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

合集下载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动能和势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势能》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概念之后,对能量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具有能量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最后,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加深对能量转化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功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但是,对于能量的概念以及动能和势能的具体内涵还比较模糊。

此外,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在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单位。

(2)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动能与势能》一等奖说课稿3篇

《动能与势能》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动能与势能》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二、说教法:1、实例讲授法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动能与势能教案说课稿

动能与势能教案说课稿

动能与势能教案说课稿教案标题:动能与势能教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动能与势能的概念,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动能与势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能量转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动能与势能的概念2. 不同物体的动能与势能3. 能量转化的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和理解动能与势能的概念,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动能与势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理解能量转化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实验或者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运动,而有些物体却不能运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与示范(10分钟):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动能与势能的概念,并给出具体的例子,如下滑的小车具有动能,悬挂在高处的秋千具有势能。

同时,通过实物或图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能与势能的区别。

3. 实验与观察(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如小球从斜面滚下、小车从斜坡滑下等,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动能与势能的变化,并与概念进行对比。

4. 讨论与总结(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总结动能与势能的特点和转化关系,并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联系,如弹簧的压缩与释放、水在高处的储存与流动等。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更多的能量转化实例,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和记录。

提供一些扩展阅读材料或者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转化的原理和应用。

6. 归纳与检测(5分钟):与学生一起归纳动能与势能的概念和特点,并进行简单的检测,如选择题或填空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板书内容建议:- 动能与势能- 动能:运动中的能量- 势能:静止中的能量-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动能与势能的概念,并能够辨别不同物体的动能与势能。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动能和势能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动能和势能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1一、说教材《动能和势能》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三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设计教学。

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

二、说学情本年级的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功》的知识,所以可以通过做功引入能量的概念。

本节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大,本班学生在平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能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比较容易。

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难点是: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练习题法。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六、教学过程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将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图片如: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弹弓能将弹丸射出,并指出:流水、弹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初中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

初中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
(3)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然而,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加强,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备的前置知识有:牛顿运动定律、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
1.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
2.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条件理解不透,难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在运用公式计算动能和势能时,可能会出现错误;
4.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缺乏信心,影响学习效果。
2.表达式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定义,推导动能和势能的表达式,强调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3.动手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现象;
4.影响因素分析:引导学生探讨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总结规律。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将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2.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3.机械能的概念;
4.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5.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表达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体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教案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教案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动能、势能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关系5. 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利用示例,分析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现象。

2. 讲解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KE = 1/2 mv²,其中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速度。

3. 讲解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计算公式为PE = mgh,其中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的高度;弹性势能计算公式为PE = 1/2 kx²,其中k 为弹簧系数,x 为弹簧的压缩或拉伸量。

4.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机械能是指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计算公式为ME = KE + PE。

5. 分析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关系: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量保持不变。

在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6. 讨论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滚摆、抛物线运动、弹性碰撞等。

7.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不同位置、速度下的动能、势能、机械能。

8.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

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优秀说课稿范例一、教学背景与分析1.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初中物理的一节课,属于物理学的基础部分,也是初步接触能量与运动的内容。

学生已经学过了物体的运动学知识,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同时也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引入动能与势能的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和相互转化的能量形式。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动能与势能的概念,学习如何计算动能与势能的公式,理解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物体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的能力,掌握应用动能与势能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思辨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动能与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2.2 教学难点•动能与势能的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小车、坡道、弹簧、测距仪等•教学辅助材料:习题册、作业本、实验报告模板等四、教学过程4.1 自主探究(1)概念引入•学生先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位移、速度和质量的知识。

提问:速度是什么?什么是质量?•引出新的概念:动能和势能。

提问:你们对动能和势能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有时会停下来?•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并记录对动能和势能的初步理解。

(2)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将小车从不同高度的坡道上释放,观察小车滑落过程中的变化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小车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规律。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重新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尝试回答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4.2 知识讲解与拓展(1)动能的计算•教师通过教学PPT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K)= 1/2 * 质量(m) * 速度平方(v^2)。

苏科版九年级12章第一节动能、势能和机械能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12章第一节动能、势能和机械能教案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12章第一节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2. 势能的定义和分类: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3. 机械能的定义: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4.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影响因素。

2. 能够运用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模型。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课件或投影片,展示一个滑翔机在空中滑翔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滑翔机在空中滑翔时具有哪些能量。

2. 概念讲解: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通过模型或动画形象地展示它们的变化。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2章第一节动能、势能和机械能一、动能1.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二、势能1. 定义: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2. 分类: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三、机械能1. 定义: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2.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举例说明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较好,但在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物理课程中“能量”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相互转化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讲解。

在教材中,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所学能量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转化等更复杂的概念打下基础。

本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动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2. 势能的概念及其分类(重力势能、弹性势能);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 动能和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在教材中,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培养他们的能量观念,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通过问题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合理利用能量的重要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包括:1. 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表达式;2.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关系;3. 实际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的应用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学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结合个人教学特色,使之与他人的教学方法区别开来。

1. 启发法:在引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化。

例如:“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能量转化的例子?”“如果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它的能量是如何变化的?”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物理现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说课稿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说课稿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技能目标:能够应用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和运用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计算器、黑板、粉笔;2.教材准备: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标题《动能势能机械能》,请学生思考,并在黑板上列出与这些概念相关的事例。

2. 探究活动(20分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图,思考问题:“小球从不同的高度自由落下,会如何变化?为什么?”•随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提出他们的观察结果和解释,并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让代表各小组的同学进行汇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结论:高度越高,动能和势能越大;小球下落的过程中,势能转化为动能。

3.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解释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可以用公式K=1/2mv^2表示。

•解释势能的定义: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重力加速度和高度有关,可以用公式E=mgh表示。

•解释机械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和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等于动能与势能的和,可以用公式E=K+E_p表示。

4. 计算方法讲解(15分钟)•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和讲解。

解题步骤如下:1.找出给定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等信息;2.根据动能和势能的定义,选择适当的公式;3.将已知信息代入公式计算得出结果。

5. 拓展应用(1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在黑板上逐步解题。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在这一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探究实验,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并在课堂上汇报结论和进行交流反思。

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师导学、精讲讲解、练反馈在这一环节,我将对学生进行教师导学和精讲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动能、势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练题目,让学生进行练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的板书内容包括: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以及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内容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说课堂效果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我还将通过练反馈的方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最终,我希望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让学生对“能”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2、如果质量较大的喜鹊和质量较小的燕子在空中飞行,且它们的动能相等,那么喜鹊会飞得更快。

3、如果卡车在空载和满载时都以相同的速度行驶,那么空载时具有的动能会小于满载时具有的动能。

四、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研究了能量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和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

五、布置作业:1.独立完成P70“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4题,第5题不做,可以交流讨论。

2.预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六、板书设计:第3节动能和势能一、能量1.概念2.单位二、动能1.概念2.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三、重力势能1.概念2.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四、弹性势能1.概念2.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教案主题:动能、势能和机械能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掌握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3.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难点: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验器材:弹簧、小球、直线轨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验现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老师在直线轨道上放置一个小球,向其运动方向施加一个初始速度,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并观察小球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和高度变化。

二、学习动能和势能(15分钟)1. 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K表示,其公式为K=½m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的概念:势能是物体由于所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U表示,其公式为U=mgh,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3.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当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动能和势能之间会发生相互转换。

三、动能和势能转换实验(30分钟)1.实验1:用弹簧测量小球的动能。

a.将弹簧固定在直线轨道的一端,将小球放在弹簧上方。

b.释放小球,让其自由落下,并观察小球在不同高度时的速度。

c. 用公式K=½mv²计算小球的动能,并绘制动能与高度的变化图表。

d.比较小球在不同高度时的动能,让学生探讨动能与高度的关系。

2.实验2:用重力势能计算小球的势能。

a.将弹簧固定在直线轨道的一端,将小球放在弹簧上端。

b.按住小球,使其具有一定的势能,然后释放小球,让其自由落下,并测量小球在不同高度时的速度。

c. 用公式U=mgh计算小球的势能,并绘制势能与高度的变化图表。

d.比较小球在不同高度时的势能,让学生探讨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25分钟)1.机械能的定义: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物体的机械能,用符号E表示,即E=K+U。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四篇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四篇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四篇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四篇篇一:动能和势能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动能和势能》。

一.说教材我先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动能和势能》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3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严密性,这是因为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为“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学习做准备。

二.说学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情进行如下分析:日常生活中,有的学生听说过“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疑惑。

因此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喜欢动手进行实验。

“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八年级学生又是首次接触“能”这个概念,学习的难度较大。

三.说学习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1)知道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是:能的概念的建立及动能、势能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说学法和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开式的教学情境,构建体验性教学模式”为指导,使用我校的“学生自学、展示反思、小组互学、汇报反思、教师导学、练习反思”的教学模式。

为了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放性学习,我选择的学法有:自学、探究、展示交流、练习反馈等。

教法有:聆听、导学、提问、精讲等。

六.说教学流程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一、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展示汇报、反思交流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把在课外利用20min时间预习的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知识,在课堂上利用10min的时间检查、展示汇报,使学生初步理解“能量、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初步了解“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说课稿

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说课稿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包括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三大知识点,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实例,现在是全面的认识它们.能又是与功紧密联系的一个物理量,所以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于它为认识内能打下了基础,故它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和势能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1)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养。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决定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因素难点:解释有关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物理现象.(四)教具: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单摆,滚摆等。

二、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

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

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

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在初二学生已经接触过,可以按通过实验自己探索动能势能的决定因素,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

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法本节课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运用的方法有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探究法等.四、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教案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教案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3.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4.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守恒定律。

5. 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

2. 教学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规律。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投掷物体,引入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 讲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规律。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5.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动能、势能、机械能转化的事例,分享给其他小组。

2.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总结动能、势能、机械能转化的规律。

3. 游戏设计:设计一个关于动能、势能、机械能转化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动能、势能、机械能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总结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与动能、势能、机械能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八、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能源、交通、工程等。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第一节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认识能量,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形式特征;2、通过探究活动,初步感知、了解影响动能及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3、通过探究活动,初步感知、了解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4、经历探究过程,提升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探究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教学用具】斜面、长木板、小车、木块、钢球、橡皮筋、压缩弹簧、装有沙子的水槽、小桌子、大小不同的木块等【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要限制汽车行使的最大行驶速度?(2)小明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为什么越来越快?二、讲授新课:(一)能量出示斜面,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动能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运动的锤子、运动的子弹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动能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活动:动能大小与质量、速度的关系。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注:质量不同的球从一个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运动到水平面时的速度的大小相同。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②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结论:物体的质量相同,运动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

物体的运动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九年级物理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2.1《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苏科版

课题: 12.1 动能势能机械能课型:新讲课讲课方案设计本节课从“公路限速”和“滑板下滑”两个实例提出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路又揭示了本节要研究的内容——动能、势能及其互相转变。

知识1、经过实例剖析,认识到运动的物体能做功,拥有动能。

和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技术3、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看法和决定要素1、经过研究,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说简教单的现象。

过程2、经过研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看法和决定要素,并能解说简单学与目的现象。

方法3、经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变过程,能解说一些有关标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互相转变的简单物理现象。

感情、1、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渐养成在实验中仔细观察、态度与勤于思虑的习惯。

价值观要点要点决定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大小的要素难点难点解说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互相转变的简单物理现象。

表面较圆滑的斜面、小车、砝码、小木块、橡皮筋、质量不一样样的重锤若干、讲课准备水槽、细沙、“桩”(可用三根长铁钉钉入木板制成)铁架台、带细线的小球构成的单摆、滚摆讲课过程大纲教学环节个人复备一、复习1、为何在高速公路上要限制汽车的最大行驶速度?旧知2、人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为何会愈来愈快?引入学生议论,引出课题新课二、解说新课(新知研究)一、能量:一个物体假如能够对另一个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拥有能量。

运动的物体能对其余物体做功,它就有能量,这类因为运动而拥有的能叫动能。

动能越大,对其余物体做的功就越多。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被举高的物体也都能对其余物体做功,它们分别拥有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势能)。

学生举例说明:锤子敲击钉子。

二、实验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要素有关?学生依据提示猜想:公路上对车辆行驶的速度有限制,且对不一样样的车辆行驶速度的限制不一样样。

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设计实验:实验应采纳的方法?控制变量法采纳那些实验器械?经过观察什么现象而知道物体的动能大小?观察木块被推进距离的远近木块被推进得越远,说明小车对木块做功越多,即小车拥有的动能越大。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

《动能和势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动能和势能》。

咱们先来说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科中可是相当重要的哟!它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既对前面所学的运动学知识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又为后面要学习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

在最新的教材中,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编排那是相当合理的。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入手,比如飞驰的汽车、下落的苹果,引导学生去思考物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这种由浅入深、从生活到物理的编排方式,特别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接下来谈谈学情。

咱们的学生啊,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已经对动能和势能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比如说,他们知道快速奔跑的人不容易被拦住,从高处落下的东西可能会砸伤人。

但是,对于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他们还不太清楚。

所以呢,咱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把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的物理知识。

再来说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也得明确一下。

重点当然是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影响它们大小的因素啦。

而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那咱们要怎么教呢?我打算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

先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说,在讲动能的时候,我会先问学生:“为什么马路上要限制汽车的速度?”学生可能会说:“速度太快不安全。

”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那速度快和不安全之间有什么物理上的联系呢?”然后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实验。

我们准备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一个从较低的位置释放,一个从较高的位置释放,撞击同一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到速度对动能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包括了动能势能机械能三大知识点,其中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八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实例,现在是全面的认识它们.能又是与功紧密联系的一个物理量,所以本节具有承上的作用.又由于它为认识内能打下了基础,故它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动能和势能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
(1)体验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实例分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素养和合作交流的人文素养。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决定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因素
难点:解释有关动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物理现象.
(四)教具: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单摆,滚摆等。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

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

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

他们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分析和教条式的计算,但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

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在初二学生已经接触过,可以按通过实验自己探索动能势能的决定因素,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科学事件。

这样才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教法
本节课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归纳结论.运用的方法有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比较法,探究法等.
四、学法
以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析事例发现问题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巩固练习.运用了讨论法,类比法,控制变量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二).合作学习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

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

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

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

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

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

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

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

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

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

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
长度。

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

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

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

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

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

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

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5.动能与势能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做单摆和滚摆实验来学习,并具通过多媒体课件再加强
(四)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感悟收获
六、板书设计
12.1动能势能机械能
1.动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一切物体都具有动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与速度
2.势能动能与势能的总称
(1)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一切在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重力势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的高度
(2)弹性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一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势能
决定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机械能的单位:J
3.动能与势能的关系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七、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