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期如何使用抗菌药物
新生儿期如何使用抗菌药物新生儿期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是每位新手父母和医护人员需要掌握的关键点。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新生儿期如何使用抗菌药物。
一、新生儿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新生儿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用药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症,新生儿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遵循医嘱,针对感染性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在没有明确感染指征的情况下,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这是因为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抗菌药物的疗效,甚至引发二重感染。
(2)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针对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况,选择对病原菌敏感、安全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例如,针对肠道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针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可选择氨苄西林或头孢曲松等。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还需考虑药物在新生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抗菌药物可抑制肝药酶,从而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导致药物积累和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4)考虑药物代谢和排泄特点,新生儿药物代谢酶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与成人有较大差异。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根据新生儿体重、年龄等因素调整剂量和给药间隔。
此外,还需密切关注药物在新生儿体内的血药浓度,以避免药物中毒或疗效不佳。
二、新生儿期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及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提高新生儿期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新生儿期抗菌药物的三大常见给药途径及注意事项:(1)静脉给药,新生儿期抗菌药物的首选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
静脉给药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达感染部位,作用迅速,疗效较好。
但要注意避免药物外渗,以免引起组织损伤。
在给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建议。
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新生儿感染的若干问题
头孢丽丁(e l n 、 孢宙 兰( e zp n , cf i )头 eS ef oi ) 主要 用 于多 重耐 o a 药革兰阴性 杆菌感 染 对革 兰阳性 菌优 于第 三代 , 对厌 氧菌
亦有效 。
耐青霉 素酶青 霉素有甲氧西林 、 苯唑 西林 、 萘夫西林 、 双
氯西林 、 氟氯西林 , 主要用 于金 葡菌产酶 株。近 年耐 甲噻肟联台 治疗大 部分细 菌性
感染 , B旗溶血性链球 菌 、 希大肠 杆 菌、 氏杆菌 等…。 如 埃 李 氨苄 西林 联合头 孢噻肟 毒副作 用低而脑 脊液浓 度较 高。阿 莫西 林 的 血 、 脊 液 浓 度 高 于 氨 苄 西 林 。替 卡 西 林 脑 ( i 及哌拉 西林 对革 兰 阴性 苗 的抗 苗谱 较 氨苄 西林 l h)
孢 三嗪 头孢哌酮 、 头孢他嚏等 , 中头孢 毫肟及头孢 三礤对 其
、
主 要抗 生 素 的 适 应 证
( ) 一 内酰胺类 这类 抗生素均有 内酰胺环 , 品种 多 , 临床应用广泛 。 1 青霉 素类 : . 根据抗 菌谱 及抗菌作用 特点 , 本类 又分 为 五组 : 青霉 素及其长 嫂制 剂或 1服制 剂 ; : 2 广谱青霉素 ; 耐青霉 素酶青 霉素 ; 对绿脓杆 菌有 活性的广谱青 霉素以及作 用于革 兰 阴性 杆菌的青霉 索。 青霉 素用于 B族溶 血性链球 菌及先天性梅 毒的治疗 ; 氨
林 的金葡 菌( P A 及表皮葡萄 球菌( V E 不断 出现 , 临 m, ) S M, ) S 使
床用途受 到限制 , 但非 帆 菌株仍 宜首选 。葡萄球 菌是 晚 发型新生儿败血症 主要病 原苗之 一 , 故可用苯唑西林 或氟氯 西林加氨 基糖苷 类治 疗。萘夫西 林主要 自胆道排泄 , 匆用 于 早 产儿及肝 功能障碍及较长期 静脉营养者 。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儿科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合理的使用抗菌药需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
儿科患者的感染类型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在确定感染类型后,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另外,应注意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若病情持续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则应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其次,在儿科中,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抗菌药剂量需进行调整。
同时,应遵循完整的疗程,即便患者症状缓解,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以杜绝抗菌药物滥用,避免感染的复发。
此外,应优先考虑使用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广谱抗生素对包括正常菌群在内的机体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对于儿童,尽可能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这一风险。
另外,近年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在手术前预防感染、高危患者预防感染等情况下,应慎重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并且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和家长的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儿科医生应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了解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用药指南。
同时,儿科医生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引导家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应遵循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谨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并加强医生和家长的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与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与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与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她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与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与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与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内科预防用药1. 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
3. 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引言:新生儿是人类生命最脆弱的时期之一,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因此,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并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和改善的措施。
一、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中的应用1.感染性疾病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是指怀孕和出生后的28天内发生的感染疾病。
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不完善,对感染的抵抗能力较弱,很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预防感染:尤其是早产儿,在特殊的环境中容易感染,因此,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3.外科手术预防: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新生儿,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预防手术后的细菌感染,并降低手术风险。
二、应注意的问题1.抗菌药物选择: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的细菌类型、临床表现和药物的抗菌光谱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要注意选择对新生儿来说副作用较小、毒性较低的药物。
2.抗菌药物剂量:新生儿的药物代谢率较低,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较长,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新生儿的年龄、体重和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并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3.总抗菌药物使用量的控制: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实施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控制总抗菌药物使用量,减少药物的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对于抗菌耐药作出有效的应对。
三、改善措施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政策:加强新生儿监护室的无菌操作和日常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从根源上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2.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教育:对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和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正确使用的意识。
3.实施监测与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防止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结论:抗菌药物在新生儿领域的合理使用对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非常重要。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规定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培训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个别也可局部应用)的各种抗菌药物以及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磺胺类、硝基呋喃类等化学合成药。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力争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结果,则应根据该病原菌的固有耐药性与获得性耐药特点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症。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特点,按临床适应症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定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及联合应用等。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进行经验治疗者可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3、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肉注射给药。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1、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膨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2、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膨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3、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一般应选用青毒素类、头胞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避免使用或慎用氯卷素、横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昔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迸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喳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4、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避免应用氨基糖昔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瞳诺酮类药物.5、妊娠妇女应用抗箧药物注意: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
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6、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抱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学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J由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7、老年患者应用抗图药物注意: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排泄】 如青霉素G半衰期在出生后0~6d长达3.2h,≥14d则为1.4h;
氯霉素在新生儿半衰期长达250h,而成人仅为1.5h。 所以<1W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应q12h给药,1W后改为q8h。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时间依懒性,必须使其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持续 时间至少达到用药间隔时间的40%以上才能达到最高的细菌清除率 一般半衰期均仅1~2h,就必须q6h~q8h使用,但头孢曲松半衰期6~9h 、qd即可 2、病理情况的影响:如缺氧和低血压可使肾血流量减少,注意减少剂量 ,延长间隔时间。
新生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目录
1
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2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3
新生儿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4
新生儿败血症抗菌药物治疗
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
6总结Βιβλιοθήκη 新生儿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效应)依赖于药物的 体内浓度(多数用血药浓度代表),而后者 又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的:
✓ 吸收 ✓ 分布 ✓ 代谢 ✓ 排泄
[血药浓度监测] 新生儿的药理学复杂 新生儿药物毒性反应高:为24%,儿童和成人为6%~17%。 新生儿需要监测的药物: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 较接近,且毒性较大。
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新生儿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给药方法:多种教科书均将早产儿不同孕龄或不同出生体重分开列出各种抗 菌药物的用量和间隔时间,全部采用静脉给药。
【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孕29W早产时,肝脏代谢酶的活性只有成人的 36%,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 1、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等活性较低,可致氯霉素的“灰婴综合征”。 2、酶诱导剂的应用,几天以后某些药物用常用剂量,药效可能降低。
抗菌药物在新生儿临床的合理应用(推荐)
+++
+++
稳定
+
帕尼培南 克倍宁 Panipenem ++~+++
++~++++
++
+++
尚稳
+
单环类
氨曲南 Aztreonam
窄谱:肠杆菌科、气单胞菌、流感、淋菌 对不动杆菌、产碱、厌氧菌差 耐酶 低毒 与青、头孢无交叉过敏
适应证
G-菌危重感染 多重耐药G-菌感染 G-菌脑膜炎 淋病 免疫缺陷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感染 院内感染 对青、头孢过敏者G-菌感染
广泛耐药 extremely-drug resistance(XDR)
除1~2类抗菌药(主要指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外,几乎对 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不敏感(抗菌药类别耐药的确定同MDR)
非MDR
MDR XDR
PDR
全耐药 pan-drug resistance(PDR) 对目前临床应用的所有类别抗菌药物中的所有品种均不敏感
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使用的抗菌药品种不同,PDR、XDR的概念 是动态变化的
Magiorakos AP,et al.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2 Mar;18(3)268-81.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三个要素
(一)对机体生理﹑病理﹑免疫状态的了解 (二)对临床微生物学的了解 (三)对抗菌药物的了解
• 广谱抗菌药物:
– 广谱青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第二代头孢、磷霉素、四环 素、呋喃类、磺胺类、第四代头孢、拉氧头孢、亚胺培南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第一条抗菌药物应用指证,抗菌药物适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
第二条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使用或更改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查,力求做到有样必采;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总体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第三条抗菌药物治疗前,应评估患者肝、肾功能,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对妊娠期、哺乳期、新生儿、婴幼儿、老年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况,审慎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和药物用量。
第四条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严格控制局部用药,防止细菌耐药。
第五条依据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学知识,选择给药方式及时间。
第六条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宜频繁更换品种,一般病人应观察72小时,重症病人观察48小时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第七条严格掌控联合用药的指征,门、急诊原则上应避免联合用药,特殊情况联合用药不得超过2种。
联合用药应以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为目的。
第八条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九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手术预防用药仅用于泌尿外科手术,其他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得使用氟喹诺酮类。
第十条加强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第十一条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术前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
二、所有医师均需通过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三、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经请示科主任后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四、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无感染高危因素,且无临床感染病症体征者,不用抗生素。
2、入院时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应用抗生素前完善感染相关检查(血常规,C 一反响蛋白,降钙素原,胸腹片等)并留取标本送检微生物学检查(考虑败血症+ 血培养考虑CNS感染或伴发热+腰穿;考虑呼吸系统病症+痰培养/胃液培养;考虑胃肠道感染+大便培养;未能明确感染部位+尿培养)。
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根据临床病症体征、病原学结果及感染指标等,及时调整或停用抗菌药物。
3、选用抗菌药物时根据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尽量使用适用于新生儿的窄谱抗生素,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提供的药物剂量及频次规范使用;防止滥用昂贵、广谱药物。
4、注意隔离有细菌定植或存在耐药菌的病例,防止致病菌扩散。
5、树立预防医院感染理念,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坚持无菌操作,切记洗手最重要。
五、抗生素选用方案1、W生后3天,为早期感染:首选青霉素类;感染指标阳性,改为青霉素+ 三代头抱,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
2、>生后3天,为晚期感染,分社区感染和院内感染,社区感染轻症首选青霉素类,重症为青霉素类+三代头抱;院内感染先根据感染部位与病症选用经验性抗菌药物,最终根据药敏结果调整。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一、引言新生儿科是医院中一个特殊的科室,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疾病。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因此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二、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1.明确指征: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时,应充分评估病情,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儿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是否使用抗菌药物。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种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新生儿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3.合理剂量:新生儿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不完善,抗菌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儿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避免使用过量或过少的药物剂量,以确保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4.合理疗程: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根据病原体种类、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疗程。
避免疗程过短导致病情复发或疗程过长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5.密切观察:在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如出现药物过敏、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三、新生儿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注意事项1.避免滥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避免滥用,避免无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增加治疗难度和医疗成本。
2.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例如,青霉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合用可增加肾毒性,应避免同时使用。
3.注意药物过敏:新生儿科抗菌药物的应用应注意药物过敏的发生。
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询问患儿过敏史并进行过敏试验,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3、发热原因不明者不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病情严重同时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虽然细菌培养阴性仍可有针对性的选用抗菌药物,否则均按最近药敏试验的情况指导用药。
4、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使用抗菌药物,尤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得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和磺胺胺酰钠、磺胺嘧啶银等。
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的治疗效果、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规范使用及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日益突出,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可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引起细菌变异,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也是医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有关管理规定,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以便在保障病人能得到最佳疗效前提下,选用毒副反应最小的抗菌药物,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并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
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
(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
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各科室: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河北省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
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取得性熏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取得性熏染、重症熏染、难治性熏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熏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
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
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
(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沙星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
(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
(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