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管理现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决策管理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大量应用和社会民主、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决策的理念、技术和方式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经验决策被科学决策取代,个人决策被民主决策取代。所有这些变化,必然呼唤科学、有序、完善的行政决策来保证。因此,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便成为必然。
【关键词】行政决策;问题;原因
行政决策简而言之就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事物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决定的过程。行政决策以问题为起点,就问题本身而言,它所研究的是如何有效的解决问题。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行政决策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国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拿我国行政管理来说目前我国行政决策的效率比较底下,行政决策机构不完善,行政决策本身缺乏合理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随着我国加入WTO行政决策迫切需要与国际接轨,我国目前的决策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决策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国行政决策现状的分析,通过四年来我对行政管理各课程的学习,总结出对我国行政决策体制改革的建议,争取使我国现行的行政决策体制纳入合理化、民主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来。通过本文的写作使大家了解到我国现有的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存在的隐患以及其对我国未来行政管理发展的影响,并根据现阶段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促进行政决策顺应国际要求并且合理健康地发展。
一、行政决策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级决策层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决策观念有了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动决策观念的转变,中央政府主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积极鼓励软科学研究,结合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建立起新的决策理论,形成支持科学决策的知识体系;二是普遍进行干部培训,以普及决策科学为重点,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强化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意识和技能;三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宏观决策中注重对决策方案进行多方论证,把决策科学化付诸实践。当今的许多重大决策,如三峡工程建设、农村改革与发展、沿海开放、价格体系改革等都是在集中专家及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权衡利弊,最终决策的。
(二)决策制度逐步完善。决策制度的完善既包括建立健全属于决策体制内部的具体制度,也包括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决策的大环境,如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和权力下放等。许多重大的基建、技改项目一般都要先经过有关专家组或专门机构审查、评估,再由政府部门批准立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制定了议事规则,对同级政府提请审议的议案有明确的审议程序和时限,以前极少有过的“否决”现象,现在则时常可以见到。大量的行政事务,过去长期由党委包揽,现在则由政府决策,还政于民,随着各级决策层逐步推行政务公开,决策制度日趋完善。
(三)决策辅助机构开始建立。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就普遍恢复或建立了政策研究机构和信息处理中心,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收集、咨询建议以及方案论证等,以此来辅助决策。另外,由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信息的流通越来越通畅,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调查、咨询机构也纷纷出现,加入了辅助决策的行列。
(四)决策手段走向现代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一批新兴理论为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推动决策科学向高层次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为科学决策开拓了更广泛的信息渠道。问卷调查、模型分析等方法也在决策过程中普遍采用。
二、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阶段,由于受到决策主体、组织结构、信息技术支持等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我国政府的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我国政府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行政决策存在的问题
1、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不高
决策民主化是行政决策改革的目标之一,但是纵观我国当前的行政决策,却是长官意志横行。在一个地方或单位,领导者的长官意志往往成为某项决策的依据。在作决策时,往往是领导者先定基调,先入为主,采用的形式往往是“我先来说两句”,这事实上是表达领导者个人的意思和态度,后面的讨论就是对领导意思的附和与表态。这样的决策是事实上的长官意志、是事实上的“一言堂”,毫无民主可言。并且领导者在决策中或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威、或是为了维护地方或部门利益、或是为了个人的官声等,总是按自己的意志办事,把什么决策民主化抛在脑后。偶尔也会出现诸如咨询、论证等形式,那也不过是为了“作秀”和做表面文章。
2、决策体制不够健全
行政决策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承担行政决策职能的机构和人员的职权、结构,决定着行政决策的程序和相应的组织系统。行政决策中枢系统、咨询系统、信息系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党政不分、职责不明确和长官意志,进而导致权责不明确,产生有人决策无人负责的不良后果;领导者对咨询系统的重视不足,导致咨询系统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外脑的作用,决策研究机构也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使得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科学性;信息系统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行政信息网络系统不健全,覆盖面比较狭窄,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使得收集到的信息质量及时效性大大降低,使得决策者无法做出科学的决策,使得行政决策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风险成本增加。
3、行政决策运行机制不健全
行政决策过程逻辑上包括确定问题和目标要求、拟定决策备择方案、选择和
决定决策方案和修正完善决策方案四个阶段。一项行政决策的顺利高效完成依赖于各个系统及部门之间的默契配合。信息收集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决策方案的优劣程度;行政决策执行系统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差,误解了决策者的意图,也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败。信息反馈系统不能够及时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给行政决策中枢系统,使得行政领导者不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修正决策方案。所以,要求有一个良好的行政运行机制来为行政决策打造坚实的基础。
(二)行政决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行政决策效率低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关键因素在于以下几方面:
1、政府的管理模式
政府依然是按照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来对社会进行管理,对社会事务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加大了行政决策的范围和难度,增加了行政决策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条件下,无限制地增加决策者的负担,使得行政组织不能集中精力处理主要矛盾和问题,必然导致行政决策效率低下。
2、政府的组织结构
政府层级过多,机构臃肿。我国目前的行政组织系统是由国务院一省一市一县一乡所构成的五级制,这种多层级的体系,不利于信息的上传下达,信息的传递通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是造成行政决策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各级政府部门林立,机构臃肿,部门之间职能交错、重叠,一项决策涉及多个部门的利益,因此,容易导致行政决策互相扯皮,即最终的行政决策是各部门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此外,部门之间的相互推诿,相互拖拉,也会造成行政决策迟迟未能出台。
3、行政决策主体的“自利性”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人是理性的利己主义者,人能合乎理性地利用一切机会来实现利益最大化。官僚和任何其他人一样,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也要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决策过程中,行政决策主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