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五时八教化法四教共44页文档
教观纲宗1序
天台九祖
初祖龙树菩萨
二祖北齐慧文
三祖 南岳慧思
五祖 章安灌顶
六祖 法华智威
七祖天宫序者,端绪也。
教观纲宗科释
天台教观课程
绪 言
什么是天台宗
?
天台宗又称法华宗,这是 因为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 判释如来一代时教,将法 华经判为佛一生讲法的最 高经典。代表理论书籍有 《法华玄义》、《摩诃止 观》、《法华文句》,被 奉为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所依的主要经论
以《妙法莲华经》为本宗的根本经典, 以大智度论为指南, 以涅槃经为扶疏, 以大品经为观法, 引维摩、仁王等经以增信, 引佛性、宝性等论以助成。
修行 教 法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即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一、三论宗:在印度称为“中观”学派,主要以弘传龙树、提婆的中观思想而得名,传人中国以后,以《中论》、《百论》、《二十门论》三部论立名为三论宗。
三论宗的主要思想是阐述般若思想,因此也有说是“般若宗”,由于般若思想是讲“性空”之理论,所以也称为“性空宗”。
三论宗在印度以中观学派的名称广泛传播,在传承上主要是师资授受相传,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有一段时期没有明显的师资相承,只是从学统上相承。
二、唯识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又翻译做“天亲”)创立的宗派。
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
慈恩寺的创立与玄奘有关系,而玄奘在慈恩寺所建译场实际上是玄奘翻译佛典的基地。
窥基在玄奘圆寂之后,回到慈恩寺悉心研究唯识学经典,撰写了大量注疏,被称之为“慈恩法师”,唯识宗之所以能够成立且被称之为“慈恩宗”,与窥基的成就也有莫大的关系。
慈恩寺是唯识宗的祖庭地位是无可动摇、举世公认的。
现在的问题是,在新时期如何复兴唯识宗以便恢复慈恩寺的祖庭地位。
三、天台宗:是以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
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称为五时教,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的名称,主张佛陀所说的经教不出这五个时期的范畴,所以叫五时。
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为顿、渐、密、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
三观是修行的观法,即空观、假观、中道观。
此三观可以于一心中获得,名为一心三观。
天台宗资料
【新闻导入】2014年5月27日,创建于1400多年前的天台宗首次在它的发祥地——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矗立起了“象牙塔”,在庄严的礼仪活动后,浙江佛学院(筹)天台宗佛学院揭牌宣告成立,中国有了首个天台宗高等学府。
天台宗佛学院置于天台县万年禅寺之内。
万年禅寺发端于东晋,始建于唐,号称“佛国明珠”,南宋时曾列入“五山十刹”,兴极一时。
该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日僧荣西、道元曾先后来此求师学法,回去后分别创日本“临济宗”和“曹洞宗”。
学院两涧襟带、山阜拱卫,处于山抱水环之中。
院内殿宇宏敞,层楼叠阁,深山古寺,环境清幽。
【创始人】天台宗学统自称有九祖: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章安大师)、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另有以慧文禅师为初祖,或以智顗大师为初祖。
智者大师(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为中国天台宗祖师(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
隋代荆州华容(湖北潜江西南)人,俗姓陈。
字德安。
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七岁即好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一遍,即诵持之。
年十八,投果愿寺法绪出家。
未久,随慧旷学律藏,兼通方等,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普贤观诸经,二旬通达其义。
陈天嘉元年(公元560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慧思为示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师遂居止之。
一日,诵法华经药王品,豁然开悟。
既而代慧思开讲筵,更受其付嘱入金陵弘传禅法。
于瓦官寺开法华经题,从而树立新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观之基础。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
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
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
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
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
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
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
天台宗
Ⅱ 性具善惡說
智顗說:“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 智顗說: 只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無善。” 善與惡本來具足于眾生本性之中。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又說“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不染即不生,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 不淨即不滅。” 諸法實相不可染不可淨,是因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 為諸法實相非染非淨,即染即淨。惡性、善性均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為諸法實相所具足于一心之中。善惡淨染的諸法,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 既不是由清淨法性所生,也不是由濁染的識(阿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賴耶識)所生,而是本來具足、自然存在的。
(3)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三千是天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一念:亦稱一念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 當前現實的妄念; 當前現實的妄念;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 三千:一切法,即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 相差別之總現象。 相差別之總現象。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 一念三千:即凡夫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諸 法性相。 法性相。蓋天台宗思想即針對介爾一心即具三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千世間之迷悟諸法。
5.天臺宗主要理論 5.天臺宗主要理論
(1)止观说 止、觀: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止”,真智通達, 靜止或止息一切境与妄念稱“ 一切境与妄念稱 真智通達,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 認識諸法,發起正智稱“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由止成觀,由觀資止,兩者互成為止觀。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觀照 止屬定,認識諸法皆空;觀屬慧,把握諸法實相, 假有。 假有。
中国佛教宗派之天台宗、华严宗
②圆顿止观 圆:正确全面 顿:体悟或顿悟 止、观:静止或止息妄念称“止”,真智通 静止或止息妄念称“ 认识诸法,发起正智称“ 达,认识诸法,发起正智称“观”。由止成 由观资止,两者互成为止观。 观,由观资止,两者互成为止观。 止属定,认识诸法皆空;观属慧,把握诸法 止属定,认识诸法皆空;观属慧, 实相,观照假有。 实相,观照假有。
華嚴宗
華嚴宗
依《華嚴經》而立宗,故名華嚴宗。此宗 華嚴經》而立宗,故名華嚴宗 華嚴宗。 乃以陳隋間杜順和尚為始祖, 杜順和尚為始祖 乃以陳隋間杜順和尚為始祖,後來因為 所發揚, 賢首國師”法藏所發揚 故又名“ “賢首國師”法藏所發揚,故又名“賢首 此宗主要發揮“法界緣起”的旨趣, 宗”。此宗主要發揮“法界緣起”的旨趣, 論一切萬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論一切萬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切互 不相礙、互融互入。修法界觀, 不相礙、互融互入。修法界觀,以高度平 等的眼光,體察萬事萬物, 等的眼光,體察萬事萬物,憑此證入一真 法界,即得佛智,故又名“法界宗” 法界,即得佛智,故又名“法界宗”。
.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 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 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 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 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 空,空觀也;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 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 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是為 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 總空觀;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 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 是為總假觀;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 是為總中觀。 中,是為總中觀。”《摩訶止觀》
法藏的學說, 法藏的學說,繼承 智儼法界緣起的思 想而有所發展。 想而有所發展。他 宣導法界緣起 法界緣起的理 宣導法界緣起的理 並用四法界 四法界、 論,並用四法界、 十玄無盡、 十玄無盡、六相圓 等法門, 融等法門,來闡明 圓融法界無盡緣起 圓融法界無盡緣起 的內容。 的內容。
天台圆宗四教五时西谷名目 (2卷)〖〗
no.2376顯戒論卷之上前入唐受法沙門傳燈法師最澄撰稽首十方常寂光常住內證三身佛實報方便同居土大悲示現大日尊稽首十方真如性妙法一乘真實教四教五味權實等八萬法藏一切經稽首十方內眷屬大智大悲大三昧第一義諦和合僧軒前地上諸菩薩歸命臺藏盧舍那千華百億釋迦尊歸合佛性一實戒十重四十八輕戒歸命上座如來母文殊師利大菩薩歸命妙海王子等二十有餘菩薩眾歸命南岳大台等傳戒師師諸聖眾我今顯發一乘戒利樂一切諸有情為開圓戒造此論仰願常住深三寶冥護顯護無妨難傳戒護國盡後際二種生死諸有情防非觀惡護佛種開悟一心法性本自受法樂遊寂光恭聞。
在俗君子。
靡恃己長。
睇此沙門。
何談彼短。
噫乎守玄欲默。
圓戒將泯。
順世發言。
是非難絕。
是以。
造顯戒論。
時弘仁君。
伏惟皇帝陛下。
明等日月。
德同天地。
政行五常。
教信一味。
弘仁無外。
賢臣無隱。
佛日重光。
內證道興。
窟教大戒。
必可興顯之時。
蘭若禪窟。
必可建立之日。
所以舉三寺文。
請大乘院。
定文殊位。
望菩薩僧。
原夫。
賜白牛朝。
不用三車。
得家業夕。
何須除糞。
故經云。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又云。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當今六統。
振勢抑沒佛戒。
群釋憑口。
強慕對論。
三百刺心。
何得緘口。
且直筆代口。
以陳萬一。
伏願明君。
幸照殿最。
此論三卷。
有上中下。
錄其篇目。
先發大網。
云爾。
大網。
云爾。
顯戒論卷上。
爾篇。
十三明據。
開雲顯月篇第一。
開顯三寺所有國篇第二。
開示大日本國先大乘寺後兼行寺明據一。
開示建寺本願有差別明據二。
開示鳴鐘無遮建現事明據三。
開示初修業菩薩不同小乘寺明據四。
開示同小律儀菩薩不同小律儀菩薩明據五。
開示四種三昧院明據六。
開示大乘得定者明據七。
開示利他之故受小律儀明據八。
開示上品殊勝不大乘意明據九。
開示菩薩利他故外現聲聞相明據十。
開示叡山不類大天明據十一。
開法減後分部住持明據十三。
顯戒論卷中。
三篇。
二十九明據。
開顯文殊上座篇第三。
開示小乘上座明據十四。
開示大乘上座偈明據十五。
開示大唐文殊為上座親制明據十六。
開示前入唐留學僧不言上座明據十七。
佛教文化
对五时八教的理解佛陀讲法四十九年,因时间、地点和讲法对象的不同,其内容也就不同。
佛陀涅盘之后,弟子将佛陀讲法的内容整理成佛教经典。
佛经典籍浩如烟海,常人穷一生之力不能尽观。
佛经不仅数量多,其内容纷杂,高深奥妙,如何很好的总结整理这些佛经呢?就有判教这一说法。
就譬如儒家把书分为“经、史、子、集”这四部。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就提出了“五时八教”的判教的方法。
用五时来判定佛陀讲法的时间次序;用八教则说明佛陀说法的法门和说法的仪式,可以说是按内容形式来分的。
五时,第一是华严时,第二是阿含时,第三是方等时,第四是般若时,第五是法华涅盘时。
从五时里面又判出八教来,“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是“化法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是“化仪四教”。
佛陀讲法的五个时期,又有“五时、五味”的比喻,这五时是“日出时、明照时、正照时、斜照时、反照时”,五味是“牛乳、酪、生酥、熟酥、醍醐”。
这五时、五味的比喻,也说明了佛陀讲法是日渐淳熟。
第一时华严时,佛陀讲的是《华严经》,这部经是说给菩萨们听的。
佛陀讲《华严经》的时候,那些阿罗汉、比丘,达不到菩萨境界的,是看不到也听不到。
用日出来比喻,也就是太阳首先是照到高山上;太阳刚出来,还不能普照众生。
第二时阿含时,佛陀讲《阿含经》,讲“经、律、论”三藏,讲“因缘、四谛”法,阿含时就属于“三藏教”,又叫“藏教”。
“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给菩萨们讲了,照到高山了,又照到幽谷里去了,也就是这部经是最愚笨的人,也能明白。
第三时方等时,方指四方,等指平等,综合起来也就是四方平等,众生平等。
所以方等时佛陀讲法的经典,属于方等部。
方等时就属于通教,这个通的意思是“通前通后,通大通小”,方等时正好在五时的中间呐,前通小乘的藏教,后通大乘的别教;前通阿含,后通般若。
所以通教有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乘的是小乘,启的是大乘。
太阳出来照了高山,照了幽谷,现在照的是大地了。
第四时般若时,属于别教。
06中国人心目中的佛教----判教
北地教判以慧光为代表
• 北地教判中,以慧光所作的渐、顿、圆等三教判,及因缘、 假名、不真、真宗等四宗判为代表,都为华严宗的智俨及法 藏所引用。根据法藏的《华严五教章》:光统律师立三种教, 曰渐、顿、圆。光统释意以根未熟,先说无常,后说常;先 说空,后说不空深妙之意,如此渐次说故名渐教。因根熟者 具足于一法门,演说一切法门,同时不具说常与无常、空与 不空,更无渐次,故名顿教。(卷一《叙古今立教》)慧光 这一说法可能是继承了南地的顿渐二教和菩提流支的半满教 (十二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后皆是满字教)。此中顿渐 二教属于化仪,圆教则为化法(佛为了教导众生而说教义的 内容)。尤其圆教是指拥有“圆满无碍究竟解脱”内容的说 教。
二、南北朝时期的“南三北七”判教
• 南地之说侧重佛说法的时间,主要是把佛陀说法按时间顺序, 配列以教理的发展。
• 北地之说侧重佛说法的内容,主要是就教理的深浅加以组织, 其中也有参合时间上的配列。
• 南北诸师的判教互有出入,但共同的基础都是有顿、渐、不 定三种教相。
• 给予中国教相判释以重大启发者,乃是昙无谶所译之《大般 涅槃经》。其经卷五以梵语《悉昙章》(成就吉祥章)的字 本摩多(母韵)、体文(子韵)为半字,用它比喻声闻乘经; 以《毗伽罗论》(声明记论)义理皆足成字为满字,用它比 喻大乘经典。其卷十四用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 熟酥、醍醐,比喻从佛出生十二部经而出修多罗,又据以出 方等、般若波罗蜜、大涅槃等,一方面表示整个佛教教义有 其体系,另一方面亦显示教义有高下深浅,树立教相判释之 典型。
南地教判以慧观为代表
• 南地教判以刘宋道场寺慧观的顿、渐二教之“有相、无相、 抑扬、同归、常住”等五时判教为最权威的教判。后来天台 智者的判教,就是依此而成立的。
天台五时八教图
因果 (之 正因 感體 證)
修觀 觀所緣之一念
果 ( 聖修 果所 )證 得 之
所證 三身 法座
道樹
(一心)圓修三觀
次第三觀
體空觀
三千諸法(性具三千,法界 圓融不思議心體)
如來藏(具足恆沙佛法,唯 真)
阿梨耶識(通真、妄)
圓證(法身、解脫、般若) 三德
理六度(三輪體空)
正化菩薩旁化二乘 界內利根 一切法如幻,當體即空
(幻有空二諦)幻有為俗 諦,幻有即空為真諦。
事六度
旁化 界內鈍根 理在正習之外
思議生滅
生滅四諦
生住異滅四相遷移
貪瞋癡等分,四心 流動 滅三界有苦,歸真 諦之無樂
道能對治易奪
正化 理在習氣之外 理在正使之外
(實有二諦)陰入界等皆實法為俗諦,實有滅為真諦。
四教八法比較表
四
八法
教
釋名
總說
四 教
苦
(
集
佛
所
滅
說諦
之
道
教 法 十二因緣
)六 度
所化機
所加被 總說
理
(
二諦
教
法
所
詮
釋
之
三諦
義
理
)
圓教
別教
通教
菩薩
藏教 辟支佛
聲聞
圓妙、圓滿、圓足、圓頓、 教、理等八,別前藏、通, 通前一,通後二,三人同 經律論三,條然不同。餘三則經律相混,又依《法華》故
說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 亦別後圓教。
(圓融三諦)三諦同別教, 唯中、俗、真三諦各皆具一 切佛法,一諦即三諦,三諦 即一諦。
教观纲宗t
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道。
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名见道位。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犹润一生。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说。为害甚大。故先申通论。次申别论。先明通五时者。自有一类大机。即于此土。见华藏界舍那身土常住不灭。则华严通后际也。只今华严入法界品。亦断不在三七日中。复有一类小机。始从鹿苑终至鹤林。唯闻阿含毗尼对法。则三藏通于前后明矣。章安如此破斥。痴人何尚执迷。复有一类小机。宜闻弹斥褒叹而生耻慕。佛即为说方等法门。岂得局在十二年后仅八年中。且如方等陀罗尼经。说在法华经后。则方等亦通前后明矣。复有三乘须历色心等世出世法。一一会归摩诃衍道。佛即为说般若。故云。从初得道乃至泥洹。于其中间常说般若。则般若亦通前后明矣。复有根熟众生。佛即为其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决无留待四十年后之理。但佛以神力。令根未熟者不闻。故智者大师云。法华约显露边。不见在前。秘密边论。理无障碍。且如经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如是法者。岂非妙法。又梵网经云。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等。岂非亦是开迹显本耶。复有众生。应见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议。且大般涅槃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等缘。并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秘密亦有二义。一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二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不定亦有二义。一不定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也(法华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教相)二不定益。谓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得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也(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故非不定益也)顿教部。止用圆别二种化法。渐教部。具用四种化法。显露不定。既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秘密不定。亦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 顿教相。局惟在圆。通则前之三教。亦自各有顿义。如善来得阿罗汉等。渐教相。局在藏通别三。通则圆教亦有渐义。如观行相似分证究竟等。秘密教。互不相知。故无可传。秘密咒。约四悉檀。故有可传。不定教。不定益。并入前四时中。故无别部可指 约化仪教复立三观。谓顿观渐观不定观。盖秘密教。既不可传。故不可约之立观。设欲立观。亦止是顿渐不定三法皆秘密耳。今此三观。名与教同。旨乃大异。何以言之。顿教指华严经。义则兼别。顿观唯约圆人。初心便观诸法实相。如摩诃止观所明是也。渐教指阿含方等般若。义兼四教。复未开显。渐观亦唯约圆人。解虽已圆。行须次第。如释禅波罗蜜法门所明是也。不定教。指前四时。亦兼四教。仍未会合。不定观。亦唯约圆人。解已先圆。随于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门所明是也(此本在高丽国。神州失传)。问但说圆顿止观即足。何意复说渐及不定。答根性各别。若但说顿。收机不尽。问既称渐及不定。何故惟约圆人。答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又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天台宗入门讲义-06
296
︱ 丁 了 解 不 足 、 發 揮 優 點 ︱ 丁 比 較 各 宗 、 融 攝 他 宗 乙 天 台 宗 之特 色 ︱ ︱ 丙 最 早 成 立 之 中 國 化 宗 派 , 亦 是 現 存 最 早 之 中國佛教宗派 ︱ 丙 教 理 體 系 嚴 整 ︱ 丙 實 踐 體 系 清 楚 ︱ 丙 解 行 並 進 、 教 觀 雙 美 ︱ 丙 具 足 完 整 性 ︱ 丙 次 第 性 ︱ 丙 基 礎 性 ︱ 丙 發 展 性 ︱ 丙 包 容 性 ︱ 丙 教 學 體 系 善 巧 而 實 際 與 修 道 相 合 乙 學 習 天 台 宗 之 目 的 與 效益︱︱ 丙 目的︱ ︱ ︱ 丁 欲 了 解 諸 佛 出 世 之 深 意 與 設教方便
302
︱ 庚 康僧鎧︱ ︱ ︱辛 來 華 年 代 ︱辛 譯 出 經 典 ︱ 庚 支謙︱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 庚 康僧會︱ ︱ ︱ 辛 生 平 ︱辛 翻 譯 與 著 作 ︱ 庚 朱士行︱ ︱ ︱ 辛 生 平 ︱辛 功 績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特 色
304
︱ 辛 二 重 要 翻 譯 ︱ ︱ 壬 ︽ 放 光 般 若 ︾ ︱ 壬 ︽ 異 維 摩 詰 經 ︾ ︱ 壬 ︽ 首 楞 嚴 經 ︾ 戊 東 晉 之 佛 教 ︱ ︱ 己 政 治 大 局 與 社 會 趨勢之鳥瞰︱ ︱ ︱ 庚 偏 安 江 南 一 隅 ︱ 庚 存 續 華 夏 文 化 ︱ 庚 民 族 文 化 融 合 ︱ 己 此 期 佛 教 之 重 要 發 展
29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己 俱 舍 宗︱︱ 庚 名 義 ︱ ︱ 辛 歷 史 背 景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大 綱 己 三 論 宗 ︱ ︱ 庚 名 義 ︱ ︱ 辛 造 論 ︱ 辛 釋名 ︱ 庚 弘 傳 ︱ 庚 判 攝 ︱ 庚 典 籍 ︱ 庚 教 法 丙 宗 派 佛 教 產 生 之 原 因 ︱ ︱ 丁 個 人 因 素
中国哲学-佛教宗派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538~597)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智顗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
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
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理论该宗的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
但是,创立天台宗的宗祖实际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所传的宗旨,以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
著有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等。
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题的《法华》纲要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中心的佛学概论;《法华文句》是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意,即四个层次对《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则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即观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论。
就是在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这一重要的概念。
根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教义,把诸法归结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观正行而演说出一念三千。
这一念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使得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圆熟。
由智师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实;向下演变,它是活水之源。
所以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云: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
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
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
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
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
修行方式: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
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
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天台宗五时八教--化法四教
密切之关系。
5、由四谛明四教
藏 通 别 圆 生灭四谛 无生四谛 无量四谛 无作四谛 迷真重 迷真轻 迷中重 迷中轻 界内钝根 界内利根 界外钝根 界外利根 事 理 事 理
其义出《涅槃》〈圣行〉 如其云︰“知四圣谛有二种智,
一者中、二者上。中者声闻缘觉智,上者诸佛菩萨智”。
三偏一圆,界内、界外,各一事理,故成四种,前二种业 力构造,后二佛性变造别圆之异在于有无即意
一、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思议两种因缘,为利、钝两缘,辨界内法论也。
《中论》云:“为钝根弟子说十二因缘生灭相。”此简异外道,外 道邪谓诸法从自在天生,或言世性,或言微尘,或言父母,或言无因 当道理。 此正因缘不同邪计,唯是过去无明颠倒心中,造作诸行,能出今 世六道苦果,好恶不同。当知无明与诸行合故,即有六道名色,六入、 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等,随上中下,差别不同。人天诸趣, 苦乐万品,以生归死,死已还生,三世盘回,车轮旋火。观此无明念 念无常,前后不住,所生善恶迁变速朽,所受名色衰损代谢,烦恼、 业、苦,更互因缘,都无暂停;
痴惑之本,既无常、苦、空、无我,了知此理, 则无明灭,无明灭,故诸行灭,乃至老死灭。若不 燃火,则无烟,是名子缚断,无子则无果,灭智灰 身离二十五有,是名果缚断,则是下智观十二因缘, 得声闻菩提也。 此十二因缘,新新生灭,念念不住,故名生灭 十二因缘也。
二、思议不生不灭十二因缘 思议不生不灭十二者。此以巧破拙。 《中论》云:“为利根弟子说十二不生不灭。”中根不见佛性
二、对机: 化界外钝根,独被菩萨,不共二乘人说 三、教理: 别教讲“因缘假名,无量四圣谛理”,是对界外钝根众生 诠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 四、观法: 次第修空、假、中三观 五、断证: 明三谛以断三惑 修空观,断见思惑,证入十住;从空起假,入十行位,断尘沙 惑;然后融会空假观照中谛,经十回向熏伏无明;趣入十地,渐证法 身;至等妙觉,成就佛道。三观次第而修,三谛次第而照,三惑次第 而断,三智次第而得,位位各异,分分不同,进不如圆教之圆融,故 谓之别,盖贬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