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实验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生态环境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八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调查一、概述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效应影响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
生长在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应是也显著的,主要表现在降温增湿、调节环境条件、吸收有毒气体、滞留烟尘净化空气、降低环境噪音等。
本实验以城市生态学中的城市植被为研究对象,说明其产生的效应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1.不同的城市绿地由于植被种类、数量、营建方式的不同,植被产生的生态效应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通过城市中不同地点的城市植被生态效应的测定,了解城市中不同植被群落在城市中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效益的差异。
2.掌握测定城市植被生态因子的测定方法。
3.通过实验了解实验结果,即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效应的差异,主动在城市建设中应用生态效应好的植被群落类型。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一)实验内容1.通过对城市中具有不同植被类型的地域(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屋顶花园)的生态因子(CO2、温度、湿度、S0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等因子)的测定,比较不同地域的不同植被群落生态效应的差异。
2.采样分析项目测定项目:CO2、O2、SO2、NOx、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微生物含量、温度、湿度。
3.测定网点的布设方法选择一处城市地域,根据植被生长的实际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分别设置相应数量的采样点。
每个测定网点附近设定一个无绿化的测定点作对照实验。
4.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由于街头绿地相对于城市公园和屋顶花园而言,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选定采样时间上应当尽量避免周围环境对测定数据的干扰。
所以测定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等周围环境相对比较安静的时间段同时完成测定数据。
采样频率:测定次数不少于7次。
(二)实验方法根据测定因子的存在状态、浓度、物理化学性质及测定方法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采样方法和仪器。
1.O2/CO2的测定本实验可采用O2/CO2气体测定仪(型号CES-02)2.二氧化硫SO2的测定――――紫外荧光法实际工作中可用紫外荧光SO2监测仪测定。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态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植物的观察和比较,掌握植物在生态系
统中的作用和适应性。
实验材料: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土壤,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五个相同大小的花盆,分别装上土壤。
2. 将五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别种在花盆里。
3. 每天给每株植物适量的水,控制花盆内的湿度。
4. 每天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的颜色、数量和大小。
5. 在实验结束时,比较五株植物的生长状况,分析其中的差异。
实验结果:五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十分鲜艳,生长也较快,有些植物的叶片颜色暗淡,生长缓慢。
在细致的观察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三个现象:
1. 植物与环境的适应性
每种植物都有自己适应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条件。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几株叶片颜色鲜艳的植物在日光充足、土壤湿润的条件下生长得较为茂盛,而另外几株叶片暗淡的植物却在光线不充足、土壤缺乏养分的情况下生长稳健,说明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的不同变化。
2. 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水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品,但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在实验中,我们控制了每株植物得到的水量,发现一些植物的叶片变黄、枯萎,说明缺少水分,一些植物的生长较快,说明有充足的水分,这再次证明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
3. 植物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植物在与其他植物共生的情况下生长得更为茁壮,而有些植物却相反,说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它们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次植物生态实验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和生长方式,对于我们今后研究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帮助。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
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生态学研究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观察、实验、建模等方法来揭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方式。
在生态学研究中,实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生态问题。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态学实验方法。
一、实地观察方法实地观察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和记录物种组成、数量分布、行为习性等信息,可以了解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实地观察方法通常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大量的数据收集,可以借助于无人机、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辅助,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比性和验证性。
二、野外实验方法野外实验是在自然环境中设置控制和处理组,通过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环境因子对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野外实验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等的强度和频率,来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并观察物种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野外实验通常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监测,要注意实验设置的可行性和考虑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
三、室内实验方法室内实验可以在受控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通过对实验条件的精确控制,来研究生物对环境因子的反应和适应机制。
室内实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物种的生理生态特性、生物化学反应、种子发芽等过程。
室内实验方法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因子,创建虚拟环境来揭示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四、实验模拟方法实验模拟是在实验室中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来探究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实验模拟方法可以通过模拟气候变化、土壤污染、废物处理等情景,来研究物种的适应性、竞争和共生关系等生态过程。
实验模拟方法可以使用温室、生态箱、草地模型等设备和模型来实现。
总结起来,生态学研究和实验方法包括实地观察方法、野外实验方法、室内实验方法和实验模拟方法等。
不同的方法在实践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限制。
生态学研究需要根据问题的特性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数据的可靠性、结果的解读和推广的可行性。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实验选取了校园内的一片草地作为研究区域,同时准备了测量工具如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以及记录工具如笔记本和笔。
(二)实验方法1、物种调查采用样方法对草地中的植物物种进行调查。
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置多个样方,记录每个样方内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环境因子测量在实验区域内不同地点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并记录测量时间和地点。
3、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并探讨环境因子与物种分布的关系。
三、实验结果(一)物种调查结果经过样方调查,共记录到X种植物,其中优势物种为具体植物名称。
不同样方内的物种组成和数量存在一定差异。
(二)环境因子测量结果实验区域内的温度在具体温度范围之间变化,湿度在具体湿度范围之间波动,光照强度在具体光照强度范围之间。
(三)数据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现该草地的物种丰富度为具体数值,多样性指数为具体数值。
进一步分析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有显著影响。
例如,在温度较高、湿度适中、光照充足的区域,某些喜阳植物的分布较为密集。
四、实验讨论(一)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因素物种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本次实验中,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植物在草地中的分布不均匀。
此外,土壤质地、养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能对物种多样性产生影响。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因为丰富的物种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抵御外界干扰和病虫害的侵袭。
(三)人类活动的影响校园内的草地受到人类活动的一定干扰,如踩踏、修剪等。
这些活动可能会改变草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生态瓶实验报告
生态瓶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生态瓶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态学实验,通过在封闭的玻璃瓶中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可以观察和研究生态环境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生物、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并探索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一个玻璃瓶、土壤、植物、水、石头、沙子、营养液等。
首先,将瓶底均匀铺上一层石头,然后覆盖一层沙子。
接着,在沙子上放置一层土壤,再在土壤上种植适宜的植物。
同时,向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和营养液。
完成这些步骤后,将玻璃瓶口用透明塑料袋封住,形成一个封闭的生态瓶。
三、实验结果在观察了几周后,我们发现植物在生态瓶中生长茂盛,根系逐渐扩展。
同时,水中也出现了微小的浮游生物,如浮游藻和浮游动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生态瓶中的氧气浓度。
而水中的浮游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又为水中的浮游动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生态循环。
四、讨论与思考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看到了生物与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密切关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转化光能为化学能,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了合适的氧气浓度。
水中的浮游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作为食物供给浮游动物。
这样,生态瓶中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各个成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生态瓶实验中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生态瓶的封闭并非完全真实,与自然环境相比,无法模拟所有的生态要素和环境变化。
其次,生态瓶的容量有限,不同于真实生态系统的广阔空间,难以完全展现生物多样性和复杂性。
此外,生态瓶实验只是对生态环境中某些要素和作用的简化描述,无法全面反映真实的生态过程。
然而,尽管有这些限制,生态瓶实验依然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工具。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关系,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同时,生态瓶实验也可以用于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目的】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海拔表、皮尺、卷尺、样绳、照度计、GPS。
【实验原理】群落调查是考察与研究群落的基本途径,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样地法。
样地是在群落中圈出的能代表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面积地段,通过对样地的调查来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运用样地法进行群落调查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地的形状、面积与数量,并确定样地设置的方法。
样地设置的原则是使设置的样地具有代表性。
样地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条形等。
样地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群落越复杂,样地的面积要越大。
通常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地设置的方法有随机设置、系统设置、典型设置等。
随机设置是使所有被抽中的机率相等,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地的位置。
系统设置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
典型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1.样地设置每组4-5人,在马尾松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0样方。
10m×10m的乔木样方,在乔木样方内设置一个5m×5m的灌木样方,再于乔木样方的4个角分别设置1个1m×1m 的草本样方。
2.调查记录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乔木层调查采用每木调查的方法,即分别调查每株树木的物种名、胸径、树高等。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
生态学实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生态学实验教学是大学生态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生态学相关理论,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生态系统及相关问题的认识。
本次生态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能力,同时学习生态指标的测定、分析和解释。
要求学生熟悉各种环境调查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生态学原理,熟练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提高生态系统调查技能和实验研究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确定生态系统的聚落、群落和群落类型;•测定生态系统环境指标(如土壤含水量、土壤pH、光照强度、温度等);•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关系;•针对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类型,设计合适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实验步骤:1.确定生态系统的调查区域,并标注清楚测试点的位置。
2.确定调查的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湿地等。
3.测定本次实验所需要的环境指标数据(如土壤含水量等)。
4.在测试点内进行生态系统聚落、群落调查,记录各种植物、动物的代表性种类。
5.通过数据分析,解释群落物种组成特点,并研究不同类群落之间的相互关系。
6.针对分析结果,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生态学实验地点•野外调查仪器:分光光度计、显微镜、计算机、数据采集器等•采样器材:铁锹、手锯、放大镜、测量尺、车载GPS等•实验药品:石灰、硫元素、氨水等四、实验注意事项1.生态学实验所在的地方多为野外,需要提前做好安全措施,注意防范野生动物等危险因素。
2.实验过程中注意环境保护,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野生动植物、生态环境等。
3.实验结束后,需要填写实验报告,汇总数据、分析结果并设计合理的方案以维护生态环境。
五、实验评价指标•实验操作技能(10分)•实验数据记录(10分)•分析能力(20分)•方案设计(20分)•实验报告(40分)六、实验课程时间本生态学实验课程时间预计为两个星期,每周三个小时,两个星期共计六个小时。
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实验动物环境监控与动物实验结果间的关系:
R=(A+B+C)D ± E
R: 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A:实验动物种的共同反应 B: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的特有反应 C:实验动物的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D:环境影响 E:实验误差
遗传因素
AA, Aa,aa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
➢气候因素
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
1) 影响视力 2) 影响生理及生殖功能
二、理化因素
光照、噪声、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消毒剂等。
二)噪声 1) 影响神经及心血管系统功能 2) 影响消化及内分泌系统功能 3) 影响繁殖及幼小动物生存
有些实验动物的听阈可能比人宽 (如:超声波)
二、理化因素
光照、噪声、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消毒剂等。
严格控制人员、物品、环境空气进出 适于清洁级、SPF级动物
清洁区:饲育室或动物实 验室、清洁准备室、清洁 走廊、检疫室等 污染区:污物走廊、污物 处理、消毒等 外部区:库房、饲料加工 室、更衣消毒室、办公、 休息等
正压屏蔽环境 负压屏蔽环境(生物安全防护三、隔离环境
一、普通环境
适于普通级动物(饲育、教学)
1)专用房舍 2)空调、送风、排风装置、初中效过滤器 3)防野鼠、昆虫等设施 4)笼具、垫料要消毒 5)饲料要确保无污染 6)工作人员进入时采取一定防疫措施
前区:库房、检疫、办公、休息等 控制区:饲育室或动物实验室 后勤处理区:污物走廊、污物处理、消毒
二、屏蔽环境
内环境:
限定在某种特定 的人工场所内。
小环境:包围实验动
物体的笼具或饲养盒内 ,对实验动物直接发生 影响的各种理化因素。
大环境:放置实验动
物笼具器具等辅助设施 的饲养间和实验间,对 实验动物直接发生影响 的各种理化因素。
《生态学实验》课件
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
野外采样
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在野 外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进行采 样。
数据记录与整理
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观测指 标的测量结果、实验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异 常情况等。
01 02 03 04
室内实验操作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必要的实验 操作,如培养、观察、测量等。
数据分析与解读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 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解释 生态现象。
ABCD
清晰性和条理性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按照逻辑顺序组织内容, 使读者易于理解。
分析和讨论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与相关理论或预期 进行比较,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测。
实验报告的评审与修改
01
同行评审
邀请同学或老师对报告进行评审, 提出意见和建议。
格式审查
检查报告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图 表、图片等是否清晰美观。
04
短期实验
在较短时间尺度内进 行的实验,如种群增 长实验、竞争排斥实 验等。
生态学实验的设计原则
实验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以便 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推广。
实验对象和条件应具有代表性, 能够反映实际情况,以便将实验 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控制性原则 可重复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 代表性原则
在实验过程中,应尽可能控制其 他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04
实验报告的撰写
Chapter
实验报告的结构与格式
标题页
包含实验名称、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 等信息。
目录
简要介绍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实验目的
明确阐述实验的目标和意义。
实验报告的结构与格式
生态学实习报告5篇
生态学实习报告5篇生态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1:(1)巩固和加强生态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为林学、森保、环境、生物学专业课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2)使学生掌握生态学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方法;(3)使学生懂得并能正确地使用生态学调查一些常用的工具;(4)熟悉和掌握野外工作的一些安全操作常识,增强实习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5)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习目的2: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生态系统,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三.实习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生态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体会合作达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4.利用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四.实习内容以及体会:我们于20__年6月16日开始了生态学综合实习。
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但是在实习实习期间我感触很多,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野外实习是个很好的机会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此次实习实习的第一个项目是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景区进行的,我们主要的任务是认识崂山地区的植物,并了解其经济药用价值;对崂山地区的植被进行调查。
虽然我们只有一天的时间领略北九水的美丽风光,但是由于我以前去过北九水,所以这次实习也就没太注意已经看过的美丽风景。
一天的时间,我们置身于风景如画的北九水,亲身领略大自然的奇特风光,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更加的激发了我对生态学学习热情。
爬山总是很累的,但是如果是集体爬山就会变得很有意思。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生态学实习报告实习一森林群落的组成结构调查一、实验目的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及各统计指标的含义二、工具备品皮尺、钢卷尺、测绳、枝剪、粉笔、铅笔、标签、方格纸、调查表格、植物检索表等。
三、调查方法全面踏查和样方法相结合。
其基本步骤是:全面踏查:对所要进行调查的植物被地全面踏查一遍,选定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固定或)临时样地。
样地调查:(1)样地面积:森林:20*20平方米,其中:灌木样方五个,2*2平方米,草本样方五个,1*1平方米(2)每木调查:具体按测树学方法进行。
平均胸径大于8厘米者,2厘米一个径阶;小于8厘米者,1厘米一个径阶。
(3)植被及灌木调查:植被调查在1*1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下木调查在2*2平方米小样方中进行,乔木调查在实习中绘制树冠投影图。
植物名称:记录植物中名或学名,并采集有关植物标本(实习中只采集野外不能识别的标本。
经鉴定后再将植物名称填入,但在鉴定前要填入代号)。
由于标本不完整,鉴定有困难时可暂时填入**科或**属的一种。
如苔草属的一种。
层次:可根据植物高度划分为几个层次。
若一种植物分布在几个层次中,按其分布情况记入分布最多的层次中层次盖度:即该层次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方面积的百分比。
按植物自然情况进行测定。
范围指最低高度到最高高度。
如果植物最低为0.3米,最高为1.5米,则记为0.3-1.5米。
多度:指该植物投影面积占该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用德鲁提的多度等级进行分级。
分布:指丛生、片状、稀疏、单株等。
(4)统计及报告:按测树学统计林木组成和平均胸径。
植被统计频度和多度。
描述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
四、实验数据表1森林群落类型调查表一、样地基本概况标准地面积:20*20 平方米地点名:调查日期:2015.05.26 海拔:150米经纬度:坡位:半山腰坡度:15.2°森林类型:天然林生态系统类型: 森林生态系统林分郁闭度:80%二、地质、土壤调查土壤类型:壤土母岩类型:砂岩、砾岩、岩石风化残积土壤厚度:一米以上岩石露头:10%土壤A层厚度:棕色枯落物厚度:1.5cm土壤颜色:棕色土壤质地:黄棕壤土壤侵蚀状况:很少排水状况:良好三、经营历史与人为活动状况:表2样地每木调查表序号树种名称胸径cm 树高m 冠幅m*m1 α33.52 20.6 8.7*5.12 麻栎21.82 17.15 4.5*4.43 麻栎28.45 26.5 8.3*7.54 麻栎28.60 24.0 6.1*5.45 麻栎37.38 22.4 9.2*8.36 麻栎32.95 25.3 6.6*6.37 麻栎22.12 18.0 5.4*4.68 麻栎28.96 21.9 6.3*5.49 麻栎20.57 15.4 4.6*3.710 麻栎25.82 18.4 5.3*4.111 麻栎30.21 21.0 7.4*5.812 麻栎22.28 17.4 5.2*4.713 麻栎32.70 17.9 6.5*6.214 麻栎37.72 22.0 9.1*8.015 麻栎22.00 15.9 5.6*5.316 麻栎29.30 14.4 6.5*5.6表2数据分析整理如下:径阶平均直径各株树木直径(cm)/(m)树高实测值株数(株)平均树高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20.5722.0625.8228.6729.7632.7033.5237.5520.57/15.421.82/17.15 22.00/15.9 22.12/18 22.28/17.4 25.82/18.428.45/26.5 28.60/24.0 28.96/21.929.30/14.4 30.21/21.032.70/17.933.52/20.637.38/22.4 37.72/22.01413211215.417.1118.424.117.717.2020.622.2由标准地每木检尺实验数据计算得直径算术平均值: 28.40cm 径阶株数分布图1234520222426283032343638径阶/cm株数/株各径阶平均树高胸径散点图y = -0.0136x 2+ 1.0774x - 0.2804R 2= 0.3678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胸径树高散点图y = -0.0313x 2 + 2.1668x - 15.481 R 2 = 0.37940510152025300510152025303540胸径/cm树高/m表3灌木/下木小样方调查表样方面积:2*2平米总盖度: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多度(株)1a 28 1.54 12 b 26 1.5 1c 18 1.15 1d 15 1.1 23 eb 20 1.45 14 f 25 1.5 1g 80 1.6 35 e 40 1.7 1c 20 1.3 1表4草本小样方调查表样方物种名称盖度(%)平均高m 分布状况1 A 30 0.08 稀疏B 60 0.80 片状C 50 0.10 稀疏2 络石60 0.07 丛生A 20 0.12 稀疏D 10 0.06 单株3 E 20 0.06 片状麦冬40 0.10 丛生F 10 0.08 稀疏B 10 0.12 单株4 络石40 0.07 稀疏G 50 0.04 丛生麦冬10 0.11 丛生5 络石30 0.07 单株C 10 0.10 稀疏D 10 0.06 单株表5植物频度和多度统计表植物名称小样方号(株)频度(%)平均多度1 2 3 4 5α0 0 0 1 25 0.25 麻栎 6 3 3 3 100 3.75a 1 0 0 0 0 20 0.2b 0 1 1 0 0 40 0.4c 0 1 0 0 1 40 0.4d 0 1 0 0 0 20 0.2e 0 0 1 0 1 40 0.4f 0 0 0 1 0 20 0.2g 0 0 0 3 0 20 0.6A 3 4 0 0 0 40 1.4B 0 2 0 0 1 40 0.6C 0 3 0 0 1 40 0.8D 0 2 0 0 2 40 0.8E 0 0 4 0 0 20 0.8F 0 0 3 0 0 20 0.6G 0 0 3 0 0 20 0.6络石0 3 0 2 2 60 1.4 麦冬0 0 5 3 0 40 1.6由以上数据可知,该样地内群落组成较为丰富,乔灌草均有分布。
幼儿园生态环境:植物观察实验教案
【幼儿园生态环境:植物观察实验教案】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生态环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实践,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植物观察实验是生态环境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将共享一份完整的植物观察实验教案。
二、教案内容1. 实验目的:通过植物观察实验,让幼儿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 实验材料:- 小花盆或透明塑料袋- 土壤- 种子或幼苗- 水壶- 记录表格3. 实验步骤:- 辅导幼儿将土壤装入小花盆或透明塑料袋中,并在其中种植一颗种子或放入一株幼苗。
- 每日固定时间给植物浇水,并让幼儿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根部情况等。
- 每周对植物进行一次观察总结,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浇水和光照等因素。
4. 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带领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植物的总体生长情况,对比不同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引导幼儿分析出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三、实验导入在进行植物观察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或图片,让幼儿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可以带领幼儿进行一次户外的植物观察活动,让他们亲自接触和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提出一些问题,例如:植物是怎样摄取水分和养分的?植物在不同季节会有什么变化?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什么差异?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发幼儿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实验指导1.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观察和记录,鼓励他们在记录表格上勇敢地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2. 针对不同芳龄和能力的幼儿,可以设置不同的要求和挑战。
对于芳龄较小的幼儿,可以要求他们简单记录植物每天的变化;对于芳龄较大的幼儿,可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察假设,并进行小组讨论。
3. 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生态学实验报告——环境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
基础生态学实验环境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姓名学号系别班级实验日期同组姓名一、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对小白鼠以及蟾蜍对不同环境温度下体温变化的测量,研究恒温动物以及变温动物对于环境温度变化时体温的调节。
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常温动物的体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保持恒定。
环境温度对动物体温的影响与动物种类、个体年龄及性别、个体差异、体表被盖物的性质和干湿度等因素有关。
二、实验过程1、取六个笼子,分别编号。
2、在室温下,从小白鼠笼中随机取出雌雄各三只,辨别性别。
3、用温度计从肛门分别测出各自体温,记录。
4、将小白鼠连同鼠笼一起测重,记录。
5、随机将小白鼠分成1、2、3三组,每组雌雄鼠各一只。
从这三组小白鼠中随机取出两组分别置于10℃和35℃的恒温箱内各30min,剩下一组置于室温中观察。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小白鼠的活动状况。
6、30min后将鼠笼取出,分别测出各自的体温,记录。
7、再分别将小白鼠连同鼠笼一起测重,记录。
8、同理将蟾蜍也一样这样处理并记录。
三、实验结果表一:小白鼠实验数据记录表二表三:蟾蜍实验数据记录表四实验结论:由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小白鼠处于35℃高温和10℃低温环境时,体温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蟾蜍处于35℃高温和10℃低温环境时,体温的变化幅度比较大。
同时由表二和表四,可以看出,小白鼠和蟾蜍,在经历10℃、22℃和35℃的环境后,经过30min后,体重都减轻了,说明其体内物质消耗或者排泄出了体外。
小白鼠是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它在不同外界温度的条件下的体温变化不大,是通过它体内一系列的调节机制来完成对外界变温的适应的;蟾蜍是两栖类属于变温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由于有机体要保持活动的状态,还是会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是变化的范围会比恒温动物大很多。
四、实验讨论通过实验验证了恒温动物(小白鼠)在外界温度变化的时候的体温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变化的范围会明显小于变温动物(蟾蜍)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范围。
生态因子测定实验
环境生态学实验一校园内不同环境生态因子的测定【实验目的】在掌握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风速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园内不同环境下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和风速的测定,认识不同环境生态因子的差异性,以及建筑物、街道布局对生态因子的影响,了解生态因子对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调整措施。
【实验材料】光照度计,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卷尺。
【实验步骤】(一)环境对照组的选取选取环境对照组(选择校园内的三个地方,尽可能选择环境差异较大的地区,可以包括室内),例如空旷草地、林地、室内,建筑物的南侧和北侧,建筑围合区和开敞区,东西向和南北向道路等。
(二)光照强度的测定对环境对照组内的不同地点,各选取3个测定点,用照度计测定每一点的光照强度,并记录下每次测定的数值(精确到个位)。
(三)空气温度湿度的测定对环境对照组内的不同地点,各选取3个测定点,在1.5m高处,用温湿度计测定每一点的温度、湿度,并记录下每次的数值(湿度精确到个位,温度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四)风速的测定对环境对照组内的不同地点,各选取3个测定点,在1.5m高处,用风速测定仪测定每一点的风速,并记录下每次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作业及思考题】(一)实验结果记录根据所整理的测定结果,将所得到的生态因子数据进行列表(格式可参加下表)。
(二)思考题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以下问题:1、不同环境下生态因子的差异性;2、造成生态因子差异性的原因;3、不同环境下生态因子对植物生长,人的感受及活动产生哪些影响;4、在不同环境下植物种类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5、可以采取什么措施调整局部环境下的生态因子,以满足植物和人对于环境的需要。
附:实验报告要求1、每位同学单独撰写实验报告,用专用实验报告纸撰写。
2、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与分析,思考题回答。
表1 生态因子记录表组别日期天气状况地点1:测定时间:地点2:测定时间:地点3:测定时间:。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一个关于生态学的实验,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人为的干扰,探究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具体而言,在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我们将分别设置高生物多样性和低生物多样性两个处理组,并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以了解各自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材料与方法:1.生态箱:我们使用了大小相似的生态箱,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
2.植物:选择了10种不同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灌木。
3.动物:选择了5种小型昆虫,作为生物种群。
4.土壤: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土壤,以确保实验环境接近自然状态。
5.其他环境条件:包括光照、湿度和温度等。
实验步骤:1.在生态箱中分别放置高生物多样性和低生物多样性两个处理组。
2.高生物多样性组:将10种不同植物按照比例安排在不同区域,并添加相应的昆虫种群。
3.低生物多样性组:只选择3种植物和1种昆虫种群,以模拟低生物多样性条件。
4.观测和记录:定期观察和记录两个处理组的植物生长、昆虫数量和活动,以及土壤湿度等环境因素。
结果与讨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高生物多样性组相比低生物多样性组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恶劣条件下,高生物多样性组的植物依然能够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而低生物多样性组的植物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同时,在高生物多样性组中,昆虫数量也更为丰富,它们之间存在更复杂的食物链和相互依存关系。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生物多样性意味着更多种类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高生物多样性组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压力较小,并且存在着更多的生物控制和互惠共生现象,因此更容易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比之下,低生物多样性组中物种的相互作用较为简单,一旦出现干扰或变化,很容易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实验报告生态学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生态学生态因子测定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2. 了解若干生态因子的时空变化特点和规律;3. 比较分析生态因子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异同及其原因。
二、实验原理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分布和繁殖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生态因子可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两大类。
非生物因子包括光、温度、水、土壤、大气等,生物因子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态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校园内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如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2. 实验仪器:温度计、照度计、土壤温度计、pH计、环刀、铝盒、土壤钻、小铲、烘箱、50ml小烧杯、玻璃棒、土壤筛(孔径1mm)、分析天平、干燥器(内盛变色硅胶或无水氯化钙)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测定:(1)在实验区域内选择3个不同位置,分别测定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2)记录每个位置的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数据。
2. 土壤水分、容重、pH的测定:(1)在每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用环刀取土样,记录土壤深度;(2)将土样放入铝盒中,带回实验室进行水分、容重、pH测定;(3)记录土壤水分、容重、pH数据。
3. 数据处理与分析:(1)对所测得的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容重、pH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比较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差异及其原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气温、光照强度、土壤温度的测定结果:(1)针叶林:气温10-20℃,光照强度1000-1500umol m-2 s-1,土壤温度8-15℃;(2)阔叶林:气温15-25℃,光照强度800-1200umol m-2 s-1,土壤温度10-18℃;(3)混交林:气温18-28℃,光照强度600-1000umol m-2 s-1,土壤温度12-20℃。
2. 土壤水分、容重、pH的测定结果:(1)针叶林:土壤水分12%-15%,容重1.2-1.4g/cm3,pH5.5-6.5;(2)阔叶林:土壤水分15%-18%,容重1.3-1.5g/cm3,pH5.0-6.0;(3)混交林:土壤水分16%-20%,容重1.4-1.6g/cm3,pH4.5-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生物《环境生态学实验》4个实验实验一浊度的测定——目视比浊法一、实验原理将水样与用硅藻土配制的浊度标准液进行比较。
规定相当于1mg一定粒度的硅藻土在1000mL 水中所产生的浊度为1度二、实验仪器及试剂A实验仪器50ml具塞比色管、1L容量瓶、 250ml具塞无色玻璃瓶、10ml量筒B实验试剂浊度标准液:(1)浊度 250 度的硅藻土悬浊液(2)浊度 100 度的硅藻土悬浊液备注:浊度标准液配制(1)称取10g通过 0.1mm 筛孔(150目)的硅藻土于研钵中,加入少许蒸馏水调成糊状并研细,移至1000mL 量筒中,加水至标线,充分搅匀后,静置24h,用虹吸法仔细将上层800mL悬浮液移至第二个1000mL 量筒中,向其中加水至1000mL,充分搅拌静置24h。
虹吸出上层含较细颗粒的800mL 悬浮液,弃去。
下部沉积物加水稀释至 1000mL。
充分搅拌后,贮于具塞玻璃瓶中,其中含硅藻土颗粒直径大约为 400um左右。
取 50.0mL 上述悬浊液置于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
于 105℃烘箱中烘 2h,置于干燥器冷却 30min ,称重。
重复以上操作,即烘 1h ,冷却,称重,直至恒重。
求出 1mL悬浊液含硅藻土的重量(mg) 。
(2)吸取含 250mg 硅藻土的悬浊液,置于 10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标线,摇匀。
此溶液浊度为250 度。
(3)吸取100mL浊度为250度的标准液于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此溶液浊度为100 度。
三、实验操作步骤(1)浊度低于 10 度的水样:①吸取浊度为100度的标准液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及10.0mL 于 100mL 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配制成浊度为 0 、1.0 、2.0 、3.0、4.0、5.0 、6.0 、7.0 、8.0 、9.0 和10.0 度的标准液。
②取100mL摇匀水样于100mL比色管中与上述标液(11.1.1)进行比较,可在黑色底板上由上向下垂直观察,选出与水样产生相近视觉效果的标液,记下其浊度值。
(2)浊度为 10 度以上的水样:①吸取浊度为 250 度的标准液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及 100mL 置于 250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即得浊度为 0 、10、 20、 30 、40、 50 、60、70、 80 、90 和 100 度的标准液,将其移入成套的 250mL 具塞玻璃瓶中。
②取250mL 摇匀水样置于成套的 250mL具塞玻璃瓶中,瓶后放一有黑线的白纸板作为判别标志,从瓶前向后观察,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选出与水样产生相近视觉效果的标准液,记下其浊度值。
(3)水样浊度超过 100 度时,用无浊度水稀释后测定。
四、结果计算水样浊度可直接读数实验二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一、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Shelford耐受性定律。
三、实验仪器及其试剂1、实验仪器:塑料杯(250ml)(4个人一组,每组6个,共需84个)2、实验试剂:稀硫酸(PH=2)(大概3升)、蒸馏水(1.5升)3、实验材料:小鱼或者金鱼四、实验步骤:1、取6个塑料杯分为6组,并贴好标签。
2、配制酸化水:分别配制PH约为3.0、3.5、4.0、4.5、5.0的酸化水,方法是用大烧杯取30ml的稀硫酸(PH=2),再加入200、300、350、380、400ml的自来水,混匀,(若PH值偏差太大,可用稀硫酸或自来水加以适当调整)3、将配好的相应PH值的酸化水分别加入到5个塑料杯中,另外一个设为对照组(PH=7)4、用小抄网捎出鱼,分别放入到塑料杯中,每个塑料杯放入2~3条小鱼。
作业:记录小鱼的生活状态、存活时间、溶液的浑浊度和气味的变化,并交实验报告实验三单种及两种以上种子萌发情况比较一、目的通过单种种子不同密度的萌发实验及两种以上种子的混合萌发实验,观测种内邻接效应、种间竞争现象。
通过实验加深对邻接效应及竞争排斥原理的理解。
二、原理邻接效应是指一定空间内数目(密度)增加,必定会出现的邻接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们在植物种群密度对产量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证实了“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即种群的密度不同,最后产量却都是一样,主要原因是邻接效应对其个体生长的抑制随密度增大而增大。
Shinoyaki和Kila(1956)又提出了密度与产量线性关系的“倒数产量法则”,其方程为1/W=Ad + B(其中W为产量,d为密度,A、B为常数)。
关于种子萌发时密度不同而产生的邻接效应,也有人做过大量试验,Knapp和FµLthmann(1954)对洋芋、洋葱和白香草木樨的实验证明:发芽种子的密度增加和距离减少,发芽率明显降低。
种间竞争是指两个种在所需环境资源和能量不足的情况下,或因某种必需的环境条件受限制,或因空间不够而发生的相互关系。
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对竞争种的个体生长和种群的数量增长都有抑制作用。
种间竞争在自然界是易于观察到的。
例如纯羊草群落中,其它的种往往生长不良。
又如在上层林木树种的荫蔽下,下层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长,由于受到光的限制而生长缓慢。
Gause(1934)以两种在分类上和生态上很接近的草履虫所做的经典试验,其结果是增长快的种排挤了增长慢的种。
后来,科学家就把这种种间竞争称之为Gause假说,即: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永久地共存。
近代科学家又用竞争排斥原理来表示这种概念,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也就是说,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植物种群之间,不同属但是生活型相同的植物之间,以及同一基因型个体之间的竞争都很激烈,都可以由这个假说得到解释。
种间的竞争力,决定于种的生态习性和生态幅度、生长速率、个体大小、抗逆性、叶子和根系的数目、植物的生长习性(一年生还是多年生)、植物化学物质以及禾本科植物的分蘖能力等。
种间竞争在决定共存于一起的种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三、仪器、材料(一)仪器1、培养皿;滤纸;漂白粉;恒温培养箱。
(二)材料莴苣(Aitemisia )、洋葱(Alli µm cepa )种子及菜心种子。
四、步骤将莴苣、洋葱、菜心种子按每个培养皿2、10、50、250颗等距离排列于滤纸上,分别加入蒸馏水5 mL ,盖好培养皿,置30 ℃恒温箱中培养。
每天观察发芽或幼苗生长情况,并作详细记录,填入表中,并进行讨论。
同样方法做两种以上种子的混合萌发实验。
五、结果和讨论将实验结果结合邻接效应及竞争排斥原理进行讨论。
思考题1、什么是邻接效应,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2、同种种子的邻接效应与两种以上种子间的邻接效应在实验过程中哪一类型表现的更显著?实验四 重金属Pb 、Cd 、Zn 、Hg 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一、目的本实验用不同浓度的Pb 、Cd 、Zn 或Hg 处理,观察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的配制方法;通过实验结果说明,重金属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的影响有什么差别,并加以解释。
二、原理种子萌发是植物繁殖后代的关键性步骤,也是决定种子质量的依据。
种子萌发程度常用种子发芽率表示。
种子发芽率是指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在规定的天数内,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种子数的百分率,它是决定种子品质和实用价值的主要依据。
测定种子萌发率的方法很多,如快速测定法,它包括氮化三苯氮唑法(TTC法),嗅麝香草酚兰法(BTB法)和纸上荧光法;本实验采用直接发芽的方法测定种子发芽率。
由于工业、交通、农业,特别是矿藏的开采和冶金,给环境中,特别是水和土壤中带来了大量的重金属,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对生物的毒害。
在种子萌发方面,由于重金属会破坏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过程,影响有关酶系的活性,因此,会影响种子萌发,改变其发芽率,并影响幼苗的生长发育。
二、材料、仪器及试剂(一)材料水稻种子。
(二)仪器恒温箱;白瓷盘;直尺;镊子;滤纸;烧杯;培养皿;移液管;容量瓶;分析天平。
(三)试剂蒸馏水;醋酸铅;氯化镉;硫酸锌;硝酸汞;次氯酸钠。
三、步骤1、重金属溶液的配制。
以氯化镉为例,先配制出100 mg/L的镉溶液,然后再稀释为所需的浓度。
准确称取200.3 mg氯化镉溶于水,定容到1 L,即为100 mg/L的镉溶液。
2、水稻种子的预处理。
取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的小麦种子置于盆内,用自来水冲洗2~3次,用5%的次氯酸钠消毒4~5 min,再用自来水清洗数次,于30℃的温水中浸种吸涨30 min。
3、水稻种子的重金属处理及培养。
用100 mg/L镉溶液配制 5 mg/L、10 mg/L、25 mg/L、50 mg/L 四个浓度的镉溶液,取干净培养皿5套,分别加入蒸馏水和各个浓度的镉溶液10.0 mL,在每个培养皿中加入滤纸一张,用镊子放入预处理的水稻种子50粒,盖好培养皿,置30 ℃恒温箱中培养,同时用蒸馏水作对照试验。
4、结果观察。
培养2 d、4 d、6 d、7 d、11 d观察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情况。
测定不同镉处理浓度已发芽的种子的平均数、平均根长和平均芽长,将结果记入表格内,并加以解释。
思考题1、重金属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2、不同浓度的重金属溶液对小麦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有什么差别,并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