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跨文化研究理论
霍氏跨文化模式

(一)、权力距离霍夫斯泰德的四个维度考虑的主要是从社会角度来分析文化对组织的影响,他充分考虑了权力、环境以及社会对女性的重视程度,通过权力距离这个维度,判断权力在社会和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程度。
对这个维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赋予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所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比如,美国对权力的看法跟阿拉伯国家的看法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不是很看中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对权力的追求比阿拉伯国家要逊色不少;阿拉伯国家由于国家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由此,阿拉伯国家的机构,不管是政府部门或者企业都多多少少带有权力的色彩。
(二)、不确定性的规避霍夫施泰德认为,人们抵抗未来这种不确定性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科技、法律和宗教。
人们用科技来抵抗自然界的不确定性,用法律(成文和不成文)来抵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则被人们用来化解无可抵抗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
霍夫施泰德的调查表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在不确定性状态的回避倾向上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民族把生活中的未知、不确定性视为大敌,千方百计加以避免,而有的民族则采取坦然接受的态度,“是福不是祸,是祸也躲不过”。
为了对这种不同进行衡量,他提出了不确定性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的概念。
所谓不确定性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指得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
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离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其强弱是通过不确定性回避指数(UAI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一个鼓励其成员战胜和开辟未来的社会文化,可被视为强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反之,那些教育其成员接受风险,学会忍耐,接受不同行为的社会文化,可被视为弱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
强不确定性回避国家的人民比较起来更忙碌,常常坐立不安,喜怒形于色,积极活泼,其文化对法律、规章的需要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这不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但却可以培养人们精细、守时的特质,因而善于将别人的创意付诸实施,使之在现时生活中生效;而弱不确定性回避国家的人们比较起来则显得更沉静些,也更矜持,随遇而安、怠惰、喜静不喜动、懒散一些,人们对于成文法规在感情上是接受不了的,除非绝对必要,社会不会轻易立法,其文化能容忍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形形色色的主意,因而有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革新想法,但却不善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跨文化研究

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及其评价陈东平(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071;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摘要:霍夫斯泰德提出了基于中国文化的长期导向/短期导向文化维度。
他的文化维度模型也被研究者借鉴来研究中国文化。
文章以中国文化为视角探讨了霍夫斯泰德跨文化研究的完善过程,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特点评价了利用文化维度模型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可取之处和不足。
旨在使我国企业正确地认识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寻求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企业跨文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国文化;跨文化;文化维度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志码:A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场以“软化管理”为特征的管理革命在美国兴起。
研究者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管理中组织和个体的行为,寻求个体价值实现和组织目标的交叉点,创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管理模式。
跨文化管理学科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体现了现代管理学的新方向。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跨国经营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成为企业跨国经营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跨文化管理及其研究也愈发显示出重要性。
在跨文化研究中,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文化维度模型是当今跨文化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理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利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化价值观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那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模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读中国文化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四维”文化模型及其文化主体意识1.“四维”文化模型1967~1973年,霍夫斯泰德先后两次(1967~1971;1971~1973)对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11.6万名IBM员工进行文化价值观调查,其目的是想通过对具有相似教育背景、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IBM 员工的调查,从他们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中寻求文化上的原因。
在此期间,霍夫斯泰德还以同样的问卷对非IBM的管理学员进行了一次研究。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

“文化 ”这个概念 众说纷纭 。早在 1871年英 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就在 《原 始文化 》中首 次把文化定义为一种复杂体 , 包括知识 、信仰 、艺 术 、道德 、法律 、风俗 , 以及其余一切从社会上习 得上的能力与习惯。笼统的文化定义是指态度 、价 值观和信念 。赫斯科维茨 (Herskovits) 在 1955年 出版的 《文化人 类学 》一书也对文化做了广泛的 定义 。他认为 , 文化是一切人工创造的环境 , 也就 是说 , 除了自然原生态之外 , 所有由人添加上去的 东西都可称之为文化 。最广义的文化包括人改造过
从不同角度分析 , 尽管文化定义各不相同 , 但 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首先 , 文化是一个 群体共享的价 值观 。其次 , 文化可以是客 观显性 的 , 也可以是主观隐性的。第三 , 客观显性的文化 和主观隐性的文化同时对生活在该群体中的人产生 各方面的影响 。最后 , 文化代代相传 , 虽然会随着 时代改变 , 但速度极其缓慢 。
— 58 —
ism ) 、权力差距 ( Power D istance) 、回避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Avoidance )、刚性 /柔性倾向 (M a scu2 linity/ Fem ininity) 。20世纪 80年代后期 , 霍夫斯泰 德又重复了十年前的研究 , 但这次覆盖了更多的国 家和地区 , 总数超过 60个 。这次的研究不仅证实 了这四个维度 , 同时 , 通 过彭迈克 (M ichael H · Bond) 对中国价值观的调查和研 究 , 霍夫斯泰德 也把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应用于跨文化管理 , 从中 归结出他的文化价值观的第五个维度 : 长期观 /短 期观 。该研究的结果发表在他 1991年出版的 《文 化与组织 》一书中 , 从而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 的文化 维度理论 。同时 , 他 也对中国 (主要是大 陆地区 ) 与西方国家的文化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 显然 , 在霍夫斯泰德的指标中 , 西方和非西方的文 化差异是很明显的 。而同属一个文 化圈的不同民 族 , 地域文化也会在各个指标上有差异 。例如 , 中 日两国的集体主义就有所不同 。严格地说 , 日本人 的集体主义是一种团 队主义 。霍夫 斯泰德的逻辑 是 , 那时 , IBM 大概是惟一一家全球公司 , 在 IBM 工作的员工大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智力水平 , 个 性特征也会比较相似 。因此 , 他们对同一问题选择 不同的答案反映的不只是其他方面的差异 , 更多的 是文化 对他们产生的 影响 。比如 , 如果一个人对 “我总是比我们重要 ”这个句子非常赞同 , 而另一 个人极不赞同 , 这种不同反映的就是文化的差异 , 而非个体差异 。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
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
”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
(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
文化与传播: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释读-精品文档资料

文化与传播: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释读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20世纪50年代,他曾应邀到美国国务院外事服务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为外交官和援外技术人员提供文化培训,这使得他对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其《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被公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
霍尔认为文化是人外化的一种筛子、屏障和桎梏,“无论他生在何方,赋予人特性的是他的文化,包括他的语调、行为、姿态,他处理时间、空间的方式,……”[1]他以一种跨文化的视角,关注他们非语言的、隐蔽的文化传播模式,使我们意识到文化因素对人际行为的影响。
文章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和阐释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以及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具有启示意义。
一、人的延伸――在人际行为中定位文化对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者而言,文化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尽管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早在1871年就给文化下了定义:“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综合。
”[2]如今,这个概念看起来仍缺乏明确的界定。
霍尔在美国外事服务所工作期间,他发现,学员们对人类学家专注研究的文化问题不感兴趣,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化理论在其交流实践中毫无用处,他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与不同文化的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传播。
霍尔摒弃人类学家单一的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互动行为。
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传播的过程必定要走向表征(symbolization),在涉及交谈手段时(如姿态),文化决定着人们注意某一些事情,忽略另一些事情,因此“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
[3]这一路径提供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方向,文化可以看作知觉和交流的辩证互动,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化的个体,他们的交流方式和行为深受其文化身份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又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创造并推动文化的演变。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文化的结局》一书。
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霍夫斯坦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
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荷兰学者Hofstede认为,企业文化是价值观和实践的复合体,其中价值观是核心,实践部分则包括意识和象征。
Hofstede首先提出了明确的组织文化层次结构,他认为,企业文化由价值观和实践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价值观由三个独立维度(对安全的需要、以工作为中心、对权威的需要)组成,而实践部分则由六个独立的成对维度(过程导向——结果导向、员工导向——工作导向、本地化——专业化、开放——封闭、控制松散——控制严格、规范化——实用化)组成。
[1] Hofstede的组织文化问卷立足于企业文化本身的内容和结构,清晰地勾勒出价值观和实践两方面的维度结构。
但其模型价值观的3个独立维度不能很好地区分各个组织之间的差异,同时忽略了一些被企业文化学术和实务界所熟知的价值观(如创新等)。
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从文化理论向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移用

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从文化理论向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移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他如何将原有的文化理论成功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过程。
霍夫斯泰德作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出发,分析他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扩展到跨文化传播领域,进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
通过梳理霍夫斯泰德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实践,本文旨在揭示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作为跨文化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内容在于揭示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沟通方式的差异。
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四个核心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描述了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被视为至关重要,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群体的和谐与共同利益则占据主导地位。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分配和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权威和等级制度被视为理所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
第三,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涉及到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遵循传统和规则以避免风险,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开放和愿意接受新事物。
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描述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分配和期望。
在男性化社会中,竞争和成功被视为男性特质,而在女性化社会中,合作和关怀则更加受到重视。
这四个维度构成了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的核心框架,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维度,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前言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挑战,学者们不断研究并提出了专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对其主要观点进行阐述。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交际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由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该理论主要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的比较,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六个维度,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以及放纵与禁制。
其中,权力距离指的是社会中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力分配程度;不确定性规避反映了社会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衡量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体现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认知;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揭示了不同文化对未来与现在的关注;而放纵与禁制则描述了社会对自发性的态度。
通过了解不同国家在这六个维度上的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例如,当我们与一个来自权力距离较大的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使用直接的语言和姿势,以避免冒犯对方。
二、融入理论融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德尔·赫斯特和让·吉尔·马尔蒙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地融入对方文化,以达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融入理论主张,人们可以通过扮演类似对方的角色,学习和模仿对方的行为方式、礼仪规范、语言等,以增加在跨文化环境中适应性和理解力。
同时,融入理论也提倡拓展自己的认知视野,接纳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减少误解和冲突。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布鲁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学习来形成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对对方的言行进行认知和解读。
hofstede 中文

Geert Hofstede 文化分类理论译者注:霍夫斯太德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企业文化及跨国管理学学生所必须要涉足的。
据笔者经验,应用各大中文搜索键入中文和英文搜索引擎中键入英文所得到的结果相去甚远,关于霍氏的中文资料十分匮乏。
其中的可参考性还有待商榷,比如,某著名大学研究生的论文中,对于该维度的阐述仅有4级,不免贻笑大方。
现摘译霍夫斯太德研究的最新文献,望抛砖引玉,也望求志同道合者共同进步。
吉尔特•霍夫斯太德教授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工作环境中的价值观如何受文化影响的研究。
1967年至1973年间,霍夫斯太德教授在70多个国家的IBM公司采集关于员工价值观的数据,至2001年,他的研究已经拓展到74个国家和地区。
后续研究证实了先前的研究成果。
研究对象包括了在23个国家的航空公司飞行员,14个国家的行政事务经理,15个国家的高端消费者及19个国家的杰出人物。
通过分析早期及后续的研究数据,霍夫斯太德教授提出了一系列维度来描述、区分文化差异:权利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不确定性的规避及男性气质-女性气质。
之后,在霍氏与中国雇员及经理的合作中,又发展了一个新的衡量维度----长远取向-短期取向文化。
该维度基于孔夫子的儒学思想,并已应用于23个国家。
原文:Prof. Geert Hofstede conducted perhap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tudy of how values in the workplace are influenced by culture.Geert Hofstede analyzed a large data base of employee values scores collected by IBM between 1967 and 1973 covering more than 70 countries, from which he first used the 40 largest only and afterwards extended the analysis to 50 countries and 3 regions. In the editions of GH's work since 2001, scores are listed for 74 countries and regions, partly based on replic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IBM study on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populations.Subsequent studies validating the earlier results have included commercial airline pilots and students in 23 countries, civil service managers in 14 counties, 'up-market' consumers in 15 countries and 'elites' in 19 countries.From the initial results, and later additions, Hofstede developed a model that identifies four primary Dimensions to assist in differentiating cultures: Power Distance - PDI, Individualism - IDV, Masculinity - MAS,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 UAI.Geert Hofstede added a fifth Dimension after conducting an additional international study with a survey instrument developed with Chinese employees and managers.That Dimension, based on Confucian dynamism, is Long-Term Orientation - LTO and was applied to 23 countries.权利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 (PDI)聚焦于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

试析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并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该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重要性和应用。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作为跨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进行概述,包括其提出的四个主要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
接着,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些维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和影响,以及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
本文将探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和局限性,以及未来跨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并学会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运用这一理论,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融合。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详解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一种广泛被接受和应用的跨文化理论框架,它提供了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和思维方式的工具。
该理论由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他通过对IBM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员工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了四个主要的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描述了一个社会是强调个人目标还是集体目标。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被高度重视,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和谐、群体利益和共同目标则占据中心地位。
这一维度对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行为和社会规范至关重要。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等级和权力分配的态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人们通常接受并尊重权威和等级制度,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
这一维度对于理解不同文化中的领导风格、决策方式和权力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描述了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程度。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避免风险、寻求安全感和稳定性;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开放、创新和冒险。
跨文化交际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是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
他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下人们共同拥有的心理程序,能将一群人与其他人区分开来。
通过研究,他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归纳为六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从1967到1973年,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著名的跨国公司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观调查。
他的团队对IBM公司的各国员工先后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用二十几种不同语言在72个国家里发放了116000多份调查问卷并回收了答案。
调查和分析的重点是各国员工在价值观上表现出来的国别差异。
1980年霍夫斯泰德出版了巨著文化的影响力: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国比较,后又采纳了彭麦克等学者对他的理论的补充,总结出衡量价值观的五个维度:(一)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指某一社会中地位低的人对于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
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在这个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欧美人不是很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
而亚洲国家由于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
(二)不确定性的规避(UncertaintyversusAvoidance)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
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激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
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规章制度少,在哲学、宗教方面他们容许各种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
(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versusCollectivism)维度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
跨文化研究理论透视_从霍夫斯塔德到费尔南德斯

同情强者
同情弱者
( 注: 本表及下面表中的数据均来自 Hofstede 1991 年公布的研究结 果。)
霍夫斯塔德的理论一出现立即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 度注意。 有人对这个理论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如, 泰安迪斯 就认为, 霍氏的理论对于跨文化研究所起的作用是里程碑似 的 (T riandis, 1995: 35)。 巴卡特甚至认为, 霍夫斯塔德的研究 是跨文化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 (B hagat, 1982)。但也有人将它 贬低得一文不值, 如, 鲁宾逊就认为, 霍夫斯塔德的理论实际 上只是一个大杂烩 (Rob in son, 1983)。无论学术界如何看待霍 夫斯塔德的理论, 他的这四个价值层面, 尤其是“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和“权力距离”这两个层面, 早就成为了跨文化研究 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理论概念; 国际上以它为理论出发点的学 术论文、博士论文、硕士论文早就多得无法计算了, 其领域包 括跨文化交际、跨文化管理、跨文化谈判等等。 可以毫不夸张 地说, 凡是能用“跨文化”这一框架来进行的研究, 人们都会首 先想到霍夫斯塔德。兰多尔认为, 霍夫斯塔德的理论对于理论 和技术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外。它最大的局限就是研究设计的偏见 ( research b ias)。这 也就是说, 霍氏本人在对研究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 也不可能 将自己不熟悉的其他文化体系的价值观考虑进去。 对于这一 点, 他自己虽然不愿意看到, 但又不得不承认:
T he fundam en ta l flaw in th is app roach is tha t such in2 strum en ts cover on ly issues con sidered relevan t in the so2 ciety in w h ich they w ere develop ed, bu t exclude ques2
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视阈下跨文化交际中的沉默现象

读·闻·观73摘要:沉默是无声的却能够传达丰富的或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容。
不同的人对文化持有不同的态度,这些差异通常会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障碍。
本文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沉默现象的差异,为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提供参考。
关键字:沉默;跨文化交际;文化维度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不仅有语言方式的交流,还出现非语言交际行为。
据统计,日常交流中多数信息都来源于非言语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指对信息发出者或接收者具有潜在价值的非语言因素[1]。
本文首先阐明了沉默的本质,然后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比较分析中西文化中的沉默现象,旨在研究两种文化对沉默的态度和理解不同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可行和有效的建议。
一、沉默的类型与功能沉默的本质是一种非语言符号。
此外,沉默也是一种深层的心理现象,为特定群体的文化信仰和活动提供了非语言暗示,还可传达行为者的各种思想情绪和心理状况[2-3]。
根据语音形式和语用功能,沉默可以分为话轮内沉默、话轮间沉默和话轮沉默[4]。
从狭义上讲,沉默是指无声的言语行为,也可称为“静默语”,具有合分作用、情感作用、启示作用、判断作用和思想表现作用[5]。
除此之外,沉默还具有文化功能,西方人将语言视为探和表达真理、自我提高和影响他人的工具,通常认为沉默是消极的。
二、中外沉默现象分析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中外文化交际中的沉默现象进行分析,由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对沉默的态度有所不同。
1.权力距离中国文化中,权力无处不在,长辈说话时,晚辈不能随意打断,应保持沉默以示尊重。
职工也总是保持沉默,并听从领导的命令。
相比之下,在西方国家,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默不做声是对讲话人不礼貌或不尊敬的表现。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沉默有时比言语更有说服力,是一种积极的和适当的方式,但当我们想要传递信息或交流情感时,沉默是消极的和不适当的。
跨文化沟通管理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当代指导跨文化管理和跨文化研究最具权威的理论观点。
它开创性地提出了五个国家文化维度,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阳刚气质阴柔气质,以及长期目标倾向与短期目标倾向,反映出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的价值观。
20世纪60 年代末,荷兰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对IBM公司在40个国家的分公司雇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11.6万份来自50种岗位66 种国籍的人员的调查问卷,开创性地提出了五个国家文化维度,成为指导跨文化研究最具权威的理论。
跨文化沟通中的文化休克理论文化人类学家奥伯格(KalveroOberg)1960年提出文化休克的概念。
他把它定义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 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 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文化休克是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现象, 它可以经历几个阶段而得到自我治疗。
第一个是蜜月阶段。
在这一阶段, 人们初次接触异文化, 一切都感到新鲜、新奇, 内心充满了幻想, 对一切都想了解、探索, 对一切都充满了兴趣。
对异文化中的民俗、景色、食物、生活方式等都感到很有兴趣, 这就是蜜月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沮丧阶段。
紧接着在异文化的频繁作用和包围下, 对异文化的不适应从各方面表现出来, 兴奋和兴趣被失望、失落、烦恼、烦躁和压抑、焦虑的情绪所代替, 甚至身体也感到有了毛病, 这就是沮丧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调整阶段,即积极调整和消极调整。
积极调整就是认真检讨出现沮丧的原因, 认真对异文化进行分析了解, 通过各种途径对异文化进行熟悉, 并探索母文化与东道国文化的对接途径。
经过努力, 对异文化逐渐产生了理解, 沮丧情绪逐渐消失, 自信心逐渐恢复。
消极调整是对异文化采取回避的态度, 感到不适应状况越来越加深, 不愿意学习异国语言和文化, 只在“自己人”的圈子中过日子, 或者返回自己的国家或家乡。
极端的不适应和沮丧, 会导致对异文化的敌意、贬低、攻击, 使身心受损, 甚至自杀。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看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适应

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看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适应引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的形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电影的跨文化适应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以电影《刮痧》为例,探讨其中的跨文化适应状况。
霍夫斯泰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互相影响。
一、霍夫斯泰德的文化价值维度理论概述1.1 文化价值维度的定义霍夫斯泰德提出了一套文化价值维度,用以描述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这些维度包括权力距离、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女性性别角色、不确定性规避、短期/长期导向等。
1.2 国家文化维度的测量通过对宽广人群的调查,霍夫斯泰德将各个国家的文化价值在各个维度上进行了评估,得出了一系列国家文化维度的分数。
二、电影《刮痧》的跨文化适应分析2.1 电影简介《刮痧》是一部影片,叙述了一个刮痧师傅的故事,通过他援助病患治愈身体的同时,也援助他们治愈心里的故事。
2.2 霍夫斯泰德理论在电影中的应用2.2.1 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对权威和权力的接受程度。
《刮痧》中,治疗过程中师傅与病患之间的亲近接触以及师傅的威武形象,呈现了中国文化中较高的权力距离。
2.2.2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我实现,而集体主义强调社群和集体的利益。
电影中,虽然叙述了师傅与病患个体之间的干系,但更多的是强调他们如何援助整个社群,呈现了较强的集体主义倾向。
2.2.3 男性/女性性别角色男性角色在电影中扮演着师傅这一名望,呈现了较强的男性性别角色特征。
而女性角色则在电影中起到了帮助和支持的角色,呈现了相对传统的性别角色。
2.2.4 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指对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
在电影中,师傅和病患都对治疗的结果充盈了期望和期待,呈现了相对较低的不确定性规避程度。
2.2.5 短期/长期导向短期导向强调即时利益和眼前的结果,而长期导向强调长遥的利益和将来的规划。
霍夫斯泰德及其“文化维度”

霍夫斯泰德及其“文化维度”2013-04-08 第09版:文化教育作者:郭莲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330伴随着全球化进程中各国政府、商贸和民间交往活动的日益增加,人们发现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常常对跨文化交际行为产生巨大影响,这一现象也早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了。
在跨文化研究领域中,各国学者公认的具有里程碑似影响力的人物非荷兰人类学家霍夫斯泰德莫属。
霍氏将文化定义为“心智的集体程序”,它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也会通过一些表象化的事物显现出来。
他特别强调,文化根植于人类各主要群体的价值观体系之中,而且在各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不断巩固。
他于1967—1973年间对美国IBM公司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的11600名员工进行了价值观调查,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价值理论,完成了他的惊世经典之作《文化之重》。
该书一经面世就引起西方学界极大的关注,他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所提出的 5个“文化维度”模型在文化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据SSCI统计,霍氏已成为世界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100位学者之一,并在非美国学者中独占鳌头。
霍氏文化价值理论现已成为世界学术界、企业界、教育界、政界引用和谈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各国学者进行跨文化研究的主要基础之一。
许多西方学者都对这一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里安迪斯认为,霍氏理论对于跨文化研究起到了里程碑似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在做跨文化研究时,首先会想到的就是霍氏的文化价值理论。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至今在跨文化研究领域里还没有哪一个理论能够取代霍氏理论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理论。
在《文化之重》一书中,霍氏通过探索所调查国家的人们在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上的差异,对各国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下的组织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精辟的阐释。
霍氏认为,国家之间的主要文化差异体现在价值观上,不同国家的人会在 5个方面的认知和行为上存在着差异:权力与平等的价值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预期、处理生活中不确定事件的方式、人们更关注未来还是过去或现在。
基于霍氏理论浅析跨文化差异的成因

基于霍氏理论浅析跨文化差异的成因刘宇翔【期刊名称】《环球市场》【年(卷),期】2016(000)005【摘要】一、基于霍氏文化理论浅析跨文化差异成因(一)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导致企业员工价值取向的差异在个人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其价值观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
每一位员工考虑的是自己的需求是否第一时间得到了满足;部门经理首先考虑的是本部门的利益,而不是企业的整体利益是否达到平衡。
而在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企业的员工更加关注群体,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每一位员工、每一个阶层的领导者都是以整体利益为动机,采取对企业有益的措施。
如果个人主义者在集体主义性质的企业工作,那么就会产生利益价值观的冲突,若不统一这种观念,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率和未来的发展。
(二)权力距离导致企业员工行为方式的差异权力距离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参与管理的情况。
在这方面由于亚洲国家体制的关系,它们会注重权力的约束力,那么如果欧美籍员工前往当地的亚洲企业进行工作时,由于企业强调较强的纪律性,他们会感受到权力的约束,迫使他们按照既定规则去办事,这样的做法可能对企业的整体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控性,却压制了员工依靠多文化差异去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
【总页数】1页(P228)【作者】刘宇翔【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精伊霍铁路北天山中山区滑坡成因及治理浅析 [J], 黄杰2.麦氏电磁场理论与电路基尔霍夫定律融洽性的讨论 [J], 侯新儒;薛琳娜3.基于霍氏理论浅析跨文化差异的成因 [J], 刘宇翔;4.基于霍氏文化维度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 宋建军5.从霍氏文化维度理论看中西文化行为的差异 [J], 姜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Geert Hofsted’s Cultural Value Theory(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张晓玲)摘要:荷兰文化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教授的跨文化研究理论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五个独立维度,并且计算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基本上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
本文从霍夫斯戴德提出的“洋葱式”文化里论入手来阐述他的文化价值理论,同时强调其理论无论是对于跨文化研究这门学科或是社会实践都有着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词: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文化差异Abstract:In the early 1980s, Geert Hofstede analyzed a large data base of employee values scores collected by IBM between 1967 and 1973 covering more than 70 countries. From the initial results, and later additions, Hofstede developed a model that identifies four primary dimensions to assist in differentiating cultures: Power Distance (PDI) , Individualism (IDV), Masculinity (MAS),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UAI)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 LTO).In his opinion, culture is like the layers of an onion around a core that consists of values. This paper briefly explicates the research method, results and limitations of Hofstede’s theory.Key Words: Geert Hofstede,cultural value theory, cultural differences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导致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跨文化研究就是指跨越文化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交流,从而使得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能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
与国外跨文化交际研究情况相比,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偏重于语言教学。
虽然学者们一再呼吁其他学科的参与,但至今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发表的论文质量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队伍持续扩大,开课的学校逐年增加,但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理论建构的工作还有待加强,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宽,特别是研究的模式需要大力改进。
演绎性、思辨性的文章居多数,而系统收集数据作出分析研究的文章为数很少,许多文章都沿袭这样的路子:某个观点或理论十一些例证+结论,以大规模抽样调查为基础的文化价值理论框架目前尚不多见。
1而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astricht)跨文化研究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戴德(Geert Hofstede)的研究为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
一、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理论霍夫斯戴德把文化比喻成洋葱,有很多层。
2最外表的一层称象征物(Symbols),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是英雄人物性格(Heroes),在一种文化里,人们所崇拜英雄的性格代表了此文化里大多数人的性格,因此,了解英雄的性格很大程度上也就了解了英雄所在文化的民族性格;第三层是礼仪(Rituals),礼仪是每种文化里对待人和自然的独特表示方式,如中国文化中,重要会议、就餐时的位置安排等,很有讲究,又比如日本人的鞠躬和进门脱鞋;最里面的一层是价值观(Values),指人们相信什么是真、善、美的抽象观念,也是文化中最深邃、最难理解的部分。
二、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中表现民族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霍夫斯戴德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基于他从1968年至1972年间对IBM公司分布于全球64个国家的子公司中的雇员在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差异方面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项目。
这个研究项目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涵盖了23个国家的学生,19个国家的社会精英,23个国家的商业航空公司飞行员,15个国家的高消费者,以及14个国家的市政服务管理人员,最后发放的调查问卷总数约为116,000份。
这项研究总结了反映民族文化差异的五个独立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倾向/女性化倾向、长期取向/短期取向,并且计算出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这五个维度上的量值。
第一个维度权力距离是指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程度,其程度高低由权力距离指数(PDI)来衡量。
高权利距离指数意味着该社会的人们对于由权力与财富引起的层级差异有很高的认同度。
这些社会一般趋向于遵从层级制度体系,自下而上的沟通受到严格的限制。
低权力距离指数则指该社会不再强调公民间的由财富或权力引起的层级差异,而更加强调人与人之间地位、机会的平等。
第二个维度不确定性规避是指对于不确定性及含糊性的容忍程度,其程度强弱由不确定性规避指数(UAI)来衡量的。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对不确定性状态的规避倾向上有很大的不同,强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国家的人们常常积极活跃,喜怒形于色。
而弱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国家的人们更显得沉静、矜持,随遇而安,这有利于产生一些根本性的改革,但却不善于将这些想法付诸实施。
第三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指社会对于个人成就以及人际关系的认同程度,其程度高低由个人主义指数(IDV)来衡量的。
高个人主义指数强调个性以及个人权利在一个社会中是头等重要的。
这种文化模型的国家趋向于建立一种松散的组织关系架构。
低个人主义指数表明在一个组织关系中更强调个体之间紧密的联系。
这种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情感依赖以及成员对于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责任感。
在霍夫斯戴德对IBM 公司的研究中,这一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社会的个人主义倾向越明显,如美国;反之,数值越小,则说明该社会的集体主义倾向越明显,如日本和亚洲大多数国家。
第四个维度男性化倾向/女性化倾向男性化倾向,其程度大小由男性化指数(MAS)来衡量。
这一指数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反之,数值越小,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不明显,而女性气质突出。
在男性气质突出的国家,社会竞争意识强烈,社会鼓励和赞赏工作狂,其文化强调公平和竞争,注重工作绩效,“活着是为了工作”,而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人们更看重生活的质量,其文化强调平等、团结,“工作是为了生活”。
第五个维度长期取向/短期取向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愿意长期忠诚于传统的、先前的思想和价值观,其程度高低是由长期取向指数(LTO)来衡量。
高长期取向国家或地区强调长期承诺,尊重传统,然而,这样的组织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去组建、发展。
短期取向的国家或地区则不强调长期观念,同时传统和承诺不会成为该组织的绊脚石。
这一维度的研究最初是在中国(主要是香港地区)的价值观调查,随后在23个国家进行调查。
调查发现东亚国家长期取向指数值最高,西方国家较低,第三世界国家最低。
长期取向是一种积极的创业精神,不管这些目标是什么,实现目标有多么大的困难,长期取向值高的人们会不屈不挠地追求目标。
下面以中美两国在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量表中的指数为依据,分析两国在以上五个维度上的差异。
量表中显示了中国的PDI为80,IDV为20,MAS为66,UAI为30,LTO为118,而美国的PDI为40,IDV为91,MAS为62,UAI为46,LTO为29。
3这表示中国文化较美国文化更注重上下级的差异,不太注重个人主义,在注重生活质量方面稍差,而在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方面以及在尊重传统方面都要高于美国。
而这样的比较只是量的比较,而并不是质的比较。
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只是在量的意义上在注重个人权力方面低于美国,而并不表示中国不注重个人权力。
这就消除了以往异质文化论带给我们的理论困惑。
三、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在国内外的影响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为跨文化研究创立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他的专著《文化的影响》(Culture’s Consequences)(2001年版)中列举了大量的调查数据。
这项研究成果的影响之所以延续至今,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甚至金融和电信等领域。
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利用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的调查结果,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和跨国资本的运营提供合理化的可行性建议。
同时,霍夫斯戴德文化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沿着霍夫斯戴德的思路,荷兰跨文化管理研究者冯·特姆彭纳斯(Trompenaars)和英国跨文化管理顾问查尔斯·汉普顿—特纳(Hampden-Turner )在《跨越文化的浪潮》一书中,把霍夫斯戴德的五个维度扩展到七个4:普遍主义/特定主义、分析的细节/综合的整体、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内心的主见/外部影响、序列时间/同步时间、成就定位/归属定位、平等/等级。
两位研究者在书中为跨文化管理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开出了一个唯一“普适”的处方:即秉持“和而不同”的信念,逐渐经历从认识文化差异到尊重文化差异再到协调文化差异的过程。
但是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也遭到了一些文化研究学者的质疑和批判。
英国艾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布伦丹·麦克斯韦尼(Brendan McSweeny)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差异理论及文化影响理论“成在观念价值,败在分析分法”5。
他指出仅仅通过对IBM公司员工进行抽样调查,提供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范例不足以全面地代表所有国家的文化价值形态。
他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有将一国文化价值“平均化”的趋向。
尽管英国布伦丹·麦克斯韦尼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维度五分法不能够反映文化差异的所有方面,认为霍夫斯戴德的文化价值理论有将一国文化价值“平均化”的趋向,但是霍夫斯戴德文化理论的五个维度归纳总结了文化差异的最主要的方面,霍夫斯戴德抓住了文化的五个基本维度,并通过量表进行了比较准确的计量,基本上能够描绘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从而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量的差异性。
这种量的差异性就为中西文化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能性,突破了中西二元对立模式所造成的绝对论倾向,避免了中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简单对比,从而强调不同的文化和文明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