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文学现代性的深入

合集下载

生态文艺批评视野中的文学怀旧策略

生态文艺批评视野中的文学怀旧策略
的恶果 ,也触 发 了人类 的另 一 个生存 危机 :价值 危 机 。人 过 于沉 迷于 对金 钱 和效 益 的追 求 ,容 易失却

现 代性 的起 源与 反 思 :生态 危机 的哲 学成

现代性 始 于资本 主义 确立 ,是 资本 主义发 展 的
必然结果 。它 为人类 现代 生活 带来 了 以往任何 时代 无 可 比拟的便利 和先 进性 ,然 而其 弊端 也从 资本 主 义确立 之初 即被植 入 了 。 方社 会科 学 的奠基人 、 西 现
从广 义 的角 度来 看 ,价值 危 机也 属于生态 危机
的一种 , 人 与 自然 、社 会 和人 自身 的和谐 协 调 的 是

收 稿 日期 :20 一O — 1 06 7 O 作 者 简 介 :倪 晓燕 (9 8 ) 17 一 ,女 ,江苏 泰 州人 ,助 教 ,硕 士 ,主 要 从 事 英 美 文学 研 究 。
怀 旧是文 学作 品 常用 的一 种 策略 。 当面临着 现
以及 对 自我 目的性 的狂热 追求 。这 种狂 热和迷 信倾
实的苦难或难于实现 的理想未来时,诗人或作者通
常会 自觉不 自觉地缅 怀 过去 ,流露 出一 种 怀 旧伤 感
的情绪 。人们 对于怀 旧的看法 是 复杂 多样 的 ,有 人 认 为它 是一种 消极浪 漫 主义 的颓废 情调 ,应 该予 以
于 外表现 为工 具 理性 、技 术理 性 的世界 观从而 引起 生 态危机 ,积 于 内则 表现 为功 利 主义 ,其结果 为价
值危 机 。 人对 自然 的强加 和妄 为 ,必然 会与 自然 的规律
否定 ;而有人则 看重 怀 旧的表 象之 下体 现 出的对 现
实的批 判和对美 好未 来 的憧憬 , 对此 大力颂扬 。 并 怀 旧的另 一面是对 负面 现 实的或 规避 或批 判 ,在 后 现

浅谈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观-英语论文论文

浅谈杰克.伦敦小说《野性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观-英语论文论文

评的兴起要晚得多。

它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其思想端倪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上半叶的生态伦理思想成为了生态批评最直接的精神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和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

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对“现代性”及其带来的问题反省,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初步形成,进而在其他各国迅速发展。

生态批评集中在对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中考察。

按照生态文学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布依尔在《生态批评暴动》一文中的说法,尽管在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和自然观念、荒野以及各种空间环境相关的文学文本与运动的批评性阅读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但只是在近期,与环境相关的文学研究才一跃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批评运动。

从文学的本性来看,“文学即是人学”,对于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些作家的自觉。

有生态学家甚至疾呼:“生态问题是唯一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事情,因为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一切。

”美国生态批评的倡议者彻丽尔·格罗特菲尔蒂(CheryllGlotfelty)也提出“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史研究,我们知道: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往往在劫难逃,最终必将受到大自然更为严重的惩罚。

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格里芬指出:“现代性的持续危及我们星球上的每一个幸存者。

随着人们对现代世界观与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军国主义、核主义和生态灾难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加深,这种意识极大地推动人们去考核查看后现代世界观的根据,去设想人与人、人类与自然界及整个宇宙之间关系的后现代方针。

”从文明发展的根本意义上看,回顾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梭罗(Thoreau)提出的“我们在哪生存?我们为什么而活?”这种基于存在本身的文化反思在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更具有振聋发聩的号召力。

乔纳森·莱文也明确指出“我们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沈从文与张炜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沈从文与张炜
2 0 1 3年 6月 第3 2卷 第 6期
洛 阳师 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M o f L u o y a n g N o r mM Un i v e  ̄i t y
J u n ., 2 0 1 3
V0 】 . 32 No . 6
生 态 批 评 视 域 中 的 沈 从 文 与张 炜
意蕴 。在《 边城 》 中 ,小 说 围 绕 着 水 、渡 船 而 展 开 , 故事 因水 而生 ,亦 因水 而终 ;在 《 柏子》 中 ,小 说则
以 云雨 隐喻烘 托柏 子和 吊脚 楼情 人 的 自由性 爱和爱
人 与 自然 、人 与社 会 、人 与 人 、人 与 自我 是 考
察 人 的生存 境 遇 和 精 神伦 理 的 四个 维 度 ,“ 人 不 仅
然 ,反对 不断 膨胀 的物 欲对 自然 的破坏 和 对 人性 的
自然 可 以成 为 人性 宣泄 和生 长 的舞 台 , 也 可 能成 为 人性 悲 剧 的罪恶 渊薮 。《 柏子 》 中柏 子在 清 浪滩 中被
大水 冲走 ,留下 吊脚 楼 女 人 陷入 了无 边无 际 、无 穷
无尽 的 相 思 。《 边 城 》中 ,天 佑 在 “ 洪水 ” 中死亡 , “ 白塔 ” 也 在 大水 中坍塌 , 傩 送 也 乘船 远 去 , 翠 翠 的
照和 启迪 。
象群 , 诸 如水 、云 、雨 、船 、山等意 象 , 洋溢 着 一种
浑 然天 成 、恬 淡 宁静 的 自然 之 美 。可 以说 ,水 是 沈
从 文小 说 中至关 重要 的 因素 , 它 不仅 构 成 了沈 从 文
小 说 的背景 、审美对 象 ,更是 蕴含 了叙述 者 的审 美
爱情 无疾 而 终 ,“ 这 个 人 也 许 永 远 不 回来 了 ,也 许 明天 回来 ! ” 尽 管叙 述者 没有 抹杀 所有 的希 望 , 但 依 旧透 露 出无奈 的悲 凉和 令人 近乎 绝 望 的孤 独 。翠 翠

对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基石的反思

对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基石的反思

对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基石的反思作者:倪勤丰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年第10期摘要:中国生态批评在引进西方理论和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将西方生态整体思想和中国“天人合一”观融为一体,为当下文学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新视野。

但该理论暗淡了人的光彩,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在学术实践方面都存在诸多需要发展的地方。

关键词:中国生态批评理论资源反思生态批评是环境危机在文学领域的绿色反映,它消解中心,以生态整体观作为主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的文化批评。

应该说,生态批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启发我们思索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终极意义。

但是,自理论产生始,尤其是生态批评理论的中国化后,质疑的声音就从未中断过。

一、模糊的“生态整体观”作为生态批评理论基石的“生态整体观”,是以“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在消解人类“中心”地位的过程中,最终把尺度定位在生态系统上。

在这里就有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首先,“生态整体观”的生态系统范围是限定地球生态的,而把我们人类还没有能力认识的宇宙生态是排除在外。

以地球为中心的生态整体观相对于宇宙生态来说,正如人类中心主义相对于地球生态整体。

所以,“生态整体观”在打破一个中心的时候又建立了另一个中心,仍然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

其次,生态整体观强调“生态整体利益”具有最高价值。

而这个“生态整体利益”的指向却是无法界定的,是指现代文明破坏之前的生态整体利益,还是今天的生态整体利益?不得而知。

最后,生态整体观强调生态系统的中心地位,并以这个自然共同体的自然规律性来规范和约束人类的行为,客观上也就理所当然地把人类和非人类存在等同对待,并在事实上淡化了人类的主体性。

既然如此,那么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任务就不应该由人类单独承担完成。

这将导致在实践上的失败。

二、理想化的“万物平等观”生态整体观认为,所有的自然物都具有内在价值,生命物种权利平等,它的价值不依赖于人类的需要,因而要敬畏生态生命。

后现代生态文明与生态批评传统

后现代生态文明与生态批评传统
照 。2 0世 纪后 半 期 开 始 ,一 些生 态 名 词 日益 被 瞩 目—— 温 室 效 应 、厄 尔 尼诺 现象 、拉 尼娜 现 象 等 等 。至 此人类 才 如梦初醒 般地 意识到 工业 化进 程 中 对 自然环境 破坏 的程度 之大 以及所 造成 的后 果之严 重是 人类所 无法 承受 的 ,人们 的生态 意识得 到 了初 步 唤醒 。人 类在 不 断品尝 “ 生态恶 果 ”的同 时 ,越 来 越 多 的人 从 精神 家 园 出走 ,成 为 “ 迷 途 羔羊 ” 。
全球化带来的 自 然生态危机与人文精神危机促使人 类 在现 代工 业文 明之后 尝试 建立 “ 生态 文明 ” 。 “ 生 态 文 明” 是 “ 人 类 文 明 的一 种 新 的发 展 形 态 , 它是对 现 代工 业文 明 的反拨 和超越 ” 。[ 1 】 生态 文 明 的建 立 “ 意味 着在现代 性弊端 的清理 中 ,西 方哲人 们 开始重 视人性 的深 度拓展 和文化 精神 的提升 ,并 坚信 生态 自然环境 出现 了问题必须修 正 。 ” [ 2 ] 4 7 3 有人 将生态 危机 归咎于 西方 文艺复兴 时期 涌现 的 “ 人 本 主 义 ” 思 潮 ,认 为 “ 以人 为 本 ,征服 自 然 ” 的精神 导致人 类对地 球 “ 人 类 中心主义 ”意识 的 凸显 ,错 误地将 地球 生态作 为 自己征服 、奴役 的 对象 。当人 类终 于意识 到 自己其实 只是地球 生态 系 统 的一 个部 分 ,无 法操 控 地球 与 股 掌之 间 的时候 , 要想摆脱危机 ,就必须对反 自 然 的现代工业文明、 社 会 发展模 式 、生 活方式 等进行 彻底 的 、全面 的检 讨与反思 ,从思想上进行彻底革新、进行一次大的
洗礼。
生态诗学体系” 。[ 2 3 4 s  ̄ “ 生态批评 ”是从文学批评 的角 度探讨 生态 问题 的文艺 理论批评 方 式 。 自然 生 态危 机与人类 精神危 机是生 态批评 着力解 决 的两 大 问题 。一方 面 ,生态 批评关 注文学 中体 现 的 自然 生 态 的深层 次问题 。另一方 面 ,生态 批评 探讨 文学 艺 术 与人类 精神 生态 、文 化生态 、社 会 生态 的 固有关 联 。生态 批评全方 位 、深 层次探讨 文 学 中体现 出 的 生态环境关切 、人类精神危机 ,把握文学与 自然环 境 的互动关系 。 生态批评 到底是 一种新 兴 的思 潮 、新 的批 评 流 派 ,还是对既有批评传统的一种继承?人与 自然 、 文学与 自然之 间的关 系问题到 底是一 种生态 批评 角 度的重新 审视 ,还是为 文化界 、文学 领域 所长 久 以 来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我们有足够的 证据 和既往研 究成果 来用 以证 明 ,人与 自然 、文 学 与 自然 的关 系问题是 人类 思想史 上始终 熠熠 生辉 的 个核心问题 ,而生态学角度的思辨只是在后现代 文 明 、全球 生 态 面 临 巨 大危 机 背 景 下 产 生 的一 种

生态与生活——对刘亮程部分散文的生态批评

生态与生活——对刘亮程部分散文的生态批评


世纪 的 9 0年代 , 为 应 改 革 开放 过 程 中过 度 开发 似
所 致 的环境 与生 态 问题而 生 , 其理 论 资源 除 了西 但
在高科 技化 、 望 膨 胀 与物 化 的全 球 背 景 下 , 欲
人 类 与 非 人 类 之 间 如 何 重 建 和 谐 的 伦 理 关 系 , 然 已
的生 态 精 神 ; 以场 所 及 场 所 意识 为解 读 之 经 , 入 探 讨 村 庄 生 态 系 统 于 人 之 重 。 深
[ 键词] 亮程 ; 态批评 ; 关 刘 生 自然 写 作 ; 所 意 识 场 [ 图分 类 号 ]I0 . 中 267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17 —0 0 (0 0 0 — 0 7 —0 1 3 4 2 1 )4 0 1 4 6
Ec l g n f o o y a d Li e An Ec c ii i m f Sm e of Li a g he o r tc s o u Li n c ng’ a s S Es y
H U n hua Xi — ( l g fLi rt r n t , hh z Unv riy S ie i 3 0 3, nin Chn ) Col eo t a u ea d Ars S iei ie st , hh z 8 2 0 Xij g, ia e e a Ab t a t s r c :T hepa e nt n o i t r r t s m e o u Ling he p r i e ds t n e p e o f Li a c ng’ s a s by m e n f e oc iiim , t Se s y a s o c rtcs o
t i niia e ofv la c y t m o h he sg fc nc ilge e os s e t uma . ns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的分支,在不断发展的文学领域,从另一个角度变换传统思维研究文学的创作,探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以及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

与各种各样的生态主义批评思想相比较而言,文学上的生态批评的发展要晚很多。

生态批评理论的建构不断趋于完善,应用面越来越广,逐渐应用到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实践,为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血液。

生态文学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的劳伦斯·布依尔在《生态批评暴动》一文中说,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文学作品创作成为一场大规模运动的发展时间很短,而在此之前,发达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批评性阅读已经持续很久。

对于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的研究,文学创作者对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逐步将其应用到作品之中。

有一些生态学者在作品中阐述:生态问题是唯一值得我们奋斗的事情,没有了地球,就没有我们人类的一切。

对环境的不断透支、不断索取,迟早会报复在人类自己身上。

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格里芬指出:“现代性的危机持续危及我们星球上的每一个幸存者。

人类对世界观与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军国主义、核主义和生态灾难的关系认识的加深,极大地推动人们去查看后现代世界观的依据,去想象人与同类、人与自然甚至整个宇宙之间关系的后现代方针。

”。

简述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简述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特点

简述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特点“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它旨在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生态批评这股潮流产生时间较晚,同时与西方相比具有自身的某些特点:古老的生态文化背景和多元的生态思想,而后者尤为突出。

生态批评发展特点20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然而随之而至的生态环境状况的急剧恶化,也给中国带来了难以扭转的生态代价。

有关学者认为,“如果生态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在可预见的将来,全国15亿人口将会沦为生态难民。

”可以说,中国生态批评的直接动因是日益恶化的现实生态。

生态批评作为一股兴起于欧美的批评文论潮流,有其自身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

一、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在中国的发展生态批评的端倪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发源于美国。

面对自20世纪以来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学者们陆续将批评视角投向这里。

1978年,鲁克尔特在《衣阿华评论》当年冬季号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一词,从而标志着生态批评这一文论的诞生。

其思想发展过程经历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动物中心主义,再到生物中心主义,最后向生态中心主义过渡。

”美国批评家斯莱梅克曾这样惊叹生态批评如此迅速地成为当今文学研究的显学:“从八九十年代开始,环境文学和生态批评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学现象。

‘生态文’(ecolist)和‘生态批’(ecocrit)这两个新词根在期刊、学术出版物、学术会议、学术项目以及无数的专题研究、论文里大量出现,有如洪水泛滥。

”在中国,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学者最早以生态美学为题发表的专文是1994年李欣复的《论生态美学》与佘正荣的《关于生态美的哲学思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主要呈现两种理论形态,即“生态美学和生态文艺学,”“主要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思想基础,探讨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属于生态中心主义型生态批评。

”迄今为止,国内已出版众多生态批评专著,如曾永成的《文艺的绿色之思》(2000年),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2000年)等。

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

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

生态文学研究的当代文化价值摘要:当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资源变得匮乏奇缺、人与自然关系出现问题等生态危机日益凸显时,“生态文学”诞生了,并在世界各地异军突起,迅速形成拥有大批研究学者的队伍,体现出鲜明的当代价值倾向性。

文章对生态文学发生、发展以及现实针对性进行考辨,挖掘生态文学深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源,分析当代文化价值特征,强调优化生态文化的意义,连接起文学与人类精神中断的脉络,思考在充满生存危机的今天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价值理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学;生态批评;生态危机;文化价值生态文学(ecological literature)或称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源自美国。

相对于其他西方文论而言,生态批评出现较晚,但它的诞生立刻引起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越来越高涨的生态文学思潮。

那么,什么是生态文学?它的含义是什么?关于生态文学的定义,厦门大学王诺教授在《欧美生态文学》中非常明确指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1]。

”它强调了生态文学研究的任务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分析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查找造成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换言之,就是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作品,通过文学重审人类文化价值观,探寻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在社会发展中对自然态度和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的选择。

生态文学研究不仅研究文学作品如何表现自然环境与人的关系,而且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

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奢侈、消费、享乐主义思想使人类面临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双重危机。

因此,从生态文化角度挖掘文学创作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价值根源,重新确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理念势在必行。

生态批评价值论

生态批评价值论

生态批评价值论生态批评在当今的“复活”与繁荣,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庸俗社会功利的负载,要认识它的有用性,必须根据价值学原理,从其价值生成过程开始,考察它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发挥的影响以及价值释放程度。

考察生态批评的价值,理应包括生态批评的价值生成、价值的结构功能以及价值的实现等几个方面。

在生态批评无序“疯长”的情势下,文学批评界应该对其持谨慎的态度,保持必要的学术警觉。

李夫生通过梳理生态批评的文化渊源,认为:“生态批评是亚里斯多德的‘有机整一律’的当代翻版,是古老东方‘天人合一’观念的晚来发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下套用。

”[1]对于致力于学理根基尤其是批评自身的“生态整一”来讲,这倒是得体的归结,也是有益的提醒,但仅凭文化渊源而否认生态批评的创新性,无视它的现代价值,甚或干脆把它称之为一种“以旧翻新的批评游戏”,却是还值得商榷的。

这涉及一个评价问题。

评价基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认同或排斥,而所谓价值,是人们对事物有用性及重要性的判断结果,对内表现为意义支撑,对外则表现为功能显现。

那么,对生态批评的价值研究,就是对它的意义进行反思,对它的功用、影响的范围与程度进行确定,具体来讲,就是对生态批评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以及做什么好的追问。

生态批评在当今的“复活”与繁荣,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庸俗社会功利的负载,要认识它的有用性,必须根据价值学原理,从其价值的生成过程开始,再来考察它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发挥的影响以及价值释放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勾勒出生态批评的价值全貌。

因此,考察生态批评的价值,应该包括价值的生成、价值的结构功能以及价值的实现几方面,从而从更深的层次揭示出生态批评理论生成的内在机制,使生态批评的发展走势更合目的性和规律性,也更合理化。

应该说,对价值的追问及其回答这类问题的探索,为生态批评的科学性增加了一道学理保障。

一考察文学价值的生成,必然要追溯到生活价值这个价值本源上,因为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文学之外众多价值的适应与表现上,其中,生活价值永远都是文学价值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是文学价值得以实现的起点。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态思想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生态思想

的生存环境 、多重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及其 一系列灾 难性后果 ,并提 出“应该责 备的不 仅仅是个性 ‘贪婪 ’
作为西方马克思 主义 的新 兴流 派 ,生 态马 克思 的垄断者或消费者 ,而是这种生产方式 本身 :处于生
主义 的概念 于 20世纪 70年代的欧美初 露端倪 。2O 产力金字塔之上 的构成资本 主义 的生 产关系 ”,④即
关键词 美 国后现代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危机 人 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I106.4;II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47—662X(2018)02—0076—07
自20世纪 以来 ,伴 随着全 球经济 的 飞速发 展 、 科学技术 的 日新月异与 工业文 明 的不断 推进 ,人 类 在物质水平极 大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生存环境的严 重破坏 和危机 四伏的全球 生态。第 二次世界大战 以 后 ,美 国文学进 入后现 代主 义时期 。由于 战争带 来 的恐惧 、对技 术革命 的怀 疑 、政 治活 动 、人 口爆炸 等 因素 ,加之生 态环境 日益恶 化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小 说 主要呈现人类 生存 的困境 、孤独异化的心理 、对文 化 和价值观念 的排斥等 方面 的主题 ,并在 美 国文 学 史上 占据重要地 位。在这期 间涌现 出一大批关注人 类物 质与精神 生态环境 的作 家及作 品 ,如 冯 内古 特 (Kurt Vonnegut)的《猫 的摇 篮》(Cat’S Cradle,1963) 与《五号屠 场》(Slaughterhouse—Five,1969)、品钦 (Thomqas Pynchon)的《万 有 引 力 之 虹》(Gravity’S Rainbow,1973)、德里罗 (Don Dlillo)的《大琼斯街》 (Great Jones Street, 1973) 与 《白 噪 音 》(White Noise,1985)、巴塞尔姆 (Donald Barthelme)的《玻璃 山》(The Glass Mountain,,1979)、索 恩 蒂诺 (Gill—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资料

生态批评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日益增加,环保成为了一个持续热议的话题。

然而,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除了赞美自然之美,我们是否也应该审视自己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生态批评,是一种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行为,它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指责,更是对未来的警示。

首先,生态批评需要从自身做起。

我们时常抱怨环境恶化,但同时又习惯于浪费资源,随意扔垃圾。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环保行为,从小事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其次,生态批评也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工业污染、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的灭绝等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人类过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所导致的结果。

我们需要批评那些对生态环境毫无顾忌的企业和个人,呼吁政府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最后,生态批评也需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制度。

环境问题往往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出发,思考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政府政策等方面的改革。

只有让环保理念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

生态问题关乎每个人,生态批评不仅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责任和行动。

只有通过不断的批评和改进,我们才能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一个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

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是关于生态批评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讨论。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浅述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浅述
态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 门新 兴学科 , 它存 在 的时间并不 长 , 在短短的几十年时 间里 , 以星火燎 原 的势头迅 速发展起 来 , 并逐渐成为很 有影 响 力 的文学 批 评潮 流。现 在在德 国、 英 国、 日本 、 韩国都相继成 立 了文学与 环境研 究协会 。生 态批 评家们从 深层 生态学 、 生态女性 主义 、 环境保护 主义 、 自然 的 概念与描述 、 文学再现 的理论 、 田园主义的再现 、 与 自然关 人 系的意识觉醒等各个层面论述人与 自然对立统一 的关 系 , 拓 宽生态批 评的视野 。向 自然延伸 的文 学批评 新视野一 生
19 年英 国第 一本生态批评论文 集《 98 书写环境 : 态批 生
作者 简介 : 孔凡利 (9 1 , , 18 一) 女 黑龙江双鸭 山人 , 师 , 讲 在职研究生 , 从事英语语 言学 研究。
・-- — —
1 3 -— 2 - - —
评与文学》 在伦敦出版 , 分生 态批评 理论 、 生态 批评 的历史 、 当代生态文学 三个 部分 。这本 著作 认为 : 生 态批评 要探讨 “
年, 鲁克尔特在《 阿华评论 》 衣 当年 冬季号 上发表题 为《 学 文 与生 态学 : 一次生态批评实验》的文 章 , 首次使 用 了“ 生态 批 评” 一词 , 明确提 倡 “ 将文学 与生 态 学结合 起来 ” 强 调批 评 ,
家 “ 须具 有生 态学视野 ” 认 为文 艺理论家应 当 “ 必 , 构建 出一
相结合 , 从生 态学 、 人类学 、 伦理 学等多种学科 中吸取阐释模 型, 形成 了一 种诸 多 崭 新 视 野 的融 会 , 以丰 富它 的批 评 实
践 .。生 态文学批 评思 想则 是融合 了多学科生 态思想 的最 2 】

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

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

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

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

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

[3]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

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

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内容提要】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下,同现代化所造成的环境恶化、核威胁等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以及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对新时代美学观念的转向、文学批评视角的丰富、生态文学的发展以及我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发扬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美学的继续发展还要解决学科自身的建设以及正确对待“世界的返魅”、对现代性与科技的态度、与实践美学的关系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生态美学;后现代语境;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批评;生态文学一生态美学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

对于生态美学,目前有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生态美学着眼于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提出特殊的生态美范畴。

而广义的生态美学则包括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论美学观。

我个人赞成广义的生态美学,认为它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以崭新的生态世界观为指导,以探索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出发点,涉及人与社会、人与宇宙以及人与自身等多重审美关系,最后落脚到改善人类当下的非美的存在状态,建立起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审美的存在状态。

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和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

生态美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态学学科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并逐步渗透到其他各有关学科的情况之下逐步形成的。

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于1985年指出,“生态学以及有关的一切,预示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

”[1]正如费里所预见的那样,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生态美学应用形态的生态批评在美国文学界悄然兴起。

而正是在生态批评的发展中,生态美学理论也得以实践与发展。

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

2000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徐恒醇的《生态美学》和鲁枢元的《生态文艺学》,标志着生态美学不仅引起学术界更加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及其反思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及其反思

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石及其反思[论文关键词]生态批评;理论基石;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反思论文摘要]生态批评的提出和建构在最为根本的意义上是在当下人与自然关系语境下介入人的问题思考的一种理论努力。

其理论基石是“生态中心”原则,这是一种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它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人们价值观念的一种转型,但也有可能造成美学中“人”的光彩的暗淡甚至是缺失。

生态批评的学理基础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生态批评的提出生态批评是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

在70年代初出版的《生存的戏剧:文学生态学研究》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瑟夫·密克尔提出“文学生态学”(literary ecoloy)这一术语,主张应当探讨文学所揭示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1978年,威廉·鲁克尔特在《爱荷华州评论》第9期上发表题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的试验》的文章,首次使用了“生态批评”(ecocriticiam)这一概念,认为应该把生态以及和生态有关的概念运用到文学研究中去。

此后。

生态批评迅速发展,并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到90年代,生态批评逐步成为了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显学。

目前,学术界对生态批评概念的界定所广泛采用的是美国文学与环境教授彻丽尔·格罗费尔蒂下的定义,“生态批评是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按地球中心的方法人手来研究文学”。

前者可以看作是对生态批评对象的界定,以文学和物理环境(自然)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后者则意在说明研究的方法,“以地球为中心来研究文学”可以理解为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更多的生态文学作品,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建构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态理念。

生态批评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之中,属于后现代批评理论,受到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它挑战、揭露、批判“逻各斯中心主义”,消解中心,颠覆传统。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本文关键词:文学批评,生态,女性主义,论文生态女性主义湿地文学批评论文本文简介:一、西方西方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作为一种新兴批判流派,女性主义责难要求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让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它打破了传统的陈旧的文学批评模式,为西方文学批评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东西方和活力。

可以说,生态建设女性主义批评充盈着强烈环境问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女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本文内容: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作为一种新兴批评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让人们用第三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它打破了传统的陈旧的文学批评模式,巨大为西方人文学批评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可以说,强烈女性主义批评充盈着生态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在这种大自然和女性的眼光下,传统的文化、文艺观、价值观以及批评尺度等批判受到质疑,文学作品将面临重新定位和评价。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现代文学基本特点(一)理论渊源与现实根基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生态思潮和女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理论指导和新思路现实依据之上的。

其理论基础在于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主义产物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与。

生态理论的进步及女性主体意识是其的理论源泉。

生态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在继承传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开拓进取,为文学批评及其他文化理论提供支持了新的研究领域。

女性主义者投身生态是运动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环保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而现实基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森发表了作品《寂静的春天》,作品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农药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从而唤醒了美国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西埃县的环境保护运动。

在文学界,作家们特别是女性作家也不甘示弱,他们将女性和自然作为主题写进文学作品去,将“自然歧视”和“女性歧视”赤裸裸地展示给广大群众,引发读者深思。

斯奈德诗歌的生态批评解读

斯奈德诗歌的生态批评解读
力。
关 键词 : 态批 评 ; 类 中 心主 义 ; 构 ; 现 代 主 义 生 人 解 后 中图分类号 : 0 I 6 1 文献标识码 : A


引言
2 .生 态 批 评概 述
生 态批 评是产生于 2 O世纪 7 O年代 的一 种文学 批评理 论 。2 世 纪上半叶的生态伦理思 想是生态 批评最 直接 的精 0
中 常获 得 的顿 悟 , 以 喜欢 沉 浸 于 自然 , 大 自然 中 , 既 是 所 在 他
到 2 世纪 9 年 代中期 , O O 伴随着对“ 现代性 ” 及其带 来的
问 题 反 省 , 态 批 评 在 美 国文 学 界 繁 荣 起 来 , 而 在 其 他 各 生 进
国迅速发展 。生态批评集 中在对表达 人与 自然关 系的 作品 中考察 。按照生 态文 学代表人 物、 美国哈佛大学的劳伦斯 ・ 布依尔 在《 生态批评暴动》 一文 中的说法 , 尽管在欧美发达 国 家对 于和 自然观念 、 荒野以及各种空间环境相关的文学文 本 与运动 的批评 性 阅读 已经持 续 了半个 多世 纪 , 只 是在 近 但
第2卷 9
第 5期

州 交
通 大



Vo1 2 . 9 NO. 5
21 0 0年 1 O月
J un l f a z o i tn iest o ra o n h uJa o gUnvri L o y
0c . 0 0 t2 1
文章 编号 :0 14 7 (0 0 0 -0 70 10 —3 3 2 1 ) 5 3—5 0
cics 这 一 概 念 , 为 应 该 把 生态 以及 和 生 态 有 关 的 概 念 r i m) ti 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生态批评文学现代性主体间性论文摘要:本文试图在自己理解的生态批评与文学现代性理论体系中,寻找两者之间联系,并尝试性进行阐释。

生态批评作为现在国内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显学之一,已经成为众多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者关注的焦点。

但是浏览一下国内专家众多论述,大多是在谈论他的历史、渊源、理论基础和一些批评原则,或者持相反的意见,对其"生态中心论"进行批评,但是很少有把生态批评与另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文学现代性"联系起来论述。

至于国外理论界,本人限于资料和信息以及外语水平的不足,不敢妄加判断,但仅仅就现在翻译过来的文章我还没有注意到有人涉及到这一点。

我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两者在当今中国都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理论体系,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两者也是出于起步阶段,因此很难统一起来去论述。

本文本着尝试的态度,试图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加以论述。

因为两者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的不统一,所以在论述这两者的关系之前我必须阐述一下自己对于两者的观点,然后在我认可的理论体系范围内进行论述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文学现代性首先我将讨论一下有关文学现代性的问题。

在这之前必须对"现代性"加以定义,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

因为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人的想象,它的使用范围涉及不同的领域,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它已经成为文学和审美批评领域、历史、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众多领域的一个关键词。

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集最相矛盾的词义于一体的十足的杂音异符混合体。

如果按照法国人伊夫·瓦岱的说法,"现代性"这个词在法语中最初的用法至少有三种:"可以表示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以一种完全抽象的方式表示现代性事物所具有的特性";"立足于审美层次"。

p22⑴至于其他的论述我认为百变不离其宗,差不多就是在这三个范围进行扩展和理解。

我真正认同的还是波德莱尔的那句名言"现代性,就是那种短暂的、易失的、偶然的东西,是艺术的一半,它的另一半内容是永恒的、不变的"p424⑵我认为这句话用诗性特有的包罗万象的语言,淋漓尽致的道出了"现代性"的所有内涵在此我也可以借用一下他的这一说法来界定一下现阶段中国的文学理论界对于"文学现代性"的探讨大约也可以分为三点。

一是认为只要进入了现代社会的文学就有文学现代性;二是只有表现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的文学才具有文学现代性;三是把文学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联系起来谈。

其实在接触以上现代性理论之前也就是本科阶段,对于"现代文学"的概念从来没有产生过怀疑,在我们接受的知识结构中理所当然的认为"五四"以后的文学就是"现代文学"。

当时接受的理论就认为无论是鲁迅、郭沫若等人的反封建、反礼教和个性化的文学还是沈从文的湘西神庙、李金发和穆旦现代派诗歌都属于现代文学的范畴,把现代文学搞得像一个大染缸,只要是那个时间段存在的文学现象和在那个时间段内出版的文学作品都统统扔进现代文学的范畴,以至于造成在于当代文学的划分中的混乱,有些作家像我这样即使学了四年中文本科依然不敢说他到底是现代文学作家还是当代文学作家,还要在查看了他的文学作品的出版日期之后才敢断定。

现在依然有人忽视文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不平衡的现象,维护着这一文学与历史阶段划分相平行的原则。

[!--empirenews.page--] 对于第二点来说,在中国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五四"以后中国是不是现代社会的问题。

如果不是现代社会,那中国文学界所谓的"现代文学"现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是现代社会,那为什么还要实现四个"现代化"。

当然并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了事,有关社会学方面现代性的理论,我不太了解,不敢妄加推论,只是在看了别人的论述中知道在中国社会学领域其实分期也是十分混乱的。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过于纠缠就会把现代性等同于现代化。

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第三点,就涉及到审美现代性的问题,所谓的审美现代性,按照杨春时老师的说法 "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是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p60⑶。

文学与审美的结合我认为是最佳的。

文学的自由和审美的超越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辈文学理论者早已在这方面做出了众多探索,如今是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现在到要脱离他们的联合,而走向现实的批判。

文学始终是文学,我们应注重文学的个体性和特殊性,如果用社会发展的理论去规定文学,只能扼杀文学发展的自律性。

文学已经为了救亡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难道我们还要重蹈覆辙吗?[1][2]下一页所以文学的现代性应该是与审美现代性相联系,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的批判,对现代化进程中种种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的消解,超越在现代社会中因为现代化进程而造成的异化现象的,从而建立人类的审美的生存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文学的现代性。

(二)生态批评生态批评,作为最近几年内刚刚在国内外兴起的一股文学批评潮流,已经紧随解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之后体现了蒸蒸日上的情形。

正如如斯蒂文•罗森黛尔在《绿化文学学术》一书中所说:"生态批评也许还不是主流,但它却已经在当今的文学研究中成为相当引人注目的潮流,文学与环境的课程需求在增加(例如ASLE网站可以链接150所大学在这方面所开的课程)。

而且大学中围绕环境主题的课程和项目每年都在增长。

许多大学开设文学与环境的研究生课程,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博士论文就开始着手环境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环境文学批评可望在美国的大学中确立永久的地位。

" ⑷但是我们在这里不是专门谈论生态批评的问题,而是通过谈论生态批评找出他们与文学现代性的联系。

首先我们就应该先涉及到它的定义问题,我认为这是研究任何问题的前提。

现阶段对于生态批评的定义也是层出不穷,"生态批评是崛起于90年代英美文学界的批评浪潮。

它把文学批评放在地球生物圈这样广阔的语境下,结合切实的生态问题和文学文本,探讨人于自然的关系问题"⑸;"把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批评,揭示了这种批评最为关键的特征。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有着显示其本体特征和独特价值的主要任务,那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来进行文化批评——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⑹;"生态批评是一种结合了社会历史语境的外部研究,而且随着女性主义批评和后殖民批评的兴起,批评家越发意识到自己有权利也有义务以自己的工作为人类、社会、乃至地球负责"⑺;"生态文艺学是一门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文艺与自然生态之间关系的学科。

生态文艺学本应包括两个层面:研究文艺与人的外在自然生态环境(指整个的宇宙)的关系,研究文艺与人的内在自然生态状态(指人的生理基础)的关系。

但就目前的情况言,生态文艺学主要是就前一层面而言的"⑻,但是在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如何变生态批评都是作为对于任何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反映,这是不可否认的。

也就是说生态批评的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敏感的作家们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危机,同时文学理论家们已做出了这种反应。

[!--empirenews.page--] 的确,对于西方理论家们所说的那些可怖的现代化景象我没有见过,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可以联系我们身边的实际谈一下。

不说别的,就仅仅提一下厦大白城对面的山吧,本来这片海域周围山清水秀,尤其是天气好的时候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但是为了发展经济填海造田,凿山建楼,我们再也找不到那优美的海湾,只能默默的欣赏愚公后代们的杰作。

还有我曾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四面都是树林,那是我们的天堂,真的为现在的孩子们可怜,他们再也享受不到那在知了声中的树荫下无忧无虑的玩耍的日子。

现代化吞噬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现代文明已经在毁坏着我们对生活,现在的孩子谁还会夏日的夜晚坐在祖母的身边,数着天上的星星,听着那穿了一代又一代的神话。

人们的生活被各种物欲和肉欲的生活充斥着,我们的精神田园诗,早已被网络和电视全都摧残的荡然无存,人们的精神危机日益严重。

同时自然也不甘示弱,频频向人类报复。

泥石流、洪水、沙尘暴,非典,甚至我有时认为中国日益增加的癌症患者也与人类对自然的过分索取,导致自然的报复密不可分。

可以说生态批评是在文学领域,本着调解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状况的原则出现的文学批评流派。

他的核心是生态哲学问题,这个问题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很深的渊源。

老庄的道家思想被认为是十分生态的思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及王国维最为推崇的"无人之境"在除了我们以前赋予他们的意义之外,又涂抹上了生态哲学的光环。

在西方,他们翻遍所有的资料,并在原先已发现的学者的著作中加以引申重读,在一个主体性高扬的历史中,也发现了有关生态哲学的启蒙痕迹,尤其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如果不是关注生态美学和外国文学的动态,我想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几个人会记住他的名字和作品。

总之,我认为生态批评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界发展起来的必然结果。

在文学批评界,文学理论已从对文本内在的语言结构精细分析中抬起头来,开始关注世界。

但"世界"已经不仅仅等同于社会。

世界应该是包括了自然的世界,而文学本该是和自然、生命融合的。

生态批评正是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文学理论的得失,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

(三)二者的关系以上简单的描述了一下文学的现代性和生态批评的状况,那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便是我要谈论的重点。

正如题目所说的,我认为生态批评是文学现代性的深入。

为什么会得出如次的结论呢?我将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从两者针对的现象看,在上面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生态批评是针对的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后各方面做出的结果,而我说主张的文学的现代性,就是对社会现代化进行的反思。

不过生态批评的反思是已经突破了人类社会自身的界限,突破了对于社会对人造成的异化问题的反思,而是把目光投向整个地球甚至有人说是整个宇宙的外部环境,反思人与自然,反思人与世界。

我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生态批评者可以到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去寻找理论的渊源,这有这样才可以解释为什么生态批评会与女权主义批评很自然的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