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宗教(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福建宗教(一)

一、佛教的起源释迦牟尼:(Sakyamuni梵语),天竺(印度)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公元前6世纪中叶(前566年)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同时代。

释迦-部落名称,意“能”, “牟尼”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忍,寂”等义,意译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母怀孕梦见大象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

佛诞日:农历4月初8。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他原是释迦国的太子,29岁出家修道,修习禅定(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

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历经六年,艰苦备尝,终于断除各种无明烦恼,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根本解脱。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如图: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传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并到处说法,组织僧团,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他创建的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一道成为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直至公元前四八六年圆寂。简称为“释迦”。

相传佛陀入灭后,弟子们焚化佛祖遗体,于灰烬中得4颗牙齿以及指骨、头盖骨、毛发等物。弟子们将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养,顶礼膜拜。后来,阿育王取出

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

1987年我国法门寺地宫发掘即出土了佛教世界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系佛祖的一节中指骨。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二佛教的思想和戒律

(一)从思想上,佛教分为小乘(sheng)和大乘

大乘:公元一、二世纪流行的佛教派别,自以为可以普渡众生所以自命为大乘。小乘: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大乘教徒认为它教义繁琐,不能超度很多人,因此贬它为小乘。

中国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如下:

{{空宗――三论宗(隋代吉藏)

佛{教{(即“说”,各种义理之学的思想体系)

{{{相--唯识宗(唐玄奘)

{有宗{

教{{性{天台宗

{{华严宗

{禅(派别)――禅宗(神秀北渐、惠能南顿)

(二)佛教的戒律:

五戒:佛教为在家的男女信徒们制定的戒条:

1 不杀生

2 不偷盗

3 不邪淫

4 不妄语

5 不饮酒

八戒:除了以上五戒外,

6 不著香花鬟,不香油涂身

7 不歌舞娼妓,不故往听之

8 不坐卧高广大床。

比丘戒,共有250条,最根本的4条:

1 .不淫欲

2 .不杀生

3. 不偷盗

4 .不妄语。

出家比丘如犯四戒中一条,即被弃绝(逐出)

比丘尼戒,共有348条,最根本的有8条,前四条与比丘戒相同。

5. 摩触戒

6. 八事成重戒

7. 覆藏他重罪戒

8. 随顺被举比丘戒。

以上这些戒条都属于小乘戒。

大乘戒:十重(十条根本重戒):

1. 不杀生

2. 不偷盗

3 .不妄语

4. 不淫欲

5. 不沽酒

6. “说四众过戒”

7.“自赞毁他戒”

8. 悭惜加毁戒

9. 心不受悔戒

10. 谤淫戒。

三、佛教的基本教义

“四谛”“八正道”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

1.“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

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

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信佛、修炼)。

2.“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看见事物、思考、说话、做事、生命、肉体、欲念、入定(禅定))等。四、福建佛教发展简史

佛教入闽在三国的吴晋之际,至梁代呈迅速发展之势。表现在:信徒舍宅为寺;兴寺建塔;女性出家人及尼庵相继出现。

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统治福建45年,大建寺塔,大兴佛教,于治下5

州34县共添建寺院517座。王审知本人是福州开元寺等的大护法。

宋代,佛教在闽达到全盛。表现在:寺院大量发展,据《三山志》载,庆历年间,仅福州地区佛寺就达1625座;大量刻经,如福州开元寺刻就《毗卢藏》;士大夫与佛教界关系密切。福州太守谢泌曾赋诗曰:湖田种稻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宋史·地理志》亦云:福建其俗,尚浮屠之教。《八闽通志》则感叹:佛寺至于宋极矣。

及明代,福建佛教归于平淡。

至清代,有复兴之势。士大夫与佛教界交往甚密,如官僚李馥、孟超然、诗人黄任经常与鼓山涌泉寺僧为友,林则徐公余手书《金刚经》为日课,闽浙总督左宗棠买牛于鼓山涌泉寺放生等。

民国时期,一批名僧尊宿在福建弘法,如圆瑛法师曾任福州鼓山涌泉寺、雪峰崇圣寺、北峰林阳寺、泉州开元寺住持;太虚法师住持厦门南普陀寺、创办闽南佛学院;弘一法师弘律于闽南(弘一法师一生持律严谨,对律学的弘扬贡献良多。以戒为师是其僧侣生涯中始终奉行的准则,持戒是其僧格的完美写照,弘律则是其生死以之的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