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传播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话者 说的话 场 景 听 众 产生的效果
评价: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对传播过程的描述可以肯 定的是将传播情境视为传播过程的一个要素,指出了传播 场景对传播过程的影响。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明确指出传 播的渠道,其对传播过程的描述也过于简单。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线性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给谁 接受者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中,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处 于多重的社会联系中,其主线是“传播者(C)——接受 者(R)”,同时,突出人类传播活动的系统性、联系性 及整体性,认为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 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①人内传播, ②人际传播,③群体传播,④大众传播;其侧重于外在的 社会关系及其作用。这就为深入探讨传播问题展开了开阔 的思路。
传播模式的发展经历了线性传播模式、控制传播模式 和系统传播模式三个阶段。这些传播模式是由信息论、 控制论和系统论在传播中使用产生的。
第二节 传播模式的产生
信息论 信息论是关于信息的本质和传输规律的科学的理论, 用数学理论研究描述的度量信息的方法,是研究信息的 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受和储存的一门学科。信 息理论可分为三个方面:①以编码为中心的信息论。② 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③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 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4.丹斯螺旋模式
信宿 螺 旋 上 升
信源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F.丹斯指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 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模式显然是错误的; 他认为,传播过程的动态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知识信息 的过程,现实的传播内容将影响到后来的传播结构和内容。 传播往往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或下降的过程。 当然,该模式对线性模式的缺陷,只改正了一半,另 一半丝毫没有触及。
是人们预测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的依据。由于传播模 式能清晰地揭示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及影响因素,因 此研究者可以借此分析预测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 题及传播效果。
第四节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4.传播模式研究有利于提高传播效率,为传播实践
提供指导。利用传播模式,人们可以更直接地注意到 诸如噪音等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也会进一步关注 传播中的反馈及其传播情景的影响,从而在传播实践 中加以调节和控制,进而为传播活动提供有价值的指 导。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5.麦奎尔的展示/注意力模式
信息来源 S1 S2 S3 S4 S5 MD 渠道 媒体展示 MD 注意力分享


MD
源自文库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麦奎尔展示/注意力模式理论对于描述当今部分 媒体是有意义的,但并不能用这一模式涵盖所有的传播过 程。对于以公益为目标的媒介组织或是特殊环境下的政治 传播行为而言,这一模式并没有解释力。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2.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评价: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侧重于内在的社会心理极 其影响。此模式是他于1963年在其《大众传播心理学》中 阐发的。马莱茨克模式代表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大众传 播进行研究的总结,它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关系和因素。 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 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 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对 涉及该活动或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 的分析。
第七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传播模式研究
传播模式概述 传播模式的产生 传播模式的种类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第一节 传播模式概述
模式的界定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利用图形和程式方式阐述对象 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的、简化的形 式。要言之,模式就是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以及事件 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 麦奎尔将模式引入传播学,能够画出一些线条来表示 我们已知确实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并能用其他的手 段来显示关系的结构、局部解剖图、强度和方向。
2.香农-韦弗模式 信源
讯息
信号 接受到 的信号
讯息
发射器
接收器
信宿
噪声来源 评价:①将媒介一分为三 ②将信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两个反面 ③噪音概念的提出,具有创新性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线性传播模式的正价值: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在传播过程的研究上,具有开创 性意义。只要是探讨具体的传播活动极其规律,实际的 传播现象及其构成,就不得不循着它的轨迹走。 香农-韦弗信息论模式不仅揭示了编码与译码相反相 成的传播因素及其功能,而且剖析了噪音这个一直未被 察觉的隐患。
第一节 传播模式概述
模式的功能 卡尔·多伊奇1966年在《政府的神经》一书中概括了 模式的四大功能: 1.构造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第一节 传播模式概述
模式的分类 按所使用的符号划分,模式可分成三种: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3.数学模式
第一节 传播模式概述
2.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广大受众”——许多接受 者,各自进行译码、释码和编 码——各个接受者从属于某一 个群体,在此群体内对讯息进 行再解释,并经常据此行动。 评价:该模式将大众传播 看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显 示了大众传播的生产和接收以 及对媒介的推测性反馈;在一 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 的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 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线性传播模式的负价值: 共同存在一个问题:忽视了传播过程的反馈环节。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循环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评价:人际传播模式容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各“传播 单位”之间传、受的地位、机会完全平等。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推测性反馈 来自新闻信源、艺术信源 等的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大众媒介实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 信宿 信道 反馈设施 信源
接收器
发射器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施拉姆模式和德弗勒模式弥补了直线模式的 有去无回。提出讯息——收到信息——提出信息是一 个循环往复周流不息的过程,成为传播领域的一个转 折点。 但它们又存在另外一个共同的问题:把传播过程当 作遗世独立与世无争的封闭回路,忽略了传播过程之 外的许多因素。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传播者的自我形象 传播者的 个性结构
来自接受者自发性反馈
媒介内容的选择 内容的选 择和加工 内容的效 媒 果与体验 介 来自媒介的 压力或制约
接受者的 自我形象 接受者的 个性结构 接受者 接受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传播者的 人员群体
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 传播者的组织
传播者
来自信息 的制约 来自媒介的压力或制约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系统传播模式 系统模式:把微观的传播过程置于宏观的社会系统 中进行考察,其着眼点不在于透视传播过程的内在环 节,而在于把握它的外在联系。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基本群体
讯息 C 讯息 讯息 社会总系统
基本群体
更大的社会结构
基本群体
R
更大的社会结构
基本群体
6.梅尔文·德弗勒模式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7.大卫·阿什德的传播生态传播模式
实在环境 信息技术 传播方式
社会行为 时间/地点
第四节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1.模式研究具有多重优势: ①模式具有组织功能,能将各系统排序并连接起来, 能帮助我们看到一个很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 ②模式具有解释和启发功能,能将复杂的过程用简洁 的图形或程式加以表述,能启发人们更深一步的思考。 ③模式具有预测功能。利用模式进行研究,可能对事 件的结局或进程进行预测。
信息
对媒介的形象
传播者在接受者心目中的形象
接受者在传播者心目中的形象 接受者的 社会环境
来自公众的压力和制约
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图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模式的主干和要点: “传播者-媒介-接受者”三点一线,其中每一点都受 到多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所有的关系又睹处于一个 整合的系统,即“大众传播场”。 传播者所受到的因素: ①传播者与讯息的关系 ②传播者与自身的关系 ③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 传播者的选择: ①传播者与媒介 ②传播者自身 ③传播者与接受者 媒介对接受者的作用: ①存在着来自媒介的压力和约束 ②存在着来自接受者的媒介形象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M
格 伯 纳 的 传 播 总 模 式
E′
我或机器
渠道 媒体 控制
感知维度:传播参与者 与客观事件之间的关系 选择 场景 可得性
4.
S
E
事 件
工具与控制维度:传播参与者与传播产品之间的关系
E
形式 内容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格伯纳传播的基本模式可用于多种目的,其 灵活性就在于其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分析。比如它既可以 用来解释人内传播过程,也可以用来解释人与机器的传 播过程。
第二节 传播模式的产生
控制论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它是自动控制、通讯技术、计算机科学、数理逻辑、神 经生理学、统计力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相互渗 透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控制论的主要方法控制方法、 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等。
第二节 传播模式的产生
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 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 功能,寻求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 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亚里斯多德的传播模式 亚里斯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把传播过程归纳为五 个要素:说话者、说的话、听众、效果、场景。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德循环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 循环性。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 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 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 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 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 式的特点。 德弗勒互动模式在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克服了单向直线的特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 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传播模式的分类 麦奎尔及其助手温德尔将模式分成五类: 1.基本模式 2.人际传播、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人的短期效应模 式 3.大众传播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模式 4.受众中心模式 5.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比较 媒介体系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等七种模 式
第二节 传播模式的产生
第四节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2.利用传播模式,人们可以将传播过程中涉及的各 种因素系统化、视觉化、简化,借此可以使人们更容 易理解传播过程。传播模式可以表示出那些已知确实 存在但无法看到的联系,也能显示出各种因素以及传 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研究传播模式的意义
3.传播模式不仅是一种表述传播过程的工具,而且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接受者对讯息的选择在心理上的作用形式: ①选择性接触,又称选择性注意 ②选择性理解 ③选择性记忆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3.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评价: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 为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大众传播过程是 信息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是具有阶级性的。田 中义久的这个图式提出了传播学研究中的许多重大理 论课题,尽管它还不完备,但可以说是第一个基于唯 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评价:该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但是它将传播过程看成是孤立性、直线性,忽视了反馈 要素,忽略了外部环境;同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拉斯韦尔公式及其相应的传播研究领域
谁 控制分析 说什么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分析 给谁 受众分析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分析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
第三节 传播模式的种类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
立法、管理机 构、民间社团
保护 投票等政治 程序
媒介的制作 者和发布者 有 高度文 化修养的人
财政支持人、广告 机构、市场研究等
提供商品、服 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中等文化素养的人 消费者中趣味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不同的受众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