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杨柳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课外阅读】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

【课外阅读】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意象探幽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树的诗句有哪些(河边垂柳赞美句子)

柳树的诗句有哪些(河边垂柳赞美句子)

柳树的诗句有哪些(河边垂柳赞美句子)精选五首明丽秋柳古诗:向人长是弄春柔,折来俱是故园情古诗词中很少写秋柳,或者有,多半和悲秋有关。

柳树最华美的季节是在春天,二月春风,蒙蒙柳花,三月春雨,青青长条,四月柳絮满城飞花。

但是秋天的柳树,因为最先感知秋气的到来,甚至在盛夏就开始凋落叶子,直到深秋,叶子飘零殆尽。

所以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秋柳多半有悲凉,摇落,衰瑟的含义。

实际上秋柳并非文学里那种不堪的意象,现实中的秋柳,早秋仲秋之时仍旧有浓密的枝叶,晚秋才满树金黄。

秋柳自有一种清美柔韧,柔情长久的姿态。

“荒村古岸谁家在,野水浮云处处愁。

唯有河边衰柳树,蝉声相送到扬州。

”唐朝朱放《乱后经淮阴岸》已经不能知道朱放是唐朝什么时代的人,他经历的战乱是盛唐时的安史之乱,还是晚唐的兵荒马乱。

总之在战乱后乘船去扬州,他看到的,是岸上十室九空的破败和荒芜。

荒凉的山村,古老的码头,几乎看不到人家,从前良田片片,现在无人打点,野水浮云,到处都弥漫着乱世的悲凉和忧愁。

只有运河两边的秋天的柳树,一路秋蝉,随船相送,直到扬州。

这里写衰柳,是因为柳树在次第落叶,但这里又有蝉声,证明时段是早秋。

早秋的柳树如果不是刻意要看它的落叶,其实绝大部分的树冠和枝叶都是绿色的。

淮阴到扬州,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在两岸遍种垂柳,这是因为柳树有很好的固沙护堤功能,又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此时柳树,在运河两岸,依旧一路苍翠,有风吹动,仍然是依依不舍的样子,虽然人世间经历着沧桑巨变,但是只要这运河还在,这柳树没有砍伐干净,它仍旧是一种有情和柔情的姿态,保护这一带长水,用深情陪伴着乱世游子。

我没有在这首诗里,看到太多的悲凉,反而是有生命的打动感。

或者这有情杨柳安抚着乱世里被无情蹂躏的身心,反而让人心生出一种长情和希望。

柳树原本就是家园之树,哪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那柳树就算凋落了所有的叶子,也以长条守望着归人。

是,哪怕什么都没有了,还有柳树,何况朱放看到的秋柳,还庇护着蝉声,那是生的柔韧慈悲和绵延,也相信给了他苍凉中的底气和内心对未来的希望。

浅析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

2017.07备浅析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刘晓航杨柳最早在诗歌中出现,应属《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从此之后诗人们通过对柳的形象、柳的音律、柳的特性等方面的观察赋予了柳不同的内涵。

他们笔下的柳能表达对友人的不舍,能抒发对家乡的思念,能蕴含自己无处安放的闲愁,能描述对心仪女子的爱恋;他们诗中的柳树是曼妙的女子,也是高洁的隐士,更是因风得势的小人。

一、“柳”入诗的起源首先,柳树作为我国古老的树种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是极易成活的树木,生长速度快,这是其他树木植物都无法比拟的。

其次,因为柳树自身的耐寒、抗涝、耐旱等特点,不管是河岸溪边、堤坝桥头,还是宫廷都市、穷乡僻壤,都能找到柳树的踪迹。

其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增加了文人对其的关注。

再次,柳树自身有其独特的形象特点,自然散发文化意蕴的芬芳,符合古代文人的审美特点。

由此三点成为了承载诗人们不同情感的对象,逐渐出现在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中。

二、以“柳”绘春柳树大多在春天发芽,每当柳树抽出新芽就代表春天的到来,因此柳树是春天的象征。

韩愈的《早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将柳树作为最美春景的象征,将整个皇城的生气都归结在柳树上。

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了诗人春季郊游被杏花微雨打湿衣裳,微风拂过面颊,带来了杨柳的气息的情景,诗人面对满园春景只取杨柳描写,将留不住的风物化为杨柳,仿佛诗人能够借杨柳而把握住春天,更为贴切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爱恋。

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仅用绿柳和红杏两个意象就将一幅春景图摆在读者眼前,可见二者作为描写春景诗中意象的重要地位。

三、以“柳”抒情(一)以“柳”抒离别从音律的角度看,“柳”与“留”发音相似,故古人借“柳”表达对即将分别的人的思念。

《诗经·采薇》进酒》原诗,并和自己配的诗文加以比较,并说说自己写的诗有何差距,差距在哪里,把思、写、说结合起来,探寻诗歌独到之处和解读途径。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诗词中出现的杨柳意象,常常被赞美为“千年杨柳色,万里杨柳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杨柳是驰名中外的树种,具有文化、生态、经济和审美等多重意义。

杨柳这一常见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汉韵唐风、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杨柳形态杨柳绿叶海棠红,除了形态的鲜明外,它所赋予的一种意境,也令不少古诗词作者为其所倾倒。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杨柳被称为“柳絮王”、“绿衣柳”,一般生长于江南、南方一带水边。

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春季初发新芽,将葱翠的新叶旋即伸展,形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古代诗词中经常以杨柳为主要描写对象,充分展现了杨柳的生命力与青春美丽。

二、杨柳意蕴杨柳的意蕴丰富,代表着古代诗词中一种自然美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1、清朝诗人袁枚《世说新语·讽刺篇》中有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柳絮之隙,碍于蚊鸣。

”将蚊虫的细微以及杨柳的柔软细密比作社会世间偏激之人,可见杨柳与蚊虫结合,代表了社会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和融合。

2、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句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两情相悦的凄婉之情。

其中的杨柳,是倾诉出诗人的心声,也成为了情感的象征。

将杨柳与离别、怀念等情感诉之于诗,可见古诗中杨柳不仅具有藤蔓的美感,更是流露出蕴含深思的内核。

3、《木兰诗》中诗人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中蕴含了两种事物之间的虚实和相同之处。

杨柳既是自然景物,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符号,其内涵深厚,具有深层次的意蕴。

三、杨柳的文学表现1、唐代诗人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客行静宜城,孤馆寒潭影。

雪断谷云垂,松禽鸟绿香。

霜梅庭径冷,雪柳帘栊香。

”将杨柳与雪花、香气相对应,展现出了杨柳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一直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幽静、温柔、柔媚、忧郁、浪漫等情感和氛围。

在古代诗词中,杨柳往往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也常常与离别、思念、忧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了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象征。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出发,来谈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我们不得不提到李白的《将进酒》中的“杨柳岸”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诗中的“杨柳岸”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夜晚,清风拂过,月光洒在杨柳岸边,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感觉。

杨柳在这里成为了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暗示着诗人此时内心的平静和柔和,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岁月静好、情绪宁静的氛围。

这种对杨柳的描绘,使得读者在阅读这句诗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怡然,也让人们对春天的美好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来了解到杨柳在古诗词中的另一种意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空自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送别的景象,其中“春风吹又生”的一句,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气息。

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一句,则表现了岁月更迭、悲欢离合的沧桑感。

而在诗中提到的“春风”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场景,则唤起了读者对春天的向往和美好的期待。

在这首诗中杨柳的意象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通过对春天的景象和情感的描绘,使得读者不由得将“杨柳”联系到这样的情景中。

在这里,杨柳成为了春天景象的一部分,也代表了春天的气息和情感。

这种将杨柳与春天的景象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使得杨柳成为了古诗词中一种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也表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春天美好的向往。

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春望》来进一步了解杨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作者:袁秀颖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2年第01期意象,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诗人笔下的杨柳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意象,饱含文化信息的情感符号。

在诗人笔下,柳既可以成为离情别绪、魂牵梦绕思乡的代名词,也可以作为刻骨铭心爱情的信使与衬托,同时又能以柳发出对人生的感慨,进而表现出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楚楚深衷,更可以成为女性身材的比喻和象征,以及成为闺妇、娼妓悲惨命运的写照,传达出诗人的追慕和同情。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杨柳意象值得分析。

一、以柳写情1.以柳寓“离情别绪”根据谐音寓情。

柳树的“柳”与留念的“留”、柳丝的“丝”与思绪的“思”、柳絮的“絮”与离情别绪的“绪”谐音,因此,人们常用柳树表达留念和思念之情。

根据柳树特点寄托,柳絮的随风漂泊就像在外漂泊的游子,四处飘零无枝可依,容易让游子想到自己身居他乡的悲伤。

柳丝纤长,一阵风吹过,柳丝与你的脸颊耳鬓厮磨,形成了难舍难分的形状。

因此,人们还把柳赋予了离别伤感的情怀,从此,送友人有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

如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写出杨柳的柔长、缠绵,易使人伤别离。

如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晚酒醒能在何处呢,恐怕只有在残月和清风的杨柳岸边了。

诗人把杨柳岸与小风、残月的意象放在一起,写出了离别时的不舍心情。

2.以柳寓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在古代,柳树是常见植物,在街道、江河岸边、驿站甚至在家乡的宅院都有柳树。

所以,游子在漂泊他乡时,看到柳树,自然联想到家乡的柳树,进而会想到家乡的人与物,想到亲人相见的温馨,想到情人相伴的甜蜜,而当一切幻想烟消云散时,会倍感思乡。

因此,在古代有许多写柳的诗是表示思乡之情,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在外漂泊,忽然听到有人吹《折柳》的曲子,曲声在寂静的夜晚回荡,怎能不使人思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一)以柳写景,摹春光无限。

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民间谚语云:“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于是,人们把春风称为“柳风”,春信称为“柳信”。

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气盎然的春景图。

元稹写道:“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同样,我们从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中,读到的也是满怀的对春光的期待。

苏轼《一丛花・初春病起》:“东风有信无人见,微露意,柳际花边。

”春寒料峭之时,柳梢上已露出丝丝绿意,显现点点春光。

敏感的诗人正是从柳芽萌发中捕捉到春天来临的信息。

元代诗人刘因《探春》:“道边残雪护颓墙,城外柔丝弄浅黄。

春色虽微已堪惜,轻寒休近柳梢旁。

”冬春交接之际,严寒总是迟迟不肯退让,残雪困守着颓墙负隅抵抗,然而春光还是顽强地来到柳丝之上。

在这一幅对比的画面中,柳丝悄悄地向人们传达着春的希望。

古代诗词中柳的意象(二))以柳喻情,抒世间真情。

1.写离别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惜别、相思之情。

唐代雍裕之《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能把“郎”的船儿系住,留他下来,永不分离。

宋代朱敦儒的《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

几时归?柳枝。

”连用六个“柳枝”(“留之”),将离别之痛写得真切感人。

另外,柳树易栽易活,以“柳”赠友,寄予着对友人的美好祝福,无论友人漂泊何方都能像“柳”一样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唐诗《咏柳》

唐诗《咏柳》

唐诗《咏柳》唐诗《咏柳》导语:《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一首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诗《咏柳》,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唐诗《咏柳》原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

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赏析《咏柳》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摘要】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是常见且重要的主题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杨柳往往被赋予柔美、婉转的形象,代表着青春、美好和柔情。

文章通过对杨柳的外貌描写、生长环境、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与爱情的联系以及在宋词中的表现等方面展开探讨。

杨柳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作品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使其成为文学作品中独具魅力的元素之一。

通过深入理解“杨柳”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诗词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关键词:杨柳、古典诗词、意象、象征意义、外貌描写、生长环境、运用、爱情、宋词、重要性、诠释、深入理解。

1. 引言1.1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杨柳”意象在古典诗词中,“杨柳”常被用作意象,出现在许多作品中,为读者带来美好的联想和情感。

杨柳因其婆娑的姿态和翠绿的叶子,成为诗人笔下的常客,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

杨柳柔软的枝条以及轻舞飘逸的姿态,成为了抒发诗人对自然之美、人生之情的慨叹与倾诉的载体。

在古代文人笔下,“杨柳”不仅仅是一种自然风景的描写,更常常被赋予了情感的寄托和思想的表达。

杨柳的美丽、婀娜和坚韧的生命力,成为了古典诗词中独特而深刻的意象,为作品增添了诗情画意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杨柳”意象的深入探讨和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意境与情感,也可以体会到自然与人文间那种微妙的交融与共鸣。

1.2 “杨柳”在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在古代文学中,杨柳常常被用作象征意义,具有丰富的内涵。

杨柳柔软婉转的形态和姿态让它成为诗人们喜爱描绘的对象。

杨柳的柔美和雍容风韵被赋予了美好的意境,代表了女性的温柔与妩媚,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柔美并存的特质。

杨柳在古代文学中还象征着离别和相思之情。

在古代文人笔下,杨柳常常作为描绘离别场景的背景,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爱侣的思念之情。

杨柳在诗歌中的柔弱、婉约形象往往代表着忧郁与温柔的心境,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无限眷恋和惆怅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诗中的“杨柳”意象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古诗中的“杨柳”意象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 “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 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 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 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 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 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 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 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 “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 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 《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 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 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 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 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 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❶春光带来的愉悦。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 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 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 《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 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 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古诗的“杨柳”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 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 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 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一说到“杨柳”这个意象,一般人都知 道她和“离别”相关,是“离别”的代 名词,其实,“杨柳”这个传统意象的 意蕴远不止于此。大量运用柳意象的, 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 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❷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❸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 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 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 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 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 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 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 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 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 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描写柳树的词语和诗句

描写柳树的词语和诗句

描写柳树的词语和诗句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青门柳》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五月水边柳》白扬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古诗十九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咏柳》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杨柳枝词》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南浦》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题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垂柳》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春赋》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踏莎行》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清平乐》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蝶恋花》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浣溪沙》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1、《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青门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3、《长安新柳》唐·陈光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4、《临川见新柳》唐·崔橹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5、《柳》唐·崔橹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6、《题柳》唐·狄焕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7、《新柳》唐·杜牧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古典诗词中杨柳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杨柳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杨柳的意象自古以来,杨柳就在文人墨客笔下频频出现,诗人词人借之或歌春景,或咏愁肠,或斥狂妄之辈,或颂兢兢之修为,或惜韶光,或话别情,或诉凄凉,或说沧桑……不一而足,杨柳所表达的意义可谓多矣。

一、春之使者。

李元膺说:“一年春物,惟梅柳间意味最深,至莺花烂漫时,则春已衰迟,使人无复新意”。

所以他作《洞仙歌》曰:“雪云散尽,放晓晴庭院。

杨柳于人便青眼。

更风流多处,一点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

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小艳疏香最娇软。

”他词作中的杨柳使我们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虽仍然春寒料峭,但已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了。

春天是美好的,特别是在经过了萧瑟的冬天之后,春天变得弥足珍贵。

而杨柳这一随处可生、婀娜多姿的木本植物,在广袤大地上无处不在昭示着春天的来临。

杨柳发芽,预示着春天来到了人间,有绿色的春天必然有绿意盎然的杨柳,有这样美好的杨柳又必然有美可赞叹的春天,所以,在诗人词人笔下,咏柳大多必与春连系在一起,同时,咏春也多半少不了杨柳。

杨柳在诗人词人眼里,简直就是春的象征,春的预言人,可以说成了“春之使者”。

贺知章的《咏柳》就写出了初春的杨柳晶莹剔透的模样,透过那树杨柳,我们仿佛感觉到了那还滴溜着露珠的春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是春天的使者,她的萌发透露出春的生气,随着春意渐浓,她又一天天不停地长啊长啊,不像花那样只开一时。

从初春到春意正浓再到暮春,杨柳几乎占据了整个春天,这正如晁补之在《水龙吟》中写道:“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杨柳。

”二、俗之寄者。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均指柳,“柳”与“留”谐音,从而产生了折柳为别之俗,正如刘禹锡所言:“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垂杨”即分垂柳。

基于这一习俗,古典诗词中产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作品。

一类是折取眼前柳,送给即将远行的眼前人。

这是折柳赠别的风俗的直观显现,折柳赠别这一风俗始于汉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灞桥,往往折柳赠别,相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指此事。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高中阅读)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高中阅读)

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扬柳依依。

”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

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挑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

带有“杨柳”字的古诗

带有“杨柳”字的古诗

带有“杨柳”字的古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唐·刘禹锡《竹枝词》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王昌龄《闺怨》
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杨柳丝丝抱春色,溪水迢迢映碧山。

——唐·张旭《清溪泛舟》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宋·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诗词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千里烟波 还” 要
继续前行,离自己的恋人越来越远,他怎么能不思念万分呢 地扎根于他痛苦的心畔。
?这惹人的杨柳啊,就如同他那绵绵的相思深深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毛(泽东 )。中国人民如春风中的杨柳那么蓬勃,那么多姿,那么富
有活力和生机,他们在社会主义春风的吹拂下,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婆娑舞弄。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 比伟大的创造力,毛泽东借春风中的杨柳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无比热爱和深深赞美之情。
愤慨;句句蕴涵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诅咒。高度的概括了封建社会无数游宦漂泊的文人的凄苦忧愤的心境。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折柳象征着离别,所以杨柳往往成为引发相思、触动离愁的媒介,寄托着
相思怀人之情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该诗前两句
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的登上翠楼去欣赏春景,忽然间无情的杨柳闯入了她的眼帘,撩拨起她
象表现得何等真切,又何等凄婉。
“绊惹春风别有情,时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这首诗
的开篇惟妙惟肖的写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
“爱细腰,
宫女多饿死 ”的故事, 针砭时弊, 讽刺矛头直指皇帝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 于柔情中见犀利, 含蓄中露锋芒,
坛的近人李叔同的《握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句,也是借晚风笛声中的柳丝来抒发“知
交半零落”后好友又要分手的伤感!
杨柳的柳字与留字谐音,提到柳便在人们的心目中油然滋生挽留客人、亲人的意境。早在汉代便有折
柳送别暗寓殷勤挽留之情。到隋唐两宋更盛。隋代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终稿]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终稿]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摘要: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永恒璀璨的意象。

在古代,杨柳并不是杨跟柳的合称,而是单指柳树。

古人借杨柳表达多种情意,有借杨柳抒发惜别深情,有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有借杨柳描写女子的美丽形态,有借杨柳书写爱情与闺怨,还有借杨柳揭示一些生活哲理。

关键词:杨柳,惜别,依恋,闺怨,哲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依依的垂柳,陌生的岸边,清晨的凉风,残缺不全的弯月,柳永在这里创造了一个适合千古离别故事发生的场景。

为什么将杨柳安排在这么一个离别的场合呢?杨柳为什么会被赋予惜别的内涵呢?古典诗词中的杨柳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杨树与柳树是一回事吗?杨柳作为一个经典的文学意象,除了蕴含惜别之情,还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杨柳在古代文人骚客笔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一、杨柳的释义汉典中对杨柳的解释有三种,其一为泛指柳树;其二为杨树和柳树的并称;其三为借指侍妾、歌姬。

《战国策·西周》中有这样一个典故:“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在该典故中善射者所射的明明是柳叶,可由此概括而成的成语却为“百步穿杨”;我国神话传说中观音菩萨手持的净瓶名为“杨枝净水瓶”,如果大家有留意的话,会发现瓶中插着的却是柳枝,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古代的杨树与柳树的含义提出质疑。

那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到底为何意呢?姑且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诗吧!“杨柳”一词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有这么一句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此外,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一诗中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

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明显地都是指柳树(确切地说是指垂柳),因为现代植物学意义上的杨树叶圆、树高、枝挺,是绝无“依依”、“袅袅”之态的。

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闺怨》中杨柳的意象

《闺怨》中杨柳的意象

《闺怨》中杨柳的意象
在古代文学中,杨柳常常被用作表达忧伤、离别和思念的意象。

在《闺怨》这首诗中,杨柳被巧妙地运用,使得诗人能够深情地表达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中的杨柳被描绘为忧伤的形象。

诗人描述了“绿杨烟外晓寒轻”的景象,这里的绿杨象征着诗人内心中的忧伤。

绿色代表着生命和活力,而杨柳的轻盈摇曳则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不安和痛苦。

正是这种忧伤的杨柳,使得诗人的离别之情显得更加深刻和真挚。

其次,诗中的杨柳还象征着诗人和被思念的对象之间的联系。

诗人写道:“断肠人在天涯,怎把离愁破”,这里的“断肠人”可以理解为指诗人自己,而杨柳则成为诗人和离别的对象之间的桥梁。

杨柳的形象将诗人的思念传达到了天涯之外,表达出他对离别之情的无尽思念。

杨柳的存在使得诗人的离愁更加真实而深刻。

最后,诗中的杨柳也具有一种隐喻的意义。

诗人形容杨柳“碧玉青梧几度愁”,这里的杨柳可以理解为代表着女性。

杨柳的柔软婉约与女性之间的温柔美丽相呼应。

通过将杨柳与女性联系起来,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女性的思念和渴望。

杨柳成为了诗人内心中对于爱情和感情的寄托,使得诗歌更具深情和情感。

总的来说,《闺怨》中的杨柳意象以其独特的形象和隐喻的意义,使得诗人能够充分表达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这种意象的运用赋予了诗歌更多的情感色彩,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杨柳在古诗中代替词

杨柳在古诗中代替词

杨柳在古诗中代替词1、惜春、悲情、伤感杨柳之所以有伤感之意,这是因为每到春天,柳树就会出现飞絮飘飘现象,本来就春困,古人又见到这种漫天飘的柳絮景象,就很容易引起内心的一种无名伤感。

(1)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还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如王雱《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3)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戍边将士在边城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忽然听到了悠杨扬的羌笛声《折杨柳》,很快就勾起了将士们的离愁之意。

(4)柳永的《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2、爱情、思念、缠绵在古典诗词中,人们也常用杨柳来表达爱情、思念、缠绵这样一个多情的意境。

(1)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古诗词中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这样认为,你就错了虽然全诗见不着一个“柳”字,却都是在赞美柳树,柳就像是一位多情的丽人。

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和丽人的不舍与思念。

(2)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3)蔡伸《上阳春》:好在章台杨柳。

不禁春瘦。

淡烟微雨面尘丝,锁一点、眉头皱。

(4)高观国《柳梢青(柳)》: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

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

3、离别、惜别、挽留杨柳表示离别,恐怕这一点大家最能体会,自古以来,杨柳就是表达离别之情的最佳选择。

古人常以折柳表达离别之意,借杨柳来倾诉惜别之情,由于杨柳的字“柳”与“留”字同音,所以折柳,就表示为亲人朋友送行和挽留之意,在这里,杨柳就被人们赋予了人情味,不仅挽留之意,甚至还有恋恋不舍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的杨柳
在我国古典诗词曲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也是最优美动人、缠绵多情的一个意象。

仔细而深入地探究杨柳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对于了解古代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借杨柳抒写惜别深情: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蕴含惜别之意是杨柳意象最本质的艺术特征。

古代诗词曲借杨柳意象来抒写离别之情的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王唯《送元二使安西》)“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王实甫《西厢记》)这些佳词丽句都以柳传情,缠绵悱恻。

杨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杨柳的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以至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

”认为“杨柳依依”生动地表现了杨柳的婉软美好之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从《诗经》这个源头开始,我国古典诗词曲中的杨柳意象便有了惜别的暗示性和启发性。

其次,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谓“载酒送春别,折柳系离情”。

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

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

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

”这是折柳与赠别有密切联系的最早记载。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陆游《秋波媚》)“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再次,“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眷眷难舍之情。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秦观《江城子》)
还有一点是,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

例如,汉乐府《横吹曲》中就有《折杨柳》曲。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有“上马不提鞭,反折杨柳枝”的句子。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中的“杨柳”指的就是《折杨柳》曲。

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更妙:“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闻笛声而激起乡愁,触动离忧,何也?皆因此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
杨柳生长于春,茂密于夏,枝叶葳蕤,生机蓬勃,所以古人常借咏柳来赞美春光歌咏大自然。

例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初春小雨》)“春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晏殊《诉衷情》)“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晏殊《破阵子》)“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
闹。

”(宋祁《玉楼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春光明媚,美景如画,令人流连忘返。

借杨柳歌咏美好春光,最负盛名的当数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不但表现了柳叶的精致之美,歌颂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而且唤起了读者的联想,给人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堪称咏柳的千古绝唱。

也有借杨柳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

例如,“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

相思只在,丁香枝头,豆蔻梢头。

”再如,“参差烟柳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枯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柳永《少年游》)把伤春、惜别和相思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借杨柳描写女子和爱情:
从审美的角度讲,杨柳随风披拂,娇羞依人,千般姿态,万种风情,极具女性的阴柔美,因而古人常用杨柳来形容女子的身姿容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白居易《长恨歌》),“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不能忘情吟》)以“柳眉”、“柳腰”状女人俏丽之姿、优雅之态,如在目前。

杨柳给人的审美愉悦还体现在对爱情的描写上。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多美的意境,多美的爱情!“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江上”并非“江岸”)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诗歌以杨柳起兴,寓情于景,描写了一幅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绝妙图画。

也有借杨柳描写爱情悲剧,抒写感世伤怀之情的:“莫攀我,攀我太心偏。

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敦煌曲子词》)以杨柳自比,直抒胸臆,其身遭遗弃的痛苦和怨愤,求爱不得的无奈和悲哀,怎不令人潸然泪下,感慨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