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特点及其治法探讨_朱锦善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密方》儿童脾胃经验

《国医大师密方》儿童脾胃经验

《国医大师密方》儿童脾胃经验
《国医大师密方》系列中涉及的儿童脾胃病治疗经验,体现了中医儿科在脾胃调养方面的独特智慧和丰富实践。

几位国医大师如白长川、路志正、黄瑾明等均对小儿脾胃疾病的治疗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有效的验方。

1. 白长川认为儿童脾胃病中,毒滞是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尤其是误食毒物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治疗时应考虑儿童脾常不足的特点,及时纠正虚滞状态,避免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这类情况,可能采取解毒、消滞、健脾的方法,但具体秘方并未在此提及。

2. 路志正强调调理脾胃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例如唇风、郁证及发热等病症。

他可能会运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功效的中药,结合患儿的具体症状灵活配伍。

3. 黄瑾明作为第四届国医大师,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虽然没有直接提到儿童脾胃病的秘方,但其治疗脾胃虚弱的一般原则和用药思路对于儿童同样适用,比如对于脾胃气虚、运化失常导致的纳食不佳、体弱易感等症状,可能会选用补益脾胃、增强运化的药物。

具体的儿童脾胃病经验方往往因人而异,根据患儿体质、年龄、病情轻重以及病机变化来灵活组方。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国医大师们往往会根据“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原则,结合辨证论治的思想来开具针对性的方剂。

若需要详细了解儿童脾胃病的具体经验和秘方,建议查阅相关专业文献或咨询中医儿科专家。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表现为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肾常虚。
历史文献《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传变迅速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阳气 暴脱 ;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伤液脱 的伤阴虚证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
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 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 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 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
绝大部分的儿童骨折都不需要手术。
五脏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 肾常不足
状 去较易,不易出血
难擦脱,脱后出血
部 口腔内,舌上,多在两 多于扁桃体、咽、 位 颊内侧,少见于咽喉 腭或鼻腔处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一)治疗原则
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则清热泻火 虚则滋阴潜阳 均当配合外治疗法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二)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面红赤,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
片状物,并可向咽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 等。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 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有低热、拒食 。 鉴别:白喉(全身症状重)、残留乳块。

小儿外治法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小儿外治法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小儿外治法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朱锦善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1993(13)4
【摘要】中医小儿外治法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证明,外治法疗效可靠,使用方便,是儿科治疗的一条较好途径。

各地在临床应用研究中,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为儿科制剂改革和给药方法改革开辟了新的前景。

兹就其中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共同磋商。

一、关于继承和发掘中医小儿外治法的现状如何?应用和研究的前景如何?应该有一个大概的估计。

我以为这里仍然是一个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目前的现状,首先仍然是继承不足。

中医儿科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外治法,而且许多疗效卓著的外治方法与方药历代流传,如用白芥子、甘遂等研末作穴位敷贴治疗哮喘。

【总页数】3页(P237-239)
【关键词】儿童;外治法;临床
【作者】朱锦善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05
【相关文献】
1.外治法在小儿腹泻中的临床应用 [J], 柳瑞梅
2.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食积的临床应用近况 [J], 彭文禹;蒋慧;何星沂;王海俊;孙香娟
3.中医外治法在小儿汗证中的临床应用概况 [J], 钮勤勤;阮为勇
4.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应用近况 [J], 龙娟;任梦瑶;赖海艳;邓坤;易蔚
5.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应用近况 [J], 龙娟;任梦瑶;赖海艳;邓坤;易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科脾胃疾病治疗

儿科脾胃疾病治疗

儿科脾胃系统疾病的中医内治和外治法总结小儿常见脾胃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小儿厌食【病因病机】脾主运化,胃司受纳。

脾胃调和,则口能知无味。

各种原因致脾胃不和,运化失职,则会厌食。

【诊断】 1.长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食量显著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2.可有嗳气、泛恶、脘痞,大便不调等症状。

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3.排除其他引起食欲不振的疾病。

二、疳症【病因病机】 1.喂养不当,常因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

2.疾病影响,小儿长期患病,致脾胃虚弱,津液不足,气血俱虚,久而成疳。

3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

【诊断】(一)诊断要点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

3.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史。

4.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血清总蛋白低于45g/L。

(二)鉴别诊断1.厌食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他脏。

2.五迟五软五硬发育迟缓,行为、动作、智力低于同龄小儿为特征。

可有不思乳食,食而不化等症状。

三、便秘【病因病机】本病病位在大肠,脾虚致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虚秘;胃热致大肠热盛,燥屎内结而成实秘;肝气郁滞,腑气不通而成气秘;肾司二便,肾阴不足或肾阳不足,使大肠失与温煦而传送无力,成肾虚便秘。

【诊断】(一)诊断要点1.大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两次。

2.大便粪质干燥、坚硬、排除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

3.常伴有腹胀、腹痛、口臭、纳差等症状。

(二)鉴别诊断肠扭转和肠套叠:为急腹症,为机械性肠道梗阻所致。

表现为腹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

四、泄泻【病因病机】感受风寒、暑湿致泻;内伤饮食损伤脾胃致泄泻;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脾胃虚弱而泻。

【诊断】(一)诊断要点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证。

运脾调中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

运脾调中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

运脾调中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发表时间:2016-11-30T15:31:19.66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22期作者:朱稚薇[导读] 探索分析运脾调中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南京秦淮区中医医院江苏南京 210006)【摘要】目的:探索分析运脾调中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1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联合运脾调中推拿治疗,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3%(28/31),对照组为70.0%(21/30),差异显著(P<0.05)。

结论: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采用运脾调中推拿治疗疗效显著,建议使用。

【关键词】运脾调中推拿;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疗效【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214-02 慢性腹泻的致病因素具有多样性,好发于婴幼儿群体[1]。

患儿常见症状为大便次数曾都、大变性质改变,部分患儿伴发消化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等。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采用中药治疗是依从性较差,导致疗效发挥不佳。

因此小儿推拿对于腹泻的治疗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医生的青睐。

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61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探索分析运脾调中推拿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1例脾胃虚弱型慢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患儿均符合腹泻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症候分型[2]。

纳入患儿监护人愿意加入本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治疗部位皮肤破损无法接受手法推拿者,同时排除合并其他疾病以及重度感染性腹泻患儿。

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1例):年龄平均(10.2±5.8)个月(2个月~4岁)、男性16例,女性15例,病程平均(5.6±1.0)d(2d-15d)。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脾胃是后天之根本,也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儿脾胃在人一出生时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诊病时,不论年龄大小,均需要观舌象、问饮食、查大便、诊脉象,因此脾胃的重要性显现无遗。

一、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症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主要以呕吐、泄泻、脘腹痛、厌食、积滞、疳病、滞颐为主。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导致乳食从胃、经口而出,是小儿脾胃病症中常见的一种病,我国古代医学认为,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食伤,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说明呕吐和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泄泻则是小儿常见病中典型的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状态,泄泻可分缓急两种。

脘腹痛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之上的位置,可根据不同位置分为胃脘痛、脐腹痛、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胃脘痛指的是胃脘部位的疼痛,脐腹痛指的是肚脐周围部位发生疼痛,大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上、胃脘以下部位发生的疼痛,小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下、腹部正中发生的疼痛,少腹痛指的是小腹部两侧出现疼痛或一侧疼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有些患儿无法描述具体的疼痛位置,常常会出现叙述含糊的情况,因此需要由医生进行判断,将此类疼痛统称为脘腹痛。

厌食指的是小儿长时间的见食不贪,发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小儿厌食和脾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积滞指的是由于内伤乳食,使小儿出现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的脾胃病症,此类疾患会使小儿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以便秘或大便酸臭为典型的特征。

疳病是由于喂养方式不当或受到其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小儿的脾胃处于长期受损的状态,导致小儿的气液发生耗伤,引起了一种病症。

滞颐指的是在小儿口中不由自主地有涎液流出来,也就是俗称的流口水,由于涎液会浸渍在颐下位置,甚至可使颈部发生糜烂甚至对小儿胸前位置形成影响。

二、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小儿脾胃病的病因通常是由于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直中脾胃导致的,或是受到乳食所伤、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过度食用生冷、油炸类食物,对小儿脾胃造成了损伤。

《中医儿科课件:小儿脾胃病证的辨治》

《中医儿科课件:小儿脾胃病证的辨治》
中医儿科课件:小儿脾胃 病证的辨治
本课件旨在介绍小儿脾胃病的辨治方法。通过了解脾胃病的症状特点、辨证 要点、以及常见的辨治方法,帮助您更好地治疗这一常见儿科疾病。
脾胃病概述
脾胃病是指小儿因脾胃功能紊乱或受邪气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食积、脾胃虚弱、腹泻等多种病症。
脾胃病的症状特点和表现
食欲不振
通过调理脾胃,提升小儿 的消化功能和免疫力。
2 清热利湿
针对湿热引起的脾胃病症 状,采用清热利湿的草药 和治疗方法。
3 调理饮食
合理安排小儿的饮食结构, 增加营养摄入,减轻脾胃 负担。
脾胃病的常见辨治方法
1
针灸疗法
2
通过针刺经络上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
改善相关症状。
3
脐贴疗法
将中草药制成糊状敷于肚脐上,通过经 络传导治疗脾胃病。
中药煎剂
选用适合的中草药制成煎剂,通过口服 的方式治疗脾胃病。
幼儿常见脾胃病案例分析
食积症
脾胃虚弱
一个小女孩因进食过多引起的脾 胃积滞,表现为腹胀和食欲不振。
一个小男孩因脾胃虚弱,常出现 腹泻和乏力的症状。
食欲不振
一个小女孩长期食欲不振,体重 较常见,但通过合理的辨证施治,可以很好地缓解和治疗 相关症状。
小儿食欲明显减退,常常挑 食或拒食。
腹胀便溏
小儿经常出现腹胀不适和大 便稀溏的情况。
疲乏无力
小儿常表现为疲倦、乏力, 精神不振。
脾胃病的辨证要点
1 脉象细弱
小儿脉象细弱,脉搏不畅。
2 舌苔厚重
小儿舌苔厚重,常带有黄色 或白色。
3 肚脐凹陷
小儿肚脐凹陷,表示脾胃功能减弱。
脾胃病的辨治原则
1 健脾益气

从《小儿药证直诀》浅谈小儿五脏疾病的补泻用药规律

从《小儿药证直诀》浅谈小儿五脏疾病的补泻用药规律

从《小儿药证直诀》浅谈小儿五脏疾病的补泻用药规律王玉学;孙建光【摘要】《小儿药证直诀》指出小儿“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并对五脏所主疾病做了系统的论述。

其辨证论治以五脏为中心,用药补泻有度,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用,为后世所宗。

现对小儿的补泻用药做简要论述。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2541-2542)【关键词】《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补泻;用药规律【作者】王玉学;孙建光【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 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250011【正文语种】中文《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之圣钱乙的毕生经验总结,门人闫孝忠整理编成。

书中详细描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指出小儿“脏腑柔弱”[1]“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1]的病理特点,并对五脏所主疾病做了系统的论述。

其辨证论治以五脏为中心,用药补泻有度,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用,为后世所宗。

现就小儿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和补泻用药规律做如下阐释。

肺主皮毛,司呼吸。

小儿肌肤娇嫩,不知冷暖,对外邪的抵御能力差。

若过于保暖,则致皮肤腠理开泄,邪气易入。

感邪之后邪气入里,则达于肺脏。

或邪气从口鼻而入,肺脏首当其冲。

小儿为少阳之体,感邪之后多易迅速入里化热,出现发热、咳嗽、喘息等肺脏病变。

当邪气在表尚未入里之时,用药应迅速达于体表,驱邪外出。

感寒可用麻黄汤,热邪可用银翘散,使邪气不得入里。

若邪气入里,出现气急咳喘等表现,则应以清里热为主,如泻白散加减,用桑白皮、地骨皮等药物清肺脏之热。

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耗伤肺气,致肺脏虚弱,用药则以补肺为主,代表方剂是钱乙的阿胶散,若再加入白术、人参之类补脾药物,补土生金,母子相生,则其效更捷。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

小儿脾胃尚未发育完全,运化之力较成人弱。

若饮食过量,或过食肥甘厚味,则容以导致饮食积滞,生湿生痰。

调理脾胃——儿科论治之精要

调理脾胃——儿科论治之精要

调理脾胃——儿科论治之精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对于小儿的生长发育和疾病的防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本文就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小儿脾胃的特点以及调理脾胃在儿科常见疾病中的重要作用等加以论述。

1 脾胃对小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五味论》:“胃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

说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与胃同属土,居于中,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一润一燥,相互对立而又相互统一,共同完成消磨水谷、运化精微、灌溉诸经、营养四肢百骸的功能,从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机体的一切机能活动,生命的维持都要靠五脏的精气,而五脏的精气莫不来源于水谷之精微,所以人以水谷为本,水谷之司在脾胃,非水谷以成形体之壮,人绝五谷而死,脉无胃气亦死。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旺盛,需要万物之母的脾胃供给其水谷精微,但其脏腑娇嫩,脾胃的消化功能薄弱,饮食又往往不能自节,构成小儿营养需要量大,脾胃消化负担重的矛盾,一旦冷热失调,饥饱不适,就会出现纳呆、呕吐、泻泄等脾胃病变,脾胃之气既伤,则元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诸病由之而生。

所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的小儿,必须特别注意调理其脾胃,保持脾胃的正常纳运,使气血生化有源。

2 “脾常不足”是小儿脾胃的基本特点朱丹溪始创“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说,然而把“脾常不足”作为小儿脾胃的特点来认识,并以此作为探讨小儿脾胃治疗保健基础的,则是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密斋。

他在《幼科发探》中明确指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

“此所谓有余不足者,非经之虚实之谓也”,就是说这种“不足”并不是病理的虚弱,而是生理的特点——“本脏之气”。

在健康状态下,虽然小儿脾胃存在这种“常不足”的矛盾状态,但它对水谷精微的消化和吸收还是能够适应机体生长发育的,只要调摄适宜,并不发生疾病。

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状态不是静止地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在不断地向健全完善的方向发展。

小儿“脾常不足”溯源及其意义探究

小儿“脾常不足”溯源及其意义探究

小儿“脾常不足”溯源及其意义探究【摘要】通过梳理“脾常不足”的源流与沿革,阐述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小儿对病邪反应的倾向性,探讨“脾常不足”在儿科常见疾病如泄泻、厌食、水肿、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诊疗中的意义。

【关键词】脾常不足;中医儿科;诊疗意义我国现代医家把儿童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脾常不足”是明代医家万全在前人对小儿五脏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的五脏有余不足学说之一[1],是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小儿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1“脾常不足”的源流与沿革“脾常不足”源于北宋医家钱乙。

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篇》中云:小儿“脏腑柔弱,气血未充,肌骨嫩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2]。

迄至元代,朱丹溪提出了“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学说,但是朱丹溪并不是专论小儿。

万全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把“脾常不足”从生理、病理两方面加以系统阐述。

如在《育婴家秘》中指出:“儿之初生,脾薄而弱,乳食易伤,故曰脾常不足也”,在《育婴家秘·五脏证治法总论篇》中作了:“此所谓有余不足者,非经之虚实之谓也。

认为“脾常不足”不仅仅体现于小儿的病理方面,而且是小儿脾胃的生理状态。

万全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精辟见解,为后世医家所推崇。

2 “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2.1生理特点“脾常不足”为小儿生理特点之一。

所谓“不足”也并不是指一般虚实,更不是“邪气盛而实,精气夺则虚”的病理状态,而是以小儿生理特点立论,进一步论证小儿病理特征。

李士材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3]。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水谷精微的需要迫切,但是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亦尚未健全,小儿“脾常不足”即是指脾胃的这种生理状态,万全称之为“本脏之气”。

2.2病理特点在正常情况下,虽然小儿脾胃存在机体生长发育对水谷精微的大量迫切需求和小儿脾胃嫩弱,机能尚未健全的矛盾状态,但只要调控适宜,并不发生疾病。

朱锦善教授辨治小儿过敏性紫癜验案举隅

朱锦善教授辨治小儿过敏性紫癜验案举隅

中医应用研究朱锦善教授辨治小儿过敏性紫癜验案举隅彭宝丽,郭正珍作者单位:516211广东惠州,惠阳区中医医院中医儿科(彭宝丽);133211吉林延边,吉林省汪清县中医院儿科(郭正珍)作者简介:彭宝丽(1988_),女,主治中医师。

研究方向:小儿温热病,肺、脾、肾相关疾病的诊治通讯作者:彭宝丽,E-mail:****************【摘要】过敏性紫癜是以毛细血管和小动、静脉为主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朱锦善教授对纯中医治疗过敏性紫癜等儿科疑难杂症临床见解独到,疗效确切。

提出本病的病因病机由外感六淫与温热伏邪相引而发,辨治初期首重凉血散血,注意疏邪外出;中期清热凉血,要顾护阴液,后期则攻补兼施,不忘兼清余热。

本文结合病例分析,将朱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经验进行简要总结。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朱锦善;临证经验d o i:10. 3969/j. issn. 1674-3865. 2021. 01. 004【中图分类号】R554+. 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865(2021)01-0014-03Professor Zhu Jinshanf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Henoch-Schonlein purpura:report of some cases P E N G B aoli,GUO Zhengzh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 f Huiyang Districts Huizhou 516211 , China 【Abstract】H enoch-Sch6nlein purpura (H S P) is an allergic disease mainly involving capillaries andsmall arteries and veins. P rofessor Zhu Jinshan has unique clinical opinions on the treatment o f allergic pur­pura and other pediatric difficult and m iscellaneous diseases w ith pure Chinese m edicine, w hich has achievedgreat effec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 f this disease are the exogenous six evils andheat underlying evils. A t the early stage of differentiated treatment the first thing is to cool and disperseblood hea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discharge of evils; at the m iddle stage, w hen clearing heat and coolingb lo o d, w e should take care o f the Y in flu id, and at the later stage, Both attack and com plem ent should becarried ou t, and w e should not forget to clear the residual heat. Based on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P rofessor Zhu'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 f children w ith H encch-Schonlein purpura.【Keywords】H enoch-Schonlein purpura; Zhu Jinshan;Clinical experience过敏性紫癜是以毛细血管和小动、静脉为主的变 态反应性疾病,是以皮肤疲斑、胃肠道症状、关节肿痛、背脏损害等为主要表现[1]。

浅谈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诊治

浅谈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诊治

浅谈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诊治一.小儿脾胃的重要性人之出生,先天已定,全赖后天以滋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中医诊病,无论长幼,均需观舌像,问饮食,察大便,诊脉象,这足以显示脾胃的重要性。

小儿生理上稚阴稚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必然对气血化生有较高的需要,而病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强健,如此便易发生供需矛盾,再加上外感内伤等诸多因素影响,小儿更易患脾胃病,发生呕吐、泄泻、厌食、积滞等病证,所以脾胃对于小儿尤为重要。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中医科王孝钦二.小儿常见脾胃病症1.呕吐呕吐是因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以致乳食由胃中经口而出的一种常见病,古人谓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哕。

清代医家陈复正认为“盖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伤食,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

”概括呕吐与胃的密切关系。

2.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

明代秦景明《幼科金针·泄泻》说“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由纷绪;泻者,如水之泻也,势性直下,为病不一,总名泄泻。

”泄泻可从便下之缓、急而分。

3.脘腹痛是指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的病症。

包括胃脘痛、大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和小腹痛。

胃脘痛即指胃脘部位疼痛;大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部以上的疼痛;脐腹痛指脐周部位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部两侧或一侧疼痛;小腹痛指脐下腹部正中的疼痛。

幼小儿不能描述,较大儿叙述含糊,所以主要靠医者判断,统称脘腹痛。

4.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

《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明·万全《幼科发挥·脾经兼证》“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病也。

”此皆言厌食与脾的关系重要。

5.积滞积滞是指小儿由于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所形成的一种脾胃疾患。

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嗳腐呕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

小儿脾胃疾病的中医药诊治

小儿脾胃疾病的中医药诊治
(一)辨治要点 1.辨轻重(是否伤阴伤阳): 问大便次数、性状、每次的量; 问小便量,饮水情况; 问病程; 望神色。 切四肢肤温。
图为11个月男婴,因水样便、 呕吐、发热3天造成脱水和 体重下降,患儿精神萎靡, 表情淡漠,眼窝凹陷,目光 无彩,口唇干裂(图1), 肌肤干瘪(图2和图3)。
图1
图2
图3
二、传统的辨证论治思路
传统分为:“常证”与“变证” 1.常证:
风寒泻——藿香正气散 湿热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食泻——保和丸 脾虚泻——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 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二、传统的辨证论治思路
2.变证: 气阴两虚——人参乌梅汤 阴竭阳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加减
三、诊治体会
二、历史源流
(1)“积”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灵枢·百病始生》:“黄帝曰:积之始生,
至其已成奈何?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厥乃成积也。”
积证的病因有寒气入侵,内伤忧怒,饮食 起居不节等,其中寒邪是积病的重要原因;病 机为气机逆乱,气血阻滞,津液涩滞日久成积。
二、历史源流
(2)《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的“宿食不 消候”、“伤饱候”是最早记载。
三、临证心得
(一)辨积之有无,分清气血食虫积。 脘腹胀满或腹大肢细是辨别积之有无
主要症状。脘腹胀满伴嗳气纳差为食积; 大腹胀满 ,叩之如鼓为气积;腹胀有块, 推揉可散为虫积;腹内痞块,抚之质硬为 血积。
三、临证心得
(二)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纠正世俗常喂服凉茶常服凉茶或过
食生冷或进食过饱,或过多给与营养品, 或进食时间过长,易影响脾胃运化,易 伤中阳之气,是本病病因之一。
定义:
腹痛是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 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包括大腹痛、脐腹 痛、少腹痛和小腹痛。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

调治脾胃用药特点与治疗方法

5. 健脾除湿法
本法常用于脾虚湿困,湿困脾阳,甚或脾肾虚弱,水饮内停之证。大便稀溏,脘腹痞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肢体沉重,甚至水肿,舌淡,苔白,脉沉濡缓。脾喜燥而恶湿,脾虚气弱则湿聚,聚于内则为痰为饮,泛于外则 为肿为胀。其病机则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故张景岳说:“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 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所以,健脾利湿是治水的主要环节,也是开鬼门洁净府的关键所在。《金匮要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其治则。治以健脾利水;偏于脾阳虚,选用参苓白术散;偏于肾阳虚,选用实脾饮。
遵循《内经》“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 期。”的理论指导,根据脾胃学的基本理 论,据理以立法,缘法以尽变,以达到 “阴平阳秘”之目的。
一、调理脾胃的用药特点:
注重健运、消补同用:脾胃为后天之本,古人云:“谷气者,比 如国家之饷道也,……脾胃一败,则百药难效。”调治脾胃,重在 恢复其纳化功能,纳化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充足,元气 不断得到补充,“四季脾旺不受邪”。而且服食的药物始可吸收, 转输全身,发挥其治疗效应。如现代人肥胖、血脂异常者越来越 多,往往要重用行气、消导的药物,此时佐以补气的药物,融和 消补药物于一炉,以防耗气。
单击添加副标题
调治脾胃用药特 点与治疗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ONE
抛砖引玉,贻笑大方。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 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 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 您的观点。
脾胃学说是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阐明 了脾胃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而且为临床辨证论治规律等方面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博大精深, 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经过长期的 发展,逐渐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研究脾胃学术的发展历史、 学术特点、临床运用与实验研究情况,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

中医观点—小儿脾胃(私自转书麟的贴)

中医观点—小儿脾胃(私自转书麟的贴)

中医观点—小儿脾胃(私自转书麟的贴)中医认为脾为小儿之本,很多疾病源于脾胃,如腹泻、便秘、咳嗽、湿疹、感冒、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良等等,因此养胃健脾成为父母们的重要任务。

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资料供参考(尽量不断添加):腹泻:原因: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

进食不洁的食物或饮食不当可能会腹泻,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情绪起伏不定,亦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产生腹痛和腹泻症状。

另一方面,若受了凉,特别是小腹受凉,亦会导致腹泻。

腹泻的另一个原因,是身体对某类食物过敏,以致影响消化吸收,例如许多宝宝因缺乏乳糖酵素,无法消化乳类制品的乳糖,便会腹泻。

一、细菌感染性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还伴有发热、腹胀和呕吐。

如果是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较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

重症腹泻的患儿,还可出现尿少、口渴、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

1、大肠杆菌引起的腹泻多在夏季发病,起病比较缓慢,开始轻,逐渐加重。

出现呕吐、低热及脱水症状,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况。

2、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泻多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调所致。

主要特点为不同程度的发烧、腹泻和呕吐,大便开始呈黄绿色,3-4天后变成有腥臭味的暗绿色水样便。

次数极多,每天可达10-20次,小儿脱水情况严重。

3、霉菌引起的腹泻多并发于其他感染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的病儿。

大便每天3-4次,为黄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状,有的呈绿色,泡沫多,带有粘液。

治疗方法:不要将两种或三种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频繁地更换用药。

大肠杆菌感染可选用复方新诺明、痢特灵、氨基苄青霉素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选用青霉素或红霉素;霉菌感染应选用制霉菌素或克霉唑。

二、病毒感染性腹泻:轻者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腹泻,一天内大便3—6次,不超过10次,大便黄绿色,水分较多,或呈蛋花汤样,没有失水表现,精神尚好,偶尔有恶心、呕吐,粪便显微镜检查仅有少许白细胞和脂肪滴。

现代名中医儿科绝技

现代名中医儿科绝技

现代名中医儿科绝技现代名中医儿科绝技发热王烈小儿退热方治疗感冒王烈教授自拟一小儿退热方,据临床报道效果卓著。

长春中医学院咐属医院依此治治疗小儿发热500例,有效率达89.8%,平均退热为1.5日。

小儿退热方由黄芩50克、柴胡40克、黄连30克、寒水石20克、白屈菜20克、菊花6克、牛黄5克、重楼4克、射干4克、板蓝根4克、蝉蜕4范,紫荆皮4克、天竹黄4克、珍珠2克、冰片2克、麝香1克组成。

方中黄芩、柴胡、黄连、寒水石为主药,4药善走肺胃,以清表里之热;菊花、牛黄、重楼、射干、板蓝根为佐,解毒抗炎;余者利咽、安神,止咳、化痰、镇静,众药合用,适用于小儿四时感冒,温毒壮热,表里挟杂,咽颊红肿以及其它病毒感染性病证。

王氏小儿退热方,对病毒感染类的发热具有良好的清热效果,其用法为:将组成药物共为细粉,制成片剂,或装入胶囊备用。

病案举例:胡某,女,2岁。

1983年11月15日入院。

患儿因感冒,发热1日入院。

现症:发热(39.6℃),神烦不安,少咳,有汗,乳食减少,睡眠尚可,大便少且干,小便黄短,未经任何治疗。

检查:面红唇干,咽颊红肿,舌苔白厚,脉数有力。

化验:白细胞5800mm3,分叶45%,淋巴55%。

X线胸透未见异常。

诊为感冒发热,表里挟杂。

治用小儿退热方,每次0.8克、1日4次,口服,服药3次热降症去,住院2日而愈。

李少川易感合剂预防感冒李少川教授认为,小儿体弱易感固然与先后天因素有关,但主要是脾胃升降枢机失其运转,三焦气化受其阻碍所致,通常说:“脾胃主一身之阴阳,营卫主一身之身血”,脾胃升降气化失司,是造成卫气不固的内在基础,而卫气不固,感受时邪,又是导致脾胃失其运化的外在条件。

由此可见,卫外不周,中州失调,痰湿内阻,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是造成小儿易感的主要病变基础。

因此,李氏指出,治疗此类病儿,单以辛凉清解,或予消食化滞,每多效果不著,或见效于一时,未能彻底根治。

因此主张以疏解清化,调理脾胃为上,并自创小儿易感合剂。

小儿脾胃特点及日常养护

小儿脾胃特点及日常养护

小儿脾胃特点及日常养护
黄根柱
【期刊名称】《家庭中医药》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可是,小儿常“脾胃不和”,“肠胃脆弱”,倘若不注意养护,一旦生病,则脾胃功能更处于低下状态,致胃口不佳,饮食少思,影响小儿身体健康。

哪些原因易使小儿脾胃受损呢?常见原因有二:一是饮食不当。

有些家长缺乏育儿保健知识,饮食不讲科学,不重视卫生,片面强调吃些高营养的滋补食品,伤及小儿娇嫩的胃肠,造成胃肠不能正常消化、吸收,以致食欲【总页数】1页(P55-55)
【作者】黄根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74
【相关文献】
1.小儿脾胃及用药特点小议 [J], 张好琴
2.张文焕先生150张小儿脾胃病处方整理及用药特点研究 [J], 宋虎杰;李芳芳;王辉
3.小儿体质形成因素及小儿养护特点探讨 [J], 戴翥
4.小儿脾胃特点之我见 [J], 徐国华
5.脾胃病临证用药特点
——评《中医脾胃病临证思辨录》 [J], 彭超;顾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朱锦善教授传授王伯岳先生经验一得

朱锦善教授传授王伯岳先生经验一得

朱锦善教授传授王伯岳先生经验一得
林国彬
【期刊名称】《中医儿科杂志》
【年(卷),期】2012(8)5
【摘要】"辛温辛凉并用,风寒风热两解"以及"表里双解"的治法,是师爷王伯岳先生用于小儿外感热证的重要治法,也为广大中医儿科临床医师所效法。

笔者的恩
师朱锦善教授乃王伯岳先生入室弟子,深得亲传,笔者有幸忝列门墙,侍诊老师左右,老师经常在临证时传授王伯岳先生的临证经验和他自己的心得体会,深感获益。

现将朱老师传承与应用王伯岳先生经验之麻杏石甘汤病案整理如下,与同道分享。

【总页数】2页(P19-20)
【关键词】王伯岳;朱锦善;麻杏石甘汤;外感发热
【作者】林国彬
【作者单位】深圳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2
【相关文献】
1.朱锦善教授辨治小儿过敏性紫癜验案举隅 [J], 彭宝丽;郭正珍
2.跟随导师王伯岳学习的岁月——纪念王伯岳诞辰100周年之二 [J], 俞景茂
3.王伯岳教授治愈小儿长期高热验案1例 [J], 陈昭定;侯林毅;闫慧敏
4.王伯岳先生谈中医古籍学习 [J], 李荣辉
5.中医儿科专家——朱锦善教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