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生物《环境生态学实验》4个实验
实验一浊度的测定——目视比浊法
一、实验原理
将水样与用硅藻土配制的浊度标准液进行比较。规定相当于1mg一定粒度的硅藻土在1000mL 水中所产生的浊度为1度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A实验仪器
50ml具塞比色管、1L容量瓶、 250ml具塞无色玻璃瓶、10ml量筒
B实验试剂
浊度标准液:(1)浊度 250 度的硅藻土悬浊液(2)浊度 100 度的硅藻土悬浊液
备注:浊度标准液配制
(1)称取10g通过 0.1mm 筛孔(150目)的硅藻土于研钵中,加入少许蒸馏水调成糊状并研细,移至1000mL 量筒中,加水至标线,充分搅匀后,静置24h,用虹吸法仔细将上层800mL悬浮液移至第二个1000mL 量筒中,向其中加水至1000mL,充分搅拌静置24h。虹吸出上层含较细颗粒的800mL 悬浮液,弃去。下部沉积物加水稀释至 1000mL。充分搅拌后,贮于具塞玻璃瓶中,其中含硅藻土颗粒直径大约为 400um左右。
取 50.0mL 上述悬浊液置于恒重的蒸发皿中,在水浴上蒸干。于 105℃烘箱中烘 2h,置于干燥器冷却 30min ,称重。重复以上操作,即烘 1h ,冷却,称重,直至恒重。求出 1mL悬浊液含硅藻土的重量(mg) 。
(2)吸取含 250mg 硅藻土的悬浊液,置于 10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标线,摇匀。此溶液浊度为250 度。
(3)吸取100mL浊度为250度的标准液于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此溶液浊度为100 度。
三、实验操作步骤
(1)浊度低于 10 度的水样:
①吸取浊度为100度的标准液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及
10.0mL 于 100mL 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配制成浊度为 0 、1.0 、2.0 、3.0、4.0、
5.0 、
6.0 、
7.0 、
8.0 、
9.0 和10.0 度的标准液。
②取100mL摇匀水样于100mL比色管中与上述标液(11.1.1)进行比较,可在黑色底板上由上向下垂直观察,选出与水样产生相近视觉效果的标液,记下其浊度值。
(2)浊度为 10 度以上的水样:
①吸取浊度为 250 度的标准液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及 100mL 置于 250mL 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即得浊度为 0 、10、 20、 30 、40、 50 、
60、70、 80 、90 和 100 度的标准液,将其移入成套的 250mL 具塞玻璃瓶中。
②取250mL 摇匀水样置于成套的 250mL具塞玻璃瓶中,瓶后放一有黑线的白纸板作为判别标志,从瓶前向后观察,根据目标的清晰程度选出与水样产生相近视觉效果的标准液,记下其浊度值。
(3)水样浊度超过 100 度时,用无浊度水稀释后测定。
四、结果计算
水样浊度可直接读数
实验二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使学生了解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Shelford耐受性定律。
三、实验仪器及其试剂
1、实验仪器:
塑料杯(250ml)(4个人一组,每组6个,共需84个)
2、实验试剂:
稀硫酸(PH=2)(大概3升)、蒸馏水(1.5升)
3、实验材料:
小鱼或者金鱼
四、实验步骤:
1、取6个塑料杯分为6组,并贴好标签。
2、配制酸化水:分别配制PH约为3.0、3.5、4.0、4.5、5.0的酸化水,方法是用大烧杯取30ml的稀硫酸(PH=2),再加入200、300、350、380、400ml的自来水,混匀,(若PH值偏差太大,可用稀硫酸或自来水加以适当调整)
3、将配好的相应PH值的酸化水分别加入到5个塑料杯中,另外一个设为对照组(PH=7)
4、用小抄网捎出鱼,分别放入到塑料杯中,每个塑料杯放入2~3条小鱼。
作业:
记录小鱼的生活状态、存活时间、溶液的浑浊度和气味的变化,并交实验报告
实验三单种及两种以上种子萌发情况比较
一、目的
通过单种种子不同密度的萌发实验及两种以上种子的混合萌发实验,观测种内邻接效应、种间竞争现象。通过实验加深对邻接效应及竞争排斥原理的理解。
二、原理
邻接效应是指一定空间内数目(密度)增加,必定会出现的邻接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们在植物种群密度对产量的关系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从而证实了“最后产量衡值法则”,即种群的密度不同,最后产量却都是一样,主要原因是邻接效应对其个体生长的抑制随密度增大而增大。Shinoyaki和Kila(1956)又提出了密度与产量线性关系的“倒数产量法则”,其方程为1/W=Ad + B(其中W为产量,d为密度,A、B为常数)。关于种子萌发时密度不同而产生的邻接效应,也有人做过大量试验,Knapp和FµLthmann(1954)对洋芋、洋葱和白香草木樨的实验证明:发芽种子的密度增加和距离减少,发芽率明显降低。
种间竞争是指两个种在所需环境资源和能量不足的情况下,或因某种必需的环境条件受限制,或因空间不够而发生的相互关系。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对竞争种的个体生长和种群的数量增长都有抑制作用。
种间竞争在自然界是易于观察到的。例如纯羊草群落中,其它的种往往生长不良。又如在上层林木树种的荫蔽下,下层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长,由于受到光的限制而生长缓慢。Gause(1934)以两种在分类上和生态上很接近的草履虫所做的经典试验,其结果是增长快的种排挤了增长慢的种。后来,科学家就把这种种间竞争称之为Gause假说,即:由于竞争的结果,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永久地共存。近代科学家又用竞争排斥原理来表示这种概念,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也就是说,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具有相似生态习性的植物种群之间,不同属但是生活型相同的植物之间,以及同一基因型个体之间的竞争都很激烈,都可以由这个假说得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