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中的应用
儿科急救药品
儿科急救药品一、引言在儿科急救过程中,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急救药品是保障儿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环节。
本文旨在提供关于儿科急救药品的详细信息,包括常用药品介绍、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以便医务人员和家长能够更好地应对儿童急救情况。
二、常用儿科急救药品及其介绍1. 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片)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非处方药,常用于缓解儿童发热、头痛、牙痛等症状。
其作用是通过降低体温、减轻疼痛和消炎作用来缓解症状。
使用方法:根据儿童体重和年龄,按照医生或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准确使用。
注意事项:不得超过推荐剂量,避免与其他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同时使用。
2. 气管插管用药物(丙泊酚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是一种用于儿童气管插管的麻醉药物。
其作用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儿童处于无痛、无意识状态,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急救操作。
使用方法:由专业医务人员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进行使用。
注意事项:必须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使用,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3. 心脏急救药物(肾上腺素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是一种常用于心脏急救的药物,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等作用来提高心脏功能。
使用方法:根据儿童体重和具体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
注意事项:必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使用,严密观察儿童的生命体征。
4. 过敏反应急救药物(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肾上腺素自动注射器是一种用于紧急处理儿童过敏反应的急救药品。
其作用是通过迅速注射肾上腺素,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
使用方法: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
注意事项:必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及时就医。
三、儿科急救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品说明书上的剂量使用药品,不得随意增减剂量。
2. 注意药品的保存条件,避免阳光直射、高温或潮湿环境,确保药品的有效性。
3. 在使用药品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等信息。
儿科常用药物指南
儿科常用药物指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儿科领域的药物治疗也越来越成熟。
而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各种药物的使用和应用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机体构成的不同,儿科药物的使用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
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儿科常用药物的相关知识。
1. 发烧药发烧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药物治疗是控制体温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吲哚美辛。
其中,对乙酰氨基酚是最常用的药物,适用于婴幼儿和儿童。
布洛芬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但有肾损害风险。
吲哚美辛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但有引起哮喘等不良反应的风险。
2. 抗生素儿童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等。
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这些感染,但会对儿童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中,青霉素是治疗儿科感染的首选。
头孢菌素适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儿。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适用于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
3. 呼吸道药物哮喘和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药物治疗是控制症状的主要手段。
常用的药物包括: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类固醇。
其中,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急性哮喘或支气管痉挛。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慢性哮喘或支气管炎。
类固醇适用于控制儿童嚼烟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治疗的药物,比如抗组胺药和支气管扩张剂等。
4. 抗过敏药物过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儿童也不例外。
抗过敏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过敏反应。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胺药、肾上腺素和松果体激素。
其中,抗组胺药是控制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适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等疾病。
肾上腺素和松果体激素适用于严重的过敏反应或症状。
总的来说,儿科药物的使用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了解患儿的基本信息和病情,并根据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症进行选择和应用。
同时,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
采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解热中的疗效观察
采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解热中的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7-05-05T14:33:17.1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2月第4期作者:张春迎[导读]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治疗小儿发热的重要药物,两者效果均比较明显,但布洛芬起效迅速,退热快。
广西省柳州市鱼峰区羊角山卫生院【摘要】目的:探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解热中的疗效差异。
方法:收治患儿400例,随机平分成两组,均给予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对照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结果:两组在用药30 min 和用药1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用药2h以后在体温下降幅度和退热例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治疗小儿发热的重要药物,两者效果均比较明显,但布洛芬起效迅速,退热快。
【关键词】儿科;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发热发热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可以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少病原菌对人体的破坏[1]。
发热是儿科常见的症状,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应用比较广泛,为探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解热中的疗效差异,本文对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患儿400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5年10月~2016年6月收治患儿4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200例,其中观察组男122例,女78例,年龄5~11岁,平均年龄(7.9±1.7)岁,体温38.5~40.2℃,平均(39.1±0.3)℃,疾病类型:败血症及尿路感染16例,川崎病24例,支气管肺炎5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110例。
对照组男120例,女80例,年龄5~11 岁,平均(7.8±1.5)岁,体温38.6~40.1℃,平均(39.0±0.3)℃,疾病类型:败血症及尿路感染15例,川崎病25例,支气管肺炎51例,急性呼吸道感染109例。
对乙酰氨基酚调研报告
对乙酰氨基酚调研报告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退烧。
本调研报告旨在评估对乙酰氨基酚的市场需求、安全性和疗效,并提供相关建议。
市场需求方面,对乙酰氨基酚广泛应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
它是一种常见的退烧药,特别适用于儿童和成人的退烧治疗。
此外,对乙酰氨基酚也可用于治疗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肌肉酸痛等。
由于其使用方便且较为安全,对乙酰氨基酚市场需求稳定增长。
安全性方面,对乙酰氨基酚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药物,并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
研究表明,正常剂量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然而,长期或过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
因此,对于肝功能不良或长期饮酒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并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和使用时长来使用。
疗效方面,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有效的退烧药和镇痛剂。
在退烧方面,研究表明对乙酰氨基酚可有效降低体温,并在30分钟至1小时内产生明显的退烧效果。
在镇痛方面,对乙酰氨基酚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的传导,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与其他非处方药物相比,对乙酰氨基酚的疗效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当的。
根据市场需求、安全性和疗效的评估,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对乙酰氨基酚的宣传,特别是在儿科领域,以增加人们对其退烧作用的认知;2. 加强对乙酰氨基酚的宣传中对剂量和使用时长的强调,以减少患者的过量使用或滥用;3. 鼓励患者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之前咨询医生,特别是对于存在潜在肝脏疾病的患者或长期饮酒者;4. 提高对乙酰氨基酚的生产质量和监管标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对乙酰氨基酚市场需求、安全性和疗效的评估以及提出的相关建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该药的应用前景,并为其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报告只是基于对乙酰氨基酚的表面调研,对于具体疾病和个体情况的使用仍需医生的具体指导。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分析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效果。
方法将2021年5月~2022年5月儿科收治高热患儿80例随机分两组,A组布洛芬混悬液治疗,B组乙酰氨基酚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以观察组的100.00%,大于对照组90.00%,而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儿体温均有下降,但以观察组下降幅度较高;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以观察组较低。
结论与乙酰氨基酚对比,布洛芬混悬液用于小儿高热的退热效果较佳,且安全性可靠。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乙酰氨基酚;小儿高热儿科病房收治的患儿中,高热患儿所占比率较高,且多为急诊。
而小儿高热可基于多种疾病所引发,如急性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1]。
而持续高热容易引发惊厥或癫痫等并发症,甚至形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2]。
因此,在收治高热患儿后续立即采用有效药物退热,并针对原发病进行对症治疗[3]。
而布洛芬混悬液与乙酰氨基酚均为常用药物,本研究通过对80例高热患儿的对比调查,探究两种药物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21年5月~2022年5月儿科收治高热患儿80例随机分A组、B组,均40例。
A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7岁,平均(5.26±1.24)岁;体重18~22kg,平均(20.24±1.36)kg。
B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7岁,平均(5.42±1.33)岁;体重18~22kg,平均(20.57±1.42)kg。
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A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H19991011,100ml*2g)口服给药;B组给予乙酰氨基酚口服液(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H43021929,10ml*6支)口服给药。
给药量一致,6岁及以下患儿,5ml/次,3次/d;6岁以上患儿,8ml/次,3次/d。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根据用药后患儿体温下降的程度将 其 疗 效 评 定 标 准 分 为 :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3个等级,其中显效是指用药后患儿体温 下降超过2℃,且体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 有效是指用药后患儿体温下降0.5~2℃,
综上,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常见 的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变态反应 及一些非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是脑膜炎 等严重疾病。退热药只能改善症状,无抗 菌 、抗 病 毒 能 力 。因 此 , 在 使 用 退 热 药 之 前找出病因,以免影响诊断,耽误治疗。 同时,在使用退热药时,剂量不宜过大,以 防患儿出汗过多导致虚脱,应鼓励患儿多 喝水。因此,当患儿体温超过38.5℃时,机 体器官将产生病变损害,一般的物理降温 方式已难以奏效,须通过退烧药物退烧。 而通过我们的临床试验发现,布洛芬混悬 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均具有明显的退热作 用,对于小儿高热均具有较理想的临床疗 效,且都无较明显的不良反应。但是相比 之下,布洛芬混悬液起效的时间更快,作 用更强。布洛芬混悬液效果可以持续达到 8h,是目前儿童退烧安全性较高的一类药 物,可用于小儿高热的首选药物之一。
2组均立即为患儿完善血常规、尿常 规、大便常规、C-反应蛋白、胸片、B超等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对于疑诊为脑膜炎 的患儿可进行脑脊液及脑电图检查,查明 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2.1 一般治疗 一旦患儿体温超 过38℃,应嘱发热患儿卧床休息,并保持 室内环境安静、空气流通,冬季室温维持 20℃,湿度55%~65%。适当补液,供给足 够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同时,可进 行酒精或温水擦浴头、颈、腋下、腹股沟等 大血管处浅表处等物理降温。
儿科常用药物
儿科常用药物一、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1.适应症:热镇痛类药,用于发热、头痛、关节痛等。
2.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3~0.6g(一次l~2片),根据需要一日3~4次,一日用量不宜超过2g(7片)。
退热治疗一般不超过3天,镇痛给药不直超过10天。
儿童按体重一次10~1 5mg/kg,每4~6小时1次;12岁以下儿童每24小时不超过5次剂量,疗程不超过5天。
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3.不良反应:常规剂量下,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很少,偶尔可引起恶心、呕吐、出汗、腹痛、皮肤苍白等,少数病例可发生过敏性皮炎(皮疹、皮肤瘙痒等)、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贫血、肝肾功能损害等,很少引起胃肠道出血。
4.禁忌症:3岁以下儿童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5.药代动力学:其血浆半衰期为l~3小时,主要以与葡糖醛酸结合的形式从肾脏排泄。
二、吲哚美辛:1.适应症:①关节炎,可缓解疼痛和肿胀;②软组织损伤和炎症;③解热;④其他:用于治疗偏头痛、痛经、手术后痛、创伤后痛等。
2.用法用量:口服(1)成人常用量:①抗风湿,初始剂量一次25~50mg,一日2~3次,一日最大量,不应超过150mg;②镇痛,首剂一次25~50mg,继之25mg,一日3次,直到疼痛缓解,可停药;③退热,一次6.25~12.5mg,一日不超过3次。
(2)小儿常用量:一日按体重1.5~2.5mg/kg,分3~4次。
待有效后减至最低量。
3.药代动力学:T1/2平均为4.5小时,早产儿明显延长。
该品在肝脏代谢为去甲基化物和去氯苯甲酰化物,又可水解为吲哚美辛重新吸收再循环。
60%从肾脏排泄,其中10%~20%以原形排出;33%从胆汁排泄,其中1.5%为原形药;在乳汁中也有排出(每天可达0.5~2.0mg)。
4.不良反应:该品的不良反应较多。
①胃肠道: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胃烧灼感、恶心反酸等症状,出现溃疡、胃出血及胃穿孔;②神经系统:出现头痛、头晕、焦虑及失眠等,严重者可有精神行为障碍或抽搐等;③肾:出现血尿、水肿、肾功能不全,在老年人多见;④各型皮疹,最严重的为大疱性多形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⑤造血系统受抑制而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等;⑥过敏反应,哮喘,血管性水肿及休克等。
110例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110例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作者:任洪荣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资料选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急、门诊留观的腋下温度高于39.0℃的患儿11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各55例,实验组行布洛芬混悬液药物治疗,对照组行乙酰氨基酚药物治疗,并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前、用药lh后、用药4h后的疗效,并监测和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药物治疗后1h,两组患儿的体温都有所下降,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58.1%,明显高于研究组的27.2%。
两组疗效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布洛芬混悬液比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起效时间更快、作用更强,持续退烧时间也更久,因此,布洛芬混悬液的疗效较好。
布洛芬是非甾体抗炎药的一种,它有比较明显的退烧和镇痛作用,是属于新型药物之一。
对乙酰氨基酚则是儿科常用的退热剂,本文对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比较,以便临床用药能得到更好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急、门诊留观的腋下温度高于39.0℃的患儿110例,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为1-13岁,平均年龄为(6±1.47)岁;体重为10-27kg,平均体重为(18±2.56)kg,病程为2-48h,平均病程为(23±3.24)h;其中6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支气管肺炎,6例川崎病,4例泌尿感染,2例败血症。
所有患儿均是经家长同意,自愿参与到该药物实验治疗中。
将其均分为两组,各55例,实验组行布洛芬混悬液药物治疗,对照组行乙酰氨基酚药物治疗;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起病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0例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临床疗效观察
110例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资料选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急、门诊留观的腋下温度高于39.0℃的患儿110例,将其均分为两组,各55例,实验组行布洛芬混悬液药物治疗,对照组行乙酰氨基酚药物治疗,并观察两组患儿用药前、用药lh后、用药4h后的疗效,并监测和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药物治疗后1h,两组患儿的体温都有所下降,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58.1%,明显高于研究组的27.2%。
两组疗效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布洛芬混悬液比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起效时间更快、作用更强,持续退烧时间也更久,因此,布洛芬混悬液的疗效较好。
布洛芬是非甾体抗炎药的一种,它有比较明显的退烧和镇痛作用,是属于新型药物之一。
对乙酰氨基酚则是儿科常用的退热剂,本文对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观察比较,以便临床用药能得到更好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本院急、门诊留观的腋下温度高于39.0℃的患儿110例,其中男78例,女32例;年龄为1-13岁,平均年龄为(6±1.47)岁;体重为10-27kg,平均体重为(18±2.56)kg,病程为2-48h,平均病程为(23±3.24)h;其中6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例支气管肺炎,6例川崎病,4例泌尿感染,2例败血症。
所有患儿均是经家长同意,自愿参与到该药物实验治疗中。
将其均分为两组,各55例,实验组行布洛芬混悬液药物治疗,对照组行乙酰氨基酚药物治疗;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起病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全部患儿腋下温度均高于39.0℃;自发病起所有患儿均未进行退烧治疗和抗感染的药物治疗;年龄均38.5℃时,便应嘱咐患儿保持足够的休息,并让病房保持安静和空气流通,室温最好在20℃左右,室内湿度为55%-65%为宜;⑵给患儿适当补充能量,以维持其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⑶给予患儿酒精擦拭头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部位等大血管的浅表处,进行物理降温。
分析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李继兰
分析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李继兰发布时间:2023-06-07T10:10:34.67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5期作者:李继兰[导读] 讨论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治疗的小儿高热患儿9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中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对照组中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
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体温,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相比(P<0.05)。
结论:在小儿高热患者治疗中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体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昆明市晋宁区妇幼健康服务中心云南昆明 650600摘要:目的:讨论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治疗的小儿高热患儿9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中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对照组中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
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体温,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相比(P<0.05)。
结论:在小儿高热患者治疗中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体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小儿高热小儿高热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是指患儿的体温超过39摄氏度[1]。
小儿高热的发生原因主要可以分为非感染性、感染性两种。
其中感染性小儿高热的发生率较高[2]。
在发病后,患儿会出现身体发热,怕冷,食欲不振,浑身不适,乏力等症状[3]。
在常规治疗中需尽快进行降温治疗,预防发生惊厥等不良反应[4]。
在治疗中使用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具有较好的效果。
本文中选择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治疗的小儿高热患儿90例,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2月到2022年12月治疗的小儿高热患儿90例,其中实验组:男,女分别为25例,20例,年龄:6岁-15岁、年龄均值(9.18±1.75)岁。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
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儿童发热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发热患儿应用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22例发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研究组(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各61例。
结果:研究组退热效果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
结论:发热患儿联合应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的效果更佳,可迅速减轻临床症状。
【关键词】发热;儿童;对乙酰氨基酚;小儿柴桂退热颗粒;临床疗效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定义为腋下温度37.5℃以上或肛温37.8℃以上。
儿科中多数炎症疾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除了体温升高之外,还可能伴有咽喉疼痛、咳嗽咳痰、头晕等症状,部分高热患儿可见惊厥,如果不及时治疗干预,有可能会诱发其他潜在疾病,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
常规西药降温效果尚可,但同时也会产生诸多不良反应。
因此,为了寻找高效安全的退热方法,本研究纳入122例发热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探讨了对乙酰氨基酚与小儿柴桂退热颗粒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以供参考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21年9月-2021年12月我科收治的122例发热患儿,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组进行对照分析,即常规组、研究组,各61例。
研究组包括33例男性和28例女性,年龄1-7岁,均龄(3.6±0.4)岁;体温38.3-40.3℃,平均(39.7±0.4)℃。
常规组包括34例男性和27例女性,年龄1-6岁,均龄(3.5±0.4)岁;体温38.5-40.0℃,平均(39.7±0.3)℃。
两组基础资料可比性充分,统计学检验结果P>0.05。
1.2方法常规组61例患儿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若患儿年龄<3岁,则每次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1-1.5ml;若患儿≥3岁,每次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1.5-2ml;如果高热不退,可以重复给药,每隔5h应用一次。
婴儿退烧药有什么药物
婴儿退烧药有什么药物婴儿发热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
然而,当婴儿体温正在升高或已经持续高温时,我们需要寻求医疗帮助,同时酌情使用某些退烧药以缓解症状。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婴儿退烧药及其使用。
首先,市场上流通的婴儿退烧药主要分为以下两类:1. 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这是最早被发明的退烧药之一,也是大量应用于儿科临床的第一选择。
2. 常见的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等。
这两种药物都有广泛的使用历史和拥有一定的疗效。
虽然被用于治疗不同的疾病,但它们都有助于降低发热和减轻疼痛。
然而,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副作用也各不相同。
对于乙酰氨基酚,它是在儿科临床常规中使用的最安全和有效的药物之一。
它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体温,通常在口服剂量每次10~15mg/kg时给婴儿,每6个小时给一次。
然而,它也会形成诱发肝损伤的代谢产物,因此应该严格按照用药指导,不能超量或长期家庭自行给予。
对常见的NSAIDs,如布洛芬和萘普生,虽然它们也有着出色的退烧和镇痛效果,但是不适用于12周以下的婴儿。
同时,在肝肾功能不良或婴儿胃肠道敏感的情况下,使用时也需要特别注意。
此外,对于婴儿退烧药,有一些主要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不要随意更改剂量、频率和使用方式。
2. 对于超过3个月的婴儿,可以根据体重和龄月来计算适量的给药剂量。
对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应遵循医生的推荐剂量。
3. 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婴儿退烧药。
4. 在使用前要先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禁忌症、副作用等。
5. 千万注意用药时间,不能超过5天。
对于一些家长,他们认为经常使用退烧药可以防止婴儿感染其他疾病。
但实际上,婴儿对细菌和病毒的防御能力很低,且这些药物并不能完全预防感染或减少病毒传播。
更重要的是,不恰当或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对婴儿带来潜在的危害。
因此,除非医生明确指示,否则不建议家长在没有医学建议的情况下随时给婴儿服用退烧药。
儿科急救药品
儿科急救药品儿科急救药品是指用于儿童急救治疗的药物。
儿童由于生理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与成人存在差异。
因此,在儿科急救中,选择合适的药品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儿科急救药品及其使用方法。
1. 对症治疗药品:- 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用于控制儿童发热和缓解疼痛。
- 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用于缓解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如皮肤瘙痒、鼻塞等。
- 抗呕吐药物:如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用于控制儿童呕吐,改善胃肠道症状。
2. 呼吸道急救药品:- 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布地奈德,用于缓解哮喘发作,扩张支气管,促进呼吸畅通。
- 抗感染药物:如头孢拉定、阿莫西林,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3. 心脏急救药品:- 心肌营养剂:如辅酶Q10、盐酸肌苷,用于改善心肌供氧,增强心脏功能。
- 心脏酶抑制剂:如阿司匹林、普拉格雷,用于抑制血小板会萃,预防血栓形成。
4. 中枢神经急救药品:- 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钠、丙戊酸,用于控制癫痫发作,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 降颅内压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用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5. 肠胃道急救药品:- 抗溃疡药物:如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用于治疗胃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 抗腹泻药物:如酚酸莫西沙星、肠复康,用于控制腹泻,改善肠道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儿科急救药品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体重的剂型和剂量,避免过量或者过低的用药。
-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潜在风险的药物。
- 严格按照医生或者药师的指导使用药物,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者停药。
- 在使用药物时,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疗效,如有不适或者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总之,儿科急救药品的合理使用对于儿童急救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家长和护理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使用药品,并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匡助。
对乙酰氨基酚儿童用量标准
对乙酰氨基酚儿童用量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解热镇痛药物,适
用于儿童。
但是,用量标准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应该根据儿童的体重来计算,而不是根据年龄来确定。
在确定用量时,家长或监护人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给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AAP)的建议,对乙酰氨基酚的儿童用量标准如下,婴儿(2-3个月)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不超过60mg/kg/天;幼儿(4-11
个月)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不超过60mg/kg/天;1-2岁儿童每次
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不超过60mg/kg/天;3-6岁儿童每次10-15mg/kg,
每4-6小时一次,不超过60mg/kg/天;7-9岁儿童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不超过60mg/kg/天;10-12岁儿童每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不超过
60mg/kg/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应该根据儿童的体重来计算,而不是
根据年龄来确定。
同时,不要随意增加药物的用量或者频率,以免出现药物过量的情况。
如果儿童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就医咨询。
总之,了解对乙酰氨基酚儿童用量标准对于家长和监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的用量能够确保药物的疗效,同时又不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家长或监护人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给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科常用抢救药物的应用
儿科常用抢救药物的应用一、引言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与成长关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由于儿童生理结构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在患病时需要特殊的抢救药物来保证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儿科常用抢救药物的应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儿童救治。
二、常见儿科疾病在讨论儿科常用抢救药物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常见儿科疾病,以便更好地理解抢救药物的应用。
1.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症状包括咳嗽、发热、鼻塞等。
常见的抢救药物包括氨溴索、布地奈德等,用于缓解哮喘和咳嗽症状。
2. 腹泻腹泻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腹泻等。
常用的抢救药物包括盐酸小檗碱、蒙脱石等,用于抑制肠道蠕动和减少腹泻。
3. 发热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感染、免疫反应等引起。
常用的抢救药物包括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用于降温和缓解发热不适。
三、1. 氨溴索氨溴索是一种常用的抢救药物,广泛应用于儿童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
其作用机制是扩张支气管,抑制炎症反应,从而缓解呼吸道症状。
在应用氨溴索时,需要注意剂量的选择及儿童的反应情况,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蒙脱石蒙脱石是一种常用的抢救药物,主要用于儿童腹泻的治疗。
蒙脱石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以吸附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减少腹泻发作。
在使用蒙脱石时,应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
3.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常用的退热药物,广泛应用于儿童发热的治疗。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可以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降低发热点的敏感性来降温。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注意剂量的选择和使用时机,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四、抢救药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在使用儿科常用抢救药物时,医务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1. 确定药物适应症在应用抢救药物之前,应根据儿童的病情和病史,明确药物的适应症。
不同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抢救药物,准确选择才能保证治疗效果。
2. 调整药物剂量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因此药物剂量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进行调整。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布洛芬混悬液与对乙酰氨基酚在小儿高热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用于小儿高热的价值。
方法:随机均分2021年7月-2023年6月本科接诊高热患儿(n=92)。
试验组用布洛芬混悬液,对照组用对乙酰氨基酚。
对比不良反应等指标。
结果:关于不良反应:试验组发生率低至2.17%,而对照组数据则达到了15.22%,相比较下,试验组发生率更低(P<0.05)。
总有效率:试验组数量达到了97.83%,而对照组数据则仅有82.61%,相比较下,试验组疗效更高(P<0.05)。
(P<0.05)。
结论:小儿高热治疗用布洛芬混悬液,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疗效也更高。
【关键词】小儿高热;布洛芬混悬液;不良反应;对乙酰氨基酚医院儿科中,小儿高热作为一种常见病,以周身不适、发热与怕冷等为主症,若不积极干预,将会导致癫痫与惊厥等问题,危害性极大[1]。
目前,医生可采取药物疗法来对高热患儿进行干预,但不同的用药方案在疗效上存在差异。
本文选取92名高热患儿(2021年7月-2023年6月),着重分析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用于小儿高热的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21年7月-2023年6月本科接诊高热患儿(n=92)进行随机分组。
试验组46人中:女孩21人,男孩25人,年纪范围1-5岁,均值达到(3.59±0.48)岁。
对照组46人中:女性22人,男性24人,年纪范围1-5岁,均值达到(3.41±0.46)岁。
纳入标准:(1)患儿资料齐全;(2)患儿依从性良好;(3)患儿家属对研究知情。
排除标准:(1)中途退出研究;(2)癌症;(3)全身感染;(4)肝肾功能不全。
2组年纪等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试验组用布洛芬混悬液,详细如下:布洛芬混悬液,对于年纪不足3岁者,单次用药量4ml,口服;对于年纪超过3岁者,单次用药量5ml,口服。
需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可在用药后的4-6h内重复用药。
儿科常用药物
儿科常用药物引言儿科常用药物是指用于儿童治疗常见疾病的药物。
儿童的生理特点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儿科常用药物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的安全性来选择和使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科药物及其主要用途。
1. 退烧药退烧药通常用于儿童发热时的治疗。
常见的退烧药包括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这两种药物在儿科中被广泛使用,但需要根据儿童的体重和年龄来确定剂量和给药方式。
- 布洛芬:适用于儿童体重超过5公斤的发热或疼痛。
通常以口服液的形式给药,剂量依据体重和年龄确定。
- 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儿童体重超过4公斤的退烧。
常见的给药形式有口服液、颗粒剂和注射剂,剂量依据体重和年龄确定。
2. 咳嗽药儿童常见的咳嗽药有镇咳药和祛痰药。
这些药物有助于缓解儿童咳嗽引起的不适。
- 镇咳药:适用于儿童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干咳。
常见的镇咳药有右美沙芬和苯海拉明。
剂量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来确定。
- 祛痰药:适用于儿童由于咳嗽引起的痰液较多的情况。
常见的祛痰药有氨溴索和盐酸土洛因。
剂量也需要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来确定。
3. 消化药儿童在肠胃方面较成人更为敏感,因此常常需要使用消化药来缓解不适。
- 抗酸药:适用于儿童食道反流和胃酸过多的情况。
常见的抗酸药有奥美拉唑和雷尼替丁。
- 抗腹泻药:适用于儿童腹泻时的消化不良。
常见的抗腹泻药有酚酸喹酮和马来酸罗哌卡因。
剂量需要根据儿童年龄和体重来确定。
4. 抗生素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儿童的过程中要慎重选择,注重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 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多种细菌感染,如喉炎、扁桃体炎等。
剂量根据儿童的体重来确定。
-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适用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剂量根据儿童的体重来确定。
- 强力制霉菌素类抗生素:适用于严重细菌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等。
使用时需要谨慎,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结论对于儿童来说,正确选择和使用儿科常用药物至关重要。
在使用药物前,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给药剂量以及潜在的副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在儿童发热中的临床应用细则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儿童发热临床应用细则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对致热原的反应,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利弊并存。
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儿舒适度。
对于发热儿童应重点评估患有严重疾病的危险性及查找病因。
2月龄以上高热伴明显不适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应注意特殊情况下解热镇痛药的应用。
一、儿童常用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1)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多国临床指南推荐用于儿童发热对症处理的治疗药物。
(2)对乙酰氨基酚为乙酰苯胺类,是非那西丁的体内代谢产物,布洛芬为丙酸衍生物,二者均有很好的解热镇痛作用。
两药均抑制环氧酶(CoX)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而起解热作用。
(3)给药剂量适当时,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较少。
对乙酰氨基酚对胃无刺激性,不引起胃出血,偶见皮疹、尊麻疹、药物热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布洛芬一般为轻度的胃、肠部不适,偶有皮疹、耳鸣、头痛及转氨酶升高等Q二、儿童发热管理的目标(1)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发热所致的不适,即改善舒适度,而非单纯恢复正常体温。
(2)特殊情况下,为保护脏器功能应积极降温。
(3)积极查找并治疗引起发热的原因。
三、儿童发热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合理应用(1)遵循五R原则:即合适的病人(rightpatient)合适的药物(rightdrug)、合适的剂量(rightdose)>合适的给药时间(righttime)>合适的给药途径(rightroute)o除了坚持合理用药的5R原则,还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年龄、肝肾功能状态、药物间相互作用、特殊情况下应用问题等。
(2)2月龄以上儿童体温238.21伴明显不适时,可采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不推荐安乃近、乙酰水杨酸、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呻噪美辛、阿司匹林、赖氨匹林、尼美舒利、氨基比林等其他药物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童,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退热剂应用于儿童退热°(3)2月龄以内婴儿禁用任何解热镇痛药。
青霉素胶囊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用药在儿童感染中的疗效评估
青霉素胶囊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用药在儿童感染中的疗效评估引言:儿童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合理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对于儿童感染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当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中,青霉素胶囊和对乙酰氨基酚都是常用的抗生素药物。
然而,青霉素胶囊和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用药在儿童感染中的疗效如何,还需要进行评估和探讨。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了近5年来儿童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在纳入标准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两组:青霉素胶囊组和青霉素胶囊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用药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
结果:经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用青霉素胶囊组(P<0.05),并且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也更少。
联合用药组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短,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这表明,青霉素胶囊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用药在儿童感染中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讨论:青霉素胶囊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两者具有不同的抗菌机制。
青霉素胶囊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而对乙酰氨基酚则可通过抑制细菌的热原性酶来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因此,两者联合应用可以增强抗菌和抗炎镇痛效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青霉素胶囊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用药在儿童感染中相辅相成的药理作用被广泛认可。
青霉素胶囊的抗菌作用可以直接杀灭细菌,同时对乙酰氨基酚的抗炎镇痛作用可以缓解感染引起的发热、疼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由于抗生素滥用以及单一药物耐药性的增加,联合用药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耐药性产生,从而延长了药物的有效使用期。
然而,对乙酰氨基酚作为非处方药存在部分儿童滥用情况。
对乙酰氨基酚滥用可导致肝肾损害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机,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青霉素胶囊与对乙酰氨基酚联合用药在儿童感染中的疗效评估表明,该联合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
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中的应用文章来源: 2005-12-19 16:50:46丁玉红 2005-12-13 13:41:08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12月第3卷第12期对乙酰氨基酚作为解热镇痛药应用于小儿的普通感冒或流行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中度疼痛,如头痛、肌肉痛、牙痛等,本文介绍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体内过程,不良反应以及应用原则和剂量,以达到安全有效地使用本药物的目的。
1 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及机制对乙酰氨基酚为乙酰苯胺类镇痛药,其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而镇痛作用较弱,抗炎作用极微。
主要用于疼痛、发热的对症治疗。
解热作用可能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作用,可能与下丘脑的前列腺素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其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包括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以及阻断痛觉神经末梢的冲动而产生镇痛,后者可能与抑制前列腺素或其它能使痛觉受体敏感的物质(如5-羟色胺、缓激肽等)的合成有关。
本品治疗剂量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无影响[1~3]。
2 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后自胃肠道吸收迅速,完全,吸收速率与胃排空有关[4],生物利用度约70%~90%,与剂量有关。
血药浓度10~60min达峰,体内分布均匀,血浆蛋白结合率25%,但随浓度升高而增加。
本品可透过胎盘[5],进入母乳。
Mathoson等[6]报道哺乳母亲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引起婴儿皮疹,但并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7~10],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对乙酰氨基酚与母乳喂养并无矛盾[11]。
本品消除半衰期在1~3h之间,并随剂量加大而延长。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经肝微粒体酶代谢[12],80%~85%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少量与硫酸结合,少于5%以原形排出。
但新生儿及低年龄(小于9岁)儿童与大龄儿童(大于12岁及成人)相比,多与硫酸结合而排出,但总的清除并无差别[13,14],一个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正-乙酰-对苯醌亚胺(N-acetyl-p-benzoquinoneimine,NAPQI)由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代谢对乙酰氨基酚产生,经与谷胱甘肽结合而失去毒性,但在服用过量时可引起NAPQI累积,耗竭谷胱甘肽。
3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对乙酰氨基酚不良反应较少且温和,少数病例发生血象改变,如粒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缺乏,可能与代谢物对胺基苯酚有关,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时。
偶见皮疹等过敏反应。
过量可产生肝损伤,黎七雄等[15]用小鼠研究肝毒性的作用原理,发现对乙酰氨基酚使小鼠肝微粒体谷胱甘肽转移酶和谷胱甘肽含量明显下降,电镜下可见肝微粒体、线粒体膜严重损坏。
原因可能与NAPQI的产生及随后引起的某些蛋白的芳香化有关[16]。
本品有时引起肾小管坏死,但治疗剂量并未观察到肾毒性,也未有证据证明长期正常剂量使用会致慢性肾病[17,18]。
中毒解救可使用乙酰半胱氨酸,蛋氨酸,或西米替丁[19~24]。
刘亚平等[25]试验证明黄褐毛忍冬总苷可对本品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乙醇可诱导氧化对乙酰氨基酚的P 450 酶(CYP3A),长期饮酒者可介导其肝毒性作用[26~29]。
4 对乙酰氨基酚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可抑制氢溴酸右美沙芬的活性代谢物右羟吗喃(Dextropha)的代谢而提高后者的抑制咳嗽效果[30]。
本品与氯霉素同时服用可增强后者的毒性。
应用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或解痉药(如颠茄)的患者,长期使用本品可致肝脏损害。
本品为对症治疗药,不能根除疾病的病因,对出现高热的患儿,主要是尽早作出正确诊断,进行治疗。
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发热在38.5℃以上时;或热度虽然不高,但伴头痛、失眠、精神兴奋等症状,妨碍了病人的休息疾病的恢复时;或长期发热或高热不能满意控制者,可考虑使用本品。
新生儿的口服用量为每次每公斤5~10mg,小儿每次每公斤10~15mg,持续高热或疼痛可间隔4~6h一次,24h不超过5次量,用于高热疗程不得超过3天,用于止痛疗程不得超过5天。
此类药物用量过量时,会出现大量出汗,体温急剧下降,血压下降,引起虚脱,故对3个月以下婴儿用药应慎重。
本品经常口服或以栓剂给药,尤其当病人不能使用水杨酸类或其它非甾体抗炎药(如哮喘和胃溃疡患者),或当使用水杨酸盐会引起儿童患雷诺氏综合征的危险的情况下,本品是幼儿和儿童解热镇痛药的首选[31,32]。
参考文献1 MARTINADALE.The Extra Pharmacopoeia,31edition,1996,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编.临床用药须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202.3 《中国药物大全》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药物大全,西药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18.4 ForrestJA.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of paracetamol.Clin Pharmaˉcokinet,1982,7(2):93-107.5 LevyG.Evidence of placental transfer of acetaminophen.Pediatrics,1975,55:895.6 Matheson L.Infant rash caused by paracetamol in breast milk?Pediˉatrics,1985,76:651-652.7 Berlin CM Jr.Disposition of acetaminophen in milk,saliva,and plasma of lactating women.Pediatr Pharmacol,1980,29:625-633.8 Findlay JWA.Analgesic drugs in breast milk and plasma.Clin Pharmaˉcol Ther,1981,29:625-633.9 Bitzen PO.Excretion of paracetamol in human breast milk.Eur J Clin Pharmacol,1981,20:123-125.10 Notarianni LJ.Passage of parace tamol into breast milk and its subseˉquent metabolism by the neonate.Br J Clin pharmacol,1987,24:63-67.11 Committee on Drugs,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The transfer of drugs and other chemicals into human milk.Pediatrics,1994,93:137-150.12 Lowenthal DT.Pharmacokinetics of acetaminophen elimination by anephric patients.J Pharmacol ExpTher,1976,196(3):570-578.13 Miller RP.Acetaminophen elimination kinetics in neonates,children,and adults.Clin pharmacol Ther,1976,19(3):284-294.14 Van Lingen RA.Pharmaco kinetics and metabolism of rectally adminisˉtered paracetamol in pretermneonates.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1999,80(1):59-63.15 黎七雄.醋氨酚对小鼠肝脏毒性的作用研究.华西药学杂志,1995,10(1):12-14.16 Cohen SD,Khairallah EA.Selective protein arylation and acˉetaminophen-induced hepatotoxicity.DruyMetab Rev,1997,29(1-2):59-77.17 Blantz RC.Acetaminophen:acute and chronic effects on renal function.Am J Kidney Dis,1996,28(1suppl1):3-6.18 Blakely P,McDonald BR.Acute renal failure due to acetaminophen inˉgestio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m Soc Nephrol,1995,6(1):48-53.19 Mitchell MC.Selective inhibition of acetaminophen oxidation and toxicˉity by cimetidine and otherhistamine H2-receptor antagonists in vivo and vitro in the rat andin man.J Clin Invest,1984,73(2):383-391.20 Speeg KV.Potential use of cimetidine for treatment of acetaminophen ov erdose.pharmacotherapy,1987,7(6pt2):125-133.21 Lewis RK,Paloucek FP.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acetaminophen overdose.Clin Pharm,1991,10(10):765-774.22 Prescott LF,Critchley JA.The treament of acetaminophen poisoning.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1983,23:87-101.23 Larsen LC.Management of acetaminophen toxicity.Am Fam Physician,1996,53(1):185-190.24 Salgia AD,Kosnil SD.When acetaminophen use becomes toxic.Treatˉing acut e accidental and intentionaloverdose.Postgad Med,1999,105(4):81-90.25 刘亚平.黄褐毛忍冬总苷对醋氨酚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英文).中国药理学报,1992,13(3):209-212.26 Seeff LB,Cuccherini BA,Zimmerman HJ,et al.Acetaminophen hepatoˉtoxicity in alcoholics.A therapeutic misadventure.Ann intern Med,1986,104(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