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身份认同转变研究述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作身份认同转变研究述评

作者:马珂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03期

摘要:在不同的职业类别或工作场所,人们所拥有的工作身份并不相同。然而,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工作身份之间进行转变。本文就针对这种现象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然后阐述了其影响因素和转变过程,最后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身份认同工作身份认同工作身份认同转变

身份转变指脱离原来核心的、行为锚定的认同,转向探索新的可能自我,并最终形成新认同的过程。身份转变经常伴随着职业变化的产生,因此工作身份转变逐渐成为组织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给出了与工作身份转变相关概念的定义,然后对工作身份转变的影响因素及转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有关问题做出了展望。

一、概念的界定

1.身份认同。首先理清“身份”、“认同”及“身份认同”间的关系。三个概念源自同一个英文“identity”。对identity概念的早期研究以哲学范式为主,并翻译为“认同”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同性恋者、少数族群等群体运动风靡欧洲,关于identity问题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关注,并仍将其译为“认同”。八十年代,Ashforth 和 Meal(1989)将社会认同理论引入到组织研究中,并将组织认同界定为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从此对identity的研究分化为两个词汇:“identity” 与“identification”,其对应的中文分别为“身份”与“认同”。“身份”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张淑华等(2012)把身份总结性的看成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及地位的标识和称谓。对认同的定义,Weeks (1998)认为认同即你和一些人有何共同之处,以及你和他者有何区别之处。个人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的相异、相似的比较构成了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从而确定了身份,认同也就融合了身份认同的意思。身份认同的含义错综复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不同群体所指的身份认同是不同的。Deaux(1993)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人对自己归属哪个群体的认知。何洪涛(2010)认为,身份认同是人们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2.工作身份认同。工作身份试图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工作中,我(我们)是谁?针对工作身份概念的问题,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Dutton等(2010)认为工作身份指在群体、团队、组织或职业活动中与成员关系相关联的员工身份与自我定义。Buche(2008)认为,工作身份是对个体对自己与雇佣环境相互交往的自我感知的一种社会性、建构性的表示。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董磷茜(2012)将工作身份认同界定为人们对于工作角色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以及人们愿意在工作角色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并通过其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心理状态。

3.工作身份认同转变。在职业生涯中,多数人会经历工作与工作,工作与非工作身份的转变。许多组织研究者对工作身份转变产生了浓厚兴趣,例如学者们研究了由员工晋升为管理者身份转变的过程,以及从一份工作到另一份工作的转变过程。除了工作身份内部的转变外,学者们还对跨领域的身份转变进行了研究,如从工作身份向非工作身份的转变。Ashforth等(2000)还探讨了发生在已建立的工作角色和非工作角色之间的日常转变,如,工作母亲如何从白天的工作角色转换到晚上家中的母亲角色。

二、工作身份认同转变的影响因素

在初步了解相关概念之后,我们将总结与归纳导致工作身份转变发生的因素有哪些。

1.角色身份的自然转换。每个人在社会都有多重角色,有的角色很显著,有的角色不显著,其中显著的角色对构成自我概念更为重要。首先它提供了个人解释和回应生活事件的总体基模;其次,当个人面对不确定性时,显著的角色可以为其提供生活的方向和行为指导;最后,个体生活阶段的转变也带来显著角色的转变。因此,显著角色的变化会导致个体态度、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变化,从而带来个体工作身份认同的转变。如从普通员工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就会带来工作身份认同的转变。

2.生活转折事件。如果说角色的自我转换是水到渠成,那么生活转折事件带来的身份变化则是突然转向。生活中的许多事件能触发个人的改变,起到转折点的作用。这些急促的事件可能来自工作,也可能来自组织或者家庭生活,如与导师一次有意义的长谈。这些能带来个人生活意义重构的事件都带来认同的转变。此后,人生从本质发生了变化,如改变工作、改变生活(结婚、生子)等。然而,生活转折事件给个体所带来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有些事件甚至能导致个体的创伤,Tedeschi等(1995)针对此提出了创伤后成长的概念。

3.情景因素的变化。个人或群体所属的社会环境及其变迁,以及贯穿其中的政治和社会因素,都会对身份认同产生影响。情景论解释了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个人或群体可以存在多重的认同感。韦杏雨(2009)以个案研究为研究方法,对教师身份认同的转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对教师职业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学生、同事、所在机构、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等情景因素都会影响教师身份认同的构建和重构。可见,外界情景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工作身份认同的转变。

三、工作身份转变的过程

工作身份转变的影响因素只是对哪些因素会导致工作身份转变的发生做出了解释,然而从开始转变到转变成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下文将对两个主要的转变理论进行介绍。

1.阀域理论。Van Gennep (1960)提出,身份转变过程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1)分离阶段(separation),指个人脱离旧的社会角色。激发分离阶段开始的因素包括事件、创伤、工作变化。研究者发现分离阶段具有认同过程的双重性,即个体必须从原先的自我中脱离,然后

建立一个新的自我。(2)过渡阶段(liminality),从旧的角色转身新的社会角色;(3)整合阶段(integration),对新角色认同的形成。

2.生涯阶段理论。与Van Gennep的阀域理论相似,Ibarra将转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探索、临时实验、整合。(1)转变早期:探索可能的自我。转变始于个体开始尝试自己先前没有的认同或只存在于脑子里的认同。探索起源于人际关系、活动或其他事件的影响,本模型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探索性的行为会逐渐产生或放大一个现实自我与未来自我的差异。(2)转变阈限期:临时试验。随着转变过程进入阈限期,先前自我身份的清晰性逐渐转变为怀疑、不确定性、混乱和冲突。Ibarra(2007)将阈限定义为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个体失去或缺少主要社会领域的联系或者是一种“夹”在两种身份状态之间的一种经历。最常提到的阈限是退休和失业期。(3)转变后期:整合。整合是指放弃或保留多重可能,把保留的可能自我整合为一个新的自我概念。

四、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工作身份认同转变对个体的工作与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目前有关工作身份认同转变的研究至少还存在以下不足。

1.本土化研究。国外学者对工作身份认同转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纵观国内,对身份转变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工作以外的领域。如,陈三峰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进行了研究。俞少宾和崔兴硕基于对16 位韩朝鲜族移民的结构式访谈,对身份认同转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可以发现,对身份转变的研究集中于学校、移民等社会领域,而对工作领域却很少触及,因此对工作领域身份转变的研究迫在眉睫。

2.工作身份转变的测量。目前对角色认同测量工具的研究较多,其中较有影响的测量工具如下:Burke和Thully于1977 年在传统符号互动理论基础上设计了角色认同量表作为一个量化分析工具。Callero于1985 年编制该量表,通过量表法和排序法来测量被试的角色认同显著性程度。Saleh 和 Hosek 于 1976 年编制工作角色认同量表和工作角色显著性量表。国内学者对角色转变测量量表的研究有周勇康的大学生角色认同问卷、孙瑞权的幼儿教师职业角色认同问卷等。而对工作身份转变测量量表的研究却很少,因此,对测量量表的开发也是工作身份转变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3.工作身份转变的影响结果。对身份认同与后果变量的研究较为丰富。Abraido-Lanza (1997)讨论了角色认同与自尊、胜任力和心理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概念模型。Steber等(l999)的研究证实,个体的角色认同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成正相关。可见,身份认同对个体的生活、心理等因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应的,工作身份认同的转变也会对个体的工作、生活、心理等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