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中点(教案)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坐标教案
【课题】8.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坐标【学习目标】1、掌握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2、能熟练应用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进行运算【学习重点】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的应用【学习难点】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公式的应用【课时安排】 2 课时【课堂过程】课前准备(预习46页一一48页,找出疑惑的地方)复习(如图)在数轴上有两点x i =巧公2=7,贝卩=新知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P i(x i,yj , P2(X2,y2),两点距离公式为P1P2I =1(X2 —X i)2 +M -y i)2说明(1)如果P1和P2两点在X轴上或在平行于X轴的直线上,两点距离是x2 -x1⑵如果P i和P2两点在y轴上或在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两点距离是目2一*试一试1:求平面上两点A(6,2) , B(5,3)间的距离|AB =试一试2: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1) A(—2,0), B(2,0) ⑵A(0,3), B (0,-7)(3) A(—2,3), B(2,4) ⑷ A( —5,9), B (8,6)试一试3:已知A(a ,3),点B在y轴上,点B的纵坐标为10, AB =12= 12,求a的值新知2:线段的中点公式点RXy),P2(X2°2)之间所连线段的中点P坐标为% y2说明公式对于P i和P2两点在平面内任意位置都是成立的试一试3:求下列两点的中点坐标(1)A(-2,3), B(2,13 ) ⑵ A(-15,9), B(18 ,6)(二)典型例题: 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 (1,0), B (-2,1), C (0,3),求此三角形两条中线CE和AD的长度(解题过程在书4 8页)【自我检测】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两点,P1(X1,yJ , p2(X2,y2)两点距离公式为2、点P1(X1,y1), p2(X2,y2)之间所连线段的中点P坐标为巩固练习:1、已知下列两点,求AB及两点的中点坐标(1) A (8, 6), B (2, 1) (2) A (-2 , 4) B (-2 , -2 )3、已知A(-4 , 4) , B(8, 10)两点,求两点间的距离AB4、已知下列两点,求中点坐标:(1) A (5, 10), B (-3 , 0) (2) A (-3 , -1 ), B (5, 7)5、已知点A (-1 , -1 ), B (b, 5),且 | AB =10,求b 的值6、已知A在y轴上,B (4, -6 ),且两点间的距离|AB =5,求点A 的坐标7、已知A (a, -5 ),点B在y轴上,点B的纵坐标为10, AB=17 求a。
线段中点坐标计算教案
线段中点坐标计算教案一、引言在解决几何问题中,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是一项基本的技能。
线段中点是指连接线段两个端点的线段上的一个点,其坐标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并提供一些实例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线段中点的定义在线段AB上,B点的坐标为(x₁, y₁),A点的坐标为(x₂, y₂),则线段AB的中点C的坐标为:C的横坐标 = (x₁ + x₂) / 2C的纵坐标 = (y₁ + y₂) / 2三、线段中点计算步骤1. 确定线段两个端点的坐标。
记为A(x₁, y₁)和B(x₂, y₂)。
2. 分别计算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平均值。
3. 将计算得到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组合,得到中点C的坐标。
四、线段中点计算实例实例1:已知线段的端点A(2, 3)和B(6, 7),求线段AB的中点坐标。
解:根据线段中点的计算步骤:C的横坐标 = (2 + 6) / 2 = 4C的纵坐标 = (3 + 7) / 2 = 5所以线段AB的中点C的坐标为(4, 5)。
实例2:已知线段的端点A(-1, 8)和B(5, -4),求线段AB的中点坐标。
解:根据线段中点的计算步骤:C的横坐标 = (-1 + 5) / 2 = 2C的纵坐标 = (8 + (-4)) / 2 = 2所以线段AB的中点C的坐标为(2, 2)。
五、实际应用线段中点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下面举两个例子:应用1:地图导航在地图导航中,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路径可以被看作一条线段。
通过计算路径的中点坐标,可以更好地规划导航路线。
应用2:图形设计在图形设计中,线段常常用于绘制不同形状的图案。
通过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图案的对称中心。
六、小结通过本教案,我们学习了如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线段的中点是连接线段两个端点的线段上的一个点,其坐标可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到。
掌握线段中点的计算方法,不仅对于几何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
8.1.2 线段的中点坐标 教案
8.1.2 线段的中点坐标教案陆艳丽教学目标:1、掌握中点坐标公式,会用它解决问题2、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介绍两个公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计算能力3、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和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体验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并会运用教学难点: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理解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课件一、1、复习引入:已知A(1,2)、B(3,4)、M(2,3),请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这三点,并计算|AM|、|MB|、|AB|2、探究:从计算结果可知:|AM| |MB|结合图形:M是线段AB的点从坐标上看:总结:中点M的横坐标是两端点A、B的横坐标的平均值纵坐标是两端点A、B的纵坐标的平均值一般情况也有同样的结论吗?二、新知识:如图,在坐标平面内,线段的两端点为A(x1,y1),B(x2,y2),中点为M (x0,y0),则:由于M为AB的中点,所以:于是:同样的有结论:三、强化训练1、练习:已知端点A、B坐标如下,求中点M坐标(1)A(3,1) B(5,3)(老师讲)(2)A(-5,1) B(1,2)(学生练)2、应用:例1 已知点S(0,2)、T(-6,-1),现将ST分成四等份,试求出各分点的坐标。
分析如图所示,首先求出线段ST的中点Q的坐标,然后再求SQ的中点P及QT的中点R的坐标。
解:因为Q为ST的中点所以由中点公式有,Q点的坐标为同理,线段SQ的中点线段TQ的中点例2 已知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分别为点A(1,0)、B(-2,1)、C(0,3),试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度。
解设BC的中点D的坐标为(x,y),则所以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度3、练:P48 2题四、小结五、作业:P48 1、3题。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能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掌握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能够运用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求解线段的中点坐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长度。
公式:d = √((x2 x1)²+ (y2 y1)²)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是两点的坐标。
2. 线段中点的坐标线段中点是指线段上的一个点,该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公式:中点横坐标:(x1 + x2) / 2中点纵坐标:(y1 + y2) / 2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是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的概念及公式。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两点间的距离:介绍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3. 讲解线段中点的坐标:介绍线段中点的坐标的概念,讲解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求解线段的中点坐标。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两点间距离公式教学目标:1.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
2.掌握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张黑板或白板。
2.学生准备铅笔和纸。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5分钟)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思考并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步骤二:引入两点间距离的定义(10分钟)教师可以介绍两点间距离的定义:“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教师可以用图示的方式展示这个定义。
步骤三:推导两点间距离公式(15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A点坐标为(x1,y1),B点坐标为(x2,y2),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推导:1.根据勾股定理可知,线段AB的长度等于x轴方向的差值的平方与y轴方向的差值的平方的和再开方。
2.根据上述推导可以得到两点间距离的公式:d=√((x2-x1)²+(y2-y1)²)。
步骤四:例题演练(20分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辅导学生计算的过程。
例如:设A(2,3),B(-1,4),求线段AB的长度。
解:根据公式d=√((x2-x1)²+(y2-y1)²),代入坐标值可得d=√((-1-2)²+(4-3)²)=√((-3)²+1²)=√(9+1)=√10。
步骤五:总结并巩固(2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并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
二、线段中点的坐标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
2.掌握求线段中点坐标的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张黑板或白板。
2.学生准备铅笔和纸。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问题(5分钟)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求线段的中点坐标?”让学生思考并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步骤二:引入线段中点的定义(10分钟)教师可以介绍线段中点的定义:“线段的中点是线段上离两个端点等距离的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并能够运用中点公式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两点P1(x1, y1)和P2(x2, y2),则两点间的距离d为:d = √((x2 x1)²+ (y2 y1)²)2. 线段中点公式:设线段的两个端点为P1(x1, y1)和P2(x2, y2),则线段的中点M的坐标为:M( (x1 + x2) / 2, (y1 + y2) / 2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线段中点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发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几何画板软件,直观地展示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计算过程。
3.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坐标系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的推导过程。
3.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计算方法。
4. 练习题: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过程中,观察学生对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掌握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求解线段的中点坐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两点P1(x1, y1)和P2(x2, y2),则两点间的距离d可以表示为:d = √((x2 x1)²+ (y2 y1)²)。
2. 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设线段的两个端点为P1(x1, y1)和P2(x2, y2),则线段的中点M的坐标为:M((x1 + x2) / 2, (y1 + y2) / 2)。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发现和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2. 利用几何图形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公式。
3. 通过练习题和小组合作活动,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坐标系和点的坐标的基础知识。
2. 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释公式中各个变量的含义,并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例子来说明公式的推导过程。
3. 讲解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释公式中各个变量的含义,并通过几何图形和实际例子来说明公式的推导过程。
4. 练习题:给出一些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线段的长度和求线段的中点坐标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实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让学生理解线段中点的坐标含义,并能求解线段中点的坐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两点A(x1, y1)和B(x2, y2),则两点间的距离d为:d = √((x2 x1)^2 + (y2 y1)^2)。
2. 线段中点的坐标:设线段的两个端点为A(x1, y1)和B(x2, y2),则线段的中点坐标为((x1 + x2) / 2, (y1 + y2) / 2)。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几何意义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含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和解答问题来学习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
2. 利用图形和实例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公式。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如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引起学生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兴趣。
2. 推导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解释公式的几何意义。
3. 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和解答。
4. 引入线段中点的坐标:引导学生思考线段中点的坐标含义,推导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5. 应用线段中点的坐标: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进行计算和解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的掌握。
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习题,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3. 小组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线段的中点与分线段
初中数学教案:线段的中点与分线段线段的中点与分线段一、引言数学是一门理性与逻辑相结合的学科,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线段的中点与分线段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本文将介绍线段的中点和如何分割线段的方法,并提供一份教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线段的中点1.定义:线段的中点是指将一条线段平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的点,即线段的中点是离线段两个端点等距离的点。
2.性质:a.线段的中点将线段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b.线段的中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实例: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段AB,然后使用尺子测量并找到它的中点C。
接着,分别测量AC和CB的长度,验证AC与CB的长度是否相等。
三、分线段1.定义:分线段是指将一条已知线段划分为若干部分的操作,使得每个部分的长度和满足一定的条件。
2.方法:a.按照比例分割:将线段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每个部分的长度与整条线段的长度之比等于已知比例的分数或小数。
b.平分线段:将线段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c.延长线分割:通过延长线段上某个点到另一个点,将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得其中一部分的长度与另一部分的长度比满足一定条件。
3.实例: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段AB,然后使用尺子测量并找到它的两个等分点C和D,接着按照1:2的比例在线段上找到一个点E,使得AE与EB的比值为1:2。
四、教学活动设计1.活动名称:线段的中点与分线段猜数游戏a.活动目标: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对线段中点和分线段的理解和使用。
b.活动步骤:-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
- 给每组一个纸板和一只粉笔。
- 每组先随机画一条线段,然后找到线段的中点,并用粉笔标记。
- 每组再按照比例分割线段,要求每个分段的比例不一样。
- 学生两两比较线段中点和分段的结果,确认答案是否正确。
- 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c.教学反思: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同时,通过比较互相的答案,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整版)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的中点坐标教案
张掖市职业学校文化课优质课教案|P 1P 2|=21221221)()(||y y x x P P -+-=→121200,.22x x y y x y ++==单位:民乐县职教中心 学科:数学 教者:张成仁 时间:2013.4.26图8-2文化课优质课教案12PP = ( .已知 a = 探究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已知111(,)P x y ,1P 2|等于什么?1212PP 的坐标时差的顺序必须是表示这个向量的终点坐标减起点坐标)1、,2(-B 分析:将其中一点作为向量的起点,另外调说明:向12PP 的坐算中差的顺序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并适时点评.(x a =及应用合作探究引导应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及应用设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为),(11yxA和),(22yxB,线段的中点为),(yxM,则这三个点的坐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结论2:一般地,设点),(111yxP、),(222yxP为平面内任意两点,则线段21PP的中点),(yxP的坐标为121200,.22x x y yx y++==说明:公式中涉及三个量,可“知二求一”体显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二:例2. 已知点)16()2,0(--,、TS,现将线段ST四等分,试求出各分点的坐标.分析:如图8-2所示,首先求出线段ST的中点Q的坐标,然后再求SQ的中点P及QT的中点R的坐标.例3.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为)30()12()0,1(,、,、CBA-)5,2(-B)5,2(-B,试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度.分析:先求出BC边的中点D的坐标,再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师引导,通过两向量相等,得到对应坐标相等,从而让学生观察、发现,列出方程组,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情况,教师做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公式中存在三个量,及时总结出公式的使用技巧.师生共同分析、探讨、明确线段ST的四等分点的求解思路后,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完成运算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鼓励并适时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要求线段的长度,需知道线段端点的坐标,从而启发学生找到解题途径.学生分单、双行进行竞赛练习,教师进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主动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加深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理解.通过探讨总结,深刻理解公式的特点,总结出可“知二求一”体现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后面公式的应用奠定基础。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线段的中点》教学设计
线段的中点
课时安排
40分钟
年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初一
授课教师
林丽珊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内容
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相关概念、表示方法及作图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系统的研究线段的中点及相关计算.我们可以用文字语言、几何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来刻画线段中点,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及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过程,学会说理,渗透几何的推理过程,为以后学习几何的证明奠定必要的基础.线段中点是几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在后续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二次函数等综合题中都有体现.
∴AB=2BD=2×3=6
(2)如图,D是线段AB中点,AB=6,求线段BD的长.
(2)解:∵D是线段AB中点,AB=6,
∴BD= AB= ×6=3
2.一展身手
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
(1)若AC=8 cm,BC=6 cm,求线段线段MN长.
解:(1)如图,
∵M是线段AC的中点,AC=8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及其形与数量的关系,会用几何符合语言表示.
2.能运用几何语言进行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学会运用数学几何语言进行说理的能力;
3.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1.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
2.“线段中点”
定义:如图①,线段AB上的一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几何语言:
初中中点坐标教案
初中中点坐标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的中点坐标的概念。
2. 学会计算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的中点坐标。
3. 能够应用中点坐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的中点坐标的概念。
2. 计算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的中点坐标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应用中点坐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平面直角坐标系图。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及坐标点的表示方法。
2. 提问:线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线段的中点坐标的概念:线段的中点坐标是指线段上一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个点就是线段的中点,用坐标表示就是中点坐标的计算方法。
2. 讲解中点坐标的计算方法:设线段的两个端点坐标分别为A(x1, y1)和B(x2, y2),则线段的中点坐标C的计算公式为:C((x1+x2)/2, (y1+y2)/2)。
3. 示例:给定线段AB的两个端点坐标A(2, 3)和B(6, -1),计算线段AB的中点坐标。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练习题内容包括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和应用中点坐标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线段的中点坐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中点坐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计算以下线段的中点坐标,并写出计算过程:(1)线段AB的两个端点坐标为A(2, 3)和B(6, -1)。
(2)线段CD的两个端点坐标为C(1, 5)和D(4, -2)。
2. 应用中点坐标解决以下实际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3, 2)到点B(8, -1)的距离是多少?(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EF的两个端点坐标为E(0, 6)和F(10, -4),求线段EF的中点坐标。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2. 能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两点A(x1, y1)和B(x2, y2)之间的距离d可以表示为:d = √[(x2 x1)²+ (y2 y1)²]2. 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线段AB的两个端点A(x1, y1)和B(x2, y2)的中点M的坐标可以表示为:M((x1 + x2) / 2, (y1 + y2) / 2)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概念,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2, 3)和点B(6, 7),求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以及线段AB的中点坐标。
”2. 讲解: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3. 示例:给出一个示例,让学生根据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的中点坐标。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1. 请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以及能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是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
教师应通过作业批改和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复杂问题,如:给定三个点A、B、C,证明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
2. 游戏环节:设计一个坐标系寻宝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寻找隐藏的宝藏。
3. 课堂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他们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初中数学中点专题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
2. 学会利用中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线段长度、证明线段平行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中点的性质。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线段中点的概念及性质。
2. 利用中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1. 理解中点性质的应用范围。
2. 将中点性质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解决综合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线段中点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中点性质。
3.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中点性质,加深理解。
4.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线段,如绳索、电线等,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概念。
2. 提问:如何找到线段的中点?引出中点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 讲解线段中点的概念:线段AB的中点M,是指线段AB上,距离A和B相等的点。
2. 讲解线段中点的性质:a. 线段的中点将线段平分。
b. 线段中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3. 通过实验验证中点性质,加深理解。
(三)巩固练习1. 基础练习:判断线段中点的位置,计算线段长度。
2. 应用练习:利用中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证明线段平行、计算角度等。
(四)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中点性质在其他数学领域中的应用。
2. 设计开放性问题,如:如何利用中点性质证明三角形全等?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中点性质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 高教版(数学)第二册——7.7 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和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教学目标1、理解点P 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λ的含义,能确定λ的正负号;明确点P 的位置与λ的范围的关系;2、掌握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的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这两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现事物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线段定比分点坐标公式解题时确定λ的值。
教学过程一、定比分点设P 1、P 2是直线l 上的两个点,P 是l 上不同于P 1,P 2的点,则存在一个实数λ,使得12PP PP λ=,则λ叫做点P 分有向线段12PP 所成的比,点P 叫做定比分点。
注意:1、1212,,PP PP PP 均是有向线段,P 1为起点,P 2为终点,P 为分点,这三条有向线段的顺序不能颠倒,否则λ的值会改变.记忆规律:1PP :起点到分点;2PP :分点到终点。
2、当点P 在线段P 1P 2上时,λ>0,这时称P 为内分点;当点P 在线段P 1P 2或P 2P 1的延长线上时,λ<0(1λ=-),此时称P 为外分点。
具体地说,当点P 在线段P 1P 2的延长线上时,1λ<-;当点P 在线段P 2P 1的延长线上时,10λ-<<。
3、具体解题时,起点、分点、终点可根据情况灵活决定.这样计算过程稍有不同,但结果一样。
二、定比分点公式 1、坐标形式设点P 分有向线段12PP 所成的比为λ,即12PP PP λ=,则12111OP OP OP λλλ=+++ (线段的定比分点的向量公式) ⎪⎪⎩⎪⎪⎨⎧++=++=.1,12121λλλλy y y x x x (线段定比分点的坐标公式)(1)2、特别地,当1λ=时,显然此时点P 为12PP 的中点,1212121212(1)12x x x x x x y y y y y y λλλλλ++⎧⎧==⎪⎪⎪⎪+≠⇒⎨⎨++⎪⎪==⎪⎪+⎩⎩……….中点坐标公式(2)我们将(2)式称为有向线段12PP 的中点坐标公式。
线段的中点:中点的定义和性质——数学教案设计
线段的中点:中点的定义和性质——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是线段的中点:中点的定义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1.理解中点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3.能够正确应用中点的性质进行实际问题求解三、教学重点1.中点的定义2.中点的性质四、教学难点1.中点的性质的证明2.如何应用中点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探究法3.举例法六、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学生们,上一次我们学习了线段的两种特殊位置,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线段的中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听讲,理解概念,掌握方法。
第二步:讲解中点的定义中点是指一条线段的中心点,即线段中分别距离两端点相等的点。
我们上图中的线段AB,C 点是它的中点。
在代数中,中点的坐标公式为:((x1+x2)/2, (y1+y2)/2)。
第三步:探究中点的性质1.中点与对称:连接线段两端点的直线称为直线AC(或直线BC),AC的垂线交线段AB于一点C,则C点为AB的中点,同时线段AB与线段AC被C点对称;同理,C点也是线段AC的中点,同时线段AC与线段BC被C点对称。
2.二分线性:连接直线AC(或直线BC)的点C与线段AB的中点D,则CD=2AD、CD=2BD。
3.中点横坐标、纵坐标平均数相等:中点的横坐标等于线段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的平均数;中点的纵坐标等于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纵坐标的平均数。
第四步:举例演示中点的性质1.求线段AB的中点坐标已知线段AB的端点坐标分别为A(2,1)和B(4,5),求AB的中点坐标。
解法:使用中点坐标公式((x1+x2)/2, (y1+y2)/2)求得中点坐标为((2+4)/2,(1+5)/2)=(3,3)。
2.求线段中点两侧线段长度比已知线段AB的长度为10,线段CD的长度为6,E是线段AB的中点,F是线段CD的中点,求线段EF的长度。
解法:由于E是线段AB的中点,因此AE=5,BE=5,同理,CF=3,DF=3。
而且AB平分CD,因此CE=4,DE=2,由勾股定理可得EF=√(CE²+DF²)=√(4²+2²)=√20=2√5。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作法》教案、教学设计
(1)完成课本第36页的提高题1、2。
(2)画出一条线段,并将其等分为4个部分,求出每个部分的长度。
(3)小组合作,探讨线段在平面几何中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3.思考题:
(1)线段有哪些性质?这些性质在解决问题时如何运用?
(2)线段的等分点有哪些实际应用?试举例说明。
4.课后实践:
(1)测量家中或学校内的某一物品的长度,并利用线段的知识进行计算。
1.对线段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与直线、射线等混淆。
2.作图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影响线段的准确作法。
3.对线段中点、等分点及比例关系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4.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案例,帮助学生明确线段的概念,区分线段与直线、射线的不同。
3.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1)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本第35页的练习题1、2、3。
(2)利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给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并标出线段的中点。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线段中点和等分点的应用。
4.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线段的作法,提高学生行小结,强化学生对线段知识点的掌握。
(2)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线段的应用,如测量距离、划分区域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课后作业,分层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分层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后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教案:两点间距离公式与线段中点的坐标一、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用来描述两个点之间的空间距离或距离的度量大小。
在数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两点间的坐标来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本节课将介绍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如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二、知识点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计算其坐标差值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来获得。
设A(x1,y1)和B(x2,y2)两点,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x2-x1)²+(y2-y1)²)。
2.线段的中点在坐标平面中,线段的中点是指连接线段的两个端点的线段上点的坐标。
要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只需对线段的两个端点的x坐标和y坐标分别取平均值即可。
设线段的两个端点为A(x1,y1)和B(x2,y2),则线段的中点C的坐标为C((x1+x2)/2,(y1+y2)/2)。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斜率计算,并提问:在坐标平面中,如何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呢?引导学生思考,然后介绍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讲解a)介绍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一道题目为例进行讲解。
例题:已知点A(1,2)和点B(4,6),求它们之间的距离。
b)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步骤如下:步骤1:根据题目条件,得到A(x1,y1)和B(x2,y2)的坐标值。
步骤2: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x2-x1)²+(y2-y1)²)进行计算。
步骤3:计算得到d的值,并给出结论。
c)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和实际意义。
3.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使用。
4.讨论a)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
b)引导学生由线段的端点坐标出发,讨论如何计算线段的中点坐标,并举例说明。
c)帮助学生理解线段中点概念的几何直观意义,并加深对平均值的掌握。
5.讲解a)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给出计算线段中点坐标的公式。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介绍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
这是初中学历水平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和进一步学习数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及其坐标计算方法;应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两点间的距离2.1 定义两点间的距离是指在坐标平面上,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2 计算公式d = √((x2 x1)^2 + (y2 y1)^2)2.3 例题例题:计算点A(2, 3)和点B(5, 7)之间的距离。
解答:d = √((5 2)^2 + (7 3)^2)= √(3^2 + 4^2)= √(9 + 16)= √25= 5第三章:线段中点3.1 定义线段中点是指线段AB上的一点C,使得AC = CB。
3.2 坐标计算公式Cx = (x1 + x2) / 2Cy = (y1 + y2) / 23.3 例题例题:计算线段AB,其中A(2, 3)和B(5, 7)的中点C的坐标。
解答:Cx = (2 + 5) / 2 = 7 / 2 = 3.5Cy = (3 + 7) / 2 = 10 / 2 = 5中点C的坐标是(3.5, 5)。
第四章:应用4.1 实际问题在本节中,我们将应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在坐标平面上,两点A(2, 3)和B(5, 7)之间有一条线段。
求线段的中点坐标,并计算线段的长度。
解答:Cx = (2 + 5) / 2 = 7 / 2 = 3.5Cy = (3 + 7) / 2 = 10 / 2 = 5中点C的坐标是(3.5, 5)。
d = √((5 2)^2 + (7 3)^2)= √(3^2 + 4^2)= √(9 + 16)= √25= 5线段的长度是5。
第五章:总结5.1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有关线段中点的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方法,能进行简单的线段计算.
教学难点: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其有关计算,感受几何中的说理过程。
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讲授式;演练式;
学法:观察、分析、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时间安排
问题与情景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情境引入
二、
探究新知
三、
学以致用
四、
巩固练习
课题
线段的中点
授课时间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基础上,开始比较系统的研究有关图形的知识。我们可以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语言来刻画线段中点,体现了数形结合及数学语言的准确表达。通过对符号语言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正反推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过程,学会说理,渗透几何的推理过程,为以后学习几何的证明奠定必要的基础.要解决有关线段中点的问题,关键是要能够正确地找到点是哪条线段的中点,然后按照线段中点的概念进行解决。线段中点是几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在后续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二次函数等综合题中都有体现。
说明:
(1)线段的中点也可以叫做线段的“二等分点”
(2)若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三份,需要几个点?那四份呢?五份呢?。。。n份呢?
概念辨析:
1、下列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的是()
A、AC=BCB、AB=2AC
C、AC+BC=ABD、BC= AB
(二)、线段中点的图形及符号语言:
线段中点的三种表示方法:如上图,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交流方法
教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线段中点的定义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口答,其他学生给予修改、补充,教师通过激励性评价明确正误并完善线段中点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线段的中点总结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的结论,并得到一般的结论。
学生口答,教师进行追问
结合图形,学生思考口答,教师做出判断,得到线段中点的符号语言的三种表示方法.
③若线段DE=n,则线段AC=.
1、如图,C是线段AB中点,D是线段BC中点,若AC=4,则BC=,CD=,
BD=,AB=,AD=.
2、如图:D是线段AB中点,E是线段BC中点,
若AB=3,BC=5,则DE=;
思考:已知:线段AB=10,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M是线段AC中点,则AM的长为.(提示:画出图形进行分析解答)
补充:见试卷
板书设计
投影区课题:线段的中点
1、定义4、例题分析
2、图形语言
3、符号语言
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通过现实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从而掌握线段中点的相关知识,并能用所学的方法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C是线段AB中点
∴=
(2)∵C是线段AB中点
∴=2或=2
(3)∵C是线段AB中点
∴= 或=
反之推理,仍然成立.
(1)∵点C在线段AB上,且=
∴C是线段AB中点
(2)∵点C在线段AB上,
且=2或=2
∴C是线段AB中点
(3)∵点C在线段AB上,
且= 或=
∴C是线段AB中点
2、已知:如图,D是线段AB中点,AB=6,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出三等分点、四等分点及n等分点培养学生的由一般到特殊归纳推理能力。
借助于“概念辨析
”引导学生剖析、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
通过对线段中点的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的探讨,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对符号语言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正反推理,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过程,学会说理,渗透几何的推理过程。
对符号语言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简单应用,巩固新知。
运用线段中点的定义及三种符号语言解决有关线段的计算问题。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
向学生渗透简单说理的意识,培养简单的几何推理能力。
巩固新知.通过填空,引导学生由数字归纳到字母,培养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推理能力。
巩固新知
五、
拓展提高
问题1:
有一根2米长的绳子,你能把它平均分成相等的两段吗?如何操作?
问题2:如果我们将这根绳子看成一条线段,把折痕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就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你能尝试归纳一下线段中点的定义吗?你认为在理解线段中点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线段中点的定义:
线段上的一点将线段分成相等的两部分,那么这个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及几何的作图能力。
六、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
自我检测
1、如图1:若EM=2,则MF=____,EF=_____
2、如图1:若EF=12,则EM=______
3、如图2:D是线段AB中点,E是线段BC中点,若AB=4,BC=6,则DE=;
达成度:
作业:
求线段BD的长?
3、已知:如图,E是线段BC中点,BC=8,
求线段BE的长?
4、已知:如图,D是线段AB中点,AB=6,
E是线段BC中点,且BC=4,求线段DE的长?
反思:根据变式2的解题过程,你能归纳出题中的线段DE与线段AC的数量关系吗?
请你利用这一结论填空:
①若线段DE=13,则线段AC=;
②若线段AC=20,则线段DE=;
教师结合图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线段中点的三种表示方法”。
学生在学案中完成,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惑。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分析,教师订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反思解题过程,得到猜想。
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给予订正。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启发学生以生活事例为原型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