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资料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重要意义: • 构成传播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存在著 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 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受众相关联系。 •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各自的社会群 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保持著特定的传播 关系。 • 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结性与交织性,初步具 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1.传播过程直线模式
• 香农韦弗的传播数学模式:C.香农、W.韦弗提出(《传播的 数学理论》,1949),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 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成信号,经过传输,由 接收器把信号还原为讯息,传给信宿,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 扰,产生衰减或是失真。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 香农韦弗传播数学模式重要意义: • 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 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 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 • 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中的作用 认识,尤其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明显,以文 理结合的方式考察传播。 • 单向的传播在电子通信中是存在的,但用于 人类社会中的传播,这个模式缺乏考虑反馈。
柯林斯词典
information: if you have information on or about something,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it. 消息,资料,情况,情报
Message: an idea that someone tries to communicate to a lot of people. 反复向众人传递的信息
须有媒介才能连 接,才具备物理 意义上的完备条 件。没有反馈也 就只有作用没有 反作用。
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模式是指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 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①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 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 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质;②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 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 一种理论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模式虽然具有不完 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5.反馈 (feedback)
受传播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 是—个多要素互动的动态过 程。
什么是模式?
P59 所谓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其结 构与现实的或预料的现实的结构相同。但模式本身并 非一种解释,只是在表述理论方面有十分重要的、直 接的辅助作用,因为它的特点在于能够体现出各种关 系。”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 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 动的特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 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 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 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 统,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普遍联系、相互 作用的,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 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 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 的作用。
1、奥斯古德一施拉姆模式 P62
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 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要的 环节。
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 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5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众传播也 处在现代社会传播系统之中。 每一种传播活动(过程),既受到内部机制的制 约,又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社会传播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 一种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 对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谢谢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刘祖斌
本章主要内容
1、传播的基本过程 2、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过程 研究视角
1、历时性考察
按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 和发展的历史演化。 纵向过程研究
2、共时性考察
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 素进行解剖和分析。 横向过程研究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 由以下要素构成:
(1)传者——发信者和符号化者 (2)受者——收信者和符号解读者 (3)讯息——符号和意义 (4)媒介 (5)反馈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 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模式的双重性质: 模式与现实事物有对应关系,但又 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 某种抽象化和定理化的性质; 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对应,又不等 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 或素描。
模式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知沟”理论产生的 背景
•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提出了 这样一种理论假设:“由于社会经济地 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 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 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 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 的诞生。
结论来自对三种“现实” 的对比
• 暴力犯罪状况(客观现实):一个美国 人每周遇暴事件概率在1%以下。 • 电视暴力内容(象征性现实):暴力电 视剧达80%,平均每部暴力场面5.2次, 80% 5.2 与暴力有关人物占出场人物64%。 • 对社会环境判断(主观现实):一个美 国人每周遇暴事件概率在10%以上。
第七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 • • • 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返回
二、“知沟”理论及其反 命题
• (一)“知沟”假说 • (二)“上限效果”假说
返回
(一)“知沟”假说
◇“知沟”假说示意图 ◇示意图的中心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活 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 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高者获得 知识的速度大于低者,随着时间推移, 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 宽,差距不断扩大。
返回
二、“培养”理论关于 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 基本观点:社会要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 需要社会成员对其有一种“共识”,即对客 观存在的事物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 1 提供“共识”是社会传播的重任。 1、 传统社会→教育宗教承担 现代社会→大众媒介承担 • 2、 “培养”分析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 识”中的独特优势
第三讲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动机
1,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库利“镜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 一书中,提出镜中我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 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 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 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 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 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 传播不仅需要微观、线性的考察,更需要中观、 宏观的综合考察,即进行传播系统研究。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 1959年,美国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一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传播系统模式,并指 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 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从事 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 个个体系统,他们进行着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 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 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构成群体传播;4,群 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组织和总体社会 系统中进行,构成组织传播,它与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意识形态保持着互动关系。5,传播的 信息,与大众媒介的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大众传播受众的基本特征有多、杂、散、匿。受众接触媒 介的动机包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文化传承。
• 施拉姆曾提出一个受众媒介选择的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 然率=报偿的保证(credibility)/费力的程度(Easy to contact)。
最新整理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docx
最新整理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类传播的过程:线性 5W缺点:无反馈数学(提出噪音概念)控制论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德弗勒的互动模式社会系统赖利夫妇马莱兹克.拉斯韦尔5W模式: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这个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信源发射器渠道接收器信宿讯息信号接收到的信号讯息噪音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信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该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传播过程特点:动态性;序列行;结构性;(双向性).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介(5)反馈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
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起来的纽带。
反馈。
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传播学教程 第三讲
1959年,美国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夫妇J.W.赖利和 M.W.赖利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提出一个系统 模式 ,认为传播系统模式具有下述特点: 第一,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 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 在活动,即人内传播。 第二,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 际传播。 第三,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 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第四,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 体的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形态和结构:
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
考察信息传播,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必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传播学必须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扩展阅读
《大众传播模式论》
再见啦! 祝大家学习快!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 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 作用的“场”。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 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
思考与讨论
在分析研究传播过程时,我 们特别强调了一些基本要素 对传播效果的影响。试考察 你曾经或将要进行的最重要 的一项传播活动,看看传播 过程中是否包含这些要素, 它们如何影响传播效果,是 否有影响效果的其他因素?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与互动模式(控制模式) 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三)控制论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 简介
美国传播研究的集大成者威尔伯· 施拉姆在奥斯古德 的“基本传播行为的模式”的启发下,在1954年提出了 一 个传播的循环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传播如何得以有效进行》。
②
循环模式和直线模式的联系、区别及其弱点
A联系 B区别 ⅰ直线模式缺乏对该讯息产生反应的表述。而循环模式 突出了讯息的传播过程是循环往复、永远没有止境的。 ⅱ循环模式的出现,意味着与传统的单向直线性传播模 式的彻底决裂。而传统的直线性传播模式不恰当地固定和分 开了讯息发送者和接收者的关系和作用,而受到后人的批评。 ⅲ循环模式着眼于探讨传播过程中传播双方的行为及其 相互转化;而单向直线性模式则侧重于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 的讯息传递渠道。 这一模式更加准确地表明了人类传播的交流互换、共享 讯息的实际过程。体现了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C弱点 ⅰ应当说,循环模式对于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网络除外) 更为合适。 ⅱ循环模式在传播中表达了一种“相等”的感觉。
“潇洒”撒尿当场毙命(续前)
据附近一发廊的女工告诉记者,昨天早上9时15分左 右,一外省男子站在天桥环卫工工具房后面的水管上, 对着桥下铁路边的高压线撒尿,由于铁路高压线没有用 绝缘胶包起来,那男子对着高压线撒尿时,突然听见 “砰” 的一声,那名男子整个身体被高压线吸引过去,被粘在 上面,这时又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那男子的衣服突 然着 了火,燃烧1分钟左右后,男子的衣服烧光后变成了“烤 鸭”从10多米的高压线上掉下来当场毙命。出事后,附 近的铁路职工第一时间得知后就立即把死者尸体从铁路 中间拖到了路边,并报警。警察赶到后,封锁了现 场,并对尸体进行了处理。 ( 蔡民 大钺)
(三)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学教程 第三版课件)
第4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A
讯息
反馈
B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过程通常表现为:某个人(A)(信息 源)通过特定通道向另一个人(B)(接受 者)传播一定信息,得到一定的效果。这 一效果被信息源A认识和解释,并相应地对 受传者B做出反应,对此受传者B也相应地 做出反应。A与B之间的互动被称为反馈。 这种互动可称为传播相互作用。
贡献:P61噪音 缺陷:他们的模式也有自身的缺陷。 他们没能在模式中更多地顾及人的因 素、社会因素,忽视了讯息的内容、 传播的效果等等。可以理解的是他们 进行的这项研究本身就是技术科学的 问题(描述电子通信)。
3、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没有信息的回路与反馈。 (2)将传播过程视为非环境互动的静 态过程。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1)克服了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 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 点; (2)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 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 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
第三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P65 研究的必要性
1、传播者(communicator or source)
信息的来源和制作者。是处于传播过 程一端的人或组织机构。传播者通常 是传播活动的引发者,是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一个主体性要素,也称为信息 源或信源。
2、受传者(receiver) 信息接收者 受传者是传播过程中的另一个积极的 主体性要素,他与传播者的关系绝不 是作用与作用对象、影响与被影响的 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关系。
人类传播的历史,过程与模式
五、电子传播时代 ——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时代 1、电子传播工具的演进 • 电报电话: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 莫尔斯发 面了第一台电报机 • 1844年,美国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莫尔斯 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封电报 • 1858年,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竣工,接近于实 时传播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成为现实 • 电话:1876年,贝尔研制成功电话系统
►
[日常生活类金奖]34座的校车上挤了118个孩子 钱江晚报 唐光峰(18)
独守“空巢”的爹娘哟! (17-3湖北日报)
►
[非突发新闻银奖]新疆大风吹翻火车 作者:南方都市报 谭 伟山 (18) 2007年2月,新疆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 次列车遭遇13级大风,11节车厢脱轨。 看点点击:大气、辽阔,看似美丽的风光中,脱轨的火 车显得不真实。但正是与真实的剥离感造就了图片的震撼。
二、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传播的第一阶段
4、口语传播的优缺点 • 最基本的、最灵活的、最常用的传播手段; 亲身传播 • 能量有限,传播距离有限 • 稍纵即逝,记录性差
三、文字传播时代——第二座里程碑
1、时间段:从文字产生到复制技术的出现, 约公元前4000年 2、特点: • 最早是象形文字,逐渐向表意文字演变; •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的符号系 统。
– – – – – 1946美国制造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重达300吨、体积庞大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光纤研制成功; 1956年,美国安培克斯推出第一台录像机 20世纪50年代,英美开播有线电视 20世纪80年代,ISDN出现(由电脑中心控制,以数字电路大规模 交换信息的系统。1957年,苏联发射通讯卫星
2007假新闻照片
• •
《警民接力大营救》(作者:钱 程, 《大众日报》16-1) 2005年8月8日17时许,肆意的台 风“麦莎”把在青岛市崂山沙子口 湾观海的一女子卷入海中。途经此 地从河南来青岛打工的魏青刚奋不 顾身,3次跳人波涛汹涌的大海与 “麦莎”搏斗,搜救落水女。在沙 子口边防派出所干警协助下,经过 近40分钟奋战,终将这名女子救上 岸。 一幅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应该具备典 型环境里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这三 大要素。魏青刚被评为“感动中国 "2005年度十大人物第一名,荣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就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就是意义,也不单单就是符号,而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就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与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与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就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就是物理载体与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就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什么?答:传播即就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就是人类通过符号与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就是人类的活动,就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就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就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就是一种双象的就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就是一种行为,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
3、传播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就是纵向的也可能就是横向的。
它又就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与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与地位。
社会关系就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就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就是什么?答:(1)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答:它就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就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都就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 提出时间:1949年。发表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见《教程》p60
? 模式的特点:传播中的噪源(噪音)因素被关注。
? 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着在信号上的信息。噪音形式多样,有系统内的由于技术原因产生的,比如收音机静电干扰、电视电影的影像和声音系统失真等;还有来自传播系统之外的,像小孩哭声、狗吠声,电影院里窃窃私语、教室外的杂音等。
赖利夫妇的模式揭示了传播的系统性和普遍联系性。以新的方法看待传播效果,被门德尔松称赞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两位创始人。
2. 马来兹克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
? 模式特点:大众传播=场
(1)注意到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两个要素成分:
其一是来自媒介的“压力”和“约束”。媒介的特性影响着接受者的选择和适应。媒介即讯息。
? 赖利夫妇1959年绘制,发表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从系统的角度考查了人内、人际、群体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层次。
? 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这个模式建立在对传统观点批判基础上。传统观点认为,传播者总是试图通过发布特别信息去影响接收者,接收者在大众之中是孤立的,他常常理智地决定如何对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传统观点忽视了心理过程在传播行为中的重要性。
? 模式特点:在香农——韦弗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加了一组重要要素,以揭示信源是如何获得反馈的。噪音的环节被全方位注意。体现了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
? 总结:循环模式关注了传播过程的三大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三)传播结构的系统模式
1.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见《教程》p66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 拉斯韦尔“五w”公式
? 拉斯韦尔:传播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1948年在文章《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传播过程五要素并按一定次序排列——“五W”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研究过程(树木)与系统(森林) 研究过程(树木)与系统(森林)是从微观到宏 观的角度深入了解社会传播的原理和规律。 观的角度深入了解社会传播的原理和规律。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 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 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群体传播;4、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 交往活动的范畴; 2、信息传播既然属于与精神生产密切相关的范畴, 那么,要考察信息传播,就不能不考察社会的精神生 产。精神生产隶属于上层建筑,它受经济规律制约的 同时,更受上层建筑制约。 3、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也必然会存在着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生产关系包括:精 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即所有制关系;人在精神生 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精神产品的分配及消费关系。 4、精神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 节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全过程。 ( 案例:飞机撒钱 伟人迎宾)
施拉姆的“最后 分钟 分钟”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 万年 1天=100万年;1小时 万年; 小时 小时=41666.67年;1秒钟 秒钟=11.57年 天 万年 年 秒钟 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 分 出现了原始语言( 万年前 万年前) 晚上 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 出现了正式语言( 万年前 万年前) 晚上 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 分 出现了文字( 年前) 晚上 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 秒 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 年 午夜前5秒 电视首次公开展出( 午夜前 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年 午夜前3秒 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午夜前 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 1946、1947、1957年) 、 、 年 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 个小时,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 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 上几乎全部是空白, 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 分钟。 后7分钟。” 分钟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直线传播模式的缺陷:1、传受双方 直线传播模式的缺陷: 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2、该模式 缺乏反馈环节, 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 动性质。 动性质。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பைடு நூலகம்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噪音”概念的引入, 香农 韦弗的数学模式 “噪音”概念的引入,是这 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 一模式的一大优点。它指的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 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构成噪音的原因既可能是机器本身 的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 的故障,也可能是来自外界的干扰。克服噪音的办法是重 复某些重要的信息。 复某些重要的信息。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德循环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 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 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 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 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 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 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 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 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 的特点。 的特点。 德弗勒互动模式在香农— 德弗勒互动模式在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特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 起来,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特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使传 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拉斯韦尔最先在《 拉斯韦尔最先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 (1948)一文中提出了 一文中提出了“ 模式” 构》 (1948)一文中提出了“五W模式”: 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 “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方便的方法,是 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ho)?说什么 回答下列五个问题 谁(Who)?说什么 what)?通过什么渠道 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Channel)?对谁 对谁(To whom)?取得什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 么效果(With effect)?”据此 据此, 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据此,引 申出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或五个内容: 申出传播研究的五个参数或五个内容: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说什么) 控制分析(谁),内容分析(说什么),媒 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 受众分析( 介分析(通过什么渠道),受众分析(对 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 谁),效果分析(取得什么效果)。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美国社会学者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美国社会学者赖利夫妇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文章中提出的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 德国学者马莱兹克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系统模式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二)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 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 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 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 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 分析。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 分为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 大众传播过程是信息的生产、流通、消费 的过程,是具有阶级性的。
第四章 作业
一、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二、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 模式?其区别是什么?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传播的过程性与系统性是理解人类传播 活动的运动性质、 活动的运动性质、相互作用性质的两个 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组成要素 传播者; 受传者; 讯息; 1、传播者;2、受传者;3、讯息;4、媒 介;5、反馈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模式或拉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五W模式或拉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斯韦尔模式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