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动学(32学时)

合集下载

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学专业-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药理学 (Pharmacology)。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

三、学分与学时:5.5学分。

总学时为100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实验32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与课程属性:本课程为药学本科的专业课程模块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药理学是药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学科。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解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主要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与其作用规律,说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同时也说明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认识药物防治疾病的原那么与新药研发的药理学根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熟悉常用药物的药理学根本知识和根本理论。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必要的理论根底。

六、教学重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与原理,是根底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药学与医学的桥梁学科。

教学内容以常见多发病的药物防治为主,以药物的分类,各个药物的药理作用〔包括作用机制〕、临床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响为重点。

对每类药物的代表药要讲深讲透,同类药物比拟其作用特点或简要介绍。

七、主要先修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

八、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言【目的要求】1. 掌握药物,药效学,药动学的概念,药理学的任务。

2. 熟悉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3. 了解药理学的学习方法和要求;药理学的开展史,新药的药理学研究。

【主要内容】讲授内容1. 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与其规律与机理的一门科学。

3.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的规律和机制。

说明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以与规律〔药动学〕;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响〔毒理学〕以与在临床药物对患者的疗效与适应症,考前须知与禁忌症,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进展新药的药理学研究。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921402总学时数:32学时总学分数: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药理学教学是通过理论和实习两种方式进行的,理论教学以启发式为主,着重阐明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对其它部分适当联系或指导学生自学;对重要的、有实际意义的新科学成就应作适当介绍。

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规律及其特点,掌握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课方面,该大纲针对学生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拟定。

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应用;要求熟悉的内容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意义,熟悉其应用范围;了解内容是要求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

药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医学机能学科,通过实验、病案讨论使学生掌握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实验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掌握药理学实验研究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科学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亦可达到验证理论,巩固和加强药理知识、开发学生智能的目的。

为了适应21 世纪医药发展和走向世界的需要,大学生需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英语词汇,以逐步培养和提高阅读和书写英语文献的能力。

为此,本大纲后附有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及常用药名,要求学生课外自学。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一)基本内容:药理学课程共为49 章,其基本内容如下1. 药理学总论(1) 绪言:掌握药理学、药物、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的概念;熟悉药理学的学科任务;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简史;新药开发与研究。

药学《生物药剂学》教学大纲

药学《生物药剂学》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Biopahrmaceut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4074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药学专业学分:1.5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药剂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后续课程:药物动力学选用教材:[1]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8月.[2]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实验与指导》((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实验双语教材,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10月.必读书目:[1]梁文权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9月.选读书目:[1]印晓星、杨帆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药剂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药学专业课,并安排了与理论学习相配合的实验,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做到利用所学知识优选药物剂型、评价制剂内在质量、拟订给药方案指导合理用药等。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理解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

教学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2)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3)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支撑课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膜的结构、药物转运器;理解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口服药物制剂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2)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3)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BCS分类系统、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和制剂设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制药专业)-已修订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制药专业)-已修订

生物制药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代码:05101902 课程类型:限制性专业课总学时:54 学分:3实验(训)学时:12 自主学习学时:4考核方式:分散一、课程教学目标生物药剂学是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它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间相互关系,并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的基本目的是:对体内过程进行定量描述,正确评价药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为从事药学及临床药学工作,保证药品质量,合理用药,充分发挥药效,降低毒副反应,以及研究探讨新剂型和新制剂,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2.掌握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3.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4.了解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2.药物的体内过程;3.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4.生物药剂学的发展;5.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讲课时数] 3学时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目的要求]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2.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3.熟悉胃肠道的结构、功能4.掌握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5.熟悉口服药物制剂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教学内容]1.药物的膜转运与胃肠道吸收2.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3.影响药物吸收的物理化学因素4.剂型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5.口服药物吸收与制剂吸收与制剂设计[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讲课时数] 15学时,课堂讲授学时9,实验学时6。

专业基础课-《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基础课-《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药学专业学生(学分:2 ;学时: 36小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生物体内的动态过程并应用数学分析手段来处理的一门课程。

主要内容包括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采用隔室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或统计矩分析药物体内过程,并将药物动力学参数应用于新药研发。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

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生物药剂学是解析药物体内过程的机制的学科,而药物动力学是定量描述药物体内过程的学科。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的生理因素和剂型因素。

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熟悉生物药剂学原理在制剂设计尤其是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和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教材选用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含每章教学目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各种药代动力学模型的定义,使用,和参数的计算。

2、不同的剂量和给药方案计算。

四、参考性教学时间安排:五、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含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六、教材和主要参考书:《Basic Pharmacokinetics》,Michael C. Makoid, Phillip J. Vuchetich,Umesh V. Banakar. The Virtual University Press刘建平.《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七、其他说明:注:1、表格不够可自行添加。

2、范文可参见教务处主页上教学大纲一栏中土木系教学大纲。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设计(2011.7.18)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设计(2011.7.18)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概要】课程名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英文名称:bioparmaceutics and pharmacokinetics课程性质:专业课面向专业:药学本科、药物制剂本科、药学(营销方向)本科选用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四版),刘建平主编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32学时)【前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人体内,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即ADME过程均存在“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对这一动态变化过程规律进行定量描述即为药物动力学的基本任务。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是研究药物的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包括疗效、副作用和毒性)关系的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量变规律及影响这种量变规律的因素。

为剂型设计、制备工艺与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以保证临床用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生物药剂学在保证药品质量、新药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大纲通过对药学本科生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验等方式进行教学。

根据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的特点,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基础知识踏实、专业知识雄厚技术能力精湛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药学人才。

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力求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培养学生具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为从事新药研究开发、合理制药、保证安全用药等工作,更好地为卫生保健事业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药学概论概要-欢迎来到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药学概论概要-欢迎来到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药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负责人]:蒋学华、王凌[课程编号]:505049020-0[学时]:32[学分]:2[开课对象]:药学专业本科及药学相关专业[课程类别]:选修课[英文译名]:Introduction of Pharmacy一、课程的任务与目的在人类文明演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药学有着漫长而光辉的历史。

现代化学、生物科学、医学等自然科学与技术蓬勃发展,促使药学学科融合众多相关前沿学科知识和成果不断有新的进展和突破,药学已进入到当今化学-生物学-医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模式,成为一门关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和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的系统科学。

本课程作为药学类本科各专业的启蒙和学习向导,以药物的发现与开发、生产、流通、使用为线索,介绍相应的药学分支学科,向学生展现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成就和最新前沿,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药学有概念性了解,目的是引领学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药学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性学习,培养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使命感和科学素养。

本课程也为药学类相关专业如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管理学等专业学生提供药学的基本知识,介绍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点和应用点,开拓学生视野。

二、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由如下章节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药学专业的概况,为药学概论的引论;以后各章为药学各研究领域的概要,第二、三、四章分别介绍西药、中药和生物药,解决药物的来源问题;第五章至第八章分别叙述药物作用机理、药物制剂、药物质量监控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础,解决药物开发和应用的问题;第九章则对药物管理问题作概念性介绍。

第一章绪论1、药物的起源和药学的产生;2、药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范畴;3、药学的地位与作用;4、药学人才及其培养。

要求:1、掌握药学与药的概念;2、了解药学的起源、发展、在现代科学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3、了解我国的药学职业现状;4、熟悉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药学课程表

药学课程表

药学课程表一、课程概述药学是一门研究药物的起源、制备、性质、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的学科。

药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药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他们成为合格的药师或医药研究人员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置1. 药物化学•授课教师:李教授•学时:36小时(理论课)、24小时(实验课)•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有机化学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包括常见有机反应、结构活性关系以及合成路线设计等内容。

实验部分将进行有机合成实验和分析技术的训练。

2. 药剂学•授课教师:王教授•学时:40小时(理论课)、20小时(实践操作)•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剂型的制备原理和方法,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以及其他特殊剂型。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习到药品配方的设计和制备技术。

3. 药理学•授课教师:张教授•学时:48小时(理论课)•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机制,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学生将学习到药物的药效学、毒理学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4. 药物分析学•授课教师:陈教授•学时:32小时(理论课)、24小时(实验课)•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分析等。

实验部分将进行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和数据处理。

5. 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授课教师:刘教授•学时:40小时(理论课)•课程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医院药事管理和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包括药品采购与配送、合理用药指导以及不良反应监测等。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习到药事管理和临床药学的实际应用技能。

三、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占总评成绩的3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

•占总评成绩的20%。

3. 期中考试•考核课程理论知识。

•占总评成绩的20%。

4. 期末考试•考核整个学期所学内容。

•占总评成绩的30%。

四、教材推荐1.《药物化学导论》,李明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药物设计学》教学大纲

《药物设计学》教学大纲

《药物设计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药物设计学 / Drug Design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药物设计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是一门数学、物理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学科发展而成的以创新新药的研究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利用传统的药物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前药设计、软药和硬药、代谢拮抗原理、受体理论、酶抑制剂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等)以及新兴的组合化学为基础的群集筛选,生命科学指导下的病因和药物靶点研究,肽和糖拟似物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进行药物设计。

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程序,熟悉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途径,掌握药物设计与发现的理论和方法和技术,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培养创新思维和独立性,成为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开拓型人才,毕业后能适应21世纪我国新药研究开发的需要。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导论“药物发现”的研究和开发过程;先导物衍生的途径和优化过程;虚拟筛选。

2.先导化合物筛选、筛选模型、随机筛选和定向筛选的基本概念;基于机理的和生物利用度的两种简化筛选模型;群集筛选和活性先导物的鉴别;应用结构概念,预测治疗药物的致癌性。

化合物库;组合化学、构件和化合物组合库的基本概念以及组合化学技术中的平行法和混分法的运用;化合物库的组合方式、高通量筛选、内源性活性化合物质在先导物发现中的作用。

调控或阻断信号传导途径进行药物设计的指导思想,现有药物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多种作用靶点。

新作用靶点的发现在药物设计中的意义,直接作用于核酸调控方法,反义核酸的基本概念;离子通道的药物调控机理与cAMP和cGMP以及钙离子浓度的关系。

基于糖类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药物设计。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的构效关系。

生物技术制药 教学大纲

生物技术制药  教学大纲

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大纲温州医学院生物技术药物教研室二零一二年九月理论课教学大纲《生物技术制药》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生物技术制药Biotechnological Pharmaceutics课程号(代码):04000006课程类别:必修学时:32 学分:2.0二、前言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是建立在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原理等课程基础上的一门专业应用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生物技术药物制备和生产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制造工艺及其控制原理,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制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21世纪生物制药工业的发展及药物生物技术的新进展,为学生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新药和从事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发及生产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基本内容]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生物技术与医药工业的关系,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和特性,生物技术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基本要求]掌握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和特性,熟悉生物技术的涵义和任务,明确生物技术在医药工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基本内容]基因工程技术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过程。

目的基因获得的方法,基因表达体系,不同表达体系的特点及高效表达的措施。

基因工程菌生长代谢的特点。

基因工程菌的稳定性,不稳定的表现及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基因工程菌培养培养方式和设备,高密度发酵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

基因工程药物的分离纯化的基本过程,分离纯化技术。

基因工程药物的质量控制及产品质量分析,产品保存方法。

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和白介素-2的生产。

[基本要求]掌握基因工程菌构建的过程,基因工程菌发酵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基因工程药物分离纯化方法和质量分析方法。

熟悉不同表达体系的特点和基因工程菌生长代谢的特点。

了解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动物细胞工程制药[基本内容]动物细胞的形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化学组成和代谢、细胞的分裂和周期生产用动物细胞的要求和获得,常用细胞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对乙酰氨基酚, 弱酸, pKa9.5 4.某弱碱性药物在血液中的解离型占91%, 若血液的PH 为7.4,该药的pKa值是( ) A. 2.6 B. 4.7 C. 6.4 D. 8.4 E. 9.3 6
2. 滤过(水溶性扩散):水溶性小分子药物
多数毛细血管上皮细胞间的孔隙较大(>40Å) ,几乎 所有游离药物均可通过。 3. 易化扩散 借助载体顺浓度差转运,不耗能
21
一级和零级消除动力学的药时曲线
零级
对数浓度 零级
浓度
一级
一级
时间
时间
22
㈣ 药动学重要参数及其意义 ☆1. 消除半衰期(half life, t1/2): t1/2=0.693/ke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多数属一级消除 意义: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预计停药后药物消除的时 间和连续给药后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1. 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药物最常见的转运方式
定义:脂溶性药物直接溶于细胞膜的脂质层而转运 影响因素:药物方面(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 转运环境方面(转运面积、血流、pH…)
总结:分子小、脂溶性高、解离度小易转运 膜面积大、血流丰富、酸酸碱碱易转运
2
药物离子化程度受药物pKa和所在溶液pH的影响
70kg体重, 全身总体液量:42L
血浆3L 细胞间液11L 细胞内液32L
28
4. 清除率 (clearance, CL)
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机体清除,
反映肝肾功能,单位:L/h或ml/h
CL=CL肾脏+CL肝脏+CL其它
计算公式: CL =keV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9
5. 稳态血药浓度(Css) 以一定时间间隔,以相同的剂量多次给药,则在 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直至血药浓度 维持一定水平,即为稳态浓度。 基本达到Css需要的时间:经 1 half-life ………….. 50%
Log Concentration
Time
Time
33
小 结
药物转运:简单扩散 体内过程:首过消除、血浆蛋白结合、肝药酶 时量曲线:消除动力学、半衰期、生物利用度
34
第 二章
第一节
(水溶性扩散)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跨膜转运
简称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 处置及规律。
☆ 类型: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脂溶性扩散)
载体转运 简单扩散 • 主动转运
• 易化扩散
1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down hill
顺浓度差,不耗能量
AUC (area under curve) 曲线下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 环的总量。表示药物吸收程度
17 17
给药途径与药时曲线
18
㈡房室模型:定量分析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房室模型,给药后药物瞬时全身各 体液和组织达到动态平衡
ka
体内
ke
二室模型 最常用的房室模型,将身体分为药物分布速 率较快的中央室和分布速率较慢的周边室 1 吸收 中央室
• 当用药总时间达到5个t1/2时,血药浓度(或体存量), 已接近达到最大值的97%,可认为已达稳态浓度。
30

2 half-lives………… 75% 3 half-lives …….….. 87.5% 4 half-lives ………… 93.8% 5 half-lives ………… 96.9%
2. 某药的半衰期为9小时,一次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基本 消除的时间为 A.9小时 B.1天 C.2天 D.3天 E.5天
25
☆2.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F)
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即 F=(A/D)×100%(A为体内药物总量, D为用药剂量) 绝对F F=
AUC非静脉给药 AUC静脉给药
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
稳态 约经4-5个半衰期
达到时间与剂量无关
血药浓度
稳态浓度 与给药间隔和剂量相关 与生物利用度和清除率相关
时间(半衰期)
31
缩短给药时间或增加给药剂量不能快速达Css 血药浓度
时间
血药浓度
时间
缩短给药时间
增加给药剂量
32
提高稳态浓度水平
☆ 快速达到Css的方法:负荷量给药(首剂加倍)
4. 酶:肝药酶(主要为细胞色素P450酶系, CYP450)
☆ 特点: 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可被诱导和抑制 ☆
酶诱导剂(加快代谢, 药效减弱):苯巴比妥、利福平…
酶抑制剂(减慢代谢, 药效增强):氯霉素、异烟肼…
15
四、排泄(excretion):原形或代谢物排出体外 1. 肾脏: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主动分泌:丙磺舒和青霉素 ☆ 肾小管重吸收:改变尿液pH值可减少重吸收 2. 消化道: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肝肠循环 3. 乳汁:弱碱性药物可排泄 4. 其他:


pKa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pH值↑, 弱酸性药解离↑, 转运↓, 弱碱性药解离↓, 转运↑。
3
某弱酸性药物:pKa=5 pH=7 pH=4
[ A ] 10pH-pKa = [HA] 10pH-pKa = [ A ] [HA]
= 107-5
= 102
= 104-5 = 10-1
需载体、有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 二、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up hill 借助载体逆浓度差转运,耗能 例如离子泵、有机酸\碱在肾小管的分泌(eg.青霉 素和丙磺舒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7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吸收
血 管 外
分布
作用部位 分布
代谢
体 外
排泄
体循环
排泄 代谢型
药物
HA=H+ + A 1% 99%
HA=H+ + A 10% 90%
4 4
酸遇酸,碱遇碱,难解离,脂溶性高,易转运 酸遇碱,碱遇酸,易解离,脂溶性低,难转运
被动跨膜转运图示
细胞内液 胃液
pH 1.5 弱酸性药
吸收多
pH7.0
尿液
pH 8.0
弱碱性药
重吸收多
血 液
弱碱性药
吸收少
pH7.4
弱酸性药
重吸收少
• 代谢与排泄统称药物消除(elimination) 评价参数:消除半衰期,清除率
16
第四节
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㈠药-时曲线(C-T curve):表示时-量关系
血药浓度或对数为纵坐标, 时间为横坐标
表示药物吸收速度
(Tmax) (Cmax)
绘制曲线图→选配数学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
(MTC)
(MEC)
☆ 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
药物口服后经肠粘膜和肝脏代谢 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药量 减少的现象。 具有明显首过消除的药物不能采 取口服给药,eg. 硝酸甘油。
②舌下:可避免首过消除 ③直肠:50%可避免首过消除 药物由上、中、下痔静脉进入血循环
10
⑵非消化道给药 ①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 (intravenous, iv) 肌肉注射 (intramuscular, im) 皮下注射 (suncutaneous, sc) ②吸入给药:5μm从肺泡吸收,10μm沉积小支气管(局部)
× 100%
• 意义:评价药物的首关过消除
相对F F=
AUC待测药 AUC标准药 × 100%
• 意义:评价药物制剂的质量
26
三个药厂生产的地高辛
27
3. 表观分布容积(Vd) 体内药物按所知血药浓度在体内均匀分布所需体液容积
意 义:计算产生期望血药浓度所需的给药剂量。 估计药物分布范围:5L血浆,10-20L体液, >40L组织器官, >100L蓄积于特定组织

当停止用药时间达到5个t1/2时,药物的血浓度(或体 存量)仅余原来的3%,可认为已基本全部消除。
23

血浆药物浓度(% 稳态)
87.5
93.8
96.9 98.4
累积量
消除量
时间 (半衰期)
24
问题
1. 有一种催眠药的半衰期为2小时,给予100mg后入睡, 当病人体内只剩下12.5mg时便清醒过来,问病人睡了多 少时间?若给予200mg ,则病人又可睡多少时间?
③局部给药:皮肤、眼、鼻等
11
二、分布(distribution): 血循环→组织器官 1. 影响因素:
① 血浆蛋白结合率:多与白蛋白结合
☆ 结果:暂时失活,储库作用,药物间相互作用。
②体内屏障
血脑屏障:阻碍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通过。 胎盘屏障:无屏障作用,孕妇用药应审慎。
血眼屏障:眼部用药多以局部用药为好。
ka k12 2 分布 k21 周边室
19
ke 消除(代谢+排泄)
静脉注射给药的房室模型示意图
药时曲线:
数学模型: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数学方程:
C= C0e-ket
C=Ae t+Be- t
20
㈢ 药物消除动力学
瞬时血药浓度衰减规律:dC/dt=-keCn 1. 一级消除动力学:n=1即dC/dt=-keCCt= C0e-ket 大多数药物在治疗量范围内按一级动力学消除 lg Ct=-ket/2.303+lgC0 t=logC0/Ct ×2.303/ke ☆ 特点: 恒比消除; 半衰期恒定, t1/2=0.693/ke; 血药浓度对数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呈线性消除 2. 零级消除动力学:n=0即dC/dt=-k0 Ct= -k0t+C0 药量过大、超过机体最大消除能力按零级消除 特点: 恒量消除; 半衰期不定, t1/2=0.5C0/k0, 非线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