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
关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_商业银行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代理人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评价管理者经营业绩、确定激励水平的直接依据。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向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的行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盈余管理都是不利的,但信息的扭曲必然加大信息不对称程度,利益相关者依据有偏的盈余信息进行决策,造成决策效率下降,最终导致利益相关者总收益低于最优水平。已有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制约机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分析,但收效甚微,究竟如何才能有效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与既有研究不同,本文将探索盈余管理的内在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求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措施,就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发掘更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造成盈余管理的两大成因。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管理者可能出于个人私利造成机会主义偏误,有意操纵公司报告的盈余水平,以最大化个人利益;由于控制失误的存在,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技术性错误难以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导致非意愿性盈余信息计算偏差和真实活动执行偏误,同时由于业务流程不合理、缺乏有效制衡,为管理者意愿性盈余管理打开“方便之门”。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备受关注的两大机制,公司治理能够缓解代理问题造成的机会主义偏误,内部控制能够降低控制失误造成的技术性错误(方红星、金玉娜,2013)[1]。公司治理应该可以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抑制管理者机会主义偏误造成的意愿性盈余管理;内部控制应该可以降低控制失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抑制技术性错误造成的非意愿性盈余管理,并提高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和风险,抑制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意愿。然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究竟能否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迄今为止还是未解之谜。此外,相比于空间较小的应计盈余管理,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盈余管理方式上更加青睐于具有实质性损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Roychowdhury,2006)[2],如何有效抑制盈余管理,特别是抑制不易被察觉、实质性损害公司价值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考虑,为丰富对盈余管理影响因
素的认识,通过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成因和内在作用机理,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有针对性地寻求抑制盈余管理的有效途径,实证检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两种不同方式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为这一重要话题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
二、文献回顾
(一)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近年来,公司治理能否有效抑制盈余管理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Kasipillai和Mahenthiran(2013)研究发现股权高度集中、独立董事比例低、董事会规模小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3]。Hazarika et al(2012)发现董事会强制轮换具有提高盈余质量的作用[4]。Cornett et al(2009)则发现董事会独立性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5]。Francis et al(2005)研究表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分离能够影响盈余质量,股权集中度越高,这种影响越大[6]。Baker et al (2003)发现管理者在股权授予日通过应计项目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7]。
在国内,徐雪霞等(2013)研究发现处于成长期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提高了盈余管理;处于成熟期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盈
余管理的关系不显著[8]。徐宗宇等(2012)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越高,线上项目盈余管理程度越大[9]。毕晓方、韩传模(2012)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能够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10]。苏冬蔚、林大庞(2010)的研究则表明股权激励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11]。在公司治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方面,林芳、许慧(2012)发现股权制衡能够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12]。林永坚等(2013)研究发现管理者变更当年,主要采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谋取私利,其后两年两类盈余管理均存在[13]。
(二)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之后,大量学者关注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并取得丰硕的成果。Altamuro et al(2010)研究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提高未来现金流的可预测性,提升财务报告质量[14]。Ashbaugh-Skaife et al (2008)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降低了公司的盈余质量;随着内部控制质量的不断完善,盈余质量得到较大提升[15]。Chan et al (2008)研究表明具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高[16]。Doyle et al(2007)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应计项转变为现金流的比例更低,盈余质量更差[17]。
国内该领域相关研究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两大类。一类研究认为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盈余管理。张龙平等(2010)、董望和陈汉文(2011)研究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应计盈余管理[18-19]。此后,国内学者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研究范畴扩大到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小可等(2013)、佟岩和徐峰(2013)、叶建芳等(2012)、方红星和金玉娜(2011)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都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0-23]。与以上结论相反,另一类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并不能显著降低公司的盈余管理。范经华等(2013)研究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作用不明显[24]。张国清(2008)研究发现高质量内部控制并不能抑制盈余管理,内部控制质量的改善也没有带来盈余质量的提高[25]。胡曲应和卢晓明(2016)发现内部控制未能有效降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26]。
综上所述,尽管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盈余管理的制约方法,但盈余管理问题仍在上市公司中存在,并且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两大重要机制能否有效降低盈余管理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制约盈余管理的有效途径仍是未开启的“黑箱”。盈余管理受公司自上而下多个层面的影响,已有研究只是简单地寻求抑制盈余管理的方式,却尚未对盈余管理的内在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方式探求降低盈余管理的有效途径,从崭新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