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种类

【篇一:文言文倒装句种类】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

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

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

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重申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搁置于动词或介

词以后,有以下几种状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

置。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

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何”微斯人,

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同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

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乎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2、文言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

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觉悲痛”。

“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 ...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

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

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

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重申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搁置于动词或介

词以后,有以下几种状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

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何”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

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同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

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乎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2、文言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

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觉悲痛”。

“自”,

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

信” 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重申宾语。这时的

“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乎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

欢莲花”。“之”,助词,无实在乎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

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乎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便不是疑问代词,也能够前

置,表示重申。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所以”。“是”是指示代

词,指代前面的原由。

5、其余,表示重申。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越过一道道关,超出一道道山”。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地点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

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重申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利,

常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以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同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

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拥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目词做定语后置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

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介宾构造后置

1、用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多半后置,译成现代汉

语时,除少量译作补语外,多半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构造“于我” 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同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

介宾构造“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

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

宾构造“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身在南阳耕作,在乱

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

的倒装,介宾构造“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

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构造“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篇二:文言文倒装句种类】

一、倒装句有下边几种状况:

1、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从前)(复习要点)

2、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以后)

3、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4、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以后)

二、宾语前置

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以后,但在

必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常有疑问代词有谁、何、奚、曷、胡、恶、

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例沛公何在?(应为“在安”)(《史记.项羽本记》)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便不是疑问代词,也

能够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

蛇者说》)此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子有两点要

注意,一能否认句(一般句中一定有“不”、“未”“毋”、

“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

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早取动词前,以突出重申宾语。这时

的“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乎义。如:“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能够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

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利欲熏心”、“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状况除了第一种状况外,还有一种状况,就

是方向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比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认句中代词

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沛公何

在?(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夫晋,

有何厌)

⑤沛公何在?(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何陋。“之”,宾语前置标记)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能够在宾语从前加上“唯(惟 ) ”,构成“唯 (惟 ) 是”或“惟之”的格式,重申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以前照临,阳光离开后露出了这片赤

裸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进出,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⑤父亲母亲惟其疾之忧。

(惟其疾之忧惟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⑨利欲熏心。

(唯牟利)

⑩唯吾密切追随。

(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深造是急。

(唯急深造——只迫切地进德修业)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否则,籍何以致此?(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认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废寝忘食。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地点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

心词的地位,重申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利,常常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以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有下边四种状况:

1.中心语 +定语 +者

①计不决,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遂率荷担者后代

三夫)④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

送之。(知其事者太子及来宾)⑤人马烧淹

死者甚众。

(烧淹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详细而微者。

(亦详细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 +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记。

①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帮凶,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语 +之(而) +定语 +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记。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可以致。

(富者僧不可以致)

4.用数目词作定语时,数目词大部分放在中心词的后边。比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后代)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一双玉

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搭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4、介词构造作状语后置

介词构造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有的是用“以”、“于”构成的

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状况:

第一、用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多半处在补语的地

点,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量仍作补语外,大部分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

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 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

子常常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质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状况要注意,介词“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地点时,在

翻译时,可视状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

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

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必定要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构造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有的是用“以”“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状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多半处在补语的

地点,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量仍作补语外,大部分都要移到动词

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受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受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冒犯于大王乎?(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冒犯乎?)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 ...... 不拘于时,学于余。(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魏惠王兵

数于齐秦破,国内空。)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第二种:用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多半处在补语的

地点,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③何不试之以足。

(何不以足试之)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⑤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以尉首祭)

⑥掭以尖草。

(以尖草掭)

⑦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

⑧咨臣以当世之事。

(以当世之事咨臣)

⑨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地点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状况而定其成分,“乎”字构造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代。

(乎后代名垂)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古汉语中,谓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般放在主语以后,

但有时为了重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叹息句中,就

把谓语提早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何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何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表现了谓语前的三种状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叹息

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一定是代词;二是一定

能否认句,由“不”、“未”、“毋”、“莫”等否认词表示。

在这种状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从前和否认词以后。比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

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但是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早

的标记)《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需)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此后代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

常常放在动词的前面。

比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

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何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早的标记)《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

庭君何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何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早: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边随着宾语,构成介宾构造,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常常置与介词从前,

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比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可以者之形(情况) ,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否则,籍何以致此?《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认为期。

《卫风& #8226; 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可以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别构造:用之、是将宾语提早。

前生不一样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

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

惟利是图(成语)

惟密切追随《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一般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以后,但在必

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子,介词的

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何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

种类的句子要点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

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

便不是疑问代词,也能够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此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

了。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子有两点要

注意,一能否认句(一般句中一定有“不”、“未”“毋”、

“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

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早取动词前,以突出重申宾语。这时

的“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乎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能够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如:“利欲熏心”、“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状况除了第一种状况外,还有一种状况,就

是方向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比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倒装句 ---- 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以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

状况:

1)、中心词 +定语 +者或中心词 +之+定语 +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

记》张溥

遂率后代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 +之 +形容词(定语)

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 +数目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从前,若置于位于以后即是补语。但在文

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常常要以状语来理解。比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此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以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以后等

特别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能够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

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

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进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 #8226; 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三倒装句 ---- 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主语后置:

为了重申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从前。这不过是由于语言表达

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此

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以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以后等特别

现象。比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快

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 ,我少年中国。

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蚀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摩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频频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摩的疑问

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唯恐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何

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 ,无致使千里;不积小流 ,无致使江海。——无以,没实用来的(方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

征(课后题)

今天见辱问于长辈。——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

“别人之心,予揣测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不亦

乎相当于“不是吗”

认为、以为意思是认为、认为、把看作、用做。比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认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是”无心,起宾语提早作用;“唯”表示对象的独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莫非吗比如:

赵岂敢留璧而冒犯于大王乎?

贵爵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

为与其不如(宁愿)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

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愿”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应付(处理、安置 )。比如:

如太行、王屋何?(怎样办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 (把你们一同拖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奈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 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咨询比较的结果,用法同样。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对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对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对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能够用来咨询利害得失,或表示决断弃取。

救赵孰与勿救? (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攻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同样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⑶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莫非不吗?学而时习之,不

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 (奚、曷 )以(用) 为何认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令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登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认为?(磨剑干什么呢? )

现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何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

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还谈得上什么恩泽呢? )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

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唯恐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 (唯恐要责怪你吧? )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行乎?(唯恐不可以够吧? )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而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岂不是晚了点吗? )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构造,或许凝结构造。它的语法特色就是由一些

不一样词性的词凝结在一同,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

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商定俗成,持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

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说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 用来)、无以(没有...... 用来)、有所(有 ..... 的)、无所(没有...... 的)、比及(等到...... 的时候)、为 ...... 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何如(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 休(把...... 怎么样)、得无 ...... 耶(大体...... 吧、唯恐 ...... 吧)等。

第三种:表叹息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

么)、何 ...... 之(怎么 ...... 这样啊)等。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篇一: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 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 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 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 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 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 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 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 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 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 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 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 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 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 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 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种类 【篇一:文言文倒装句种类】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 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 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 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重申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搁置于动词或介 词以后,有以下几种状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 置。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 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何”微斯人, 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同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 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乎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 2、文言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 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觉悲痛”。 “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 ...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 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 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 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重申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搁置于动词或介 词以后,有以下几种状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 也是前置的。 a 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何”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 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同样”。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 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强调宾语“一言”和“一”。 值得注意的是代词“自”做动词、介词的宾语必须前置,这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情况,不多见。例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宾语前置的标志——“之”“是”等 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可以在宾语的后面加助词 “之”“是”“为”“来”“焉”等做标志。 例:何不可之有?(《左传?昭公五年》)——有什么不可? 二、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规则,主语和谓语的次序,通常是主语在前,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忌不信自)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四类倒装句式

文言倒装句四大类型: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主谓倒装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 [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 [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实例】 (1)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三种倒装句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 (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状语和补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作状语的介词结构总是放在谓语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但在古汉语中,经常把这个作状语用的介词结构安置到谓语后面(即现代汉语的补语位置),而实际上起的又非补语作用。这最常见的有两种情况: ①“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都后置,如“战[于长勺]”;“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等;只有少数例外。 ②“以”组成的介词结构,多数后置,如“何不试之[以足]”;少数不后置,如“[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 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才于世高《张衡传》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阿房宫赋》 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以帷幕裹(之) 《赤壁之战》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张衡传》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5)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介宾短语“于富者”置于谓语“语”之后)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1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2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李朝威 文言文倒装句句式3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小学语文:文言文倒装句5大类型汇总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状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文言文常见倒装句汇总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所思何)——《木兰诗》 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定)宾/补。 【概念点】文言倒装句 【类型】 (1)宾语前置句 (2)定语后置句 (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实例】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 [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类型】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实例】 (1)姜氏何厌 ..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2)我周之东迁,晋郑 ..焉依。(《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 (3)唯利.是图(唯是图利) (4)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 [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1)至(3)是名词宾语前置,例(4)是代词宾语前置。 【类型】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 【实例】 (1)楚国方城 ..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以为城,汉水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 (3)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 (4)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一九年》) [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如何说课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根据。从说课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特具特色。这里择其主要特点作一介绍。 一、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 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 二、科学性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 三、高层次性 由于听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所以,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四、预见性 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包括题目,在第几册、第几单元,单元训练重点、地位、教材的前后联系,有时还要简单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说教材内容时可以多说,也可少说,可按上面介绍的顺序说,也可打破顺序说,要因教材而定。 2.说教材目的要求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上)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 (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 [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 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 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

例:莫肯之为。(《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 [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 [疑问代词宾语+介词] 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 例:民献有十夫予翼。(《尚书?大诰》)——民间贤人有十个协助我。 (4)一般句式中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将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格式。 例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叫做:思想内容没有邪恶的。 例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史记?项羽本纪》)——楚国的战士没有什么人不是用一个抵挡十个的。 以上两个例句的“一言”和“一”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以后,就突出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 ■ 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狡,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覺. ①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 "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新,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狡。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 助词,无实在意狡,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爻,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校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豊,表示强调。 例:是以谓之'‘文"也。“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 越过一道道山"。 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四种类型的详解 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下文是对四种倒装句的详细解说。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 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 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 前置的。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 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 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 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 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 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 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