉 素的溶解度大,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如丁醇、二 氯乙烷、氯仿等。同时应注意pH的调节,如丁醇萃 取,在pH为10左右,林可霉素在丁醇与水之间分配 系数达到最大值。
链霉菌与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且成功率不高,使得抗生素的 研发面临较大挑战。
发展前景
新型抗生素研发
针对耐药性细菌,研发具有全新作用 机制的新型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合成生物学技术应用
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和构建新 的生物部件、设备和系统,以生产具 有优良性能的抗生素。
联合治疗
将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生素联合使用, 以提高疗效并降低耐药性产生的风险 。
临床应用
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同时, 在手术前预防感染、治疗动物感染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抗生素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被发现以来,抗生素经历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过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型抗生 素不断问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抗生素定义
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的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生素分类
根据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抗生素可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 、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等多种类型。
抗生素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作用机制
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胞膜完整性等机制, 达到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目的。
或最终产物。
共生与竞争
03
链霉菌在与其他微生物共生或竞争过程中,产生了抗生素作为
防御或攻击手段。
链霉菌在抗生素研发中地位
天然来源
链霉菌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是抗生素的天然来源之一 。
药物研发
通过对链霉菌的研究,人们发现了许多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 为抗生素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工业生产
链霉菌易于培养且产量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抗生素的工业生产 中。
潮霉素B溶液(Hygromycin B)
leagene 。
com 北京雷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潮霉素B 溶液
产品简介:
潮霉素B(Hygromycin B) 是一种由吸水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真菌和一些高等真核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生物合成来。
潮霉素B 属于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来阻止微生物生长,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是抑制作用。
Leagene Hygromycin B solution 常用于转基因实验的抗性筛选,筛选具有潮霉素B 的抗性基因。
产品组成:
操作步骤(仅供参考):
1、 根据实验具体要求操作。
2、 一般植物细胞筛选浓度在20~200μg/ml ,动物细胞筛选浓度50~1000μg/ml ,应根据具体实验选择最佳筛选浓度。
编号 名称 CA0012 CA0012 Storage Hygromycin B solution (50mg/ml) 10ml 20ml 4℃ 避光
使用说明书 1份。
第三十九章 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大环内脂内及其他抗生素第一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概述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由链霉菌产生的含有14、15和16元大环内酯环的具有抗菌作用的抗生素。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迄今为止已有三代,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口服,体内分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可用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或耐药患者的治疗,以红霉素为代表。
但第一代为抑菌剂,其弱点是抗菌谱窄,不耐酸,胃肠道反应和肝损害多见。
3、与第一代比较,第二代半合成大环内酯类具有抗菌谱广、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对酸稳定、不良反应少、抗生素后效应明显等优点,代表药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
4、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称为酮内酯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较少产生耐药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按照化学结构分为:(1)14元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等。
(2)15元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3)16元大环内酯类麦迪霉素、醋酸麦迪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
6、本类药的共同特点是:①抗菌谱窄,比青霉素略广,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菌和阴性球菌、厌氧菌、军团菌、衣原体和支原体等;②细菌对本类各药间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③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治疗尿路感染时常需碱化尿液④口服后不耐酸,酯化衍生物可增加口服吸收⑤血药浓度低,组织中浓度相对较高,痰、皮下组织及胆汁中明显超过血药浓度,但透过血脑屏障量少⑥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肝肠循环⑦毒性低微。
7、口服后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之间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8、主要耐药机制为:①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RNA甲基化酶对细菌核糖体50S亚基23S rRNA进行特定核苷酸残基的甲基化,从而导致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链阳菌素B的耐药②外排系统作用增强:RND家族中的外排泵AdeABC表达增加,导致药物积聚减少,介导细菌对14和15元环大环内酯类和链阳菌素B的耐药,但对林可酰胺敏感(MS型耐药)③大环内酯磷酸转移酶、红霉素酯酶和大环内酯糖基转移酶使大环内酯类药物结构改变。
四环素类抗生素概述
四环素类抗生素概述从1940年英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到土壤标本筛选抗生素时发现四环素,再到人工合成抗菌药物,人类对于抗菌药物研究的脚步从未停下。
由于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较广泛,所以对于抗菌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本文我将选择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综述。
标签:四环素;作用;作用机制1 何为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类药物是一类经过半合成制取或者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广谱抗生素。
[1]可分为天然四环素和半合成四环素类,天然四环素包括四环素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去甲金霉素,而半合成四环素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和美他环素等。
2 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由于各自产物不同,所以作用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归纳为天然四环素类与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作用区别[1]。
(1)天然四环素类抗生素:天然四环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尤其是由支原体,螺旋体与衣原体等引的具有感染性疾病[2]。
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支原体肺炎及布氏杆菌病的首选药[3]。
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也有抑菌作用,并能间接地作用于阿米巴原虫并抑菌,但对绿脓杆菌、病毒、真菌则无抑菌及杀菌效果。
(2)半合成四环素类:半合成四环素类作用与天然四环素类基本相同,抗菌活性比四环素有所增加。
主要用于支原体肺炎、淋巴肉芽肿、下疳、鼠疫、霍乱、布氏杆菌病等。
对产气杆菌、大肠杆菌、志贺杆菌等敏感菌株所致的系统或局部感染也可应用。
此外,对淋球菌、梅毒和梭状芽胞杆菌、炭疽杆菌等所致感染,当患者不耐青霉素时,可考虑用该品。
也由于常见病原菌对本类药物耐药性普遍升高及其不良反应多见,现在,本类药物临床应用已受到很大限制[3-4]。
而许多抗菌药物的表现的影响因素,与药物自身抗菌作用无关,而与其调节宿主免疫反应有关的作用。
3 四环素类抗生素作用机制若按上述作用机制分类,它归属于增加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类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类。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课件
工艺流程图
详细描述各个步骤的操作及参数。
工艺优化
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对工艺流程 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产率和纯度。
质量控制与标准操作规程
质量控制
质量标准与认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化学分析、仪器检测等方法,对 目标化合物进行质量评估。
根据相关标准和法规,制定相应的质 量标准,并进行认证和审核。
标准操作规程(SOP)
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和注意事项,确 保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加重。
患者因素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特殊人群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
力下降,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与预防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症治疗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 施。
预防措施 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过敏史,避免与其他药物合 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对特殊人群应谨慎用药, 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在临床应用 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 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具有优势。
未来将更加注重大环内酯类林可 霉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以 增强疗效并延缓耐药性的发展。
随着新药研发的不断推进,大环 内酯类林可霉素将会有更多新品 种上市,为临床提供更多选择。
THANKS。
注意事项
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期间,应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 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等,并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同时, 避免与禁忌药物同时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05
大内林可霉素的 理法
常见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
01
02
03
04
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发生率较高。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改造.
H3 CO
肟
C-9位羰基 与羟胺形成3 O N(CH 3)2
O
H
CH3
HO OH O CH 3 OCH 3 CH 3
O H 3C HO H 3C O CH3 O CH3 O CH3 OH H 3C CH3 OCH3 CH3
甲氧基
O OCH3 OH CH3
O O CHHO 3
和乳糖酸盐的水溶解 度较大,其它盐的水 溶性降低
二、结构改造
O
红霉素
H3C HO H3C 12 13
9 10 8 11 7 OH O 4 1 2 3
CH3 OH 6 5 CH3 HO O O O O O CH3 N CH3 CH3 CH3 CH3 CH3 OH
CH3 O
CH3
缺点:红霉素抗菌谱窄, 水溶性小,口服吸收差, 胃肠道反应大,而且对 酸极不稳定
• 成盐
增加水溶性。如与乳糖醛酸成盐,可供注射使用
• 成酯
增加红霉素类的稳定性,将C-5位的氨基糖2〞氧原子 上制成各种酯的衍生物
O H 3C HO H 3C O CH3 O CH3 O CH3 OH CH3 OH H3C CH3 OH CH3
· A
O N OCH3 CH 3 O CH RO 3 CH3
CH3 N CH3
H 3C H3 C HO H 3C OH H3 C O O N
15元环
CH3 OH CH3
克拉霉素
CH3
阿奇霉素
CH3 O
O OCH3 OH CH3 CH
CH3 N CH3 O CH3 OH
O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
结构改造
一、大环内酯类概述
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以大环内酯
吉他霉素
Leucomycin (Stereomycin) 是由链霉菌所产生的一种多组分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菌性能与红霉素近似,对革兰氏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对革兰氏阴性菌,如淋球菌、百日咳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也有相当的抑制作用。
此外,对支原体、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有抑制作用。
对大多数耐青霉素和红霉素的金葡菌有效是本品的特点。
临床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淋病、胆囊炎、百日咳、扁桃体炎及败血症等。
北里霉素对鸡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猪的肺炎、猪细菌性痢疾均有抑制作用。
对促进生长、改进饲料转化率有效。
治畜禽呼吸道疾病。
与红霉素相似。
对革兰阳性菌和霉形体有较强抗菌作用,对部分革兰阴性菌、钩端螺旋体、立克次及衣原体也有效。
小剂量作猪、鸡饲料添加剂,具有促进生长作用。
主要用于百日咳、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淋病、淋病性尿路炎等病症的治疗。
盐酸多西环素【药理作用】为高效、广谱、低毒的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抗菌谱与土霉相似,但作用强2—10倍,对上霉、四环素耐药的金葡仍然有效。
内服吸收良好。
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较长。
四环素的抗菌活性从强至弱依次为二甲胺四环素、强力霉素、甲烯土霉素、金霉素、去甲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
血药浓度维持有效浓度时间较四环素、土霉素强。
【适应症】主要用于畜禽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霉形体病和鹦鹉热等,对家禽的细菌与霉形体混合感染,亦有较好疗效。
海、淡水鱼的溃疡病、柱状粒粘球菌病、由嗜盐菌引起的化脓症、弧菌病、烂尾病及其它细菌性疾病。
【用法与用量】A.混饲:每1000公斤饲料,家禽100~200克。
B.混饮:每升水,家禽50~100毫克。
C.内服:一次量,每公斤体重,禽10~20毫克,猪、羊2~5毫克,牛、马1~3毫克,狗、猫5~10毫克,一日1次。
鱼类:每天用药量:20-50mg/kg体重,视病情连用3-6天。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性质、特点及应用作者:王秀茹来源:《兽医导刊》 2018年第10期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化学结构与抗菌作用类似的抗生素。
作为当前畜禽兽医临床四大主体抗生素之一,与β- 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和酰胺醇类,占据了畜禽食品动物用药的近乎70% 的化药市场份额。
这几年,随着养殖量的增加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更注重疫病防控,这四大主体抗生素市场份额也在逐年增长。
世界上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20 世纪中期在美国首先被发现和应用于临床的,它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红霉素。
它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支原体的独特作用,使得其一度成为下呼吸道感染和软组织损伤的替代治疗药物。
然而,由于红霉素存在的几方面重大缺陷,如在胃酸内不稳定、消除半衰期短、吸收不规则、胃肠道刺激、抗菌谱窄,以及其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其的交叉耐药性等,限制了红霉素在疫病防控临床的更广的使用,造成了当前其尴尬的市场地位。
一、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性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主要化学结构的相近,通常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特点。
首先,它们通常都是无色至类白色的弱碱性化合物。
当然,有些企业为了使其水溶,把其做成了磷酸盐、酒石酸盐等易溶解于水的修饰物。
这虽然解决了碱性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水溶性,是畜禽大群饮水使用方便;但是,由于修饰后的大环内酯类局部分子结构的改变,也使碱性大环内酯类药物化学性质也发生了改变;使其由修饰之前的碱性化合物,变成了酸性或兼具酸性的化合物。
这样,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碱性原药的药理和功效,如替米考星(碱性,不溶于水)与磷酸替米考星(酸性,溶于水),在针对猪蓝耳病的防控效果方面,磷酸替米考星就几乎没有作用。
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分类按照药物分子的化学结构划分。
大环内酯类分别分14 元环、15 元环和16 元环大环内酯药,如红霉素就属于14 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泰乐菌素属于15 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替米考星属于16 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链霉素(略)
链霉素(Streptomycin )链霉素是从放线菌属的灰链霉菌 (Streρtomyces griseus)的培养滤液中提取而得。
常用其硫酸盐。
【理化性质】白色或类白色的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味微苦;有引湿性。
在水中易溶,在乙醇或氯仿中不溶。
【药动学】内服难以吸收,大部分以原形由粪便排出。
肌肉注射后吸收良好,约0.5~2h 达血药峰浓度;其血药浓度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加。
在常规剂量下,一般在血中维持有效浓度 6~12h。
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存在于体内各个脏器,以肾中浓度最高,肺及肌肉内含量较少,脑组织中几乎不可测出,易渗入胸腔、腹腔中,有炎症渗入更多。
能透过胎盘屏障,胎血浓度约为母畜血浓度的一半,因此孕畜慎用链霉素,应警惕对胎儿的毒性。
本品不易进入脑脊液。
蛋白结合率约 20%~30%。
本品在体内不代谢灭活, 绝大部分以原型经肾小球过滤排出 , 尿中浓度很高 (24h 内排出肌内注射量的50%-60%),可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在胆汁、乳汁中也排出少量。
在碱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如在pH8的抗菌作用比在pH5.8时强20-80倍,故可加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增强治疗效果。
在杂食动物及肉食动物用药时尤其重要。
【药理作用】抗菌谱较广,对结核杆菌的作用在氨基糖苷类中最强,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效。
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布氏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鼠疫杆菌、产气荚膜杆菌、鼻疽杆菌和巴氏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对金色葡萄球菌等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效果差,对钩端螺旋体、放线菌、败血支原体也有效。
对梭菌、真菌、立克次氏体、病毒无效。
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对链霉素固有耐药。
【应用】用于治疗各种敏感菌的急性感染 , 如大肠杆菌所引起的各种腹泻、乳腺炎、子宫炎、败血症、膀胱炎等;巴氏杆菌所引起的牛出血性败血症、犊牛肺炎、猪肺疫、禽霍乱等;鸡传染性鼻炎;马致贺菌引起的脓毒败血症,马棒状杆菌引起的幼驹肺炎等。
头霉素类抗生素
(一)概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除了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还有一大组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和单环类,分子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
头霉素类(cephamycins)系由链霉菌产生的甲氧头孢菌素(头霉素C),经半合成改造侧链而制得的一类新型抗菌药物。
具有头孢菌素的母核,并在7位C原子上有一个反式的甲氧基,可提高药物对细菌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尤其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厌氧菌, 如类杆菌有较高的稳定性。
所以头霉素的这一特征对厌氧菌有很强的抗菌力, 这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代头孢菌素都没有的抗菌活性。
目前临床常见的头霉素类抗菌药物品种有:头孢西丁、头孢咪诺、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头孢拉宗。
这里重点介绍前三种临床常用的头霉素。
附表一:头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发展史分代分类中文名英文名缩写第一代头霉素类头霉素C Cephamycin C第二代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Cefoxit in CFX头孢美唑 Cefimetazo le CMZ头孢替坦 Cefo tetan CTT第三代头霉素类头孢拉宗 Cefbuperazone CBPZ头孢米诺 Cefim ino CMN氧头霉素类拉氧头孢 L atamoxef LMOX(氧头孢烯类)氟氧头孢 F lomoxef FMCX(二)抗菌特点头霉素类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显著低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优异。
具体的讲,头霉素类对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气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革兰阴性球菌和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本类药物耐革兰阴性菌β-内酰胺酶的性能强,包括对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很稳定。
其稳定性优于大多数头孢菌素,因此可用于产酶菌、耐药菌感染。
本类药物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各种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这恰恰不同于头孢菌素类。
阿维菌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详细讲解]
阿维菌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阿维菌素(Arermectin)是由阿佛曼链霉菌发酵产生的一种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该药对多种家畜及家禽等动物的线虫、蜘蛛昆虫类等体内、外寄生虫均有很强的驱除作用。
该药具有广谱、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等优点,是目前兽医临床上最佳的抗寄生虫新药之一,其剂型有片剂、针剂、粉剂、口服乳剂、阿维菌素与其它驱虫药合剂,并有缓释剂用于临床的报道。
一阿维菌素抗寄生虫机理其机理与触杀型和内吸型作用机理不同。
线虫、蜘蛛昆虫类寄生虫的神经传递介质为γ—氨基丁酸(GABA),该传递介质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是传递抑制性神经信号,阿维菌素抗寄生虫机制主要表现为对GABA 的激动剂作用,促进GABA的释放,并在神经交接处促进GABA与特殊感受器结合,从而阻断了线虫神经元之间和节肢动物神经末梢与肌细胞间的神经冲动传导,使寄生虫麻痹致死。
虽然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递质也为GABA,但由于血脑屏障的作用,阻断了阿维菌素的进入,因而对哺乳动物并不产生生理影响。
吸虫、绦虫不具有GABA神经传导介质,因此阿维菌素对吸虫、绦虫无驱除作用。
二兽医临床应用1988年12月新疆首次将阿维菌素应用于兽医临床,其产品为美国默沙东药厂生产的害获灭(Ivomec)注射液,含1%伊维菌素。
主要是治疗绵羊疥癣病,其疗效甚佳,特别是冬春季治疗疥癣,安全有效,深受牧民欢迎,但价格较高,大面积应用受到限制。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展了阿维菌素生产工艺、制剂工艺的广泛研究,1994年中国农业大学形成了工业化生产,因而在防治寄生虫病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新疆从1992年后应用逐年增多,其商品名繁多,阿福丁、虫克星、灭虫丁、爱比菌素、7051、牧年丰、伊力佳、倍克虫具有代表性。
目前,用阿维菌素防治寄生虫病的动物种类主要有羊、牛、猪、鹿,其次用于兔、犬、鸡的驱虫。
目前多数地区都在用阿维菌素作常规驱虫,特别适用于育肥牛羊,药浴失败的羊只,规模化养猪场、养牛场。
林可霉素
药品名称:林可霉素Lincomycin药品分类:抗生素类→酰胺醇类和其他皮肤用药→抗生素类药物→林可霉素类药品别名:洁霉素、丽可胜、林肯霉素、Albiotic、Cillimicina、Lincocin、Lincolcina、Lincomixzo、Lincomycinum药品剂型:1.片剂:0.25g,0.5g;2.胶囊:0.25g,0.5g;3.注射剂:0.3g(1ml),0.6g(2ml),3g(10ml)。
4.滴眼剂:3%。
药理作用:林可霉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种林可胺类(lincosamides)碱性抗生素。
林可霉素为抑菌药,但在高浓度下,对高度敏感细菌也具有杀菌作用。
其作用机制为作用于敏感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阻止肽链的延长,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从而起抗菌作用。
林可霉素对肺炎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阳性菌,拟杆菌属、梭杆菌、丙酸杆菌、双歧杆菌、消化链球菌、多数消化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以及某些放线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本药对粪链球菌、某些梭状芽胞杆菌、奴卡菌、酵母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炎支原体、真菌和病毒无效。
葡萄球菌对本品可缓慢产生耐药性。
对红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品显示交叉耐药性。
药动学:林可霉素口服可从胃肠道吸收,不被胃酸灭活。
空腹口服后约20%~30%被吸收。
口服后2~4h,血药浓度达峰值。
肌注后0.5h,血药浓度达峰值。
药物吸收后除脑脊液外,可广泛而迅速分布于各体液和组织(包括骨组织)中,尤以肾、胆汁和尿液中浓度较高,乳汁中也有一定浓度。
本药可迅速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在胎儿血中的浓度可达母体血药浓度的25%;注射给药后在眼中也可达有效抑菌浓度。
本药蛋白结合率为77%~82%。
半衰期为4~6h,肝功能减退时,半衰期延长至9h;肾功能减退时,半衰期延长至10~20h。
药物主要在肝脏中代谢,某些代谢物具有抗菌活性,儿童的代谢率较成人高。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 一、抗菌作用及机制: 抗菌谱:似青霉素G (多数G+杆球菌、 G-球菌、螺旋体、厌氧菌)
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首选 新型大环内酯类增加和提高了对G-菌的活性
抗菌活性:抑菌、高浓度杀菌
抗菌机制: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于核蛋白体50s亚基,抑 制转肽酶。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氯霉素与大环内酯类相同或相近 的结合点,故合用时可能发生拮抗作用,也易使细菌产 生耐药。
10
泰利霉素和喹红霉素
【抗菌谱】对青霉素G耐药菌和红霉素耐药菌敏感 【作用机制】同红霉素 【体内过程】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穿透力强,主要在肝肾代
谢排泄。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呼吸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慢
性支气管炎急性加剧(AECB)、急性上颌窦炎(AMS)、扁桃体炎、咽炎等)
【不良反应】较少且为轻中度,最常见的是腹泻、恶心、头
低
临床应用
厌氧菌感染,包括脆弱类杆菌、产气荚膜梭菌、 放线杆菌等引起的口腔、腹腔和妇科感染。
金葡菌引起的骨髓炎——首选 G+球菌感染。治疗需氧G+球菌引起的呼吸道、骨
及软组织、胆道感染及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14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长期用药也可引起二重感染、 伪膜性肠炎
晕和呕吐。
11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lincomycin,洁霉素,林肯霉素) 克林霉素(clindamycin,氯林可霉素,氯洁霉
素)
12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抗菌谱
与红霉素相似,但肺炎支原体例外不敏感
主要特点是抗厌氧菌能力强
对需氧G+菌(球)有显著活性,对部分G-球菌、人型支 原体、沙眼衣原体也有抑制作用
鸭临床常用药物氨基苷类-新霉素(弗氏霉素)
抑制细菌胞质膜上脂质分子排列,降 低细菌胞质膜的稳定性,增加其通透 性。
破坏细菌胞质膜上的离子通道,导致 细菌胞质膜内外离子失衡,增加其通 透性。
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01
抑制细菌DNA回旋酶活性,阻 碍DNA复制和转录过程。
02
抑制核苷酸还原酶活性,阻碍 核苷酸还原为脱氧核苷酸。
03
抑制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向脱 氧核糖核酸转移,阻碍DNA合 成过程。
化学结构
新霉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其化学结构是由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多肽 。
性质
新霉素属于氨基苷类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 氏阴性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药物抗菌谱与抗菌活性
抗菌谱
新霉素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志贺氏菌等肠杆菌科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等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03
临床应用与用药方案
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新霉素(弗氏霉素)在鸭临床上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口服、注射等 给药途径,根据病情和药物剂型可选择不同的用药方案。
口服给药
新霉素(弗氏霉素)的口服制剂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对于肠道感 染和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等症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注射给药
新霉素(弗氏霉素)的注射剂型可直接进入血液,对于全身感染和 败血症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
将两种或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以增强药 物效果并降低抗药性的产生。
轮换用药
定期更换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以避免病原 体产生抗药性。
感染控制
采取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如加强个人卫 生、提高医疗环境卫生标准等。
06
研究进展与展望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进展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资料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概念及分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其结构特征为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14元或16元大环。
疗效肯定,无严重不良反应。
按来源分类天然药物(第一代)如红霉素(erythromycin) 、麦迪霉素(medecamycin)、吉他霉素(kitasamycin)、交沙霉素(josamycin) 、乙酰螺旋霉素 (acetylspiramycin)半合成药物(第二代)如阿奇霉素 (azi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按结构分类14元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15元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16元大环内酯类如麦迪霉素二、结构及性质通过在大环上的羟基和1-3个去氧氨基糖缩合碱性苷。
此类药物的碱性较弱,大约为pH8,游离的碱不溶于水,其葡糖糖酸盐和乳糖酸盐的水溶解度较大,其他盐的水溶性降低。
对酸、碱不稳定在体内也易被酶分解可丧失或降低抗菌活性三、作用机制不可逆地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 14元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抑制肽酰基转移反应,或促使肽酰基t-RNA从核糖体上解离,从而阻碍蛋白质合成四、耐药机制1. 产生灭活酶:诱导细菌产生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等,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水解或磷酸化或甲基化或乙酰化或核苷化而失活2. 靶位改变:甲基化大环内酷耐药菌可合成甲基化酶,使位于核糖体505亚单位的235rRNA 的腺嚷吟甲基化,导致抗生素不能与结合部位结合。
因大环内酷类抗生素、林可酞胺类抗生素及链阳菌素的作用部位相仿,所以耐药菌对上述3类抗生素常同时耐药,称为MLS(macro-lide,lineosamide,streptogramins)耐药。
3. 摄入减少细菌改变膜成分或出现新成分,使摄入减少4. 外排增加通过基因编码产生外排泵五、药代动力学•吸收:红霉素不耐酸po易破坏,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稳定易吸收•分布:广,进入全身各组织、体液,红霉素可进入前列腺、在巨噬细胞和肝脏聚积,可透过胎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代谢及排泄:肝脏代谢,红霉素影响P450抑制药物氧化阿奇霉素胆汁排泄六、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红霉素( erythromycin)结构:●红色链丝菌产生●包括A、B和C三者的差别●A:C-12= -OH C-3′= -OCH3●B:C-12= -H C-3′= -OCH3●C:C-12= -OH C-3′= -OH红霉素A为抗菌主要成分,C的抗菌活性较弱,只有A的1/5,而毒性为A的5倍,B不仅活性低而且毒性大。
链霉菌的研究概况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题目名称:链霉菌的研究概况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评阅教师:2014年11 月22 日链霉菌的研究概况(工作单位,姓名)摘要链霉菌(Streptomyces)属于链霉菌属,是高等的放线菌。
链霉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细菌,是一种没有细胞核的原核生物,共约1000多种,其中包括和很多不同的种别和变种。
它主要生长在含水量较低、通气较好的土壤中,一些链霉菌也可见于淡水和海洋。
由于许多链霉菌产生抗生素的巨大经济价值和医学意义,对这类放线菌已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研究表明,抗生素主要由放线菌产生,而其中90%又由链霉菌产生,著名的、常用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土霉素,抗真菌的制霉菌素,抗结核的卡那霉素,能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的井冈霉素等,都是链霉菌的次生代谢产物。
有的链霉菌能产生一种以上的抗生素,有化学上,它们常常互不相关;可是,从全世界许多不同地区发现的不同种别,却可能产生同抗生素;改变链霉菌的营养,可能导致抗生素性质的改变。
这些菌一般能抵抗自身所产生的抗生素,而对其他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可能敏感。
金黄垂直链霉菌作为链霉菌的一种,它能拮抗多种真菌和细菌,且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好,因此,该链霉菌在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链霉菌应用发展第一章绪论1.1综述链霉菌有发育良好的分枝菌丝,菌丝无横隔,分化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65孢子丝。
营养菌丝又名基内菌丝,色浅,较细,具有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废物的功能;气生菌丝是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枝菌丝;气生菌丝成熟分化成孢子丝,孢子丝再形成分生孢子。
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颜色因种而异,是分种的主要识别性状之一。
已报道的有千余种,主要分布于土壤中。
已知放线菌所产抗生素的90%由链霉菌属属产生。
其中链霉菌属的基内菌丝多分枝,常产生各种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本属种数最多,因许多种是抗生素的产生菌而且产生抗生素的种类最多而著名(如链霉素等)。
此外,孢囊放线菌属等,亦为链霉菌。
氯霉素的研究发展
氯霉素的研究生长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hloromycetin)是由委内瑞拉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
化学中文名称:D-苏式-(-)-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命名:(1R,2S)-N-[α-(羟基甲基)-β-羟基-对硝基苯乙基]-2,2-二氯乙酰胺化学英文名称:2,2-Dichloro-N-[2-hydroxy-1-(hydroxymethyl)-2-(4-nitroph enyl)ethyl]acetamide[1]氯霉素的化学结构含有对硝基苯基、丙二醇与二氯乙酰胺三个部门,分子中还含有氯。
其抗菌活性主要与丙二醇有关。
性状白色针状或微带黄绿色的针状、长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味苦。
在甲醇、乙醇、丙酮、丙二醇中易溶。
在干燥时稳定,在弱酸性和中性溶液中较安定,煮沸也不见剖析,遇碱类易失效。
氯霉素类抗生素可作用于细菌核糖核卵白体的50S亚基,而阻挠卵白质的合成,属抑菌性广谱抗生素。
细菌细胞的70S核糖体是合成卵白质的主要细胞身分,它包罗50S和30S两个亚基。
氯霉素通过可逆地与50S亚基结合,阻断转肽酰酶的作用,滋扰带有氨基酸的胺基酰-tRNA终端与50S亚基结合,从而使新肽链的形成受阻,抑制卵白质合成。
由于氯霉素还可与人体线粒体的70S结合,因而也可抑制人体线粒体的卵白合成,对人体产生毒性。
因为氯霉素对70S 核糖体的结合是可逆的,故被认为是抑菌性抗生素,但在高药物浓度时对某些细菌亦可产生杀菌作用,对流感杆菌甚至在较低浓度时即可产生杀菌作用。
氯霉素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后者的作用较强。
其中对伤寒杆菌、流感杆菌、副流感杆菌和百日咳杆菌的作用比其他抗生素强,对立克次体熏染如斑疹伤寒也有效,但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不及青霉素和四环素。
抗菌作用机制是与核卵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从而抑制卵白质合成。
种种细菌都能对氯霉素产生耐药性,其中以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较为多见,伤寒杆菌及葡萄球菌较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
2005-9-5 17:07:05 来源:生命经纬
一次代谢物是维持生物合成或生长过程中所需的代谢物,至于对生命的维持不具明显的功能,只在某些生物上产生的代谢物,则是二次代谢物,如抗生素或色素等。
链霉菌可以产生多种二次代谢物,包括各种物质的分解酵素及抗生物质。
这些代谢产物除了可用在人体的医药以及当成家畜饲料的添加物外,在农作物生产方面,也可做为植物保护之用。
链霉菌是已知放线菌中最大的族群,可产生高达一千多种的抗生物质,许多重要的抗生素如放线菌素、链霉素、四环霉素、保米霉素、维利霉素、嘉赐霉素及康霉素等,都可由链霉菌生产。
一般而言,农用抗生素具有较低毒性及残留性质,可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或者能改变病原菌的形态而达到保护作物的效果。
链霉菌产生的抗生素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从结构上区分,大致可把农用抗生素分为下列六大类:
氨基糖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属于糖的衍生物,由糖或氨基酸与其它分子结合而成。
在植物体内具有移行性,可干扰病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如链霉素。
四环霉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由四个乙酸及丙二酸缩合环化而形成,可以抑制病原菌核糖体蛋白,如四环霉素。
核酸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含有核酸类似物的衍生物,作用于病原菌的去氧核糖核酸合成系统,抑制其前驱物或酵素的合成,如保米霉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是由 12 个以上的碳原子组成,且形成环状结构,通常可和细菌的 50 核糖体亚基结合,以阻断蛋白质的合成,如红霉素。
多烯类抗生素:由 25 ~ 37 个碳原子组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含有 3 ~ 7 个相邻的双键,可与病原真菌细胞膜上的类固醇结合,有破坏细胞膜的功能,如治霉菌素。
多肽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把氨基酸用不同的肽键结合,经常形成网状结构,可以抑制病原菌细胞壁的合成,如纯霉素。
由于多数链霉菌具有分泌抗生物质或细胞外酵素的能力,可以有效抑制植物病原菌。
此外,少部分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或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的效果,因此链霉菌在生物防治应用上极具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