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天台宗“理具三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天台宗“理具三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郭天明

来源:《卷宗》2015年第04期

摘要:《十不二门》本为湛然《法华玄义释签》中的一部分,但其因思想之中的“二而不二”之体用思想,以及丰富天台“性具”思想而发展出“理具三千”,备受自宋代以来的天台宗人的重视,单列传承。本文重点论述《十不二门》中的“理具三千”思想对天台根本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关键词:湛然;性具;理具三千;性起;真如缘起

湛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的六祖(或称九祖)。天台思想发展到中唐时期,渐渐被后起的华严、唯识宗、禅宗等宗派“抢了风头”。正如后世弟子志磐在《佛祖统纪》中,概括当时天台宗所处的境遇:

“智者破斥南北之后,……而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故得侈大其学,自成一家。”

天台智者弘法止观并举,定慧双修。这种重视修行,更重视理论创新的优良传统,不但天台佛教一直视之为“传家宝”。就连“后起之秀”同样借此思想大行于时。天台的“教”与“观”是其整体思想的双翼,在“教”中,天台智者在创立宗派之初,以天台宗经《法华经》“会三归一”思想为指导,结合众生根器利钝的不同,系统的梳理存世的佛典,形成了独具天台特色的“五时八教”判教思想。湛然作为天台祖师,在面对诸宗日渐隆盛,如何将其在天台视域之下的“别”教,再次纳入“圆”教之中,便是湛然“天台中兴”的主要任务,《十不二门》思想中的有关“理具三千”思想,便是湛然宗派“对话”之中的一部分。

湛然晚年,带领弟子禅修之余,对智者《法华玄义》展开系统学习。《法华玄义释签》便是以此为基础,加之进一步修改和增添而成。属于该书一部分的《十不二门》,是在对天台根本思想进行梳理,加之修行实践印证的纯熟理论。但《十不二门》思想绝非保守的诠释、印证,其中更有成功的创新与超越。

1 对天台根本思想的继承

《法华玄义》是智者对《法华经》的题名的注疏,按照天台本宗对《法华经》二十八品的科判,前十四品为本门,后十四品为迹门。湛然的《十不二门》便是对《法华玄义》之中的迹门之妙作相应的诠释。十妙在理论结构组织的过程之中,第一妙至第五妙,属于修行过程之中自利方面的内容,对应十不二门中的第一门到第四门。第六妙至第十妙,属于修行过程之中利他的内容,对应十不二门中的第五门至第十门。尽管在篇章上十妙并非与十门是一一对应,但

是湛然准确的把握住了自利利他这一思想。如上属于湛然在对《十不二门》结构形式上的分析。其内容、思想上的继承则是本文文中所讨论的重点。

《十不二门》在最开始,便提出了“一期纵横不出一心,三千世间即空假中”,由此可见“一念三千”在该理论的基底。“一念三千”为天台智者晚年思考成熟的观点,“一心三观”、“十界互具”、“十如是”等理论观点是必要前提。十门之中,处处彰显着“一念心”容摄三千诸法的影子。诸如:

“色心不二门者,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可总别二意,总在一念,别分色心。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

第一门,色心不二门是《十不二门》之中后九门在思想上的基础,湛然首先文段之中出现有关“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可总别二意”,表明一切诸法均可以从“总”、“别”两个方面去看。“总”是三千诸法归于一念心;“别”是指具有“色”与“心”的区别。从“别”的方面来看,具体分析了“十如是”和“四谛”之中的色与心。“十如是”是指,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在“十如是”之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而在“四谛”之中,苦集道三谛属于色心二义,灭谛属于唯心。系统的分析天台“十如是”与“四圣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湛然的主要目的,他只是在论述“二而不二”之前,将“二”之用展现呈现出来,但最终根本上还是想说明“体”上的“不二”。“摄总入别”之中,在前文论述过程之中出现了“相、报”等属“色”的“别”,但终归纳入“一念”这一“总”之中。

湛然又言,“当知心之色心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这实际上是指出,一切诸法、三千世间都是“心”变造的产物,这也再一次的呼应了文段刚刚开头时的文句“一期纵横不出一心”。“心”与诸法之间的关系就是体与用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按照此思想脉络向前发展的最终推论的结果便是——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在第一门之中,通过对“十如是”、“一念心”的论述,体现出了湛然在理论形成过程之中,对天台根本思想的继承。

类似第一门的论述,在十门之中,比比皆是,诸如:

“内外不二门者,凡所观境不出内外,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是则外法全为心性。……”

第二门内外不二门,该门是从内外两境而观之。内外与色心二门一致,先分所观之“境”为内外,即现有分别,在湛然论述之中,何为“内与外”?所谓“外境”是指依正生佛色心等如此区别,但是依空假中圆融三谛观之,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印证的,真如湛然所言“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也恰如“色心、众生、国土”等无差别之分;所谓“内境”是指内心,必须了达外法唯一念造,一念之心又是所观内者之境,以即空即假中的思维去观之,才能达到观内体三千实性。因此,内外之境,以即空即假及中的三谛圆融的观之,没有内外色心生佛的差异。以圆融

三谛的即空即假即中观之,外境、内境都无差别,因此内外不二。此门之中对三谛圆融的纯熟利用,也足可以见湛然思想的承接性。

后几门的思想之中,第五门的“染净”摄取“一念无明法性心”、第六门的“依正”一念心之中不分能所,都在彰显着智者“性具实相”这根本母题在湛然思想之中的继承。但是,简单的重复,必然会落入思想保守的劣势之下。如何融入时代思想之中的新内容,进而在“对话”过程之中,争得有利位置,便是湛然思想创新的具体体现。

2 湛然“理具三千”思想的创新

正式提出“理具三千”字眼的,实则为四明知礼,是在对湛然《十不二门》作注疏而作《十不二门指要钞》过程中提出来的。而湛然的“理具三千”理论,是如何在《十不二门》之中推导形成的呢?

湛然在《十不二门》之中,融入了备受华严宗重视的《大乘起信论》思想之中的“真如随缘不变”的思想,发展了“二而不二”的体用关系。诸如:

“色心不二门者,……既知别已,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造谓体用,是则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于此。”

在“摄总入别”之中,总与别也仅仅为体用关系的一种范畴,是一种表明体用关系的“假名”。总并非离开别而独立存在,总是摄别入总的总,别是摄别入总的别,离开总谈别和离开别谈总,都不是“二而不二”的体用一如这种微妙的体用关系的显现。湛然的“色心不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真如的随缘与不变”,就“不变”来说相当于《起信论》之中的“心真如门”,一切诸法皆是“真如”,皆是“一念”,皆是“心体”;就“随缘”来说相当于《起信论》之中的“心生灭门”,“真如”、“一念”、“心体”具体呈现出三千诸法。因此可以看出,湛然对《起信论》真如缘起不变思想的融入,发展出了“当体即实相”的思想。

同样是“真如随缘”,尽管湛然在利用的过程之中,有融他宗观点诠释自家思想的嫌疑,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湛然的超越性便是体现于此。对于“真如缘起”,尽管最先提出来的是华严宗的法藏,但是湛然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在充分了解华严“真如缘起”的基础之上,具体发挥天台“性具”思想。华严之真如随缘,是清净心缘起,清净心与诸法缘起本识一体,其所创立的“一真法界缘起”便是如此;而天台之“性具”学说,认为性具善恶,一念心之中不仅具足清净心还应具足妄心,即染净同源,染净同体。两种学说,共同点体现在,反对诸法与实相之间、众生与诸佛之间的相互隔绝。同时从“教”的方面指出,华严的“随缘”是“别”教之随缘,与天台“圆”教之“随缘”有着程度层次上的高低。并且进一步指出,华严宗的“随缘”是清净心、真心随缘,否认了“阴入心”、“虚妄心”也能随缘,湛然是将华严宗的清净心缘起与天台宗的性具思想结合在一起。再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