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与利
义与利可以兼得作文
![义与利可以兼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cdbbe2b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e.png)
义与利可以兼得作文
嘿,说起人生的旅程,大家可能都觉得“义”和“利”像是两
个老对头,选了这个就不能要那个。
但仔细琢磨琢磨,这俩其实可
以手牵手,一起往前走。
“义”啊,就像咱们心中的指南针,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
是错。
有了它,咱们做事就有底气,心里也踏实。
虽然有时候坚持
道义会有点难,但那种为了正义而战的感觉,真的超酷的!
而“利”呢,就是咱们生活的润滑油。
有了它,咱们才能过上
更好的日子,实现更多的梦想。
追求利益并不是坏事,只要咱们走
正道,不偷不抢,那就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那怎么样才能让“义”和“利”和平共处呢?其实也不难。
咱
们在追求利益的时候,心里得有个秤,衡量一下这事儿对不对,合
不合道义。
反过来,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也得想办法让日子过得更好,毕竟生活也得继续嘛。
就拿做生意来说吧,一个成功的老板不仅要赚钱,还得有担当。
他们懂得回馈社会,关心员工,这样的企业才能长久。
所以啊,义与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好搭档!。
义与利作文开头结尾
![义与利作文开头结尾](https://img.taocdn.com/s3/m/8edda46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5.png)
义与利作文开头结尾
开头:
说到“义”和“利”,这俩词儿就像咱平时吃的咸甜豆腐脑,
各有各的味儿,各有各的理儿。
有时候,咱们得琢磨琢磨,到底啥
是“义”,啥是“利”,这俩东西咋能和谐共处呢?
中间段落1(口语化风格):
“义”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咱心里那把尺子,衡量事儿对不对,该不该做。
小时候咱妈教咱,做人得讲良心,得讲道义,不能干缺
德事。
这“义”啊,就像咱家的老规矩,代代相传,不能丢。
中间段落2(幽默风格):
说到“利”,哎呀,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有时候,为了那么点“利”,咱得费尽心思,忙前忙后。
不过话说回来,没
有“利”,谁还有动力去努力呢?就像咱家的猫,为了口吃的,连
高处的鱼都敢跳,这“利”啊,就是咱生活的动力源泉。
中间段落3(感性风格):
有时候,我觉得“义”和“利”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
你为了“义”放弃“利”,心里觉得舒坦,但日子可能过得紧巴巴;。
义与利的例子
![义与利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dafdfb5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39.png)
义与利的例子
1. 你看那梁山好汉,他们为了义字可以两肋插刀,就像鲁智深为救金翠莲父女打死镇关西,这难道不是把义看得比什么都重吗?他们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那份正义啊!
2. 想想咱生活中的那些志愿者们,无私地帮助他人,不图回报,这不就是义的体现吗?他们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和精力,可不是为了利呀!就如同那温暖的阳光,只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而不是为了索取什么。
3. 历史上的关羽,那可是义薄云天的代表人物啊!为了刘备,过五关斩六将,这中间他可没考虑过个人的利益吧?这就好比夜空中最亮的星,格外耀眼,令人敬佩呀!
4. 那些在灾难面前逆行的消防员们,难道是为了利益才去拼命吗?他们义无反顾地冲进危险中,只为了救人于危难,这就是义的伟大之处啊!就像坚固的堤坝,抵挡住洪水的冲击。
5. 古代的侠客,仗剑天涯,行侠仗义,他们追求的可不是荣华富贵,而是义的真谛啊!这不就像一阵自由的风,吹拂过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吗?
6. 咱身边那些看到别人有困难就主动伸手帮忙的好心人,他们可不是为了能得到什么好处,完全是出于义气呀!这和那清澈的泉水有啥区别,纯净而美好。
我觉得呀,义是比利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
义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更美好,而那些只追求利的人,往往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失去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释义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释义](https://img.taocdn.com/s3/m/3792d77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9.png)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
摘自《荀子·大略》
解释:去:除去,此指禁止。
克:胜过。
全句译文:道义和利益是人们必需的两样东西,即使是尧帝、舜帝也不能禁止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但是他们能够使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不超过对于道义的爱好和追求。
赏析:此句说明利益是生存的一个前提条件,而道义是生存的一个根本条件,为政者必须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然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能够自觉遵从道义的要求。
义与利的辩证关系
![义与利的辩证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5e01e7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7.png)
义与利的辩证关系一、引言义与利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
义指的是道德、公正、伦理等价值观念,而利则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义与利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它们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二、义与利的矛盾与统一2.1 矛盾关系的存在义与利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种矛盾关系。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追求个人或群体的利益,人们可能会牺牲一些道德和伦理原则。
例如,某个企业为了谋取最大化的利润,可能会采用不公平竞争手段,违背道德规范。
这种情况下义与利产生了矛盾。
2.2 统一关系的实现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义与利又可以实现一种统一关系。
这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追求共同的利益来实现道德目标。
例如,一个社区中的居民可以通过合作与协作来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既满足了个人的利益,又体现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义对利的制约3.1 义的调节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利进行制约。
当个人或群体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义可以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其不违背伦理和道德的原则。
例如,一个政府在推出新的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公平性,否则就会受到公众的质疑和抗议。
3.2 义的纠正同时,义也可以对利的不当行为进行纠正。
当个人或群体为了利益而违背了伦理和道德的原则时,义可以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力量来维护公平和正义。
例如,一家企业违反劳工法规对员工进行不公平待遇时,法律可以对其进行处罚,保护员工的权益。
四、利对义的促进4.1 利的激励作用利可以对义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人们追求利益时,他们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义的实践中去。
例如,一个公司在员工绩效方面给予丰厚的奖励,员工会更有动力积极工作,同时也会更认同公司的价值观念和使命。
4.2 利的支持作用利也可以对义产生一种支持作用。
当个人或群体追求利益的同时,他们也会意识到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和道德原则,才能获得更长远和可持续的利益。
例如,一个企业如果不遵循环境保护的原则,可能会面临生产限制或被社会抵制的问题。
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和理解
![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e03e6c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04.png)
"义和利" 是一个经常在伦理学和哲学讨论中涉及的概念。
它指的是"义"(也称为"道义"或"道德")与"利"(也称为"自利"或"功利")之间的关系和平衡。
这个话题引发了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讨论和辩论。
以下是一些关于义和利之间关系和理解的常见观点:1. 义和利的对立观点:- 有些哲学观点认为义和利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即追求道德或义务可能与追求个人利益相冲突。
这种观点强调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应该在决策中占主导地位,即使这可能不符合个人利益。
2. 义和利的平衡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义和利并不一定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平衡。
这种观点强调了实现个人利益和遵循道德原则之间的某种调和。
它认为人们可以通过谨慎的决策和行为来追求自身利益,同时遵循道德准则。
3. 利在义内观点:- 有些哲学观点认为,道德和义务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长期利益而存在的。
这种观点认为,遵循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可以产生积极的结果,有助于个人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 义和利的权衡观点:-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道德原则和个人利益之间可能需要进行权衡和权衡。
这意味着在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以遵循道德原则,而在其他情况下,可能需要权衡个人利益和道德原则以达到最佳结果。
总的来说,"义和利" 的关系和理解是复杂的,涉及到伦理学、道德哲学和个人道德判断。
不同的哲学观点和伦理体系会对这种关系产生不同的看法。
个人和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考虑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道德原则,并在不同情况下做出决策。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因个体、文化和伦理观点而异。
关于义与利的好句
![关于义与利的好句](https://img.taocdn.com/s3/m/6a93505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a.png)
关于义与利的好句人生中,义与利是一对永恒的主题。
义,是指对于道德、伦理和良知的坚守;而利,是指个体或集体的利益和利益的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义与利往往发生冲突,我们常常因为追求利益而放弃了道德准则,或者为了坚持义而忽略了现实的利益。
然而,真正的英雄和伟人往往能够在义与利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追求利益又坚守道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关于义与利的好句,思考我们如何在人生中找到平衡点。
1.“义与利相辅相成,如同两翼高飞。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只追求利益,也不能只注重道义,而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2.“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选择义,虽然可能会失去一些利益,但却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尊严。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艰难选择时,选择道义往往是正确的选择,虽然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但这是获得内心真正的满足和幸福的途径。
3.“义为天下之理,利为天下之器。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社会中,道义是基础,利益是手段。
只有坚守道义,才能够更好地追求利益,实现自己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4.“义与利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
”这句话告诉我们,义与利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坚守道义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追求利益,只有追求利益的同时,才能更好地践行道义。
5.“守义之人感受到的内心满足和成就感,远胜于追求利益所带来的表面上的成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生的追求中,我们应该追寻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而不是只看重表面的成功和利益。
只有坚守道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6.“义与利的平衡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这句话告诉我们,能够在义与利之间找到平衡点的人是智慧和高尚的人。
他们既能够追求利益,又能够坚守道义,能够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也能够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7.“真正的英雄和伟人,能够在义与利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为利益所动,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和伟人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背离自己的道义,他们会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实现更大的利益而奋斗。
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和理解
![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和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f79e0a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e.png)
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和理解义和利是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和交往中常常面临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在追求自身利益和考虑他人利益之间作出选择。
本文将探讨义和利之间的关系和理解。
一、义和利的概念和内涵义是指一种道德或伦理的标准,是指个体基于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而行动。
利是指个体或集体从某种行为或决策中获得的好处或利益。
义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关心、尊重和照顾,而利强调的是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和满足个人需要。
二、义和利的关系义和利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当个体在行动中既兼顾义的要求又符合利益的追求时,才能达到真正的“利他与利己并重”。
实践证明,只有在平衡义和利的基础上,个体才能实现幸福和满足感。
三、义和利在社会关系中的具体体现1. 家庭关系:在家庭关系中,义和利是相辅相成的。
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关心、体谅和帮助,共同创造幸福的生活。
父母以义为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付出辛勤努力,而子女则要以利为重,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并为父母争光。
2. 友情关系:在友情关系中,义和利是密不可分的。
朋友之间相互扶持、关心和理解,彼此分享喜怒哀乐。
朋友之间应以义为本,帮助对方解决问题。
同时,朋友也应该在利益上互惠互利,共同进步。
3. 职业关系:在职业关系中,义和利是必须同时考虑的。
员工应以义为重,忠实履行职责,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雇主则应以利为重,给予员工合理的报酬和发展机会。
4. 社会公益活动:义和利在社会公益活动中需要得到平衡。
参与公益活动的个体应以义为重,积极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同时,社会也应给予这些个体一定的利益回报,以激励更多人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四、正确理解义和利的关系1. 和谐共赢:义和利并非二选一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只有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利益,才能实现和谐共赢的局面。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应正确理解义和利的关系,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和社会。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原文及解释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原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da53c3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da.png)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原文及解释名句:“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摘自:《荀子·大略》解释:道义和利益,是人们所需要的两样东西。
大略原文: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
外屏、不欲见外也;内屏、不欲见内也。
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
诗曰:“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天子召诸侯,诸侯辇舆就马,礼也。
诗曰:“我出我舆,于彼牧矣。
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天子山冕,诸侯玄冠,大夫裨冕,士韦弁,礼也。
天子御珽,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
天子雕弓,诸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诸侯相见,卿为介,以其教士毕行,使仁居守。
聘人以圭,问士以璧,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
”不时宜,不敬文,不驩欣,虽指非礼也。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
先王以礼义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弃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
”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五十不成丧,七十唯衰存。
亲迎之礼,父南向而立,子北面而跪,醮而命之:“往迎尔相,成我宗事,隆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子曰:“诺!唯恐不能,敢忘命矣!”夫行也者,行礼之谓也。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国家也;忿怒其臣妾,犹用刑罚于万民也。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
礼之大凡:--事生、饰驩也,送死、饰哀也,军旅、施威也。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
利与义素材
![利与义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51c35624a98271fe900ef913.png)
利与义素材利与义_素材论点1.义利不可兼得时,要舍利取义。
2.人不能见利忘义。
3.信义比金钱更重要。
4.不义之财不可取。
5.谈“义”必须落实到“利”的实际行动中去。
6.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7.义和利可以统一。
8.为私利而毁公义是可耻的。
9.做人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10.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
11.不顾诚信追逐利益的人只会自食恶果。
12.利是义的存在基础。
典型论据重义轻利的唐太宗——信义比财物更重要一个番邦使者抱着一只天鹅千里迢迢地来到长安,想献给唐太宗。
可是他却在给天鹅洗澡时,不小心让它飞走了,只剩下手里的一根羽毛。
他非常恐慌,害怕唐太宗怪罪。
他只好痛哭流涕的作了一首诗,其中就有两句:“礼轻情义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知道后,很受感动,没有因为自己没得到那只珍贵的天鹅而生气,反而大大奖赏了那个使者,因为他看重的不是礼物财物,而是使者的那份信义和诚心。
舍利取义,目光长远——追求利益也要讲究信义“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了抢手药,供不应求。
不少小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
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
他们固然是商业企业,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选择大义,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
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
邓小平鼓励劳动致富——要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惊人的胆识,提出了可以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主张。
他说,不能认为所有追求财富的人都是腐朽的、堕落的,只要在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范围内,合法获取的财富就是值得肯定的。
淡泊名利的钱学森——高尚的品格比名利更让人尊重钱学森淡然面对荣誉、地位、金钱,将一生交给了最爱的祖国。
曾经有一次,他获得了100 万港元的奖金,当支票汇过来后,他却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事业。
1992 年,他申请辞去了“学部委员”的称号,这与当前一些人为争名争利而“想尽办法”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
义与利
![义与利](https://img.taocdn.com/s3/m/223db63d31126edb6f1a1041.png)
• 见利勿忘义,会让精神的“粮仓”充实而 丰盈。
• 看着聋哑姐妹得不到正常教育,她的心里阵 阵难受;聋哑学校办起来了,即使负债累累也 要为学生增添学具——袁敬华,自己捉襟见肘 也要让聋哑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她的付出终于 迎来了硕果累累的金秋,精神的“粮仓”也满 是黄灿灿沉甸甸的“谷穗”。见利忘义的人只 是短暂的拥有,物质的富足如何能填补精神的 空虚,这些人精神的“粮仓”永远是空空如也, 颗粒无收。
• 见利勿忘义,会让生活充满醉人的芬芳。
• 当得知自己的生命仅剩3个月时,她毅 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何玥,一名12岁的小学生,用大义完成了 自己生命最后的精彩一跃。她的父母拒绝 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 器官救助的患者。花朵从枝头凋落,却留 下满地清香。见利勿忘义,你收获的将是 精神的“玫瑰”,它比真实的花朵香得更 淡雅,更持久,生活也因此花香弥漫,顺 心舒畅。
于物质的富有,我们要谨记:见利勿忘义。
•
一农民工存钱时不慎将一年的血汗钱撒落在地
上,路人见状争先恐后地捡起钞票塞进自己的腰包。
尽管农民工苦苦哀求仍无济于事,令人痛心疾首!
为什么在高唱道德赞歌的今天会出现这种丑恶现象?
人们在弯腰拾钱的同时也丢失了自己的道义,一副
副丑恶的嘴脸逐渐扭曲,变形,让人不寒而栗。见
来后,他却看都未看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
沙事业。 1992 年,他申请辞去了“学部
委员”的称号,这与当前一些人为争名争
利而“想尽办法”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
他说:“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
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钱学森的
高尚品格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 2013年2月3日下午,一位农民工骑着助 动车去银行存钱,他原本打算把1.7万余元
义与利作文800字议论文
![义与利作文800字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e1e79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2.png)
义与利作文:和谐共存的伦理选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常常会面临到一些道德抉择,即选择追求利益还是坚持自己的道义准则。
这个问题涉及到“义”与“利”的辩证关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在我看来,义与利并非二选一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行的,只有在两者的和谐共存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首先,义和利并不是对立的概念,而是可以互相促进的。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利益往往与集体的利益息息相关。
人们的成功往往建立在对他人有益的基础上。
例如,企业家开创一家企业,创造了就业机会与经济发展;医生无私奉献平凡的工作,拯救病患的生命。
这些人们以自己的付出实现了个人的利益,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其次,义与利的关系需要建立在正义的基础上。
通过追求道义准则,我们可以确保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伤害他人的利益。
正义的实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石。
例如,在商业领域,企业经营者应该追求合法合规的经营,不损害消费者的权益。
只有确保公正、公平的交易环境,我们才能实现共同发展与共赢。
此外,义与利的关系也需要考虑长远的利益。
短期的利益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而长远利益则需要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只有在平衡义与利的关系下,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义与利的关系也需要考虑个人的目标与价值观。
每个人的追求和价值观不同,我们在做出道德抉择时需要权衡自己的利益与自己对于道义的看重。
但是,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个人的利益与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互关联。
个人只有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能够关心和尊重他人的利益,才能建立和谐共赢的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义与利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我们需要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坚守道义准则,推动社会的发展。
只有在正义、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
利与义二者可兼得的作文
![利与义二者可兼得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bcbd7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c.png)
利与义二者可兼得的作文在生活中,很多人常常纠结于利与义之间,觉得这两者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但依我看呐,利与义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咱们完全有可能做到两者皆得!
咱先来说说利。
这利呀,说白了就是好处、实惠,能让咱们的生活过得更舒服、更自在。
比如说,努力工作赚了大钱,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去想去的地方旅游,这就是利带来的快乐。
谁不想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宽裕点,手头有点余钱应对各种情况呢?追求利,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那就是咱应得的。
再讲讲义。
义呢,是道义、正义、情义。
是朋友有难时伸出的援手,是看到不公平的事儿挺身而出,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亏心事。
义让我们心里踏实,让我们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让我们在社会上站得直、走得稳。
那为啥说利与义能兼得呢?你想想啊,如果一个人只追求利,不择手段,坑蒙拐骗,也许能一时得逞,但时间长了,肯定会被人识破,被人唾弃,最后啥也捞不着。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只讲义,一点儿不顾及自己的利益,那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保障不了,又怎么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维护正义呢?
但要是能把利和义结合起来,那就厉害了。
比如说,开一家饭店,保证食材新鲜,价格公道,服务周到,既赚了钱,又赢得了顾客的口碑和信赖,这不
是利义双收吗?再一个企业家,合法经营,关爱员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既
让企业发展壮大,又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多好!
所以啊,别再把利和义对立起来啦。
只要我们心怀正义,用正当的方式去
追求利益,完全可以做到利与义二者兼得。
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美满、有
意义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利与义的道路上稳稳前行,收获属于自己的精彩!。
义与利的关系再分辨.600doc
![义与利的关系再分辨.600doc](https://img.taocdn.com/s3/m/625c2670168884868762d64b.png)
义与利的关系再分辨
义与利属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范畴,是历代思想家所重视的一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义与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义”指的是道德信仰,“利”讲的是物质利益。
义和利是相互联系的。
道德信仰作为社会意识,不仅在利益基础上产生,而且还会随着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道德信仰对利益又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对利益的增长、分配进行调节、制约和指导。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义”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和道德;“利”的内容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的“义”是通过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正确调节和处理得以体现的;社会主义的“利”,只有在政治、法律和道德的指导和制约下才能得到保证。
义和利互为目的和手段,只讲义不讲利,只能是虚伪的道德说教;只讲利不讲义,就会损人利己、损公肥私。
我们是义利观的统一论者,人既要讲利,更要讲义。
有意义的人生,应当是义与利相统一的人生。
我们要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在辩证中把握义利观,在结合上实践义利观。
一个光用“义”的道德来呼吁人们做出无私奉献的社会,与一个人们普遍只有“利”之考量的社会,都不是一个成熟的社会。
一个成熟的社会也许应该是这样的:官员也好、公众也罢,都应上该有对精神信仰的敬畏下有对制度约束的顾忌。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
”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
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义与利
![义与利](https://img.taocdn.com/s3/m/e5342603a6c30c2259019e29.png)
义与利孔子论语,《里仁第四》中的义与利,分别指的是。
义:公正的举动与道理。
利:权力,地位,富贵,利益。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向往的,但应“取之有道”即以和于道(礼)的方式取得富贵。
穷困与卑贱,这是人们厌恶的,不以合道的方法去除,就不去除贫贱。
一个人要是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利用不法手段,得到了利益,那么这个人的仁德就没有了,那还有什么名声可言呢。
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下仁义道德,而去一味的追求利益。
这是违背了自己良心和仁义道德的,是不被人们所认可的。
君子在做每一件事之前,都会考虑是否会违背仁,这才是君子的仁义礼法,不可以不要仁,只追求利,这是会失去自己的良心,只有做到仁,做每件事才正正规规的去做,也会得到自己该得到的利益。
正如,孔子说的一样,如果不是以仁义的思想手段去得到了富贵,那就宁可不得到富贵。
凡事要合乎礼法,才能做到真正的意义。
而小人是不管任何时候,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事,他们根本没有道德仁义可言。
就像,历史上的君子于小人,君子都是做事坦荡,不违良心,而小人背着良心做事,结果得到了利益,但最终还是没有好下场。
这就是为什么要做任何事都要仁。
我认同孔子的观点,做每件事之前就要考虑是否该做,是否违背了仁义礼法,这样才能达到利的实现。
比如,你是一名会计,公司的老板让你把亏损的利润作盈利,让账目看得漂亮点,会给你的好处。
你就要考虑,你该怎么做,你是以仁,还是利呢?你是违背自己的良心做报表呢,还是真实反映呢?不做盈利的话,老板会认为你的工作能力不行,做盈利的话,你就可以得到老板的看重,得到利益了。
这时我们就要以仁的思想,以道德去做事,不能弄虚作假,拿出会计的职业道德,要根据事实真实的反映数据。
要跟老板讲明其道理。
违背良心的事,必定是没有好结果的,所以,最终会被税务所查出来处罚。
综上所述,凡事都要考虑仁义礼法,只有懂得了仁的道理,通过仁得到的利益才是有好结果的。
讲稿 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讲稿 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9359b5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5.png)
尊敬的[演讲对象]: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义与利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义指的是道德、正义和公正,而利则指的是个人的利益、财富和欲望。
我们经常面临着在义与利之间做出选择的困境。
一方面,追求利益是人类的天性之一。
我们都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和智慧获得成功,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
追求个人利益并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忽视义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忽视他人的权益,社会将陷入混乱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坚守道德和正义的原则。
那么,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呢?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义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在面临选择时,要权衡利弊,不仅考虑个人利益,还要考虑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其次,我们要学会在义与利之间寻找平衡点。
有时候,为了维护义,我们可能需要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回报。
最后,我们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
当我们在义与利之间做出正确选择时,他人会受到我们的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的挑战。
让我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坚守义的原则,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谢谢大家!。
利与义的作文范文
![利与义的作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2967cff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03.png)
利与义的作文范文义和利本就不牵扯,你可以得利又得义,也可以舍利取义,或者舍义取利,只不过得到的反响是不同的,得利又得义是一种二者兼得的方法,即获得了别人的夸赞、自己的荣誉,还获得了一定的报酬,这是一种人人都向往的,也是智者所为。
但如若舍利取义的话,你本身的一些东西会得到一些损失,不过,你也许会被一些人记住、被夸赞,甚至流芳百世,子孙也得个好名头。
不过,要是你舍义取利,这样即使你得到了好处,精神上也不会好过。
总体来说,这要看你的衡量。
义与利的关系再孟子的《鱼,我所欲》中也被提到过,他所倡导的是;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也就是舍利而取义。
舍利取义是自古中华的传统美德,不过现在也提倡取义又取利,这是一种公平的方式。
春秋时鲁国政府规定:鲁国人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赎回,回国后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并未报账,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了他。
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鲁国这条规定,是从百姓的角度考虑的,既能赎回本国人,百姓也没有损失。
那些重利的人自然也不会纠结。
赎回本国人,称“义”,到政府去报账,称“利”。
如此可得“义”而不失“利”,不少人愿意去做。
可因不失“利”,才愿得“义”的行为,让人深思。
在如今这个现实社会,大多数人往往会将“利义”的天平向“利”倾斜。
尽管我们从小就听过孔老夫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训,如今也有“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时刻鞭策着我们做“重义”的人,提醒着我们“义”比“利”更重要,但现实却是“无利不起早,百事利当先。
”“利”并不仅仅局限于钱这个概念,在当今社会,若要良好地传承“义”的传统,必须先有良好的物质基础。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物质基础,才能让精神文化更上一层楼。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强,产生了更多关于“义”的问题。
义与利作文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
![义与利作文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69098b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91.png)
义与利作文800字_初三优秀作文人们常说“义利两忘”、“义重于利”,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因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做出了违背道德和义理的行为。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我认为,义与利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在坚持道德和价值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福祉的双赢。
首先,义与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人们的追求利益是出于对自身需要的满足和发展。
而且,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需要道德和价值观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行为的正义和公正。
例如,在商业交往中,当商家追求利润时,如果不遵循商业道德、维护诚信,很容易产生不公正的商业交易行为,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也会对商家自身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商家如果坚持诚信、公正的原则,才有可能创造长远利益,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信任。
其次,义与利的关系需要平衡。
义不一定意味着不追求利益,而利也不一定意味着无视价值。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在利益和道德之间取得平衡。
例如,医生在治疗病人时,需要遵循职业操守和道德伦理,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但同时医生也需要考虑到医疗机构的经济状况,制定公正合理的收费标准,以保证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最后,义与利的关系需要因时而异。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义与利的权重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古代中国讲究的是忠、信、孝等传统美德,而现代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自由、个性、权利等,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文化,都需要平衡义与利的关系,以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
总之,在真实的生活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往往会让人面临选择利与义的抉择。
但只有保证自己行为的正义与公正,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福利的双赢。
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想法去尝试解决问题,那么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记住这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要有“义”先要有充实的“利”做基础。
你先查查义和利分别代表什么意思?能和社会的什么地方联系起来,另外还有个重和轻的关系,你应该把题目悄悄改成在义和利之间权衡后,哪个更重要,并不是要义不要利了,找出在很多个特定的条件下义比利更重要的例子,希望能帮到你,呵呵?我方认为,人类社会应当重义轻利,主要是指:义与利同时存在时以义为先,并不是舍弃利。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义为“公正合宜的道理”。
这“公正合宜”一词便决定了‘义’字的地位。
而利是指“利润或利息”,将利放在错误的位置会令人走入歧途。
将义与重结合,取利和轻配搭便是我方认为的正确途径。
? 远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而他老人家并未说君子不能求利,而是认为求利之心人皆有,但一定不能“放于利而行”,求利应以义来制约,即把义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从降生这世上的那刻起,我们就在承担责任与享受他人的责任中成长。
我们上学、工作、成家、养育儿女、赡养老人。
人生的每一个步伐都是我们的责任,而这责任就是义!如果哪个人放弃了义,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义,就是老百姓口中的“禽兽不如”。
如此看来,任何时候的我们都应该义字当头,活得像个样!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各级人大代表纷纷发自内心的提出了有益于百姓的一件以及备受关注的民生问题,人民代表为人民就是重义的表现,当然,这也是作为老百姓的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其中明确了“以见利忘义”为耻,这足以说明重义轻利是处在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中华民族最需要的精神品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崛起并屹立不倒。
? 如果商人能做到先予后取;从政之人能做到为百姓着想,咱老百姓又能不忘做人之本--义,那我们便利和谐社会不远了!在我们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追求人余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我们又怎能将利置于义之前呢?!当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在我们耳旁一次次想起时,我们心潮澎湃,我们双眼朦胧,我们发自内心的敬意油然而生,他们的灵魂与我们相遇,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正义之声和他们产生共鸣,义是为人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此善,便是正义之感!要立足于社会,不义不行,忘义更不行;急功近利,见利忘义,目光短浅,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自绝于社会;只顾自身利益巧取豪夺的结果必然是多行不易必自毙的!解放前,国民党为了自身利益,不顾百姓死活,乱收苛捐杂税,这杀鸡取卵,见利忘义的行为加速了国名党统治的垮台;而共产党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成为正义之师,侠义之士,最终收取江山。
可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其利长远而牢固。
因此,巩固和发展人类社会更要重义轻利!!!不是要发展和谐社会吗?当然以义为重啦,<箫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
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
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
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
谋利,即谋取利益。
做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
我方认为,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
这一立场,可以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和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两方面得到证明。
首先,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来看,第一,义利关系是辩证的,利是义的存在基础,义是利的价值导向。
正义而谋利就是强调,即没空洞的义,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第二,义利关系是动态发展的。
谋利,促使人们既谋生存之利,更谋发展之利,既谋个人之利,更谋天下公利。
正义,推动人们谋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谋发展。
无义之利,就会危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
无利之义,必然是空洞的悬谈,从正其义不谋其利到正其义当谋利的认识飞跃,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从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来看。
第一,正义而谋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一方面,人类一直以谋利为生存奠基,以治恶成为历史动力。
另一方面,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则所规定,所推动。
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
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
第二,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公正公平道义基础上,共谋发展的局面。
前者,要求谋利,后者,推动正义,前者,是实际目标,后者,是远大目的,不正义的谋利,短视短浅,不容于法律与道义,正义而谋利,长远长期,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对此,我方认为,正其义当谋其利。
谢谢。
很遗憾指出方同学对义和利的概念没有弄清楚。
对方同学认为义是什么?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那么,我想请问了,信义,仁义,情义,忠义,算不算义呢?对方其实义是一种适当的,适宜的,符合道德理想的状态。
对方同学将义的概念缩小,得出的只能是虚假命题。
什么是利,对方同学将利的概念又无限扩大,他们认为一切精神的,物质的,推动人类进步的东西都是利。
的确,在不同的范围,利的含义有所不同。
相对亏损而言,利就是指利润,但是,当利和义做为一对对立的概念出现时,利就只能是一已之利,即人欲之私。
从西汉董仲舒的正其利不谋其利,到清代严元的正其利当谋其义,所指的利都是私利。
什么是谋,谋就是图谋,蓄意追求,是当义和利矛盾,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的取舍追求。
所以谋是低价值判断,是根本目标,和最终追求。
我方从来不反对人们谋利,在当谋利就就谋利,但是,在正义的时候,就不能谋利。
因为如果以个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必然无法有效的为天下人谋利,实现高尚的道德理想。
利强调个人所得,而义却要求放弃个人所得,满足社会需求,讲求奉献。
若立足于一已之利,必然会被义而贪利。
第二,动机与行为辩证统一,这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逐利只能得利,而逐义才能正义。
若正义而谋利,只会南辕北辙,动机与行为背道而驰。
第三,谋利就是以个人的利益做为根本出发点,无法有效的实现正义,当今社会中国需要利,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伦理道德范畴而非经济范畴,得利并不等于谋利。
第四,当今社会正其义不谋其利,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与经济巨大变革的今天,人们逐渐因为重利而变得人心浮躁,倘若这个时候,再来倡导人们谈利私利,只会让人们偏离正义的方向越行越远。
法国人卢梭说的好,爱人类,首先就要爱正义。
谢谢。
正方三辩:那么很显然对方辩友只看到了义利矛盾对立的一面,却没有看到他们统一的一面,请问在他们统一的时候,为什么正其义不该谋其利呢反方三辩:因为在他俩统一的时候正其义当谋其利那个利就已经不再是利了,如果他俩始终统一的话,为什么义利之争还延续了几千年呢?正方三辩:如果他们始终是对立的,我们恐怕也不用研究了几千年了。
请问对方辩友,为什么在公利、他人之利在对方辩友的谋求之下就不是利了,对方辩友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个转化过程呢?反方三辩:很简章呀,我们说义是什么,义是公利和私利之间,舍弃自己的私利而谋求这个公利,这就叫做义。
而这个过程当中呢,我们说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这些和我个人的相比,都是一个义字,而当义和利两者在对立起来谈的时候呢,我们说,应该正其义不谋其利。
正方三辩:那对方辩友是不是说在正义的前提这下,我们当谋公利,他人之利,而不当谋个人之利,这算不算正其义当谋其利呢?反方三辩:今天对方辩友最大的错误就是把义利概念界定不清。
那么请问了,太原两个中学生溺水身亡,农民组成的打捞队漫天要价,扬言要是拿不够钱,就把他们的尸体扔回河里去,请问,这是不是谋利?正方三辩:莫非对方辩友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正义的行为吗?很显然这是一种谋利而不正义的行为,是我们双方都应该唾弃的行为呀。
反方三辩:好,对方辩友,为什么他不是正义的行为,就是因为他自己谋了自己的私利,那么请问,谋了自己的私利就不正义,是不是符合了我方的辩题,正其义不能谋其利呢?正方三辩:对方辩友一直向我们论证的是,正其义的时候有些利当谋,有些利不当谋,但是你不能只看到不能谋之利而看不到当谋之利,更何况,对方辩友反复举出的例子都是在这正义的情况下谋利,谋利不正义,人人当唾弃,这是我们双方都应该达成的共识呀。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了这么半天还是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今天对方辩友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把义的概念无限缩小,我想请问,陈毅元帅回家为他母亲洗脚尽孝道是不是义呢?正方三辩:这是忠孝呀。
反方三辩:忠孝是义还是不是义?正方三辩:当然是义了。
但是难道对方辩友认为他这样对他母亲好是一件不利的事情吗?反方三辩:陈毅元帅为他母亲洗脚的时候他为自己究竟谋了什么利呢?正方三辩:对自己的母亲好难道他母亲感到自己非常的不利吗?这一点真是让我莫名惊诧。
反方三辩:那我再请问对方辩友了,对方辩友今天犯的第二个漏洞就是把得利和首先,对方的二辩并没有回答我方二辩提出的问题。
如何解决中国的现状,物质不丰富怎么办,对方辩友只告诉我们不道德的利我们不谋,这能解决问题吗?对方辩友说,捡到的财物是否应该还给失主,还给失主就不叫谋利了吗?我为他人谋福利就不是谋福利吗?我方三辩提出义利有没有统一的时候,对方辩友说,有统一的时候,但也有对立的时候,对立的时候我们不谋,那统一的时候,我们还谋不谋呢?对方辩友说,义是什么,义就是在公利和私立发生矛盾的时候,舍私利而谋公利,这不是正其义而谋其利,又是什么呢?对方辩友举出一个打捞尸体,不给钱就把尸体扔回去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们也要唾弃,为什么,因为他绝不是正义的,这样的谋利,谁都不应该提倡。
我们今天提倡的是在正义的前提下谋利,而对方辩友谋的是什么呢?对方辩友举出的忠孝之义,这其中有不利吗?难道我们为母亲洗脚一片赤子之心就是不利的行为吗?难道这项行为对社会的表彰的宣扬的忠孝之义不是一种对社会的谋利吗?谢谢。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
首先感谢对方三辩和一辩在攻辩小结时承认了陈毅元帅为母亲洗脚是正其义而不谋其利。
其次要指出对方同学为什么我把当谋其利与为其当谋利等同起来呢?我方二辩就利义关系向对方询问,目的在于揭示利和义是矛盾对立,而对方同学却始终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义就是公利,而利既包括公利又包括私利,针对对方问题,我方二三辩分别针对利义关系向对方进行询问,目的在于揭示谋利的手段不同,目的不同,两者不可能达到殊途同归。
而对方同学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漏洞,就在于对概念的理解不清,将义包含在了利之内。
请问如果是包含的关系,那今天的辩题还有讨论的意义吗?从对方的观点我们可以推出这样一个逻辑,就是当公利与私利统一时,他们正其义当谋其利,可是当两者矛盾时怎么办呢?对方同学没有告诉我们,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取公利而舍私利,也就是正其义而不谋其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