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数学研究完整ppt课件
初等数学研究第三讲
定理必须能够以某种方式清晰地表达出来。
定理的证明方法和技巧
01
02
03
04
演绎法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 从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的
结论。
归纳法
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 从一系列特殊事例中推出一般
性的结论。
反证法
假设某一命题不成立,然后通 过推理导出矛盾,从而证明原
命题成立。
构造法
直接提供证明所需的证据或实 例。
数学建模和计算 技术的应用
数学建模和计算技术已经成 为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手段 。未来,初等数学将更加注 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计 算技术能力,以适应数字化 时代的需求。
培养学生对数学 的热爱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 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热情和兴趣,让他们感受到 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这 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数学人 才,推动数学的发展和创新 。
代数式的化简和变形
80%
代数式的化简
掌握代数式的化简方法,如合并 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能够将 复杂的代数式化简为简单的形式 。
100%
代数式的变形
理解代数式的变形技巧,如因式 分解、配方等,能够根据需要将 代数式进行适当的变形。
80%
代数式的应用
了解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如几何图形、物理量之间的关 系等,能够运用代数式解决一些 实际问题。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处理方法
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数 据,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 的一部分数据。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对数据进行 整理、分类、概括和可视 化,以揭示数据的分布特 征和规律。
推断性统计
推断性统计是根据样本数 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和 预测,常用的方法有回归 分析、方差分析等。
初等数学研究完整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2021
26
定理2 设Z+={[(a,0)]|a∈N-{0}} Z- ={[(0,a)]|a∈N-{0}}
则Z= Z+∪[(0,0)]∪Z-, 且Z+, [(0,0)], Z-两两不相交. 定义3 称Z+为正整数集,称Z-为负整数集。
✓(1)对于任意a, b∈ N, 都有
f(a+b)=f(a)+f(b)
f(a·b)=f(a)·f(b)
✓(2)对于任意a, b∈ N, 若a≤b, 则f(a)≤f(b).
证明:构造f: N→Z如下
f(a)=[(a,0)] 即可满足定理要求。
精选ppt课件2021
36
因此,以后我们可以对a与[(a,0)]不加区别地使用, 从而有Z+=N-{0}.
精选ppt课件2021
31
减法
加法的消去律保证我们可以定义加法的逆运算— —减法。
定义6 设a,b∈Z,若存在x∈Z,使x+b=a,则 称x=a-b.
整数都有负元保证了整数集上减法的封闭性。
精选ppt课件2021
32
除法
乘法的相消律保证我们可以定义乘法的逆运
算——除法。
定义7 设a,b∈Z, b≠[(0,0)], 若存在x∈Z,使
根据定义,有
✓ (a)b a
✓
b
a
b
a
1
b
除单位元之外其他自然数都没有逆元,这说明在
自然数集上除法不具有封闭性。
精选ppt课件2021
初等数学研究(八)轨迹-PPT
题设:△ABC为定三角形, P为动 点 , E、F、G分 别 是从P向△ABC的三边AB、 BC、CA引垂线所得的垂 足,并且E、F、G三点共 线。
求:P点的轨迹。
A
E· B
F
· C·
·G
P
小结: 前面共介绍了初等几何中探求轨迹问题
常见的五种方法,但在探求轨迹时,我们还 应注意以下两点:一、必须注意轨迹的界限, 否则就会出现有瑕的轨迹二、必须仔细、周 密、全面地审题,要注意挖掘题设条件中蕴 含着的多种情况。
综合 (1)、(2)命题得证。
关于轨迹上的特殊点
极限点――题设图形处于极限位置时产生的点; 临界点――在轨迹端点处的极限点; 终止点――处在轨迹端点位置,本身又属于轨迹,不是
临界点。 这些特殊点对于确定轨迹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通常在解决轨迹的讨论部分,应 指出哪些是特殊点才算完整。 静点――相对于轨迹上的一般动点,位置确定的点。 另外还有孤立点等。
2.第二类型
命题的结论中给出了轨迹图形的形状, 而对其大小(如果有大小可言)和位置叙述不 完全,或没有涉及。
如:平面内到两个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 轨迹,是一条直线。
这类轨迹命题同样具有定理的形式。但在 解题方面与第一类型又有所不同。首先需要探 知轨迹的大小和位置。因此,解决这类命题的 方法步骤大致为: ①探求轨迹图形的位置和大小,使其基本轮廓 确定;
CP · ·
上一个特殊点。当C点移动到AB弧
A D
·
B
O
的中点M的位置时,OP=CD=OM,
即P点与M点重合,因此M是轨迹上
的又一特殊点。
给定的半圆及条件皆关于 OM 对 称 , 所 以 轨 迹 也 应 以 OM为对称轴。
初等数学研究
目录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边 (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角 (3)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4)参考文献: (5)正、余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正、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定量关系的两个重要定理, 它将三角形的边和角有机的结合起来, 是解决有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边当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边和任一角,求其他边或者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条边,求其他的边,都可以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但在用的时候往往要用到技巧转化。
例1 在三角形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3A π,a =1b =则c=( )1分析1:当把c 看作是已知时,由题目能得三边一角的关系,于是用余弦定理能求c 的值。
解法1:由222cos 2b c a A bc+-= 得213cos 32c c +-=π 整理得220c c --=解之得c=2分析2:当只注意到题目给的已知条件时,可以先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 ,再得出∠C ,最后可得出c 的值。
解法2:由sin sin a b A B =得1sin sin 1sin 2b A B a ⨯==π由大边对大角,可得:==-A-B=62B C ππ于是π 则△ABC 是直角三角形,且c 是斜边,2=所以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角在三角形中,已知三角形的各边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求三角形的角,都可以运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但有时需要用技巧进行等价变化。
例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长,已知a 、b 、c 成等比数列,22,a c ab bc -=-且求∠A 的大小及sin b B c的值。
分析:因给出的是abc 之间的等量关系,要求∠A ,需找∠A 与三角形的关系,故可用余弦定理。
由2sin b C b ac c=用正弦定理求的值 21abc b ac =解因为成等比数列,所以22a c ac bc -=-所以222b c a bc +-=在三角形ABC 中,可得余弦定理得2221cos 222b c a bc A bc bc +-===所以∠A=60 在三角形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sinB=sin b A a因为2b ac =,∠A=60所以2sin sin sin 602b B b A c ac === 解法2:在三角形ABC 中有面积公式得11sin sin 22bc A ac B = 因为2b ac =得sin sin c A b B =故而得sin sin b B A c == 总结:解三角形时,当找到三边一角之间的关系时,常常用余弦定理。
初等数学研究第二章课件
第 当n 2, an 0时, 五
节 F (x) an x n an1x n1 ... a1x a0 0(或 0)
一般采用“零点分区穿线法”求解
不
等
1)把F(x)因式分解;
式
2)在数轴上依次标出零点;
3)从右上角开始,根据“奇穿偶不穿”原 则进行穿线。
第 解下列不等式: 五
D((x)) M ,(x) 0
f f
(x) g(
(x)(x)
x)与
同解。
g(x)(x)
节
证明思路:
不
10 证对f (x) g(x)的任意解a,
等
都有f (a)(a) g(a)(a);
式
20 证对f (x)(x) g(x)(x)的任意解b,
都有f (b) g(b)的解。
第 同解变形( 无理不等式 )
五
节 不
f (x) 0,
f (x)
g(x)
g f
(x) (x)
0, g
2
(
或 x);
f g
(x) (x)
0, 0.
等
式
f (x) 0,
f (x)
g(x)
g
f
(x) (x)
0, g
2
(
或 x);
f g
(x) (x)
0, 0.
第 同解变形( 无理不等式 )
五
节
f (x) 0,
等 采用零点分段法。
式
eg :| x a | | x b | | x c | | x - d | m,
其中a、b、c、d都是实数。
第 五 节 B、形如 | x - a | | x - b | m( m),
初等数学研究(六)初等几何基础ppt课件
(1)不完全归纳法--在研究事物的某些特殊情况所得到的共同 属性的基础上,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注意:不完全归纳法有时不太可靠
如:x=1,2,3, ……,39时,式子x2+x+41的值都是
质数,若就此得出“当x ∈N+时,式子x2+x+41的值都是质数”
的结论便是错误的。其实当x=40时,402+40+41=412是合数
方法。 .
6
• 《几何原本》的每一卷都以一些概念的定、公设、和公理为基础。 第一卷以23个定义、5个公设和5个公理开始的。
• 定义
• (1) 点是没有部分的。
• (2) 线是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的。
• (3) 线的界限是点。
• (4) 直线是这样的线,它对于它的所有各个点都有同样的位置。
• (5) 面是只有长度和宽度的。
A
C1 C2 D1
C3 C4 C5
D2
D3
B
.
13
三、演绎法与归纳法
平时证题我 们用简略的
三段论。
• 1.演绎法(三段论法)
是由演绎推理组成的 证明方法,要求演绎推理 中的三段论的大、小前提 都是正确真实的,是一种 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事实 结论的证明方法。
例1.题略
证明:
同圆半径相等(大前提)
OA、OB都是⊙O的半径(小前提)
(1)实验几何(大约公元前七世纪前)
(2)初步推理几何(大约公元前四世纪前)
(3)解析几何的产生与发展
(4)现代几何的发展
2.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的不足 3.欧几里得不可磨灭的贡献
欧几里德(前330~ 前260)
(1)《几何原本》是人类第一次把丰富散漫的几何材料 整理成了系统严明的读本
初等数论(课堂PPT)
正整数集: 1,2,3,… n,…记作N*。
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所有整数构成 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2
1.1 进位制与计数法
▪ 学习目标:
▪ 1.掌握常用进位制与计数法
▪ 2.熟练掌握二进位制与十进位制的互化, 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教学后记: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效果较好,各 种进位制的应用可适当增加些习题。
8
本章讨论整数的整除性及与其有关的数的分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正约数的个数与总和高斯函数正值函数的整除性等整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方法
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数 学教材《初等数论》课件
制作:孙素慧
1
第一章整数的整除性
本章讨论整数的整除性及与其有关的数的分 解、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正约数的个数与 总和、高斯函数、正值函数的整除性等整数的基 本概念、性质和方法。
数简记为an …a2a1a0。当an≠0时,an…a2a1a0表示n+1位 十进制正整数,把它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数之和的 形式为:
an…a2a1a0=an×10n+an-1×10n-1 +…+a1×10+a0
4
例1 已知 a 3 a 1 ,b 3 0 ,且 a 3 a 2 a 1 a 1 a 2 a 3 b 3 b 2 b 1 . 求 证 : b3b2b1+ b1b2b3=1089. 例 2 一 个 六 位 数 2 a b c d e 与 3 之 积 等 于 a b c d e 9 , 求 这 个六位数.
6
例3 把110111(2)化为十进位制数
例4 把49化为二进位制数
例5 现有1克、2克、4克、8克、16克的砝码各一个 ,若只能将砝码放在天平的一端,问能称出多少种不 同质量的物品?若称23克的物品,应该如何选配上 述砝码?
初等数学研究(六)初等几何基础ppt课件
∴OA=OB(结论)
∵线段中点平分线段(大前提)
C、D分别是OA、OB的中点(小前提)
∴ OC= 1 OA,OD= 1 OB (结论)
2
2
∵等量的同分量相等(大前提)
OC、OD是等量OA=OB的同分量(小前提)
∴ O. C=OD(结论)
14
• 2.归纳法
是由归纳推理组成的证明方法。归纳法又分为
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和数学归纳法。
(2)清人李善兰(1810-1882)与英人伟烈亚力(W·Lexanbler 1805-1887)于1852-1856年合译后9卷。
5.公理化方法
李善兰(1810-1882)
从尽可能少的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一
组不证自明的命题(基本公理徐)光出启发(15,62-1利63用3) 逻 辑的法则,把一门数学建成为演绎系统的
(1)不完全归纳法--在研究事物的某些特殊情况所得到的共同 属性的基础上,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方法。
注意:不完全归纳法有时不太可靠
如:x=1,2,3, ……,39时,式子x2+x+41的值都是
质数,若就此得出“当x ∈N+时,式子x2+x+41的值都是质数”
的结论便是错误的。其实当x=40时,402+40+41=412是合数
A
C1 C2 D1
C3 C4 C5
D2
D3
B
.
13
三、演绎法与归纳法
平时证题我 们用简略的
三段论。
• 1.演绎法(三段论法)
是由演绎推理组成的 证明方法,要求演绎推理 中的三段论的大、小前提 都是正确真实的,是一种 由一般原理推出特殊事实 结论的证明方法。
例1.题略
初等数论简介PPT课件
初等数论
费马 [法]1601-1665,是数学史上 哥德巴赫 1690-1764,
最伟大的业余数学家,提出了费马 德国数学家;曾担任中学
大、小定理;在坐标几何,无穷小,教师,1725年到俄国,
初等数论 四、我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
1、周髀算经 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人撰,是一部既谈天体又
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主要讨论盖天说,提出了 著名的“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
2、孙子算经 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作者生平和编写年代都不
清楚。现在传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上叙述算 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度和筹算乘除法则,卷中举例说 明筹算分数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卷下第31题,可谓 是后世“鸡兔同笼”题的始祖,后来传到日本,变成 “鹤龟算”。
初等数论 一、初等数论及其主要内容
数论是研究整数性质的一门很古老的数学 分支,其初等部分是以整数的整除性为中心 的,包括整除性、不定方程、同余式、连分 数、素数(即质数)分布 以及数论函数等内 容,统称初等数论(Elementary Number Theory)。
初等数论 初等数论是数论中不求助于其他数学学科的帮
初等数论 4、最完美的数——完全数问题 完美数又称为完全数,最初是由毕达哥拉斯的信徒 发现的,他们注意到,数6有一个特性,它等于它自己的 因子(不包括它自身)的和, 如:6=1+2+3.
下一个具有同样性质的数是28, 28=1+2+4+7+14. 接着是496和8128.他们称这类数为完美数.
欧几里德在大约公元前350-300年间证明了:
初等数学研究(第一讲)
性质
小数具有连续性和传递性,即 任何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的结 果仍然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 小数。
运算规则
小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 法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 律。
分数
80%
定义
分数是一种有理数,表示为两个 整数的商,如1/2、2/3和3/4等 。
100%
性质
分数具有加法、减法、乘法和除 法的封闭性,即任何两个分数的 和、差、积和商仍然是分数。
对初等数学研究的展望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 衔接
初等数学的跨学科研究
信息技术在初等数学教 学中的应用
随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初等数学 与高等数学的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关 注。未来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更好地将 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进行衔接,促进 数学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初等数学可 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开展跨 学科的研究。例如,将初等数学与物 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领域相结合 ,可以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 。
生物学
生物学中的遗传学、生态 学等领域也需要用到数学 知识,如概率统计、微积 分等。
数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学
电子工程
建筑设计中需要用到几何学、线性代 数等数学知识,以确定建筑物的形状、 尺寸等。
电子工程中需要用到电路分析、信号 处理等数学知识,以设计电子设备和 系统。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中需要用到力学、微积分等 数学知识,以分析机械的运动、受力 等情况。
80%
运算规则
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代数式
定义
代数式是由数字、字母通过有限 次的四则运算得到的数学表达式, 如2x+3y、x^2+y^2和xy+z等。
初等代数研究(_绪言_第一章_数_)完整
绪 言
• §1 关于代数学发展的几个历史观点
一、代数学是研究字母运算的科学 (~18世纪后期)
认为代数学是研究字母运算的科学,这是 代数学的原始观点,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18 世纪后期。 韦达是第一个系统使用字母,从而使符号化 代数实现的数学家。 1768年,欧拉发表《对代数的完整的介 绍》,系统地论述了方程理论和其它代数知 识,表明初等代数已经完全形成。
1、数的形成和发展
以下是按时间顺序列举的世界上几种古 老文明的早期记数系统:
11
世界上几种古老文明的早期记数系统:
12
世界上几种古老文明的早期记数系统:
13
§1 数系的扩展 一、数的发展简史
2、数的扩展方法与扩展原则
数系(number system)——通常是指对加法和 乘法运算封闭的数集。主要有自然数系、整数系、 有理数系、实数系和复数系。 不同于历史上人们认识数的过程中数集扩充的顺 序,“数系”的逻辑扩展应该如下所示的顺序:
日本琉球群岛的结绳。
台湾高山族的结绳(现藏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古籍上记有伏羲“结绳而治”。
9
§1 数系的扩展 一、数的发展简史
1、数的形成和发展
从历史上看,人类对于数的认识,大体上是按照如 下顺序进行的:
添正分数 添零
正整数
添负数
正有理数
添无理数
非负有理数添虚数有理数源自实数复数10
§1 数系的扩展 一、数的发展简史
《初等数学研究》
第一部分:初等代数研究
绪 言
• • • • • • • • 问题: 1.自然数是如何产生的? 2.为什么1+1=2? 3.为什么“负负得正”? 4.什么是解析式、代数式?二者有无差别? 5.两直线平行,则同位角相等。为什么? …… 作为未来的中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中学课本以外的 一些知识,如: • ①数学知识的历史背景 • ②对有关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初等数学研究八轨迹 ppt课件
的中点为
2
P
;
2
令
AB
=
3
1 4
l,
AC
=
3
3 4
l,
取
B
3C
的中点为
3
P
;
3
顺 次 连 接 P1、P2、P3、 P1′, 可 以 看 到 它 们 大 致 在 一条直线上,故可猜测:轨
迹的图形可能是以 P1、P1′ 为端点的线段。[证明可参
看 赵 振 威 本 P144 例 2 , 请 大
家自行完成]
2020/10/28
T
P
A
O
B
·
C
26
过 O 作 直 径 AB 的 垂 半 径 探求:
OD, 则 已 知 图 形 关 于 OD 对 称 ;
由于条件也关于OD对称,故轨
迹应关于OD对称。当点C趋近
D N FT
于B时,所论角平分线趋近于
P
H M· ·
·
G
BD,动点P趋近于BD的中点G,A
O EE
B
C
因而点G及和G关于OD对称的
2020/10/28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20
例4. 和两个定点距离等于定比(不等于1)的点的轨迹是一个 圆周,称为阿氏圆。
已知:A、B为两定点。求:点P的轨迹,使 PA︰PB=m(常 数) (m≠1)
初等数学研究
初等数学研究九点圆三角形三边的中点,三高的垂足和三个欧拉点(连结三角形各顶点与垂心所得三线段的中点)九点共圆。
通常称这个圆为九点圆(nine-point circle),或欧拉圆、费尔巴哈圆。
九点圆是一个更一般的定理:垂心四面体12点共球(各棱的中点,各棱相对于对棱的垂心)的一个特例。
当一个顶点被压入所对面的时候,12点的共球就退化为9点共圆。
作图如下:△ABC的BC边垂足为D,BC边中点为L,AC边垂足为E,AC边中点为M,AB边垂足为F,AB边中点N,垂心为H,AH,BH,CH中点分别为P,Q,R(思路:以PL为直径,其它任意某点,去证P某L为90°)证明:(由中位线)PM∥CH,LM∥AB,又CH⊥AB∴PM⊥LM,又PD⊥LD∴PMDL共圆。
(由中位线)PR∥AC,LR∥BH,BH⊥AC,所以PR⊥LR∴PMRDL五点共圆。
PE为Rt△AHE斜边中线∴角PEA等于PAE同理∠LEC等于∠LCE所以∠PEL等于180减去∠ADC∴∠L EP等于90°∴PEMRDL六点点共圆,PL为直径,同理PFNQL五点共圆,PL为直径∴PEMRDLQNF九点共圆,PL为直径,PL中点(设为V)就是圆心下证九点圆的圆心在垂心与外心连线的中点O为外心,OL平行等于AH一半(这个小定理我就不证明了)所以OL平行等于PHOLPH为平行四边形,V是PL中点,就是OH中点九点圆具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例如:1. 三角形的九点圆的半径是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之半;2. 九点圆的圆心在欧拉线上,且恰为垂心与外心连线的中点;3. 三角形的九点圆与三角形的内切圆,三个旁切圆均相切(费尔巴哈定理);欧拉线三角形的外心、重心、九点圆圆心、垂心,依次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条直线就叫三角形的欧拉线,且外心到重心的距离等于垂心到重心距离的一半。
设H,G,O,分别为△ABC的垂心、重心、外心。
联结AG并延长交BC于D, 则可知D为BC中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 对任何a∈N ,证明0+a=a+0.
证明: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当a=0时,结论显然成立。 ✓假使a=n时,结论成立,即0+n=n+0 ,则当a=n+时
0+n+=(0+n)+=(n+0)+=n+= n++0 结论亦成立。
.
乘法
定义2 自然数集N上的二元运算“•”称为乘法, 满足条件: ✓(1)对任何a∈N , a•0=0 ✓(2)对任何a, b∈N a•b+=(a•b)+a
.
加法
定义1 自然数集N上的二元运算“+”称为加 法,满足条件: ✓(1)对任何a∈N , a+0=a ✓(2)对任何a, b∈N a+b+=(a+b)+
.
例 证明 2+3=5 证明:
✓2+0=2 ✓2+1=2+0+=(2+0)+=2+=3 ✓2+2=2+1+=(2+1)+=3+=4 ✓2+3=2+2+=(2+2)+=4+=5
根据定义,有
✓① (a-b)+b=a; ✓② ab ab0
除零元之外其他自然数都没有负元,这说明在整 数集上减法不具有封闭性。
.
例 证明不存在x∈N,使得x+2=1成立. 证明:反证法
假使存在x∈N, 满足x+2=1, 则 (x+1)+=0+ x+1=0 (x+0)+=0 x+=0
这与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相矛盾。
.
例 证明 a·3=a+a+a 证明:
✓a·0=0 ✓a·1=a·0+=(a·0)+a=0+a=a+0=a ✓a·2=a·1+=(a·1)+a=a+a ✓a·3=a·2+=(a·2)+a=a+a+a
.
运算律
定理2 对任何a, b, c∈N 有
✓①加法交换律
a+b=b+a
✓②加法结合律
(a+b)+c=a+(b+c)
✓③加法相消律
若 a+b=a+c, 则 b=c.
若 b+a=c+a, 则 b=c.
✓④乘法交换律
a·b=b·a
✓⑤乘法结合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b)·c=a·(b·c)
✓⑥乘法相消律
若 a≠0, a·b=a·c, 则 b=c.
若 a≠0, b·a=c·a, 则 b=c.
✓⑦乘法对加法分配律 a·(b+c)=a·b+a·c
.
1.2 数系的构造理论
.
1.2.1自然数的定义
自然数严格的抽象定义是由peano公理给出的,它刻 画了自然数的本质属性,并导出了有关自然数的所有 运算和性质。
Peano公理陈述如下:
✓ (1)0是自然数; ✓ (2)每个自然数都有一个后继,a的后继记为a+ ; ✓ (3)没有自然数的后继为0; ✓ (4)不同的自然数有不同的后继,即若a+= b+,则a= b; ✓ (5)(归纳公理)如果0有某个属性,而且若自然数a有该
属性则a+也有该属性,那么所有自然数都有该属性。
.
例 设m ∈N, m≠0, 那么,必有n ∈N使得 n+=m
证明 设集合A由所有这样的自然数组成:它是某个自然数的 后继. 设S={0}∪A. 显然, 0 ∈S. 若x ∈S, 由A的定义有x+ ∈A, 因而x+ ∈S . 由归纳公理知, S=N. 因此,若m ∈N, m≠0, 就必有m ∈A, 即存在n ∈N, 使得 n+=m. 该例题表明:每个不为0的自然数必为某个自然数的后继。
✓ 数的概念产生于对实物的计量.在漫长的史前时代,人类 已经认识了抽象的自然数.
✓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的概念从实体的测量发展为抽象 的存在,如从正方形对角线的测量得到脱离经验的“无理 数”.
✓ 接着是代数运算的需要,因减法、开方运算的需要产生了 负数、无理数和复数.
✓ 到了近代,“数”不再只是单个的量的表示,人们为了追 求运算的无矛盾性,接受了理想的“数”,包括复数、四 元数、八元数等等.
.
“新数”为何最初不被承认?
不能够测量 并非非有不可 不能够理解 逻辑基础不清楚
.
“新数”为何最终获得承认? “因为在数学中和在其他场合一样,成功
是最高法庭,任何人都得服从它的裁决.” D.Hilbert《论无限》
.
算法合理性是“新数”获得承认的主要原因 算术到代数的演进加速了数系的形成 广泛的应用促进广泛的承认 “理想数” 的思想
1.1 数系的扩充
.
“数系”的历史扩展与逻辑扩展过程不同
“数学史上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顺序是耐 人寻味的,数学家们并不是按照先整数、 分数,然后无理数、复数、代数学和微积 分的顺序,而是按照相反的顺序与它们打 交道的.看来,他们进行逻辑化的工作是 极不情愿的.”
M.Kline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a+b)·c=a·c+b·c
.
代数结构
定理3 自然数集关于加法和乘法都是一个可交 换的半群,0是其零元,1是其单位元。 0的负元 是0,1的逆元是1,除此之外其他自然数都没有 负元和逆元。
.
减法
加法的相消律保证我们可以定义加法的逆运算— —减法。
定义3 设a,b∈N,若存在x∈N,使x+b=a,则 称x=a-b.
假使存在x∈N, 满足x·2=1, 则 x+x=1
显然x≠0, 可设x=y+, 所以 y++y+=1
((y+y)+)+=0+ (y+y)+=0
这与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相矛盾。
.
自然数的序关系
定义5 对给定的a, b∈N, 若存在x∈N,使得 b=a+x, 则称a≤b, 或 b≥a.
定理5 关系“≤”(≥)是自然数集上的全序关系, 即满足自反性、反对称性、传递性和强连接性。
.
除法
乘法的相消律保证我们可以定义乘法的逆运算— —除法。
定义4 设a,b∈N, b≠0, 若存在x∈N,使x·b=a,
则称x= a . b
根据定义,有
✓ (a)b a
✓
b
a
b
a
1
b
除单位元之外其他自然数都没有逆元,这说明在
自然数集上除法不具有封闭性。
.
例 证明不存在x∈N,使得x·2=1成立. 证明:反证法
.
数学教育研究表明,人们认识负数比起认识无 理数要容易些.但是,历史有独特的自身发展 逻辑.
事实上,当人们还普遍怀疑负整数也是一种数 时,人们就已经在研究正的有理数与无理数, 甚至已经开始使用复数了.
.
“数系”的历史扩展途径 “数系”的逻辑扩展途径
.
新数产生的原因
数是抽象思维的产物.真正与实体直接相关的、用日 常生活经验可以获得的数,只有自然数.其他的数, 都需要进行理性思考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