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课件_6
运动训练学课件(最权威)
运动训练学主讲教师: 田麦久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一)竞技体育的起源1、竞技体育概念: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2、个性心理因素3、社会学因素(二)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二、竞技体育的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7、功利性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运动训练1、概念: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1)运动训练是最主要的构件2)运动员选材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优质的素材(3)运动竞赛则是对训练成效的检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于A、遗传效应B、生活效应C、训练效应3、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4、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1)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竞赛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结果(2)竞赛是运动训练的一种形式或手段(3)相互依存关系(4)合理安排比赛和训练(二)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和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下机体的适应性和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和应变性6现代科技的全面性和导向性(三)运动训练学的目的和任务1、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PPT
《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主编) 2012版体院通用教材
授课专业: 运动训练 等 (学时64-96学时) 李广文 副教授 北体高访学者 2020.08
2012版全国体院通用教材(竞技体育学系列教材)
第二篇 运动员竞技能力 与其训练
第四章 运动员体能与训练 第五章 运动员技术能力与训练 第六章 运动员战术能力与训练 第七章 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 第八章 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
1、一般训练理论
▪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适用于所 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 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及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
▪ 广义的运动训练学应该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狭义的运动训练学则专指一般训 练理论。
▪ 《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内容是一般训练理论。
理论建构依据 运动员经济能力提高的规律
练什么
训练内容
发展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
怎么练
训练方法
训练方法的实用性与时效性
练多少
训练负荷
人体对外加负荷的适应性、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
怎么组织
训练安排
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与竞技状态变化的规律
(二)不同覆盖领域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一般训练 理论
项群训练 理论
专项训练 理论
2、项群理论:
▪ 项群、项群训练理论: ▪ 将一组具有相似经济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成
为一个项群,将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 的理论程项群训练理论。
训练体系(“学”应为“理论”)
(1)项群的三大分类体系之一: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 (主要分类方法)
大类
亚类
运动训练ppt课件
绳梯训练 快速穿越绳梯。
变向跑 快速改变方向跑动。
反应球训练
利用反应球进行各种动 作练习。
柔韧性训练
பைடு நூலகம்
01
02
03
04
柔韧性训练定义
通过进行拉伸和伸展运动,提 高关节灵活性和肌肉弹性的训
练方式。
静态拉伸
保持某个姿势一段时间,如体 前屈。
动态拉伸
进行连续的动作,如腿部摆动 。
PNF拉伸
通过收缩和放松肌肉来提高柔 韧性。
安全注意事项
03
提醒运动员在使用运动营养补充品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如避
免过量摄入和选择可靠的品牌。
06 运动训练案例分析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训练目标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目标是提高 竞技水平,取得更好的比赛成
绩。
训练内容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计划通常包 括力量训练、速度训练、耐力 训练、灵活性训练和技巧训练 等。
训练强度和频率
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频率 都非常高,通常每周进行5-7次 训练,每次训练2-3小时。
营养和休息
专业运动员需要制定科学的饮 食计划和休息计划,以确保身
体得到足够的能量和恢复。
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计划
训练目标
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目标是促进生长 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运动技能 和竞技精神。
定期评估
定期对训练计划进行评估, 了解运动员的进步情况,以 及训练计划的效果。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向教练 员和运动员提供反馈,对训 练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 进。
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训练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以便在未来的训练中加以 改进。
05 运动训练营养与恢复
运动训练学课件_第六章
12/8/2013
运动训练学
15
负荷内容 负荷强度 % 练习次数 次
(2)最大速度的抗阻力练习主要导致快肌纤维的肥大 (3)不同训练对象的负荷特征 如图: 负荷内容 初学者 运动员 负荷强度 % 40-50 60-85 练习次数 次 8-12 5-10 练习组数 组 4-6 6-10 间歇时间 min 3-5 2-4
12/8/2013 运动训练学 14
(二)肌纤维协调能力的训练 (1)负重练习强度不低于本人最高强度的85%,初学者尽量 不要采用。
• 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不同 • 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12/8/2013 运动训练学 6
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特征
(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体形匀称、身体健壮、肌肉丰满、膝踝关节围度较小、 骨盆宽度适中、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足弓明显、跟腱细长 清晰。
(二)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群
–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分: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 –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分: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 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不同特点分:最大力量、快 速力量、力量耐力。
12/8/2013
运动训练学
13
二、肌肉力量的训练的内容特征 (一)肌纤维横断面积的训练 (1)慢速度的大负荷训练主要导致慢肌纤维的肥大
肌肉收缩物质基础 横断面积 白肌的比例
无氧代谢物质储备 无氧代谢酶的活性
肌肉最大力量 中枢神经系统
运动训练学课件
三、现代竞技体育的构成(重点)
运动选材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
运动管理
运动选材 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 运动管理
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关系
定义
竞技体育的主要构件,所起作用 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竞赛是运动训练的最
终结果 竞赛是运动训练的一种形式或手段 相互依存关系 合理安排比赛和训练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 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1.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水的项目 跑的项目 耐力性项目 速度项目
L Viren (Finland)
滑雪 长跑 1972、1976年奥运会 5000m、10000m 冠军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
田麦久及其同事讲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 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 练理论”(1983)。
曲
水
1.0
1.0
足
1.0
乒
0.8
0.9
手
1.0
羽
篮
排
0.3
网
0.8
1.0
冰
球类竞技项目模糊聚类最大树图
二、 项群的分类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 按动作结构划分 按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划分
三、学习运动训练学的意义
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 系统掌握运动训练过程的一般原理 和方法 运用所学训练学知识,分析解决训 练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 竞技体育
一、基本内容
竞技体育的定义 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竞技体育的构成 现代竞技体育的特点 竞技体育的价值
运动训练学PPT课件
第一节 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 运动训练学的本质 运动训练学的释义:是指在运动训
练过程中,揭示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 综合性应用学科
运动训练学课件
1
分析:
运动训练过程--训练的全过程:启蒙
训练、初级训练、深化提高训练、保持竞
技能力训练
运动训练规律--专项规律、项群规律、
一般规律
综合性--多学科特点
2019/7/1
运动训练学课件
43
负荷的程序性
----先加量后加强度 (即无论从一次课到多年全 过 程的负荷安排总趋势,一般都是负荷量首先加大,然 后逐步减量,同时加强度) ----先加 (或先减)一般训练负荷量,后加 (或后 减)专项训练负荷量(即在加量中,先加一般训练负荷 量,然后减量,同时加专项训练负荷量)
断取得平衡的过程。 分析:机体的生物适应性。举例:游泳时
水对机体的作用;力量训练中,负重对肌纤维 的作用
训练因素—负荷,50m、80kg等; 外环境—人处的环境,场地、器材、负荷; 内环境—细胞所处的环境,细胞外液; 训练因素(负荷)属于外环境范畴
2019/7/1
运动训练学课件
15
机
生理
心率、血乳酸等
2019/7/1
运动训练学课件
5
运动训练的定义包含两个方面: 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 1 有形训练和无形训练的关系 1)有形训练的范围条件(狭义)
教练员、运动员、场地场馆、器械 器材
2)无形训练的内容 饮食、睡眠、作息时间、营养补充、
社会关系等
2019/7/1
运动训练学课件
6
2 狭义和广义运动训练及其关系 讨论:广义运动训练的必要性 结论: 1)当今竞技体育的高度发展 2)影响有的成绩多因素化
运动训练学PPT
(高教版2017教材、人体版2012版可用)
授课班级 社会体育、体育教育本科 (学时32—64学时) 德州学院
适用教材:高教版2017版、人体版2012版;新教材网上最新版本,没有之一; 使用群体:供备考研究生的同学、同行教学借鉴使用;供需要快速学习最新版 《运动训练学》的人士;有基础的学生约2个小时即可复习一遍。
▪ 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 ▪ 提高技战术水平和理论知识。 ▪ 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 自我训练的能力。 ▪ 思想政治教育。
十、运动训练学
▪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阐明运动 训练规律以及(如何)有效组 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 (学科)。 ▪ 运动训练学的学科特征:
▪ 1、本源性学科 ▪ 2、综合性学科 ▪ 3、实践性学科
准 则:原则 练什么:内容 怎么练:方法
练多少:负荷
组 织:安排 一般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学
▪ 八、训练理论
▪ 九、项群理论 ▪ 十、运动训练学
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学重要词语关系图
一、竞技体育
▪ 竞技体育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性的实践活动 ▪ 包含: 运动员选材 运动训练 竞技参赛 竞技体育管理4个组成部分。
五、积木模型
六、双子模型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 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 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 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我们把它们叫做竞技能力结构 的《双子模型》。
第一章 运动训练学导论
学校体育学课件第6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学生运动员心理训练与咨询
现役运动员心理指导手册
球场上相互致敬
运动会给同学加油助威
小学生踢毽子比赛
中学生田径比赛
小学生武术比赛
中学生广播体操比赛
大学生健美操比赛
小学生乒乓球比赛
小学生网球比赛
中学生羽毛球比赛
中学生排球比赛
小学运动会项目
中学运动会项目
冬季长跑马拉松比赛
配套PPT
2024/8/30
小学足球队
中学排球队
大学篮球队
体校篮球训练队
体校短道速滑训练队图
体校跆拳道队
足球特长班
田径特长班
排球特长班
足球俱乐部
轮滑俱力量训练
小学足球训练
中学篮球训练
大学篮球训练
足球战术训练
排球战术训练 篮球战术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快速力量的评定及其训练负荷的确定 1、快速力量的评定
快速力量指数=力量的极限/达到力量极限的时间 在周期性运动项目中,通过各种形式的速度综合测定来 评定快速力量。
2、快速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评定
负荷强度:从30%—100%都可以。 负荷数量:应以不降低练习的速度为原则。 注意:组数不宜过多,持续时间不宜过 长,通常在15—20分钟之间。 间歇时间:保证运动员完全恢复,同时要避免运 动员兴奋性明显降低。休息时要采用积极性的休 息手段。
运动训练学
19
(四)相对力量的评定及其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相对力量的评定
相对力量=最大力量/体重
2、相对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以提高运动员肌肉的内协调能力为主。提高最大力量, 同时控制体重。 负荷强度:较大 负荷数量:总负荷量小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0
(五)力量耐力的评定及其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力量耐力的评定
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不同 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质的发展
3/3/2016 运主导类速度性项群
其共同特征是:体形匀称、身体健壮、肌肉丰满、膝 踝关节围度较小、骨盆宽度适中、臀部肌肉向上紧缩、足 弓明显、跟腱细长清晰。
(二)体能主导类耐力项群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5
(二)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1、负重抗阻力练习 2、对抗性练习 3、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4、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5、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6、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7、电刺激:肌肉体积没有明显增加,脂肪减 少,力量提高。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6
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素
运动训练学
5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一、身体形态的概念
(一)身体形态及其结构 是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态特征。 反映在外部的指标有:高度,长度,
围度,宽度,充实度
反映在内部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和横断面等。 (二)身体形态在运动员体能训练中的意义 一定的身体形态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 和竞技能力水平。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小组成员:陈红菊 卢新伟 郭巍 周艳旭 王春林 刘静 PPT制作:卢新伟 资料查询:卢新伟 陈红菊 郭巍 王春林 刘静周艳旭 本章讲课:本组全体人员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让学生掌握体能的概念及五大素质训练的内容和应 注意的问题,并能联系实际改进科学训练 学习重点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概念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 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学习难点 体能概念及各种素质训练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 (二)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三)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一个训练阶段,大中小负荷结合,并注意顺序。 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 注意组间的休息 注意肌肉的放松恢复 (四)注意激发练习者的兴趣 (五)少年儿童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7
少年儿童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5
(2)其他方法负荷的确定
A.大强度法: 负荷强度:85%以上。逐步达到用力极限。 负荷数量:每组一般做1—3次,安排6—10组。 间歇时间:休息时间长一些(3分钟左右) B.极限强度法 负荷强度:接近本人的最大强度进行练习,并逐步 加大到极限强度。 负荷数量:重复次数和组数都很少。 组间间歇时间:相对较长。 该方法只用于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注意加强保护与 帮助。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2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概念 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阻力包括内部阻力和外部阻力。 内部阻力:肌肉的粘滞性,各肌肉间的对抗力等。 外部阻力:物体重量、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 (二)分类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分: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员体重分: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力量素质不同特点分:最大力量、快 速力量、力量耐力。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6
C.极限次数法 以某一个强度达到极限练习次数。该方法对促进肌肉肥大、 增加肌肉横断面积有很好的效果。对运动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 深刻的影响。 D. 静力练习法
负荷强度:较大。
练习持续时间:符合越大,持续时间应越小。 练习组数:不宜太多。 间歇时间:相对较长。 注意与动力练习结合和练习后的放松。 E.变换训练法 金字塔训练法:85%×5次+95%×3次+100%×1次等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4
4、超等长收缩训练
先使肌肉做离心收缩,然后做向心收缩。
其优点是在做离心收缩时,肌肉被迅速拉长,它所受 到的牵张是突然而短促的,肌肉能动员更多单位参与工作。 其速度是最重要的。
5、循环训练法
发展力量耐力训练可将几个训练手段编组循环进行。 可是上下肢、前后肌群和大小肌群的用力协调发展。 一次课作3—5组,间歇时用慢跑。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3/3/2016 运动训练学 3
(二)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
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
础 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 比赛的基础 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
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3/3/2016
运动训练学
4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注意两者 的结合。 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的 结合。 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 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比例的确定,要因人、因项、 因人而异。 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应以运动素质为主。 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
3/3/2016
排球:身材高大、四支较长、坐高相对较短、皮脂薄、 体脂肪量小、去脂体重及体质密度大,臂长、上臂围 松紧差大、手较宽,骨盆相对较窄,小腿长、踝围细、 跟腱长、足宽而不长。
乒乓球:身材匀称,手臂略长、体重 适中、腰短、足弓深等。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1
三、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二)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三)注意遗传的因素 遗传度很高的指标有:高度、长度和宽度, (四)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训练、饮食、气候、恢复、营养等。
3/3/2016
运动训练学
9
(六)技能主导类格斗性项群
其共同特征是:较高的身高、较长的四肢,身高和体 重保持恰当的比例,四肢肌肉发达。
(七)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
其共同特征是:身材高大、胸廓大、手大、脚大;腿 长、小腿长、手臂长;臀部小、踝围小。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0
(八)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1
三、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一)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人体相应环节运动,肌肉张力不变,改变长度产生收 缩里克服阻力的训练。可分为向心克制性工作和离心退让 性两类工作形式。
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根据专项运动的需要,掌握好发挥最 大肌力的关节角度。 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肌肉退让工作就是指肌肉在紧张状态 中逐渐被外力拉长的工作。即肌肉的起止点彼此相分离的方向 移动。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8
(三)爆发力的评定及其训练负荷的确定
1、爆发力的评定
爆发力指数=最大力量/用力时间
2、爆发力训练负荷量度的评定
负荷强度:较小。 负荷数量:一般以5次以内为好。应以极限或接近极 限速度来完成每一次重复练习。组数要适当。 间歇时间:保证运动员完全恢复。
3/3/2016
采用多次重复完成比赛模仿动作的方法,根据运动员 重复的次数来评定,或用力量耐力指数评定:力量耐力指 数=练习阻力*重复次数
2、力量耐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负荷强度:25%—40% 负荷数量:重复次数最为重要,一般多次重复,甚 至达到极限。重复的组数不宜过多 间歇时间:心率控制在110—120次/分时,进行下一 组练习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3
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一)最大力量的评定及其练习负荷量度的确定 1、最大力量的评定
测量肌肉等动练习时的最大力量。 注意: (1)根据专项特点制定不同标准; (2)重视对抗肌群最大力量的评定; (3)重视屈肌最大力量的评定; (4)重视整体和局部最大力量的协调发展, 采用指标有:握力、臂肌力、屈臂悬垂、引体向上、双杠臂
屈伸、俯卧撑等。
3/3/2016 运动训练学 14
2、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基本训练方法负荷量的确定 A.负荷强度
负荷强度的确定,应有利于改善运动员肌肉收缩时内协调性的 能力,即提高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有利于增加运动员肌肉的体积。 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一般控制在75%左右。 注意:对于青少年,应先从40%负荷开始,每周穿插更大强度。
肌肉做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比肌肉做向心收缩时 所产生的张力大40%,动作要慢。
3/3/2016
运动训练学
22
2、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在身体固定姿势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长度不变, 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法。 肌肉做静力性等张收缩时,可以动员更多的肌纤维参 与工作,表明力量增长快,节省训练时间。
憋气时间与负荷强度有关。负荷强度为100%时,憋气 时间2—3秒;90%—80%为4—8秒;70%—60%为6—10秒。
一次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应与动力练习相结合。
3/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